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论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论网络文学的起源、发展与渊源

姓名:郭跃东

学号:201400150150

年级:14级材料学院三班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社会开始向信息社会转变。而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系列的改变。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人们的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具有大的变化。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网络文学,作为信息社会在文化上的表现形式,在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一变化首发于西方,然后传入东方,正在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键词:网络文学;文学;信息社会;文化变迁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自然也受到了信息社会的影响。印刷文本与数字化信息相互渗透,文学界与数码界相互影响,产生了文学领域的新内容——网络文学,它正是信息社会在文学领域的作用产物之一。这也正是文化变迁的一种表现。网络文学的快速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渊源,研究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对于规范网络文学,指导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于网络文学,笔者是比较熟悉的。这也是笔者研究此课题的原因。单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此问题存在争议,但主要有两种观点:起源于诗阳和《橄榄树》和起源于方舟子和《新语丝》。此二者拥护者比较多,笔者在此避开此争议

不谈,因为笔者也无法确定究竟哪个观点更为合适。若从世界文学史的观点来看,网络文学起源于西方,这一点毫无悬念。

一、网络文学诞生的前夜

网络文学,但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是依附于网络的。而网络首先出现于西方,这就为西方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有趣的是,网络文学的起源要早于计算机的产生。网络文学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945年“联想检索”(Associative Indexing)这一概念的提出。美国科学家布什(Vennenar Bush)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中发表文章《我们如是想象》(As We May Think),结合人脑的联想式检索机理,提出一种用于文献检索的机器的构想。而这种构想使得超文本技术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一年后,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omputer)产生,标志着电子计算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五年后,通用自动计算机UNIV AC(UNIVersal Automatic Computer)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在此期间,英国科学家斯特雷奇(Christopher Strachey)用mark-1创作了几封情书,走出了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步。直到1963年美国学者特德﹒尼尔逊(Ted Nelson)提出超文本(hypetxt)的概念,他将之定义为“非线性书写,既具有各种路径的、允许读者做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式屏幕上阅读的文本”。此定义成了后来互联网超文本链接协议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终于登上历史舞台,逐渐的,尼尔逊“超文本”的伟大构想逐渐成为现实。这也为网络文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二、网络文学的诞生与发展

互联网诞生后的第十八年,也就是1987年,美国计算机协会第一届超文本

会议举行。在此会议上,迈克尔﹒乔伊斯(Michael Joyce)创作的《午后,一个故事》(Afternoon,a Story)首次发布。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第一部严肃意义上的超文本小说。此作品采取网络发布的方式,其中带有超文本链接,这也是早期网络文学的显著特征。网络文学依附于信息技术,其也必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多媒体技术登上了历史舞台,网络文学的创作也多依附于多媒体技术,将文本与图像、视频、音频等媒体结合起来,这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二代网络文学”的特点,这一代网络文学的模式也被部分学者称之为“超媒体”。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再次发展,网络文学也有了第二次变革,进入第三代网络文学“制动文本”的范畴。此时期的网络文学多了很多互动,就拿迈克尔﹒乔伊斯的《十二蓝》(Twelve Bule)来说,读者选择不同的段落会被反馈以不同的信息,这就导致了读者所阅读的并非完整的作品,读者需要对之进行重新整合,构成对作品的独特感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西方的网络文学逐渐影响到了中国,自此中国网络文学飞速发展。若单说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就免不了介绍中文互联网的发展。但笔者在此介绍的是世界文学史中网络文学的发展,偏重中国,故在此对中文网络一题不作介绍。

网络文学兴起于西方,所以中国网络文学的产生也深受西方影响。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网络文学萌芽于西方。此时期主要是在西方的留学生,为了表达对祖国的思念,遂于网络上发表一些文学作品。但这不能称作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产生,这只是一个萌芽。随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留学生的推动,中国的网络文学产生。上文已经提到,中国网络文学具体产生的标志有争议,所以笔者不去深入阐释,在此按下不表。

1991年4月5日《华夏文摘》创立,此文摘乃第一部中文互联网杂志,同月网络作家少君的《留学生文学专辑》于此文摘发表,此文亦是第一部中文网络小说。此文获得了成功,所以激励了一批写手,于网络上发表文章,网络文学于中国开始萌芽。但此时写手主要是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故此还不能算得上中国的网络文学。

前文中提到的方舟子与新语丝、诗阳与橄榄树这两个说法,皆有其合理之处。新语丝与橄榄树皆是网络刊物,其创刊历史笔者不作详述。此二者创立之后,中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关于接下来的发展历程,研究者很多,其中不乏方家之间,在此笔者不再论述。

三、网络文学兴起的渊源

任何一种事物的兴起都有其渊源,网络文学更是如此。网络文学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发展至如此规模,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在支撑。

首先,信息社会取代了工业社会,信息产业时时刻刻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作用。每个人在信息社会都逃脱不了信息产品的影响。在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快餐阅读便登上历史舞台。在信息社会里,读电子产品比读纸质书籍要便利的多。于是,便有很多人选择了读电子书籍。

