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生导师简介

导师姓名个人简介专业招生方向

李震

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院

长。兼任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化

传播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常务副会

长。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文艺批评与文化传播研究,

198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论著及文化随笔达200余万

字,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其中有代表性的

成果如下:

(一)专著

1、《重塑西部之魂》,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母语诗学纲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

3、《中国当代西部诗潮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版。

(二)主持科研项目

1、2005年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西部文

艺资源与文化产业研究

2、2002年完成国家文化部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的

文化战略研究

3、1997年完成陕西省政府课题: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的文化心理障碍研究

(三)论文

在海内外发表文学批评和学术论文百余篇。主要代表

作有:

1、《神话写作与反神话写作》

《诗探索》(北京)1994年2期,

转载《非非》杂志(香港)1994年1期。

入选《最新先锋诗论选》、《九十年代文学评论选》等

多种选本。

2、《语言的神话——诗符号论》(上):

《创世纪》(台湾)1994年冬季号,

入选《创世纪40年评论选》等多种选本。

3、《语言的神话——诗符号论》(下)

《当代文学评论》(台湾)1994年1期。

4、《文化夹缝中生长的诗歌》

《一行》(纽约)1994年2期,

转载〈诗探索〉(北大)1994年3期

5、《论纵向语言诗学》

《人文杂志》(西安)2001年3期。

6、《论20世纪中国乡村小说的基本传统》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博士)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硕士)

广播电视

艺术学

(硕士)

当代文艺

与文化传

当代文艺

与文化传

影视批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2005年3期。

获首届陕西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7、《20世纪汉语文学话语生态分析初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2006年2期。

转载上海《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3期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4期。

8、《<摩罗诗力说>与中国现代诗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北京)2006年3期

9、《<摩罗诗力说>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2009年3期

(四)获奖情况

①1992年获全国首届青年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②1994年获第六届西安文学奖;

③1995年获第一届陕西青年文艺创作奖;

④2002年获陕西省文艺评论奖;

⑤2004年获陕西省哲学社科成果三等奖;

⑥2005年获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一等奖

⑦2008年获陕西省改革开放30年首届文艺评论大奖一等奖。

张积玉

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主编,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编审,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49年生,陕西陇县

人。兼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新闻与传播高等教

育学会编辑出版教育分会顾问,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研

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文科理事

长,清华大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中国学术

期刊(光盘版)》编委、规范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

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等颁发的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省委宣传部、广播电

视厅、新闻出版局等授予的“陕西省优秀编辑”称号,

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及全国高校学报优秀编辑、优秀主

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学术编辑及现代文学与编辑出版学的研

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

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

有《编辑学论稿》、《编辑学新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翻译家张仲实》、《学术论文写作导论》等专著、编

著多部。10余篇(部)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

三等奖,厅局一、二等奖。主编的《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

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十一家大学学报之一;

2008年入选“陕西省大报名刊培育工程”,是入选期

刊中唯一一家综合类学术期刊。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博士)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硕士)

传播学

(硕士)

现代文学

与文化传

现代文学

与文化传

编辑出版

李文

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史、西北地方新闻与

传播事业等。参与编著专著、辞典8部,在权威、核

心等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

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2项。

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会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聘为第七届理事会

特邀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专业委

员会新闻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

理事、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新闻发布工作专家组成

员、《新闻春秋》编委。

新闻学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历史新闻

中国文化

传播史研

李永平

教授,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出版学术著作

2部,主要承担《传播学概论》、《新闻评论学》、《中

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社会学概论》等课程的教

学任务。主要研究方向为本土传播理论、文学人类学。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项目、教育部社会

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专项等科研项目(重点项目)

等5项。近年来在《光明日报》、《文史知识》、《陕西

师范大学学报》、《求索》、《当代传播》等期刊发表学

术论文近40篇。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中国文化

传播史研

支庭荣

博士、教授。主要领域为:媒介管理、品牌传播、

国际传播、新媒体。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中国博

士后基金1项。主讲《媒介经营与管理》、《广告经营

与管理》、《外国新闻传播史》、《媒介产业经营研究》

等课程。主要学术作品有:《媒介经济学》(主译)、《传

媒经济学教程》(参与)、《媒介管理》(独著)、《新闻

事业经营管理》(参与)、《西方媒介产业化历史研究》

(独著)等。

传播学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广告传播

理论与实

跨文化传

播研究

鲍海波

博士、教授。从教于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

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

闻记者》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出版《新闻

传播的文化批评》、《媒介文化的阐释与批判》等学术

专著,参与主编《媒介素养通论》等教材。主持国家

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7BXW001)和陕西省社

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6J004Z)等多项科研课题。

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三等奖,陕

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

多项奖项。

新闻学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理论新闻

媒介文化

研究

杨争光

陕西乾县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

任深圳市文联专业作家,深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影

视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受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影视编导方向导

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黄尘》、《黑风景》、《老旦是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影视艺术

与文化传

一棵树》,著有长篇小说《越活越明白》、《从两个蛋开始》等,影视作品《双旗镇刀客》、《五魁》、《水浒传》等。

牛鸿英

博士、副教授。1976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新闻

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主任,陕西省电视艺术家

协会会员,陕西省戏剧艺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影

视批评,戏剧研究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各类学

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两个省部级、一个国家

级科研项目。

广播电视

艺术学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影视批评

影视艺术

与文化传

朱清河

博士、副教授。1969年生,河南叶县人。先后获

得郑州大学新闻学学士、兰州大学传播学硕士、武汉

大学新闻学博士学位,现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

后流动站从事驻站研究工作。曾任职叶县保安镇初级

中学中学三级教师,平顶山市医药集团公司宣传干事、

办公室副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现任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发表权威、

核心等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一部,多篇文

章被《中国社会科学》、《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新闻学

理论新闻

滕朋博士、副教授。

来自河南,学于武汉,辗转南方,来到西安。

本人男性,而立之年,新闻社会,学术焦点。

报学十年,门径细看,业虽不精,人却不懒。

集纳博览,喜读爱看,广思畅想,更愿交谈。

新闻媒体,社会一环,强调客观,注重发展。

传播信息,影响深远,共同努力,与君共勉。

论文代表作:

1. 《多样性与集中化——对101篇美国新闻学博士论

文的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04

2.《对农广电传播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2

3.《论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报道的应急机制》,新闻

界2006-08

4.《美国商业广播百年流变》,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79

5.《台风灾害报道的理性分析》,新闻知识2006-09

6.《电视方言新闻节目思考》,新闻前哨2006-12

7.《明代灾情传播研究》,新闻大学2007-06

新闻学理论新闻

裴晓军

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

大学新闻史方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新闻史、网络

传播。

在教学上,为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分别主讲《网络新

闻与传播》、《现当代文学》、《中外新闻思想史》等课

程。

在科研上,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省级课题

新闻学历史新闻

等项目;在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有的还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曾参与普通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一五”规划教材《网络传播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的撰写以及《中国新闻史新修》(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的撰写。

