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期末复习1

环境工程期末复习1

环境工程期末复习1
环境工程期末复习1

第一章

1、水中杂质按颗粒大小可分为溶解物质、悬浮物质、胶体物质。

2、水质指标可以分为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三大类:

①物理性水质指标:

②化学性水质指标:

一般化学性水质指标:PH、碱度、硬度、各种阳离子、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有毒化学性水质指标: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各种农药

氧平衡指标:溶解氧(DO)、COD、生化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

③生物学水质指标:

3、水质: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4、水中固体按其溶解性可分为溶解固体(DS)和悬浮固体(SS)。

5、水体净化: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污染物质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上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个自然净化的过程称为水体净化。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称为水环境容量。

7、当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水源时,最常用的处理工艺流程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

8、解决废水处理的主要原则:①改革生产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量。②重复利用废水③回收有用物质④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⑤选择处理工艺与方法时,必须经济合理,并尽量采用先进技术。

9、废水处理方法分类:①按原理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物理化学法)

②按处理程度分:一级处理(机械处理)去除废水中较大颗粒悬浮物质。二级处理(生物处理或生物化学处理)去除呈溶解和胶体状态的有机物质。三级处理(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生物难降解的有机物和溶解盐类。

10、根据水中之间离子的不同,碱度可分为重碳酸盐碱度、碳酸盐碱度、氢氧化物碱度。

通常通过总碱度和酚酞碱度的测定值来计算求的三种碱度的值。

第二章

1、粗大颗粒的去除多借助物理处理法,如筛滤截留、重力沉降、离心分离等。

2、沉淀池的类型:①按使用功能分,初次沉淀池和二次沉淀池

②按水流方向分,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板斜管式)

③按运行方式,间歇式、连续式

3、悬浮颗粒在水中的沉降,根据其浓度及特性,可将沉淀分为四种基本类型:(P76)

自由沉降: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絮凝沉降:沉降过程中各颗粒之间相互粘结,其尺寸、质量会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

拥挤沉降(成层沉降):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颗粒间相互靠得很近,在下沉过程中彼此受到周围颗粒作用力的干扰,但颗粒间相对位置不变,作为一个整体而成层下降。清水与浑水间形成明显的界面,沉降过程实际上就是该界面下沉过程。

压缩沉降:颗粒在水中的浓度很高时会相互接触。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可将下层颗粒间的水挤压出界面,使颗粒群被压缩。

4、凝聚和絮凝两个步骤统称为混凝,胶体脱稳的机理可归结为以下四种: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作用、吸附架桥作用、网捕作用(沉淀网捕作用)。

5、最常用的混凝剂是铝盐和铁盐,最常用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是聚丙烯酰胺(PAM)。

6、气浮法:是利用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作为载体去黏附水中的悬浮颗粒,使其随气泡浮升到水面而加以分离去除的一种水处理方法。

7、影响水中悬浮物黏附于气泡上的因素:

实现气浮分离过程的必要条件是污染物粘附在气泡上。这与气、液、固三相介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根据热力学的概念,气泡和颗粒的附着过程是向使体系界面能减少的方向自发地进行的。θ→0o,该物质不能气浮;θ<90o,该物质附着不牢,易分离;θ→180o,该物质易被气浮。其中:θ为气、颗粒与水的接触角。

8、去除水中溶解物质的方法主要有软化除盐、离子交换、吸附和膜分离等。

9、离子交换法原理: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之间的交换。

10、离子交换的运行操作过程:交换、反洗、再生、清洗四个步骤。

(1)交换: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主要与树脂性能、树脂层高度、水流速度、原水浓度以及再生程度有关。

(2)反洗:目的在于松动树脂层,以便再生时再生液分布均匀,同时还及时清除积存的杂质、碎粒和气泡。

(3)再生:交换反应的逆过程,用较高浓度的再生液恢复树脂的交换能力。

(4)清洗:将树脂层中残余的再生废液清洗掉,直至符合出水水质要求。

11、离子交换工艺在给水处理中主要用于水质的软化与除盐。。

(1)软化

一般采用钠型阳离子交换柱固定型单床,原水通过交换柱后,水中钙离子、镁离子被交换除去,转化为钠离子,使水得到软化。

(2)除盐

需用H+型阳离子交换柱与OH-型阳离子交换柱串联工艺。当原水通过阳离子交换柱时,各金属离子M+被H+交换去除,其出水显酸性,在通过阴离子交换柱时,水中各类酸根A-被OH-交换去除,出水得到除盐处理。

12、吸附:在相界面上物质的浓度自动发生累积或浓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降低表面能。物理吸附:靠分子间力产生的吸附,可吸附多种吸附质,可形成多分子吸附层。吸附━解吸是可逆过程,在低温下就能吸附。

化学吸附:由化学键力引起的吸附,吸附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并具有选择性,同时是不可逆的,在高温下才能吸附。

13、吸附等温线:在一定的温度条下,当吸附达到平衡时,吸附质在溶液的浓度与颗粒物表面上的吸附量之间的关系。

14、吸附量: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上所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15、膜分离法:是用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一侧溶液中的某种溶质透过膜或者溶

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16、在水中溶解物质采用膜分离技术时,扩散渗析的推动力为浓度差,电渗析的推动力为电位差,反渗析的推动力为压力差。

