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塔里木盆地钻井的几点认识

塔里木盆地钻井的几点认识

塔里木盆地钻井的几点认识

-29-

科苑论谈

塔里木盆地钻井的几点认识

王学枫

卢逍

(长庆钻井工程总公司,陕西西安710021)

1问题的提出1.1地质简介

长庆钻井进入新疆塔里木钻井市场,主要服务于中石化西北局塔河油田,中石油轮古区块,其地理位置位于塔北地区,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构造上,储层埋藏深,地层复杂,钻井过程中出现起下钻阻卡、井塌、井漏、井涌、处理剂高温失效等问题。从地层结构来划分可大致分为:约4000米以上成岩性差的欠压实地层、约4000 ̄5600米成岩性好易坍塌地层、部分区块石炭系存在易蠕变的大段盐膏层,在5600米以下为漏喷共存的主力储层。正确认识地层岩性,掌握地层可钻性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上部地层快速钻进,维护下部地层井眼稳定是一口井是否顺利完井的最关键因素。

1.2工程要求

工程上根据地质要求合理调整钻井参数的基础上,如何优化钻井参数,选择钻头类型,选用钻具尺寸及钻具组合,还有防斜打直措施、短程起下钻及下套管措施、目的层钻井工艺,井控技术的培训与落实,从而提高机械钻速是进入塔里木工程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塔里木盆地地质、钻井、泥浆的相互关系,通过两年的钻井实践,提出了塔里木钻井的一些认识和心得体会,以及今后安全、快速钻井的的几点建议。

2钻井工艺的技术改进

2.1钻头选型: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尽量使用PDC钻头,可大幅度提高机械钻速;下入PDC钻头应注意3点:一定加强与录井的联系,根据地质砂样确定钻压的大小;排量尽可能开起来,机械钻速明显提高;下入PDC钻头,还是坚持短程起下钻,1000米以上应进行长起。尤其上部井段(4000米以上),防止地层应力彻底释放,井眼没有及时修正造成起钻遇阻,甚至缩径卡钻;2.2钻具的配备与钻具组合的选择。上部大井眼钻进中,应配备3000 ̄4000米51/2钻杆,降低泵压,增大排量,提高机械钻速,减小对泵部件的损坏,降低修泵时间,提高钻井时效;钻具组合优选:在不影响井身质量的前提下,上部井段可采用双扶正器,这样可以很好的修正井壁,减小起下钻摩阻,有利于

套管的顺利入井;2.3井身质量控制。

在易斜地层,尤其在巴什基奇克和卡普沙良交界层(3800 ̄4000米),要加密测斜,及时调整钻井参数,不要因为钻时快,未及时测斜而造成井斜超标,以致纠斜造成大量时间损失;2.4短程起下钻和下套管前技术措施。短程起下钻一定要坚持,不要认为短起浪费时间导致后期起钻因阻卡而损耗大量时间,同时增

加了后期作业的风险;电测、

下套管前应采取牙轮钻头带扶正器通井,保证电测仪器和套管的畅通无阻;盐下井采用“打一退二”的方法,确保在盐层蠕变周期内安全起出钻具;2.5储层钻进技术。塔里木钻至储层,有可能发生井漏,发生井漏时,强钻8 ̄10米完钻,此时应降低参数钻进,而不是增强钻井参数;2.6井控技术的培训与落实。井控主要以现场操作为主,并且要全员参与,人人都会,把井控工作落到实处。

3钻井液技术的优化与完善

3.1钻井液体系的选用及处理措施。上部井段采用优质大分子强包被聚合物钻井液体系。选用大、中、小分子聚合物复配,抑制地层造浆,配合适量润滑剂,改善泥饼质量,减少滤失量,充分利用四级固控设备,彻底除去无用固相,调整优化钻井液流型。从根本上解决了上部地层的阻卡问题;打开二叠系前一次性加足随钻堵漏剂PB-1和

QS-2,降低排量,尽可能减少漏失量;深井坍塌、

掉块井段采用聚磺、聚合醇防塌钻井液体系。提高钻

井液抗温、抗盐能力,增强钻井液抑制性、

封堵造壁能力。适当加入稀释剂或部分替换的方法,降低粘切,改善深井段钻井液流变性能;盐层段采用高密度欠饱和盐水钻井液体系。适当扩大盐层井径,减缓盐层蠕变速度,确保井下安全;长裸眼段电测、下套管前加足液体、固体润滑剂,裸眼段加入玻璃微珠,井底垫入5 ̄10方稠浆,确保电测、下套管顺利;目的层采用低密度聚磺体系。选用超细碳酸钙调节钻井液密度,用碱式碳酸锌除H2S,达到

了保护油层的目的;定向井、

水平井采用混油聚磺钻井液体系。提高钻井液润滑性,为井下滑动钻进提供安全保障;

3.2钻井液处理要点。表层钻进粘度用坂土

浆、CMC-HV、

聚合物胶液维持在50 ̄60S即可,完钻后配制1罐80 ̄90S钻井液清扫井底。

上部欠压井段(1000 ̄4000米),即库车组至

卡普沙良顶界,采用低粘切、

高排量钻进。主要以大分子包被剂为主,浓度保持在0.1 ̄0.2%,粘度40 ̄45S,失水小于15mL,吉迪克组密度加至设计高限。

巴什基奇克造浆性强,TK1101、TK483粘度在钻穿该井段时粘度由50 ̄55S上升至90 ̄100S,坂含由40 ̄50mg/L上升至100 ̄120mg/L,钻井液流变性变差。因此在该层段钻进前粘度保持在40S,坂含控制在25 ̄30mg/L,包被剂量增加至0.3%,可以有效控制钻井液流变性能。

