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学年设计(论文)

题目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学院(部) 经济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专业(经济法方向)

学生姓名蒋锐

学号 200810911330 年级 2008级

指导教师邱晓霞职称讲师

2011 年 6 月 14 日

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开发和利用,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对人类残酷的惩罚,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这个大背景下,环境保护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环境权作为解决环境问题,保障人类生存的一个产物应运而生了

关键词:环境权;宪法保护;宪法诉讼

Abstract:

Key words: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公民环境权的理论基础 (1)

(一)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 (1)

(二)公民环境权的概念 (2)

(三)公民环境权的性质 (2)

(四)公民环境权的意义 (2)

1.重新构建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2)

2.重新构建了公民相互之间的关系。 (3)

第二章国外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护比较研究 (3)

(一)环境权的国际保障 (3)

(二)部分国家环境权的宪法保护的启示 (3)

第三章公民环境权的宪政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 (4)

(一)我国公民环境权保护存在立法空白 (4)

(二)政府角色错位和缺失导致公民环境权实现缺乏行政保障。 (5)

1.政府环保制度实施机制错位 (5)

2.政府环境制度供给不足 (5)

(三)司法制度不合理使公民环境权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救济。 (5)

第四章完善我国公民环境权宪政保护的措施 (6)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为保障公民环境权提供制度依据 (6)

(二)转变执政理念,明确政府职责,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促成公民环境权的现实 (6)

(三)改革诉讼程序,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提供司法保障 (7)

第五章结语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绪论

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全球性课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公民环境权益受到的侵害也不断加深,公民环境权作为一项新型的基本人权,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和保障已是宪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虽然我国己有40余部环保法律法规,但却一直缺乏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公民环境权的保护缺乏宪法依据。我国宪法仅在第26条第1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但在公民基本权利一章中却没有涉及公民环境权的条款。就是作为环境法领域的“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也只是规定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和对污染环境行为的检举控告权。从整体来看,我国环境立法更多强调的是国家、个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职责、义务,而未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从而导致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侵犯公民环境权益的现象时,对于未造成直接损害的环境侵权公民无法行使诉权,寻求法律的保护和救济。对于侵犯公共环境利益的环境侵权事件,公民寻求保护和救济的途径更是十分有限。

因此,加强对公民环境权宪法保障问题的研究,以期全面、充分的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由此本文选此论题,在公民环境权宪法化的理论基础上,对公民环境权宪法保护的实现作初步的探讨,对我国环境方面立法细化和完善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一章公民环境权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权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权的提出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66年,联大第一次辩论人类环境问题,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应专门召开一次会议来共商环保大计。1970年3月,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在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中更为明确地提出了环境权的要求,提出:“我们请求,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是一种有富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欧洲人权会议接受了这个观点,1971年,将个人在纯净的空气中生存的权利作为一项主题进行了讨论,继而在1973年制定了《人类自然资源人权草案》。联大1966年决议并于1971年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该《宣言》第一条庄严宣告:“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的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证和改善这一代和世世代代的环境庄严的责任。”[②]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国际法学者雷诺。卡辛认为,健康和优雅的环境权应包括在人权原则之中,具体而言,环境权包括保证有足够的软水、纯净的空气等。目前,法学界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环境权是一项基本人权。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也把环境权作为基本权利肯定下来。

(二)公民环境权的概念

关于环境权的概念,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吕忠梅教授将环境权定义为:“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并主张“环境权应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人权。”她认为,公民环境权包括公民对于环境的使用权、知情权和受到环境侵害时向有关部门请求保护的权利。[1]63周训芳教授则从四个层面对环境权进行界定:[2]169

第一,自然法则意义上的环境权。即环境权是自然存在的而非现实的法律所设定的权利,亦即“天赋”的而非法定的权利。

第二,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权。所谓法律意义上的环境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社会的现实的法律所设定的环境权。

第三,法律和法律文献中具有宣言、纲领、原则性质的抽象的环境权。所谓抽象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国内宪法和国际法中宣称的、需要分别由具体的部门法和国内法加以具体化的环境权,它具有号召性质、宣言性质、纲领性质,大而抽象。

第四,法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具象的环境权。所谓具象意义上的环境权,是国内部门法中规定的非宪法性的可以具体操作的环境权。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可将环境权定义为:环境权是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良好环境中生存及合理、有效利用各种环境资源的固有的基本权利。理论上,“环境权的权利主体为全体人民,它不仅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国家乃至全人类,还包括尚未出生的后代人。”。[3]105 但实际上主要是公民。其客体一般认为包括人类环境整体,它既包括天然的环境要素和人为环境,还包括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环境系统的功能和效应,如生态效益、环境的优美舒适等。

(三)公民环境权的性质

关于环境权的性质,学界主要有四种学说:

1、人权说。[4]317即认为公民的环境权是一项人权,或是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2、人格权说。[5]293由于环境权的主体是公民,而公民的环境权益包括了人身权益,侵犯环境权的后果往往表现为对公民身体健康的损害,因此,有人认为环境权属人格权。

3、财产权说。[6]43此说认为环境权是一种财产权,如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萨克斯认为,空气、阳光、水、野生动植物等环境要素是全体公民的共有财产;公民为了管理他们的共有财产而将其委托给政府,政府与公民从而建立起委托人和受托人的关系。

4、人类权说。[7]103此说认为,环境权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或地球上的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权利。

目前,人权说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正成为学界的广泛共识

(四)公民环境权的意义

环境权概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成为构筑环境法体系的基石和环境法的核心。

1.重新构建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根据公共托管的理论,政府的环境管理权力是产生于全体公民的委托,应该服务于人民

主权,而事实上,一方面公民大量纳税以维持环境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却不能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环境事务。环境权要求整个环境管理以公民的环境权为中心,以公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当政府不履行其环境管理的义务或履行不恰当时,公民有权向法院起诉,促使政府改正错误并负担赔偿责任。当公民之间的环境权益发生冲突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政府以外的仲裁、司法或其他准司法程序予以解决,使公民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意志自治权。

2.重新构建了公民相互之间的关系。

在政府管制阶段,公民相互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政府作为中介发生的。他们之间发生权利冲突时,也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解决,政府充当家长的角色。环境权的确认,一方面使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权利空间增大,另一方面也促使公民认真看待自己的权利,形成强烈的权利意识和独立个体意识。尊重他人的权利,不滥用自己的权利,以权利作为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法律活动。

