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美学笔记

设计美学笔记

设计美学笔记
设计美学笔记

18世纪西方的美学运动后,从工匠中分离出了艺术家,艺术成了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设计是从人的本质的角度,讲技术纳入了美的视野,从而使设计美学领域拓展到了技术层面。

技术作为科学的物化,体现了和自然规律性的特点,同时技术具有工具属性,又是人的目的有效手段,从而具有达到合社会目的性的可能。

农业经济时代,设计物是以手工艺作为代名词。手工业时代特点:人力,风力,水力,畜力。

设计美学的出现: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为设计创造了新的技术环境:

1、工业促使设计和制造的分工。

2、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生产的主导方式。

3、举世瞩目的科技文明。

4、人们有可能利用比手工艺时代更强有里的能源和动力来到达自己的设计目的,因为为设

计产品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同时,也因工业产品的艺术品格问题时刻充满矛盾。

设计民主化与产品艺术品格之间的矛盾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锁倡导的民主和自由观念决定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的设计是民主化,大众化的设计,设计生产的目的是为看多数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少数权贵服务的精

英和经典设计。

另一方面,机器代替了手工进行大批量的日常生活用品,既反映了大众的市场需求,带来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带来许多人们始料未及的问题。

设计民主化与产品艺术品格之间的矛盾:

首先,手工艺时代工匠们所创造的精美手工制品和所承载的华美样式,使批量生产的产品无法与之媲美,特别是那些机器模仿手工制品的产品更无法与真正的手工艺制品匹敌。其次,19世纪产品设计风格和设计标准上的混乱成为更为严峻的问题。直接后果是:不加区别的滥用装饰,导致外在装饰设计与产品功能之间的矛盾与勃离。

再次,机器作为一种全新的加工模式引入到设计中,带来了设计审美观念上的革命。

设计审美:既是物质活动也是精神活动。

核心:“迪扎因”是融合了科学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设计:是对未来的计划与创造。

“迪扎因”的4层涵义:

1、是一种造物手段,是利用现有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类改变自身环境的必要手段。

2、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新领域和新的审美形式。

3、是一种新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从理念到物质的物化过程。

4、最终结果必然呈现为物化的形态。

Design与传统工匠工作法相比的3个鲜明特点:

1、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分工,以及设计师作为一项职业的诞生。

2、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设计。

3、功能与造型的一致性。

设计审美的中心问题:人与物的和谐。

现代设计: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由建筑和工艺美术扩大其范围并融合其他许多科学技术信息因素发展而成的新兴造型艺术。

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人是研究设计审美的主导因素。

设计审美理论:是把美学原理运用于生产技术领域,是美学与技术达到和谐统一的应用美学。

艺术设计:内涵上: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实用功效与人的需要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材料,遵循客观的规律,按照

美的理想和意识进行规划,使其转化为具有特定实用功能、外在形态、

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品的创造性活动。

外延上: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从其中功能与审美并重的根本属性看,它既包括功能性较为突出的实用产品的设计,也包括审

美性质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设计。

创造:一般理解为人类按照一定的计划、目的、愿望、理想,通过实践制造出自然界无法直接提供的新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超越。

设计:是人类科技进步与艺术相结合的物态化的物质创造。

一般设计与创造的区别:

首先,从活动的动机和效果看(发明与一般设计),设计介于两者之间,它是为了寻找某种未知的规律,制定新的法则;它也不是某种设计方案的简单重复,它要运用已有

的设计原理和法则进行新的组合,使物体产生新的联系,形成新的方案。

其次,从活动范围来看,它要运用已有的发明和新发现的理论,确立被设计客体内部的新联系,又要确立该客体外部的新联系。

第三,从艺术的关系来看,最突出的特点表现为它对艺术与舒适的强烈追求。

现代设计的形态类型: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城市设计、园林设计、

装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商业设计、企业形象设计、

服饰设计、个人形象设计、展示设计。

艺术:就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的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与技术的区别:艺术是我,设计是他。

