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渐》教案用

《渐》教案用

《渐》教案用
《渐》教案用

《渐》教学案

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

2、抓住重点语句,揣摩语言,领悟作者写作目的。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

重点难点:把握作者写作目的,并从中获得人生启示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导入(图片展示)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号子恺[kǎi]。浙江桐乡人。现代作家、画家。

长于美术音乐,又工散文。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颖悟。可分为三类:(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2)写儿童情趣(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皈依佛教,一生淡泊,洁身自好。散文集命名为《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等。

2、生字注音

纨绔子弟(wán kù)佣工yōng 围炉拥衾qīn

刑笞chī牛犊dú盛(chéng)勿要轧(gá)

(轧[gá]1.挤;拥挤。2.结交:~朋友得小。3.结算;核对:~账。4.观察;揣测:~

苗头。)

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请迅速轻声浏览课文,找出每段与题目“渐”有关的句子(七个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写作时段落有什么特点?

2、体会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3、写作时用什么方法说理?

4、什么是作者所说的“渐”?

(一)作者在文中对“渐”的具体解说都有哪些?(学生活动,相互交流,找出句子,给予指导)。预设:

§1.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人生是由“渐”来维持的。——人生阶段一步步地演变是靠渐来维持地,否则人就会痛不欲生了。

§2.人之能堪受境遇的衰变,也全靠“渐”的助力。——人生境遇的巨变之所以能被接受,也是靠“渐”来实现的。

§3.这真是大自然的神秘的原则,造物主都的微妙的工夫。——“渐”是自然界的一条原则,而且不容破坏。

§4.“渐”的作用,就是用每秒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这真是造物主骗人有一大诡计。

§5.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最好的象征了。

§6.“渐”的本质是时间。

§7.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作者在文中对“渐”的这些具体解说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活动,相互交流,给予指导。)

这些思想的火花在每一段中起到一个总领全段的作用,即中心句。考场作文中应该学会

借鉴。因为这样可以使文章结构清晰,又能深化主旨,展示写作的思想深度。

(二)文章如何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渐”的?(渐的表现)大量的实例都有哪些?(预设学生可接龙回答)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学生活动,相互交流,给予指导。)(生回答)§1、年华老去:孩子变老头少女变老婆子

§2、境遇变衰:纨袴子弟―贫者-佣工-奴隶-无赖-乞丐-偷儿

§3、自然原则:季节变换昼夜交替儿女成长水仙花开

§4、抱犊跳沟

§5、时钟移针

§6、搭船乘车

§7、白居易、布莱克诗

―――有形之“渐”

▲这些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其实都是为作者阐述“渐”的理解而服务的,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渐”的存在。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我们也要学会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来阐释深奥的道理,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三)最能概括作者对“渐”理解的一句话(即“渐”)是什么(什么是作者所说的“渐”)?(生回答)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如何理解其中“圆滑”和“微妙”二词?明确:

▲“圆滑”令我们想到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由于岁月的不断冲刷所造成,被冲掉了棱角,冲刷掉了自己的本质。作者用“圆滑”可以说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

“微妙”一词的使用非常贴切。作者指出人生的变化在于“渐”字,而“渐”字的表现是无声无息,令人毫不知觉的。而“微妙”一词正好是这种特点表现的概括。

四、思考讨论

问题层级设计:

(一)重点层级问题设计:

1、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生探讨回答)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明确:用书上的话回答: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即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而成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所以和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珍惜时间,抓紧生活”的思想相比,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道理要更丰富些。所以对于时间而言,“把握”两字要比“珍惜”两字有更深刻的内涵。那是什么呢?不妨我们来思考:

2、什么是“大人格”,“大人生”?

明确: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即为“大人格”,一生做高尚道德品质的即为“大人生”。对社会、对人生有所裨益、不计个人得失,追求一种超越的心态,执着追求人生的意义。

3、你认为古今中外有哪些人物是具备了“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他们又都具备了些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人物:

◆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孔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努力让死亡成为一个“节日”的史铁生

◆扼住命运咽喉的贝多芬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鲁迅先生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共同特点:

◆智慧、明达的思维;

◆高瞻远瞩的目光;

◆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谦让、平和的人生态度;

◆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社会人生有所裨益(bìyì);

◆超越自我,执著于人生意义的追求

4、怎样才能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

5、如何“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呢?