17、微滤、超滤和纳滤等——依靠压力和膜进行工作,微滤技术适合于去除胶体、悬浮固体和细菌,现多用于取代深床过滤,降低出水浊度,强化水的消毒,有时也作反渗透的预处理。超滤能去除相对分子量大于1000~100000的物质,如胶体、蛋白质、颜料、油类、微生物等。纳滤又称低级反渗透,可分离相对分子量大于200~400的物质,如硬度离子、色素等,有些较大分子的有机物也可被除去。(推动力为压力差)

17、常用水消毒的方法:液氯、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紫外线。

18、过滤机理:阻力截留、重力沉降、接触絮凝。

19、各种沉淀池比较 20、废水的可生化性可通过BOD 5与COD 的比值来判断,一般认为,BOD5/COD>0.3,说明废水

的可生化性稳定,不利于利用。

第三章

1、净化污水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一些小型的后生动物等。

2、活性污泥:由微生物群体及其吸附、黏附的有机物、无机物质所组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絮凝体。主要成分为菌胶团。

3、活性污泥法:是以悬浮在水中的活性污泥为主体,在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下和污水充分接触,使污水净化的一种方法。

4、活性污泥法的净化过程:吸附阶段、氧化阶段、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降阶段。

5、影响活性污泥增长的因素:①溶解氧:DO=2mg/l 左右为宜

②营养物:BOD 5:N:P=100:5:1③pH 和温度:pH=6.5—9,温度以20—30℃为宜。

6、活性污泥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少量后生动物等多种微生物群体组成的小生态系统。

7、污泥容积指数SVI :是指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静止30 min 沉淀后,1g 干污所占的容积,以mL 计,简称污泥指数。

SVI 能较好的反映出活性污泥的松散程度(活性)和絮凝、沉降性能。对于一般城市污水,SVI 在50~150左右。

8、污泥沉降比(SV ):指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 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 后,沉淀污泥占混合液的体积分数(%)。

9、污泥龄(θc ):指曝气池中工作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单位是天(d),又称为细胞(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10、常用的曝气池型式:推流式曝气池、完全混合式曝气池、循环混合曝气池(氧化沟)。 池型

优点 缺点 适用条件 平流 式

沉淀效果好,对冲击负荷、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好,施工简单,造价低 配水不易均匀,操作量大,管理复杂,浸于水中的机件易腐蚀 大、中、小型水处理厂 竖流

排泥方便,管理简单,占地面积小 施工困难,造价高,对冲击负荷、温度变化适应能力差 小型水处理厂 辐流 式

排泥运行较好,管理简单,排泥设备稳定 水流不已均匀,沉淀效果差,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高 大中型水处理厂 斜板

斜管

生产能力高,占地面积小,悬浮物去除率高 易产生泛泥现象,耐冲击负荷能力差,对施工质量要求高,易滋长藻类 给水处理厂,特殊工业废水处理厂

11、活性污泥法原理:向生活污水中不断注入空气,维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经过一段时间后,污水中生成一种絮凝体--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构成的,易于沉淀分离,使污水得到澄清。微生物和有机物构成活性污泥的主要部分,约占全部活性污泥的70%以上。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左右,具有很强的吸附和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以达到处理和净化污水的目的。

12、活性污泥的运行方式及优缺点:

(1)普通活性污泥法(传统活性污泥法):①普通活性污泥法对有机物(BOD5)和悬浮物去除率高,可达到85%~95%,因此特别适用于处理要求高而水质比较稳定的废水。主要缺点是:①抗冲击负能力差②氧的利用率低③曝气时间长,容积利用率低

(2)阶段曝气(逐步曝气法):①分段进水②均匀供氧③出流污泥浓度低,利于二沉池的运行。该法特别适用于大型曝气池及高浓度废水。

(3)完全混合法,特点:一是能够较好的承受冲击负荷;二是池内各点有机物浓度(F)均匀一致,微生物群性质和数量(M)基本相同。由于微生物生长所处阶段主要取决于F/M,所以完全混合法有可能把整个池子的工作情况控制在良好的的同一条件进行,微生物活性能够充分发挥。

(4)生物吸附法(接触稳定法或吸附再生法):生物吸附法采用推流式流型。由于吸附时间短,吸附池容积小,建筑费用低。其缺点是处理效果稍差,不适合处理含溶解性有机物较多的废水,适用于处理悬浮态、胶体含量高的废水。

(5)纯氧曝气法(6)深水曝气法和深井曝气法(7)浅层曝气法(8)氧化沟OD(9)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10)膜生物反应器MBR

13、完全混合发分为:加速曝气法和延时曝气法。

加速曝气法:是利用处于对数增长阶段的微生物处理废水的方法。

优点:分解有机物快,曝气池处理能力强。

缺点:微生物活性强,凝聚性能差,易污泥膨胀,处理效率低。

延时曝气法:微生物生长在内源代谢阶段。

优点:出水水质好,省去污泥外排设施,管理方便,处理效果稳定。

缺点:池容积大,曝气时间长,基建费和动力费高。该法适应于要求高又不便于进行污泥处理的中小城镇或工业废水处理。

14、污泥负荷:曝气池内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承受或去除的有机质的数量。

15、悬浮固体颗粒(MLSS),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

16、SBR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又称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有五个阶段:进水、反应、沉淀、水出和待机。