上述两种重构,都是法治的基本点,因此,确认环境权其实是倡导环境法治的核心内涵第二章国外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护比较研究(一)环境权的国际保障

目前,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依据《联合国宪章》第68条设立的专司人权事务的人权委员会、美洲国家人权委员会的人权法院、欧洲人权委员会的人权法院等人权机构已经承认环境问题可能阻碍人权。例如,欧洲人权法院和欧洲人权委员会都承认,航空运输产生的噪声与侵犯隐私权、财产权没有两样。

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已经着手处理一些由环境污染所引起的人权问题,并根据1966年《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任意议定书》规定的个人控告程序审议了一些涉及环境的案件。

美洲人权委员会也审议了一些与环境有关的案件,如巴西的雅诺马尼案等,并提出了涉及违反生活权、健康权和保护土著居民文化权利的问题

(二)部分国家环境权的宪法保护的启示

韩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环境权(一)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二)环境权的内容和行使由法律规定。(三)国家应通过住宅开发等政策努力使全体国民享有舒适的居住条件。[⑥]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第3条规定:“国会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享受健康的环境,同时每一个人也有责任对维护和改善环境作出贡献。”日本《东京都公害防止条例》也明确规定:“所有市民都有过健康、安全以及舒适的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不能因公害而滥受侵害。”

[8]

乌克兰宪法第五十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对生命安全的和有益于健康的环境的权利,并且,对于破坏这种权利造成的损害,有权加以追偿,保证每个人有权自由获得有关环境状况、食品和生活质量信息的权利,以及传播这种信息的权利。任何人都不应封锁这种信息。

西班牙宪法第四十五条:第一款:所有人有权利享有适于人发展的环境,并有义务保护环境。第三款:违反上述规定者,将根据法律规定给予刑事、惩罚或视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以及强迫修复所造成的损失。另外,俄罗斯、白俄罗斯、葡萄牙、智利等二十多个国家都在其宪法中以专条的形式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

各国宪法对环境权的规定体现出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第一,各国宪法中制定的越晚的,专门规定环境权的就越多,而且,前苏联及东欧国家在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二,宪法在赋予公民环境权的同时规定公民应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第三,一般在同一条中,在规定了公民的环境权之后,紧接着便规定国家应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第三个特点涉及到法学界对环境权内容的不同见解。有学者指出,环境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公民环境权和国家环境权。[⑦]但笔者认为,从环境权产生的背景、理论基础、涵义及特点来看,环境权主要的或根本上是公民环境权。国家环境权,实质上即国家环境管理权,[⑧]主要是基于公民这一环境权主体所提出的权利要求而履行的相应职责。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家环境权不能称之为权利,它是一种义务,也包含有权力的因素在内,但却少有权利的内容。有学者指出,环境权仅仅指公民环境权,不包括所谓的“法人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⑨]笔者认为,从各国的宪法典来看,似乎也不能这样说。其实,许多国家的宪法如韩国宪法、马其顿共和国宪法、南斯拉夫联盟宪法、厄瓜多尔共和国宪法等在规定公民权的同时,紧接着便规定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这种权利和为之管理的职责。所以,至少说,环境权里面包含有类似于“国家环境权”的因素。当然,对于公民环境“权”与国家环境“权”的关系尚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三章公民环境权的宪政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一)我国公民环境权保护存在立法空白

1.宪法未对公民环境权作明确规定,只能从相关环境资源的立法中推导出公民环境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蔡守秋先生就指出我国法律有与环境权想联系的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的第一章第11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则比较多地涉及国家、法人和公民在保护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如该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任务,是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其中“为人民造成清洁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可以解释为国家承认“人民享有清洁适宜的环境的权利”。另外,其他法规也规定了在某些环境保护领域的权利和义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第7条规定:植树造林、爱林护林,是全国人民的光荣义务和权利。

2.现行民事法律和行政法规对环境权的具体内容缺乏明确的规定,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力度不够。结果造成被害人在提起环境侵权诉讼时依据不明确而受到种种限制,直接影响了被害人权利要求的实现。比如《民法通则》第83条和第124条的规定,即依据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来保护公民环境权。但是按照传统民法理念,任何人无权对与自己无关的财产提出权利要求。环境是全体公民的公共财产,并不是某个公民的具体财产,当公民环境权受到侵害时,无法行使请求权。

3.环境法对公民环境权在立法上强化不够。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的环境立法已初成体系,但这一体系呈现出较强的政府管制型立法特点。环境法对行政部门行使行政权利保护环境和进行环境管理作了详细规定,但对公民环境权强化不够。虽然在《环境保护法》第6条、第11条第2款,《环境评价法》第21条中体现了公民环境权的内容,但总的来说,环境法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仍存在很大的缺陷。环境保护基本法和单行法都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虽然有个别条款体现了公民环境的某些内容,但所有的环境立法基本上都是属于管制型立法:预防和救济少、管制多,呈现出鲜明的政府管制型立法特点,也颇带有计划经济的特点。这些立法都过多的强调公民环境保护的义务,忽视了公民的环境权利;过多地强

调环境监管机关的权力,而忽视了其相应的义务。这个情况有两个重大缺陷:其一,不能有效地防患于未然,防止污染发生;其二,公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救济。

(二)政府角色错位和缺失导致公民环境权实现缺乏行政保障。

1.政府环保制度实施机制错位

(1)环保管理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建设、财政等多个部门,由此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要么抢着管、要么无人管”的重叠管理或空白管理的现象,影响执法效力。再者,依照我国现行体制,地方环保机构隶属于地方政府,环保机构本身的人、财、物都受地方政府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制约了环保部门严格依法办事,更难以监督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不作为、乱作为,易于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

(2)环保执行措施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第一,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小。“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环境违法成本均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既然违法比守法可以得到更多的好处,那么一个企业如果是真正的经济人,他肯定要选择违法,而不会选择守法。”[12]第二,执法手段单一。环境执法主要是采取限制、命令、审批、禁止等直接管理方式,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和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督检查等社会保障机制的实施,执法手段单一、陈旧,缺乏灵活性,执法效果差。如对较好履行环保职责和社会责任的企业缺乏实质性的奖励,不利于企业维护良好环境的积极性的发挥。第三,强制手段少,难以落实到位。对于拒不履行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行为,环保部门缺乏查封、冻结、扣押、强制划拨等行政强制手段,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容易造成执行难。[13]第四,环保执行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严重,往往为了地区利益、部门利益,只注重经济发展,轻视环境保护,在环境执法中常常出现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执法不力的现象。

