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言的艺术魅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言的艺术魅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言的艺术魅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言的艺术魅力》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语言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在组文中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并能用一个词语说出语言的魅力所在。

2、交流文中自己认为有语言魅力的句子。

本质议题

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议题综述

现代社会是一个需要有良好人际交往的社会,良好的人际交往意味着需要有艺术魅力语言的帮衬,因此,培养学生的说话的能力,势在必行。学生是否具有说话的技巧和艺术,也直接体现语文素养的优劣。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并学习在生活中使用有艺术魅力的语言,提高学生口才,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思路

以古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开课,也以此作结语,来一个前后照应的结构,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奇妙,语言的魅力。在整堂课中,以《半截蜡烛》为例文,教给学生思考的方向,抓住文章重点,跳读、快速浏览,迅速读懂文章,再进行一下五篇文章的阅读,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阅读、思考、批注。因为阅读量较大,也要教给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在课堂上,舍弃了单篇文章中大量的字、词教学和研读等,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师生交流”,而老师无需长篇大论,只需提纲擎领、倾听、引导,给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课堂”。

文本组织

《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信》、《一次精彩的科普演讲》、《周恩来妙语趣答》、《半截蜡烛》

教学流程

1、谈话导入。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ppt出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齐读。

师:可见,语言是讲究艺术的,只有有智慧的充满魅力的语言才耐人寻味,才有说服力。今天我们来学习群文议题——语言的艺术魅力。出示本节课需要阅读的文章:《杨氏之子》、《半截蜡烛》、《晏子使楚》、《周恩来巧问趣答》、《信》、《一次精彩的科普演讲》。

1、读《半截蜡烛》。

师:请同学们拿出文章《半截蜡烛》,边默读边思考ppt的温习提示:你发现文中哪句话最有艺术魅力?说说原因,可选择文后一个四字词语。

生:默读,思考。

师:师生交流。预设:杰奎琳的话,因为她的话打动了德国军官,语言的艺术魅力是:打动人心。

2、读剩下五篇文章。

师:出示温习提示:勾出文中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作批注,并用一个四字词语说明它具有哪方面的艺术魅力。交流时,请用:《》这篇文章中的语言具有()的艺术魅力。我是从文中第()自然段句子()看出来的。

生:默读,作批注。师巡视,与生交流,适时教给学生快读的方法:跳读、快速浏览等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读自悟后再小组交流。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并板书书各篇文章的艺术魅力所在。)

《晏子使楚》——巧妙反驳《信》——委婉含蓄

《杨氏之子》——风趣幽默《周恩来妙语趣答》——巧妙智慧《一次精彩的科普演讲》——紧扣人心

3、总结。

生:齐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师:语言就是这么巧妙。今天,我们通过不同的文章,感受到机智巧妙的语言魅力。想要准确表达思想和情感,就得使用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进行语言交流,希望同学们都能让自己使用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委婉而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4、推荐文章:

《语言的魅力》、《钟氏之子》、相声《打电话》

5、推荐书目:

杂志:《演讲与口才》

书目:《说话的艺术》、《语言的力量》

板书设计

语言的艺术魅力

打动人心巧妙反驳

风趣幽默巧妙智慧

委婉含蓄紧扣人心

阅读材料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

晏子使楚

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有一回,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

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周恩来妙语趣答

(一)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人民敬爱的领袖。在外交领域,周恩来总理也是享誉世界的外交大师。

一天,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他介绍完中国经济和建设方面的成就后,记者们纷纷提问。

有的西方记者对中国抱有偏见,提出来的问题让人很难回答。每次周恩来总理总能随机应变,绕过暗礁。

一个记者问:“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存款?”这是一个带有挑衅性质的提问,其实是嘲笑中国人穷。

周总理不慌不忙,幽默地说:“十八元八角八分。”全场都愕然了,大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总理解释道:“当前我国发行的人民币有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壹分。它们加起来是十八元八角八分。中国人民银行的信用很好,币值稳定,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人们听了总理的精彩解答,热烈地鼓起掌来。

(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勤政厅招待外宾,客人对中国菜肴风味之独特,味道之鲜美大为赞赏。这时候上来一道汤,汤里的冬笋、蘑菇、荸荠等雕成各种图案,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冬笋是按民族图案“万”字的形状刻成的,在汤里一翻身,恰巧成了法西斯的标志“”。贵宾见此,不禁大吃一惊,当即向周恩来请教。

周总理先是愣了一下,随即神态自若地对翻译说:“这不是法西斯的标志,这是我国传统图案,叫万字,象征着‘福寿绵长’,是对客人的美好祝愿!”接着他又风趣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

一个意想不到的被动场面,周总理只用了三言两语,化解了尴尬,宴会的气氛更加活跃了。

一次精彩的科普演讲

美国著名的演讲人阿诺德博士,进行了一次被誉为当今美国最精彩的科普演讲。

阿诺德一向重视科普宣传。他认为一次成功的科普演讲的意义,不亚于一项有价值的发明。

阿诺德认为自己既是科学家,又是演讲爱好者,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义不容辞。于是他“粉墨登场”了。

阿诺德面带微笑,从从容容走上讲台。他先在大幕布上打出了一幅逼真的幻灯片,展示了一张奇特有趣的照片。

一个人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怪物赫然出现在布幕上:它圆溜溜的大脑袋上长满了尖硬、粗壮的“头发”,脸颊、下巴、脖子、甚至鼻子上都布满了稀奇古怪的胡须,像棍子一样的眉毛则高高地倒竖着。它虽然“怒目圆睁”“龇牙咧嘴”,却显得滑稽可笑。

正当人们十分好奇,惊讶不已时,阿诺德开口了:“这个家伙到底是什么,有谁知道?”