明确:联系“纳须弥于芥子”并李勃的故事,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目的:要做一个有智慧明达的人

(二)次重点问题设计

说到“渐”的本质是时间,最后两节的内容还比较难理解,但其中却包含着作者写此文的宗旨,我们先齐读一遍。(生齐读)

讨论分析:

1、文章在提出“渐”的本质是时间后,作者举了搭车乘船的例子想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a请用文中的语言来回答。

“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全体。”

b用自己的话说,意思是什么呢?

搭车乘船的时间比较短,人们能够支配、把握,能有明达之人出现。而对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较长时间“人生”而言,人们就不能支配把握了,就少有明达之人了,以至还出现“凶险残惨的争斗”。

2、“凶险残惨的争斗”是人们不能把握时间而做出的不明达的举动。

那其实面对自己并不长的生命时间,即人生,人们还有哪些不明达的表现?(启发生回答)

如:浪费时间、追求名利而不折手段、违背道德良心做坏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豁达。(中央电视台周涛也为我们展现过,而且是尖锐而深刻的展现过。)

3、“我觉得百年的寿命,定得太长。象现在的世界上的人,倘定他们搭船乘车的期间的寿命,也许在人类社会上可减少许多凶险残惨的争斗,而与火车中一样的谦让,和平,也未可知。”如何理解些话?

强调渐变对人的影响,认为缺少谦让、和平,与凶险残惨的争斗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寿命意识“定得太长”。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三)难点问题设计:

1、在文章中“渐”的作用指得是什么?明确:

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办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2、文章两个故事寓意含蓄而深刻,即农夫抱犊跳沟的故事,乘火车的旅客这一个比喻,分别对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有什么深刻寓意?明确:

(1)联系课文理解,“犊”可理解为在工作中人们抱着不放的“名”与“利”,某一天,“我们”因其他原因而停下工作时,有了一段想一想的时间,就会发现原来自己为名为利是多么的“苦劳”。

(2)根据课文第六段论述“乘火车的旅客”的事例,明确的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态度”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些将时间浓缩的事例来体味其中的含义。如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怎样来分配这有限的时间。也可以用佛家的“百年修得同船渡”、和尚说江面上只有两条船一为名来一为利往、叶倩文的歌曲《滚滚红尘》等等来折射这个世俗百像。)(四)难点问题设计: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人活在世上,就像局促在那小小的蜗牛壳里,空间那样狭窄,还有什么好争论呢?生命短暂,就像石头相撞的那一瞬间所发出的一点火光,人生就这样过去了。人生在世,是如此的渺小、短暂,又何必斤斤计较呢?

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就如岸边一粒沙、一树、一草、一花,荣枯无序,花落有声。懂得感激生命,才会晓得生命的珍贵。

(五)论交流:你的生活与学习中有“渐”的现象吗?

五、小结:通过对人的生命历程中渐变规律的描述和分析,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生命,做一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六、课后作业:

1、实践能力: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2、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请你写300字左右的感受与体会。

一、读作者:

说到这,文章的思想我们应该领悟了,当然作者的睿智我们也有些感悟了。但还想告诉大家,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用艺术在生活的细碎中探求着社会的意义,追求着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真和纯的理想。他曾说占据其心灵的只有“天上的圣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不妨我们来看几副其漫画来感悟一下作者对“大人格”“大人生”的追求。

(展示投影)

二、读自己:(作业)

看完了作者,思考我们自己,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一年后的高考,如何来把握这一年,这一辈子的时间呢?请大家思考后写下来,我们下节课来交流。

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唤醒人们的时间意识,激励人们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人生。做一个“大人格”“大人生”的人。

3、作者说“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如何理解?(课后练习四)

三、课后作业:

1、写作能力:以“读《渐》感悟”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2、实践能力:收集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3、把本文有关举例用简短的文字概括其名称。

4、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

你是否感到“渐”对你的影响,这影响是好是坏?你今后该如何把握你的生命?请你写四百字左右的感受与体会。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是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词,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送别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20课 西学东渐 教案

第20课西学东渐 【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潮”中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及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和文字资料,认识并分析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以及维新思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概念、重要人物和各阶段特点。 2、从三者之间的层递关系出发,设疑引思,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影响。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西学东渐过程中先进人物的学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所进行的艰苦探索的认识,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意识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思想的变化历程。