卡普沙良转换成抗温性强、失水低、润滑性好的聚磺体系,卡普沙良以下地层磺化材料加量至少在8%以上。失水降至4mL以下,防止泥页岩水化、膨胀、剥落。

石炭系盐膏层转换为欠饱和盐水聚磺体系。该体系处理关键:盐水浆与淡水浆相比,性能差,处理调节困难,性能波动大。尤其失水大,高密度下泥饼厚,为了控制流变性能,坂含较低,切力很低;常温下与高温下相比,性能差异大。因此在转换盐水体系时,一定要保持低粘切,低失水;盐水体系抑制能力强,从振动筛出砂情况及井径曲线分析,无掉块,无大井眼,盐水体系防塌性能好;盐水体系最主要三个指标是密度、CL-、

粘切。专封专打结构密度尽量提至设计高限,CL-开始转换时控

制在11万左右,钻进时调整至16万左右为宜,粘切保证重晶石不下沉为好,转换时粘度最好在45 ̄55S,静切大于1帕,动切大于3.5帕即可;通过TK1110X井的现场实践,盐膏层钻井液处理与维护的要点在于“两高四低”的有效调控。即高密度、

高浓度聚磺胶液、低CL-、

低粘切、低失水、低坂含的有效调节;TK1110X井用盐水体系成功钻穿了高压盐水层和塔河块第1口盐下超小井眼(43/4")盐下斜井。

目的层只要控制粘切有效携砂,控制密度防止井喷、井漏,降低失水、加入保护剂保护油层即可。

深井承压堵漏钻井液技术

塔河油田二叠系不整合面

(4500 ̄4800米)存在天然裂缝,上部欠压实地层、石碳系的双峰灰岩与盐层的交接面存在簿弱地层,在高压差作用下易压裂形成裂缝。堵漏施工工艺按“间歇式顶替桥堵工艺”流程施工,既将堵漏浆泵至要封堵的漏失层,然后关井小排量0.5 ̄2方/次蹩压,关井蹩压1 ̄2小时后,在小排量打压,如此反复逐渐提高地层承压能力。

定向井与水平井的钻井液处理措施:造斜段前混入6%原油,随着井斜增大,再逐渐混入原油,根据固相含量实测油相达到10%以上。控制动塑比达到0.4,实现平板型层流有效携砂。TK1110X超小井眼定向井的完成证明了钻井液处理的合理性。

固相控制:固相控制是钻井液处理的最关键因素。一是采用化学絮凝法,加足包被剂,防止有害固相分散;二是主要用四级固控设备除砂。含砂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井下的安全。

4经验与认识

4.1两年来总计开井13口,完井10口,且完

成了两口穿盐井

(TK1104和TK1110X),攻克了塔河区块最难打的井;4.2安全快速完成了塔里河区块第一口盐下超小井眼定向井(TK1110X),并获得了日产300方的高产油层;4.3安全完成了TK1101、TK850、TP6井的施工。TP6也是长庆钻井在塔里木的第一口探井,并且被评为优质井;4.4

TK1104、

TK483、TK1110X相继发生卡钻事故,其原因一是对新区块不了解,技术不成熟,二是固控设备无法满足塔里木钻井的需要;4.5不了解塔里木钻井的工艺流程和甲、乙方关系,走了许多弯路,严重阻碍了钻井速度;4.6技术人员不足,新人多,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技术发展。

作者简介:王学枫,长庆油田钻井总公司钻井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

(钻井),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在职研究生。责任编辑:杨春沂

摘要:通过总结两年以来长庆钻井在塔里木盆地钻井技术发展经过,提出了几点深井钻井的认识及今后技术创新的建议。关键词:塔里木;钻井工艺;钻井液;石油钻探;开发;认识;建议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塔里木盆地基本地质特征 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 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基底形成阶段。 (2)震旦纪—奥陶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 (3)志留纪—泥盆纪: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石炭纪—二叠纪: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 (5)三叠纪: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 (6)侏罗纪—早第三纪: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油气主要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三叠—侏罗系3套烃源岩, 并以寒武—奥陶系为主。前者是目前发现的海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后者为盆地内陆相油气的主要来源。 (1)寒武—奥陶系储层: (2)志留—泥盆系储层: (3)石炭系储层: (4)三叠—侏罗系储层:

