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湖南)考点精要: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湖南)考点精要: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湖南)考点精要: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
【中考考点梳理】2014中考语文(湖南)考点精要:专题四 记叙文阅读

专题四,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常见考点及方法指导。

考点一,内容理解概括。

典例剖析。

(一)情感把握。

例:(2013年张家界),23题试简要概括“她”的情感变化过程。(2分)。

叛逆、倔→→→懂得感恩、珍惜

【文章摘选】

③、……她心里忽然漫过无边无际的恐惧,反复纠缠着母亲问:“我的腿是不是再不能走路了?”母亲一遍遍,耐心地跟她说:“会好的,你躺着别动,过几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她哪里受过这样的苦呢,只嚷嚷着难受,她发脾气,摔东西,哭闹不休。母亲日夜守着她,像照料婴儿般呵护着她。

④、因为疼痛和难受,病房里的时光,慢成了黑白的长镜头,昼夜似乎都已不再分明,她觉得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

⑦、她渐渐安静下来,不再乱发脾气,不再吵嚷哭闹。

⑩、牵牛花的蔓牵着她的目光,茎蔓攀到哪儿,她的目光就追到哪儿,心,也就跟着柔软细腻起来。牵牛花每抽出一片新叶子,她心里就会生出一些小小的欢喜和期待。

她再也数不清,牵牛花的蔓绕了竹竿多少圈,只看到,每一片叶子,都朝向窗外的阳光。牵牛花开的时节,她已经可以下床走动了。她回学校认真读书的样子,如一朵悄然开放的牵牛花。

【思路归纳】从第③段和第④段可以找到她摔伤初期的情感状态是“恐惧、煎熬”,从第⑩段和第段可以直接找到“柔软、细腻”,这是她在牵牛花的,鼓舞下形成的情感。此类题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分析情感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依次找出每段的情感。一般都有明确的词语(初中的她→病房里→几天后→多年后)展示各阶段的情感状态,所以直接到文中去找就可以了。

【答案】(2分)。恐惧、煎熬柔软、细腻。

(二)内容概括。

例:(2013年湘潭),26题:第③段中,作者是用哪几幅画面来表现乡村的“诗意”的?请简要概括。(2分)。

【文章摘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一种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思路归纳】做此题时需要把握住关键词“诗意”的要求,通读全段锁定在第三段第二句之后。看写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内容,从文段来看有三个,可分别概括得出。回答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诗意”。

【答案】一、炊烟狂草。②、莲荡乱荷。③、秋树的疏简以及枝头如音符般的鸟巢。(意思

接近即可。第一、二、两点写出一点或两点,均计1分;第③点计1分。)。

方法指导

1.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所以“概括”实际上是对材料进行精要提炼,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摘录法:看注释(往往交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和动机),提取原文中心句、结论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将其摘录出来作为概括性文字。这种方法既适用于那些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的题目,又适用于要求对内容、主旨进行概括类的题目。

(2)、拼接法:即组合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来进行概括。这种方法适于内容基本清晰、重点语句比较突出而全文的中心句、关键语句等不太突出的文章或文段。组合的着眼点要放在文章总说段的主干之上、文章或文段各个层次的起始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之上。(3)、自拟法:即基本上用自己的语言或完全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概括的最重要的方法。适用于那些提炼文章中心、概括文章风格、概括作者观点、简述故事情节、给文章加标题等方面的概括性题目。

2. 整体感知技巧,主要分为以下两步:

①答案来源:第一步是采摘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第二步是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合并浓缩;第三步是归并,就是将材料中的几个段落和几个小层的意思合并到一起来,兼收并蓄,注意全面,防止漏失。

②答案形成:要遵循由繁到简、先概括后压缩的路子,就是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然后删去多余的次要的文字,留下达意能力强的重点词句。化繁为简,尤其是有字数限制的答案,更要这样做。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一化就有路了》1题,145页《门铃》1题,146页《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1题。)

考点二,标题分析。

典例剖析。

(一)分析标题的作用。

例:(2013年岳阳),16题:标题“带白蘑菇回家”的作用是什么?(2分)。

【思路归纳】本文就是围绕“带白蘑菇给妈妈”展开故事情节的,从旅店得到服务员的提醒和关爱,到火车上得到青海汉子的关心,以及周围陌生人的体谅和帮助,这一串感人的故事,都是以“我”“带着白蘑菇回家”孝敬妈妈展开的,因此,本文的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答案】充当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带白蘑菇回家”来展开的。

(二)标题的含义。

例:(2013年张家界),22题:读完全文,你明白标题“一窗牵牛花”的含义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2分)。

【思路归纳】母亲在病房里养了一棵牵牛花,爬满了窗子,所以首先可以判断是实指那一窗的牵牛花;同时因为牵牛花给了她精神上的鼓励,而这鼓励来自于母爱,所以这一窗牵牛花是妈妈满满的母爱。以实物作为文章的标题一般都两个含义,一个是实指,也就是实物,一个是虚指,虚指的一般都是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一窗牵牛花既是实指病房里那一窗的牵牛花,也是指浓浓的母爱。

(三)提炼标题。

例:(2013年娄底),21题: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短语作为选文的标题。(2分)。

【文章摘选】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②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思路归纳】由题干可知,本文的标题不需要自己拟写,在文章中可以找到,且是个短语。

文章题目要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本文主要反应兄妹俩相照顾、互相关爱,又都用一种不想让对方知道的方式来关心照顾着对方。因此文章主题的关键字是“爱”。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寻找可以体现概括这“爱”的短语。文章的最后一段是作者对故事情感的抒发。这样,我们可以断定应该是“爱的直线”。

【答案】爱的直线(2分)。

方法指导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 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密切的关系。常见题型有下列三种情况:

1.标题的作用

归纳标题作用主要包括:(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5),语义双关具有象征意义;(6),引起读者兴趣。针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考查,大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理解标题的含义

如何具体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把握文章标题的象征意义入手。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对象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2)、从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入手。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3)、从作者感情的出发点切入。有的文章标题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4)、从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角度入手。(5)、从寻找文章线索方面入手。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文章背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来分析标题所揭示的思想内容。(6)、从寻找文章的文眼上发掘。(7)、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后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有些文章的题目中运用了修辞手法,这就要求我们先将它的本义还原后再作分析。

3.提炼标题

记叙文往往在叙事中总和情感联系在一起,首先必须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

写人的文章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词语可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以以人物为题目,可以“性格+人物”,也可以用与人物密切联系的某个事物为题目即可;写事的文章就看写了什么事,谁做的,“人+做了什么”即可;如果是以事物为线索的文章, 注意作者在这个事物上寄托的情感,题目可以以这个特殊的情感载体,以这个事物为题目即可。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7页《没有发芽的种子》1题,148页《西行中的终行》4题,150页《总有人为弱者转身》5题。

考点三,揣摩人物、分析形象。

典例剖析。

例:(2013年娄底),23题:请结合全文,分析妹妹张晓燕的形象。(4分)。

【文章摘选】

……每天早上,她和哥哥一早就起床做好饭菜,中午回家热一下就可以吃。哥哥饭量大,她担心哥哥吃不饱,便先到家吃饭,这样,剩下的,就全归哥哥,他就可以放开肚皮吃饱饭了。……