2004年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获陕西师范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

田大宪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新闻

学、舆论学。从事新闻评论、新闻写作、舆论学课程

教学。撰写《新闻舆论监督研究》等专著,在《国际

新闻界》、《新闻大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曾主持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新闻学

传播学

应用新闻

舆论学

南长森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在读博士。曾在《新

闻大学》、《当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电视研究》、

《编辑之友》、《中国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河

南大学学报》、《新闻前哨》、《声屏世界》《中华新闻报》

等发表论文43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新闻

思维与主体运筹》专著1部,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教

材2部。主持省部级、校级课题5项。曾给本科生开

设新闻编辑学、报刊编辑学、编辑学原理、新闻法规

与职业道德、报纸副刊研究等课程,给研究生开设新

闻资源开发研究、媒介生态与新闻资源开发、大众效

果研究等课程。当前学术兴趣集中在视觉图像传播、

大众效果研究、文化身份认同等领域。

新闻学

传播学

应用新闻

编辑出版

王勇安

教授。1985年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学系毕业,在陕

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供职20年,历任助理编辑、编辑、

副编审、编审。在出版社工作期间策划、主持编写大

型丛书、套书多部,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省部级优

秀图书奖及“五个一工程”奖。2005年调陕西师范大

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担任编辑出版学系主任,主

持省级课题一项,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传播学

新闻学

图书出版

与文化产

应用新闻

李卫东

副研究员。1963年9月生,陕西旬邑人。现任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主任,陕西省伦理学会副会长,

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生导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

曾在全国及省内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发表新闻作品

数百篇(件、次),其中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2篇,

主持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人治学录》、《陕西师

范大学博士风采录》等书籍多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

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发表的新闻作品和学术论文曾

荣获多种奖励,其中2篇作品分获《中国教育报》优

秀稿件一等奖和二等奖,系列论文获得2005年陕西高

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新闻学

传播学

应用新闻

网络传播

学博士、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编辑

邓晓旭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西安交通大

学,获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学位。

1996年至2004年,在陕西日报社从事新闻采编

工作,撰写了上百篇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新闻稿件,有

十多篇稿件、版面和标题获省以上新闻奖,其间以优

异的工作业绩受到省委、省政府荣誉表彰。2008年晋

升为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

目前学术侧重于现代传媒与哲学、伦理学等学科

的交叉研究及新闻传播实务研究。近年来在《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人文杂志》、《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

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主持陕西省哲学社会

科学基金项目《网络公信力与网络传播价值判断及价

值取向研究》、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网络传播价值判断体系研究》(已结项),课题阶段

性成果有两篇分别获陕西新闻奖理论文章二等奖和三

等奖。一向崇尚道德学问,推崇“厚德、积学、励志、

敦行”的校训。

传播学网络传播

高有祥

教授。1954年生,籍贯陕西凤翔。就学于北京广

播学院新闻系编辑采访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电视编导

硕士学位班、香港公开大学教育硕士班,硕士学位。

在省级广播电视部门从事记者、主持人10年。

1986年被评为一级播音员,1988年任讲师,1994

年被评为副教授,2005年被评为教授。1989年任系党

支部书记,1994年任陕西师范大学影视中心副主任,

2000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2004

年兼任广播电视系主任。现任陕西师大新闻研究所副

所长,兼任陕西省广播电视政府奖专家评委,陕西省

电视“金鹰奖”专家评委,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顾问,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电

视艺术家协会理事,西安广电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

委组织部党员电视教育专家评委。

讲授广播电视新闻学、艺术学、纪录片等课程。

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既有基础理论研究,

但多瞄准当下广播电视传播中出现的新问题,有鲜明

的时代特色。他长期致力于有声语言研究,提出广播

电视使用的有声语言是规范口语,“规范口语是具有书

面语言色彩的口语化语言”的观点,被《人大复印资

料》全文转载后,被多位学者引用。他的专著《电视

新闻的理论与实践》,被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

心评为电视新闻研究代表性成果之一。他早期创作了

多部电视作品,在各级电视台播放。他多次应邀为省、

及各地电台、电视台作学术报告,会诊问题,策划节

目。2004年,被陕西省文联、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

广播电视

艺术学

新闻学

纪录片创

作与理论

广播电视

新闻学

评为陕西省十佳电视工作者,2007年被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学会评为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

朱晓彧副教授。籍贯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

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广播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新

闻学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教学会播音与主持艺术

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持人节目研究

委员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学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

全国高校主持艺术教学联络部副主任、陕西省电视艺

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员、国家级普

通话水平测试员。

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后在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与主持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班进修。获教育管理

硕士。曾在电台、电视台从事多年播音、主持及编辑

工作,并长期致力于广播电视理论、语言传播研究。

先后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中国有

线电视》等专业核心类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播

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材1部。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

项目5项。

广播电视

艺术学

新闻学

广播电视

语言传播

广播电视

新闻学

李青林CURRENT POSITIONS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Honorary Professor of Agnes Scott College, USA

EDUCATION:

MA in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4

Coursework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 program,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1996-1998

Certificate of Training in international trade,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aotong University, 1995

BA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1988

TEACHING EXPERIENCE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ournalism,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Jun, 2000– Aug, 2006, Sep,2007 –Apr, 2008

Exchange Visitor at Emory University and Agnes Scott

College, 2006-2007 academic year

Director, The Training Center for Shaanxi TV Station,

2002-2005

Director, The Training Center for Chinese Business

Review,2003-2005

Writing Instruct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新闻学

传播学

英语新闻

采编

媒介经营

与管理

Literatur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1988 – 2000

许加彪

博士、副教授。1974年生,安徽省庐江县人。曾

当过几年中学语文教师,后考入兰州大学新闻系攻读

硕士,再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攻读博士,曾在中国传

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学术

主要兴趣点在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法制,专著《法治

与自律:新闻采访权的边界与结构分析》由山东人民

出版社出版,合著《新闻传播精品导读:新闻(消息)

卷》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传播学

新闻学

传播理论

新闻法规

与政策

张积玉

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主编,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编审,

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49年生,陕西陇县

人。兼任中国编辑学会理事、中国新闻与传播高等教

育学会编辑出版教育分会顾问,全国高等学校学报研

究会副理事长、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文科理事

长,清华大学《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编委,《中国学术

期刊(光盘版)》编委、规范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

先后荣获国家教委、人事部、全国教育工会等颁发的

“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省委宣传部、广播电

视厅、新闻出版局等授予的“陕西省优秀编辑”称号,

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及全国高校学报优秀编辑、优秀主

编,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学术编辑及现代文学与编辑出版学的研

究和教学工作,先后在《北京大学学报》、《复旦学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

代传播》、《出版发行研究》等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

有《编辑学论稿》、《编辑学新论》、《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翻译家张仲实》、《学术论文写作导论》等专著、编