(5) 白垩—第三系储层: (1)成藏组合主要为古生新储式组合 (2)成藏史复杂, 具有多期成藏、多次运移再分配的特点 3个成藏期:晚加里—早海西期, 晚海西—印支期及晚喜山期,与盆地烃源岩排烃主峰期大体一致。 震旦纪一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经历了三造演化旋回,即震旦纪一泥盆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石炭纪一三叠纪的伸展一聚敛构造旋回与中一新生代的陆内弱伸展一挤压变形构造旋回。震旦纪一早奥陶世,前震旦纪末形成的新疆古克拉由于岩石圈区域伸展作用而裂解,在塔里木克拉通周边形成裂陷槽盆地、大洋盆地。 在克拉通主体部位,由于岩石圈伸展减薄及热沉降,在东、西部分别形成了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和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发育欠补偿盆地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台地斜坡和台地边缘沉积。早奥陶世末加里东中期运动以后,在中、晚奥陶世至志留一泥盆纪,塔里木克拉通周围的大洋盆地、裂陷槽盆地开始闭合,发育残留洋盆地、前陆盆地。塔里木克拉通主体处于挤压聚敛构造环境,形成克拉通内挠曲坳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克拉通边缘隆起。早期的欠补偿盆地相被超补偿复理石相所替代,早期的碳酸盐岩台地相也演化为混积陆棚相和局限台地相。至泥盆纪末海西早期运动时,塔里木板块周围的洋盆闭合,结束了显生宙以来塔里木盆地的第一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一早二叠世,塔里木克拉通盆地进入第二个伸展一聚敛演化旋回。石炭纪,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 (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 (7) 晚第三纪—第四纪: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塔里木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面积530000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位于此,这里还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那么,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 塔里木盆地在中国的位置 板块构造演化 ◆前震旦纪地质构造演化 目前在塔里木获得最老同位素年龄的岩石和数据表明,塔里木盆地在中太古代甚至早太古代就已经发生了来源于亏损地幔的偏碱性玄武岩浆的喷溢活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塔里木盆地原始的陆核。 早元古代是本地区地壳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由陆核发展成为陆块的时期。早元古代兴地期,广泛而剧烈的构造运动,使岩石产生强烈变形,最后使塔里木陆块、柴达木陆块和准噶尔微陆块聚合连成一片。 经过中元古代末兴地期克拉通化后,聚合在一起的塔里木陆块重新裂离,并在陆块内部产生了裂陷。 晚元古代,“远古南天山洋”和“远古昆仑洋”闭合消亡,古塔里木板块在经历太古宙陆核形成,早元古代稳定陆块增生发展和中—晚元古代构造演化后终于逐渐成型。 ◆震旦纪及古生代构造演化 震旦纪是塔里木盆地发展史上一个转折时期。塔里木运动之后,统一的古塔里木板块形成。震旦系是作为塔里木板块克拉通盆地的第一个沉积盖层而覆盖了塔里木盆地。

早震旦世,在塔里木板块边缘和内部发育大陆裂谷盆地。他们与地幔上隆、地壳变薄和伸展有关。晚震旦世继续拉张,在塔里木主体部位形成克拉通内张盆地。沉降速率较早震旦世明显降低。 寒武至奥陶纪塔里木板块北部由于天山微陆块继续向北运动而进一步扩张,地幔物质侵入形成洋壳。洋盆发展结果导致塔里木板块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分离,南与羌塘板块相隔。寒武系—下奥陶统是盆地主要的生油岩之一。 奥陶纪末,由于塔里木大陆板块大陆边缘早古生代的“天山多岛有限洋盆”和“库地—奥依塔格洋盆”俯冲消减和微板块的碰撞所产生的加里东中期运动,对塔里木板块及其边缘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期运动可能是塔里木板块南北边缘化为主动边缘的反映。 志留纪开始,南天山洋由东向西逐渐闭合;泥盆纪末,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库地洋于泥盆纪晚期闭合,中昆仑地块拼贴到塔里木板块之上。经过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之后,塔里木腹部形成了大型克拉通内挤盆地,具有独特的沉降史和构造特征。 石炭—二叠纪是塔里木板块由古全球构造运动体制新全球构造运动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朱夏,1983),即由早古生代边缘多中心不对称扩张、微陆块与多岛有限洋盆、弧后盆地间“手风琴”式此张彼合运动、单向俯冲与软碰撞关闭的构造运动体制向威尔逊旋回式的洋中脊大规模对称扩张、“传送带”式俯冲消减、沟弧盆体系同时发育的新全球板块构造运动体制过度。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从三叠纪开始,塔里木进入陆盆演化阶段,主要受控于亚欧大陆南缘特提斯洋的周期性俯冲消减和闭合作用,同时与盆地基地核挤压隆起或山系发展有关。 侏罗纪—古近纪,塔里木盆地形成演化与欧亚大陆南缘的一系列碰撞时间有关,如侏罗纪晚期的拉萨碰撞和白垩纪晚期的科希斯坦碰撞事件等。每一期碰撞都使围限塔里木盆地山系和基底核挤压隆起发生周期性复活,形成向盆地内的挤压逆冲构造,在冲断带前缘发育前陆盆地。 新进纪—第四纪,随着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与碰撞,及碰撞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所产生的远程效应的影响,天山和昆仑山大幅度隆升推覆。碰撞后,印度板块仍然继续向北俯冲,西昆仑造山带受强烈挤压收缩和抬升,北部岩块长距离逆冲在塔 里木盆地之上,加剧了塔里木板块岩石的挠曲 程度。 西昆仑山,天山褶皱强烈上升,并伴随着走滑断层系活动,盆地相对下降形成统一的由造山带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现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作用