刘老师问张晓燕:“这么说,你为了让你哥吃饱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张晓燕连连摇头,她说:“不,我吃饱了,吃饱了!”刘老师知道,张晓燕没有说实话。刘老师掏钱给张晓燕,

却被拒绝了。张晓燕说她在悄悄捡废品,等她挣到钱,她就可以买很多米和菜,就可以和哥哥一起回家吃饭了。

后来的日子里,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刘老师看到张晓燕第一个冲出教室,她就禁不住双眼潮湿。她知道,那匆匆忙忙、踉踉跄跄的脚步里,跑出的是爱的直线。

【思路归纳】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人物的活动、语言、心理等。本题问的是“妹妹张晓燕”的这一形象的特点,就要回到文章去寻找描写“张晓燕”的语句,看她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再从中归纳出她身上最鲜明的、表现最多的性格特点。如:她知道家里的境况,关心哥哥,想办法给家里增加收入,说明她很懂事;通过捡废品卖来维持家里的生活,说明她勤劳,自立,有方法;老师给她钱被拒绝说明她自尊自强;在体贴着哥哥,照顾着哥哥的同时不让哥哥发现,说明她聪明,对家人无私的爱。

【答案】聪明懂事,勤劳自立,自尊自强,体贴哥哥,对家人拥有无私的爱。

方法指导

“分析人物形象”一、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有关情节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情感是分析人物个性的基础。②、通过分析文中人物的只言片语、一举一动、不易察觉的神情、细微的内心活动来感知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和品质。③、把作品中人物性格放在文章主旨与作者情感的背景中加以理解,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基本风格,把握作者的主要看法,然后从具体语句中辨析人物的个性。

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的是: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可能不是单一的,在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用文中的例子来证明时,要做到一一对应。另外,文中人物的性格或品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有变化,分析时,要抓住变化前后的不同进行分析,不能只注意一处。【答题格式】明确描写方法+结合句子分析(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结合中心分析(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精神品质或者作者的情感态度)+基本作用。

考点四,品味重要词句,赏析语言妙处。

(一)词语赏析。

典例剖析。

例:(2013年衡阳),23题: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2分)。

【文章摘选】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

【思路归纳】解答分析时要联系上下文,将字词放到句段中来体会品味。可以从词语的意义或表达作用上来回答,“荡漾”是飘荡的意思,一般形容水面等起伏波动。而在本文中也由“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这一比喻句可感受到芦苇随风舞动的情景。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在风中的特点:飘荡起伏。【答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形。(2分)。

方法指导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结合语境,仔细推敲。词语的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分析。具体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或指代义的重要方法。理

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

2. 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出现在上句或上文。扣住上文,由近及远地去顺藤摸瓜,就能准确理解它的含义。

3. 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在作者提出后,就会相应的对此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因此解题时必须从下句去寻找答案,由近及远的去找。

4. 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二)赏析句子语言

典例剖析

例:(2013年岳阳),18题: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文章摘选】

⑦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思路归纳】从题干可知要求从修辞角度分析,所以从其他角度分析就不符合题干要求。那么就要阅读画线句,看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我”听了小姐的话,把白蘑菇趴着放,这样放置的白蘑菇“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由“好像”一词可知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蘑菇比作了“胖小孩”,而蘑菇是物,胖小孩是人,因此也同时用了拟人的手法。再分析这两种修辞的作用,这样写将白蘑菇写得形象可爱。答题时要注意作者的言外之意,这还表达了“我”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

【答案】语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蘑菇比作“小胖孩儿”,而且用拟人手法说是像小孩一样“趴”在那里晒太阳,突出了白蘑菇的可爱,也表现作者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2分)。

方法指导

解答句子理解赏析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从句式入手。

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为:一、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

【答题格式】这是个……句,起到了……(作用)。

2. 从修辞角度入手。

掌握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比喻能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更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

【答题格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从用词的角度入手。

【答题格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4. 从表达方式入手。

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一、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②、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③、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④、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

的了解。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或交代)了……。

5. 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有些语句根据所在的位置也有其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开头的语句作用一般有:从结构上统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为下文……做铺垫等;在中间的语句,作用一般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在结尾的语句,一般的作用是深化中心、升华主题、照应题目或开头、结构严谨等。

(三)理解句子内涵

典例剖析

例:(2013年益阳),24题: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文章摘选】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思路归纳】解答时,需要联系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写这一季节的目的,进而加以解读。从表面上历代文人不写夏是因为夏天炎热,人们劳作辛苦,用汗水换取成果。但由“遗憾”一词可知作者对夏却是赞美的,因为只有夏季人们的勤劳,才能换得秋的收获。所以夏是值得赞美的。

【答案】(2分)。因为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还得辛勤地劳作着,其劳动果实都融会在苦涩的汗水里。正因为这样,才有了秋天的丰收。同时也是在赞美夏天劳动者的光荣,讴歌劳动者的辛劳。

方法指导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文中重点句子:

1.结合语境,前后勾连。对文章中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中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通过对句子前后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2.思考意图,理解含义。首先要弄清句子的特定表达效果,如比喻的生动形象,拟人的鲜活灵动,排比的雄辩气势,不同修辞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各不相同;其次要弄清作者写作意图,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3.结合内容,细心推敲。在以写人叙事为主的作品中,对一些句子的理解,往往要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情感等方面着手分析;以抒情为主的散文中,要注意从句子中领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4.整体阅读,领会主旨。需要同学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何况有的句子本身就是文章的主旨句。

5.巧抓关键,揣摩句意。对于表达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和哲理深邃的句子,必须抓住关键词,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目的和含义。

6.深入体会,反复咀嚼。同学们阅读文章时,总会读到一些蕴含深刻哲理,发人深思的绝妙佳句,它们是文章的主旨句或警句。在赏析时,一定不能停留在表层含义,浅尝辄止,而是要联系全文内容,贴近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体会揣摩其深层含义。

总之,理解品析句子时,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不能断章取义,脱离文本,望文生义,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主题内容,结合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语言尽量要做到简洁、生动、流畅。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一化就有路了》2题,145页《门铃》3题,146页《走

进一片雪花的温暖》2题。)。

考点五句段的作用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湘潭),28题: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文章摘选】

一、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

六、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思路归纳】解答语段作用题先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位置。此句位置在文首,文章开头的段或句子首先要看与标题的关系,二看与后文内容的关系,然后看与结尾的关系,再从内容上看与主题的关系,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关系。此句紧扣文题“乡村的风”,点出了故乡风的重要意义,是对下面所有内容的总括,接下来②~⑤段写了有关风的故事,又是文章主旨的体现,是文章的眼。同时末尾段落“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与“风是故乡的魂”呼应。【答案】结构上,总领全文,又与文末相呼应(1分);内容上,点明主旨(1分)。

例2:(2013年郴州),24题: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文章摘选】。

④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我不过是一个无力购买而又渴望读到那本书的穷学生。

⑤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

⑥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了书店的一角。

【思路归纳】解答语段作用题先分析此段在文中的位置,第⑤段居于文中,再联系上下文分析。此段前写自己在书店不买只看,被老板发现,受到了难堪对待;下文写为了看那本新书,“我”再施惯技,去书店看书。不难发现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再做简要分析即可。【答案】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发生的事,不再去书店,而求知欲望又驱使自己再去窃读,引起下文。(2分)。