著多部。10余篇(部)获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

三等奖,厅局一、二等奖。主编的《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

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十一家大学学报之一;

2008年入选“陕西省大报名刊培育工程”,是入选期

刊中唯一一家综合类学术期刊。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博士)

文艺与文

化传播学

(硕士)

传播学

(硕士)

现代文学

与文化传

现代文学

与文化传

编辑出版

杨军

博士、副编审。1965年生。1988年、1993年分

别于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历史学硕士学位;

2007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

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

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编辑出版史、传播史、出版文化

研究。在《编辑之友》、《出版科学》、《中国图书评论》、

《图书与情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等刊

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其中《试论编辑活动中的文

化选择》、《编辑文化论略》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

资料《出版工作》、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编辑》摘要、

传播学编辑出版

转载。

薛保勤

1955年3月出生,编审,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曾长期从事新闻采编、期刊编辑、报业经营管理。曾

任《中国青年报》记者、《党风与廉政》杂志主编、陕

西日报社副社长。长期担任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院校

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著有《现实未来与人》、

《善》、《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我在悉尼

当“部长”》、《青春的备忘》等著作;主编有《思考的

轨迹》、《公仆与蛀虫》、《呼唤与渴望》、《白云山论道》、

《蓝天下的永恒》等十多种图书。在《人民日报》、《光

明日报》、《求是》、《瞭望》等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新

闻作品及各类文章近千篇。两件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

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两件作品获陕西省

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数十件作

品获各类新闻奖。

传播学媒介经营

与管理

蒋万胜

博士、副编审。陕西富平人。1985-1989年在陕西

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学习,获哲学学士学位。

1991-199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获法学硕士

学位。2004-2007年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西方经济

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学

报编辑部副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农

村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制度经济

学、媒介经济学研究,先后在《学术月刊》、《出版发

行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国经济时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独立出版专著《中国市场经济秩序型构的非正式

制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与撰

写《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模式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编辑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年版)等学术著作多部。参加“陕西报刊发展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编辑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教育

部重大招标项目《生态环境重建研究》子课题《西部

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

传播学

媒介经营

与管理

许正文

副教授、副编审。1953年12月生于陕西扶风,

1979年陕师大历史系毕业留校至今。曾任历史系副教

授,1996年起任陕西师大学报副编审。长期从事中国

历史地理学及编辑出版学的教学与研究,发表学术论

文40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高校文科学报

学术文摘》、《中国教育报》等报刊转摘。数篇论文获

全国及陕西省学报研究会优秀论文奖,《论我国历史时

期编辑劳动形态的发展阶段》获陕西省教育厅、新闻

出版局优秀论文二等奖。主要著作有:独著《中国历

代政区划分与管理沿革》,二人合著《认识台湾》,参

传播学编辑出版

编著作多部。

朱鸿

教授。1960年农历9月19日生,陕西长安人。

198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哲学学士。

之后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及太白文艺出版社从事编辑工

作,凡18年,编辑过文学及社会科学图书108种,其

中作为作者的名家有王蒙、郭风、路遥、陈忠实、贾

平凹、史铁生、韩小蕙等。自大学时代起,朱鸿致力

于文学创作,以散文著称,发表作品数百篇,出版散

文集十六部,获奖20多项。2002年7月,陕西师范

大学以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作人才引进,现为文学院教

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陕西省作家协会散文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省写作学

会副会长。

传播学

图书出版

与文化产

石晓雯

副教授。1969年生,1991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

大学教育技术专业,2004年攻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

影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承担教育技术专业

的《电视教材节目编导与制作》、广电编导专业的《电

视文艺学》本科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获2008年度教

学质量优秀奖。

主要研究方向电视节目编导,重点关注教育电视和中

国儿童电影的发展。目前承担2009年西安市社科规划

基金项目“西安教育电视台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课

题。近3年发表权威期刊2篇、核心1篇。

广播电视

艺术学

影视编导

雒社扬

教授。1956年4月生于陕西户县,大学毕业后在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工作20年。历任《当代戏剧》编辑、

副主编,兼协会创作理论部主任,其间参加了中国戏

剧家协会,在西北大学文学院取得文学硕士学位,撰

写戏剧理论评论文章60篇,其中《戏剧形态论纲》一

文,2002年获中国剧协“优秀论文特等奖”,同年取

得研究员职称。2004年3月调入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

传播学院任教授,为编辑出版、广电编导、主播专业

代课6门,2008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专著《戏剧艺术

教育》。现有陕西省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艺术译论

中心组成员等社会兼职。

广播电视

艺术学

影视批评

王渭林

江西婺源人,1957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北京

广播学院,现任陕西电视台副台长、高级记者、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导师、陕

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中

国电视纪录片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视法制节目

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视文艺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农

村电视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常务副

主席兼秘书长。其作品60多次获得全国、部委和省级

一等奖。先后荣获“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家”称号、“全

国十佳百优电视传播理论人才”称号和“陕西省有突

广播电视

艺术学

广播电视

媒体研究

出贡献专家”称号。

牛宏华

副教授,1961年11月出生于山东,硕士研究生

学历,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

硕士研究生导师。在电视媒体工作多年,在权威以上

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并有30多件电视作

品获奖。研究方向为电视媒体创新发展。

广播电视

艺术学

广播电视

媒体研究

嵇美云

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在广播电视新闻学、

节目策划、互联网舆情等方面。

在《现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电视研究》

等各类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

如下:

1.《从故事到话语:福克斯新闻频道的竞争策略解码》,

今传媒2008年3月出版;

2.《美国电视网标识设计的理念及发展趋势》,电视研

究2007年10月出版;

3.《从生态环境的改变谈广州地区电视频道的发展》,

电视研究2006年2月出版;

4.《传播学研究方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出版

主持的项目有:

2009年7月——2010年6月承担国家社科西部项目:

外资进入中国传媒市场现状与影响研究;

广播电视

艺术学

广播电视

媒体研究

傅骞艺术学硕士、教授。陕西省美协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

委员。学术方向:数字艺术设计。

近年获奖作品:多媒体动画课件《艺术与设计》获教

育部第五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优秀奖、第六

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

计算机课件评比三等奖;作品获陕西省庆祝建国五十

五周年美术作品展二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主编教材《艺术插图计算机辅

助设计》列入“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主要学术

论著:《艺术教育中时空划分的价值取向》、《智能化生

存中的艺术问题》、《在创新中加强艺术教育》、《数字

化:艺术教育创新的助推器》、《数码与艺术教育的创

新》、《艺术实践中的非物质人文因素探索》等。

广播电视

艺术学

数字动画

设计

马颖峰

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知识媒体研究所所长,陕

西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陕西师范大学实

验建设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实践研究,致力于

教育游戏、教育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教育应用、数

字动画设计等方向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一

部。2006年撰写的《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

学模式论》专著,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广播电视

艺术学

教育技术

数字动画

设计

教育游戏

与动漫

先后承担本科生的,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程序设计,三维动画基础及研究生的数字图像系统,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等课程。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网络与多媒体教育应用方向和广播电视艺术学数字动画设计方向硕士生导师。

