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有答案)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有答案)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有答案)
四川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有答案)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章:绪论

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

2.世界人文地理学发展中的重量级人物有哪些?其主要的成就是什么?

答:亚历山大.冯.洪堡卡尔.李特尔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系统分析与实地调查,b问卷调查座谈会和社会统计学方法,c 描述法和比较法d 地图方法e数学模型和经济分析法f 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g 计量模型

4.人文地理学研究主要的方法论:a 经验主义方法论b 实证主义方法论c结构主义方法论d 人本主义方法论

5.概念: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他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6.挑战与应战学说:P41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理论

7.或然论:(可能论)他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的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8.人地协调论:a 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b 要对已经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景观是物质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造的实物景观,跟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相关。如装饰品、建筑、雕塑景观等。帮助人们认识世界的语言、科学思想、哲学、教育等,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法律、信仰等内容,体现人们美学感受的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反映社会组织形式的制度、机构、风俗习惯等。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3.文化区的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综合文化区。

4.文化扩散的类型:扩展扩散(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

5.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

6.概念,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7.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形成的文化整合。

8.文化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从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社会,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

9.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者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1.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a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气温和雨量实现,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地区成文人类密集的地区b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水平地区c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d 水体‘水源和交通载体和通道’e 矿产资源等的开发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社会经济因素(生产力水平),政治因素(短时间内可改变分布状况),人口政策,文化因素。

2.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a 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b 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C 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d 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e 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举例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F 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G 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3.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a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经济方面,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生态环境的变化。)b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4.试说明世界和我过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A,世界: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趋向暖温地区,低平地区和岸边。B,我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西部自然条件稍好的地区,从黑河---腾冲一线划分我国人口分布。

5.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A,农前:极低的人口密度;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分布和迁移。B,农间:婴儿存活率低,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应变化,平均寿命低。C,工间:a人口死亡率下降b人口出生率先是上升,19

世纪后半期后,逐渐下降c世界人口增长幅度明显加大(发达国家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发展中国家后期死亡率才开始下降,出生率却居高不下)。

6.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A,世界人口的第一个10亿用了近100万年的时间.。B,19世纪初—1930年,世界人口实现了第二个10亿的增长过程。C,20世纪30年代以来,人口加速增长,到1960年发展至30亿。D,1960—1975, 40亿E,8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下降F,1987—1999 60亿。G 尽管人口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的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是持续增长。

7.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模式:A,西北欧模式:经济增长促使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功能也随之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下降。B,日本模式:采取强有力的认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优生法”,人口转变快。C,印度模式:生育控制弱,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导致实效不大。(经济)D,中国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并存。

8.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A,地理环境:a,是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b,自然环境为人提供生存资料,人从事的物质生产条件来源于自然。c,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分布,密度也会产生大影响。B,社会机制的作用: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条件,文化及政策等。

9.名词解释:人口构成:是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1.人口自然构成;2.人口地域构成;3.人口社会构成。)10.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11.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暂时离

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人口流动。)

12.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三低)的过渡。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1.种族与民族的区别:①内涵之别种族是人类发展初期形成的有共同体质特点的人群。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②外延之别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③标志之别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质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④属性之别种族是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自然现象,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鼓吹的“种族优越论”是反科学的谬论。而民族是社会实体,这一人们的共同体,并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将来,当全世界进入共产主义时代以后,随着各民族的高度发展和繁荣,民族差别将逐渐消失。因此属社会属性。⑤数量之别世界上的种族,主要有三种: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而民族的种类很多,根据粗略统计,大致有近200个,并且各民族人口的数量差别很大。

2.世界种族的划分及其分布:划分为三类:白种人,黄种人,黑总人(白色种族群,黑,黄,棕色种族群)。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几百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

3.世界范围内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B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C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D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E,美国城乡中的其他民族聚居地。

4.民俗的类型: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礼仪民俗,精神民俗,口承语言民俗,民间艺术传承。

5.概念,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制,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就叫地理人种。

6.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7.种族主义:种族主义是一种自我中心的态度,认为种族差异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