方法指导

1.重点句子的作用:

重点句子往往在文章中起关键作用,这些句子要么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么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要么是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所在位置:一、开头;②结尾;③过渡段。(一),开头的作用:结构上——开头常引领下文;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内容上——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或开篇点题;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结尾的作用:结构上——结尾呼应开头,照应上文或总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强化、升华情感;内容上——结尾的议论抒情往往起到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如果句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先弄清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根据这种修辞的特征、功能(比喻使意思明白浅显,具体形象;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对比使印象鲜明),结合具体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

2.语段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内容上:一、设置悬念、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或开篇点题;②奠定文章感情基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结构上:一、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几个方面。②其他内

容则可能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还有的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2),结尾段的作用:内容上用来点题或深化中心,升华感情;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3),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过渡语段适用的几种情况:表达方式发生转变,如由记叙到议论或由议论转为记叙等;记叙的方法发生转变,如顺叙与倒叙、顺叙与插叙衔接的位置等;在论述问题过程中,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的转换等。)

(4),其他语段的作用:照应上文,与前文形成对比,做补充说明等。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8页《西行中的终行》3题,150页《总有人为弱者转身》1题。) 考点六,写作技巧赏析。

(一)记叙顺序,

典例剖析。

例:(2012年张家界),21题:从全文看,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文章摘选】。

一、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列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二、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思路归纳】解答记叙方法题,首先要明确记叙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再根据四种记叙顺序的特点比对原文,本文从“20年前”初步断定可能为倒序,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此段内容是要说明什么,在内容表达上、文章结构上、语言上的作用是什么,或其对主旨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答案】倒叙。(记叙方法,1分)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呆板和结构单调。(作用1分)。

方法指导

记叙方式及作用

记叙顺序分为顺叙、倒叙和补叙、插叙。

(一),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叙述。

作用:可以使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把头绪纷繁、过程复杂的事情交代的井井有条,使读者感到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关键、最精彩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追本溯源,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呆板单调,增强文章的主动性,使文章灵活多变,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插叙结束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虽从中“插入”却并不影响文章布局的完整和严谨,抽去插叙文字,叙述主干仍脉络通畅,浑然一体。作用:插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多变。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形象丰富、中心突出。

(4),补叙,也叫追叙,是在顺叙之后再补充叙述某些与前文有某种联系的内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补叙和插叙同是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进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补叙归入插叙,但两者是有差别的。

作用:对上文做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必要交代的叙述文字,从而使文章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二)表现手法

典例剖析

例1:(2013年衡阳),25题: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分)。

【思路归纳】这篇文章像《白杨礼赞》一样,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意愿,所以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这里就要把物的特点分析出来赋予到人身上即可。作者歌颂芦苇,实则是歌颂像芦苇一样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境遇不好,但依然珍惜生命、顽强生活。

答题格式: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抒发了(歌颂了)……

【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例2:(2012年娄底),23题:选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巧妙设置悬念,请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思路归纳】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答出文中巧设悬念之处,进而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巧设悬念的作用即可。

【答案】祖母早就知道他的劣行,却没有张扬,而是与好友一起,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帮助卡尔改掉了坏毛病。(如何设置悬念分析,1分)。这样写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对故事的作用,1分)。突出了祖母的慈爱与智慧。(对主题表达的作用,1分)。

方法指导。

解答表现手法类试题,入手的角度有:

(一),理解各种表现手法的内涵,把握各自的作用。

(2),看尚下文的,关系,从中分析文章所用的技巧(对比、照应、悬念、伏笔、铺垫、欲扬先抑等),都讲究的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关联。判断时,必须通读全篇,才能体会到作者构思之妙。

(3),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分析写作技巧。在写文章时,有些作者会别具匠心地选用一些写作手法,委婉曲折地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细心揣摩,从文章的主题及写作目的方面去判断作者所用的写作技巧。

(4),从结构安排角度入手。看开头结尾是否有特色;看全文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看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看是否做到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等。

(5),从选材组材角度入手。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几种主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表现手法特点作用设置悬念设置疑团,不做解答,以唤起读者“穷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衬托对比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重点,行文跌宕,曲折含蓄,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烘托渲染用衬托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使事物鲜明。浓墨重彩,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或者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

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三)描写及作用。

典例剖析。

例:(2012年怀化),23题: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3分)。【文章摘选】

②我逛了好几条街,总算买到心仪的毛衣,淡绿色的,款式别致,配上薄呢长裙,走在街上,心是轻盈的,那种感觉很好。高大的梧桐树下,黄色叶子飘飘柔柔地落下,阳光透过树叶间隙,地面一片斑驳迷离。

【思路归纳】先判断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本文第②段画线句写“梧桐树、叶子、阳光、地面”为明显的环境描写,只要联系文章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即可。

【答案】景物描写,(描写手法,1分)。作用是烘托“我”买到心仪的毛衣后愉快喜悦的心情。(作用分析,2分)。

方法指导

描写类试题的一般步骤:一、景物/环境描写的语句(原句或对原文的概括);②、判定属于哪类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环境);③、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人物、气氛、世态、情感、故事情节等角度)。

关于描写的相关知识如下:

人物

描写外貌描写对容貌、服饰、神态的描写语言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话)来刻画人物动作描写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描写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愿望、思索、思想斗争、喜怒哀乐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刻画人物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的描写(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点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社会环

境描写一般只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有交代人物生存环境、社会关系和时代背景的作用)文章具体的环境描写,他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得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作用,或是将所有作用都搬到答案中去。

方法指导。

1.提炼情感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通读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逐一整理或概括出事件。理解文章中语段之间的关系(如并列、递进等),进而对文章从总体上进行把握。

②、要关注作品中主要人物情感态度的变化,很多记叙文中,主要人物的情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化。

③、抓中心事件,抓主要人物。

④概括时一定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2.概括梳理作者的情感、态度变化,就必须理解材料和作者感情之间的关系。主要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的变化,特别是主要的思想感情。【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化就有路了》3题,146页《门铃》5题,148页《西行中的冬行》2题。)

考点七,感悟启示,延伸探究。

典例剖析。

例:(2013年娄底),25题:结合生活实际,谈谈选文给了你什么启迪。(4分)。

【文章大意】担任张晓军兄妹的班主任刘老师通过对兄妹二人放学回家截然相反的举动的了解,知道了哥哥为了能让妹妹吃饱饭,自己总是想法子晚回去,妹妹为了能让哥哥吃饱饭,

总是想法早回去,说自己吃饱了。兄妹二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照顾对方,希望对方吃饱。【答案】示例:生活中,每当家里有了我喜爱吃的稀罕东西时,父母总是说这个他们不爱吃。这个“不爱吃”其实是舍不得吃,要把好东西留给我,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深深的爱,而我在生活中不应该总以自我为中心,也要学会关爱家人、照顾家人。(此题为开放试题,围绕主题解答,语句通顺即可。)

方法指导

这类试题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课外积累等多方面语文素养的综合考查,要求考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要注意的是延伸拓展的前提是在选文的基础上,所以一定要尊重原文的思想,尽量不要脱离原文的主题。答题步骤如下:

(一),细读。这是答题的基础,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再结合自己的理性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2),见解。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独特的认识和见解。

(3),提炼。善于捕捉材料中的语言信息,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等作出正确判断。(4),表达。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注意语言的简洁明了,要做到表述顺畅明晰。