0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_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671-1505(2006)03-0339-14  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生产项目(2004)的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05-11-10 改回日期:2006-01-10 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地层、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3 贾进华1 张宝民1 朱世海2 朱运成2 李占银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原石油勘探局地质录井处,河南濮阳457001 摘 要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志留系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野外露头、井下地层岩性段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不同岩性段的沉积体系、沉积相和微相特征,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志留纪不同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格局。根据志留纪地层发育和沉积特征,塔里木盆地志留系可分为柯坪—塔中和塔东地层分区,并进一步划分为柯坪、巴楚、塔中、塔北、满东和英吉苏6个地层小区。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主要发育碎屑潮坪(夹风暴)沉积体系、无障壁滨岸海滩—陆棚沉积体系、碎屑潮坪—滨岸砂坝复合沉积体系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4种类型,经历了海域范围逐渐缩小、古气候由温暖潮湿向炎热干旱过渡的过程。盆地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物源主体来自塔东和塔东南地区。平面上西部水体较浅而开阔,东部较闭塞,海侵方向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塔里木盆地志留纪古环境和古地理特征反映了在沿海岸带附近发育潮下潮道与砂坝砂体,尽管单砂体厚度较薄,但多套单砂体纵向上叠置可以形成砂体相对富集的砂层组,具有形成岩性—地层圈闭的地质条件。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志留纪 地层 沉积特征 岩相古地理 第一作者简介 贾进华,男,1965年生,199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P51212 文献标识码:A Stratigraphy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y of the Silurian in T arim B asin Jia Jinhua 1 Zhang Baomin 1 Zhu Shihai 2 Zhu Yuncheng 2 Li Zhanyin 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Development ,Pet roChina ,Beijing 1000832Geologic L ogging Depart ment of Zhongyuan Pet roleum Ex ploration B ureau ,Puyang 457001,Henan Abstract A great attention has been repaid to the study of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due to the discovery of petroleum in the interval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basic geologic problems which hinder the exploration 1Based on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members between the field outcrops and the wells ,the depositional system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nd microfacies of these members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1Then ,the lithofacies palaeogeographic evolution of the Sil 2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has been reconstructed 1According to the stratigraphic and sedimentary devel 2oping features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Keping 2Tazhong and Tadong strati 2 第8卷 第3期2006年 8月 古地理学报 JOURNAL OF PALAEO GEO GRAPHY Vol 18 No 13 Aug 1 2006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_赵靖舟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4月,第34卷第2期,Apr .,2004,V ol .34,No .2Journal of N orthwest U niversity (Na 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2-08-06 基金项目: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99-111-01-04-05);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2001BA605A -02-01-06) 作者简介:赵靖舟(1962-),男,陕西临潼人,西安石油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成藏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及地球化学研究。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规律 赵靖舟1,李启明2,王清华2,庞 雯1,时保宏1,罗继红1 (1.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工程系,陕西西安 710065;2.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 841000) 摘要:目的 探讨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为油气田勘探部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石 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探讨了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储盖组合、后期构造变动等对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及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 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十分复杂,油气藏形成及分布受多重因素控制;早期形成、长期继承发育的大型稳定古隆起及其斜坡以及前陆逆冲带第2,3排构造分别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的最有利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以及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斜坡部位有利于保存,是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特点;已发现的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原生油气藏后期特别是晚喜山期普遍受到了调整改造,以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最为突出;保存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特别是优质区域盖层的存在,是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和保存的关键。结论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是塔里木克拉通区与前陆区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关 键 词: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4Ⅹ(2004)02-0212-06 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陆上含油气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叠合复合型盆地或改造型盆地,具有多种盆地类型、多期构造运动、多套烃源岩、多个含油气系统、多期成藏、多期调整再分配的石油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十分复杂。因此,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许多学者曾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10]。近年来,随着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工作的深入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对其油气富集规律也有了进一步认识。因此,深入研究和总结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不仅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其他叠合盆地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对于进一步认识叠合盆地或改造型盆地的特点,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受多 种因素控制,区域构造背景、有效烃源岩分布及其成熟度、优质区域盖层和储盖组合、成藏期以及断裂和不整合面等,均是重要的控油气因素。 1 继承性古隆起与隐伏前陆逆冲带油 气最为富集 1.1 继承性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区油气最富 集的地区 古隆起控油的重要性已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勘探证实,油气分布受古隆起控制也是世界古老克拉通盆地油气分布的普遍规律。塔里木盆地海相油藏形成时间较早,现存古生界油藏主要形成于晚海西期,喜山期是早期油藏的重要调整时期与气藏的主要形成时期 [11~19] 。因此,具有古隆起背景 是克拉通区海相油气藏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 DOI :10.16152/j .cn ki .xd xbzr .2004.02.022

