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业论文设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

响分析

培养单位:金融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专硕

研究方向:银行管理

作者:胡海芋

指导教师:高洁

论文日期: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目录

第1章引言 (1)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

1.1.1选题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2)

1.2文献回顾 (3)

1.2.1国外文献综述 (4)

1.2.2国内文献综述 (5)

1.2.3文献小结 (6)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6)

1.4创新与不足 (6)

第2章我国汇率和加工贸易的描述性分析 (7)

2.1我国汇率和改革的历史进程 (7)

2.2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 (9)

2.3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8)

2.3.1汇率的相关概念 (10)

2.3.2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 (10)

2.4加工贸易 (20)

2.4.1加工贸易发展概况 (21)

2.4.2加工贸易的发展近况 (21)

第3章汇率变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的理论分析 (8)

3.1 (8)

3.2 (8)

3.2.1马歇尔-勒纳条件 (10)

3.2.2J曲线效应 (10)

3.2.3吸收分析法 (10)

3.2.4乘数论 (10)

3.2.5货币分析法 (10)

第4章实证研究 (21)

4.1计量模型的构建 (21)

4.2实证分析过程 (22)

4.2.1变量选择 (22)

4.2.2 ADF检验...............................................。。。。。。. (26)

4.2.3协整检验 (29)

4.2.4VECM(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31)

4.2.5脉冲响应函数 (38)

4.2.6方差分解 (39)

第5章主要结论与相关建议 (43)

5.1全文主要结论 (43)

参考文献 (48)

致谢 (50)

附录 (5)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汇率作为外汇市场上我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相互交换的比率,是国际贸易的重要调节杠杆,时刻影响着商品的进出口、资本的流出入、物价水平等因素,因此对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汇率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民币币值的变动问题也一直是国际学界、业界乃至政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自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开始了大幅的升值过程,截至2015年3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达到1:6.26,累计升值24.3%。

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加工贸易行业在提升劳动力就业率,扩大贸易出口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国际分工不断精细化,国际贸易不断发展,其中加工贸易产业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8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440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5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5.7%。2014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8.6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进出口总额的32.7%。加工贸易由于“两头在外”,其优势和作用十分明显,客观存在有利于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产品档次,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利用加工贸易的保税政策,还可以节省资金、降低成本、扩大出口能力,综上所诉加工贸易对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1.1.2研究意义

汇率,即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作为一国货币所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是维系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和重要桥梁,因而,对汇率的研究,尤其对是汇率对贸易影响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人民币汇率波动也是国内外关注聚焦点。自 2005 年 7 月份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较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各行各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前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整个经济的影响,例如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经济结构、进出口贸易、就业水平的影响。而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某一具体产业影响的研究却比较缺乏。加工贸易是我国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解决就业、增加外汇储备、促进城乡企业发展等方面有很大功劳。我国加工业受到劳动力价格低、技术匮乏、对外贸易依赖性强等因素的制约,

所以人民币汇率波动必然会对加工业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有多大影响?汇率制度的改革,让人民币更自由的浮动,对加工贸易进出口又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面对汇率的变化,我国在加工业方面应采用哪些对策?显然,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分析汇率变化对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影响,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1.2 文献综述

1.2.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文献就人民币汇率与贸易的关系研究方面,主要有一下两种不同的研究倾向和结果。一种是认为汇率与贸易关系密切,汇率的变动将带来贸易的变动;另一种倾向是汇率与贸易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汇率生成机制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之间彼此相对割裂。

Brada, Kuta and Su(1993)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进出口的关系。结果显示人民币有效汇率、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对出口和进口之比有着正向影响,中国实际GDP有负向影响,人民币贬值后,其对贸易收支的改善效果在一年内基本发挥出来,不存在贬值后短期内使贸易收支恶化的现象。Heike、Hooper(1987)和 Krugman 、Baldwin(1999)等人就美国的实际有效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实证,其实证的结论是,实际有效汇率贬值有利于改善一国贸易收支。Lal和Lowinger(2002)通过对东南亚国家名义有效汇率和外贸平衡的研究得出,汇率贬值能够促进贸易条件的改善。Fabio Augusto Reis Gomes与Lourenco Senne Paz(2005)通过对巴西108个月度数据的实证检验,验证了固定汇率制下马歇尔-勒纳条件的有效性,也得出了短期中J曲线效应的存在。Jamal Bouoiyour与Serge Rey(2005)通过对1960-2000年摩洛哥的年度数据检验,发现迪拉姆的升值导致摩洛哥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多。Mohsen Bahmani-Oskooee与Zohre Ardalanif(2006)使用美国66个产业的月度进出口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得出结论:长期中美元的贬值对于大多数产业的出口有刺激作用,而对进口产业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反,Ballmani-Oskooee(1985,1989)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相对软弱的金融体系和封闭的经济运行、长期和严重的贸易逆差及较高的进口需求刚性往往导致汇率变动的J曲线效应弱化或变形。发展中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改善贸易收支的马歇尔-勒纳条件常常不成立,即使成立,金融体系的扭曲也往使得汇率变动不能完全传递到进出口商品价格和需求的变动上,汇率生成机制和国际收