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针对训练】(相关试题见145页《雪化了就有路了》5题,147页《没有发芽的种子》5题,150页《又见草儿青》4题

(2013年常德12~15题13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公德。

冯骥才,

在汉堡定居的一个中国人,对我讲了一次他的亲身感受——

他刚到汉堡时,随着几个德国青年驾车到郊外游玩。他在车里吃香蕉,看车窗外没人,就顺手把香蕉皮扔了出去。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从此不敢随便乱丢废物。

在欧美国家的快餐店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东西要把用过的纸盘纸杯吸管扔进店内设置的大塑料箱内,以保持环境整洁。为了使别人舒适,不妨害别人,这叫公德。

在美国碰到过两件小事,我记得非常深。

一次是在华盛顿艺术博物馆前的开阔地上,一个身穿大衣的男人猫腰在地上拾废纸。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桶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这人是谁,不知道。大概他看不惯这些废纸满弟,就这样做了。

另一次在芝加哥的音乐厅。休息室的一角是可以抽烟的,摆着几个脸盆大小坐地的烟缸,里边全是银色的细砂,为了不叫里边的烟灰显出来难看。但大烟缸里没有一个烟蒂。柔和的银沙很柔美。我用手一拂,几个烟蒂被指尖勾起来。原来人们把烟蒂埋在下面,为了怕看上去杂乱。值得深思的是,没有一个人不这样做。

有人说,美国人的文化很浅,但教育很好。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见解。教育好,可以使文华浅的国家人很文明;教育不好,却能使文化古老国家的人文明程度很低,素质很差。教育中的“德”,一个重要成分是公德。公德的根本是重视他人的存在。

我坐在布鲁塞尔一家旅店的大厅内等候一个朋友。我点着烟,看到对面一个人面前放个烟碟,就伸手拉过来。不一会那人起身伸长胳膊往我面前的烟碟里磕烟灰,我才知道他也正在抽烟,赶紧把烟碟推过去。他很高兴,马上谢谢我,并和我极友好的谈起天来。我想当我把烟碟拉过来时,他为什么不粗声粗气地说:“哎,你没看见我正在抽烟!”

美好的环境培养着人们的公德,比如清洁的新加坡,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也不会张口把一口痰唾在,光洁如洗的,地面上。相反,混乱肮脏的环境败坏人们的公德,比如纽约地铁,墙壁和车厢内到处糊涂乱抹,污秽不堪,人们的烟头乱纸也就随手抛了。

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选自《中华活页文选》,2013年第1册,有改动)。

1. 填空。(2分)。

(一)、选文第⑨段将新加坡和纽约地铁对比,意在揭示(限制在10字以内),的道理。美好环境培养公德

(2)、第⑩段画线句子“好的招致好的,坏的传染坏的,善的感染善的,恶的刺激恶的。世上万事皆同此理。”不禁让我们联想到的一句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一),驾车的德国青年马上“吱”地来了个急刹车,下车拾起香蕉皮塞到一个废纸兜里,放进车中,对他说:“这样别人会滑倒的。”

三个动词传神的写出了“驾车德国青年”捡香蕉皮的过程,刻画出他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解析】这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动作描写,从这一点入手答题,主要表现了人物的特点即可。

(2),当风吹起一块废纸时,他就像捉蝴蝶一样跟着跑,抓住后放在垃圾桶内,直到把地上的乱纸拾净,拍拍手上的土,走了。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追废纸片”比作“追蝴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动作的自然、从容,表现了他的公德心。

【解析】从修辞方法入手回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的特点。

3. 你认为选文第⑧段中的“我”是有公德的吗?为什么?(3分)。

有,“我”不仅知道在公共场合抽烟要把烟灰磕在烟碟里,当我发现别人也在用时,还能主动还回去,这些都表现了“我”的公德心。

【解析】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可结合文章的第⑧段回答。

4.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何为公德?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公德?(请提出两个建议)(4分)。

重视他人存在,使别人舒适,不妨碍别人,这就是公德。建议:(一),从小事做起,遵守公共秩序;(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此题两问。一是什么是公德,从文中提炼关键语句就可以找到答案。第二问是自主发挥题,只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即可。

二、(2013年邵阳18~21题8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

奇遇。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

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剌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路面上杂草丛生,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除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

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tā)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选自《莫言文集》,有删改。

1.小说标题“奇遇”,“奇”在哪里?(2分)。

故事奇,故事诡诞奇异;构思奇,在读者虚惊一场后的平静快乐中点出遇到鬼,并且鬼和常人无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感知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故事讲述了作者在回家路上的奇遇,这个奇遇表现在路上遇到赵三大爷的鬼魂,但是作者并没有在不断烘托得恐怖围氛中“出现鬼”,而是让这段路平稳而过,虚惊一场后笔锋一转,在读者放松愉快中点出“鬼”,可见构思的奇妙。

2.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仿照示例,给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2分)。

原文文段批注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示例: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环境。

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

)示例:心理描写,体现了黑暗、沉静和恐惧的心理。特征:语言平中见奇,生动传神,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为后文遇见赵家三大爷埋下伏笔。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重点语句的能力。由示例可知批注是要从语句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和语言方面进行赏析。从“有些后悔”“感觉”等一系列词语中我们可总结得知是心理描写,这段心理描写写出了作者的恐惧,从“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可见语言平白中耐人寻味,充满奇特之感,而“无数只眼睛监视”“有什么东西尾随”让人在体会作者的恐惧感中仿佛身临其境。

3.小说中赵三大爷具有的性格特点;作品旨在突出的主题。(2分)。

)心地善良不害人,死不赖账讲信用;对美好人性的赞美。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和主题理解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从赵三大爷变为鬼却和常人无异,热心与“我”交谈并要求用自己的“烟袋嘴”归还借父亲的钱,可见他毫无害人之心,心地善良,讲信用;作品采用这种近似荒诞的故事结构,从而让更多的人悟出天地间尚存着一种美好的人性——讲信用。

4.赵家三大爷已死这一结局前文中已有暗示,请任找两处。(2分)。

一、“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②、“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③、“我的钱不能用。”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细节描写的考查。做此类题先迅速浏览全文,获得整体印象;在得知结果的境况下仔细研读,反思作者如此写在暗示着什么。“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我的钱不能用。”鬼魂用的是冥币,所以不能用来还人间所欠的钱。

三、(2013年岳阳16~20题12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

带白蘑菇回家。

妈妈爱吃蘑菇。

到青海出差,在幽蓝的天穹与黛绿的草原之间,见到点点闪烁的白星。

那不是星星,是草原上的白蘑菇。

从鸟岛返回的途中,我买了一袋白蘑菇,预备两天后坐火车带回北京。

回到宾馆,铺下一张报纸,将蘑菇一柄柄小伞朝天,摆在地毯上,一如它们生长在草原时的模样。

小姐进来整理卫生,细细的眉头皱了起来。我忙说,我要把它们带回去送给妈妈。小姐就暖暖地笑了,说您必须把蘑菇翻个身,让菌根朝上,不然蘑菇会烂的。草原上的白蘑菇最难保存。

听了小姐的话,我让白蘑菇趴在地上,好像晒太阳的小胖孩儿,温润而圆滑地裸露在空气中。上火车的日子到了。小姐帮我找来一只小纸箱,用剪刀戳了许多梅花形的小洞,把白蘑菇妥妥地安放进去。