17、生物膜的构造及其对有机物的降解机理P236

18、生物转盘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

生物转盘运转时,污水在反应槽中顺盘片间隙流动,盘片在转轴带动下缓慢转动,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为转盘上的生物膜所吸附,当这部风盘片转离水面时,盘片表面形成一层污水薄膜,空气中的氧不断溶解到水膜中,生物膜中微生物吸收溶解氧,氧化分解被吸附的有机污染物。

19、厌氧生物处理适用于污泥稳定的处理也适用于高浓度和中等浓度有机废水处理。

20、厌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分解有机物的一种生物处理法。 有机物的厌氧分解过程在微生物学上分为酸性消化(发酵)阶段和碱性消化(发酵)阶段。(P248图)

21、影响厌氧处理的主要因素:①温度②酸碱度③负荷(常以投配率表示)④碳氮比(C :N 在(20-30):1之间)⑤有毒物质(挥发性脂肪酸VAF )

22、投配率:指每日加入消化池的新鲜污泥体积或高浓度污水容积与消化池容积的比率。

23、升流式厌氧污泥床法(UASB)反应器成功的关键是形成沉降性能良好的高活性的颗粒污泥床。

24、两相厌氧处理系统:根据消化机理设计.特点:两相厌氧处理系统使酸性消化阶段和碱性消化阶段分别再两个反应器中完成,保证产酸菌和产甲烷菌都处于最佳生长状态,第一相为酸性消化阶段,需要加热搅拌,投配率为100%,停留时间为一天,第二相为碱性消化阶段,投配率为15%—17%,停留时间为6—6.5天。优点:大大提高有机物分解速率和程度,提高消化气中甲烷浓度,减小设备容积,缩短反应时间。

25、SBR 的基本操作过程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异同

①同:机理相同

②异:操作方法:SBR 同一反应器中不同时间段完成不同的操作,后者是在同一时间在不同设备中完成不同的操作。

26、土地处理:利用土壤的物理、化学与生物化学作用,将污水中的污染物去除,使之转化为新的水资源,达到重新回收、利用的一种新的污水处理方法。

27、采用静态培养法培养细菌大多数细菌的生长过程都会具有四个明显的生长阶段:迟缓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和内源呼吸期。

28、生物接触氧化法构造由池体、填料、进水装置、曝气系统组成。

29、A 2/O 工艺实际上进行了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过程。

A 2/O 工艺的流程图,及其如何达到同时脱氮除磷的目的。

机理:生物膜是高度亲水的物质,其外侧总是存在

着一层附着水层。①空气中的氧溶解于流动水层中,

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②污

水中有机污染物由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后进

入生物膜,并通过细菌的代谢活动而被降解。使污

水在其流动过程中逐步得到净化③微生物的代谢产

物通过附着水层进入流动水层,并随其排走,气体

产物从水层逸出进入空气中。④当厌氧层逐渐加厚,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靠近载体表面出的微生物得不

到营养物质,进入内源呼吸期,附着载体能力减弱,

生物膜在外部水剪切力作用下脱落,脱落后又开始

生长新的生物膜。

①进入厌氧池:除去部分BOD,部分含氮化合物转化为N

2

,聚磷微生物释放磷。

②进入缺氧池:内循环的NO

3-还原为N

2

而释放.

③进入好氧池:NH

3—H进行硝化反应生成NO

3

-,微生物从水中吸收磷,磷进入组织细胞经沉

淀池的分离后以富磷污泥的形式排出。

30、A/O脱氮工艺

A/O工艺优缺点:

优点①同时去除有机物和N,流程简单,构筑物少②不需外加C源,降低了运行费用③减少碱投加量④反硝化残留的有机物得到进一步去除,提高了出水水质⑤减轻了好氧池的有机物负荷。

缺点①脱氮效率不高ηN=70%—80%②二沉池易发生反硝化反应,造成污泥上浮,使处理水水质恶化。

31、生物脱氮除磷处理技术:

(1)脱氮技术:①原理:将污水中的氮元素通过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

硝化条件:BOD

5

≤15—20mg/l;T=20—35℃;PH=8.0—8.4;污泥龄≥(10—15)d。

反硝化条件:T=15—30℃;PH=6.5—7.5;DO<0.5mg/l;碳源。

(2)生物除磷技术:利用聚磷菌一类的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过量的,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生理需要,从外部环境摄取并将P以聚合磷酸盐的形式贮藏在菌体内而形成高磷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出,达到除磷的效果。

②处理工艺:厌氧-好氧除磷工艺(A/O工艺)、Phostrip除磷工艺

(3)同步脱氮除磷处理工艺:A2/O工艺、Bardenpho工艺、Phoredox工艺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02-2003年度上学期) 姓名班级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20×2=40) 1、对微生物的概念,以下最正确、最完整的叙述是。 A、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的生物。 B、微生物是一类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其结构的生物。 C、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 观察清楚其结构的最低等生物。 D、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具有单细胞、简单多细胞结构或非细胞 结构,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其结构的最低等的生物 2、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包括。 A、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B、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 C、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植物界。 D、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生物界、动物界、植物界。