支调节机制之间彼此相对割裂。ZhaoyongZhang(1996)研究发现:贸易差额的变化引起汇率的变化,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汇率的变化会引起贸易差额的变化。汇率变化更多的是作为贸易变化的结果,单单人民币汇率变化几乎不可能改善中国贸易收支。蒙代尔(2003)批驳了“人民币升值论”,他认为贸易账户顺差与人民币升值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DavidMalpass(2005)认为通过贬值来改善贸易收支是一种不利的发展政策。

1.2.2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关于人民币汇率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与国外文献类似,国内文献就汇率与贸易的关系上,也是区分为两类研究结果。

戴祖祥(1997)对中国1981-1995年的数据分析后得出,中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之和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从而人民币汇率贬值可以改善我国贸易收支。朱真丽、宁妮(2002)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多边和双边价格弹性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货币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戴金平、王晓天(2005)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收支、FDI 与实际汇率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 三者之间长期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长期来看人民币实际贬值的 J 曲线效应明显, 贬值改善贸易余额的时滞大约为两年。范方志, 赵大平(2006)用误差修正模型和几何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双边汇率对双边贸易收支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及双边汇率对不同贸易伙伴的影响差别。分析表明,在长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几乎能改善我国对所有贸易伙伴的贸易收支,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在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恶化我国对大多数贸易伙伴的贸易收支,马歇尔-勒纳条件可能不成立。许少强, 马丹(2005)采用 Johansen 协整技术和 1994 年以来的季度数据分别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如何影响我国贸易收支及中美双边贸易收支作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能够缓解我国贸易收支和中美双边贸易收支顺差,但后者的影响程度较高。辜岚(2006)利用中国 1997-2004 年实际汇率波动与双边贸易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各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协整检验表明中国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欧元区国家和马来西亚五个经济体的贸易收支和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与日本和英国之间却不存在。研究结果还表明马歇尔-勒纳条件只在中国和美国、欧元区国家之间成立。

相反,厉以宁等(1991)对中国1970-1983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中国进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严重不足,人民币汇率贬值不但不能改善贸易收支,反而会使得出口状况恶化。陈彪如(1992)运用外经贸部统计的 1980-1989 年进出口价格指数和贸易量指数进行回归后得到如下结果: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1.0248,说明人民币贬值或升值对改善贸易收支的效果是微不足道的,经济总体

增长能够使贸易收支改善。谢建国、陈漓高(2003)研究发现,1978-2000年人民币汇率贬值对中国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尹翔硕, 俞娟(2004)对日本 1981 年以后的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进行了回归分析。我们的结果显示,汇率并不是影响一国贸易收支长期变动的主要因素,更基本的因素是储蓄与投资。如果一国的国内储蓄率高,或者投资率太低,它的对外贸易就会出现持续的顺差。因此,我国现在不能利用汇率升值的办法来调整对美贸易收支的顺差。沈国兵(2005)采用1994-2002年的年度数据以及1998-2003年的月度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表明,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之间没有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以上的研究并未区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或者说其研究的仅仅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有着自己的特点,不能等同于一般贸易,因此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也会不同于一般贸易。针对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有关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加工贸易关系的问题, 已有国内学者对此进行分析。任永菊 (2003) 通过对我国进口和出口的关系检验, 发现我国进口对出口的弹性为 0.818, 即近 82%的进口经过加工后复出口, 即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 进而有利于复出口。陈华 (2003) 指出由于加工贸易比重大, 中国进口呈刚性, 汇率对进口的影响不大。李建伟和余明 ( 2003) 利用 1995 年 1 月-2003 年 6 月的季度数据, 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 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加工贸易出口、进口和与一般贸易出口、进口的关系。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可以带来一般贸易出口的增长,加工贸易增速的降低。陈治中(2005)认为中国大陆加工贸易行业中的外资企业将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和影响。喻卫斌、苏国强(2006)通过对广东省1995-2005年进出口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人民币升值导致加工贸易进出口都下降的结论。胡均民(2006)利用了协整分析方法检验了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波动与加工贸易出口的关系,指出人民币的升值能够改变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随后,杨晓林以上海为例研究了在1985年到2004年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于上海市不同贸易方式下出口额的影响。检验结果显示出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对于加工贸易的阻碍作用要大于其对于一般贸易的阻碍作用。喻卫斌和苏国强(2006)以广东省为例,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针对1995年到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会降低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长速度。李辉(2008)和吴玉兰(2008)也得出了人民币升值会阻碍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的结论。