进了卧铺车厢,我小心翼翼地把纸箱塞在床下。对面一位青海大汉说,箱子上捅了那么多的洞,想必带的是活物了。小鸡?小鸭?怎么没听见叫?天气太热,可别憋死了。

我说,带的是草原上的白蘑菇,送给妈妈。他轻轻地重复,哦,妈妈……好像这个词语对他已十分陌生。半晌他才接着说,只是你这样的带法,到不了兰州,蘑菇就得烂成污水。

我大惊失色说,那可怎么办?他说,你在卧铺下面铺开几张纸,把蘑菇晾开,保持它的通风。

我依法处置,摆了一床底的蘑菇。每日数次拨弄,好像育秧的老农。蘑菇们平安地穿兰州,越宝鸡,直逼郑州……不料中原一带,酷热无比,车厢内闷热如桑拿浴池,令人窒息。青海汉子不放心地蹲下检查,突然叫道:快想办法!蘑菇表面已生出白膜,再捂下去,就不能吃了!

我束手无策。大汉二语不说,把我的白蘑菇,重新装进浑身是洞的纸箱。我说,这不是更糟了?他并不解释,三下五除二,把卧铺小茶几上的水杯食品拢成一堆,对周围的人说:烦请各位把自家的东西,拿到别处去放。腾出这个小桌,来放小箱子。箱子里装的是咱青海湖的白蘑菇,她要带回北京给妈妈。我们把窗户开大,让风不停地灌进箱子,蘑菇就坏不了啦。大家帮帮忙,我们都有妈妈。

人们无声地把面包、咸鸭蛋和可乐瓶子移开,为我腾出一方洁净的桌面。

风呼啸着。郑州的风,安阳的风,石家庄的风……穿箱而过。白蘑菇黑色的血液,渐渐被蒸发了,烘成干燥的标本。

终于,北京到了。我拎起蘑菇箱子同车友们告别,对大家说,我代表自己和妈妈谢谢你们!大家说,你快回家去看妈妈吧。

由于路上蒸发了水分,白蘑菇比以前轻了很多。我走得很快,就要出站台的时候,青海汉子追上我,说:有一件很要紧的事,忘了同你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妈妈喝着鸡汤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

(文/毕淑敏)。

1. 标题“带白蘑菇回家”的作用是什么?(2分)。

充当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所有情节都是围绕“带白蘑菇回家”来展开的。

【解析】此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本文就是围绕“带白蘑菇给妈妈”展开故事情节的,从旅店得到服务员的提醒和关爱,到火车上得到青海汉子的关心,以及周围陌生人的体谅和帮助,这一串感人的故事,都是以我“带着白蘑菇回家”孝敬妈妈这个线索展开的。

2. 文中青海汉子这一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他是个怎样的人。(3分)。

青海大汉是个有孝心,有爱心,而且十分细心、热心的人。当他听说“给妈妈带白蘑菇”时,轻轻地呼唤妈妈……而当我的白蘑菇在火车上就要生出白膜时,他站出来号召周围的乘客给白蘑菇挪地方,最后下了火车还不忘追上来交代“白蘑菇炖鸡最鲜”。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分析这位青海汉子,有几个细节,如听说我带着白蘑菇回家孝敬妈妈时,他的喃喃自语(有孝心);在车上主动帮“我”动员周围乘客为白蘑菇挪地方(有爱心);下火车后,追过来叮嘱“白蘑菇炖鸡最鲜”(细心、热心)等几处细节,将这人物逼真的推到读者面前。

3. 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子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语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蘑菇比作“小胖孩儿”,而且用拟人手法说是像小孩一样“趴”在那里晒太阳,突出了白蘑菇的可爱,也表现作者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品析能力。重点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上,作者运用这两种修辞手法,将白蘑菇写得形象可爱,其实是表达自己对白蘑菇的喜爱之情,答题时要注意作者的言外之意,挖掘其深意。

4. 请联系全文揣摩作者听到妈妈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

称将其简约描写出来。(3分)。

听到妈妈说,青海的白蘑菇味道真好,我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感动。想到从青海到北京,这一路上,那么多的人奉献了热心和爱心。旅店不知名的女服务员,列车上豪爽的青海汉子,还有主动给白蘑菇挪地方的乘客,他们的行为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的真情!

【解析】此题考查在具体情境中设计人物心理活动。本题是妈妈尝到白蘑菇炖鸡后发自内心的赞美,而作为女儿,并且经历了从青海到北京,看到无数的陌生人为了帮助自己完成心愿,付出了真挚的情感,因此,设身处地的作者应该会向这些人表达谢意和敬意。

5. 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初看本文标题“带白蘑菇回家”,以为是作者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孝心,而阅读完后才发觉,这是一个误解,文章真正的用意是表达自己一路上受到陌生人的关爱,那些陌生人的爱,才是作者所要赞美的。这也就是文章深刻之所在。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思考和探究。探究文章的主旨不单看文章标题,更需要透过字面的情节了解文章内容,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文章大篇幅地叙写陌生人帮自己保存的蘑菇,可见“带着白蘑菇回家”只是引子。而题干中龙应台的名言,也是对读者的一个提示和警醒。

四、(2013年长沙19~21题14分),记叙文阅读。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的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针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

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650个思念的心情……

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2013年第11期,有改动)。

1. 阅读文章,填写下表。(4分)。

时间情节结果10年前一,“我”活了下来②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我”读完大学下午4点③、④

一,夫妇同意将女儿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②10年来

③老夫妇正要寄生活费给“我”④“我”给老人夫妇挂上项链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抓住记叙文的时间、人物和事件进行的概括填写,先确定时间,根据②对应表中内容和文中的句子“我就是您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应填“10年来”,纵向对比表格,可以确定一③要填写“老夫妇”的情节,④“我”干的事,确定了人物,再根据时间栏找相应段落,按“人物+事件”的模式写出答案。

2. 文中划画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夫妇的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的感激之情。(修辞手法2分,作用分析2分)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将“项链”比作“发光的红心”,有明显的比喻词“变成了”,三个“我分明……到……”句,排比句式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3. 本文标题“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6分)。

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夫妇的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的感激之情。(修辞手法2分,作用分析2分)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及其作用。将“项链”比作“发光的红心”,有明显的比喻词“变成了”,三个“我分明……到……”句,排比句式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五、(2013年衡阳22~25题10分),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

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 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分)。)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一段用了大量篇幅写了芦苇的生长环境是一片荒漠地带,到处都是金黄色的沙子和暗褐色的沙石,所以人也“昏昏沉沉睡着了”,但后来“竟然”在茫茫荒漠中看到“苇”,“我”眼睛为之一亮,所以情感上也有很大的变化,前后感情变化很大,一“昏睡”,一“惊喜”,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

2. 第④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2分)。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形。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重点词语的赏析。“荡漾”是飘荡的意思,一般形容水面等起伏波动。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芦苇在风中的特点:飘荡起伏。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3分)。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第⑤段第一句已经交代了苇“不成气势”,下一句紧接着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苇怎样“不成气势”,以此来突出苇虽身处荒漠,长势不好,但依然顽强生长。