8.理解民俗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A,民居:建筑材料,山坡与平原。建筑布局,商品房和瓦房。B饮食,比如四川盆地潮湿,吃辣椒驱寒散湿。广东夏天气候炎热,靠海,喜清谈食物。C服饰,新疆,衣服只有单边袖。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1.分析比较世界五大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p141

A.埃及:它位于尼罗河下游,尼罗河是非洲最长的河流,水量丰富,且有定期洪水还带来富有营养的淤泥,有利于小麦的种植。另外,埃及东有西奈沙漠,西有利比亚沙漠,南有沙漠、

瀑布,北有大片河口沼泽,形成良好的防守条件。尼罗河航运方便,既有利于运输与对外交流,加上农业的发达,这都对形成著名的金字塔文明提供了必要条件。

B.巴比伦:巴比伦位于中东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属于肥沃的新月地区。河水灌溉有助于小麦生长,这样,小麦的产量比较高。

C.印度:印度文明起源于位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中下游地区。印度河起源于青藏高原

的西部群山中,向西南注入阿拉伯海。河水除高山冰雪补给外,还有夏季从海洋吹来的西南季风雨水补给。该地的水文、气象条件的配合十分有利于小麦的种植与高产,这是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原因。

D.中国:中国文明起源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黄河的各支流上。从夏商周三朝的经济、

政治的核心地区来看,主要集中在河南安阳,经郑州、洛阳到陕西渭河流域的西安这个马蹄形的地区。这个地区,从地形上看,恰好是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区,黄土质地疏松,含矿物质多,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作物的种植。在气候上,这个马蹄形地区恰好是年降雨量在

600--650mm的地区。该地区雨热同期,适合作物生长。

E.墨西哥、玛雅和印加:高温多雨,通气条件好,适合玉米生长。

2.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A.特点: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石头和木棍是最初的生产工具,人们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靠集体捕鱼、打猎、采集食物为生。B.区域分布:现在热带地区还保留这种农业类型,其主要地区包括:a.南美洲的亚马孙地区。b.非洲中部的刚果地区。c.亚洲的新几内亚、东南亚一些雨林地区。P127

3.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游牧业。P132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p128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他地域类型:A.特点:a.率高,产品提供给非农业人口。b.劳动力少,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c.单产高。d.生产规模大,现代农场。e.社会化程度高,工农商一体化。B.域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

艺农业、大牧场

6.观光农业的概念及景观: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又称产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是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2.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区有哪些:A北美工业带(新英格兰格兰区、中大西洋工业区、莫霍克河谷区、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大湖西岸工业区、圣劳伦斯河谷-安大略工业区、东南工业区、海湾工业区、弗罗里达中部工业区、西海岸工业区)B.欧洲工业带(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C.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库兹涅茨克工业区). D.日本工业带(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E.其他国家的工业区(拉美工业区、亚洲工业区、非洲工业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P167

3.: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气象、水文)资源条件、能源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P174

4.工业分布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A.钢铁工业:被新兴工业所取代,在发达国家呈下降或停滞状态一些发展中国家钢铁生产能力持续增长。B.纺织业与成衣业:世界纺织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纺织业日趋衰落,而发展中国家纺织业则急速上升,生产地域专门化程度日益提高;成衣行业中,时装业多分布于一些著名的大城市,标准化成衣则分布于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C.汽车制造业:目前,汽车制造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中也有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产业。D.电子信息工业p181

5.主要的工业区位论有哪些: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影想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有原料、燃料费用、劳动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理想的工业区位和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运费起着决定性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集聚作用又可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P179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概念:A.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P203 B.城市体系: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地区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固定联系与等级结构。也就是说,一定区域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进行内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城市系统(城市体系)。P222 C.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人口是第二位城市人口的倍数,首位度大于2的城市规模分布一般可称为首位分布。