1、艺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艺术创造比设计更自由。

2、艺术家个人的行为是他个人的自我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无视作品的社会价值,也不

必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设计将是否接受和消费者的喜好放在第一位。

3、艺术创作基本是个体活动,设计更多是集体活动。

4、艺术创作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小;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受科技的影响。

5、艺术创作需要接受社会时尚和审美趣味的影响较小;而设计受其影响相当迅速敏锐。

美感:广义上:审美意识,审美对象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包括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基础和核心。

狭义上:审美感受,审美对象在人脑中的感觉映像。

美感具有历时性,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属于内在自然的人化。

包含着2重性:1、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

2、超感性的、理性的、社会的、具有功利性的。

自然人化: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使外在自然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人化”。

内在自然的人化: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以至器官的人化。

内在自然的人化的3个领域:1、认识领域2、一直领域3、情感领域

感官的人化:感性的非功利性的呈现。情感的人化:对人的情感的塑造与陶冶。

积淀:广义上:有理性转化为感性,有社会转化为个体,有历史转化为心理的造物过程。它包括了理性的内化(智力结构)凝聚(意志力结构)等。

狭义上:审美的心理情感的构思(艺术积淀)。

艺术积淀经过的3个过程:

1、从再现到表现

2、从表现到装饰

3、从再现到表现直至装饰,又从装饰转向再现。

古埃及、西亚、希腊和罗马艺术被称为古典艺术。

青铜器政治等级意义的理解:

1、通过青铜器铭文的内容诸如分封制、等级制、世袭制等都以铸鼎的形式得到清楚的反映。

2、青铜器中的礼器乐器兵器本身又成为奴隶主阶级权利的象征。

宫廷风格:贵族阶层的设计观念和追求华美的工艺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设计风格和审美倾向,是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而形成的。

宫廷风格形成的基本动因:

1、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存在的统治。

2、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特有的富裕生活方式的需要。

3、材料和技术上的高度自由和精巧。

4、审美趣味上的追求,力求按照古典美学的法则完善设计对象的加工,以求达到精神和物

质上的功利主义的满足。

宗教建筑是宗教观念、宗教情绪、宗教情感的物化形式,是神的住所和象征,是一种气氛,体现神的不可侵犯,人与神直接交流和感悟的感情色彩。

手工艺时代是人类发展的多中心时代。

西方手工业时代的设计,受古典哲学和数学理性思辨意识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与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工艺的区别:

1、文艺复兴运动造就了一大批工匠,在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唤起了人性意识和人们自

主的创造精神。

2、由于文艺复兴促进了艺术与工艺的分离,设计与生产也逐渐分离开来,设计师成为一项

独立的职业。艺术家也从工匠队伍中分离出来,美术成为不同于手工艺的事物。

3、工匠中包含的工艺师、设计师、画家交合在一起,而受到宫廷和贵族重视的工匠成为艺

术家。

毕达哥拉斯:强调和谐和比例,从数的比例关系来研究艺术的本质。

苏格拉底:重视美与实用关系,以人作为判断美的依据,把美的观念与道德、利益和知识的观念联系起来,以合目的性、实用、恰当作为衡量美的标准。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美是什么”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进行探索,第一次把美和艺术的概念纳入了严谨的哲学体系。

亚里士多德:实体论观点,认为物质是万物的基础,它与形式想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实际的存在。艺术运用媒介的方式归纳为5种:形状的变化、加添、删减、组合、性质

变化。艺术创作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从形式到质料的转化过程。

基本观点:1、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

2、美在于事物形式有机整一性

3、美是事物的、可以感知的感性性质

维特鲁威:功利与美的结合。人体比例是最完美的比例。

1、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以人为中心

3、坚固、实用加美观的理论

建筑要素的6要素:法式、布置、比例、均衡、合适、经营。

普罗丁:新柏拉图主意,崇尚抽象和超验。

1、美主要通过视觉来接受的

2、美不在比例对称

3、真善美统一与神

4、光是一切美的物体中最美的

中世纪美学的神性思想:

圣巴塞尔:光是宇宙和谐的物质基础。世界存在2种美:自然世界的美和神圣世界的美。

和伪狄奥尼休斯并称:拜占庭美学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

超验美学的产生:突出表现在拜占庭文化从世界观上说是二元论的:物质和精神的,世俗的和神圣的,影响到它的艺术,就是用华贵艳丽的物质材料表达神秘的观念,并通

过审美感受走向上帝,由此形成唯灵论的超验主意美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和达芬奇美学观:形成自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第二个文化高峰期。阿尔伯蒂:受毕达哥拉斯影响,认为美在于数的比例和谐,具有现实主意性质。

达芬奇:认为自然是艺术和科学的对象,强调艺术直接摹仿自然,再现自然,反对以旁人的

作品为典范。

美学观点:美感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美感的变动性;美的欣赏开始于感受,但是要通过智力的活动;不同的艺术形象所引起的美感有强弱之分。

艺术本质的认识:在于反映自然界最基本的比例关系或和谐;艺术家应以镜子为导师,力求想镜子那样完整的和直接的反映自然的形态和本质,甚至于吧镜子作为他的作品

艺术性的标准。

比例观点:比例具有相对意义,它随形体或知觉的变化而变化,人体的尺度在人的每一个肢体上都是在变化着的。

英国经验主意美学的代表人物

博克:把感觉看做认识的唯一源泉和真正基础。

主要观点:1、美是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

2、美的原因不在比例、适宜或效用。

3、美的事物特征:小、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

不强烈等不由主观任性而改变。

4、松弛舒畅是美所特有的效果。

5、崇高与美的比较

荷加斯:形式美规则的分析

鲍姆嘉通: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之父”。

认为人的认识有2部分:一是低级的感性认识,二是高级的理性认识

“美在于完善”的观点。

审美冲动:是一种智能的亢奋、炽热的材质、急切的意向、奔放的热情和精神焕发的状态。艺术作品的5种特质:丰富性、宏伟性、真实性、鲜明性、可靠性。

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的理论贡献:康德、席勒、黑格尔。

康德:把美看做是事物的外在形式与人的主观目的性相符合。美是来自质所产生的快感,而崇高则与量的观念有关。

席勒:美的客观本质在于它能使人在现象中自由。

黑格尔:客观唯心体系。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包含了3个内容:

1、美的内容和本质而言,它是理念,是目的和意蕴。

2、外在的表象而言,美的理念作为人的心灵的自由创造活动,需要外在的感性形象来观照

和认识自己。

3、美是理念和感性显现的统一,美的理念要显现为感性形象。

艺术的分类: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中国古代设计观念和美学思想:推崇宗法礼仪与“拔尔而怒”的审美追求。

崇高:在美学上是指具有博大、雄伟、壮观或悲壮等属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物质形式的,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或者是二者兼有的,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包括惊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情感反应。

中和:是指中国美学特有术语,基本特征是协调和谐,刚柔相济,安宁平和,体现中庸之道。拔尔而怒:刚健奋发的意思,表现出了奴隶制社会上升时期社会风貌和趣味。

天人合一:既包含了人对自然规律的能动的适应、遵循,也意味着人对主宰、命定的被动地顺从崇拜,还包含了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

天人合一历史基础:

1、农耕时代以来,尚未建立真正的奴隶制通知,神权和绝对的王权尚不严重

2、原始氏族体制下经济政治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某种自然和谐关系。

普金——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种种观念的先驱。

罗斯金——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真正倡导者。

认为艺术必须从自然中吸取营养,反对单纯地崇拜传统;认为美术不应为少数

人服务,应该生产一些为农村劳动者服务的产品;认为从音乐、诗歌、绘画这种

高级的艺术到衣服、器皿、家具等低级艺术的健康发展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为手工艺制定的戒律:

1、在与发明创造无关的生产中,绝对不可以怂恿那些并非绝对必须产品的生产。

2、不可为精确完美而精确完美,只可使其从属于某些实际和崇高的目的。

3、绝不可鼓励任何一种模仿和复制,除非是为了保存和记录某些不朽之作。

莫里斯——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理想的实践者。

与罗斯金一致的观点:莫里斯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艺术家应从事产品设计,否定区分所谓的“大艺术”“小艺术”;主张师法自然,特别是从植物中汲取素材,设计风格多采用缠枝纹样,形象对称,造型富丽而又高雅、朴实,并坚持使用天然染料,反对化学染料;他主张统一设计,包括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合理、装饰风格的一致;强调产品的功能性一定要与美的形式结合,主张艺术家亲自下工场制作产品,强烈反对工业生产,认为机器的艺术和社会的祸害;主张艺术属于人民,但实际上他所倡导的运动又与民众的需求相去甚远。

凡·德·威尔德:承认机器生产的重要意义,认为产品丑陋并不完全在于机器生产。及其生产可以引发设计与建筑的革命,要实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就应以产品设

计结构合理,材料运用严格准确,工作程序明确清楚为设计原则,从结构

和功能上进行设计。

法国拉罗提出:工业产品不单是实用品,它以特有的感性形态诉诸人的美感,由此而产生出工业美(即技术美)。

拉罗把工业美的结构要素分为5种:功能、材料、机体、形式、环境的结构。

189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形式依随功能”。

包豪斯的主要理论原理:

废除传统的形式和产品外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能,尊重结构自身的逻辑,强调几何造型的单纯明快,促进标准化并考虑产业因素。这些原则被成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

新建筑运动大师级人物在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上相同的特点:

1、注重建筑的功能,以建筑的实用功能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设计上注重科学和理性原则。

2、注重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动:发挥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完全放弃建筑附加的装饰认为

建筑的美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

3、在建筑的设计上,空间的运用是第一重要的,所有的设计都应围绕着这一宗旨进行。

4、反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和设计语言,主要根据功能与新材料来创造新的样式,使功能与

形式统一。

5、突出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原则,以求以最低限度的人力物力达到最大限度的建筑完美性。

包豪斯的主要任务:

填平艺术与物质生产、体力劳动和创造精神之间的鸿沟,进行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在工业生产中推广新工艺,改进建筑设计和培养有关的专业人员。

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中的主要特点:

1、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2、将手工艺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用手工艺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工厂大规模生产

3、掌握全面知识,特别是材料加工工艺和艺术领域的知识

4、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钩。

包豪斯的艺术方向和艺术风格:

1、接受艺术的新潮,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用到建筑和工艺设计上

2、注重实用,把功能作为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3、按照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和设计方面加以谋划,以达到艺术效果,实现功能

和艺术的统一

包豪斯倡导的设计原理的局限性缺陷表现:

无机形的构成代替一切构成,排斥、忽视有机形的造型规律,用间接的语汇排斥装饰,现代社会的多样性,民族审美的积淀,审美需求不会一成不变;“技术与艺术新统一”是相对时代而言,审美积淀循环往复规律,审美意识流变的回复对此提出了新的反驳。

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促使包豪斯打破了将纯粹艺术与实用艺术截然分割的陈腐落伍教育观念,进而提出“集体创作”的新教育理念;完成了在艺术与工业的鸿沟之间的架桥工作,使艺术技术获得新的统一;包豪斯接受了机械作为艺术家创作工具,并研究出大量生产的方法;认清了“技术知识”可以传授,而“创作能力”只能启发的事实,为现代设计教育立下良好的规范;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包豪斯思想为技术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后现代:是一个时间观念,是指现代主义以后的整个时期,当然也包括了现阶段,它的内容涵盖了现代主义以后的各种设计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仅仅是一种设计流派,是指在反现代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成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股设计思潮。