4. 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3分)。

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具有沙漠中的苇一样顽强生命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对散文中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赏析。这篇文章像《白杨礼赞》一样,都是借助某种事物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意愿,所以这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歌颂芦苇,实则是歌颂像芦苇一样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境遇不好,但依然珍惜生命、顽强生活。

全国真题精编。

一、(2013年河北),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1~5题。(15分)。

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辞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3分)。

激愤恼恨→→→胆怯疑惑怀疑动摇平静释然(答出1点得1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填写出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解答这种题,要树立“原文意识”,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文中关于人物情感的关键词或关键句,直接摘抄或概括得出。

2.选文中加着重号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3分)。

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解答此题不能脱离原文,“病人”加了引号,说明这个词语有特殊的含义,不是指身体有疾病的人。要解答这个加点词的含义,首先要锁定答题区域,应该是文章二三两个自然段和第十五段,再选用关键词“搬弄是非”“说三道四”“伤害”“需要救治”等,最后整合答案。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看运用了什么修辞,然后结合句意表述使用这种修辞的作用;这两句话也是环境描写,所以还要把环境描写的作用整合进来。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一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孩子主,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例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话做了,做完就走了。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象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的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头,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扑克着碗口粗的树木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了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不只一项) A.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2014年江苏省中考语文现代文之散文阅读6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2014年江苏省散文阅读6篇 记忆的版图 林清玄 ①一位长辈到大陆探亲回来,说到他在家乡遇到兄弟,相对地坐了半天还不敢相认,因为已经一丝一毫都认不出来了。 ②在他的记忆里,哥哥弟弟都还是剃着光头,蹲在庭前玩泥巴的样子,这是他离开家乡时的影像,经过四十年还清晰一如昨日。经过时间空间的阻隔,记忆如新,反而真实的人物是那样陌生,找不到与记忆的一丝重叠之处。 ③更使他惊诧的是,他住过的三合院完全不见了,家前的路不见了,甚至家后面的山铲平了,家前的海也已退到了远方。 ④他说:“我哥哥指着我们站立的地方,说那是我们从前的家,我环顾四周竟流下泪来,如果不是有亲人告诉我,只有我自己站在那里的话,完全认不出来那是我从童年到少年,住过十七年的地方。” ⑤这使他迷茫了,从前的记忆是真实的,眼前的现实也是真实的,但在时间空间中流过时,两者却都模糊,成为两个丝毫不相连的梦境。在此地时,回观彼处是梦,在彼地时,思及此处也是梦了。到最后,反而是记忆中的版图最真实,虽然记忆中的情景已然彻底消失了。 ⑥这位长辈回来后怅惘了很久,认为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注】的缘故,才让他难以跳接起记忆中沦落的事物,其实不然,有时不必走太远,不必经过太久的时光,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怅惘。 ⑦我有一个朋友,他每次坐在台北松江路六福客栈的咖啡厅时,总会指着咖啡厅的地板,说:“你们相不相信,这一场块是我小时候卧室的所在,我就睡在这个地方,打开窗户就是稻田,白天可以听到蝉声,夜里可以听到青蛙唱歌,这想起来就像是梦一样了。”那梦还不太远,但时空转换,梦.却碎得很快。 ⑧记忆的版图在我们的心中是真实的,它就如同照相机拍下的静照,这里有我走过的一条路,爬过的一座山;那里有我游过泳、捞过虾的河流;还有我年幼天真值得缅怀的身影。这版图一经确定,有如照相纸在定影液中定影,再也无法改变,于是,当我们越过时空,发现版图改变了,心里就仿佛受到伤害,甚至对时间空间都感到遗憾与酸楚了。 ⑨两相对照之下,我们往往否定了现在的真实,因为记忆的版图经过洗涤、美化,像雨雾中的玫瑰,美丽无方,丑陋的现实世界如何可以比拟呢? ⑩其实,在记忆中的事物原来可能不是那么美好的,当时比现在流离、颠沛、贫困,甚至面临了逃难的骨肉离散的苦厄,但由于距离,觉得也可以承受了。现在的真实也不一定丑陋,只是改变了,而我们竟无法承担这种改变。 11…… ○ 12我们在生命中所经验的一切,无非都是一些形式的展现。记忆的版图,乃是从前的现○ 实;现在的生活,。终将成为未来记忆的版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真实的自我始终没有改变。 【注】“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词,在文中意为离乡时间久,距离远。

湖南省长沙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2020年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年长沙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科试卷共27道小题,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共22分) 一、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运用( 学校开展以“我的语文学习”为主题的“知识闯关大赛”,下面是小玲同学抽到的一组国关题,请你和她一起完成。 1.【字词迷宫】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姓氏 ①臧(zàng)克家 ②岑(jīn)参 ③卞(biàn)之琳 形近字 ④珊珊来迟 ⑤蹒跚 ⑥珊瑚 多音字 ⑦强(qiáng)词夺理 ⑧顽强(qiáng) ⑨倔强(jiàng) 成语 ⑩不屑置辨 走投无路 粗制烂造 A.①④⑨⑩ B.③⑤⑨ C.②⑥⑧⑩ D.③⑤⑦ 2.【词语擂台】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毕业感言,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5) 栀子花开,辆歌唱响,回想往事,感慨万千。三年前我来学校时心无半点 ① ,

担心遇到严厉苛责的老师,担心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后来的生活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 们三年 ② 的青春生活,都有老师的精心呵护。毕业来临之际,班主任鼓励我 们:“ ③ ,最后一段路,咱们鼓足劲头往前冲!”师恩如海;浩瀚无边,老师 ④ 的关怀将永远铭刻我们心中。 A.①着落 ②五彩斑斓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无微不至 B.①着陆 ②美轮美奂 ③一失足成千古恨 ④无所不为 C.①着落 ②美轮美奂 ③行百里者半九十 ④无所不为 D.①着陆 ②五彩斑斓 ③一失足成千古恨 ④无微不至 3.【病句诊所】下面四个句子来自同学们的作文,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小区管理人员说:“防疫期间,建议家长禁止孩子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B.地摊经济放开以来,我们小区窝在家里的人数比起放开以前减少了一倍。 C.通过“停课不停学”网络学习,培养了我们自觉参与、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D.“直播带货”是目前非常红火的一种网上销售形式,令许多年轻人跃跃欲试。 4.【语段探微】下面是关于“诗歌节奏”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另一种是随着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变化而出现的节奏。 ②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把握好节奏会使诗歌更加具有韵律美。 ③总之,节奏没有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具有独特性。 ④在现代诗歌朗读中,节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⑤一般而言,诗歌节奏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歌本身固有的节奏。 ⑥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质和特点,朗诵出来的节奏也会不尽相同。 A.②④⑤①⑥③ B.②⑤①④⑥③ C.④②⑤①⑥③ D.⑤④① ②⑥③