2.简述城市区位与自然环境、交通、文化、经济的关系,试以具体城市为例::①受地形因

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农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而高原和山区城市较少。②受气候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气候适宜的中纬度沿海平原地区,而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原、高纬度地区城市极少。③受河流因素影响,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沿河两岸和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区,而远离河流、灌溉不便的地区城市少见。④受自然资源分布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坐落在矿产资源产地附近。⑤受交通因素的影响,城市多分布在交通发达的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位置,而深居内陆、交通不便的城市不多。⑥受政治、军事、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城市建在政治中心、军事重镇或宗教活动中心。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P216

3.简述城市地域结构主要模式:A.同心圆模型:该模型分五个同心圆带。第一带是中心商务

区,第二带是过渡带,第三带是工人住宅带,第四带为中产阶级住宅带,第五带是通勤带,是一个高收入阶层的居住区域。B.扇形模型:该观点认为城市住房租金呈扇形或楔形分布。

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连成一个扇形,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较好、交通方便的地区。高租金住宅区形成后,

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C.多和模型: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想比,新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P220

4.什么是城市景观:由各类城市建筑物、各类城市活动所构成的景观形态。

5.城市景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城市建筑高度、著名建筑物、城市的格局、城市与环境的协调

所形成的风格。P223

6.如何认识当代世界、中国的城市化特征:A.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 B.中国: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P210

7.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特征:A.等级规模法则 B.首位城市法则p222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1.我国汉语根据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是哪些: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p232

2.世界七大语系是哪些:印欧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其他语言p238

3.什么是语言谱系分类法:语言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

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P236

4.汉字的形成及其特点:A.形成: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她不依附于任何其

他文字体系,独立形成和发展。汉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来的,最早的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到了商代中期的甲骨文字,已经形成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 B.特点:汉字以象

形为基础,以会意、指事、和形声为构造新字的手段,以转注和假借来丰富文字体系的巨大文字体系。汉字字形为块状,是从字符文字过渡到词素文字的典型。一个汉字可以表示单词

素的词,也可以表示多词素中的一个词素。P25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概念:A.宗教:宗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最大的特点是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这个力量主宰着自然和人类社会。B.民族宗教:民族宗

教为民族成员共同信奉的宗教,其信仰对象常为本民族的始祖或守护神。

2.道教: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是一个以中国古代社会的鬼神崇拜为基础;用神仙可求论诱使人们用方术修炼追求长生不死,登仙享乐为主题内容;以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学说为神学理论,带有浓厚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性质的宗教。道教大约起源于东汉末年,其宗教义理和哲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同时道教又有着与其他宗教完全不同的宗教思想,如“生道合一,长生久视”、“天道相承,因果报应”等。其教义有:尊道贵德、清静寡欲、自然无为、万法归宗、生生变化等。道教不但构

成了中国大部分人口的信仰,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东南亚一些国家。P267

3.佛教:相传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

达摩创立了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把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苦”的原因不在外部世界,而在于个人的“惑”、“业”所致。“惑”指贪、瞋、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行动。“惑”、“业”以善恶行为为因,造成生死不息的轮回报应之果。摆脱痛苦之路只有依据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彻底放弃自己世俗欲望和认知超出生死轮回

范围,达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佛教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地区,近代欧美各国也有佛教流传。P269

4.基督教:基督教为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其中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和

一些较小教派。基督教公元一世纪起源于巴勒斯坦地区,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有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目前,其

信仰者分布于世界各地。P271

5.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的一神教。其教义表明:

除安拉外,再无神灵,默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并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信一切由安拉前定。伊斯兰教主要分布于西亚和北非、中亚、中国西北、俄罗斯南部与中亚接壤处。P272

6.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移民、传抪(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领土竞争、宗

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P273

第十章旅游地理

1.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关系有哪几种:A.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B.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

C.客源地与目的地的分散与集中。P297

2.中国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分布特点:我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遍布沿海和内地各省,大部分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三个独特优势是:A.山河锦绣,风光秀丽。B.历史悠久,文化灿烂。C.民族众多,民俗多彩。P309

3.以实例分析旅游对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文化的影响:p310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叙述政治与政治地理的主要内容:A.政治地理是来分析国家的产生、发展和其特征,并探讨地理环境对国家制度与政治决策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国际关系,探讨大国和小国、富国和贫国之间的矛盾和协调。B.政治是一种无形的、追求权力的、最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P322