2.政府环境制度供给不足

政府的首要服务职能就是为人们制定一套良好的制度。但是,在环境保护中,政府的环境制度供给明显不足,导致环境问题不断突显。

现行环境立法重政府环境权力轻政府环境义务、重政府环境管理轻政府环境服务、重政府环境主导轻公众环境参与、重对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追究轻对政府的问责。目前有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大多是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立法位阶较低,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执法的法律依据,许多实施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行为的人或单位因此不能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法律赋予政府环境管理权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护公民环境权,如果公民环境权的法律保护缺失,政府的环境管理权的内容会缺乏合理的目的和价值取向的引导,其行使也会缺乏有效监督和制衡,从而导致异化甚至变质。

(三)司法制度不合理使公民环境权得不到有效和及时的救济。

如前所述,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当公民的环境利益受侵害,很难援引其中的规定来请求权利救济。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设置了重重障碍。

首先,当环境侵权中,环境污染行为侵害他人身体健康或财产权时,受害者可以提起侵权赔偿。然而与污染企业相比,由于技术资金、制度安排、地方保护等原因往往使受害者

处于弱势地位。诉讼时间无限延长,获得赔偿渺渺无期。受害者最后筋疲力尽,只能放弃。其次,公民通过提起行政诉讼寻求救济途径也不畅通。《环境保护法》第45条规定:“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上述条文表明,公民即使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不能对环境监管部门提起行政诉讼,而只能对造成环境的单位或个人请求排除危害、赔偿损失。另外,当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犯有45条所列行为时,公民也只能寄希望于其所在单位或其上级机关给予其“行政处分,”即使是“情节严重”,也只是由司法机关去追究其“刑事责任”,公民无法行使有效的外部监督。

第四章完善我国公民环境权宪政保护的措施(一)进一步完善立法,为保障公民环境权提供制度依据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我国宪法应明确公民环境权,使公民的环境权利获得宪法的根本性保障,并为环境法、民法等其他部门法规定公民在环境方面的权利和义务提供宪法依据。通过立法确认,在具体实施时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综观世界各国立法,将环境权在宪法中予以明文规定,已成为当代法治国家的共同做法与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与做法,我国应从这几方面完善有关环境权的宪法规定。首先,在总纲中确认公民环境权的基本内容。公民环境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权利,它的内容还包括政治权利、社会、文化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公民环境权的基本内容最适宜规定在总纲之中,这样既充分尊重了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又全面地概括了公民环境权的全部内容。其次,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享受良好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权利和保护环境的义务。”

环境权宪法地位确定后,对保障公民环境权具体内容的基本措施可在相关的部门法中加以规定。如在民法的权利清单中增加环境权;同时在各环境保护单行法中对公民享有的日照权、通风权、宁静权、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优美环境享受权等作列举性规定,以完善公民环境权权利系统。“这种设计,由于有国家权力因素的存在,使得环境义务产生了强大法律力量,对公民环境能够真正起到一种保障作用,使公民环境权从应然权利到实有权利成为可能。”

(二)转变执政理念,明确政府职责,以强大的行政推动力促成公民环境

权的现实

1、转变执政理念,环境保护应当优于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上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但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轻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保护这些“看不见”的政绩持无所谓态度。对此,政府应当转变执政理念,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高度来认识环境保护问题。充分考虑公众的环境诉求,保障公民环境权。

2、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引导公民树立环境权利意识公民的环境权要受到真正的法律保

护,必须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制度之下。我们的制度没有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有利于环境的激励,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危害环境的行为。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对配合政府环保工作的公民和企业予以一定奖励,引导公民树立环境权利意识,让广大公众认识到公民环境权是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的高度结合,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高度统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加强公众参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加强公众参与,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公众知情权问题。保障知情权就是要求政府建立行政公开制度,明确不公开的法律责任,使公民对环境行政真正知情。我国《环境保护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刚刚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9条第1款规定:行政机关对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第2款规定:对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该法规的颁布实施对保障公民知情权具有现实意义。同时,在保障知情权的基础上,拓宽公民对环境行政的参与渠道,提供公众参与可能。比如通过听证会、讨论会、问卷调查等形式,使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参与污染性企业、设施的设厂审批等决策过程,从而避免司法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利益衡量的过程中牺牲公民环境权益的情况。在各项法律制度的设立和执行的过程中,构建公民参与的有效机制。

(三)改革诉讼程序,为公民环境权的实现提供司法保障

徒法不足以自行。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在各种救济方式中,司法救济具有优越性,“它把权利的纠纷或冲突纳入了法律规制之下。通过法律在实现权利救济的同时也恢复和巩固了既有的统治秩序”。公民环境权的实现必须以完善的司法救济机制作为保障。

1、完善公益诉讼制度。

公民对环保监管机关未依法履行义务或认为环保监管部门审批具体项目不当,引起环境破坏可能的,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应允许公民或有关机构针对侵犯公民环境权、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2、完善环境纠纷行政处理制度。

根据《环境保护法》规定,我国对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方式只有行政调解一种,且不具有法定执行力,而导致无法圆满解决环境纠纷。在这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由政府介入环境侵权纠纷的处理,使受害者得到迅速而有效的救济,弥补民事赔偿制度的不足。

3、建立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制度。

在司法实践中,环境损害赔偿一般是通过民事救济制度来解决。但是对于加害方支付能力不足和加害人难以确定的情况,民事赔偿制度却无能为力,往往是受害者陷入求助无门的境地。所以应当建立专门的的补偿基金,但对补偿内容和范围要进行一定的限制。

第五章结语

公民环境权的宪法保护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宪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公民环境权保护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公民的环境权意识薄弱,政府不够重视,立法相对滞后,救济措施不完善。因此,为适应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宪政的需要,并

顺应环境权宪法化的国际趋势,我国必须根据目前我国环境权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相对落后的现实,并结合现有的环境法体系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切实加强环境权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探索,尽快在将来的宪法修改中确认环境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保障和法律规定,并随着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发展和成熟而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完善,以真正实现我国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庄严承诺和发挥宪法人民权利保障书的真正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论公民环境权[J].法学研究,1995(6).