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_云露

文章编号:1001-6112(2002)06-0506-06 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 含油气系统及勘探靶区选择 云露,蒋华山 (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局勘探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摘要: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南部海相烃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烃源含油气系统。两种含油气系统关键时刻、油气藏圈闭类型及发育层位均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处于海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塔河地区主要勘探层位集中在侏罗纪以下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早奥陶世地层不整合-岩溶缝洞型圈闭、石炭纪披覆背斜圈闭、三叠纪背斜-断块圈闭、盐边低幅度背斜圈闭及早石炭世内部岩性-构造复合圈闭等;处于陆相含油气系统分布区的雅克拉)轮台地区的主要勘探层位是侏罗纪以上层位,主要勘探目标是晚第三纪、晚白垩世)老第三纪的构造圈闭、侏罗纪和早白垩世地层圈闭。在亚南断裂与轮台断裂间应重视对下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披覆背斜圈闭的勘探。 关键词:含油气系统;勘探层位;沙雅隆起;塔里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T E122文献标识码:A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多旋回复合型油 气盆地。经过多年勘探,已在盆地东北部沙雅隆起上Z)N的9个层位中获得工业油气,相继发现了雅克拉、阿克库木、阿克库勒、牙哈、英买力、塔河等大中型油气田,充分证明沙雅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之一。沙雅隆起包括南部海相油源含油气系统和北部陆相油源含油气系统(图1)。1区域构造背景 沙雅隆起是加里东运动中期以来发育的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边缘隆起,走向NEE或EW。从地层发育和接触关系分析,由于库鲁克塔格裂陷槽在奥陶纪末封闭上隆,沙雅隆起受挤压而显示出隆起的雏形。海西早期在NW)SE向挤压应力作用下, 沙雅 图1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含油气系统划分图 1.海相含油气系统; 2.陆相含油气系统; 3.断裂; 4.盆地边界; 5.含油气系统边界; 6.海陆相交汇区 F ig.1Petroleum system in Shaya uplift of northern T ar im Basin 收稿日期:2002-02-07;修订日期:2002-10-19. 作者简介:云露(1972)),男(汉族),新疆奎屯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 第24卷第6期 2002年12月 石油实验地质 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 V ol.24,No.6 Dec.,2002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_以塔里木盆地为例_庞雄奇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年12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6 649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6-0649-08 中国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以塔里木盆地为例 庞雄奇1,2,周新源3,鄢盛华4,王招明3,杨海军3,姜福杰1,2, 沈卫兵1,2,高帅1,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3.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 4.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6CB202308;2011CB201100) 摘要:塔里木叠合盆地具备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生排油气作用和多旋回油气成藏作用,为了发展和完善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总结了叠合盆地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发展方向。叠合盆地研究主要取得4大进展:①发现了叠合盆地广泛分布的复杂油气藏;②建立了复杂油气藏成因模式;③揭示了复杂油气藏的改造机制;④提出了构造叠加改造复杂油气藏评价模型。叠合盆地功能要素组合控制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后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复合导致了早期油气藏的调整、改造和破坏。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多要素联合控藏模式研究;②油气复合成藏机制研究;③油气藏调整改造机理及预测模式研究,尤其是针对叠合盆地深部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更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图6表1参38 关键词:叠合盆地;复杂油气藏;多要素匹配;构造变动;晚期成藏效应;相势源复合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dvances and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China: Take the Tarim Basin as an example Pang Xiongqi1,2, Zhou Xinyuan3, Yan Shenghua4, Wang Zhaoming3, Yang Haijun3, Jiang Fujie1,2, Shen Weibing1,2, Gao Shuai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and Prospect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2. Research Center of Basin and Reservoir,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3.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Korla 841000, China; 4.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Abstract: The superimposed basins in the Tarim Basin are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source-reservoir-caprock combinations, multiple stage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nd multicycl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o develop and improve the reservoir forming theor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uperimposed basins and predicts its development direction. Four major progresses were made in the superimposed basin study: (1) widely-distributed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were discovered; (2) the genesis model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built; (3)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s of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were revealed; (4) the evaluation models for superimposed and transformed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by tectonic events were proposed. Function elements joint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nd the superimposition and overlapping of structures at later stage lead to the adjust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ormed at early stage. The study dir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superimposed basins mainly includes three aspects: (1) the study on modes of controlling reservoir by multiple elements; (2) the study on composite hydrocarbon-accumulation mechanism; (3) the study 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prediction models, which has mor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deep interval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Key words:superimposed basins; complex hydrocarbon reservoirs; multiple element combination; tectonic event; la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effect; facies-potential-source combination 0 引言 中国大陆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具有板块面积小、长期处于活动状态的地质特征[1]。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构造背景,中国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往往具有各地质时期沉积地层的“叠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摘要:塔里木盆地是在前震旦纪陆壳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盆地的形成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晚泥盆世—三叠纪和侏罗纪—第四纪3个伸展-聚敛旋回演化阶段。震旦纪到中泥盆世(古亚洲洋阶段或原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发展旋回;晚泥盆世到三叠纪(古特提斯洋阶段),塔西南边缘经历了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弧后伸展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发展旋回;侏罗纪到第四纪(新特提斯洋阶段),盆地经历了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晚期前陆型盆地发展旋回。陆内裂谷(坳陷)-挤压调整作用出现了3个次级旋回。伸展期原型盆地地层层序较稳定,聚敛期原型盆地地层侧向变化大。盆地演化与构造体制转换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方式决定了盆地具有复杂的叠加地质结构,制约着油气聚集与分布的基本特点。 关键字:塔里木盆地;叠合盆地;构造特征;演化史 1. 区域地质概况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介于天山、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面积达560000 km2。盆地腹部为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人称“死亡之海”,面积达330000 km2。塔电木板块北与萨克斯坦板块相邻。我国境内的伊犁地块(伊犁科克契塔夫微大陆的一部分)、中天山、吐-哈、噶尔地块等均是哈萨克斯地板块的组成部分。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分界线一般置于南天北缘,即沿哈尔克山北地-巴仑台—库米什—卡卢比布拉克一线[1]。该线北侧为伊犁地块、中天山地块。向侧为塔里木板块北部边缘及库鲁克塔格断裂。一般认为.该线向两延伸与尼占拉耶夫线相连,但车自成等(1994)、李向东和李茂松(1996)认为,该界线向两延伸进人原苏联境内,与纳伦地块南缘断裂带相连、尼方拉耶天线(卡拉套捷尔斯科伊断裂带)延入中国境内.相当于狭义中天山的北界,即阿登巾拉克—拉尔墩断裂。 塔里木盆地即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演化的大型叠合复合盆地。它发育在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结晶基底与变质褶皱基底之上,震旦系构成了盆地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在震旦纪—第四纪,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为了揭示这一复杂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前人从板块构造环境及其演化,主要构造运动,区域不整合面,构造沉降史,以及构造变形与成因机制等出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应用构造-地层或构造-层序分析原理,研究相应时期的构造-沉积格架及盆地特点的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央隆起带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制约-林畅松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年 第39卷 第3期: 306~316 https://www.doczj.com/doc/c718500129.html, https://www.doczj.com/doc/c718500129.html, 306 《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中央隆起带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制约 林畅松①*, 杨海军②, 刘景彦①, 蔡振中②, 彭莉①, 阳孝法①, 杨永恒① ①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北京 100083; 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院, 库尔勒 841000 * E-mail: lincs@https://www.doczj.com/doc/c718500129.html, 收稿日期: 2008-07-20; 接受日期: 2008-12-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课题(编号: 2006CB202302)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40372056)资助. 摘要通过古隆起地貌恢复、不整合分布样式及沉积相等研究, 揭示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古生代重要发育期的古构造地貌特征及其对沉积相发育分布的控制作用. 中奥陶世末至晚奥陶世早期的中央隆起带是由和田河古隆起、和田河东古隆起、塔中古隆起及巴楚古斜坡等组成的、具有复杂古构造地貌的大型古隆起-古斜坡带, 总体由西向东倾没; 可划分出高隆带、断隆平台、古隆边缘斜坡或坡折带、陆棚斜坡或低凸起带、陆架坡折带及深海盆地或平原等古地貌单元. 它们对沉积古地理的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古隆起边缘斜坡-坡折带往往控制着构成重要储层的台缘礁、滩等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和分布. 晚奥陶世晚期盆地东南缘强烈隆起, 塔中古隆起东段随之隆升并由东向西掀斜, 形成由东向西倾沿的鼻状古隆起带. 早志留世和晚泥盆至早石炭世盆地中北部的古构造地貌由原来的东低西高转为北东高、西南低; 可划分出强烈剥蚀高隆带、古隆边缘斜坡带、坳陷边缘缓斜坡带及坳陷带等古构造地貌单元. 构造隆起末期沿古隆起边缘斜坡至坳陷边缘发育的低位及海侵体系域可形成重要的储集体. 古隆起地貌与盆内多个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具有密切关系. 从古隆起区向坳陷区可划分出高隆区的不整合复合带、古隆起斜坡边缘的削蚀不整合三角带和超覆不整合三角带、古斜坡与坳陷区过渡的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带以及坳陷内的整合带. 削蚀不整合和上超不整合三角带可形成重要的地层圈闭, 是有利的大型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发育带. 关键词 古构造地貌 不整合分布样式中央古隆起带塔里木盆地 沉积盆地的古地貌或古构造地貌及其对沉积古地理的控制研究, 是当前国内外沉积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热点领域. 利用高分辨地震资料进行碳酸盐岩台地、沉积砂体等形成期的古地貌恢复和研究, 即“地震古地貌”分析, 已成为近期相关国际学术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和新的分支学科生长点[1~4]. 塔里木盆地是位于我国西部含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大型叠合盆地[5~8]. 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过多期重要的构造变革, 形成了极其复杂的盆地结构. 其重要的地域特色之一是发育了多个区域性的构造不整合面和多个盆地规模的古隆起带. 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和研究已表明, 盆内大型的古隆起、古斜坡带的形成演化与盆地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 对盆内的油气聚集起到极其重要的控制作用. 盆内古隆起形成演化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研究和勘探部门