3、以下微生物属于环境工程微生物范畴的是。 A、病毒、蓝细菌、真细菌、粘细菌。 B、原生动物、蓝细菌、真核藻类、放线菌、粘细菌。 C、微型后生动物、酵母菌、霉菌、真细菌。 D、病毒、螺旋体、细菌、放线菌、 真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 4、关于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的描述,以下正确的是。 A、细菌的形态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丝状菌。 B、杆菌有长杆菌、短杆菌、弧杆菌、链杆菌和芽孢杆菌之分。 C、在任何情况下,细菌的形态都是稳定的。 D、多数球菌的直径为0.5~2.0μm。 5、以下物质属于细胞质内含物的是。 A、细胞膜 B、核糖体 C、荚膜 D、异染粒 E、气泡 6、荚膜具有的功能包括。 A、荚膜可以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 B、荚膜为鞭毛提供支点,使鞭毛运动。 C、荚膜是细菌在其表面分泌的一种粘性物质,它可以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当营养缺乏时可以作为碳源和氮源被利用。

环境工程原理考试重点

环境工程原理考试要点(待完善版) 类型: 一:填空(15分) 二:名词解释(15分) 5个 三:简答题(20分) 4个 四:计算题(50分) 4个 一:填空(15分)因为老师没给,只说了简单所以不好说(下面的仅供参考)

二:名词解释(15分) 5个 16选5 1、球形度:它是表征球形颗粒的形状与球形颗粒的差异程度, 又称为形状系数。 2、干扰沉降:在流体中,如果流体的分率较高,颗粒之间有显 著的相互作用,容器壁面对颗粒沉降的影响也不 可忽,此种沉降称为干扰沉降。

3、分离因数:将同一颗粒在同一种流体中的离心沉降速度与重 力沉降速度的比称为分离因数。 4、分割颗径:粒级效率正好为50%的颗粒直径,称为分割粒径。 5、深层过滤:是指流体中的固体颗粒被过滤介质内部的空隙拦 截在介质的微孔流道内,固体颗粒不形成滤饼。 6、固体流态化:是指将大量固体颗粒悬浮于流动的流体之中, 并在流体作用下使颗粒作翻滚运动,类似于液 体的沸腾状态。 7、傅里叶定律:内涵为通过等温面的导热速率与温度梯度和传 热面积成正比,即(P136)。 8、热导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通过的热量与温度梯度的比 例系数 9、对流传热系数:在对流传热过程中由牛顿冷却定律定义热流 密度q与ΔT成正比。 10、菲克定律: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扩散方向的单位截面 积的扩散物质流量与该截面处的浓度梯度成正 比,即。 11、漂流因子:总体流动对传质速率的影响程度,表达式为 P/PBMm。(P212) 12、双膜理论:双模理论基于双模模型,他复杂的的对流传质 过程描述为吸收质以分子扩散形式通过两个串

污染与环境生态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态学第五章生态系统服务 中国及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比较 中国和全球生态系统效益的价值的比值,及中国和全球面积的比值基本接近,但稍低,陆地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较多。 环境生态学第七章环境污染的检测及评价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污染物的作用对象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 环境污染物:指由于人类的活动进入环境,使环境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改变,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和人类的物质。 !毒物:指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外来化合物:指生物体内正常生命活动下不产生的化合物。 环境毒物:指通过各种途径排放至大气、水源和土壤等人类环境中的有毒化学物质。 重金属的环境毒理学效应 重金属毒作用的特性:重金属和配位体的相互作用,重金属的有机化,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重金属的蓄积作用是重金属毒性作用的特性。 毒性原因:重金属及生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即和大分子物质的作用可能是大多数金属产生毒性效应的原因。 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多种化学物各自对机体产生不同的效应,其作用的方式、途径和部位也不相同,彼此之间互无影响。 相加作用:多种化学物混合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是各种化学物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总和。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及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及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 拮抗作用:两种化学物同时或在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学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物输入机体时强度的总和。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 (1)经消化道吸收,主要以简单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被吸收。(浓度愈高吸收愈多。脂溶性物质较易吸收,水溶性易离解的物质不易吸收。) (2)经呼吸道吸收,经肺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分布全身。在呼吸道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 (3)经皮肤吸收,如有机磷农药可经皮肤吸收引起机体中毒。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包括对有害物质的生物解毒作用和毒性强化的生物活化作用。 污染物的生物转化是指进入体内的外来化合物,在体内酶催化下发生一系列代谢变化的过程,亦称为生物代谢转化。 1.降解反应

