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选修2-3《射线的探测和防护》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选修2-3《射线的探测和防护》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选修2-3《射线的探测和防护》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选修2-3《射线的探测和防护》教案(重点资料).doc

Chapter 11 X射线和射线照相

§11.1 引言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Wilhelm Conrad Roentgen)发现了X射线。他在做电子放电管的实验期间注意到了:当把涂有氰亚铂酸钡的屏靠近电子放电管时,屏就会发出荧光。经过进一步研究,他断言这种荧光是由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引起的,这种射线不仅能穿透玻璃,而且还能穿透不透明的材料。他还发现,他能够拍摄到物体内部结构的图像。例如,由于骨骼对X射线造成的衰减比软组的要大些,所以能够拍出骨骼的构造图像。让X射线透过物体而得到物体内部构造图像的方法叫做X射线照相术。

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医学界,在几个月内全世界许多地方的医生开始用X射线帮助诊断,后来这些医生就成了放射学家;如第五章所述,其中的许多人因受辐射的过量照射而死去了。如今X射线在医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只是用于诊断,而且还用于治疗许多种疾病。此外,X射线在工业和科研工作中也有许多用途。

X射线、γ射线与可见光、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辐射。它们的静止质量和电荷都为零,它们的波长与能量有关。X射线和γ射线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γ射线发自于原子核内,而X射线则来自于电子轨道的改变;第二,给定源发射的γ射线一般具有确定的能量,但X射线通常具有一个能量分布,其最高能量可以达到某个特征极大值。

产生X射线的最主要方法与所谓的轫致辐射过程有关,轫致辐射一词来自德语,以很高速度运动的带电粒子(通常是电子)撞击在靶上而迅速

减慢时就会产生轫致X射线。例如,当放射源的β辐射撞击在屏蔽材料上时就产生轫致辐射,用这种方法产生X射线的效率与靶的原子序数密切相关。高原子序数材料的X射线产额比低原子序数材料的高很多(这就是用低原子序数材料、如有机玻璃来屏蔽β放射源的原因)。不论用什么材料做靶,用β粒子来产生X射线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其强度都太低。医学和工业应用中产生射线的方法与伦琴所用的方法相似,只是近代的X射线设备更加安全,效率也高得多。

§11.2 X射线设备

§11.2.1 概述

因为X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突然被高原子序数材料阻止时产生的,所以一台X射线发生器要有一个电子源,把电子加速到很高速度的方法以及对准电子束的靶。每台X射线装置都是由X射线管和多种电子学电路组成,这些电路通常都单独装在控制单元中。

§11.2.2 热阴极X射线管

图12.1中画出了现代的X射线管,它由装在高真空玻璃管内的一个阴极和一个阳极构成。阴极是电子源,是一根钨丝,用电流加热到白炽状态以“烘出”电子,这些电子被加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高电压不断加速,飞向阳极并撞击到靶上。

靶是阳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用高原子序数材料做成的,这样才能得到高的X射线产生效率。然而,即使达到了实际上最高的效率,转化成X 射线的能量也不到电子能量的百分之一,其余的能量都转换成了热。因此,靶材料必须具有很高的熔点,而且还要散热好。用导热好的铜做阳极,朝阴极的那一面镶上钨靶就可以达到上述要求。

铜阳极有时做成实心的,有一个散热器伸到X射线管外以帮助冷却。大功率X射线装置的阳极都做成空心的,以便用循环油或循环水进行内部冷却。在X射线照相这类应用中,为了能精确地定位,X射线源要做得很小。因此要把细灯丝装在一个凹形杯中,该凹形杯能把电子束聚焦到很小的靶面上。为此,需要采取专门的措施以防止靶的过热,这时(靶)阳极可以做成转盘形。在这种情况下,靶的有效面积仍然很小,但受热面积却增加了许多,因此X射线管可以有很大的负载而不会被熔化。这种管子用在医用X射线装置中,医用X射线装置发出的射线强度很高,而照射时间却很短,从而可以大大地减少由于人体移动造成的图形模糊。

§11.2.3 电源和控制

X射线管所需要的电源包括一台供灯丝加热(以发射电子)用的低压电源和一台提供阳极和阴极之间高压用的高压电源。这些电源的输入干线通常是交流电。为给灯丝供电,要用降压变压器把电源干线的电压变为12伏的交流电,电流是可以调节的,最高可以达到几安培。管子上所加的高压是通过高压变压器把电源干线的电压变到管子工作所需要的水平,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通常这个电压在5000伏左右,最高可达400000伏。由于电压取自交流电源干线,所以阳极和阴极的电压也是交变的。图12.2给出了这种电源的示意图。

在热阴极X射线管中,因为阳极上没有电子源,所以电子只能从阴极流向阳极。然而,电子只是在被正电压吸引时(记住,电子带负电)才流向阳极,因此只有当阳极上是正电压时管子才有电流流过并发射X射线。图12.3给出了阳极电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阴影区代表有电子流向阳极(即有电流流过)的周期,此时在靶上产生X射线。因此,X射线并不是连续产生的,而是以一系列脉冲的方式产生的。如果交流电网电源是每秒50周,则X射线管每秒就发射50个X射线脉冲。在设计X射线监测仪时,由于某些类型探测器给出的读数与X射线脉冲的频率有关而与平均强度无关,所以这种脉冲式发射很重要。某些装置中装有专门的电路来平滑X射线的脉动,使X射线机的输出随时间的起伏变小,使输出趋于更均匀。

§11.3 X射线的品质和强度

X射线的品质(或峰值能量)取决于加在X射线管阳极上的峰值电压。如果图12.3中的峰值电压是200000伏,就可写成200kV峰(或200kVp)。此时产生的X射线的最大能量是200keV(200千电子伏),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X射线具有这么高的能量,大部分X射线的能量都低于这个值。然而X射线的品质是按照峰值能量来定义的,因此上述X射线称为200kVp 的X射线。X射线的贯穿本领与其能量密切相关。例如,对人手进行照相的X射线的品质(因数)就很小,不能用来对1厘米厚的钢板进行照相。因此要针对不同的用途对管上加的电压进行调整,以得到品质合适的X射线。表11.1中列出了几种医用和工业用X射线照相的工作电压和照射条件。

