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输穴与针炙

五输穴与针炙

五输穴与针炙
五输穴与针炙

最近小编在学习经络的时候,发现“五输穴”与五行结合最紧的一组穴位,那么就让我们重温经典,在经典当中找寻古人的智慧

《素问.九针十二原》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可见,经络中的五输穴即:分别各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肚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也就是说,

“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

“荣”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

“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

“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

的部位。

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如将

“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1 ?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满”是指心窝部痞满,郁闷而言。肝属于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则肝气横逆可见“心下满”,如胸胁胀满、郁郁不乐、多疑善虑、急躁易怒、小儿惊风、乳蛾、癫狂、头痛头胀、呃逆、暧气,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气。

2?荥主治心之疾患:“荥主身热”。心属火,“身热”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如热伤神明,则心烦、心悸、失眠及神昏谵语、狂躁不宁等;热伤津液,则口燥舌干;热移小肠,则小便短黄;热伤面络,则吐血衄血;热毒过盛,则舌红,脉数等,均可取荥穴以清心安神,泄热凉血。

3 ?输穴主治脾之疾患:“输主体重节痛”。脾属土,“体重节痛”是脾失健运,水湿阻滞为患。脾与胃相表里,其他由此而产生的病症,如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肢体浮肿,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运化水湿。

4.经穴主治肺之疾患:“经主喘咳寒热”;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喘咳寒热”,为邪袭肺王,肺失宣降所致。其他与此有关的病症,如咽干咽喉痒,声音嘶哑,鼻塞不通,气喘少气,小溲不利,大便失调,脉浮,则可以用经穴,以宣肺解表,止咳降气。

5 ?合穴主治肾之疾患:“合主逆气而泄”,肾属水,与膀胱为表里。“逆气”,是指气机上逆的病症,如肾不纳气之上气喘咳等;泄指二阴病变,如遗尿、遗精,大便失调等,均属肾气虚衰,真元亏损而引起的病症,阳痿,可取用合穴以补肾育阳。又因为“逆气而泄” 的病症不仅与肾,而且与胃有关。合穴主治肾脏疾患,也可以治疗胃的疾患。

脉气所出,如水流的源头出自井中那样,称为井穴。属木

脉气所流,如刚出泉源的小水,称为荣穴。属火

脉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处输注到深处,称为俞(输)穴。属土

脉气所行,像通渠中迅速经过的水流,称为经穴。属金

脉入所入,像百川汇合入海,称为合穴。属水

五脏的募穴,都在属阴的胸腹部

五脏的俞穴,都在属阳的腰背部

八会穴”是首创于<难经>的一组特定腧穴,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这八个特定腧穴,除了能治疗所在经脉的病症之外,还具有其特殊的治疗效果。如章门为脏之会穴,

因五脏皆禀于脾,为脾之募穴;中脘为腑之会穴,因六腑皆禀于胃,为胃之募穴,膻中为气

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等。

在临床方面凡与此八者有关的病证,均可选用八会穴治疗。如脏病取章门,腑病取中

脘,各种出血病证取血会膈俞。另外,八会穴还能治疗某些热病。

①人体中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者精气会聚的八个穴位。又称八会穴。

《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

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热病在内者,取其会之气穴也。”现在临床应用已不限于热病,凡与八者有关

的病症皆可据情选用。

②经外穴名。《千金要方》:狂走易骂,灸八会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近代《针

灸经外奇穴图谱》将本穴定于手背侧,鼻烟窝中点邙日溪)下0.5寸处。治癫狂,白内障,

近视,高血压,中风,卵巢疾患等。

③八脉交会八穴。《标幽赋》: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见八脉交会穴条。

附八会穴歌诀:血会膈俞气膻中,脉会太渊筋阳陵,骨会大杼髓绝骨,脏会章门中脘

腑。

名称八会穴经属

脏章门肝经(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腑中脘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膻中任脉(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血膈俞膀胱经(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筋阳陵泉胆经(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脉太渊肺经(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骨大杼膀胱经(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髓绝骨胆经(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难经针法

《难经》是一部阐述《内经》中有关脉学、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问题的著作,相传为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以质疑问难开工共分八十一难,其中第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主要讨论针法及其补泻法的运用。《难经》进一步丰富了《内经》的理论,对后世

针灸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强调双手行针

编辑

左右双手协同行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出右手将针朿9入穴位时,左手要同时配合加以辅助。《难经》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七十八难》: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压)按所针荥输(泛指穴位)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意指懂得针术的人是重