[2] 周训芳.环境权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69.

[3]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5.

[4] 蒲增元.国外法学知识译丛-宪法[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317.

[5] 野村好弘.日本公害发概论[M].康树华,译.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293.

[6] 程正康.环境法概要[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4:43.

[7] 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03.

[8] 李宏.公民环境权的宪法设计.济南:山东大学,2007:3-5.

[9] 蔡守秋主编:《环境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10] 见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全书》,青岛出版社1997年版。

[11]见程杰著:《论环境权的宪法保障》,《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12] 见吕忠梅著:《论公民环境权》,《司法部直属院校“八五”期间优秀论文集》,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3] 周纪昌著:《中国农村环境侵权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14] 王灿发:《环境违法成本低之原因和改变途径探讨》,《环境保护》2005年第9期.

[15]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监察局:《环境执法难须从多方破解》,《中国环境报》2004年4月22日.

[16]赵尔奎 .公共政策视野下公民环境权的保护.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7, (4): 12.

[17]任效乾、王荣祥. 环境保护及其法规.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 (5) : 42- 50.

[18]蔡守秋. 环境权初探[J ]. 中国社会科学, 1982, (3) : 22.

[19]日饭岛伸子. 环境社会学[M ]. 包智明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1) : 16- 21 .

[20]杨海坤主编. 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1, (10) : 350- 351 .

[21]徐祥民. 环境权论[J ].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4).

[22]周训芳. 环境权论[M ].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3.

[23]程燎原、王人博. 赢得神圣——权利及其救济通论[M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 宪论法平︼等 宪权 法的 保 护

论平等权的宪法保护 摘要: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公民逐渐意识到平等权的重要性。由此,文章将对平等权进行了概念界定 ,及解析平等权的形态表现形式。通过对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进行根源分析 ,并谈谈 我国将如何完善相关法规条文,让公民的平等权得到宪法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平等权不平等表现宪法保护及其完善 一、平等权 (一)、概念 根据我国宪法中的有关规定,平等权首先是指凡是我国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年限等有何差别,也不论其出身、政治历史、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有何不同,都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平等权对于公民来说,既是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对于国家机关来说,既要平等地保护公民所享有的权利,也要平等地保障公民平等的依法履行义务,不得有任何歧视和差别对待。由此看见,平等权既是一项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一项权利原则。还必须指出一点的是,平等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来说,它不同于其他基本内容,并没有自身的具体内容,它要通过其他权利的内容来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平等权更体现了一种价值倾向、价值追求。也有的学者认为,平等权是实现基本权利的方法和手段。平等权作为基本权利体系中的一种,同时也是实现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力与文化权利的手段,为这些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与环境。 (二)、形态表现形式 平等权的形态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平等、结果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

首先,形式上的平等是指机会平等,即在各种社会生活和活动中,每个公民的起点或者说起跑线都是一样的。其次,结果上的平等也称之为绝对平等,是指无论公民的能力大小如何,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表现怎样,他们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利或待遇都是一样的,即结果是相同的。接着,实质上的平等又称合理的差别待遇,是指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招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依据每个人的不同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作为各个人的人格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障。 实质平等从两个方面对形式平等进行修正,一方面是限制强者的自由,另一方面是保障社会弱者生活和劳动的机会。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实现同一个目的,缩小以至消除形式平等下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因此,实质上的平等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前所述,形式上的平等旨在反对“不合理的差别”,而实质上的平等则必须承认“合理的差别”,也就是“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这才是合乎正义的真正的平等。然而,由于“合理”与否的判断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当中,因而无法确定一个非常精确的标准,所以关于“合理的依据”与“合理的程度”的考量就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颇为费解的技术难题,也就导致了对一些“部门规章”、“红头文件”、“标准”等设置的“差别”是否“合理”的追问。 二、当前我国不平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身份的不平等 身份是自然人在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人在一定的社会中都有其各不相同的身份,但问题不在于人有身份差异,而在于掌握公共权力的群体为维护某种利益而对公民的身份予以人为划分,依其不同而对地位、权利、义务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而是一种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带来差别待遇的“制度性安排”。在当代中国,等级化的身份差异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如城镇居民与农民、公务员与工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员工、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人等身份之别,就意味着彼此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待遇的高低不同,以及权利和利益的大小不同。由于身份的不同,进而又导致受保障权的双重标准。比如,城镇居民大多享受公费医疗、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救济,城镇的中小学能够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补贴,而农村的农民却没有这些待遇,农村学校得到的补贴却非常少,农民要集资办学。尤其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缺乏相应的保障,致使农村与城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

中农大环境保护法(第2版)_在线作业_1(85分)

环境保护法(第2版)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8-11-08 00:17:44 一、多选题(每题5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100分) 1. 下列属于环境伦理学思想的是()。 (5分) A人类中心主义 B动物中心主义 C生物中心主义 D生态中心主义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D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1.1.1 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概念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分) A法律规定的机关和社会组织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不影响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规定提起诉讼 B已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认定的事实,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被告均无需举证证明,但原告对该事实有异议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C对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效裁判就被告是否存在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被告承担责任的大小等所作的认定,因同一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主张适用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被告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D被告主张直接适用对其有利的认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支持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9.4 环境公益诉讼 3. 下列关于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说法正确的是()。 (5分) A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未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B未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用作原料,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C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D后果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10 危害环境犯罪制裁法 4. 下列有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调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5分) A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人民法院应当将协议内容公告 B调解协议公告期间不少于十日 C公告期满后,人民法院审查认为调解协议或者和解协议的内容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出具调解书 D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基本事实和协议内容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CD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9.4 环境公益诉讼 5. 环境与自然资源规划的内部效力表现为()。