虽然管电压决定着X射线的品质,但是剂量率还受阳极和阴极之间电流的控制。这个电流(以毫安为单位)受阴极发射电子数量的限制。阴极发射电子的数量由灯丝的温度来控制,而灯丝的温度又取决于低压灯丝电路中的电流。因为剂量率由管电流来控制,所以每种具体情况下的总剂量取决于管电流和照射时间的乘积。10毫安电流照射1秒钟的剂量与1毫安电流照射10秒钟的剂量相同。这两种情况下的照射量都是10毫安·秒(10mA·s)。

X射线装置的剂量率比一般的密封γ源的剂量率高得多。X射线装置的输出通常是按照管电流为1毫安离机1米远处的吸收剂量率(单位为毫戈瑞/分)来表示的。表11.2中列出了几种典型的输出。

表11.1 X射线照相用的典型工作电压

表11.2中所列铍窗管的作用是:由于低电压时X射线的穿透本领很低,故有很大一部分射线被管壳(玻璃泡)吸收,而用薄铍窗就能大大减少这种损失。

表11.2 X射线装置的典型输出

1米处的吸收剂量率(毫戈瑞/

设备和滤片

分/毫安)

50kVp 铍窗管

100kVp 3毫米厚铝(在管子外面)200kVp 2毫米厚铜+1毫米厚铝(在管子外面)

300kVp 3毫米厚铜+1毫米厚铝(在管子外面)

500kVp 3毫米厚铜+1毫米厚铝(在管子外面)100 30 20 10 25

电压高时,就要在X射线束中放上附加的吸收体,即所谓的滤片。前面已经讲过,X射线装置产生的X射线能量包括了最高电压以下的所有各种能量,只有能量较高的那一小部分才是有用的,其余的那些能量在许多情况下都是不想要的。例如,医用X射线照相中的低能X射线不但对照相无用,而且会而对患者的皮肤造成有害的剂量。采用适当的过滤片(通常是适当厚度的铝片),可以有选择性地吸收掉X射线中的低能(即软辐射)部分而对有用的高能部分影响并不大。

§11.4 X射线的防护

§11.4.1 一般原理

X射线装置不象放射性同位素那样一直在放出射线,而是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开启或关闭。在X射线装置运行期间,其剂量率要比小型密封放射源的剂量率大得多。所以当这种设备运行时必须使操作人员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会受到直接照射,其他人员也不会突然受到过量照射。工作人员防护射线照射的一般原则如下:

(a)应当对所有操作或使用X射线装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使之正确地掌握操作程序并了解有关的危害。

(b)用设置在射线装置内部的屏蔽和准直器把射线束限制到所必要需的最小尺寸。

(c)利用适当的过滤片去掉不需要的软辐射成分。

(d)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把X射线装置放在屏蔽室中进行工作,控制盘设在室外,要有联锁装置使得X射线机在门打开时就会停止工作。

(e)要有自动的可见报警信号或声响信号以指示X射线机正在运行或者准备运行。

(f)要根据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场所监测来检验防护措施的效能。

在任一给定情况下所采用的措施都与工作类型和具体条件密切相关。例如,在医学应用中,考虑到患者的幸福,需要做到万无一失,而这却会受到操作人员所采取的防护措施的影响。医学应用中对X射线的防护方法将在第十二章中详细地介绍,下面几节先来研究X射线在工业和科研应用中的防护问题。

§11.4.2 工业X射线照相中的防护

X射线照相是非破坏性检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它广泛地用于检查铸件、锻件以及焊接件等产品内部的缺陷或薄弱处。有时候,X射线照相是整个生产工序的一个部分,X射线机装在一个带有适当安全设施的屏蔽厂房里面。在另外一些情况下,X射线照相是在远离理想条件的地方(例如在建筑工地上对构件进行照相)进行的。

工厂规章在一些细节上规定了如何应用上面介绍的那些原则,这些规

章的主要要求(其中大多数也适用于密封源)如下:

(a)凡有条件的地方,射线照相或者使用X射线机或密封源等电离辐射的其他任何工作都应当在带有屏蔽的密闭房间内进行。

(b)设备的控制盘要安装在密闭房间的外面,并要装上联锁装置,确保在设备运行期间密闭房间的门一旦打开时,该设备就能自动关闭停机。

(c)为了保护被偶然关在密闭房间内人员的安全,需提供通讯、联络的方法供他们呼救求援。此外,至少还应当为这种人提供下述方法当中的一种:出去的方法;关闭设备的方法;或设置一个有屏蔽的区域。

(d)设备开动之前要给出声响信号或可见光信号(或两种信号都给出)。设备运行期间要给出另一种不同的信号。

有的地方,条件不允许在专门的密闭房间内进行工作,这时需要有有效的措施杜绝未经允许的人员进入该作业区(该区域的四周应有醒目的标志)。

§11.4.3 科研应用中的防护

X射线在科研工作中有两项主要的应用:用X射线研究晶体结构和X 射线能谱学。晶体是整齐排列的原子,业已发现用X射线照射晶体会产生确定的衍射图形。衍射图的精确特性征给出了有关晶体结构的重要信息。

在结晶学研究中,由于采用的是截面很小、强度很高的X射线束,因而由此产生了一些特殊的保健物理学问题。在X射线能谱学中,用X射线照射物体,该物体吸收X射线的能量之后,其中包含的不同核素会被激发到不同的激发态,在从这些激发态退激时就会发出不同的次级特征X射线。测量这些次级特征X射线的能量就能够分析出该物体含有哪些核素。

按照工厂条例规定的条款,在进行上述这类工作时需要采取下述措施:

(a)要对该设备进行适当的屏蔽。如因工作需要接近设备的内面时,则必须能够自动关闭该机器,或者必须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人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进入射线束之中。