发表学术论文29篇,主持教育部、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及横向项目7项,参与课题4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等奖励4项。

张立国

博士、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系主任,

主要从事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近几年来,

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

育》和《开放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

余篇;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2007年

以来,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

员会”和“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专家

组成员。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

基本理论

网络与远

程教育

张文兰

博士,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

长,主管研究生和实验室建设。1985年考入陕西师范

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攻读教育学学士学位,1989

年本科毕业,同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攻读心

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8月留校

任教,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原电教系)从事

教学和研究工作,2001年10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现

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师从何克抗教授攻读教育技术学

博士学位,2004年底获博士学位返校工作,目前主要

承担研究生的《教育心理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学科知识和研究研究新进展》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研究工

作。近些年先后在权威、核心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30

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5项

省部级项目。

校外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

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

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

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6-2010)、

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专门委员会委

员、广东省电教馆“十一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课题

指导专家组成员。

教育技术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信息技术

教育应用

现代教育

技术

傅钢善

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

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2005年、2009年两次获

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人),国家级精品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持人,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

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立项课题研究“特别突出贡

教育技术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网络与远

程教育

智能技术

教育应用

献专家”,陕西省名牌专业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陕

西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项目教育技术学科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能手”。

从事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相关研究成果及论文先后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现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陕西师范大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兼任陕西师范大学第5-10届教学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信息化建设专家组成员、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理事、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副主任委员、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省电子学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网络与教育技术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组组长、陕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主编、副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总主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一套(21本),先后主持并完成了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厅局级项目2项,陕西师范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项目5项。目前在研省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2项,校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1项。现代教育技术

李新成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

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近年来系统讲授

过《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导论》、《认

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统计与测量》等课

程。

参与或主持过教育部师范司“全国教师网络联盟

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2008年)、陕西省教育

厅“网络教学模式研究”(2007年-2009年)、“数字

化教师教育资源的分类体系与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

开发”(2007年-2009年)、等项目的研究工作。近年

来,在《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现

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期刊上发表论文

几十篇。

教育技术

网络与远

程教育

马红亮

博士、副教授。1975年生,研究领域主要为远程

教育方向和教育游戏方向。近年来先后在专业核心及

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与他人合作编著《网

络远程教育》一书,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参与有

关远程教育方面的省部级课题一项,有关教育游戏方

面的横向课题一项。目前正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

教育技术

网络与远

程教育

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乜勇

副教授、在读博士。1970年9月出生,现为陕西

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系教育技术学专业

教师、硕士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课程与教学论。给本科和硕士担任《微机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电脑文化》、《学与教的理论

与实践》、《计算机使用与维护》等课程,给研究生及

教育硕士担任《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前沿》、《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实践》等课程。

先后在不同级别的刊物上发表20余篇,主持过4

项科研项目,参与多项不同级别的科研项目,曾获得

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教书育人奖和陕师大教学标兵称

号,多篇论文获不同级别奖项。2004年获陕西省教学

成果特等奖,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优秀二等奖,2006

年参加建设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获国家级精

品课程。系英特尔未来教育职前教育全国骨干教师、

陕西省教育厅特聘全省农远工程项目教师培训的主讲

教师和陕西省教师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主讲教师。

教育技术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智能技术

教育应用

信息技术

教育应用

现代教育

技术

朴姬顺

朝鲜族,心理学硕士,副教授,教育技术学硕士

研究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工

作。

担当的教学工作主要有《视听心理学》、《受众心

理学》、《计算机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统计学》、《教

育测量与评价》等课程。专业论著有《中外教育技术

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科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导

论》等。

教育技术

教育游戏

与动漫

张萍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

业大学自动控制系,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方

面的研究,长期承担《电路基础与模拟电路》《数字电

路》《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模拟电路实验》《信息学》

《数字电路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获得优秀教

学成果奖。主持和参加了多项省部级和学校的科研项

目,先后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与人合

著《中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比较研究》一书,获

得陕西省人民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教育技术

信息技术

教育应用

王海燕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员,陕西省基础教育改革专

家指导组成员。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从事教学

和研究工作,主要承担本科生《计算机基础》、《C程

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论当代教师的信息

素养》、《信息管理导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

师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课程的教学和教育

技术基本理论研究工作;承担研究生的《教育信息处

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学科知识和研究的

教育技术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信息技术

教育应用

现代教育

技术

新进展》、4+2教育学硕士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论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光生

博士、副教授。1966年11月23日生,陕西志

丹县人,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

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获教

育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

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

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

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等。主编《全国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教材》等。

教育硕士

专业学位

现代教育

技术

陕师大教育学原理

习题五 165324 程灵芝1.谈谈你对中小学生发展时代特点的认识。 第一,生理成熟期提前,青春期教育任务繁重,性教育话题敏感而又急迫 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神经系统和性发育较之过去有了巨大的变化: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第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3)价值观念多元化。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

中国美术类高校及美术类专业排名

目前国内最好的美术院校,当属中国最著名的八大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首,以中央美术学院最出众。此外,还有教育部确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及13所参照院校中美术类院校也比较拔尖。在单科美术专业中除了上述艺术类院校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如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厦门大学,工业设计(艺术类)的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的武汉纺织大学都是全国一流的。 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一)、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天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上海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江苏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 浙江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河南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大学(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广东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四川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云南云南艺术学院 新疆新疆艺术学院 西藏西藏大学 陕西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工作简历自我介绍(完整版)

工作简历自我介绍 工作简历自我介绍 第一篇: 工作简历自我介绍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本人拥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实际动手能 力,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诚实勇敢,有责任心,拥有较强 的组织能力,曾担任班级宣传委员、校文学协会秘书长、校学生会网 络通讯部副部长多职,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组织并参加校内 外的义务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和专业技术为大家服务,得到公众的好评! 第二篇: 大学生简历自我介绍通用大全 大学生通用简历自我介绍: 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为人诚实、稳重。做事踏实、认真,责任 心强,有耐心,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学习刻苦认 真,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连续六次获得专业一等奖学金,综合素质 较高,大学期间综合考评始终保持班级第一。 大学生通用简历自我介绍: 积极锻炼提升自己,大一学年被理工科基础教学部聘为学生助 理,协助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并参与校园网络的建设工作。大三学 年在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任团委书记助理,协助团委老师做好团委 日常工作。此外,还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和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学 生会副主席,工作认真负责,多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优秀学生、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获得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大学生通用简历自我介绍: 适应能力较强,反映较快,对教学坚持从基础做起、稳步上升的信念,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经过教师综合技能素质培训和层层选拔后,被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参加陕西师范大学第三届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并获得理科组一等奖。被学校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努力取得一等奖的优异成绩。 大学生通用简历自我介绍: 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201X年作为陕西师范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骨干团队赴靖边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表现评定体系的研究,并获得暑期实践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X年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大骨干,在西安市长安区教育局挂职锻炼1个月,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1X年被学校选为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生唯一的一名代表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和新同学们分享大学生活经验。 大学生通用简历自我介绍: 在大学期间,我的专业素养、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大大提升,相信凭着自己的能力和勤奋,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一定能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大学生通用简历自我介绍: 我是一个肯吃苦耐劳,能承受工作压力,踏实且富有上进心的人;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善于沟通、协调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我有点内向,但有时开朗、活泼。做事认真谦虚谨慎,工作有耐心,积