2.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3.对国家权力的要素与实力进行分析:p331-339

国家权力要素包括:A.领土空间(位置、面积) B.自然资源 C.人口规模 D.经济水平 E.军事力量 F.科学技术G.国民士气H.政府的力量(政府性质、政府的法制化与民主化程度、政府的机构和效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

4.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地理大发现以前,各民族在相近的地块以地区性的

方式运作,地理大发现使人们开始真正认识世界,可以说,现代政治地理格局始于欧洲的殖民扩张和主权国家体制的建立,发展完善于全球主要大国的演替,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兴起

于参与。发展过程:欧洲的殖民扩张-主权国家的产生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两级对抗-一强多极)p339

5.全球政治地理的主要学说有哪些:A.马汉的“海权论”: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 B.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地域。C.斯皮尔曼的“陆缘”学说:谁控制陆缘地带,谁就能统治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能控制世界的命运。 D.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他把世界分为两个等级的类型区,第一等级是世界性的,称之为地缘战略区;第二等级是区域性的,称之为地缘政治区。 E.布热津斯基的跨欧亚安全体系p355 p350-p355 6.概念:A.国家的基本特征:拥有一定的领土;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拥有主权。P325 B.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有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政治地理过程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1.概念:A.行为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的心理学转向,强调环境与空间行为关系中的认知与决策变量,包括认知地图、环境偏好和空间行为等主要研究领域。 B.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映像。

2.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p357

3.人类日常行为空间有哪些空间范围和特点:p361

(完整)人文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人文地理学》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包括社会性、和。 2、在文化的扩散过程中,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等级扩散、和 。 3、佛教根据传播方向及教义的不同可分为、南传佛教和。 4、现代农业类型有:牲畜育肥农业、、、市场园艺农业、 和谷物农业六种。 5、第一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称之为石油时代。 6、形成城市地域结构的动力有和。 7、世界语言主要有、汉藏语系、、乌拉尔-阿尔泰语系、非洲语言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8、世界各国的人口政策差别较大,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和。 9、世界上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有地中海、、东南亚和。 10、民俗的内涵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地方性、、和集团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泰勒) 2、人口迁移 3、环境感知 4、旅游动机

··················密···················封·····················线·················· 第2页共4页 5、形式文化区 6、政治地理单元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2、用图示法说明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3、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经济因素 4、旅游交通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5、兰迪人口转变的“三个序列”

··················密···················封·····················线·················· 第3页共4页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人口迅速增长引发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人文地理学》试题3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区域性综合性(2分) 2、接触扩散刺激扩散(2分) 3、北传佛教藏传佛教(2分) 4、种植园农业乳品业大牧场农业(3分) 5、蒸汽时代电气时代(2分) 6、集聚力离散力(2分) 7、印欧语系闪含语系(2分) 8、限制人口增长鼓励人口增长(2分) 9、加勒比海阿尔卑斯山(2分)10、民族性约束性(2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文化 文化或者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2分),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分)。 2、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2分),是以寻求新的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2分)。 3、环境感知 广义是指个体周围的环境在其头脑中形成的映像,以及这种映像被修改的过程(2分);狭义是指环境质量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印象(2分)。 4、旅游动机 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者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5、形式文化区 指某种文化现象(1分),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1分),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和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2分)。 6、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形成(1分)、由具体政治组织或者集团支配(2分)、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 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1分)。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1分)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3)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4) 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 (4) 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基本形式) (5) 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5) 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5) 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 (6) 六、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 (6) 第三章、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7) 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7) 二、分学科(常考名词) (8) 第四章人口、人种和民族 (8) 一、人口转变理论和模式 (8) 二、人口与发展—适度人口 (8) 三、人口分布与迁移 (9) 四、人种 (10) 五、民族 (10) 六、民俗 (10) 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10) 一、农业类型 (10) 二、农业景观: (11) 三、农业区位论 (11)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工业区位 (11) 影响工业区位分布的因素 (11)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 (11) 一、城市化概念 (11) 二、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划分) (12)