2、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西学东渐》。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 (一)教法策略 认知心理学认为,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将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主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普通高中新课程把“自主、合作、探究”列为新世纪最主要的三大学习方式。因而,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法“和“基于任务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二)、学法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法指导的立足点是将"学会"提高到"会学"和"乐学"的高度上来,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为了培养成功的学习者,本节课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采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法,除了考虑到教材因素外,也体现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习策略

《人有两件宝》教案

《人有两件宝》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9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学生知道手脑要并用才能有创造。 教学难点 有些词句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收集课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出一次专栏。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11 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 “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

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 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学会提问。)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听老师读课文后,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一)和表(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 (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双手 事情 创造(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 思考 做工 才能(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 劳动 两件宝

办不到 2.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 3.齐读课文。 五、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1.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2.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 3.课文最后说什么? 4.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六、识字写字教学 1.认读不带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轮读3遍) 2.指导学生记住字形。(突出重、难点) 双:两个“又”不同,左边是又字旁,第2笔是点。 做:右边是反文旁,4笔写成。 才:把“寸”的点改成撇。 3.指导写字。 双:右边的“又”,横撇要左伸到点下。左右靠拢。 做:左中右三部分要紧凑,单人旁要窄些,中间“古”稍短些,右边“反文旁”与“单人旁”一般高。 办:先写横折钩折、撇、然后左边一点最后右边一点。4.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课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孤独、苦闷的心情。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3.感悟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当时孤寂,凄冷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走近诗人 1.古诗擂台赛。分组按朝代吟诵古诗。 2.赏画吟诗。课件出示几幅图画,学生根据图画内容吟诵古诗。 3.走近诗人。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唐代诗歌更显得熠熠生辉。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并认识一位唐代诗人,他就是王昌龄。 课件出示诗人画像:头戴乌纱,身穿锦袍,慈眉善目,精神矍铄。 学生介绍王昌龄。 教师介绍诗人: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二、释题明意,了解背景

1.揭示诗题。今天,我们学习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2.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3.师补充介绍诗题意思和创作背景。“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辛渐是诗人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诗人的同乡。此次他将从芙蓉楼回到东都洛阳。那里有诗人关系密切的亲朋。诗人这时正在江苏南京任职,特意赶来为他送行。随机出示地图,明确江苏镇江、洛阳的地理位置。 三、读通古诗,疏通诗意 过渡:诗人与友人离别时迸发出怎样的情感火花,他又是怎样将这朵情感火花绽放在这首七言绝句之中的呢?我们来读一读全诗吧!(课件出示全诗)1.自读古诗,合作互助,努力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展示读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回顾学法,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古诗句的方法:看注释、看插图、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换词序、补省略等。 4.自主研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理解古诗句的方法,边读边找出难解的字词,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每句诗的理解。 5.合作研读:向本组同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小组同学合作解疑,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对诗文所表达情感的独特体会。 四、交流点评,品读诗情 1.小组展示交流对每句诗、关键字词的理解,以及从中体会到的诗境、诗情。

人有两件宝教学示例

人有两件宝教学示例 人有两件宝教学教案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掌握“双手、做工、才能、劳动”4个词语。认识“宝、思、考、事、情、创、造”7个字。 2.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要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人身上的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它告诉小朋友们只要用手又用脑,劳动才能有创造。全诗共有六句话。第一、二句讲“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第三、四句从反面说明用手不用脑或用脑不用手,事情就做不好;第五、六句从正面指出只要手脑并用,才能在劳动中有所创造。这进一步强调了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正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读,读准字音,在读中学词学句,在读中悟理。

教法建议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双、能、劳”的音,区分“工——公”的字义、用法。“劳”“动”两个字中都有“力”,可指导学生用劳动需要出力来记住字形。 2.写字教学 教写字,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双:两个“又”写法不同。左边是偏旁,第二笔是点;右边是“又”字,第一笔横撇要左伸到点下,第二笔是捺。 做:左中右结构,左边要窄些,中间稍短些,右与左一般高,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办: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两点向外。 才: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寸”。 词句教学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句中的“做工”不是单指干力气活儿,而是泛指工作、做事。“思考”指动脑筋想办法。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双手会做哪些事,大脑会想些什么,不要抽象地理解。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句中的“创造”是指想出并做出新的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具体理解。