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所有在场人员的浓厚兴趣。有听众喊道:“我知道,这是一种新发现的巨型蜥蜴!”然而,马上有人反对:“不像!我敢说,它是至今仍活着的一种奇特的恐龙!”

“都不对!它是美国传说多年而一直没有找到的‘大脚怪兽’!”又有人自信地大声说。“不,不,都错了,它是最新发现的‘外星人’!”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会场顿时热闹非凡。

“请注意,它就在你们的脚底下!”演讲人趁热打铁,提高嗓门。

此话一出,会场上立刻“炸开了锅”!

有的妇女吓得当场尖叫起来。还有一些胆小的人索性从椅子上跳起来,转身就逃。有的人虽然比较镇静,可是一时也听不明白,甚至怀疑自己的耳朵听错了。更多的人则低头俯身,查看地面。然而,他们都面面相觑,大惑不解:脚下什么也没有呀。

“告诉大家吧,这就是加利福尼亚小黑蚁。谁都知道,它们在我们这里无处不在,随时可见,甚至这间屋子里可能就有成百上千!”阿诺德说。

原来如此,大家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但是,人们的兴趣马上又来了:为什么这样“微乎其微”的不蹲下来就无法看见的小虫,在照片上竟然会变成一个“庞然大物”呢?

“这是我们用最新的超高倍摄影机拍摄的!”演讲人不失时机地作了解释。

然而,还没等人们的情绪完全松弛,他又语惊四座:“可是,我们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拍这种小玩意。请看它‘脸蛋’旁边的小东西,这是什么?大家有兴趣不妨再猜猜看。”

人们又兴致勃勃,各抒己见。

“其实,它是一只齿轮!”阿诺德博士的声音更大了。

人们大吃一惊,迷惑不解:“难道真有这么小的齿轮?”

“它的直径只有30微米!也就是说,诸位的一根头发丝比它还要粗好多倍!”演讲人的语调也升高了。

台下有人问道:“这么小的玩意,有什么用处呢?”

“这是不是一种如同中国微雕──例如在一根头发上刻一首唐诗一样,只有观赏价值的工艺品?”

……

“对不起,在座各位中是不是有人血管里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有些偏高?”演讲人的话锋一转,语气也平和多了。

这还用问吗?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在欧美它们早已经成为“第一杀手”。而它们的病因大多是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偏高有直接关系。

“我们准备将这种齿轮配成一种小小的机器人。它们进入病人的血管后,就能连续不断地识别并破坏血脂和胆固醇,让它们成为一种能被血管排除的垃圾。也就是说,这些小机器人将成为您血管里最勤奋、最有效的清道夫!”

会场里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时值12月31日。彼得·弗拉基米罗维奇·帕潘科夫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处理着即将结束的这一年的最后几件紧要公事。他一本正经地板着一副面孔,俨然一派首长的风度。每当电话铃响,帕潘科夫总是一边抓着话筒,简要而认真地回答着,一边仍继续签阅着文件。

一会儿,女秘书柳多奇卡敲门进了办公室:

“对不起,帕潘科夫,打扰您了。有您一封信,您私人的。”

说着,她把信放到帕潘科夫的桌上,随即转身走了。

帕潘科夫拆开信就念起来:

亲爱的妈妈:

你的儿子在给你写信。我已经好久没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出差、度假、住医院了……

“真是活见鬼!”帕潘科夫惊诧不已。他又看了看信封,上面分明写着他的机关地址和姓名,而且一点儿也没错。帕潘科夫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他仍然把信继续念下去:

我们这里现在正是秋高气爽、春光明媚、夏日炎炎、寒冬腊月的时节。

我身体还好,很好,不太好,很不好。

前不久我去逛过剧院、电影院、音乐厅、酒吧间。

我打算再过1个月、1年、5年就来看你。

我知道你没钱花了,所以寄给你30、20、10、5个卢布。

我已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厂长、总局局长。

我妻子祖莉菲娅向你问好。

你的爱子彼佳帕潘科夫更加莫名其妙,他又把信从头至尾念了一遍,然后又往信封里看了看。信封里果然还有一张小字条:

亲爱的彼佳:

我多么盼望你能来封信呀!可你却是个大忙人,哪有时间顾得上这种小事呢?我只好替你写了这封信,你只要简单地把那些不该要的词句划掉寄给我就行了。吻你!

你的妈妈帕潘科夫仰身靠到自己柔软舒适的安乐椅背上。

“唉,妈妈呀,你可真是位幽默家呀!而且对时间还掐算得那么准,让信不迟不早刚好在12月31日送到,这一天我可是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啊!”

帕潘科夫叹了口气,把文件推到一边,接着便动手删起信中那些不该要的词句来。

半截蜡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巧妙反驳打动人心委婉含蓄幽默风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