(b)如果使用了快门或狭缝准直系统,则要求有用束是全封闭式的,以提供适当的屏蔽。

(c)设备一旦接通电源就要求自动发出可见信号或声响信号。实用规则要求在研究和教学工作中采用类似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工作人员不受电离辐射的过量照射。

§11.5 X射线设备的监测

任何一种X射线设备,或者能发射电离辐射的其他设备,其试运转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行全面的辐射监测。特别要注意屏蔽层中可能出现的薄弱环节,例如屏蔽材料中的接头、窥视窗、门、埋电缆的管道,监测通常是在正常运行的最大管电压和最大管电流的条件下进行的,然后再监测其他可能的运行状况。例如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某台X射线机原计划是使其X射线束在水平面方向进行工作,因此四周区域都用厚墙进行屏蔽。如果要变动该机器的取向,使其射束沿垂直方向发射,此时则需要考虑在该设备上方或下方的区域是否会出现很高而不能接受的辐射水平?应当记住,如果这种变动是可行的,那就很有可能有朝一日将这样做。如果监测发现在设备的邻近区域有可能出现过量的辐射水平,则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至少要对此提出警告。为此,可以采用防止射束强度超过预定限制范围的自动控制设备,或者预备好备用的附加屏蔽,或者安装

带有报警信号的辐射水平监测设备,一般来说,前两种方法更适用些。

显然,这类问题应当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周全,但是由直接测量来验证设备的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定期地进行控制监测,特别是当操作程序发生改变时更要进行辐射监测。

选择X射线监测仪时需要谨慎,要注意仪表的能量响应问题。许多仪表适用于监测 射线和高能X射线,但却大大低估了100kVp以下的X射线剂量率。对于低能X射线设备,最适用的监测仪也许是带薄窗的电离室型仪表,当然有时灵敏度稍受一些损失。在使用脉冲式仪表(如G-M计数器)时,可能出现的另一个问题是当X射线的剂量率很高时仪表可能达到饱和,因而表头仍指示工作条件是合乎要求的。这是由于X射线的脉冲特性造成的,这种脉冲特性能使仪表在两次脉冲之间复原1。这种仪表通常记录的是X射线的脉冲而不是平均剂量率。幸好,这种问题在新设计的设备中已不多见,但也可能由于发生故障而出现上述问题。

一台设备是否安全,最终还要由操作人员和在附近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来判断。一般用胶片佩章来测量这种剂量。当然,有些单位现在已经采用了热释光剂量计。用少量的胶片佩章或其他剂量计来常规监测工作场所四周一些固定点的剂量常常是很有用的。应当注意的是:个人监测仪的监测面积很小,而X射线束(特别是在晶体结构的测定中)的截面积也可能很小,这样个人监测仪就很有可能没有测到射线束,而工作人员却一直在受到射线束的照射。

1事实上计数器发生雪崩之后有猝灭和恢复时间,在恢复时间内计数器不能正常工作,当计数率很高时,后来的脉冲落在前次脉冲的恢复期之内从而发生堵塞。——译者注

Chapter 12 医学中的辐射防护

§12.1 应用

电离辐射在医院的许多科室中都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它既可以协助诊断又可以提供一种治疗方法。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应用是诊断上用的X射线透视机,如今还有各种CT(计算机成像的X射线透视)装置。在各式各样的检查中,从确定吞咽下去石块的位置到胸部常规检查都要用到X射线。辐射能诱发癌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还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这是因为迅速分裂的细胞对辐射特别敏感,癌变肿瘤就是不受控制而迅速分裂的细胞群,因此癌细胞比正常细胞对辐射更为敏感。还有其他一些可以用辐射治疗的病例,人们最熟知的是皮肤病,但是由于用辐射进行照射会伴随着危害,所以通常还是首先要设法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最常用的辐射治疗是采用X射线进行的治疗,也常常采用密封的镭源、钴-60或钯-137源的γ射线。相当小的密封源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把它移植在需要治疗的部位。锶-90这类密封β射线源有时用于治疗皮肤或眼睛。大型专科医院还采用其他方法(如回旋加速器、范德格喇夫静电加速器和直线加速器等)产生电子束或质子束,用来进行放射治疗。

非密封的放射源(开放源)也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静脉注射或口服放射性溶液之后,放射性会被身体的各个部位所吸收。根据所用的放射性核素性质的不同,放射性可能相当均匀地分布在全身,也可能聚集在某些特殊的器官当中。诊断检查要观测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以后的行为。这可以通过测量排泄物中的放射性、或者借由体外进行辐射探测来完成。例如,口服131I溶液,然后监测甲状腺摄取碘的速率就可以查明甲状腺的功能是否正常。用于治疗时,其目的是给予某些特殊器官一个预定的剂量,同时

还要尽量减少身体的其余部位受照的剂量。

§12.2 一般原则和组织机构

由于在医学中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最要紧的事,所以医用X射线就具有一些特殊的辐射防护问题。一位摄取入大量放射性的患者对医务人员、其他患者以及探视人员都能造成不容忽视的辐射危害。前面几章讲到的一般情况下用的标准防护方法,如屏蔽、距离等,这时都用不上。而一般来说,可以做到既能适当照顾到患者而对其他人又没有过度的危害。

应用辐射的医学部门,应当遵循的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

(1)只有在放射学检查或放射治疗比其他方法更优越时才使用这种方法。

(2)在有条件的地方,所有放射学检查或治疗均应当在专门的放射室或特设的病房中进行。

(3)应当采用现有的最好方法,以尽量减少患者所受的剂量,还应当采取措施尽可能降低身体其他部位所受的剂量。

(4)应当采用常规措施把性腺所受的剂量降到最少,例如在使用X 射线的情况下,可借助于限制照射的面积和提供屏蔽的办法把性腺所受的剂量降至最低。

(5)在对孕妇或幼儿进行照射之前,需要进行专门研究。

(6)所有的放射学操作均应当尽量减少对无关人员的照射。

医院中的辐射防护工作由管理部门负责,通常是由医院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它通过辐射安全委员会和辐射防护顾问来行使其职权。由于辐射防顾问可能要兼管许多部门,甚至几家医院,所以通常需要根据每个部门的