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权保护分析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权保护分析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我国宪法对人身自由权保护分析,欢迎阅 读! 前段时间发生的河南赵作海事件,重新使如何更加切实地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尤其是如何加强对公民人身自由保护的问题成为了当前热点。尽管有宪法规定保障公民人身自由,但在实际生活中,国家公权力机关对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事屡禁不止,对公民人身自由的保障情况仍不容乐观。本文主要讨论我国宪法如何对人身自由权保护的问题。 【关键词】人身自由权;住宅不受非法侵犯;通信权;功能分析 20XX 年5 月9 日,杀害同村人并在监狱已服刑多年的河南商丘农民赵作海,因被害人赵振响的突然回家,被宣告无罪释放。这是继佘祥林冤案后又一件引起社会轰动的案子。又如最近我国多个省份发生的被拆迁人因对拆迁补偿不满,而进京上访被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截止,并将上访人员强行送到一个地方,集中起来进行学习,俗称学习班。实际上这是一种严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并对上访人员实行暴打,迫使其放弃进京上访。最为典型的是发生在陕西省城固县限制上访人员的人身自由,并造成了上访人员死亡的严重恶性事件。 这些案件的出现不仅暴露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而且也严峻的考验着我国人身自由保障机制。这些案件的发生缺乏了对公民人身自由强有力的保护,因此,加强公民人身自由的保护并切实加强落实宪法对人身自由权保障制度是这些案件出现的根本途径。 一、人身自由权的概念 人身自由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人身自由权,是指人身即人的肉体身躯。指人身自由不受非法侵犯;广义的人身自由权,还包括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权。 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是指公民的人身和行动自由支配,不受非法拘捕的权利。它是公民参加社会活动,享受其他权利的前提条件,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二、人身自由权的法律保护 (一)国际法对人身自由权的保护 早在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同级贵族之依法,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者加以任何其他损害。1789年法国《人身自由权宣言》第7条明确规定:除非有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并按照法律所指示的手续,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美国宪法修正案第4条规定: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9条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1、人人享有人身自由和安全。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或拘禁。除非依照法律所确定的根据和程序,任何人不得被剥夺自由。2、任何被逮捕的人,在被逮捕时应被告知逮捕的理由,并应被迅速告知对他提出的任何指控。3、任何因刑事指控被逮捕或拘禁的人,应被迅速带见审判官或其他经法律授权行使的官员,并有权在合理的时间内受审判或被释放。4、任何因逮捕或拘禁被自由的人,有资格向法院提起诉讼,以便法庭能正确地决定拘禁其本人是否合法以及如果拘禁不合法时命

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参照的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评价区内环境空气中S02、N02、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二级标准;氯化氢、甲醇、甲醛、乙醛、丙烯醛、氨、 丙酮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甲苯、乙胺、二乙胺、三乙胺执行苏联居民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大允许浓度”非甲烷总烃执行以色列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82-1。 表1.8.2-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单位:mg/Nm3) (2)地表(海)水质量标准 地表水中山河闸内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II 类水质标准,中山河闸外及入海口近海海域水质执行《海水水质标准》 (GB3097-1997)第三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82-2。 表182-2 地表(海)水环境质量标准 序号项目GB3838-2002 III 类GB3097-1997 第三类

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标准限值。 (3)地下水质量标准 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质量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82-3。 表1.8.2-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4)声环境质量标准

拟建项目位于盐城市沿海化工园区二期工业用地,声环境质量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3类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82-4。 表1.8.2-4声环境质量标准 (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本项目所在区域土壤镍、铜、锌、铬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二级标准;具体标准值见表1.8.2-5 表1.8.2-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宪法知识题目及答案

第1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序、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回答: 正确错误 第2题: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回答: 正确错误 第3题: 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 回答: 正确错误 第4题: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我国公民有信仰宗教与公开传教的自由。 回答: 正确错误 第5题: 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 回答: 正确错误 第6题: 法律草案重要条款不可以单独表决。 回答: 正确错误 第7题: 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回答:

正确错误 第8题: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回答: 正确错误 第9题: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回答: 正确错误 第10题: 根据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我国公民有任意休息的权利。回答: 正确错误 第11题: 行政机关可以法外设定权力。 回答: 正确错误 第12题: 党内法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保障。 回答: 正确错误 第13题: 根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回答: 正确错误 第14题: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所有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回答: 正确错误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回答: 正确错误 第16题: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 。 回答: 1. A:司法独立 2. B:党的领导 3. C:依宪治国 4. D:建立法治政府 第17题: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 回答: 1. A:公平正义 2. B:自由平等 3. C:公正法治 4. D:诚信友爱 第18题: 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设立的国家机关是()。 回答: 1.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 B:全国人大常委会 3. C:国务院 4. D:国家主席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试论宪法平等权保护 ——从美国Romer v. Evans案谈起 一,Romer v. Evans案概说 (1)案情简介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三日,美国科罗拉多州多数公民通过投票的方式,决定在其宪法中加入一个称为Amendment 2的条款。Amendment 2的内容,除了否决科罗拉多州先前所通过的禁止任何针对“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或者上述行为、习性、或者关系予以歧视”的州或地方法规之外,并且禁止该州“各级地方政府的所有立法、行政行为或司法部门,针对上述男同性恋者、女同性恋者、双性恋倾向者做出特殊的保护措施”。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反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对Amendment 2的合宪性提出质疑,要求禁止其实行,并且宣告其无效。该州地方初审法院准许该要求,做出初审判决,禁止Amendment 2的实施。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肯定了初审判决结果,认为Amendment 2应受到严格审查(strict scrutiny),因为它“针对某一可以确定的群体,进行某种程度的隔绝(fencing out),并且侵犯这一特定群体平等参与政治程序的权利,而该权利受到联邦宪法第十四修正条款中的平等权的保障”。 在发回地方法院重审后,被告即州政府提出六个其认为“实质重大”或者“实质上非常重要”的州利益(compelling state interests),说明何以通过Amendment 2的理由,但该法院认定其中只有两个理由是属于实质重大的州利益。即使如此,法院仍然认为该州对于其所采取的达成该立法目的管制手段,并未针对该管制目的作严密关联的设计(narrowly tailored),也就是说,该州所采取的管制目的与管制手段并不相当。因此,该法院判定Amendment 2不应该付诸实行。本案经过上诉之后,科罗拉多最高法院虽重新审查下级法院的判决,但仍维持相同的见解,认定Amendment 2这一立法措施并未经过严密设计,以符合任何实质重大的州利益。但是,法院并未赞同反对者提出的即使Amendment 2受到“合理基础”审查标准(rational-basis test)审查同样应宣告其无效。随后,这一案件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于是有了Romer v. Evans判决的出现。 (2)判决结果 在Romer v. Evans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最后以六比三的判决比数,维持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认定Amendment 2违宪。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这一认定Amendment 2违宪的判决,却是基于和科罗拉多州最高法院不同的判决理由。判决的多数意见由大法官Kennedy 执笔。在这一多数意见中,Kennedy大法官驳斥了科罗拉多州州政府所提出的Amendment 2仅仅使“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处于和一般人相同的地位”,并且只是要求政府任何措施“不应给予同性恋者任何特别权利”而已的主张。相反的,Kennedy大法官认为:Amendment 2事实上是将同性恋者这一群体独立出来,赋予其比一般人更为恶劣的待遇,迫使同性恋者无论在私人领域或者政府领域中所进行的各种事务交往和关系中,成为一个孤立的阶级或群体。换言之,由于Amendment 2事实上是以单独针对同性恋者的方式,施以特别不利负担(special disability)。因此,同性恋者是被剥夺了和其他人一样,在毫无限制的情况下获得其他人可以享有或寻求的保障的权利。 基于这一对Amendment 2的认识,Kennedy法官主张:在联邦宪法所规定的平等权保障条款(Equal Protection Clause)下,Amendment 2甚至根本无法通过法院传统上所使用的“合理基础”这一审查标准。Kennedy法官认为,由于Amendment 2的目的在于让一个特殊群体(同性恋者)完全被排除在寻求法律特殊保护的可能性之外,这一立法措施使得该特定群体由于整体处于广泛而丝毫不区分当中而导致个别情形的全面不利状况,其本质上即属违背平等保障的措施。Kennedy大法官指出:在这种典型的平等权保障案件类型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常要求特定立法措施在其所采取的分类标准(classification)和其所欲达成的目标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存在。就这一要求而