环境工程期末复习题

. 一、名词解释题: 1.混凝:包括凝聚与絮凝两种过程,指胶体被压缩双电层而脱稳的过程(凝聚)和胶体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吸附架桥作用聚结成大粒絮体的过程(絮凝) 2.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3.絮凝沉淀: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初期;固体颗粒有明显的絮凝性,沉淀过程中通过絮凝作用使得粒径越来越大、沉淀越来越快。 4.自由沉淀:沉沙池、初沉池初期,固体颗粒絮凝性差、粒径较大、浓度较低,沉淀过程中互不干扰,独立完成沉淀过程。 5.反冲洗时滤层的膨胀率:反冲洗时,滤池膨胀后所增加的厚度与膨胀前厚度之比 6.活性污泥法: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是在人工充氧条件下,对污水和各种微生物群体进行连续混合培养,形成活性污泥。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7.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8.BOD污泥负荷:单位重量的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物的数量,或生化池单位有效体积在单位时间内去除的有机物的数量,单位 kgBOD5/(kgMLVSS.d)。 9.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10.污泥容积指数(SVI):简称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以mL计)。 11.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12.生物膜法 biofilm-process:污水生物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法采用各种不同载体,通过污水与载体的不断接触,在载体上繁殖生物膜,利用膜的生物吸附和氧化作用,以降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脱落下来的生物膜与水进行分离。 13.厌氧生物法: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兼性菌和厌氧菌的代谢作用降解污泥和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分解的最终产物主要是沼气,可作为能源。 14.生物脱氮:活性污泥中有的异养菌,在无溶解氧的条件下,能利用硝酸盐中的氧(结合氧)来氧化分解有机物,这种细菌从氧利用形式分,它属于兼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利用有机物将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反应称为反硝化生物脱氮(简称脱氮),参与反硝化脱氮反应的兼性厌氧菌称为脱氮菌。 15.吸附容量:吸附平衡时单位质量吸附剂上所吸附的吸附质的质量。 16.吸附平衡:废水与吸附剂接触后,一方面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另一方面,一部分已被吸附的吸附质因热运动的结果而脱离吸附剂表面,又回到液相中去,前者称为吸附过程,后者称为解吸过程。当吸附速度和解吸速度相等时,即达到

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原理(分离过程原理)期末试卷(环3)

环3 《环境工程原理》——分离过程原理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问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在过滤过程中,滤饼层的可压缩性通常用什么参数来表示?试分析说明滤饼层为不可压缩 和可压缩两种情况时,增加过滤压差对过滤速度的影响。 (2)试比较深层过滤和表面过滤的特点和差异。 (3)试说明反渗透膜材质是如何影响膜的截留率的? (4)空气中含有SO2和CH4两种气体,其分压相同,试判断哪种污染物更易被水吸收?为什么? (5)采用活性炭吸附某含酚废水,当采用单级吸附饱和后,将饱和后的活性炭填充到固定床中, 从顶部通入同样浓度的含酚废水,问活性炭是否还能吸附酚?为什么? 二、采用转筒离心机分离悬浊液中的固体颗粒,已知颗粒直径为50μm,颗粒密度为6600kg/m3,悬浊液密度为1000kg/m3,黏度为1.2×10-3Pa·s,转筒尺寸为h=500mm, r1=50mm, r2=100mm, 离心机转速为250r/min。(20分) (1)求离心机完全去除固体颗粒时的最大悬浊液处理量。 (2)如果改用直径D与离心机相同的旋流分离器处理该悬浊液,假设进液口宽度B=D/4,液体 在旋流分离器中的旋转圈数为5,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条件,才能使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与离心机相同。 三、对某有害气体采用吸收法处理,已知气液两相的相平衡关系为y*=1.2x。假设气体中溶质摩尔分数为0.3,吸收剂中的溶质摩尔分数为0.01,液气比为2。(25分) (1)采用逆流操作时,请画出操作线和平衡线的关系示意图。假设气体出口处气体中溶质摩尔 分数为0.02,计算气体进口和出口处的推动力。 (2)采用并流操作(气体和吸收剂均从塔底部进入)时,请画出操作线和平衡线的关系示意图。 如果同样要求气体出口处气体中溶质摩尔分数达到0.02,问是否能够达到要求?气体中溶质摩尔分数最低能达到多少? (3)在上述并流操作条件下,如果要使气体出口处气体中溶质摩尔分数达到0.02,应如何调整 操作参数?请通过计算说明。 四、采用萃取法处理含酚废水。已知待处理的含酚废水体积为10L, 密度为1000 kg/m3,废水中的酚浓度为100 mg/L,要求萃取后废水中酚浓度达到15mg/L以下。假设酚的分配系数为15,并不随溶液组成而变化。(25分) (1)采用单级萃取时,问需要添加多少kg的萃取剂? (2)将单级萃取后的萃取相与同样体积和同样浓度的含酚废水再次接触进行萃取操作,问废水 中的酚浓度可以降低到多少?并请画出操作线和平衡线的关系示意图。 (3)重复(2)的操作,求最终得到的萃取相中酚的最大浓度为多少?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环境毒理学期末复习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化学物。 环境基因组:人类对环境因子易感基因非常多,总称为环境基因组。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化学物在体内组织器官初级分布取决于血流量,再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与组织的亲和力。(填空) 排泄是环境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体内向体外转运的过程,其主要途径是:①经肾随尿液排泄(机理:肾小球被动过滤,肾小球重吸收和主动转运);②随胆汁进入小肠的环境化学物有两种去路: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一部分进入肠肝循环。(填空) 毒物动力学: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地研究外来化学物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转化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规律和过程。分为线性动力学模型、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生理性毒理动力学模型。共氧化作用:在机体内的花生四烯酸经氧化作用形成前列腺素,在此氧化过程中,某些外源化合物可同时被氧化,即共氧化作用。 代谢饱和:机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浓度的增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大,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途径被饱和的现象称为代谢饱和。 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致死剂量:指以机体死亡为观察指标而确定的外源化学物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 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半效应剂量:指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 联合作用的类型及评定方法: 作用类型: 相加作用:多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是各自单独作用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相加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强度远远超过各化学物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这种作用称为协同作用。 增强作用:一种环境化学物本身对机体并无毒性,但能使与其同时进入机体的另一半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增强,这种作用称为增强作用。 拮抗作用:两种环境化学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其中一种化学物可干扰另一种化学物的生物学作用,或两种化学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毒性作用强度低于各自单独作用的强度之和,这种作用称为拮抗作用。 独立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环境化学物作用于机体,各自的作用方式、途径、受体和部位不同,彼此互无影响,仅表现为各自的毒性作用,对此称为独立作用。 评定方法:联合作用系数法、等效应线图法。