具体情况任命一名放射学安全员。

最重要的是,要对所有在工作时可能受到照射的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培训,使之熟悉危害的性质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和防护方法都与放射源的类型有关,因而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1)对密封源的防护;

(2)对未密封的放射性物质的防护。

这里所讲的密封源不仅指包封起来的发射β射线或γ射线的放射性核素,而且还包括产生辐射的机器,例如X射线装置、电子加速器和中子发生器等。就其实质来说,密封源和非密封源之间的区别是:密封源能防止某些事故的发生,不会出现放射性污染问题。

§12.3 对密封源的防护

§12.3.1 诊断用射线照相

诊断用的密封源主要是X射线机,它有一系列的技术适应于不同的应用。人们最熟悉的那种技术完全和工业X射线照相中所用的技术一样,即把人体待检查的部位放在X射线机和照相板之间。仔细选择X射线的品质和照相乳胶的类型就能在患者所受的剂量相当低的条件下获得高质量的X 射线照片。例如,利用目前最好的方法,胸部X射线照相时患者胸部受照的剂量大约只有100微希沃特(10毫雷姆),而一般的典型值是1毫希沃特(100毫雷姆)。如果适当调整射束的尺寸,使性腺位于主射束之外,则性腺所受剂量比上述剂量还要小得多。

精心设计的X射线机可以大大减小射线照相人员所受的剂量。例如,可以建造一个屏蔽小室,操作X射线照相设备的人员必须站在小室里面,有时也会出现意外的困难,例如,可能需要把某个幼儿抱在一定的位置上,

就需要由他的双亲(或某个患者)举着此幼儿而不要由射线室工作人员举着他,这是因为该双新(或患者)不大可能经常以这种方式受照射。有时在牙科的X射线照相中也会出现类似问题,例如有时不可能把胶片紧贴在患者口中的患部。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由患者扶着胶片而不要让牙科医生或其助手来拿着它。

应当记住,在医用X射线作业中,用相当薄的屏蔽就能够使剂量明显地降低,这是因为所用的X射线的能量相当低(常常低于100kVp)。例如,用掺有铅的材料做成的围裙、手套等,其屏蔽能力相当于1毫米左右的铅。

除了主射束的危害以外,还可能由于患者或附近材料对X射线的散射而构成另一种危害。

§12.3.2 诊断用的X射线透视

透视时用荧光屏取代了X射线照相中所用的照相底片。荧光屏在X射线照射下发出荧光,因此给出短暂清晰的图像。这种方法有两种使用方式:即小块成批X射线照相测定和透视检查。在小块成批X射线照相测定中,患者还是站在荧光屏前面,再用小型胶片对荧光屏拍照。当照完一卷胶片之后就进行处理,然后在投影屏上观看该透视照片。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经济,因为胶片的价钱较便宜,而且处理、贮存的费用都大大降低,缺点是患者受的剂量较大,约为5毫希沃特,而一般的X射线胸透检查所受的剂量不到1毫希沃特。

荧光透视检查时,放射学医师站在荧光屏后面观看荧光屏上显示出来的图形(见图13.1)。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射线束大约能持续30秒钟以上,因此放射学医师可以看到一个移动着的图形(例如,患者呼吸的情形)。患者受到的剂量相当高,典型的剂量率是每分钟10到20毫希沃特。有时

为了避免冲洗胶片才采用这种方法。鉴于这种方法的剂量较高,因此为了避免冲洗胶片而采用透视就不能再认为是一种恰当的理由,只有在用其他方法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时才能用这种方法。

如果放射学医要避免受到过量的照射,在设计和操作荧光透视设备时必须非常谨慎。放射学医师可以借助于一定厚度的屏、铅围裙和吊在屏下面的铅皮来进行屏蔽,应当在荧光屏的后面打开和关闭射束的电源开关,通常是用脚踏式开关。射束开启之后到一定的时间(比如说20秒钟)通过定时器自动关闭射束开关,这样可以避免过量照射。

医院中的X射线透视一般都同时采用“影像增强法”,即用电子学方法来增强荧光屏上的像。这样可以同时降低患者和放射科医师所受的剂量。用闭路电视系统可以进一步改进这种方法,这时放射科医师可以在另外一间房子或屏蔽小室中进行工作。当然,这种设备的费用也要高很多。

§12.3.3 放射治疗

放射疗法的主要用途是治疗癌症。治疗的目的是使病变组织接受的剂量尽可能大而同时对周围的健康组织又不要引起过多的损害,治疗需要的吸收剂量为几十戈瑞,通常都是分成一系列较小的剂量给予的,例如每隔2或3天照射2戈瑞,一共照射20次,为了减小边缘效应这种分次照射是必要的。

通用的治疗方法大都采用200kVp左右的X射线,但如果肿瘤位于表面以下某个深度处,那么这种治疗方法就会使皮肤所受的剂量高于肿瘤所受的剂量。在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穿透本领较强的辐射,例如6MVp(峰值电压为6兆伏)左右的高以X射线,或者大型60Co源的 射线。这样也能降低骨所受的剂量。

除了选择合适的射线能量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变射束穿过人体的方向把健康组织所受的剂量降低到最小。为此,每次治疗时可以让射线以不同的方向进行照射,或者采用较为灵活的设备,例如在治疗期间使源围绕着肿瘤连续地转动。这种方法示于图13.2上。该图表示的是用遥控式旋转治疗装置(内装有一大60Co源)治疗脑部肿瘤的情形,虽然肿瘤一直在受照射,但是其周围组织却只有小部分时间受到照射。重要的是要采用界限分明的射束,可以用圆锥或光栏来实现这一点。

除了某些用低压(小于100kVp)X射线进行的治疗以外,局部屏蔽的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在带联锁装置的屏蔽室内进行治疗,门一打开,联锁装置就自动关闭该设备。这种屏蔽室要有带屏蔽的观察窗并提供与患者进行联络的方法。还需要有专门的程序来防止患者突然受到过量剂量的照射。这些程序包括:严格遵守已经批准的操作方法,照射自动定时以及对