第17课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17课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17 晚明科技群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使学生了解李时珍的伟大医学成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 医药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徐 光启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农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古今中外的农业生产和农学研 究的利弊得失做出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本及必修Ⅱ第六和必须Ⅲ第、6、17提供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查找和分 析及概括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动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时珍和徐光启的学习,培养学生以科学实践为依据,而不迷信邪说的精神; 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李时珍的人生经历和《本草纲目》

【教学难点】晚明科技的特点;晚明科技群星璀璨的原因 【教学时】1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投影:华夏明作为世界明的重要一支,无论在人还是科技方面都有不同其他明的发展脉络,并且一直到明末都代表着当时人类明发展的最高水平。明代的繁荣是和以《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大量伟大科学著作以及一大批卓越的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总结了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华夏明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一、世界化名人——医圣李时珍 (提出问题):阅读本第一段,你能否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李时珍一生的主要事迹? (学生活动) 1、医生世家:118年某日,湖北蕲州,一个婴儿诞生到人世间。父亲李言闻抱过哭不 出声的新生儿,喂了几口草药汁,这小儿才“哇”的哭出声。父亲是位当地颇有 名气的医生,见儿子初到人世就不容易,为他取了“时珍”这个名字。医生李言闻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1课渐教案粤教必修2

第11课渐 本课话题——珍惜时间 一、从课本中积累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二、从历史中积累 谁能把握好时间,谁就可能抓住机遇,收获成功。马克思寓居英国伦敦期间,大部分时间在大英博物馆里度过,写出了鸿篇巨制《资本论》;鲁迅将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用于勤奋笔耕,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牛顿在万有引力的发现中,和时间赛跑,很少在凌晨两三点钟前睡觉,有时是灯火不熄、彻夜不眠。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一生成就赫赫,

硕果累累,发表了70多部著作。他每天核算自己花费的工作时间,并有自己独特的计算方法。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都能很好地驾驭时间、利用时间、把握时间。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巴甫洛夫 2.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莎士比亚 3.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朗费罗 4.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 5.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苏格拉底 6.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达尔文 一、作者简介 缘缘堂主——丰子恺 丰子恺(1898-1975),中国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浙江桐乡人。1914年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受业于名师李叔同。 1921 年留学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归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 1924 年开始发表漫画,成为进步文学研究会会员。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上海美协副主席、

【教育资料】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

【教育资料】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1.学会9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学生知道手脑要并用才能有创造。 教学难点,有些词句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 1.收集课外活动照片、绘画作品,出一次专栏。 2.生字卡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思考

1.板书课题:11 人有两件宝 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 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 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 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学会提问。) 二、范读课文(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听老师读课文后,知道这两件宝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一)和表(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

(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双手事情创造(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 思考做工才能(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 劳动两件宝办不到 2.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 3.齐读课文。 五、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1.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2.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 3.课文最后说什么 4.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西学东渐》教学设计

必修三《西学东渐》复习 程雪 【课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单元分析】 本专题内容《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史,救国救民的探索史。 《西学东渐》是本专题的第一课,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助于学生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本课内容包括“开眼看世界”、“体用之争”和“维新思潮”三个部分,三者之间依次递进,不断深入,“西学东渐”贯穿始终。从历年高考来看,一直以来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第28题。因此复习的时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掌握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掌握比较学习的方法、解读材料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单元框架建构

★“设计小贴士”: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线索,形成清晰的脉络,更好地把握课标考纲的要求,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 二、基础知识梳理: 【探究学习】西学东渐的历程 教师设问: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 学生回答: (要求学生整理课本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设计小贴士”:利用表格的形式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总结,让学生对西学东渐形成清晰的脉络,对应每个时期的人物、活动和意义,认识到学习西方的过程经历了器物——思想——制度三个层次,体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重复与渐变教学设计