人文地理专业排名

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院排行榜 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其中包括中国研究生教育按31个省、市、自治区(未含港澳台地区),按56个研究生院,按476所高校(含分省、分类型),按11个学科门类分高校,按81个一级学科和373个专业等8个方面的508个排行榜。 排名学校名称星级重点学科博士点开此专业学校数 1 北京大学5★ 1 1 52 2 华东师范大学5★ 1 1 52 3 中山大学5★ 1 1 52 4 北京师范大学4★ 1 1 52 5 南京大学4★0 1 52 6 武汉大学4★0 1 52 7 安徽师范大学4★0 1 52 8 福建师范大学4★0 1 52 9 南京师范大学4★0 1 52 10 辽宁师范大学4★0 1 52 11 兰州大学3★0 1 52 12 华中师范大学3★0 1 52 13 河南大学3★0 1 52 14 西北大学3★0 1 52 15 西北师范大学3★0 1 52 16 陕西师范大学3★0 1 52 17 东北师范大学3★0 1 52 18 湖南师范大学3★0 0 52 19 浙江师范大学3★0 0 52 20 宁夏大学3★0 0 52 人文地理学人气院校 1.南京师范大学人气:88100 2.华中师范大学人气:64115 3.中山大学人气:106618 4.湖南师范大学人气:38318 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 6.南京大学人气:121405 7.西南大学人气:587438.北京大学人气:133538

9.武汉大学人气:15667810.上海师范大学人气:31089 11.华南师范大学人气:2751712.东北师范大学人气:57634 13.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14.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 15.兰州大学人气:5283616.西北大学人气:46088 17.辽宁师范大学人气:2420318.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人气:12196 19.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20.四川师范大学人气:19982 21.华侨大学人气:1979522.北京师范大学人气:91865 23.宁波大学人气:2000424.西北师范大学人气:19090 25.延边大学人气:1462026.南昌大学人气:41526 27.天津师范大学人气:3283528.陕西师范大学人气:41791 29.首都师范大学人气:4100630.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气:16317 31.贵州师范大学人气:1433532.福建师范大学人气:24722 33.中国科学院人气:4181934.河北师范大学人气:23862 35.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气:1726736.湖北大学人气:22249 37.浙江师范大学人气:2116338.内蒙古师范大学人气:16566 39.山西师范大学人气:1657840.山东师范大学人气:27782 41.曲阜师范大学人气:1714042.广州大学人气:15853 43.宁夏大学人气:1481644.青海师范大学人气:12452 45.华东师范大学人气:9074346.重庆师范大学人气:15366 人文地理学 一、专业介绍 1、概述: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是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 2、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 01区域发展与旅游规划 02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

陕西师范大学简历模板

慕** Pho:151-0923-#### Mail: mu*******@https://www.doczj.com/doc/d3103933.html, 求职意向 ◆中学语文教师 个人简介 ◆政治面貌中共预备党员 ◆年龄22岁 ◆籍贯陕西省**市 教育背景 陕西师范大学20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排名:4.5/49(根据大学前六个学期排名:6、3、2、7、6、3/49) 综合:院级教学能力比赛(汉文以及文秘352名学生量化考核)第一名; 校级教学能力比赛(各院共挑选48名拔尖学生量化考核)第二名。 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计算机:一级优秀;英语:CET-4; 心理咨询资格证书(三级)(注:在考);道路驾驶许可证(C1)。 陕西省榆林市**中学(省级重点中学)奥赛班 ◆高考成绩: 609分语文:128分(作文满分) 个人能力 1.专业能力: ◆获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二等奖 ◆获陕西师范大学学年度“三好学生”荣誉称号(奖励全校2%学生) ◆获陕西师范大学学年度“优秀学生”荣誉称号(奖励全校2%学生) ◆获陕西师范大学学年度“优秀团员”荣誉称号(奖励全校3%团员) ◆获陕西师范大学一等专业奖学金一次(奖励全校3%学生) ◆获陕西师范大学二等专业奖学金五次(奖励全校5%学生) 2.教学能力: 校内 ◆获陕西师范大学第二届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获文学院第二届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 ◆获文学院多媒体课件比赛优秀奖 校外 ◆09.09-10.07 西安市爱乐屋培训机构国文与写作教师 ◆08.09-12.07 **市明媛文乐馆发起者兼教师 3.表达能力: ◆获陕西师范大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比赛三等奖 ◆获文科部首届“社团杯”辩论赛亚军

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录取名单

陕西师范大学考研网|陕师大考研网 独家分析提供 陕西师范大学2014 硕士研究生录取 单 各学院各专 按初试分数 到高排 学院 专 姓 总分 复试 总 备注 总人数:允5聂儿, 中统考允兀允聃医少 兀兀5, 免允际5,支教 允儿,单考5,破格兀 材料科学与 材料 程 杨佩 允先允 陆际 陆际 李昕 聂儿聂 际聃 际允 谢雪珂 聂兀允 陆允 陆允 仇盼龙 聂兀5 陆聃 陆聃 高鹤芸 聂兀陆 陆儿 陆儿 徐庆蒙 聂兀8 陆8 陆8 向玉春 聂兀先 陆际 陆际 常 聂兀先 陆5 陆5 德珍 聂允聂 陆聃 陆聃 欧 聂允陆 陆兀 陆兀 金辉 聂允8 陆允 陆允 董丽媛 聂允先 陆允 陆允 毛正楠 聂聂兀 陆聂 陆聂 聂聂允 际先 际先 陈豪 聂聂5 陆聃 陆聃 康 诚 聂聂陆 陆陆 陆陆 材料物理与 学 陈虹 儿 儿 儿 荐免试 李雪菲 儿 儿 儿 荐免试 牛金 儿 儿 儿 支教 胡西红 允先聃 陆允 际5 祁 鹏 聂儿际 际8 际聃 郭小佳 聂允陆 陆先 陆先 党锐娟 聂允8 陆聂 陆聂 王 聂聂聂 陆兀 陆兀 解方元 聂聂聃 8允 陆聃 尚 聂聃聃 陆儿 陆儿 孔瑞 聂聃际 陆允 陆允 材料学 渝城 儿 儿 儿 荐免试 悦 儿 儿 儿 荐免试 黄苗苗 聂儿聃 陆际 陆际 陈 聂儿际 陆8 陆8 李婷 聂允聂 陆聃 陆聃 傅鹏 聂允5 陆兀 际8 苟 聂允5 际先 际陆 王瑞强 聂聂允 陆5 陆5 杨佩 聂聃5 陆聂 陆兀 王 聂5儿 8儿 8儿