湖南省长沙市2018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 0 1 8 年 长 沙 市 初 中 毕 业 学 业 水 平 考 试 试 卷 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 30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B. 契约 (qì) 锲而不舍 C. 斑斓 (l án) 力挽狂斓 D. 拙劣(zhu ó) 相形见绌 2.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2 分) 走进长沙,品味生活,你可以漫步西园北里的麻石步道,聆听 种不可名状的亲切感涌上心头; 也可以徜.徉.太平老街, 感受沉淀 的斑驳时光, 在岁月中找寻自己 的足迹;还可以信步贾谊故居,浏览大师之作,感叹他的文不加点.... ,才华横溢??当然,你也可 以静坐杜甫江阁,迎着湘江夜风,品清茶,听湘曲,与三五好友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 。 A. 聆听 B. 徜徉 D. 文不加点 D. 天伦之乐 3.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2 分) A. “2018 俄罗斯世界杯”引发了一场足球热,据统计,大约三分一左右的年轻人希望亲临 现场观看世界杯。 B. 通过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使人们又一次重温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景。 C. 电影《芳华》勾起了一代人的回忆,是因为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原因。 D. 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两国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4.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 分) ① 核心素养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于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 的期望, 是对经历教育之后学生所 能拥有的品格和能力的要求。 ② 这种期望和要求反映了国家的教育目标。 ③ 在这一目的指引下,制定学业质量标准必须依据核心素养,以此为研制依据和根本遵循。 ④ 核心素养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学业质量标准的根本遵循。 ⑤ 学业质量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学科的能力要求, 进一步细化教育目标, 它成为 指导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的具体可操作的质量标准。 A. ④①②⑤③ B. ⑤③①②④ C. ⑤③④①② D. ④①⑤③② 5. 下列古人“谦称”“敬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 分) A. 张三有问题向朋友讨教,说:“愚不才,有一事请教。” B. 朋友的父亲七十大寿,张三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寿比南山!” C. 朋友问候张三生病的母亲,张三拱手谢曰:“家母身体已无恙。” D. 朋友询问张三妹妹的婚姻状况,张三说:“舍妹尚待字闺中。” 6. 综合运用(共 6分) 某班拟开展以“漫步古诗苑”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古诗分类】 班委会准备将教材中出现过的诗句分类编辑,下列诗句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 ) (2 分,只填序号) ①仍怜故多水,万里连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A.纯粹 (cuì) 鞠躬尽萃 亘古( gèng ) 持之以恒 威慑 (sh è) 仰慕 (mò) 真谛 (d ì) 蹑手蹑脚 蓦然回首 根深缔固 百年名校的朗朗书声。任凭

200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中考状

2008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中考状 D

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之四、含义作用题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考点之五、结构层次 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 对策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 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 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 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

2014年海南省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南省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 (温馨提示:本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将下面的诗句准确、规范、美观地书写在米字格中。(2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不正确 ...,请指出并改正。(2分) 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诲.(huì)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jìn)不住悲凉起来了。 3.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A.即使……也…… B.不但……而且…… C.只要……就…… D.因为……所以……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2分) A.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尽所能 ....,终不愿意。 B.“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个人都随声附和 ....着。 C.尽管奄奄一息 ....,他还是不情愿死。 D.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 ....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 5.下列句子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在电闪雷鸣过后,狂风和暴雨一起向大地倾泻下来。 B.看他高兴的样子,我敢肯定他可能有什么大喜事了。 C.能否独立思考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

D.谁也不否认,高尔基笔下的海燕能给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 6.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2分) 例句:读书就像农民耕地,只有耕耘,才有收获。 读书就像 7.下列关于文学作品的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范进中举》一文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范进喜极而疯的形象,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着名小说家、戏剧家,曾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其重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彷徨》,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C.《西游记》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着。 D.《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之一,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8.根据所给材料,写一则请假条。(5分) 小张明天(6月26日)上午要到公安局办理护照手续,不能到校上课。请你以小张的名义向班主任王老师写一则请假条,请假半天。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25分) (一)古诗文默写(8分) 9.(1),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2)人不寐,。(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过零丁洋》) (5),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6)窈窕淑女,。(《诗经·关雎》)

湖南中考语文考试大纲

湖南省初中语文毕业学业考试标准 一、考试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终结性考试。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真实地反映全体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业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探究意识,提高审美情趣。要注重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要注重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状况。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初中毕业语文学业考试的内容应全面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7-9年级)”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状况。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为了体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应从六个能力层级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蕴涵在其中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语文素养进行有效的考查。六个能力层级为: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语文能力最基本的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欣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欣赏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灵活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包括字词的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古诗文的积累以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 1.识记 A (1)准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3500个常用字的读音、字形和基本意义 (常用字以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为依据) (2)规范、整洁地书写汉字 (3)记忆并准确默写课文要求背诵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名篇名句 (4)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文学名著的文学常识,识记课文涉及的重要文化常识 2.理解 B (5)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含义 3.表达应用 D (6)正确使用词语 (7)辨识、修改常见的病句 (常见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句子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8)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9)基本语法修辞知识的运用 (基本语法修辞知识见附录) (10)根据要求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概述信息 (11)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理解对方的观点、意图,听出讨论的焦点;根据对象、场合,完整准确、文明得体、有针对性地表达、应对 (12)联系生活、学习实际,综合运用语文 4.探究 F (13)对生活、学习中的语文现象进行探讨 (二)阅读 I.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包括一般的科技作品、简单议论文和文学作品,以课外为主,文质兼美、难易适度,为典范的白话文。 1、理解 B (1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15)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 (16)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综合 C (17)搜集、整理文章中的有用信息 (18)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19)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及作用 (21)把握文章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的联系 3.欣赏评价 E (22)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23)对文章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4.探究 F (24)对文章的某一方面能提出疑问或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II.文言诗文阅读 阅读材料以课内文言诗文为主,也可适当选用与课文难易相当的浅易文言诗文。 1.理解 B (25)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正确地朗读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 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

2014年吉林省中考语文试题

吉林省2014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4分)(1-7题各1分,第8、9题各2分,书写1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会当凌绝顶,。(杜甫《望岳》) 3.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 5.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6.当我们看到雄浑苍凉、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时,常常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诗:“,”。 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充分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 8.初中生活即将结束,班级开展以“毕业季”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毕业季·编写留言册”环节中,编委们设置了属对专栏。请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长亭外挥手别知己, 下联:。 9.在“毕业季·召开班会”过程中,许多同学想到分别在即不禁潸然泪下。假如你是主持人,请把劝慰同学们的话写出来。 二、阅读(46分) (一)古诗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10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0.两篇短文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人名)和(朝代)的周敦颐。(1分)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惟吾德馨. (2)可爱者甚蕃. 12.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2分)

2019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 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 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上、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题题号后面的答题要求; 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5.答题卡上不准使用涂改液,涂改胶和贴纸: 6.本学料试卷共27道小题,考试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学且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们不仅要从书籍记载(zǎi)中了解那段历史,更 要领悟永不褪色的“五四”精神,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B.中国智能制造产品高端大气,引领科技潮流,备受世人推(cóng),客商纷至沓来,让 厂商应接不遐。 C.特朗普一意孤行地以霸凌行径开启贸易战,这是一种狭障(yì)的“美国优先”思 想的体现,将损害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D.《神奇的汉字》节目通过妙趣横生的汉字游戏和详细生动的汉字讲解,对汉字追本 朔源,演绎了中国文化的精饰(suí)。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五月的研学之旅,同学们收获颇丰:炭河里遗址前,屏气凝神,体味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岳荒山顶峰上,极目远眺 ..,感叹长沙新城的蓬勃发展;田间地头,摩肩接踵 ....,初尝劳动 的艰辛与快乐。活动结束,同学们乘坐大巴返程,车窗外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有同学禁不 住欢快地歌唱,也有同学在凝视远方,似乎内心不再喧哗,又在憧憬 ..明年的研学活动了。 A.远跳 B.摩肩接踵 C.心旷神怡 D.憧憬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技巧知识点归纳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1)核心人物(2)核心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 (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代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9.语言特色? 写作手法及作用?(表现手法) 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2)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5)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象征、烘托、对比、讽刺、渲染、欲扬先抑、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等 修辞方法及作用 什么修辞+怎样写+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2014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成都市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含成都市毕业初三会考) 语文 注意事项: 1.全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9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zǎo)真绿,把终年贮.(zhù)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B.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yǎn),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xī)息。 C.日晕.(yùn)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zhēng)兆。 D.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suì)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níng)重不可逼视的光。 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B.因为失衡是暂时的,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竟天择的法则。 C.在环境急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至知的真正意义。 D.怒吼着,回漩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泄千里。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在中考冲刺阶段,同学们刻苦学习,几乎达到了忘乎 .. 所以 ..的程度