《重复与渐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 2、能够运用重复与渐变的形式原理进行艺术创作。 3、学会观察与创造,体会艺术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城府于渐变的构成原理装饰手提袋,加深对上述构成原理的理解。 难点:重复与渐变的排列规律和构成形式及较精确的徒手绘制的表现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重复、渐变的实物和图片,手提袋、画笔、颜料等。 学生:剪刀、双面胶、画笔、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 大自然造物鬼斧神工,物象千奇百怪,生活中的物象常常会呈现出有趣的排列现象。人们受到大自然的启迪,也会把这种现象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斑马:斑马身上的线状条纹反复出现(重复)与从疏到密排列(渐变),表达了由节律的美感。 圆的渐变:感受凹凸变化的“圆”世界,原点的大小、形状、间隔变化,产生了体积感、空间感和光影感。 感受生活中的装饰设计:由小贝壳按现行、十字形排列的花边,使重复构成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后提袋、包装和上的团,是由平行四边形(其中有两个圆角)重复排列形成的。 二、共同学习美术知识,表现: 出示图片和概念,小组学习,交流学习心得。 重复构成形式(以一个基本单形为主体在基本格式内重复排列,排列时可作方向、位置变化,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

骨格与基本形具有重复性质的构成形式,称为重复构成。在这种构成中,组成骨格的水平线和垂直线都必须是相等比例的重复组成,骨格线可以有方向和阔窄等变动,但亦必须是等比例的重复。对基本形的要求,可以在骨格内重复排列,也可有方向、位置的变动,填色时还可以“正”、“负”互换,但基本形超出骨格的部分必须切除。 重复的一般概念是指在同一设计中,相同的形象出现过两次以上,重复是设计中比较常用的手法,以加强给人的印象,造成有规律的节奏感,使画面统一。所谓相同,在重复的构成中主要是指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的相同。重复中的基本形:用来重复的形状称为基本形,每一基本形为一个单位,然后以重复的手法进行设计,基本形不宜复杂,以简单为主。 重复的类型: 1、基本形的重复:在构成设计中使用同一个基本形构成的图面叫基本形的重复,这种重复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见。例如:高楼上的一个个窗子。 2、骨格的重复:如果骨格每一单位的形状和面积均完全相等,这就是一个重复的骨格,重复的骨格是规律的骨格的一种,最简单的一种。 3、形状的重复:形状是最常用的重复元素,在整个构成中重复的形状可在大小、色彩等方面有所变动。 4、大小重复:相似或相同的形状,在大小上进行重复。 5、色彩重复:在色彩相同的条件下,形状、大小可有所变动。 6、肌理的重复:在肌理相同的条件下、大小、色彩可有所变动。 7、方向的重复:形状在构成中有着明显一致的方向性。 渐变是常常听说的一种效果,在自然界中能亲身体验到,在行驶的道路上我们会感到树木由近到远、由大到小的渐变。 渐变的类型: 1、形状的渐变:一个基本形渐变到另一个基本形,基本形可 以由完整的渐变到残缺,也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渐变到具象。 2、方向的渐变:基本形可在平面上作有方向的渐变。 3、位置的渐变:基本形作位置渐变时需用骨架,因为基本形在作位置渐变时,超出骨架的部分会被切掉。

《人有两件宝》教案

《人有两件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9个生字和4个词语,认识7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培养用手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使学生知道手脑要并用才能有创造。 难点:理解一些难懂的词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与生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板书课题:10人有两件宝 课题中两个字没学过,谁会读(指名读)请读准的同学领读生字、生词。再齐读课题。 “两件宝”也可以说两个宝。“件”是生字,左边是_(生:单人旁),右边是_(生:一个牛字),一个人牵着一头牛,这个字就是“件”,一件衣服、一件事情的“件”,也是这个字。 2.课文是一首儿歌,是根据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爷爷的《手脑相长歌》改编的。 3.读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启发学生学会提问)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式的揭开课文标题,让学生对生字有所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凭借汉语拼音读两遍课文。 2.读课后生字表(一)和表(二)中的本课生字,在课文中把这些字画出来,再连成词读一读。(教师巡视、辅导,了解自学情况。) 检查自学情况