《环境工程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课程代码272336) 一、名词解释 1、堆肥化 参考答案: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腐殖质转化的生物过程。 2、逆温 参考答案:指对流层中某层次出现气温上热下冷的现象。 3、中位径(d c50) 参考答案:指粒子群中将颗粒质量平分一半时所对应的颗粒的粒径。 4、富营养化 参考答案: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5、农业退水 参考答案: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排出的污水。 6、水环境容量 参考答案:在满足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前提下的最大允许污染负荷量,或称纳污能力。 7、污泥负荷 参考答案:指单位时间单位微生物质量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单位为kgBOD5/(kgMLVSS·d)。 8、物理性污染 参考答案:物理环境中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光、热等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强度过高或过低,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环境、仪器设备,造成的污染或异常,就是物理性污染。 9、热解 参考答案:指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状态下进行加热蒸馏,使有机物产生裂解,经冷凝后形成各种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从中提取燃料油、油脂和燃料气的过程。 10、自养型微生物 参考答案:自养型微生物以无机物为底物(电子供体),其终点产物为二氧化碳、氨和水 1 / 20

等无机物,同时放出能量。 11、容积负荷 参考答案:单位为:kgBOD5/(m3·d),指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器容积所承受的有机物的量。 12、废物固化 参考答案:指用物理-化学方法将有害废物固定或包封在惰性基材中,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 13、理论烟气体积 参考答案:燃料在供给理论空气量下完全燃烧,且生成的烟气中只有CO2、SO2、H2O、N2这四种气体,此时烟气所具有的体积为理论烟气体积(又称湿烟气体积)。 14、表面水力负荷 参考答案:单位为m3/(m2·d),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污水流量。 15、噪声 参考答案:噪声是声波的一种,具有声音的所有特征。从物理学的特点来看,噪声是指声波的频率和强弱变化毫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16、放射性废物 参考答案:放射性废物是含有放射性核素或被放射性核素污染,其浓度或活度大于国家审管部门规定的清洁解控水平,并且预计不再利用的物质。 17、破碎比 参考答案:指在破碎过程中,原废物粒度与破碎产物粒度的比值。表示废物粒度在破碎过程中减小的倍数,也表征废物被破碎的程度。 18、浸出率 参考答案:指固化体浸于水中或其它溶液中时,其中有害物质的浸出速度。 19、堆肥 参考答案:指废物经过堆肥化处理,制得的成品。 20、焚烧 参考答案:在高温炉内(800-1000。C),废物中的可燃组分与空气中的O2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转化为高温气和性质稳定的固体残渣并释放热量的过程。 21、吸声系数 参考答案: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到材料上的总声能的比值。 22、滤波器 2 / 20

环境工程原理复习题样本

59. 一球形石英颗粒, 在空气中按斯托克斯定律沉降, 若空气温度由20℃升至50℃, 则其沉降速度将___________ 。 60. 降尘室的生产能力只与降尘室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 而与__________无关。 61.03007过滤介质阻力忽略不计, 滤饼不可压缩, 则恒速过滤过程中滤液体积 由V 1 增多至V 2 =2V 1 时则操作压差由ΔP 1 增大至ΔP 2 =_______。 62. 0308已知q为单位过滤面积所得滤液体积V/S, q e 为V e /S, V e 为过 滤介质的当量滤液体积( 滤液体积为V e 时所形成的滤饼层的阻力等于过滤介 质的阻力) , 在恒压过滤时, 测得Δτ/Δq=3740q+200 则过滤常数K= _______, q e =_______。 63.03013 一个过滤操作周期中, ”过滤时间越长生产能力越大”的看法是_____, ”过滤时间越短, 生产能力越大”的看法是_____。过滤时间有一个_____值, 此时过滤机生产能力为______。 64.03014 过滤机操作循环中, 如辅助时间τ D 越长则最宜的过滤时间将______。 65. 03015 对不可压缩性滤饼dV/dτ正比于ΔP的____方, 对可压缩滤饼dV/dτ正比于ΔP的____方。1; 1-S 66.03016 对恒压过滤, 介质阻力能够忽略时, 过滤量增大一倍, 则过滤速率为原来的________。 67. 03017对恒压过滤, 当过滤面积S增大一倍时, 如滤饼不可压缩, 则过滤速率增大为原来的____倍, 如滤饼可压缩, 过滤速率增大为原来的____倍。 69.03025按φ s =A p /A定义的球形度( 此处下标p代表球形粒子) , 最大值 为___φ s 越小则颗粒形状与球形相差越___。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试题B答案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B) 一、选择题(6分,每小题1分) BDBDBA 二、填空(15分,每空1分) 1. 竖流式、斜流式(或斜板(管)沉淀); 2. 大阻力配水系统、小阻力配水系统; 3. 氯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 4.0.3; 5. 风玫瑰图; 6. 水体浸泡、雨水淋溶; 7. 最终处置或无害化处置; 8. 常压或低压下的稀溶液、溶液中末发生化学反应的那部分溶质的分子浓度; 9. 电晕电极、集尘极; 三、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4分)(本题评分主体意思2~3分,其他情况酌情加分) 1. 亏氧量是指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即该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量)与实际浓度(即实际溶解氧量)之差。 2. 投配率指每日加入消化池的新鲜污泥体积或高浓度污水容积与消化池客积的比率 3. 气体吸附指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其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的分离气体混合物的过程。 4. 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之间,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5. 固体废物与垃圾: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己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6分)(评分依据详见各题) 1.简述分析自由沉淀与絮凝沉淀过程的区别。 答:根据悬浮颗粒的浓度及特性可将其在水中的沉降过程分为四种基本类型:①自由沉降——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砂池、初次沉淀池内的初期沉淀为此类型。②絮凝沉降——在沉降过程中各颗粒之间相互粘结,其尺寸、质量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沉速亦随深度而增加。混凝沉淀池、初次沉淀池的后期、以及二次沉淀池的初期为此类型。(每部分3分,其他情况酌情加分) 2.简述活性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 答:可分为丝状菌大量繁殖和非丝状菌引起的膨胀。丝状菌膨胀原因:含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多的污水往往发生由浮游球衣细菌引起的丝状膨胀;水温较低;营养物质、溶解氧不足等;非丝状菌性膨胀主要发生在污水水温较低而污泥负荷太高时。微生物的负荷高,细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物,但由于温度低,代谢速度较慢,就积贮起大量高黏性的多糖类物质。(3分)