环境保护法-在线作业3 电大

环境保护法(第2版)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9-04-09 15:33:27 一、多选题(每题5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100分) 1. 环境利用行为包括()。 (5分) A环境容量资源利用行为 B自然资源利用行为 C生态系统服务利用行为 D环境教育资源利用行为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2. 下列哪些属于新环保法赋予环保主管机关的行政处罚权()。 (5分) A拘留 B限制生产 C停业、关闭 D停产整顿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3. 下列有关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说法,正确的是()。 (5分)

A人民法院受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后,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并公告案件受理情况 B有权提起诉讼的其他机关和社会组织在公告之日起三十日内申请参加诉讼,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列为共同原告;逾期申请的,不予准许。 C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人身、财产受到损害为由申请参加诉讼的,将其列为共同原告D检察机关、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他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民事公益诉讼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4. 非法采矿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 (5分) A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 B擅自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采矿 C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 D擅自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经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开采,情节严重的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5. 下列属于环境财产权的是()。 (5分) A排污权 B碳排放权 C用益物权 D抵押权

环境工程参考文献

熊鸿斌 1、《阻共复合消声器在煤矿风井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环境工程学报,2008,第6期,第一作者; 2、《城市热电厂破碎楼噪声治理技术研究》,2008年第二十一届全国振动与噪声高技术及应用学术 会议,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2008年第6卷,第一作者; 3、《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8)”(2008, 5),第一作者; 4、《浅析化工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8)”(2008, 5),第一作者; 5、《合肥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生态链的构建研究》,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12,第一作者; 6、《合肥市工业化的环境问题》,“科学发展观与生态省建设”,ISSN07-81093-505-4/X07,合肥工 业大学出版社,第一作者; 7、《一种内附共振腔阻抗复合消声器在城市室内变电站噪声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学 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2007,5); 第一作者; 8、《水库型饮用水源地非点源污染控制技术方法》,合肥学 孙世群 不确定性数学分析方法在河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合肥工业大学报 2004,11期 河流水质模拟问题的探讨合肥工业大学报 2005 ,3期 危险废物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研究安徽化工 2005,2期 蒙脱石中Al2O3的盐酸溶出过程动力学研究合肥工大学报 2006 ,6期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生态安徽,跨越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合肥市农业循环经济的探讨与实践生态安徽,跨越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植物修复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研究现状生态安徽,跨越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PCB镀铜生产区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对策安徽化工 2005,2期 南淝河水质S-P模型参数K1 K2的取值合肥工业大学报 2003. 4期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AHP赋权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报2004.4期 南淝河COD削减模式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报 2003.6期 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AHP赋权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报2004.4期 安徽省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安徽环境 2003.8期 臭氧预处理农药废水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报2005.3期 巢湖富营养化的成因探讨中国水运 2005.8期 区域生态环境的未确之策度评价模型及应用环境科学研究 2004.2期 The Community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The Water Source Quality For an Urban Water Supply 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03.10期 区域生态安全的主成分投影评价模型及应用中国管理科学 2004.1期 安徽省生态占用状况的初步研究合肥工业大学报 2005.3期 不确定信息下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计量水利学报 2005.1期 模糊随机选优模型在区域谁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5.1期 巢湖基地地学实习数字化方法探讨合肥工业大学报(社) 2005..1期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水资源分配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3期 西昆仑造山带与盆地(专著) 地质出版社 1997

中农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_1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 (5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科学方法是:学习科学理论,掌握基本知识,注重联系实际,实现()统一。 A. 德法 B. 情理 C. 学思 D. 知行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2. (5分)培育和提高(),就要努力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努力锻炼实际履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能力。 A. 职业能力 B. 职业精神 C. 职业道德 D. 职业关系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3. (5分)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的基础上面临()的挑战、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A. 竞争与合作 B. 世界科技文化发展 C. 和平与发展 D. 全球化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4. (5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是指需要就业的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择业观念与经济结构调整或生产技术转变带来的就业岗位要求难以适应,导致有工作不能干。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由于工作不如意,或者为了寻求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机会而造成的()失业。 A. 持续性 B. 周期性 C. 暂时性 D. 永久性 得分:0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5. (5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和特定()权利。