三、城市化机制 (12) 四、当代城市化的特征 (12) 五、城市地域 (12) 六、城市内部地域结构模型(学说、名称、内容) (13) 七、城市体系 (14) 八、城市景观与感知 (14) 第八章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15) 一、语言语系分布范围 (15) 二、语言传播的特性 (15) 三、语言传播与环境 (15) 四、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16) 第九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16) 一、世界三大宗教起源及分布 (16) 二、宗教的传播 (16) 第十章旅游地理 (17) 一、旅游文化 (17) 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17)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8) 一、政治与政治地理 (18) 二、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19) 三、国家权利 (19) 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20)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空间环境 (20) 一、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0) 二、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 (21) 第十三章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22) 可持续发展 (22)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必背知识点(人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 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发展模式 人口特点 原始型(“高高低”) 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 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 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 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 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人文地理学 二、填充题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人地关系理论流派中的环境决定论、神的意志决定和生产关系决定论。 3、在我国研究比较成熟的人文地理问题有经济地理问题、人口地理问题、文化地理问题和政治地理问题。 4、人地关系协调的有序性包括协调各要素比例、对立统一和空间布局。 5、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地理环境。 6、人地关系研究研究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人地关系论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7、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属于人地关系论思想流派中的人地相关论论。 8、现代国外人文地理研究的新方法包括“计量革命”和“行为革命革命”。 9、我国建国初期人文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一枝独秀阶段。

10、人文地理学具有区域性性、综合性性和社会性性。 三、名词解释 1.现代地理学:地理学系统,三大子系统,五大圈层,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 联系。2.二元论:自然地理二元论:地理学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不包括研究人文现象 的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二元论:经济地理研究应从经济部门为出 发点,抛弃自然地理空间基础。3.人地关系适应论:人地关系的本质是适应,即人对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的适 应性。4.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5.人地关系:人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6.人地相关论:人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7.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人文现象是社会现象;人文现象时间发展即变化。8.人地关系的动态变化性:人类利用环境的范围和强度不断扩大;人类对环境 的改造能力不断加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不断加强。9.人地关系的多样性:人地关系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 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 10.现代人文地理学中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新的科学理论:和谐论、人地共创论 新的方法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协调论、耗散结构。 四、问答题 1、详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地表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形成演化过程及产生原因。 包括(1)空间分析(2)时间序列分析(3)人地关系分析 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元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人文地 理学方法论;(2)应用理论:区域人文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3)应用学科:综合人文地理学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全面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 切,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云南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深厚专业基础、较高思想品德,得才兼备的人文地理学高级专业人才。具体体现在: 政治与思想品德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学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坚持真理,献身科学事业,具有高尚的科学职业道德、崇高的敬业精神、团结友爱的科学合作境界; 业务目标:本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清楚地了解当今人文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最新科研动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当今人文地理学的最新理论,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相关科研实验技能,对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意;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本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融宽广的知识、深厚的理论、全面的素质于一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从事人文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科学研究和相应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1、培养方式 脱产方式培养。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1)课堂授课与讨论;(2)撰写读书报告;(3)学术交流,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会议等形式;(4)科研实践。 2、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三年。一年到一年半时间学习硕士学位课程,通过考试。一年半到两年从事科学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视学位课程学习及学位论文完成情况,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可适当提前或延长(半年至一年)毕业。 三、研究方向简介 1.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 该研究方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1)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与“范式”建构研究;(2)旅游目的地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3)旅游地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4)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5)基于3S技术的区域旅游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以下领域的研究:(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2)企业区位选择和区位结构问题研究;(3)区域形象策划与营销管理研究;(4)区域经济规划及发展