2017年环境工程原理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填空题 1、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 2、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中,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物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3、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当上述物理量不仅随位置变化,而其随时间变化时,则称为非稳态系统。 4、当系统中流速、压力、密度等物理量只是位置的函数,而不随时间变化,称为稳态系统,其数学特征是α/αt=0。 5、当能量和物质都能够穿越系统的边界时,该系统称为开放系统;只有能量可以穿越边界而物质不能穿越边界的系统称为封闭系统。 6、流体流动存在两种运动状态:层流和湍流,脉动是湍流流动资基本的特征。 7、雷诺数综合反映了流体的物理属性、流体的几何特征和流动速度对流体运动特征的影响,可用以判别流体的流动状态。 8、流动阻力指流体在运动过程中,边界物质施加于流体且与流动方向相反的一种作用力。阻力损失起因于粘性流体的内摩擦造成的摩擦阻力和物体前后压强差引起的形体阻力。 9、管道内局部阻力损失的计算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阻力系数法和当量长度法。 10、以伯努利方程为基础的测量装置可分为变压头流量计和变截面流量计两大类,转子流量计就是后者中常见的一种。 11、热量传递主要有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传热可以以其中一种方式进行,也可以同时以两种或三种方式进行。 12、导热系数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气体的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液体的导热系数对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3、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措施多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增大传热面积、增大平均温差和提高传热系数。 14、在深层过滤中,流体的悬浮颗粒随流体进入滤料层进而被滤料捕获,该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行为:迁移行为、附着行为、脱落行为。 15、重力场中颗粒的沉降过程受到重力、浮力和流体阻力的作用,当三者达到平衡时,颗粒以恒速作下沉运动,此时的速度称为沉降速度。 16、反映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的主要指标有临界直径和分离效率。 17、反应器一般主要有三种操作方式,即间歇操作、连续操作和半间歇或半连续操作。 18、反应器设计经常用到四类基本方程:反应动力学方程、连续方程、热量方程、动量方程。 19、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层中某组分的反应量或生成量称为该组分的反应速率,有时可用反应物浓度减少到初始浓度的1/2时所需要的时间即半衰期来表达。20、反应器设计经常用到的基本方程主要基于质量恒定原理、能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它们都符合“输入=输出+消耗+累积”模式。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试题A2012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概论》期末考试试卷(A )(时间 120分钟) 1. 以下不属于化学性水质指标的为 A.COD B.TN C.硬度 D.SS 2. 常通过BOD/COD 值的大小判断废水可生化性能。当B/C> ,可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处理,值越大可生化性越强。 A.0.1 B.0.3 C.0.5 D.1 3. 活性污泥膨胀是活性污泥法的操作不当时常出现的现象,下列指标常用来表示衡量活性污泥膨胀指标的为 A.SV B.MLSS C.θc D. MLVSS 4. 根据颗粒污染物的物理性质不同,将大气中粒径小于100μm 的所有固体颗粒称为 A.PM 10 B.PM 100 C.TSP D.粉尘 5.大气稳定度常采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和干绝热递减率(γd )对比获得。下面不同的条件下,大气层结是稳定的为 A. γ=γd B. γ<γd C. γ>γd D. γ/γd =2 6.固体废弃物焚烧技术过程要保持最佳的燃烧水平,必须满足的三个基本条件的不包括 。 A.燃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 B.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状态 C.温度 D.有机物的含量 1. 在众多的除尘器中,对大颗粒的去除效果较好,但对小粒径除尘效率不高,常用来作为预处理的除尘器主要有 和 。 2. 噪声源的发声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 和电磁噪声 。 3. 烟囱排烟时,烟气所能达到的高度称为有效源高,其数值等于 和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6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之和。 4.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的基本原则——“三化”原则指 、 和无害化。 5. 城市垃圾中含有大量的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可考虑采用 和厌氧生物发酵技术为主的生物转化工艺。 6. 固化处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特有害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在惰性固体基质内,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试列举两种固化技术- 、 。 7.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工艺的区别有,物理吸附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引起的 (填多或单)分子层的吸附。 8. 测定废水的BOD 时,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第二阶段是 。 9. 人工湿地是将废水有控制地投配到人工构筑的湿地上,利用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联合 作用处理废水的一种处理系统。依据水的流态的不同可分为表面流湿地、 和 。 1. 总量控制: 2. COD : 3. 凝聚与絮凝: 4. 自由沉降径: 5. 固体废物与垃圾: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环境学导论重点