A. 公民 B. 个体 C. 主体 D. 法人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6. (5分)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A. 社会力量 B. 理论武器 C. 精神力量 D. 物质力量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7. (5分)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回答();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A. 人是什么 B. 人生信仰 C. 人为什么活着 D. 人的本质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8. (5分)公共生活中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法律有:《治安管理处罚法》、《集会()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A. 社会团体 B. 出版发行 C. 游行示威 D. 发表演讲 得分:5 知识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9. (5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际意义,一是认识立志、树德和()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二是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三是帮助大学生摆正“德”“才”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A. 成功 B. 成长 C. 做人 D. 做事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西南财经大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2013级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宪法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必须在答题卡上用钢笔或签字笔作答,并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及填涂准考证号等信息。 2.本次考试与一般的考试不同,它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提出并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3.本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总时限为120分钟。 5.考试结束铃声一响,请你立即放下笔,将试题、答题卡和草稿纸交给监考员验收后方可离开考场。 一、单选题(下面题目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内括号内,每题1分,共35分) 1.我国现行宪法是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 D)年通过的。 A.1954 B.1975 C.1978 D.1982 2.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有一百三十八条,其四个修正案共有(B )条。 A.三十 B.三十一 C.二十 D.二十一 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 D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A.生态平衡 B.生存环境 C.自然环境 D.生态环境 4.我国宪法规定,(C )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任何公民,非经( A )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决定,并由()执行,不受逮捕。 A.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 C.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 6.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C )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论宪法之平等权及其保护 平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平等权兴起于启蒙时代,于二战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平等权的理论根源于人权的普遍性,其实质在于反对歧视,是国家权力正当化的基础。国家对公民进行区别对待需要有合理的理由,且采用一定的审查标准。平等权不仅是理论上的权利,也具有巨大的实践价值。保障公民的平等权,应当制定保障公民平等权的宪法性法律——《反歧视法》,以保障公民宪法平等权的实现。 平等本来是一个十分朴素的观念。在近代以来,平等一直是激励人们进行革命斗争和争取自由权利的口号,法国思想家菲·邦纳罗蒂甚至喊出了“为平等而密谋”的口号。近代国家的宪法都确立了平等这一法治的最基本原则,平等成为现代法律的特征之一,如果法律不能做到起码的形式上的平等,那么就绝对不是公正的法律。平等的原则被载入宪法已经很久了,为什么还需要重新提出来讨论呢?因为平等不仅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宪法权利,更重要的是,平等权在当今的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维护公民平等权利的活动有增多的趋势,也出现了与平等权有关的诉讼。因此,宪法平等权究竟具有什么内涵,宪法如何保护平等权,就值得我们深思。 一、平等价值的思想渊源

平等的价值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古希腊的哲学就存在着平等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阐明了平等的思想。他提出,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观念。他把正义分为普遍正义和个别正义,其中个别正义又分为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矫正的正义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绝对平等关系。 二、平等权的理论基础 平等是指在利益方面或无利益方面都没有差别,但并非绝对平等,而是禁止根据通常认为不合理的理由而进行区别对待。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平等亦即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没有差别。并非绝对平等,其实质在于人人受法律的平等保护,禁止歧视——即在法律上不合理的区别对待。这里的法律包括所有具有普遍效力的规范性文件,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也包括其他规范性文件。 三、宪法平等权的内涵 (一)平等权的宪法地位

中农大环境保护法(第2版)在线作业-2(90分)

环境保护法(第2版)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8-11-08 01:23:22 一、多选题(每题5分,共20道小题,总分值100分) 1. 环境权的基础包括()。 (5分) A自然的权利论 B自然享有权论 C公共信托理论 D环境支配权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D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5.5.2 理论依据 2. 环境利用行为包括()。 (5分) A排放污染物 B享受优美风景 C利用环境容量 D开发自然资源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D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4.1.1 环境利用行为 3.

公众参与的范围包括()。 (5分) A参与国家环境管理的预测和决策 B参与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过程以及环境保护制度实施过程 C组成环保团体 D参与环境纠纷的调解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5.5.6 公众参与的范围 4. 下列关于第一审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地域管辖的说法正确的是()。(5分) A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发生地法院 B损害结果地法院 C被告住所地法院 D原告住所地法院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9.4 环境公益诉讼 5. 下列哪项公约体现了公众参与原则()。 (5分) A《内罗毕宣言》 B《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C《蒙特利尔条约》 D《奥尔胡思公约》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D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5.5.3 公众参与的形成、发展与立法体现 6. 下列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撤诉的说法正确的是()。 (5分) A当事人以达成和解协议为由申请撤诉的,可以准许 B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而使原告诉讼请求全部实现,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C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 D法庭辩论终结后,原告申请撤诉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B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9.4 环境公益诉讼 7. 公众参与中的过程参与对象包括()。 (5分) A法律、法规的制定 B政策、规划的制定 C计划的制定 D开发建设项目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B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5.5.8 贯彻 8. 贯彻公众参与原则,参与决策的公众的范围包括()。 (5分) A居民

关于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关于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护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保障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尤其是2013年的唐慧用了六年的时间来维权并导致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最终被废除,因此我国的公民人身自由权的宪法保护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由唐慧案引发的关于人身自由权的保护 唐慧因女儿被强奸、强迫卖淫而走上了长达六年的漫漫诉讼过程,但最后获得了胜诉判决,导致活跃了56年的劳动教养制度被最终废除,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不得不引发我们每一位中国法律人的思考,希望这一制度的废除,能真正激活宪法人身自由的保障,使共和国的每一位公民都能切实享有人身自由这一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最基础的自由。[1] 田伟教授在“唐慧因上访被劳动教养案--人身自由与法律保留”一文中谈到,对于这个案件,我们应该把出发点放在劳动教养制度的合宪性即劳动教养相关的法规范本身是否合宪上。劳动教养是对我们公民的人身自由的最大限制,因此其是否合宪是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由于劳动教养制度既不符合形式法律保留又不符合司法保留,更为重要的是此制度也不符合程序保留,所以整个劳动教养制度都因为不符

合宪法的精神而被废除。 二、我国公民人身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作为公民最基本的一项权利--人身自由,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的公民人身自由权制度还不够完善,有待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一,执法部门工作人员肆意践踏公民权利野蛮执法。在英美法系国家,犯罪嫌疑人有“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你的呈堂证供”的保障,这有利于监督执法工作者必须依照法律程序执法。它赋予疑犯沉默权,并时刻提醒着被警方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这句话在表达法律有它尊严一面的同时,还充满了对人性的关爱。但是,自古以来我国对犯罪嫌疑人的保护始终是有限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就真真切切的体现了我国犯规嫌疑人的人权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2] 第二,弱势群体想要通过我国宪法保护自己相关权益的可能性总是比较小。虽然我国宪法从第三十二条到五十条对公民的权利进行了列举式的规定,但是总有涉及不到的内容,因此往往使得权利很难得