设备定期进行校准等。

把小的密封源直接放到身体的表面上,或者通过手术把源植入体内,这样也可以进行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操作这种源时的防护措施是:使用合适的操作钳和工具,并灵活地运用时间、距离、屏蔽这三种方法;还必须经常地对源进行检漏,拟出应急程序,程序中应当说明在源被损坏或丢失的情况下需要采取的行动。

体内带有放射源的患者可以对其他人员造成辐射危害,因此要在该患者的床上贴张通告以兹说明,最好住小病房,各病床之间还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辐射安全员依据对患者进行的监测,对护理人员提出护理程序和探视期间时间的限制,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把带源的患者放出去。这时应当在考虑到该核素的半衰期和剂量率(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可能对其他人员的危害)之后,对各个患者分别做出决定。

§12.4 对非密封源的防护

§12.4.1 一般要求

制备和分装医用非密封源的工作要在普通放化实验室内进行,可以采用第八章所介绍的那些方法进行防护,也就是要尽量减少放射性物质的操作量,尽可能把放射性物质包起来,以及采用完善的程序和设备,实验室的等级应当与所用核素的放射性毒性和数量相适应,在放化实验室应当特别注意表面的光洁度和通风,即使操作水平相当低的放射性物质,也必须要有通风柜,操作高水平的放射性物质时,可能还需要有手套箱,工作台、通风柜和手套箱的结构都应当很牢靠,能承载临时安放的或永久设置的屏蔽层,在操作大剂量 辐射体时需要使用这种屏蔽。

像任何其他放射性工作场所一样,高标准的内部管理也是很重要的,

要禁止在放射性工作场所吃东西、抽烟、喝水以及用嘴进行操作(例如用嘴操作吸液管)。必须要提供防护服、淋洗设备和监测设备。通常要把强放射性工作和弱放射性工作分在不同的实验室中,如果放在一起,弱放射性的诊断检查就会由于治疗用的强放设备的交叉污染而被破坏。

§12.4.2 放射性同位素诊断检查

医学上的许多检查都要用到放射性示踪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器官有肺、脑、肝、脾、肾、甲状腺、骨和血液。选用的放射性核素与待研究的器官有关。例如,对骨骼进行研究要利用容易浓集在骨骼上的核素,比如47Ca和85Sr等。所用核素的活度一般是相当小的,具体数量与测量方法的灵敏度有关,为了减少所用放射性的数量(从而降低患者所受的剂量),要不断地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进,患者所受的剂量有很大差别,最小的情况是用惰性气体氙133Xe作肺部检查,剂量约为100微希沃特,大到用131I对甲状腺作吸收检查(见图13.3),此时剂量约为10毫希沃特。

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可以在检查完后就可以回家,因为患者服的放射性活度较低,不会对其他人构成危害。由于放射性的衰变和排泄,在几周时间内体内的放射性一般就会降到很低的水平。

§12.4.3 放射性同位素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最好把放射性核素溶液内服或注射到体内来进行辐射

治疗。选用的核素是那些能聚集在待治疗的器官中的核素,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身体其他部位所受的剂量。要选用半衰期较短(只有几天)的核素,其用量是这样确定的:从用药起直到该核素衰变或排泄完为止,该器官接受的总剂量正是治疗所需要的值。由于所需的吸收剂量可能达到几十戈瑞(几千拉德),所以要用的放射性活度较高。

体内带有治疗量放射性的患者,应当在专门的条件下进行监护,以便在发生污染的情况下易于控制放射性,应当设计一些理想的专用病房,这种病房的所有表面都要易于清洗,并且要有带过滤器的排风系统,在处理患者污染的床单或排泄物时,要穿戴防护外衣和手套,并要有专门的存放物所来存放被污染的床单和排泄物。辐射安全员要给出护理程序,明确规定探视的时间限制。要备有清洗设备和监测设备以供离开此场所时用,还要对该病房定期地进行辐射监测和污染检查。

§12.5 放射性物质的控制和排放

一座大医院可能拥有很大数量的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因此需要有一个专门的存放场所,存放场所应当位于能尽量避免火灾和洪水的地方,一定要对每个源的存放位置作完整的记录,并定期检查所有的源,这样做并不是过分的要求。每年至少需要对所有的密封源进行一次泄漏检查,查出有明显泄漏的任何一个源都必须立即停止使用。各种放射源离开其主要存放场所时必须装在经过批准的容器内进行运输,这些运输容器的结构应当能提供适当的屏蔽和密封包装,以便在该源受到破坏的情况下能防止放射性物质逸散到周围环境中。运输容器要有醒目的放射性标记,并印上标准的三叶形辐射标志符号,预先制定的安全程序应当详细规定出在源漏失或破损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教案

物质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共价键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第二节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 第三节金属晶体 第四节离子晶体 归纳与整理复习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教学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2.用交叉相乘法,解析孟德尔二对相对性状实验结果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交叉相乘法的应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而在实际情况中,生物的性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当生物的多种性状综合起来的时候其遗传又有什么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以“问题探讨”引入。 提示:可以通过水稻杂交育种等实例,使学生自然地认识到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特征可以是两个亲本性状组合的结果。进一步思考讨论,双亲的性状是遵循什么规律进行组合、传递给后代的?在育种实践中如何获得所需的性状组合? (一)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实验现象(参考P9图1-7) (1)杂交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 (种子)(种子) (植株)(植株) F1:(受精卵) 黄色、圆粒 (种子、100%) (2)F1自交:黄色、圆粒(种子时的F1) 同植株卵子精子 F2:种子 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 315 108 102 32 (≈9︰3︰3︰1) 2.数据分析 (1)分析每对性状的F2:

①粒色:黄/绿=315+101/108+32≈3︰1 ②粒形:圆/皱=315+108/101+32≈3︰1 (2)结论: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仍遵循分离定律;两对相对性状遗传时,遗传因子互不干扰。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1.杂交:纯黄、圆X 绿、皱 P 基因型(YYRR )(yyrr ) 配子:YR yr F1:YyRr 2.F1植株自交 F1配子:♀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 ♂1/4 1/4 1/4 1/4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YR yR Yr Yr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F2: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教案(绝对经典版)