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一)阅读《写给母亲》 写给母亲 算一算,再有20天,我妈去世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14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性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嘛。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房间里什么也没有,我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我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我妈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哆哆唆唆地叮咛这叮咛那,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在西安的家里,我妈住过的那个房间,一切摆设还原模原样,我一次又一次难受着又跟自己说,我妈没有死,她是住回乡下老家了。今年的夏天太湿太热,每晚被湿热闹醒,恍惚里还想着该给我妈的房间换个新空调了,待清醒过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贵州省铜仁市2014年中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21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省悟(xǐng)凝固(níng)犒赏(kào)锲而不舍(qiè) B.哺育(bǔ)贿赂(lù)症结(zhēng)飒爽英姿(shà) C.功绩(jì)星宿(sù)扼要(è)揆情度理(duó) D.谈吐(tǔ)栈桥(zhàn)对峙(shì)锐不可当(d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禁锢断壁残垣按步就班粗制滥造 B.像样不可明状眼花缭乱川流不息 C.修葺绵里藏针谈笑风生销声匿迹 D.恻隐绿荫蔽日不记其数无耻谰言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期间,风景秀丽的梵净山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 B.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肆无忌惮 ....地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C.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 ....,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D.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的气势和独具匠心 ....的构思来抒情言志,在南宋词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是学校、家庭、社会一 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B.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 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C.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使我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有 了明显改善。 D.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等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 源之一。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 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B.“梵天净土,桃源铜仁”。已经成为了铜仁市对外宣 传的一张名片。 C.“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 D.父亲总是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 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6、下列句子顺序捧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刊物,便边读边 把几篇文章的大意摘录下来。 ②接着,就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 就把它改正过来。 ③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的风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 ④这样下来,他不仅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了“真经”,而且学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⑤“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方法。 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 A.⑤⑥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⑤⑥ C.⑤⑥①③②④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人教版 1、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不速之客 ?在乡村,许多人家都把车停在屋外的车道上,我和丈夫乔恩则喜欢把车停在车库里。我猜那个男孩的想法是:这户人家屋外没车,里面的人肯定外出了。 ?那天,乔恩和我恰好呆在家里,与我俩在一起的还有我家那条懒惰的猎犬艾德。最初是艾德觉察到了什么,而后乔恩和我听到厨房里有动静。我俩满腹狐疑地互相看了一眼,接着听到脚步声从厨房里传出,随后穿过起居室,进入靠南的一个小房间。我和乔恩正坐在那个房间里看报纸。猛然间,我俩与那名不速之客打了个照面。这是一名八九岁的小男孩,瘦瘦的,一头浅黄色头发。他显然没料到我们会在屋里,一时目瞪口呆。 ?“啊,我……我没有……”他支支吾吾地说。 ?乔恩问他:“你在找什么?” ?“我在……我没……我进来是想看看时间的。哎,请问几点了?” ?乔恩回答:“9点30分。可你总是这样不敲门就进人家的屋吗?” ?“我以为屋里没人。我想知道是什么时间,因为……我想回家,我得走了。” ?他不安地看着我俩,同时试探性地一点点往后退,似乎怕乔恩冲过去把他揪住。我和乔恩只是坐在那里瞅着他,后来听到他走出起居室,出了屋门之后将门关上了。 ?与乔恩谈起这个年幼的不速之客,我说:“如果他是想偷什么东西的话,这儿可没他感兴趣的。哎呀,我有一美元硬币放在厨房冰箱上,”我走进厨房。“唉,那一美元不见了。这可不行。咱们受到了侵犯,以后在家时,要不要把门锁起来?现在我们怎么办?要不要跟警察说一声?” ?“就因为那小男孩?没什么。他准是附近哪个农庄的孩子,没必要追究,”乔恩宽慰我,“我小时候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分清是非好坏。要知道,大人讲的那一套对是对,但孩子没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留下印象。我觉得这个男孩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见过像他那样害怕的。” ⑴但我总不能释怀,心想以后一定留意着那男孩。 ⑵几周后的一个早晨,有车子停在我家门外的车道上,一名陌生女子下车向我家走来。 ⑶“有一只狗在我家农场附近转悠,我怕它是无人要的野狗,也许会伤人,想射杀它。可我儿子告诉我,他知道这只狗是你们家的,而且性情温和,所以我们把它带回给你们。”她冲我说道。 ⑷车后门打开了,一个男孩牵着艾德走了出来。浅黄色的头发,瘦瘦的身材,正是拿走一美元硬币的那个小男孩。此刻他在笑吟吟地看着我。 ⑸我感到有些意外,走近小男孩,我说:“谢谢你。”“哦,我该谢谢你们。”小男孩微笑着说道,一边向我主动伸过手来。我连忙握住他的小手,忽然感觉有什么硬邦邦的东西塞到了我的手心。还没等我完全反应过来,他已迅速跑回车内,挥手向我告别。 ⑹看着手心那枚锃亮的一美元硬币,我感到有些歉疚。我想,虽然我不知他的姓名,他也不晓得我叫什么,但我们都从对方那里学到了点有价值的东西。 1.“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小男孩是“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乔恩为什么决定不去追究小男孩的偷窃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小男孩有哪些优点?请至少说出两条来,并简要说明他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⑹段说“我感到有些歉疚”,为什么“我”感到有些歉疚?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卷C卷新版

湖南省中考语文试卷C卷新版 一、阅读理解 (共5题;共67分) 1. (2分)古诗文名句默写。 (1)《夜雨寄北》中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 2. (11分)(2019·梧州)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陈康肃公善射多谋善断 B .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手不释卷 C . 惟手熟尔深思熟虑 D .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置之不理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公亦以此自矜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B . 睨之久而不去已而之细柳军

C . 而钱不湿何苦而不平 D . 以钱覆其口其业有不精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 B . 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 C . 从康肃的“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 D .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 (14分)(2019·上城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泷冈阡表①(节选) 欧阳修 自吾为汝家妇,即知汝父之孝也。吾之始归也,汝父之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以为新遭母丧适③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汝父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顾见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卜者谓我在戌④将死使甚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呜呼!夫养不必丰,要于孝;为吏不必博于禄,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注】①节选自《泷冈阡表》,有删改。此文为欧阳修纪念先父的墓表,因其父去世时欧阳修尚幼,先父的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