宪法 题库

一、宪法单选题 1.国家的_____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基本任务 B.根本任务 C.特殊任务 D.权利和义务 2.宪法规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_____,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大国 B.强国 C.国家 D.中国 3.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_____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A.宪法 B.党章 C.章程 D.法规 4.在宪法中增设国家机构监察委员会是在_____。() A.1988年宪法修正案 B.1994年宪法修正案 C.1999年宪法修正案 D.2018年宪法修正案 5.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_____。() A.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B.互相配合 C.互相制约 D.互相制衡

6.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____的特征。() A.最根本 B.最基本 C.最重要 D.最本质 7. _____年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增加了“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规定。() A.1999 B.2018 C.1988 D.1993 8.我国宪法除序言外,有_____条。() A.一百四十三 B.一百三十八 C.一百三十九 D.一百四十二 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_____每届任期相同。()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中央军委主席 D.国务院总理、副总理 10.中国_____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 A.革命、改革、建设 B.建设、改革、革命 C.革命、建设、改革 D.改革、建设、革命 11.我国宪法规定,_____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A.人民民主专政 B.生产资料公有制

试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平等权保护的完善

分类号密级 U D C 编号 武汉大学 宪法课程论文 试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平等权保护的完 善 学生姓名:梁韵菁 学生学号:2010020046 指导教师姓名:祝捷 二○一一年三月

摘要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在中国如何实现平等权的宪法保护。平等权是指公民为实现自身的平等,使自己与其它人在相等条件下能够享受同等待遇而要求国家同等保护的一种请求权。平等权是一项概括性权利。平等既是原则,又是权利。平等权具有相对性,平等允许合理差别。现实中,我国还存在着在立法以及法律适用和其他领域侵犯公民平等权的问题。对此,我们应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对公民平等权提供更有效的救济。 关键词:宪法;平等权;保护

Abstract The objec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is to discuss how to realize the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 of equality rights in China. Equality means for realizing their own citizens equality,make yourself with other people in equal conditions can enjoy equal treatment and requires countries to equal protection of a claim. Equality is a general right. Equality is the principle,it is right. Equality,equality allows reasonable with relative difference. In reality,our country still exist in legislation and legal application,and other areas of the infringement of citizens' equality question,therefore,we should th1t solutions,actively seek to citizens equal right to provide more effective relief. Key words:Constitutional; Equality rights; Protection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化学保护学考试要点

1、杀虫剂作用机理分类及其作用机理 2、农药的基本概念 是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3、农药研制开发及登记过 1)化学研究——合成与生物测定筛选 2)药效试验——盆栽——田间小区——大田药效 3)毒性试验 A)急性:经口、经皮、呼吸;眼睛、皮肤等的刺激性 B)诱变性:致畸,对后代的影响 C)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 4)代谢研究——农药在动物、植物、土壤中的代谢 5)残留研究——农药在动物、植物、土壤中的残留 6)安全评价(水生生物、蚕、蜜蜂、鸟、天敌) 7)工业生产 A)分析方法的建立 B)剂型加工、中试、投产 8)专利申请——申请、评价、公布 4、农药学科主要研究领域 1)农药合成:依靠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合成活性物质、确定最佳合成路线,中试试验。 2)剂型加工和使用技术 3)农药分析及残留 4)生物测定和药效试验 5)农药毒性与毒理 6)农药环境毒理 5、什么是农药? 在保障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用有机化合物影响、控制调节各种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能有效的保护有益生物,较好地抑制有害生物,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使用的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 6、农药发展历史、现状 1)无机和天然物利用时期 2)有机合成时期 3)新农药发展时期 7、按作用对象可将农药分成多少类? 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杀病毒剂、杀线虫剂、除草剂、杀鼠剂、杀软体动物剂、植物生长调节剂 8、农药药害症状主要有哪些? 1)发育周期改变 2)缺苗、断垄 3)颜色变化:失绿、黄化、白化、褐变 4)形态异常:扭曲、畸形 5)枯斑、枯萎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隐私权的宪法保护 1 隐私权的概况 1.1 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最早起源于美国的19世纪末,经过100多年的历史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展,并且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对于隐私权概念的界定,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和每个学者因各自的历史传统、风俗条件以及认识和观察的角度的不同,对隐私权的概念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人认为,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并且对他人的介入具有决定权。隐私权是一种基本人格权利。 1.2 隐私权的特征 1.2.1 隐私权具有专属性 隐私权为属于人身权部分,应当专属于自然人,不能转让给他人。因此,我们应当对隐私权进行有效的保护,防止隐私权被侵害,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权,这也是我国宪法上的要求。 1.2.2 隐私权具有秘密性 隐私权之所以称为隐私,是因为其具有秘密的特性,属于隐私权人的个人隐私,不被他人了解和熟知的权利。其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隐私权内容具有秘密性,隐私权人对其具有绝对的权利,希望为自己所有,并不被他人知晓的权利;第二,就是当隐私权被他人干涉和侵害的时候,有请求他人排除侵害,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权利。

1.2.3 隐私权具有可放弃性 隐私权是隐私权人享有的权利,为权利人所独有,他人不能对其权利的行使进行干涉和妨碍,因此,本权利专属于权利人所有,并具有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因为隐私权专属于隐私权人,因此权利人对其权利享由放弃的权利,只要此种放弃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就应该认为是合法的。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隐私权研究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比较晚,水平不高,不能很好的起到保护公众权利的效果。90年代之后,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文化也广泛的传播,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逐渐收到重视,大量涌现许多关于隐私权的著作。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隐私权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并且由一般部门法的保护,逐渐转向宪法与行政法的保护。 2.2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是研究隐私权最早的国家,关于隐私权的保护也比较完善。20世纪90年代,美国确立了隐私权的概念。美国又于1928 年的判例中第一次将隐私权作为宪法层面上的权利。随后美国的隐私权的研究又不断的发展,经过许多的争议以及经历了一系列关于隐私权的宪法判例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终于在1973 年的“禁止堕胎案”以后,正式明确了隐私权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德国队隐私权的研究也比较早,并且研究水平也比较高。早在1954年德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