中国含油气盆地概要

xx 概况 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界天山,南为昆仑山、阿尔金山,面积约56×104km2。平均海拔1000m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中部有面积达33.7×104km2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沙丘高差最大、气候最干燥的沙漠。盆地边缘有以高山冰川雪水为源的内流河,塔里木河位于盆地北半部,全长2137km。 塔里木盆地基底为元古界变质岩系,其上发育有震旦系和古生界海相沉积,中、新生界为陆相沉积,是一个在元古界基底上叠置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的复合型盆地。 从盆地沉积发育的情况和周围褶皱带的特点来看,古生代明显地表现出近东西向的构造带,及其相伴随的主要断裂的构造格架,如塔北隆起带、中央隆起带和塔南隆起带,后者因受阿尔金山影响,呈北东走向。 中新生代的构造特点是在古生代构造基础上继承和改造的。由于边缘褶皱山系的隆起,首先在盆地的边缘山前地带形成前陆盆地,而后发展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接受了厚度巨大的中新生代沉积,这一特点掩盖了古生代形成的东西向和北西向构造面貌,成为现今的构造格局。 塔里木盆地沉积岩厚7000~100m,主要含油层有5套: 震旦系—下古生界、石炭二叠系、中上三叠—中下侏罗系、上白垩—下第三系和上第三系中新统。到目前为止,已在塔北、塔中、塔西南发现了油气田。 油气资源估算有120×108t左右,若经过进一步勘探,有条件成为中国石油战略接替地区之一。 xx构造单元划分表 构造单元面积(km2)沉积岩厚度(m) 库车坳陷30600

北部单斜带3380 - xx凹陷9700 - xx凹陷3700 - xx凹陷3080 - 南部平缓背斜带1540 - xx塔克背斜带4440 - xx背斜带4760 11000 xx隆起36700 南喀—英买力低凸起6640 11000 轮台凸起9300 8000 哈拉xx凹陷5000 100 xx低凸起4730 9000 草湖凹陷5020 11000 库尔勒鼻状凸起6010 8000 北部坳陷127700 xx凹陷300 14000 xx凹陷60700 15500 xx斜坡22000 12000 xx凹陷15000 12000 中央隆起114000 xx凸起43700 8000