3.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双手事情创造(注意带点字都翘舌音,“情”为轻声。) 思考做工才能(注意带点字都是平舌音,“能”是后鼻音。) 劳动两件宝办不到 4.指名读课文。(从差到好,不同层次3-5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不”的不同读音) 5.齐读课文。 以问促读,熟悉课文 6.课文有3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7.这两件宝该怎样用读第二句。 8.课文最后说什么 9.连起来读一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中的生字有基本的认识,帮助学生发音正确。 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 1.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1)口头填空。 工人_______ 农民_______ 护士_______ 老师_______ (2)思考“就是干什么(动脑筋,想办法) 讲讲你或别人动脑筋的事。(启发:想一想,你在学习、玩、做事的暑假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你想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你见过他们经过想办法把事情办好的事吗2.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师解释“创造”:想办法做出自己或辊人没有做过的东西来。举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或举学校中一些小发明的事例,重点说说他们怎样思考、怎样做的。使学生知道手脑并用与创造发明的关系,不必深讲。 3.小结:这一课告诉我们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我们可要把它们用好。一个人只要爱劳动,肯动脑,一定会有所创造。 指导朗读、背诵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读诗词背诵(3) 《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3、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揭题 ⒈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作品有《王昌龄集》。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

《渐》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语文教学要借助文本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启迪,引导学生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独特解读,并借此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 《渐》作为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中的一篇,作者丰子恺从日常现象着手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思索。 基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特点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生特征分析 “渐”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借鉴作者行文的思路,教师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入手启发,并试着让学生主动诠释“渐”,进而思考在我们认识到“渐”存在的前提下该如何去对待生活与人生。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②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③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进而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引导学生谦让、平和地与人相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认识。 ②渗透“大人格”、“大人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 2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诠释“渐”。 难点:3分析“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4体味作品在琐屑轻微事物的叙述之中独特的风韵。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设计拟采用教师趣味导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已有的生活体验主动诠释“渐”,理解普通意义上“渐”的现象和作用。结合写作训练,动笔让学生描摹“渐”及对“渐”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渐”对人的蒙蔽作用,看清时间和人生的真相。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①搜集作者相关资料,了解丰子恺的漫画和随笔创作情况。 ②阅读课后相关链接走近作者,从而更好把握作品内涵与风格。 ③多媒体激发阅读趣味,营造体悟情境。 ④学生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展示。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激趣导入 展示学生和老师小时侯的照片,让学生猜主人。(多媒体配乐) 走进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照片。 曾经的你我也拥有这样一张可爱的笑脸,一副稚气的表情,其实照片的主人就在我们中间,请同学们猜猜看。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叶县实验学校李晓鹏 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⒈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⒈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⒉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两件宝教学设计

《两件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听读、拼拼音等方法识字,学习新笔画弯钩、竖提,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写字:双、手、又、切。 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自读的能力。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手脑并用的道理,初步感受“手和脑”是两件宝。 教学重点: 1.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及词语,会写“双手”。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生字“脑、劳、双、手、才”,分清鼻音、边音。 2、教给识记生字方法。

3、理解“创造”。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学光盘、手掌形的带田字格的贴图、字卡。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会猜谜语吧?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则谜语,请看——(出示幻灯片) “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 师:这是我们身体的哪个部分? 抽生读。其他生听,思考。 生说。引导简要说理由。 (评价:真会动脑筋思考。) 师:你会写“手”字吗? 生书空,师指导强调新笔画“弯钩”。

师带着生写。师在贴的田字格里书写,注意占格。读读,提示要注意翘舌。 2、出示第二则谜语:“站着在上面,用它来思考,我们看不见,智慧在里面。”这又是身体的哪个部分? 生交流,说理由。(出示字卡“脑”)读读,注意声母是鼻音。认识偏旁“月”,并板书,生观察。 (评:开动小脑筋想办法记生字,会把生字记得牢牢的。) 3、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三单元——齐读:“手”和“脑”(板书:和)。师:手和脑可是我们人的宝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行知爷爷写的小短文——两件宝。(板贴:“两件宝”) 生读课题 师:“件、宝”这两个字你以前认识吗?从哪儿认识的。你是怎么记住它的? 预设:(1)生可能说听老师读就认识了。(你读读,你听得认真,读得准。)(2)昨天回家预习了。(课前预习的习惯真好,可以更好地学到知识。)(3)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学会的?(你是个留心观察,记性好的孩子。)(4)怎么记住“件”字呢?左边单人旁,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五单元西学东渐