人文地理学复习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被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两部分. A、经济地理学 B、人文地理学 C、文化地理学 D、政治地理学 2. 首创“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A.古代地理学b.近代地理学c.现代地理学 2、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的分类 一般来说,根据研究对象的侧重点不同,地理学通常分成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三部分。 3、人文地理学的概念 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 (1)人地关系的传统(2)区域研究的传统(3)空间分析的传统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6、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A.社会性b.区域性c.综合性 7、世界和中国最早的人文地理著作 世界: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国:《禹贡》 8、不同发展阶段人文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古代地理学: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近代地理学: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哈特向、施吕特尔、索尔 现代地理学:谢佛、加里森、阿努钦 9、现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10、胡焕庸线 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最初称“瑷珲—腾冲一线”后因地名变迁,先后改称“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线”。 1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或人文地理学对社会的主要贡献 (1)对科学认知的贡献(2)社会实践方面对决策的贡献(3)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区的概念及其类型 概念: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2、文化扩散的两种类型、概念 (1)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 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2)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 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 3、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 4、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的概念 (1)文化整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 (2)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5、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三个方面? (1)聚落型式(2)土地利用类型(3)建筑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哪三个方面? (1)人对自然的崇拜阶段(2)人对自然的独立阶段(3)人对自然的利用控制阶段 7、几种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适应论:一方面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 区域之间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教学文稿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 材料

10资环《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材料 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单选题20分;简答24分;论述题26分 复习材料一 填空题 1.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地域结构是由集聚力、离心力和摩擦力三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的 3.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4.德国地理学家冯?杜能在1826年出版了孤立国一书,运用抽象法 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5.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创立的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6.美国地理学家H.H.巴罗斯提出的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7.衡量人口迁移的指标通常有迁出率、迁入率和净迁移率等。 名词解释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人口转变:人口转变是指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 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3.城市化: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4.文化景观:叠加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人工创造物 5.功能文化区: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性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它不是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拥有中心、范围和确切的界线。 单选题 1.德国地理学家 B 冯·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A 亚里士多德 B 冯·洪堡 C 卡尔·李特尔 D 哈特向 2. 法国地理学家 D P.维达尔·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思想在于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人文地理学复习重点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解释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提前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体系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 人文地理学具有其特定内核(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包括三大主题: ①人地关系的传统。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②区域研究的传统。人类活动在地球表面创造了各种人文现象,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域上进行的,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③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探讨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⒉★人文地理学的特性: ①社会性。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人文现象的 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

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的反应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要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 ②区域性。区域性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 定的分布区域,都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他的恩不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特征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理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的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 文地理学自身的优势也在于它在综合研究一个区域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聚落等各方面形成发展的条件、特点、分布规律和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后,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矛盾的构思。综合性特点决定了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个横断学科,与研究地球表面的人文要素的学科都有密切关系。 ⒊古代、近代、现代人文地理学的特征 ①古代人文地理学:从地理思想的萌芽直到19世纪上半叶为止,以描述自然和 人文现象为中心内容,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②近代人文地理学:19世纪下半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开始分化为一 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⑴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⑵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讲义 一、单选题 1、社会的老龄化划分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按国际通行的标准界定,人口老龄化是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老龄化率达到7%并不断增加、而同时14岁及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于30%并逐渐缩小的现象。 2、人口的发展类型(金字塔) 3种类型:No.1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No.2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0); No.3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 3、中国城市划分的标准 国际上采用的指标一般为:(1)人口规模;(2)人口密度;(3)非农人口比重;(4)行政地位;(5)服务设施;(6)建筑物集聚程度等。 1955年我国第一个市镇设置标准公布; 1963年的调整提高了建制镇设置标准,并撤消了一批市建制; 1986年对设市标准又作了较大调整,除人口指标外,又增加了经济指标。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市镇设置标准是1993年重新调整和公布的。 设镇标准: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总人口2万以上的乡,乡政府所在地非农人口和从事非农产业自理粮人口2000人以上,或占全乡人口20%以上;特殊地区可适当放宽(少数民族、人口稀少地区、矿区、物资集散、风景旅游、边境口岸等)。 设市标准:非农业人口数量(县级市,县城镇中≥8~12万;地级市,市区人口中>25万);国内生产总值(县级市全县≥6~10亿,地级市市区GDP>25亿);工业总产值及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县级市≥60%~80% ,地级市>80%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县级市>20% ;地级市市区>35%);财政收入(县级市≥60~80元/人,≥4000~6000万元;地级市>2亿;基础设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考研