视左手(押手)的作用的,不懂针术的人才只信赖右手(刺手)的作用,并且具体指出:当进针的时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压所要针刺穴位的所在处,通过弹、爪等法以宣导气行,使右手所持之针得以顺利刺入。另在《八十难》中说:左手见气来至,乃内(纳,推进)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维有见加入,有见如出也。”说明左右双手得协同配合,不仅仅是

单指进针这一方面。临床实践证明,在定穴及进针、候气、催气、得气、补泻、出针等整个行针过程中,如能充分运用左右双手的协同配合,可以探明穴位的所在,促使经气的聚散,以及感知穴位处的皮肉筋脉骨分布和气血循行等情况,减轻或免除进出针时的不适感,稳定

腧穴部位和针身以便各种手法的施行等。所以双手行针法为后世针灸家广泛应用。

补泻分清营卫

编辑

营卫之气的运行,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散布在浅表;营气行于经隧,处于深里。

所以刺卫者宜浅,刺营者宜深。《七十一难》说:针阳者,卧针而刺之”意指针刺属于阳得

卫分(浅层)要沿皮横刺,以免损伤深层的营气。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荥俞之处,

气散乃内针”,意指针刺属于阴的营分(深层)要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使浅层的卫气散开后,方可刺入,以免损伤浅表的卫气。要求刺荣无(毋)伤卫,刺卫无伤荣”。这说明针刺候气

时对深浅度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当深反浅,则未及于营而反伤于卫;当浅反深,则诛伐太过而损及于营。《七十六难》说: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七十八难》中更为具体地指出:得气,因推而内(纳)之,是谓

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就是说在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的为补法;将针动伸上提的为泻法。因为补法系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是从卫分引气深入以纳之。泻法系从营分

散气,由深向浅抽提,是从营分引气外出以散之。《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

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难经》所说的推而纳(进)之”(以按为主)和动而伸之”(以提为主)是《灵枢》补泻法的推衍。后世针灸家以《金针赋》为代表,又演变为:补法用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法;泻法用先深后浅,紧提慢按法。《七十八难》提到: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就是说假如针刺时未能得气,男子可用浅提法候气于卫分(外), 女子可用深插法候气于营分(内)。如久求而不得气,说明营卫之气衰竭,病情较为危重。

论述迎随与调气

编辑

《七十二难》说: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

曰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迎,指泻法;随,指

补法。运用补泻针法必须知晓营卫气血的传注分布和盛衰,根据它的顺逆以行补泻。顺着经

气以益其不足为补,所以称为随;逆着经气以损夺其有余为泻,所以称为迎。疾病的产生往往是阴阳失调的缘故,所以针刺调气也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以人体内外表里之间的关系为依

据,对阴阳的盛衰进行调治。这与《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

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之意相近。以后,元、明针灸医家将各种针刺补泻概称迎随。如补法采用顺紧方向而刺,由浅入深(以插法为主)而刺、当气血衰少时刺,为随;泻法采用逆经方向而刺,由深出浅(以提法为主)而刺,当气血旺盛时刺,为迎。《针灸大成》中论述针刺补泻法的一节,即以经络迎随设

为问答”作为标题。《济生拔萃》中有《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后世据此说又引伸具体化而成针向补泻”,如《医学入门》引《图注难经》说: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尖)从

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手三阴从胸至手,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宋代丁德用在注释《七十二难》时说:夫荣卫通流,散行十二

经之内,即有始有终。其始自中焦,注手太阴一经一络,然后注手阳明一经一络,其经络有二十四,日有二十四时,皆相合。此凡气始至而用针取之,名曰迎而夺之。其气流注终而内针,出针扪穴,名曰随而济之。”以经脉与日时相配合以行补泻,后为《针灸聚英》所阐发,

发展而成十二经病井荥输经合补虚泻实”法,实即现在所称的子午流注针法的一种一一纳支法。

针法结合腧穴特性

编辑

针法补泻除涉及人体功能状态、针灸作用方式外,腧穴选用也是一个因素,《难经》

中主要介绍了以五腧穴为基础,依据五行生克的关系,通过配穴的形成而创立的补母泻子法”和泻南补北法。”

补母泻子法《六十四难》根据《灵枢本输》及阴阳刚柔相济的原理,以五腧穴配属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配十天干则肺属辛金、大肠属庚金;肾属癸水,膀胱属壬水;肝属乙木,胆属甲木;心、心包属丁火,小肠、三焦属丙火;脾属巳土、胃属戊土。按照五行相生关系,每条经各有一个母穴”和一个子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所以《六十九难》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如肺属金,肺虚可补其母穴一一输(土)穴太渊;肺实可泻其子穴一一