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与绿洲演化

第25卷 第5期2005年9月 第 四 纪 研 究QUATERNARY SC I ENCES V o.l 25,N o .5Septe m be r ,2005 第一作者简介:刘嘉麒 男 63岁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 E -ma i :l li u j q@m ai.l i ggcas .ac .cn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批准号:G1999043502)资助 2005-02-31收稿,2005-07-11收修改稿 文章编号 1001-7410(2005)05-533-07 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与绿洲演化 * 刘嘉麒 秦小光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它经过长期海陆变迁和盆山耦合作用形成。从元古代到晚二叠纪,一直处于海洋环境,几经海侵海退,有大量海相沉积。从二叠纪末开始,全区抬升,海水退出,盆地进入陆地发展阶段,以湖相和河流相沉积为主,仅在西部边缘有泻湖相沉积;至渐新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帕米尔地区碰撞拼合,盆地彻底与古特提斯海分离,形成统一的内陆盆地。盆地的气候环境从晚白垩世就已向干热发展,形成了广泛的红色沉积和膏盐;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及其他山地快速隆升,对盆地的环境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盆地腹地出现荒漠化,风成沙堆积面积扩大;第四纪时,干旱化气候进一步加剧,塔克拉玛干沙漠逐渐形成;一些天然绿洲在盆地周围和河流流域相伴而生,从而奠定了今天塔里木盆地的环境格局。古时绿洲大部分是丝绸之路的连接点和集结地,在距今约2000年前的汉朝还比较繁荣,后来变成了废墟和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向南推进约100~150k m,而注入盆地(沙漠)的河流向上游收缩几百公里。主题词 塔里木盆地 绿洲 环境演变 荒漠化 中图分类号 P534,P941.7,X141 文献标识码 A 1 盆地概况 塔里木盆地呈蛋圆型横卧于天山山脉与昆仑山脉之间(图1),东西长1400km ,南北宽520km,面积约56@104 k m 2 ,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周围高山耸立,一些山峰海拔7000m 以上,而盆地内向下强烈凹陷(根据沉积厚度)达10000m,是地壳升降幅度最大地区;高山地带冰川发育,是盆地的主要水源,雪线在天山南坡为3500~4000m,昆仑山为4700~6000m 。盆地表面相对平缓,周边山前地带翘起,海拔高度西南缘为1400~1600m,北缘为1000~1200m;中间低洼,塔里木河中下游海拔高度为900~1000m,至东北角罗布泊一带为780m [1] 。全球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与盆地成相似形分布在盆地中央,面积为33.7@104 km 2,覆盖盆地60%以上;一些绿洲镶嵌在盆地的周边地带(见图1)。塔里木盆地夏季酷热,冬季寒冷,温差大,昼夜温差>15e ;无霜期长,一年有200~230天;降水量少,年均50~70mm,最低32~16mm;蒸发量高,平均1500mm /a ,最高(塔中)3700mm /a ;风沙多,每年有50~100多风沙日,是 我国最干旱的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2 盆地的演化与环境格局 塔里木盆地是经过长期海陆变迁和盆山耦合作用形成的 [2] 。总的来看,盆地所处地质背景属于地 台,是亚洲古大陆的一个陆核。前震旦纪(塔里木运动)青白口群变质碳酸岩是盆地的基底;震旦-奥陶纪(加里东运动),全区下沉,经历了海侵-海退的全过程,以碳酸岩、泥页岩沉积为主,处于海洋环境;志留纪-泥盆纪(早海西运动),处于海退时期,全区抬升,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盆地呈现准平原化,形成三角洲-浅海陆架环境;石炭纪-二叠纪(晚海西运动),除东部仍为陆地外,全区再度下沉,广泛海侵,形成浅海相碳酸盐、碎屑岩沉积 [3,4] 。 二叠纪末全区抬升,并发生强烈褶皱、断裂和火山喷发,周围山地快速崛起,海水从西南方退出盆地,塔里木盆地成为陆内盆地,接收河湖相和洪流相沉积。 三叠纪(印支运动)构造格局较古生代发生很大转变,拉张作用强烈,揭开了中生代前陆盆地发展的序幕,形成山前凹陷和断陷盆地,以盆地北缘较为