一、课题: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以“西学东渐”一课为主) 二、课时:1 三、教材分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的前四个单元中,第一、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文艺的灿烂瑰宝;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西方从人文主义到科学理性的发展演变;第四单元则讲述了“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曾经的辉煌和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潮流的基本史实;并很容易引起反思:我国文化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应如何才能使中华文化重燃灿烂之光?等诸问题。这就为本课题的提出与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情景铺垫。在掌握并理解本课题“西学东渐”之后方能对第22课“新文化运动”中“思想文化层面”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更好地的把握。 社会存在决定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鸦片战争后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发展的渐进过程: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这些思想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先学习西方实用科技后学习社会政治学说,探求强国之路。由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或影视材料,增加学生对中国近代思想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这一阶段思想解放的意义奠定基础。 因此,本课题在必修Ⅲ乃至整个必修模块中都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引领作用,对了解转型期中国文明的初步走向作了简明的阐述。 【情感主线】:以史为鉴,知耻知辱,鼓励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重点】:维新思潮的背景、内容、影响。 【难点】:归纳总结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既包括每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又包括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整体特点;如何整合知识的方法;以及理性、全 面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探寻变革的思想历程。 2.比较归纳近代中国先进思想的特点。 3.体会并学习先进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方法:

《渐》教案

11.《渐》教学设计 秦淑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概括理解文章的思想。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阅读——理解概括——鉴赏探究——迁移”的思路, 用联想、比较等方法,自主探究,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3.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对关键语句的鉴赏,领悟课文蕴含的哲理,使学生对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难点】鉴赏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有关人生的态度。 【教学方式】自主探究、互动讨论 【教具安排】VCM多媒体平台、白板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大自然和人变化的图片) 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类社会,一切都在渐渐变化着,不知不觉······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丰子恺先生是怎样咏叹人生的这种不知不觉的变化的。 二.作者简介: 在浙江省桐乡市一个叫石门湾的小镇上,出了一个被外国学者誉为“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在故乡人的眼里,他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老者,但是随着亲眼见过他的人的越来越少,他留给后人的东西却愈来愈珍贵了。他就是一代艺术大师------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润,又字仁,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著名漫画家、文学家、翻译家、美术音乐教育家。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深受其佛学思想影响。后出家,法号“弘一法师”。一生淡泊,洁身自好。主要著作有《丰子恺儿童漫画》《缘缘堂随笔》等。他是中国近代漫画的开山之人,创造了“子恺漫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的散文清新、美妙、颇含人生哲理。 散文多为关于艺术、儿童和人生的感怀与领悟。可分为三类: (1)探究人生和自然奥秘 (2)写儿童情趣 (3)写本人生活经历和社会的炎凉世态。 三.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 鞭笞(chī)纨(wán)绔(kù)骤(zhòu)雨 佣(yōng)工牛犊(dú)布衾(qīn)浩劫(jié) 轧:(gá)轧帐轧朋友(yà)倾轧轧棉花(zhá)轧钢轧辊佣:(yòng)佣金佣钱(yōng)雇佣女佣

芙蓉楼送辛渐 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 内乡县灌涨镇中心小学程红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

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 People have two treasures, teaching design

人有两件宝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诗歌的形式写了人身上的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它告诉小朋友们只要用手又用脑,劳动才能有创造。全诗共有六句话。第一、二句讲“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件宝”,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第三、四句从反面说明用手不用脑或用脑不用手,事情就做不好;第五、六句从正面指出只要手脑并用,才能在劳动中有所创造。这进一步强调了课文的中心。在教学中,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读书上。正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通过读,读准字音,在读中学词学句,在读中悟理。 教法建议 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学习生字,注意读准“双、能、劳”的音,区分“工——公”的字义、用法。“劳”“动”两个字中都有“力”,可指导学生用劳动需要出力来记住字形。 2.写字教学 教写字,可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双:两个“又”写法不同。左边是偏旁,第二笔是点;右边是“又”字,第一笔横撇要左伸到点下,第二笔是捺。 做:左中右结构,左边要窄些,中间稍短些,右与左一般高,三部分要写得紧凑些。 办:笔顺是,先中间后两边。两点向外。 才:第三笔是撇,不能写成“寸”。 词句教学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句中的“做工”不是单指干力气活儿,而是泛指工作、做事。“思考”指动脑筋想办法。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双手会做哪些事,大脑会想些什么,不要抽象地理解。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句中的“创造”是指想出并做出新的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具体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