课题: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目的 知识 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 2、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过程 方法 根据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方法,认识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必要性。利用投影、动画、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演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和分子模型,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相似性。价值观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了解有机物常见的分类方法;难点了解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 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二、按官能团分类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知道有机物就是有机化合物的简称,最初有机物是指有生机的物质,如油脂、糖类和蛋白质等,它们是从动、植物体中得到的,直到1828年,德国科学家维勒发现由无机化合物通过加热可以变为尿素的实验事实。我们先来了解有机物的分类。 [板书]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讲]高一时我们学习过两种基本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那么今天我们利用树状分类法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今天我们利用有机物结构上的差异做分类标准对有机物进行分类,从结构上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板书]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链状化合物(如CH 3-CH 2 -CH 2 -CH 2 -CH 3 ) (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 有机化合物 脂环化合物(如)不含苯环 环状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如)含苯环 [讲]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链状化合物和脂环化合物统称为脂肪族化合物。而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包含苯环的化合物,其又可根据所含元素种类分为芳香烃和芳香烃的衍生物。而芳香烃指的是含有苯环的烃,其中的一个特例是苯及苯的同系物,苯的同系物是指有一个苯环,环上侧链全为烷烃基的芳香烃。除此之外,我们常见的芳香烃还有一类是通过两个或多个苯环的合并而形成的芳香烃叫做稠环芳香烃。 [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官能团,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主要的官能团。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3.2醛-教案

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醛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结构特点及性质,并根据典型代 表物,认识醛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2、掌握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3、掌握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 确书写。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 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 可能产生的影响,讨论含氧衍生物的安全使用,关注烃的含氧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影响。 【重难点】 重点:乙醛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难点:乙醛与银铵溶液、新制C u (O H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一、醛 1、定义:醛是由烃基与醛基相连而构成的化合物。 2、表达式:R-CHO 3、官能团:-CHO 醛基 4、分类 饱和醛H 3C CHO 脂肪醛 按烃基种类 不饱和醛H 2C CH CHO 芳香醛 CHO 按醛基的数目 一元醛 CH 3CH 2CH 2CHO 二元醛 OHC CHO 饱和一元醛通式:C n H 2n O 5、命名: 普通命名法:与醇相似。 CH 3CH 2CH 2CHO 正丁醛 CH 3CHCHO 3异丁醛 CH 3 苯甲醛 系统命名法:①脂肪醛:选含有醛基的最长连续碳链为母体,称为某醛。 芳香醛:以脂肪醛为母体,芳基作为取代基。 ②由于醛基总是在碳链的一端,所以不用编号。 CH 3CH 2CHCHO CH 3CH 2-丁烯醛 2-甲基丁醛 3 CHCHO CH 2CH 2CHO 3-苯基丙醛

6 、物理性质:颜色:无色 状态:甲醛:气体 乙醛:液体 水溶性:低级的醛(C1~C3)易溶于水 气味:刺激性气味 7、用途:香料:P56[资料卡片]桂皮中含肉桂醛 CH CHO CH 杏仁中含苯甲醛CHO ; 工业原料:制酚醛塑料 医用防腐剂 甲醛 合成维纶的原料之一 合成醋酸等→乙醛 二、代表:甲醛、乙醛 甲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溶于水 ②用途:有机合成原料;35%-40%的水溶液又称福尔马林:消毒、 杀菌 ③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H 2O , 结构式:H C H O 结构简式:HCHO 或HCH O 特点:所有原子公平面 乙醛:P56①物性:无色,刺激性气味,液体,密度小于水, 沸点是20.8℃,易挥发,易燃烧,与水、乙醇互溶 ②分子组成与结构:分子式:C 2H 4O 结构式:C H C H H H O 结构简式:CH 3CHO 或CH 3CH O 等效氢:两种P56核磁共振氢谱 三、化学性质 1、加成: CH 3CHO +H CH 3CH 2OH (还原反应) 催化剂 CH 3CHO+HCN 3CHOH 2、氧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第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七章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一、教材分析: 本章课程的核心是介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和其他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样,不是简单的新理论对旧理论的否定和排斥,而是新理论对旧理论的修正、深入和扩展。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现代进化理论的由来,大体都走过了这样的轨迹。这些应该成为处理本节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本节内容包括: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达尔文以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其中重点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 ⑵概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⑶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⑷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⑸运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⑵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 3.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生物进化的内容,知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但是现在已经遗忘,而且拉马克进化论,达尔文进化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尚不了解。因此介绍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分析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和历史局限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不是一个静态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五、教学方法 此部分内容简单,前后顺序逻辑严密,框架思路清楚。以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自学探究的方法处理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关于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评说其要点,然后教师可以指出,拉马克的进化学说是达尔文学说之前影响最大、最为系统的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本节教学的中心。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综合了生物学各学科的成就和多种生物进化因素建立起来的,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来的关键。因此大致思路如下:通过录像片段引入本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拉马克进化学说 4个录像片段并结合长颈鹿的进化探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学并讨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插入与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录像,和与课文相关的图片,以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全册精编教案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全册精编教案 专题一多样化的水处理技术 〔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认识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教学内容增减建议〕增加污水处理中电化学处理、从海水中提取镁,掌握明矾净水的原理、水的消毒原理,富营养化的化学原理,大量内容阅读了解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2课时,第二单元3课时,复习1课时,习题1课时,共7课时 第一单元水的净化与污水处理(第一课时) 〔知识回顾〕 2.写出FeCl3 AlCl3的水解方程式,思考如何得到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铁胶体。 3.写出制备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思考漂白粉消毒的原理是什么? 知识学习: 2.阅读表1-1找出你认为有毒、应当除去的微粒。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对这些有害物 质进行处理吗? 3.明矾净水主要处理的水中哪些微粒?原理是什么? 4.澄清的水是干净的水吗?九寨沟的水折射出漂亮的蓝色?是良好的饮用水吗? 你认为需要怎样的处理?氯水的消毒原理是什么? 5.结合图1-3完成课后P8的习题3,体会自来水厂净化天然水的设计意图,写出相关的方 程式。 6.自来水能直接饮用吗?理由是什么? 习题巩固: 2.在净水过程中用到混凝剂,其中可以作为混凝剂使用的是 A、偏铝酸钠 B、氧化铝 C、氯化铝 D、明矾 3.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上没有错误的是 A.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 何离子 C.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4.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用明矾净水 C.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腥味,增加香味 D.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色斑迹 5.长时间烧沸的天然水不宜喝的主要原因是