狭义上:指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既已开始衰退。

广义上:指对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其中包括高技派、极少主义、结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

后现代主义美学原则:

1、现代主义首先考虑的是功能,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以人情化、个性化为第一要义。

2、为了实现多样化、个性化、表情化,后现代主义设计常常借用符号学理论,以隐喻、象

征的手法创造贴近大众生活习俗的审美形式。

3、后现代主义设计注重历史传统文脉的意义,喜欢借用民族地区性的典型式样、线条、色

彩,把它们当做一种符号、语汇融入自己的设计,从而构成一种古今融合、手工与现代技术结合的新型美。

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是后现代追求人情化,个性化的3种主要设计方法。

广义的后现代主义的2个风格特征:

1、具有高度隐喻色彩的设计风格。

2、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表现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风格。

狭义的后现代主义的3个典型特征:

1、强调历史文脉主义和装饰主义立场;

2、对历史文脉采取了折衷主义立场;

3、作品具有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高技派、超越高技术风格、阿基米亚/孟菲斯小组、原型主义、极少主义。

高技派:1978年《高技术风格》出版为标志,高技术表现技术的进步,是功能主义的延续。高技派的形式动态理念:

1、抛弃传统的规则约束

2、利用裸露结构的形式造成观照者强烈的视觉动感。

3、利用结构和空间的转换形成视觉动感。

4、利用高技术材质的特殊性。

5、利用构成手法的多样性,形成丰富的动态构成。

极少主义风格:是20世纪年代开始兴盛的一个设计风格,它的渊博可以追溯到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极少主义风格的特征,是一种简单到

无以复加的方式,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格。

极少主义反对象征、隐喻和自我表达过于集中的阿基米亚/孟菲斯设计运动,主张维护产品设计的固有要素,提倡密斯·凡·德罗“少既是多”的原则;主张纯粹的线条与形式、整洁无装饰的外表和理性化格子形式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的2个弊病:

1、理论体系、风格语言先天不足;

2、在理论主旨上的混乱、内涵上的苍白、体系上的芜杂。都使它无法在“破”的基础上完

成“立”的工作,出现了先天不足。

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的3层含义:1、含义是审美对象2、含义是审美性质、素质3、含义是美的本质、根源

美本质和根源:真与善的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设计美的本质特征:功能性、社会性、形象性、变异性特征。

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材料美要素、结构美要素、形式美要素、功能美要素。

质感:是人们通过对产品的色泽、纹理、软硬、轻重、粗糙、温润等性能状态进行把握的感觉,并由次产生的一种对其所用材料的质的特征的直观把握和审美感受。就材料的表面效果而言,材料的颜色、光泽、肌理构成了材料的质感。

联觉:产生质感感受及审美联想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多次接触同一种材料时,在以往各种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由于视、听、触、嗅等不痛的感觉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联觉。

结构:指物质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材料形成一定的结构可以通过3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1、塑造方式

2、构筑方式

3、平面构成方式

形态构成:把产品的形态分解为点、线、面、色彩、肌理等最单纯的基本元素,再把这些元素分别进行位移、重复、变形,然后加以组合,构成千差万别的形态,并使它们

各自在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均衡、对称、类似、对比、协调、韵

律等一定的比例关系。

产品结构的3个特征: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

产品结构的层次性: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有若干不同的层次,而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又有它们自身赖以组成的材料。

产品结构的有序性: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产品结构的稳定性:指的是产品作为有序的整体,无论属于一种静态结构或动态结构,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够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美的形式:均衡、比例、节奏、韵律。

形式美:是从美的形式发展而来,它已经脱离了美的内容,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美,是美的现象形态之一。

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形体、质地、音响等可以为人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

材料、结构、形式、功能4者的关系:

一定材料经过组合,形成结构,表现出相应的形式,进而产生相应的功能。

产品的功能:具有一定材料、结构和形式的产品处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实现某种价值。

形式依随功能3个方面的含义:

1、形式来自功能,建筑和一切产品形式的发展,都是由它们的功能决定的。

2、形式服从功能,建筑和产品设计必须从产品出发,反对那些功能上不必要的传统样式和

多余的装饰。

3、形式表现功能,产品的外观形式要发挥材料和结构的特点,显示出技术上的合理性。

美感:狭义上: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与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美主体所反应的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

设计美感的本质特征:直接功利性、形象直观性、想象创造性、情感愉悦性。

审美感知的3个特征:

1、带有明显的功利倾向,表现出功利性敏感。

2、具有整体性特点。

3、情感性。

设计审美想象:是在设计审美感知基础上,在人脑中改造记忆中旧的表象,创造新的形式或者创造与设计将来有可能生产的产品的创造性想象思维活动和心理过程。

设计审美想象与艺术家式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

1、设计审美想象与艺术审美想象的基础材料不同;

2、设计审美形象与艺术审美形象的发展趋向和心理成果异同交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设计审美想象与艺术审美想象的目的及情感体验不同。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反应态度的体验。

设计审美情感:是人们在对产品的观照与使用活动中的情感,是设计产品在人们心理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设计审美情感很大程度上是设计理解、设计意志的中介,也

可以引申为将审美知觉、审美理解、设计审美意志融会贯通,用设计师或消

费者以主观态度的方式表现出来。具有有限的功利性,和无限的包容性。

理解:就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心理过程。

设计审美的形态类型:技术美、形式美、艺术美。

技术美:用技术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它所具有的美称为技术美;核心是功能美。

特征:功利性、情感性。

技术美是一种潜藏着物质功能的美,但是它的审美价值并不是直接来自产品的物质功能和效用本身。技术美是由形式所表现的科学技术文明的历史内容,他反应了产品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以及人在创造历史中所取得的自由。

实践的功利态度:是由满足人的实用功利或物质需要的动机所推动,并直接导致具体行动的意向,是人们日常行为的趋向。

科学态度:并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观上,而是利用概念抽象和逻辑思维,寻找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运动的因为联系,从而发现事物的客观规律性。

审美态度:不是由直接功利动机所推动,概念思维隐藏在不经意的直觉中,它主要专注于事

物的感性形象,在审美观照中获得某种情感体验和感情。

艺术美与技术美的区别:

1、从本质上说,艺术美追寻的是精神功能的美,而技术美体现的是物质形态的美。

2、技术是以真实的物质为存在方式,在审美价值上表现出自身的特色。

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征、内部特征、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形式、类型和结构。

材料:是构成产品设计形式美的第一要素,产品的质感与表现效果所形成的材质感与肌理美,以及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的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设计思想和风格,形成了复杂的审美心理。

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结合的产物,即指示功能和象征功能。

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是由一定的线条、色彩、形体、音响等表现在产品外部可以直接感知的物质属性所构成的整体。产品的形式设计是工业设计师依

据功能所作出的创造性活动,每种新产品形式的产生就意味含有一定的形式意义。

设计活动的基本环节:

1、孕育与准备过程:消费需要,掌握特点产品的相关信息与资料,明确设计任务,

2、构思与创造过程:设想与构思,择优图式表现。

3、验证过程:分析,试验。

4、设计提交过程

5、组织生产过程

6、市场化过程:组织销售,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申请过程。

抽象思维:运用从具体感性材料抽象出来的概念进行的思维,典型形态是逻辑和理论思维。形象思维:通过事物存在的感性形式形象来把握客观世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思维形式。

设计评价的标准:

1、物质功能评价,是设计评价的首要问题。

2、精神功能评价,是设计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技术性能评价,是设计评价标准最硬性的指标。

4、人机工程评价,是设计评价中较为复杂而且难以把握的标准之一。

5、艺术风格评价,是设计评价中美学问题的集中表现。

设计评价的特征:

1、具有综合性特征。

2、具有共性标准同时也具有地域性特征。

3、设计评价的标准还具有时代性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