辽宁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考研 我院人文地理学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是我校六个重点学科之一。 一、学科建设的概况 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0年1月,我校组织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1年9月28日该研究中心通过教育部专家组的检查,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省属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目前已经确定106个重点基地(相当于理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我校的重点基地是全国唯一与海洋经济研究有联系的基地,也是唯一的以人文地理学为基础申报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 ●研究方向稳定――目前已经形成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逐步开拓海洋地缘政治与海洋地缘经济(海洋权益)的新方向。由韩增林、张永维、栾维新、张耀光、李悦铮、李靖宇等六位教授,和雷磊、安筱鹏等一批青年科研骨干共同组成了老、中、轻结合的学术梯队。 ●研究成果丰硕――先后承担"六五"期间《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七五"期间《辽宁省海岛调查》、"八五"期间《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九五"期间《辽宁省集装箱运输环境研究》等国家、省、部委海洋开发方面重点研究课题十几项;完成地方政府海洋和区域经济方面研究课题数十项;主持完成《辽宁省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六项(到目前为止承担的地理学科海洋经济地理研究方向的基金课题是全国最集中的),主持完成《海洋产业高技术化的“瓶颈”与对策研究》等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在研的课题41项,经费总额近百万元。研究成果获国家、部、委、省、市科技进步奖和社会科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区域海洋经济地理理论与实践》等学术专著十余部。 ●建立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1981年开始招收海洋经济地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初步建立了以海洋经济地理、沿海港口城市、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等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先后培养了50余名硕士研究生。历届毕业生中有12人分别考取北大、南大、中科院地理所和日本千叶的博士研究生,还有一批毕业生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省市计委等研究和管理机构。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陆域所承受的粮食、资源、水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逐渐把拓宽生存空间的方向转向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成为必然趋势。未来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

人文地理学期末试题

咸宁学院资环学院 2009年秋季学期 2008级地理教育本科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闭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 2、城市化 3、综合国力 4、文化 5、国家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地理环境由无机的、有机的、社会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分别受自然规律、生物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 2、李特尔被公认为近代人文地理学开山大师,拉采尔被视为政治地理学的开创人。() 3、白兰士的人地关系思想可概括为可能论或者或然论。() 4、文化决定论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思想。() 5、人地关系论就是人地关系各种理论、思想的汇总。() 6、按性能和作用我们可将光源划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 7、人口是一个综合概论,它包括了时间与空间、数量与质量、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 ) 8、自然资源的丰饶程度对国家安全及国家实力的影响愈显重要。() 9、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传统观念不是科学的环境观。() 10、生产力水平越高,影响人口分布的社会因素作用越强,自然因素作用弱。() 11、近60多年来,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未变。() 12、旅游地有等级之分,共分四级。() 13、政治地图有三个层面:国际层面、国家层面、国内层面,其中国家层面是研究的重点。 ( ) 14、拉采尔的政治地理思想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15、领土的形状和大小对一国国力和国家安全有很大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54分) 1、简述文化隔膜机制。 2、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及该理论的影响。 3、中国目前国内旅游客流间流动规律。 4、经济全球化对城市化的影响。 5、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征。 6、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7、简述人口迁移的形成机制。 8、简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3 山西师范大学期末考试试题(5A卷) 学年第学期 1.人文地理学: 2.政治地理学; 3.文化区: 4.传染扩散: 5.人口自然结构; 6.地理物象: 7.地理人种:&可持续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分,共10分。请在题后的括弧里填上正确答案的代号A或B 或C) 1、“地理学” (Geographe)这一需词是由下列哪一位古希腊学者首创的 A埃拉托色尼;B亚里士多徳:C希罗多徳() 2、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麦金徳:B森普尔:C白兰士() 3、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即: A书而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B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和居住文化; C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4、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属于: A迁移扩散:B接触扩散:C刺激扩散 5、“挑战和应战”、“逆境美徳”和''中庸之道”文明起源三原则是下列哪一位历史学家提出来的 A汤因比:B斯宾塞:C马克斯.韦伯() 6、2934年法国人口学家兰迪在《人口革命》一书中提岀人口转变理论,将法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 A原始阶段、中间过渡阶段和现代阶段; B髙位静止阶段、低位静止阶段和减退阶段; C人口高增长阶段、过渡增长阶段和低增长阶段。() 7、根据普雷徳行为矩阵的基本理论,越接近矩阵的哪个位置所选择的工业区位便越接近最佳区位 A左下角:B右上角:C右下角() 题号—* 二三四五七八总分分数 评卷人 复查人 院系:城环学院专业:考试科目:人文地理学试卷号:A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分,共20分) ¥琼a 的11