小 聂58 8儿 8儿 无机 学 云霞 儿 儿 儿 荐免试 于航 聂儿际 陆聂 陆聂 徐广蕊 聂兀陆 陆儿 陆儿 李姣姣 聂兀8 陆允 陆允 尚 强 聂聂先 陆5 陆兀 淑霞 聂聃兀 陆兀 陆儿 郅磊 聂聃允 8儿 陆聃 王璐 聂聃聃 8聃 陆际 苏凤 聂聃先 陆允 陆允 王秀 聂陆允 陆陆 陆5 王 聂陆陆 陆陆 陆际 李 波 聂85 陆际 陆陆 机 学 晋峥 儿 儿 儿 荐免试 党王喆 聂儿先 陆允 际际 武超 聂兀儿 陆儿 际际 时 聂允聂 陆5 陆5 王 聂聃聂 陆际 陆允 秦 聂聃先 陆允 陆兀 雪 聂5聃 8儿 8儿 罗雨佳 聂5先 陆陆 陆聃 卢鑫 聂陆际 陆兀 陆聂 杨辉 聂8聂 陆际 陆允 汉学院 汉语 教育 航 儿 儿 儿 荐免试 陈淑娟 儿 儿 儿 荐免试 娜 允8聃 际先 际允 少 曹真真 允8聃 际陆 际兀 少 王亚男 聂55 陆陆 陆聃 爱 聂55 陆5 陆聂 嘉敏 聂5际 陆陆 陆聃 郭蔓 聂5际 陆先 陆5 岳艺璇 聂5际 陆先 陆5 杨 聂5陆 8兀 陆5 李 聂5陆 85 陆8 史婷 聂5陆 陆陆 陆聃 王秦玥 聂5先 陆际 陆聃 李晶 聂际允 陆兀 陆允 王 聂际聂 陆际 陆聃 小敏 聂际聂 陆聂 陆聂 颜莞 聂际聂 陆聂 陆聂 贺城芳 聂际聃 陆聃 陆聂 丽恒 聂际聃 陆陆 陆5 党哲林 聂际聃 陆8 陆5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课程考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网络教育)课程考试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试题 一、填空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信息技术泛指各种能够扩展人类_______器官功能的技术; 2、在信息技术的构成体系中,信息技术的主体技术主要包括感测技术、_______技术、控制技术 和计算机技术; 3、无线电技术出现于_______世纪末期; 4、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将使现代教育朝着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_______以及管理自 动化的方向发展; 5、著名数学家__________提出了存储程序计算机理论,为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奠定了基础; 6、一个基本的通信系统主要由信源、信道和_______三部分构成; 7、网卡又称_______或网络接口卡,是将不同计算机进行互联的基本设备; 8、所有虚拟现实系统都有五个关键成分,即______、虚拟现实软件、计算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9、协同式专家系统又称_________,该系统可以若干领域的多个专家系统共同解决当前的问题; 10、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中,师生之间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_______和多对多等不同形 式的交互。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信息只能转换和传递,但不可以再生。 2、计算机主要被用于教学领域,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育是同义语。 3、按照传输技术的不同,可以将通信分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两大类。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即3G通信系统信息传输速率可以达到3000Mbps。 5、目前的数字图书馆只能提供文本和图形、图片信息,不能提供多媒体内容。 6、虚拟现实技术一般多用于电子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在其他领域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7、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可以增进人类对学习的过程和机制的认识与理解。 8、ICAI教学课件指具有一定智能性,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与帮助的教学课件。 9、数字电影和数字视频的制作流程和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基本相同。 10、基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多人参与的实时异地协作。 三、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出现于19世纪的: A.30年代 B. 40年代 C. 50年代 D. 60年代

中国美术院校排名

中国美术类高校及美术类专业排名(转载自清华美院论坛) 目前国内最好的美术院校,当属中国最著名的八大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院),其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首,以中央美术学院最出众。此外,还有教育部确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及13所参照院校中美术类院校也比较拔尖。在单科美术专业中除了上述艺术类院校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如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厦门大学,工业设计(艺术类)的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的武汉纺织大学都是全国一流的。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 天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上海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江苏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 浙江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河南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大学(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广东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四川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云南云南艺术学院 新疆新疆艺术学院 西藏西藏大学 陕西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青海青海大学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考研学校分析 人文地理学传统厉害的学校和研究院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 在这里北京大学的地理学就不要说了,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也是拥有地理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的人文地理学也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科学院虽然没有国家重点学科,但是其地理学在全国的地位可想而知。这五个是人文地理学的最高学府,也是考研难度最大的学校和研究院所。 拥有人文地理学博士点的学校:安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这些学校拥有人文地理学的博士点,其中安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是这几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学的难度并不小,热度可想而知了。在这些高校里,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难度应该相差不大,都是211的院校,而且人文地理学综合实力并不差,具体排名可以参考上面的网站,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是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的。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估计是这批学校里最难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且是211工程的学校:湖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南昌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延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其中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的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一个档次上次的,报考人数和报考难度相差不大,但是华南师大因为地处广州,而且学校公费比例大,所以相对比较热门。浙江大学虽然没有博士点,但是由于是全国知名大学,所以报考人数并不低,而且由于招生人数少,难度非常大。云南大学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学校是211,而且人文地理学还可以,报考虽然不如湖南师大、华南师大、西南大学,可是并不会差到哪去,但是2011年人文地理学需要调剂的。南昌大学虽然是211,可是人文地理学只有一个硕士点,而且是挂靠在南昌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综合实力相信大家都知道,排名在全国不怎么样。所以并不是很热门,难度也不是很大。前几年因为有个方面不考数学,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报考,最激烈的一次就是2008年。不过从2009年开始要考数学后,难度就大大降低了,每年都需要调剂,不过2011年没有调剂。延边大学在吉林延吉,地处偏远,不过由于是211,所以并不需要调剂。 拥有人文地理学硕士点的一般学校:江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广州大学、华侨大学、徐州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这些学校就不要多说了,由于本身实力和地理位置等相关原因,并没有上面的学校那么热门。不过西安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侨大学、广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基本是不需要调剂的,一志愿报考人数一般都能录满。 不过今年教育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学科学位点,增加了不少新的学校,但是现在因为没有招生,所以实际的效果并不知道。 可能还有一些科研院所招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但是一般都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分支科研机构,这里就不多说了,难度大家应该知道。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导师简介