塔里木盆地

有关塔里木盆地 一、区域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北、西、南为天山、帕米尔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环绕,呈菱形,海拔1000 米左右,西部海拔1000米以上,东部罗布泊降到780米,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 盆地中央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沙漠覆盖面积约33 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也是大型叠合复合型盆地,自震旦纪至第四纪,经历了不同的构造环境,发育古隆起,伸展构造、冲断构造和走滑构造。盆地内部按基底顶面起伏划分成“三隆四坳” ,即库车坳陷、塔北隆起、北部坳陷、塔中隆起、塔西南坳陷、塔南隆起、塔东南坳陷。不同类型原型盆地充填各种沉积序列,形成各类油气系统和评价单元。 二、构造运动和演化发展 塔里木盆地是塔里木板块的核心稳定区部分,塔里木板块是一个具有古老大陆地壳基底的、自元古代超大陆裂解出来的、古生代独立的古陆块,其四周边界分别为:北部边界为天山造山带;西南部边界为西昆仑造山带;东南部边界为阿尔金走滑断裂带,现今为欧亚大陆板块南缘蒙古弧与帕米尔弧之间的广阔增生边缘中的中间地块。塔里木板块经历了长期复杂的漂移演化,它在早古生代为一独立漂移的古陆块,在晚古生代它拼贴在欧亚大陆南缘成为大陆边缘增生活动带的一部分,在晚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塔里木板块受特提斯构造带控制,由于羌塘地块、印度板块等与欧亚大陆碰撞,随着特提斯洋闭合,塔里木成为大陆内部稳定地块及沉降的山间盆地。新生代则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 塔里木盆地构造运动的多期性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多阶段性,根据沉积建造特征、构造变动特征及不整合面的分布, 塔里木盆地可分为7个演化历史阶段。 (1)前震旦纪: 基底形成阶段。(2) 震旦纪—奥陶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克拉通边 缘坳拉槽发展阶段。(3) 志留—泥盆纪: 克拉通内坳陷与周缘前陆盆地发展阶段。 (4) 石炭—二叠纪: 克拉通边缘坳陷与克拉通内裂谷阶段。(5) 三叠纪: 前陆盆地发展阶段。此时塔里木盆地周缘均为陆缘隆起, 盆地内部发育前陆盆地沉积, 沉积类型主要为河湖相.(6) 侏罗纪—早第三纪: 陆内断陷—坳陷发展阶段。(7) 晚第三纪—第四纪: 复合前陆盆地阶段。 三、油气成藏系统分析 油气系统包括两类范畴: (1)地质要素:烃源岩,储集岩、封盖层和圈闭: ( 2)成藏要素:生成—运移—聚集—保存。Bally 等将板块构造作为盆地分类依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第 !!卷第"期王振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王振华(#()*%),男,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第!!卷第"期新疆石油地质+,-.!!,/,." !$$#年)月 01/213/456789:6;<469:94= 2>?.!$$#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及油气聚集规律 王振华 (滇黔桂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 )*$!$$) 摘要:库车坳陷已在*个层系 (组)中获得工业油气流,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从烃源条件、圈闭条件、储盖组合及保存条件,系统分析了库车前陆盆地油气藏形成与演化,指出库车前陆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多,含油气层系多,且多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分布。油气聚集受盆地构造格局、区域盖层、断裂和不整合面控制。关键词:库车坳陷;油气藏形成;油气藏类型;油气聚集中图分类号:76###.### 文献标识码:3 库车坳陷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是一个叠置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之上的中、新生界陆相前陆盆地。早在#(*&年于坳陷内就发现了依奇克里克油田(至#(&’年累积产原油#.#@#$)A ),#((*—#((&年又相继发现了大宛齐油田、克拉!大气田和依南!大气田。库车坳陷的勘探程度还较低,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油气藏形成条件 (#)烃源条件 在库车坳陷内,中、上三叠统浅 湖%半深湖相泥质烃源岩和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分布面积广。根据露头剖面统计,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具有较厚的烃源岩,一般为"$$B)$$C.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三叠系烃源岩总有机碳平均含量为#.#&!B#.&&!, 热解生烃潜量平均为$.(D EF G A ;侏罗系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B"."&!,热解生烃潜量平均为#.!*EF G A.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一般为!型,三叠系烃源岩中"型干酪根次之。三叠、侏罗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低,总体上呈现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点,镜质体反射率(!,)值一般为$.*!B$.&!, 但在坳陷中心!,值为#.*!B!.#!,达到高成熟%过成熟阶段。总之,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生成量,因此,油气资源不是制约该区油气勘探的因素。 (!)储盖组合条件 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由砂泥 岩频繁间互层组成,厚!.&B#$.*EC.多期构造活动造成了多套储盖组合,宏观上看主要的储盖组合有四套,即:克拉玛依组(7!%"E )下部砂砾岩为储集层,上部 泥质岩与黄山街组(7"H )泥岩为盖层;下侏罗统阿合组(2#I ) 和阳霞组下部(2#J #)砂岩为储集层,阳霞组上部(2#J !)煤系为盖层;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2!E )砂泥岩交互层组成储盖层;白垩系%下第三系砂岩为储集层,上第三系膏泥岩为盖层。总之,库车坳陷发育良好的储集层与盖层,具有多套储盖组合,这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圈闭条件 库车坳陷局部构造发育,类型多 样,有挤压背斜、断背斜、地层超覆不整合、古潜山及与盐构造有关的圈闭,现已发现和落实的各类圈闭D)个, 圈闭多沿断裂或近不整合面分布,具明显的逆冲、推覆特征,经钻探证实获工业油气的圈闭以断背斜为主,主要分布于逆冲主体带(直线背斜带)中。 (D )保存条件 库车坳陷圈闭形成期为燕山%喜 马拉雅运动期,其中以喜马拉雅运动期形成的圈闭为主。三叠系烃源岩主要生油高峰期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侏罗系烃源岩主要生油高峰期为晚第三纪与圈闭的生成期匹配较好,并且有上侏罗统齐古组泥岩和上第三系膏泥岩作良好的区域盖层,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和保存。 !油气藏形成与演化 库车坳陷发育一套三叠—侏罗系陆相烃源岩,形成以三叠—侏罗系为烃源岩的含油气系统,鉴于塔北隆起北缘所属的英买’、羊塔克、牙哈、提尔根构造带的油气均来自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烃源岩,故库车含油气系统应包括塔北隆起北缘。库车坳陷含油气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