化学选修3教案

化学选修3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教材分析: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 电子排布式表示常 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 定条件下会发生跃 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 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 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 的结构,从构造原理 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 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 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 期表及元素周期律。总之, 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 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 学习奠定基础。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 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 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 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 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3) 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a. 原子符号: zx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10e-微粒 18e-微粒 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 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2)结构:各周期元素的种数0族元素的原子序数第一周期 2 2 第二周期 810 第三周期 8 18 第四周期 18 36 第五周期 18 54 第六周期32 86第七周期 26118 a 表示;副族用 b 表示。 8、9、10纵行 罗马数字:i iiiii ivv vi vii viii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周期序数=电子层数②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最 高正化合价数 (4)元素族的别称:①第Ⅰa族:碱金属第Ⅰia族:碱土金属②第 Ⅶa 族:卤族元素 ③第0族:稀有气体元素 3、有关概念: (1)质量数: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5全册教案

…………………………………………………………最新精品资料推荐……………………………………………………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 【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第一节:1课时 第二节:3课时 第三节:2课时 第四节:4课时 复习:1课时 测验:1课时 讲评:1课时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认识一些重要的官能团。 【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思考与交流】 1.什么叫有机化合物? 2.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 有机物的定义:含碳化合物。CO、CO2、H2CO3及其盐、氢氰酸(HCN)及其盐、硫氰酸(HSCN)、氰酸(HCNO)及其盐、金属碳化物等除外。 有机物的特性:容易燃烧;容易碳化;受热易分解;化学反应慢、复杂;一般难溶于水。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又怎样区分的机物和无机物呢? 组成元素:C 、H、O N、P、S、卤素等 有机物种类繁多。(2000多万种) 一、按碳的骨架分类: 有机化合物链状化合物脂肪 环状化合物脂环化合物化合物 芳香化合物 1.链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因其最初是在脂肪中发现的,所以又叫脂肪族化合物。)如: CH3CH2CH2CH3CH3CH2CH2CH2OH 正丁烷正丁醇 2.环状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由碳原子组成的环状结构。它又可分为两类: (1)脂环化合物:是一类性质和脂肪族化合物相似的碳环化合物。如: OH

环戊烷环己醇 (2)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化合物。如: 苯萘 二、按官能团分类: 什么叫官能团?什么叫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是指决定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常见的官能团有:P.5表1-1 烃的衍生物:是指烃分子里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所生成的一系列新的有机化合物。 可以分为以下12种类型: 练习: 1.下列有机物中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 2.〖归纳〗芳香族化合物、芳香烃、苯的同系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变形练习〗下列有机物中(1)属于芳香化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_,(2)属于芳香烃的是________, ?芳香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化合物,芳香烃是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苯的同系物是分子中含有苯环并与苯相差若干个CH2的有机物。苯及苯的同系物属于芳香烃,芳香烃属于芳香族化合物。烃是化学家发明的字,就是用“碳”的声母加上“氢”的韵母合成一个字,用“碳”和“氢”两个字的内部结构组成字型,烃类是所有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可以说所有有机化合物都不过是用其他原子取代烃中某些原子的结果。 (3)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______________。 NO2CH3CH 2 —CH3 OH CH = CH2 CH3 CH3 CH3

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原子结构:(1小节)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一般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 复习:必修2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乘以n平方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 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2、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2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 L、 M、 N、 O、 P、 Q…… 能量由低到高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一二三四五六七…… 符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层 K L M N O ……

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全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 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 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 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生物进化历程中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 、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一) 1956----1864------1872 1.选材: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 真实遗传 2.过程:人工异花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 正交 P (亲本) 互交 反交 F 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 F 2(子二代) 分离比为3: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区分大小写) 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 测交 F 1是否产生两种 比例为1: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体现在 三、杂交实验(二) 1. 亲组合 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 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 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依据:基因与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证据:果蝇杂交(白眼) 伴性遗传:色盲与抗V D 佝偻病 现代解释:遗传因子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 同源染色体联会成 着丝点分裂 精原 复制 初级四分体(交叉互换)次级 单体分开 精 变形 精 细胞 精母 分离(自由组合) 精母 细胞 子 染色体 2N 2N N 2N N N DNA 2C 4C 4C 2C 2C C C 3.同源染色体 ① 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 ③区别: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 减Ⅱ或生殖细胞 散乱 中央 分极 染色体 不 有丝 有 配对 前 中 后 偶数 同源染色体 有 减Ⅰ 期 期 期 无 减Ⅱ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篇一: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高中化学选修3全册学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知识要点: 一、焓变(△h)反应热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差值即焓变(△h)决定。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放热反应△0 吸热反应△h 0 焓变(△h)单位:kj/mol 二、热化学方程式 定义: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时应注意: 1.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对于25℃、101kpa时进行的反应,可以不注明)。 2.所有反应物和产物都用括号注明它们在反应时的状态。 3.各物质前的系数指实际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4.△h单位kj/mol中每摩尔指的是每摩尔反应体系,非每摩尔某物质,其大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5.对于可逆反应中的△h指的是正向完全进行时的焓变。 三、燃烧热 定义: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注意点:1.测定条件:25℃、101kpa,非标况。 2.量:纯物质1mol 3.最终生成稳定的化合物。如c→co2,h→h2o(l) 书写燃烧热化学方程式应以燃烧1mol纯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四、中和热