环境科学 环境质量: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指标。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自净:环境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和异化的能力,能通过自身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作用使进入环境的污染物质或污染作用消失。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和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部分学者认为包括景观多 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备择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破坏本地生物多样性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形成超级杂草、超级病 毒; 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对生物链的破坏; 天然物种基因污染 转基因生物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致病性;抗药性;营养结构 失衡;基因武器 景观多样性:有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反映了景观的复杂程度。 土壤 土壤污染:指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引起土壤质量恶化,对土壤

动植物造成损害时的状况,称为土壤污染。 光化学降解:指农药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等能流的作用所引起分解的现象。 化学降解:指农药参与的水解和氧化等。 微生物降解:指农药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各种生物化学分解过程。 二恶英污染: 毒性:一种无色无味的脂溶性物质,毒性极大(包括210种化合物,毒性是氰化物的130倍,砒霜的900倍,具有内分泌毒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可以损害肝脏和生殖系统。) 来源:生产含氯有机化学品、纸浆漂白、工业冶炼和垃圾焚烧等。 污染途径:通过食物链累积进入人体,其在脂肪中的高度溶解性能在体内蓄积,较难排出。 食品污染控制:要保障食品安全,进行全过程控制与管理,即“从田头到餐桌”。提 倡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要从农业生态环境、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控制。 固体废弃物 定义:日常生活中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 危害: (1)占用大量土地:露天堆放或掩埋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是大量土地、农田被 侵占。 (2)对水体污染:严重污染水质,影响和危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资源的利用,缩小 江河、湖泊的有效面积,降低其排洪和灌溉的能力。 (3)对大气的污染:随风飘起的扬尘进入大气对大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堆放和焚 化过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毒气释放出来。例如,二噁英。 (4)对土壤的污染:固体废弃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会改变土壤性质和 土壤结构,并对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影响。 (5)传播疾病:含有有害气体并含有病原体,进入生态系统,传播疾病。 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存在两重性,一个生产环节的废弃物可成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 物理环境污染 环境噪声污染:指噪声源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并干扰人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环境生物学期末复习

————————————————————————————————作者:————————————————————————————————日期:

一、名词解释 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预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 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人类生活环境通过一定环节和途径与人体接触并进入人体,且产生一定的生物学作用,它们是一类“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生态毒理学(Ecotoxicology): 研究环境有毒有害因子对生态系统内的非人类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或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从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生物转运(Biotransport):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污染物经生物体或其酶的作用而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或价态变化的过程。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 超量积累(Hyperaccumulation):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极限值与其吸收量和清除半衰期成正比,即吸收量越大,清除半衰期越长,则其积累极限值越高。 超量积累者(Hyperaccumulator):生物能够异常高含量积累外源化学物的现象称为超量积累现象,这种能力的生物成为超量积累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蓝藻和绿藻,有鱼腥藻属、微囊藻属、颤藻等)等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旺盛增殖,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用于监测和评价能够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的化学污染物。活性氧(Activiated Oxygen或Oxyradicals):指在生物体内与氧代谢有关的含氧自由基和易形成自由基的过氧化物的总称。 自由基(Free radical): 又称游离基,是具有非偶电子的基团或原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SOD):是一种能够催化超氧化物通过歧化反应转化为氧气和过氧化氢的酶。 过氧化氢酶(Catalases,Ct):是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氧和水的酶,存在于细胞的过氧化物体内 三磷酸腺苷酶(ATPase):ATP酶,又称为三磷酸腺苷酶,是一类能将三磷酸腺苷(ATP)催化水解为二磷酸腺苷(ADP)和磷酸根离子的酶,这是一个释放能量的反应。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高,选择性水解Ach的必需酶,能使乙酰胆碱(ACh)水解成胆碱和乙酸。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指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以及脂肪酸等。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由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金属结合蛋白,富含半胱氨酸的短肽,对多种重金属有高度亲和性 DNA加合物(DNA Addcuts): 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链特异位点上的共价结合物. 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 强氧化剂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能使油脂的不饱和脂肪酸经非酶性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的过程。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ers 、EEDs):一种外源性物质,该物质会导致未受损伤的有机体发生逆向健康影响,或使有机体后代的内分泌功能发生改变。 水华(Water bloom): 就是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耐污种(Tolerant species):是指只有在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 敏感种(Sensitive species):是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耐污值(Tolerance value,TV):是指生物对污染因子的忍耐力。 生物测试(Bioassay):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