8、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该区被称为: A中大西洋工业区:B五大湖沿岸工业区:C北美工业带() 9、下列哪一组语言属于日耳曼语族 A英语、徳语、意大利语; B徳语、荷兰语、法语; C瑞典语、挪威语、丹麦语() 10、地划往往能反映该地区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历史状况,形成独特的地名景观。下列哪一组地名属于反映自然状况的地名景观 A临汾、蚌埠、三门峡:B王家坪、沁源、神池:C天津、辽宁、风陵渡() X、印度教可分为许多教派,其中视牛为圣神的属于哪个教派 A毗湿奴教派:B湿婆教派C性力教派() 12、16世纪,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岀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教派,称新教。下列哪一组国家为信奉新教的国家 A西、窗、意、法、爱:B英、徳、美、力[]、澳:C俄、罗、保、希、塞() 23、烧出聚落属于古代聚落的一种类型,在当前的世界上仍有存在,主要分布在: A热带季风区和热带沙漠区;B温带季风区和温带草原区: C热带雨林区、热带季风区和热带草原区() 24、某一国家的首都人口为510万人,居第二位的城市人口为170万人,该国首都的城市首位度为: A3; B : C 1/5 () 15、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多少美圆时,国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 A 400美圆: B 800美圆: C 1000美圆() 26、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被称为: A政治地理现象;B政治地理单元:C政治地理结构() 27、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和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一个因素是什么 A性别及年龄:B旅游偏好;C职业及学历() 28、国家权力又称综合国力,它由八大要素组成。除领上空间、自然资源、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学技术和国民士气七大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是什么 A地理位置:B政府的质疑;C社会制度() 19、“心脏地带”学说是下列哪一位政治地理学家创立的 A斯皮克曼:B柯恩:C麦金徳() 20、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的研究报告发表后,才在世界范用内引起可持续发展的热潮。这一报告是谁撰写的 A联合国环境规划署:B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C联合国环发大会() 三、填空题(每一个填空分,共20分。在答题纸上写上填空序号及相应的答案) 近代地理学产生于19世纪下半叶的四欧,徳国地理学家(1)和(2)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

高中人文地理知识点汇总(最全)资料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特点 原始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很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很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世界: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主要是“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3、环境人口容量 简单地说: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因素:资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正比)、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反比), 资源是首要因素。 4、人口迁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省际、县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由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气候(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土壤、矿产资源 (2) 经济因素:目前最主要的因素,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如:中国大量人口向上海、深圳、北京迁移)。 (3)国家的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6、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对迁出地: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迁入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给当地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造成了巨大压力。 7、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动人口增加,自发流动为主。 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目的:务工和经商;学习、培训、分配工作迁移的人数增加。 变化:原来人口的净迁出地区,有些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 二城市地域结构 1、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期末复习大全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的分布。 2、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 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3、功能文化区:在形成上与形式文化区不同。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 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4、文化景观:是人类在一定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是相对于自然景观而 言的,是经过人类社会改变而获得显著新特征的景观。 5、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 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6、扩展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 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7、\ 8、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 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9、人种:即人类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 征的人群。 10、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缘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 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10、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化划分形式之一,属于历史学、社会学范畴。 11、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1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聚集、财富聚集、技术聚集和服务聚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传统方式转变的过程。 13、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在地图上常被称为居民点。聚落不仅是房屋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其它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14、城镇体系: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 · 15、旅游业:是客源地和目的地通过旅游行为主体产生空间相互作用的纽带,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16、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过程、行为空间、区位选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7: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知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