傅钢善(1955年——) 教授,院党委书记,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专家组成员,我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研究所所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延安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是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和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等,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讲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横向课题4项,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4项。兼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该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副主任委员及该协会影视传媒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张文兰(1967年——) 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学院副院长,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访学。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发表文章近30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教材3部,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5项。兼任教育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文理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高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西安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张立国(1965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教育技术系主任,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与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先后被教育部聘请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委员会”、“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评审委员会”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硕士招生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网络与远程教育 乜勇(1970年——) 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课程与教学论。在权威、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曾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英特尔未来教育职前教育全国骨干教师、陕西省教育厅特聘的全省农远工程项目教师培训的主讲教师和陕西省教师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培训主讲教师。 硕士招生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马红亮(1975年——) 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网络游戏。近年来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项,参与2项,在专业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合作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创办“教育技术学开放教育资源”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3103933.html,)。 硕士招生方向:网络与远程教育、教育游戏与动漫 马颖峰(1961年——) 副教授,知识媒体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教育游戏、教育动画、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和数字动画设计,出版专著1部,多媒体电子出版物1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横向项目7项,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先后承担本科生的多媒体技术基础、多媒体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基础等课程。

2019年陕师大教育学考研经验——工科生三跨考上陕师大

2019年陕师大教育学考研经验 ——一切都在继续,为何不去努力 文|高JF/凯程网课学员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一、写在前面 本人本科就读于上海某市属211大学,专业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因为个人意愿的原因,我想在以后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所以我便决定通过跨专业考研来实现目标。 通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决定在2019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一志愿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终初试成绩352分,排名专业第二,其中311教育学综合208分,复试成绩第一,总成绩第一,成功考取陕师大的教育学学硕。 在这一年的研究生考试准备过程,作为一个工科跨考教育学的考生,有许多心得想与他人分享。后来偶然在微博上看到徐影老师在征集考研经验的文章,想着这是一个不错的与学弟学妹分享经验心得的机会,也因为在我教育学的学习上凯程和徐影老师给予了我特别多的帮助,我最后才能考取研究生,所以我便决定写下这篇经验文章与大家分享我这一年多以来的心路历程和考研心得。 二、关于择校 首先,我想说说我之所以想要选择报考陕师大的原因。最先值得一提的是,在地域的选择上,

我并没有特别的要求。而是最开始的选择中,便把目标定在了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其中又因为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是985大学,我没有信心能够考取,所以一开始便排除了。剩下四所211大学中,东北师大、华中师大、西南大学在复试中对于我这样跨考生的考察方式更加严格,比如像是加试两门专业课或者是课程试讲。 所以综合考虑后,决定还是报考陕西师范大学的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总的来说,我是综合了自身跨考的情况和报考成功率最终选择的陕师大。我想说的是,工科生并非不能跨考教育学,但只要是考比较好的师范大学无论是在初试和复试中都会面临更多困难,想要跨考教育学就要下定决心好好努力。 三、关于专业课 我开始有想参加研究生考试的想法是在2017年的11月,这时候做的更多的是收集信息,了解教育学考研。但是一开始我并不顺利,我在一月底参加了一个学长学姐自己办的考研学习班,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发现这样的学习方法并不适合自己,因为学长学姐们并不能给你讲解各个教材,他们只能监督你的学习。 但是对于我这样的跨考生来说,教育学的学习如果纯粹靠自己的话,效率太低,我本人又是读不进书的那种,再加上前期我是决定报考专硕的学科教学的,但是后面经过了解,又决定转向学硕的课程与教学论。 这样几经折腾,最后我是等到六月底才购买了凯程的教育学宝典和配套题库。在暑假的两个月,每天都是自己看宝典,看完一章就写一章的练习题,就这样学习我学到了九月底。在九月底的时候,我觉得这样还远远不够的,由于用了几个月凯程的教材,对凯程的实力还是非常相信的,便决定报了凯程2019年311精华网课套餐。 一接触凯程的强化班的课程我便后悔了,后悔没有一开始就跟着凯程学习教育学,浪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学习效率也不高。凯程强化班的课程对于我这样的跨考生非常容易跟上,徐影老师和高歌老师的讲授非常清晰又有条理和框架,为了最大化利用强化班的课程,我决定仔仔细细地记笔记,为此买了四本A4大的笔记本,跟着课程自己做笔记,最后做了满满的四本笔记。 在这一阶段,虽然因为是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和因为是跨考身边没用一起学习的同学显得有点孤独,但是每天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是让我过的很充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那些事情,

李克东 教授简介

李克东教授简介 李克东,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 月任教授,1983 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l988 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职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高等教育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ACEHK )名誉会长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GCSCE )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担任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211 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专著: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第45期) 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第42期) 教育技术实用学:诠释学习资源效用的新话语(第38期) 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第25期) 可重用学习对象的分类法(第23期) 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第21期)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研究(第20期) 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第17期)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第14期)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第13期)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第11期)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第7期)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第6期) 设计基于MUD/MOO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第6期) 师范教育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ECNU的实际行动(第4期)

中国最著名的美术学院的排名

中国最著名的美术学院的排名 目前,没有官方排名的“全国十大美术院校”,只有民间排名的“全国十大美术院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不同的部门或人士的排名基本相似。现摘录几种公信度最高的排名如下: 1、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广州美院、鲁迅美院、西安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院、上海大学美院、天津美院、湖北美院。 2、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鲁迅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广州美院,西安美院、四川美院、上海大学美院、天津美院。 3、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鲁迅美院、广州美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院、四川美院、上海大学美院、天津美院。 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天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 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 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 上海东华大学,上海大学 江苏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 福建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广东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四川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云南云南艺术学院 新疆新疆艺术学院 西藏西藏大学 陕西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工程大学、陕西科技大学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青海青海大学 河南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简答与计算---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首页