其次,便是网络文学本身有传统文学所不具有的优点。一者,传统文学的创作与发行比较繁琐,要求规则也比较多,而网络文学则不然。网络写手的长做不受较为繁琐的规则约束,也没有时间地点限制,而发行更是简单。传统文学的发行必须经过出版社这一环,其中流程更是复杂。而网络文学的发行却是简单了很多。只要有自己可以使用的网络平台,或个人博客或一些公司提供的平台,有的都不需要进行审核便可发布。而传统文学的发行与普及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网

络文学在推广时只需要分享URL地址即可。正是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很多出版物都停止了纸质发行,改为电子发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即是如此。其二,网络文学还能进行一些非常规创作。笔者在此拿同志文学进行阐释。同志文学在中国刚刚起步,还远没有到达成熟的地步。在中国,同志文学地位比较尴尬,因其题材比较敏感,故它们不能走传统文学发展的道路。因为传统文学的路并不适合,首先面对的便是出版问题,即使出版成功,也不会有多少书店愿意接受此类书籍,也不会有多少读者愿意光明正大地去买,这就给它的发展带来了困难。而走网络文学之路,它们显然不会遇到此类问题,这就给网络文学带来了新内容。

最后,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适应当下。

“网络文学”作品的快、新、奇的特点迎合了一定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网络文学”作品中一些优秀的为保障能通过作家的博客,以较新、较快、较奇的姿态呈现给读者,给了年轻读者渴望更深如了解文章内容的概括性材料,年轻人的思维活跃,体格强健,意志力薄弱,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在网络这个大社会里,品味稍高点的读者会阅读高雅的艺术作品,而在巨大的信息量面前,“网络文学”作品中新、快、奇的特点极大的迎合该类人群的口味。“网络文学”作品中“新”这个词有新闻、新发现、新感悟、新方法、新智慧的意思,“网络文学”作品就是要想人们传递这样的信息,极尽限度的提高点击量,感染和吸引着无数网络读者,而传统文学一些出色的文字作品,给了人们无尽的宝贵财富,网络小说《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曾说,“传统文学像雕塑,一定要像个样子,‘不像样子’也是个样子。而网络文学像大海里的变形虫,我爱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你管不着。”我们在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就应该坚持下去。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念指导下,需要读者自我概括和归纳。“网络文学”的“新”的特点将给精神饥渴的人们无尽的

阅读欲望。“新知识、新思想、新办法、新智慧”等新内容为读者所接受,“网络文学”中优秀的这些特点迎合了一定读者的口味;其追新、追快、追奇的大潮中,较之与顾问精品中的文章阅读,打破了书中义理自己追求的枯涩味道,将文学作品的接受难度大大降低。我们同时发现“网络文学”更加注重自己新闻感的产生,总是给了读者某种趣味性和一定的愉悦感,这是“网络文学”有一定读者的重要特点。“网络文学”作品吸引人的这些特点,保持其较为旺盛的生存力和自我实现更新的现实实践,着力扩大阅读群体。

“网络文学”作品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没有工程浩大的大数量,从某种观点分析,正因为“网络文学”的篇幅短小,才有了老少皆可接受的事实。“网络文学”中一些诗歌能够将古奥难懂的语句转化为浅显的语句,把古文中难于搞懂的语句用明了的白话文翻译成流畅和有趣的白话文,适合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人群的接触。各大学者和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如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既然“更多的人倾向于认为,Internet不是媒介,将其视为媒介是对其某个技术特点的放大”,我们可面对的现实为:在“网络文学”刚刚走出来、生存起来的时候,篇幅短小的文章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把作者的想法更为详尽的表达清楚,与此同时也拓展了“网络文学”的短篇表达有效渠道。

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浅显、明了、能够把高深、玄奥的道理用通俗语言讲清楚,转化为短小精悍的小杂文,又何尝不是文学创作道路上的闪光点,此时的文字作品更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更能赢得一定的读者人群。当今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力更强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还会结合一定的图片、声音、应是视频等手段,使得“网络文学”作品能够给予人民群众一个直观、立体的、可干可出的有效表达。“网络文学网”作品的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其更好的传播效果。

客观上的网络大发展也好,主观上的文化饥渴症也罢,都给了“网络文学”爱好者一个可以过把瘾阅读的难得机会。

最后,“网络文学”一个关键词就是她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具备较强的感染力。网络写手总会用现代的眼光审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切现象,用现代人口语点破古语难懂的苦涩。我们可以思考古圣先贤再就业与著书立说的思考,网络写手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用现代人的眼光审视和判断,来更好的为当今的现实社会服务,更多的探索也只能如探火照明的生活服务,在世人鄙视“网络文学”作品的基本现实面前,而她却显得更加风采盎然,尽展花姿绰约。所以我们更要开放思想,在这条路上走好!放眼世界,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看待事物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的网络文学或许将深刻影响着这个社会和我们的下一代,而网络文学在创作审美上的缺陷则表现在:一是创作主体的缺失性动机,二是媚俗取宠的审美心态。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理论公式,自然感叹他们的艰辛和探索,在这条路上艰辛探索而有开拓创新的文豪精英,所以说“网络文学”作品的这些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特征决定了其在一定意义上的兴起。

参考文献

[1]国庆祝.西方网络文学的起源、发展与基本类型[J]学术交流2013.1

[2]徐文武.论中国网络文学的起源与发展[J]江汉石油学报(社科版)2002.3

[3]梁纪委.浅析“网络文学“当前兴起的原因[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