合(水)穴尺泽。《七十九难》也举例作了说明: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

补其母也。假令心病,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泻可取心包(火)经的输(土)穴大陵,补可取心包(火)经的井(木)穴中冲。

补母泻子法除用本经穴位外,也可应用相关经脉上的穴位。如肺虚可用脾(土)经穴位,或补脾经输(土)穴太白;肺实可用肾(水)经穴位,或泻肾经合(水)穴阴谷。《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即补其母也,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即指心(火)之热病可泻脾、胃(土)经的穴位,心之虚病可补肝、胆(木)经的穴位。

泻南补北法《难经七十五难》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指出对肝实肺虚之证,要用泻心

火,补肾水的方法治疗。说是: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东方属木代表肝,西

方属金代表肺,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东方实,西方虚,即肝(木)实、肺(金)虚,是一种木实侮金”的反克表现。补北(肾)泻南(心)就是益水制火,即补肾泻心。火

(心)为木(肝)之子,泻火能抑木,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少其克金(肺)之力。水

(肾)为金(肺)之子,补水可以制火(心),使火不能刑金,又能济金以资肺(母)之虚,

使金实得以制木。泻南补北法可以说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一说的补充。如果按照

补母泻子法,肝实肺虚,法当泻心火补脾土,而这里为什么不补脾土而补肾水。清代叶霖《难经正义》中说:失五行之道,其所畏者,畏所克耳。今火大旺,水大亏,火何畏乎?惟其无畏,泽愈旺而莫能制,苟非滋水以求胜之,孰能胜也。……虽泻火补水并言,然其要又在

补水耳。……今补水而泻火,火退则木气削,又金不受克而制木,东方不实矣,金气得平,

又土不受克而生金,西方不虚矣。若以虚则补母言之,肺虚则当补脾,岂知肝气正盛,克土之深,虽每日补脾,安能敌其正盛之势哉?纵使土能生金,金受火克,亦所得不偿失矣,此所以不补土而补水也。或疑木旺补水,恐水生木,或木愈旺,故闻独泻火不补水论,忻然而从之?殊不知木已旺矣,何待生乎。况水之虚,虽峻补不能复其本气,安有余力生木哉,若能生木,则能生火矣。……泻火补水,使金得平木,正所谓能治其虚。不补土,不补金,乃泻火补水,使金自平,此法之巧而妙者。

泻井刺荥法实热证需泻井穴时,《难经》中指出可以根据实者泻其子”的原则,改以

荥穴来代替。《七十三难》: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之,刺之奈何?然:诸井者

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因为井穴在手足指(趾)端,此处

皮肉浅薄,而气藏于皮肉之内,则气较为微小,不便使用针刺手法,所以说气少不足使也。如胃经实证当泻其井穴历兑,可改用其荥穴内庭。元代汪机《针灸问对》说:此说为泻井

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因此有泻井须泻荥,补井当补合”之说。

针法合于四时

编辑

春夏刺浅,秋冬刺深针刺深度视针刺部位、病证需要、针感程度而定,也要参考季节这个因素。《七十难》认为: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变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

气在下,人气变在下,故当深取之。”认为人的气血活动与季节有关。春夏季,自然界的阳

气向上,人体的阳气也趋向浅层,所以针刺宜浅;秋冬季,自然界的阳气向下,人体的阳气也趋于深层,所以针刺宜深。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

持之,阴也。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意指春夏从深层(肝肾之部)引出阴气(一阴),秋

冬则宜从浅层(心肺之部)纳入阳气(一阳)。

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七十四难》:春刺井者,邪在肝;

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认为井、荥、输、经、合五

腧穴,是与季节相联系的,针刺时要加以注意。其具体内容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中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以及《灵枢四时气》中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夏取盛经孙络”、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冬取井荥”说法有所不同。择要列表对照如下

四出

编辑

时处《灵枢本输》《灵枢四时气》《素问水热穴论》《难经七十四难》春春取络脉诸荥大经分肉之间。甚者深取之,间者浅取之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

间者浅刺之春取络脉分肉间(肝气始生……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春刺井(邪在肝)夏夏取诸输孙络肌肉皮肤之上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夏取盛经分腠(心气

始长……邪居浅也)夏刺荥(邪在心)秋秋取诸合,余如春法秋取经、输;邪在府,取之合秋取经、输(肺将收杀……取输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秋刺经(邪在肺)冬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