简答与计算1.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有什么不同? 2.残翅果蝇幼虫若用一定温度处理使其发育为长翅果蝇,这属于什么遗传现象?若将这种果蝇分别与纯合的长翅或残翅果蝇杂交,结果会怎样? 3.一对夫妇的色觉都正常,生下两个色盲的儿子,细胞学研究表明:在一个儿子的细胞中发现有巴氏小体。试指出这个儿子有关染色体及色盲症状的基因型,怎样解释这个基因型的形成? 4.简述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区别。 5.一种翅和腿缩短的鸡称为爬行鸡,爬行鸡与正常鸡交配,得到一半爬行鸡和一半正常鸡,反复试验,总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如果爬行鸡互相交配,会得到什么结果? 6.对于一个臂内倒位杂合体,在倒位区段内的一次单交换会产生什么效应? 7.请分析以下遗传现象,写出每种情况下的亲本基因型、子代基因型及相应表型,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1)夫妇都有正常色觉,他们有一个Turner综合症并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2)另一家庭母亲是红绿色盲,父亲色觉正常,他们的孩子患Klinefelter综合症,但色觉正常; 3)假设2)中的夫妻生了一个Klinefelter综合症并患红绿色盲的孩子。 8.基因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然而基因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请概括叙述对基因认识的演变过程,以及目前对基因本质的看法。 9.用P1进行普遍性转导,供体菌是pur+nad +pdx-,受体菌是pur-nad -pdx+。转导后选择具有pur+的转导子,然后在100个pur+转导子中检定其他供体菌的基因型,结果见下表。试求: 1)pur和nad的共转导频率是多少? 2)pur和pdx的共转导频率? 3)哪个非选择性座位最靠近pur? 4)nad和pdx在pur的同一边,还是两侧? 5)根据你得出的基因顺序,试解释实验中得到的基因型的相对比例。 基因型菌落数 nad + pdx+ 1 nad + pdx-24 nad - pdx+50 nad - pdx-25 合计100 10.一个没有血友病的男子与表型正常的女子结婚后,有了一个患血友病和Klinefelter综合症的儿子。试解释此现象并说明他们三人的染色体组成和基因型。 11.在番茄中基因o、p、s均在第二染色体上,对这三个基因是杂合的F1,用对这三个基因是纯合的隐性个体进行测交,得到下列结果: 测交的子代表型数目 + + s 348 o p + 306 + + + 73 o p s 63 + p s 96 o + + 110 o + s 2

中国内地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大集合

目前国内最好的美术院校,当属中国最著名的九大美术学院,其中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首,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最出众。此外,还有教育部确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及13所参照院校中美术类院校也比较拔剑。在单科美术专业中除了上述艺术类院校之外,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佼佼者。如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学专业,环境艺术设计的厦门大学,工业设计(艺术类)的大连工业大学,服装设计的武汉纺织大学都是全国一流的。一下内容仅供参考: 各省最好的美术院校 河南河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服装学院、中国戏剧学院 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 天津天津美术学院天津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鲁迅美术学院,大连工业大学 吉林吉林艺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11,山西大学 山东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 上海东华大学211,上海大学 211 江苏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 浙江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湖北湖北美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11,湖南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211,安徽师范大学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大学(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位于厦门)211,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 广东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海南海南大学211,海南师范大学 广西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 四川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大学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 云南云南艺术学院 新疆新疆艺术学院 西藏西藏大学 211 陕西西安美术学院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 宁夏宁夏大学 211 青海青海大学 211

榆林市第九中学简介教育志

榆林市第九中学简介 榆林市第九中学创建于2005年6月,由李生泾先生投资兴办,是一所经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标准化完全中学。现任校长是康旭成,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校长、数学特级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原为绥德中学校长,2014年2月特聘我校任校长,主持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位于榆阳区芹河新区,毗邻榆林卫校、区广播电视局等文化单位,交通便利,环境幽雅,是莘莘学子理想的学习场所。学校占地面积60多亩,建筑面积13200多平方米,操场面积1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师生公寓、现代化餐厅等;学校部室齐全,设施齐备,有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劳技教室,科技教室,成长导航站等。现有教学班12个,在校学生555名,教职工45人(男16人、女29人),其中公办教师13人,50岁以上10人,50-40岁2人,40-30岁16人,30岁以下17人,专任教师38人,学历达标率100%。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实行全日制教学,全封闭式管理。建校以来形成

了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独具以体音美办学为特色的模式,各项管理逐步规范,凝聚了一支团结、敬业、高效的师资队伍,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初、高中升学率不断攀升,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家长的信赖和社会的赞誉。 2015年5月11日我校成功举办首届主题为“十八而志”大型成人礼仪式活动,得到上级部门及学生家长高度评价,同时学生更是受益匪浅。社会媒体也高度关注。 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将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构建和谐校园,奠基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强化“让规范成为习惯,将落实进行到底”的管理理念;深入实施“先管后教、以学定教、诱思导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秉承以“培养特色人才,争创一流学校”的办学目标,努力办成一所“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的学校。 榆林市第九中学 2015年5月19日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 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育 答案: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总体而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 3. 三舍法 答案: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4. 苏格拉底法 答案: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这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5. 最近发现区 答案:最近发展区是由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这两种水平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_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

2014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4第43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3No.1■艺术研究 中国画的笔墨特点及其当代传承 孙文忠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笔墨问题之所以成为国画研究的老问题,实因它是国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它不仅是国画最重要的表现语言,是画家审美情趣、绘画观念的承载体,也是分析作品、评论画家的基本尺度。笔墨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阶段差异显著,并不断完善和成熟。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笔墨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既与国画教育者对笔墨的认识有关,与教育者的审美追求、对中国画的理念相联系,还与教育者的绘画实践相关联。当代中国画笔墨传承应本着开阔的胸襟,允许多元化的探索,探求多样化的路径。具体到教学中应以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临摹为基础,以写生作为验证笔墨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画;国画教育;笔墨;临摹;写生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4)01-0147-05 收稿日期:2013-06-16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K007) 作者简介:孙文忠,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笔墨问题之所以成为国画研究的老问题,实因它是国画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仅以当代画坛而言,人们对笔墨就持有多种态度,其中“笔墨等于零”和“无笔墨等于零”的论争对立就十分鲜明①。在国画实践中,有人守护传统笔墨,以笔墨为最高追求,如黄宾虹、潘天寿和张大千等;有人尝试以西方绘画为圭臬,探索全新的绘画语言,如林凤眠、吴冠中等;有人中西兼收,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改良中国画,如徐悲鸿、蒋兆和等。与之相关,在国画的笔墨传承中,因了传者认识的不同,对国画中笔墨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也各有所异,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教学传承体系。[1]129—130国画专业的师生在多样的认识及教学实践与探索面前往往不知所从,不知该当何为,也在积极寻找改革的路径与方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当代美术教育工作者将什么样的笔墨观念传授给学生,这既与国画教育者对笔墨的认识有关,与教育者的审美追求、对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相联系,还与教育者的绘画实践相关联。本文不仅仅分析笔墨的丰富内涵及基本特点,更在于探究当代笔墨的传承路径,这既关乎如何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笔墨体系,也关乎培养什么样的国画人才。 一 笔墨作为国画最本质的特性及最基本的绘画语 741 ①吴冠中曾提出:“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吴冠中《笔墨等于零》,见《关于笔墨的论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102页)反对一些人孤立地评论笔墨,致使本末倒置,使笔墨成为作品优劣的标准。与之相反,张仃认为,“作为一个以中国画安身立命的从业人员”,“有责任明确表明我的立场:我不能接受吴先生的这一说法。”(张仃《守住中国画的底线》,见《关于笔墨的论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106页)关山月也提出:“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因为“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东西,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是中国画的财富”(关山月《否定了笔墨中国画等于零》,见《光明日报》1999年4月28日)。与之观点相近的万青力也认为“无笔墨等于零”(万青力《无笔墨等于零———虚白斋明清绘画论稿》,见其《画家与画史:近代美术丛稿》,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80—88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