定义: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2o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盐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 (aq) == h2o(l) △h= -57.3kj/mol 实验:中和热的测定见课本第4~5页 思考:1.环形玻璃棒的作用 2.烧杯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 第1页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五、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 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途径无关。 假设反应体系的始态为s,终态为l,若s→l,△h﹤0;则l→s,△h﹥0。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吸热反应不加热就不会发生 b.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必须看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d.放热的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只代表物质的量 也不相同 d.化学反应过程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b.一样稳定 d.无法判断 4.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3章第1节教案

第三章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常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而晶体和非晶体的学习是以各自的自范性和微观结构比较为切入点,进而得出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以及晶体的常见性质和区分晶体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差异。 2、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区别晶体与非晶体的方法,认识化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2、晶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探究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前面我们讨论过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对于化学键的形成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知道组成千万种物质的质点可以是离子、原子或分子。又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物质主要分为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下面我们观察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 [投影]:1、蜡状白磷;2、黄色的硫磺;3、紫黑色的碘;4、高锰酸钾 [讲述]:像上面这一类固体,有着自己有序的排列,我们把它们称为晶体;而像玻璃这一类

固体,本身原子排列杂乱无章,称它为非晶体,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一起来探究晶体与非晶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晶体与非晶体 [板书]: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大家已学过晶体与非晶体,你知道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回答]:学生: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 [讲解]:晶体有固定熔点,而非晶体无固定熔点,这只是晶体与非晶体的表观现象,那么他们在本质上有哪些差异呢? [投影]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板书]:自范性:晶体能自发性地呈现多面体外形的性质。 [解释]:所谓自范性即“自发”进行,但这里得注意,“自发”过程的实现仍需一定的条件。 例如:水能自发地从高处流向低处,但不打开拦截水流的闸门,水库里的水不能下泻。[板书]:注意:自范性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投影]:通过影片播放出,同样是熔融态的二氧化硅,快速的冷却得到玛瑙,而缓慢冷却得到水晶过程。 [设问]:那么得到晶体的途径,除了用上述的冷却的方法,还有没有其它途径呢?你能列举哪些? [板书]:2、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高一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高一化学选修3 第一章第二节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必修中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课前练习〗写出锂、钠、钾、铷、銫基态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和氦、氖、氩、氪、氙的简化电子排布式。 一、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1、周期系: 随着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递增,每到出现碱金属,就开始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层,随后最外层上的电子逐渐增多,最后达到8个电子,出现稀有气体。然后又开始由碱金属到稀有气体,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元素周期系中的一个个周期。例如,第11号元素钠到第18号元素氩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重复了第3号元素锂到第10号元素氖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1个电子到8个电子;再往后,尽管情形变得复杂一些,但每个周期的第1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1个电子,最后一个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总是8个电子。可见,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于元素的原子核外屯子的排布发生周期性的

重复。 2、周期表 我们今天就继续来讨论一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是什么关系?所有元素都被编排在元素周期表里,那么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又是怎样呢? 说到元素周期表,同学们应该还是比较熟悉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制作的,至今元素周期表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电子层状、金字塔式、建筑群式、螺旋型(教材p15页)到现在的长式元素周期表,还待进一步的完善。 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长式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是怎样的?在周期表中,把能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称之为周期,有7个;在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能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称之为族,共有18个纵行,16 个族。16个族又可分为主族、副族、0族。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什么叫外围电子排布?什么叫价电子层?什么叫价电子?要求学生记住这些术语。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 阅读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总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分析探索〗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是否相等?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s区、d区和p区分别有几个纵列?为什么s区、d区和ds区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周期表可分为哪些族?为什么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各区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3:2.3分子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 Word版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2、结合常见物质分子立体结构,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多原子分子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①如何理解共价键、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概念; ②如何理解电负性概念; ③写出H2、Cl2、N2、HCl、CO2、H2O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 由相同或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在两原子出现的机会是否相同? 讨论与归纳: 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讨论。一般说来,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中的电子对不发生偏移,是非极性键。而由不同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电子对会发生偏移,是极性键。提出问题: (1)共价键有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是否也有极性和非极性? (2)由非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怎样分布?是否重合? (3)由极性键形成的分子中,怎样找正电荷的中心和负电荷的中心? 讨论交流: 利用教科书提供的例子,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借助图示以及数学或物理习过的向量合成方法,讨论、研究判断分子极性的方法。 总结归纳: (1)由极性键形成的双原子、多原子分子,其正电中心和负电中心重合,所以都是非极性分子。如:H2、N2、C60、P4。 (2)含极性键的分子有没有极性,必须依据分子中极性键的极性向量和是否等于零而定。 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的向量和等于零时,是非极性分子。如:CO2、BF3、CCl4。当分子中各个键的极性向量和不等于零时,是极性分子。如:HCl、NH3、H2O。(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一般规律: a.以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是极性分子。如:HCl、HF、HBr b.以非极性键结合成的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O2、H2、P4、C60。 c.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有的是极性分子也有的是非极性分子。 d.在多原子分子中,中心原子上价电子都用于形成共价键,而周围的原子是相同的原子,一般是非极性分子。 练习: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共价化合物中不可能含有离子键 B、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离子化合物中可能存在共价键 D、原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肯定是极性分子 2、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分子是否有极性取决于分子的空间构型。下列分子属极性分子的是 A、H2O B、CO2 C、BCl3 D、NH3 3、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且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的是 A、BeCl2 B、PCl3 C、PCl5 D、N2 4、分子有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分。下列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非极性分子 B、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C、非极性分子一定含有非极性键 D、极性分子一定含有极性键 5、请指出表中分子的空间构型,判断其中哪些属于极性分子,哪些属于非极性分 (1)、只含有极性键并有一对孤对电子的分子 ;(2)、只含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的物质 ;(3)、只含有极性共价键、常温下为液态的非极性分子 。 7、二氯乙烯的同分异构体有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两种,其中属于极性分子的结构简式是;属于非极性分子的结构简式是。 8、已知化合物B4F4中每个硼原子结合一个氟原子,且任意两个硼原子间的距离相等,试画出B4F4的空间构型,并分析该分子的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