1.2.3文献小结

纵观上述文献,国内的研究使用的计量方法大致有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最小二乘法模型等,虽然是采用了不同的计量方法、从不同研

究视角出发、选用不同的汇率,也得出关于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贸易进出口影响的不同结论,但是国内研究所采用的计量方法都比较简单,普遍采用最小二乘法,且由于大多数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采用传统的 OLS 估计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从而使其计量结果失去可信度。再从研究对象来看,大多数文献停留在双边汇率对贸易的影响的研究上,这具有一定的有普遍意义,但专门研究汇率对加工贸易的的外文文献不多。此外,国内对于汇率与加工贸易的研究都只做了简单的实证检验,并没有深入的进行理论分析,较少对贸易影响的原因和逻辑做出合理、深入地探讨。而国外对于汇率与加工贸易的文献更是少之又少。

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外学者对实际汇率对加工贸易影响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立 VAR 计量模型,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加工贸易影响做出更合理的解释,以期得到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总之,有关研究在取得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可以挖掘的空间,这也正是本文选题的重要动力所在。

1.3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的等基本问题,以明确研究动机,写作思路,并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文章架构。

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汇率和加工贸易的描述性分析。首先对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进行历史回顾,并对我国目前的汇率实际波动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就是介绍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和呈现的特点。

第三部分是汇率对贸易影响的理论的介绍。

第四部分是进行实证研究,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选取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国内生产总值(GDP)、贸易环境等变量从1995年第一季度至 2014年第三季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

第五部分是依据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并且结合中国加工贸易的特性来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以此促进我国加工业的发展繁荣。

1.3.2 研究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相关文献综述,以及汇率对加工贸易影响的理论分

析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深入研究了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文章从相关的网站和数据库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制作出易于直观和理解的描述性统计图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内容的说服力。同时,在对比分析汇改前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时本文后见了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本文主要有以下两个创新点:

第一,以往关于汇率和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汇率与一国总的贸易收支的关系,并没有细分贸易方式。针对性写汇率对加工贸易的文章较少;再加之写汇改前后汇率对加工贸易的对比研究更是几乎没有。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很大,人民币汇率如何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并进行汇改前后对比是一个创新。

第二,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时候,由于该数据没有月度数据,因此选取所有的数据都为季度数据。用季度数据进行汇率对贸易的影响性实证研究中的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不足

第一,数据的有效性以及实证的缺陷。基本变量选取的不同和统计差异将影响实证结论。同时,实证研究的本身也存在的理论缺陷,实证结论与真实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因此会造成理论对问题说明不足。

第二,观点带有一定主观性,对政策的建议带有局限性。人民币汇率问题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再加上研究者个人理论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决定了对问题研究分析不够深入。汇率与经济及政治领域的关系决定了判断汇率及其政策的合理性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第二章我国汇率和加工贸易的描述性分析

2.1 我国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

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进入了升值阶段。研究和分析我国

的汇率制度变化,有利于明确今后的汇率改革的方向。

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1—1993年底,这是固定汇率制度阶段,人民币兑换美元一直处于贬值阶段;第二阶段为1994—2995年7月,这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阶段。其中汇率水平的变化分为两个时期,1994—1997年的汇率升值阶段,和1998—2005年的汇率相对稳定乃至固定阶段;第三阶段为2005年7月21日以后,这是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阶段。

(1)固定汇率制度阶段的汇率

1981—1993年,我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但是汇率一直趋向于贬值,1981年之前,人民币兑换美元的官方汇率为1.5:1,此后连续7次进行汇率贬值,二十多年后的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为8.7:1,人民币合计贬值了近3.5倍。(见下图:年平均汇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阶段

1994年1月1日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官方人民币汇率贬到市场汇率的平均水平,即8.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制。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平均,作为每日公布人民币对美元交易的中间价,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变化,同时公布人民银币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

为防止外汇黑市价格的出现和外汇短缺,取消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为个外汇指定银行相互调剂余缺和清算提供服务。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由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际外汇管理局监督管理。在1994-1997年期间,外汇体制改革不断深化,,1996年12月,我国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以后,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经常项下

的外汇需求经过真实性审核就可以得到满足。人民币汇率进一步的迈向市场化。1994年至2004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如见下图: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3)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5年7月21日起,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从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汇率一次性升值2.1%。

人民币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对美元加速、单边的升值一直是“主旋律”,直到2008年年中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令上述过程陷入停滞,而升值进程直到2010年才复苏。2010年6月19日,央行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人民币二次汇改正式开启,对美元开始重新升值。但和过去几年不同,二次汇改以来,每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波幅明显加大,体现出双向波动的特征。相对于人民币的单边升值预期会带来吸更多国际资本,即热钱涌入国内,加剧了通胀的局面,双向波动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于威慑热钱。人民币对美元的双向波动将使热钱套利人民币升值的难度增加,进而起到威慑热钱的作用。截至2015年3月1日的6.26汇率,升值了24.3%。2005年至2014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化如见下图。

数据来源:国家与统计局2.3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2.3.1 汇率的相关概念

外汇的概念具有双重含义,即有动态和静态之分。外汇的动态概念,是指把一个国家的货币兑换成另外一个国家的货币,借以清偿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的一种专门性的经营活动。它是国际间汇兑(Foreign Exchange)的简称。外汇的静态概念,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手段包括以外币表示的信用工具和有价证券,如:银行存款、商业汇票、银行汇票、银行支票、外国政府库券及其长短期证券等。人们通常所说的外汇,一般都是就其静态意义而言,就是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指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或者说是两国货币间的比价。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因为一个国家生产的商品都是按该国货币来计算成本的,要拿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其商品成本一定会与汇率相关。汇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是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它是一国政府所公布的汇率,由官方规定或者在外汇市场形成。通常用美元、欧元、特别提款权或者一揽子货币作为标准,然后确定与其之间的汇率,汇率随着这些货币的变动而变动。某些时候,政府可能为了实施一些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人为的制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另外,名义汇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因此,名义汇率难以反映两种货币的真实价值对比。

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是用两国价格水平对名义汇率进行调整后的汇率,即e ?P/P

*(其中,e 为直接标价法的名义汇率,即用本币表示的外币价格,P *为以外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水平,P 为以本币表示的本国商品价格水平)。实际汇率反映了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水平,从而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有效汇率(Effective Exchange Rate)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通常以对外贸易比重为权数。有效汇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指标,通常被用于度量一个国家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被用于研究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还可以被用于研究一个国家相对于另一个国家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在具体的实证过程中,人们通常将有效汇率区分为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将名义有效汇率剔除该国当年的物价上涨因,就得到实际有效汇率。

名义有效汇率(Nomin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等于其货币与所有贸易伙伴国货币双边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对各国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就可以得到实际有效汇率。IMF 组织测算成员有效汇率时,一般选择该国前20名贸易伙伴国,按照每一贸易伙伴国在该进出口贸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确定贸易权重,该国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等于这20个国家本币对所求外币的名义汇率的加权平均数。

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不仅考虑了所有双边名义汇率的相对变动情况,而且还剔除了通货膨胀对货币本身价值变动的影响,能够综合地反映本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相对购买力。目前,通行的加权平均方法包括算术加权平均和几何加权平均两类。在测算有效汇率时,研究人员往往根据自己的特殊目的来设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样本货币范围和贸易权重等相关参数,得出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2.3.2实际有效汇率的计算

实际有效汇率计算方法包括算术加权平均和几何加权平均两类:

(1) 算数加权平均法

首先计算双边实际汇率。

公式如下:

1000??=i i i p p NER NER RER , i=1,2,3……n 其中,NER 0表示基期本国与i 国的双边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NER i 表示报告期本国与i 国的双边名义汇率(直接标价法)。n 表示一共有n 个竞争国或贸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