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_广东专业镇发展及其政策取向_朱桂龙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_广东专业镇发展及其政策取向_朱桂龙

第32卷第1期2014年1月

科学学研究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Vol.32No.1Jan.2014

文章编号:1003-2053(2014)01-0029-05

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广东专业镇发展及其政策取向

朱桂龙,钟自然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要:广东专业镇通过特色产业聚集及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已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创新增长极。但

同时,支撑专业镇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供给缺失,产学研合作创新长效机制缺乏,严重制约了广东专业镇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专业镇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转型的政策关键,需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以提升专业镇产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专业镇技术创新政策的支持重点,构建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并建立符合公共财政原则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关键词:专业镇;创新驱动;政策取向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07305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123300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12JZD042)作者简介:朱桂龙(1964-),男,安徽庐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学研协同创新。

钟自然(1963-),男,广东五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20世纪80年代末期,得益于毗邻港澳的地缘

优势,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推动下,广东省沿海地区逐步出现规模十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产业相对集中、产供销一体化、以镇为地理单元的新型经济形态

[1]

。这些镇级经济同改革开放初期兴起的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最大的不

同是,

其产业组织与产业形态是在政府推动与市场选择双重作用下形成,产业集中度较高,专业化分工明确,产业链比较完备,创新、营销、信息网络、展览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广东学者和地方政府将这种以镇(区)为基本地理单元,主导产业相对集中,已形成较大经济规模,

呈专业化协作配套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称之为“专业镇”。专业镇其本质是一个以乡镇为地理单元的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

展,广东专业镇的产业从传统制造业,扩展到农业、服务业以至高端的创意产业,覆盖了30多个产业和产品类别,专业镇的分布从珠三角扩散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截至2011年,广东省认定了325家省级专业镇,省级专业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 )1.64万亿元,占全省GDP 比重31.1%,专业镇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品牌。

1

广东专业镇发展历程与特征

1.1

发展历程

广东专业镇发展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其

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2]

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末,“专业户”、“专业村”在广东陆续出现了,以这些“专业户”和“专业

村”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化市场和“专业镇”的雏形。这个阶段可以被称作是

专业镇发展的“斯密”

阶段[3]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济处在转轨初期,商品市场短缺状态,此时专业镇生产和交易是其主要的功能,对技术创新、营销的需求几乎没有。

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基于农产品加工业、

传统手工制造业,“三来一补”制造业发展模式,广东的专业镇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一镇一

品”

的格局特色。同时,专业镇也开始突破“农业”领域,逐渐扩展到制造业、商贸和旅游业。专业镇的内企业横向关联也越发的紧密,逐渐行成了围绕区域、产品以及商品流通为核心的产业的集聚。

成长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专业镇经济的

科学学研究第32卷

深度发展,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开始呈现专业化趋势。基于纵向配套的产业整体发展模式,企业间联系变得愈发紧密。伴随着这一联系的发展,以及协作关系不断增强,其社会网络也得到进一步扩展,网络的外部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呈现出产业集群雏形。专业镇内与制造发展相配套的中介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的催生与发展,为专业镇市场规则秩序制定与维护,以及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提供了组织保障。

创新期:金融危机后,伴随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当广东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入平稳增长阶段,在市场竞争压力与政府政策引导双重作用下,专业镇开始从短期经济利益、家族利益向创新、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而广东省委、省政府也高度认同专业镇在“推动全省区域经济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建设幸福广东”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将专业镇转型升级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研发机构、企业科技特派员、建立专业镇创新服务平台、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等方式,企业技术能力显著提升,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2009-2012年,专业镇社会科技投入增加74.4%,年均增长18.6%,其中各级政府科技投入增加76.5%,年均增长19.1%。政府科技投入占全社会科技投入比重年均为14.3%。专业镇研发人员数量年均增长57%,2012年全省342家省级专业镇拥有研发人员21.6万,占全省研发人员总数的53.2%;同期专利申请量与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幅度分别是21.3%和46.9%,2012年专业镇授权专利51173件,占全省的48.4%;专利授权专业镇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总数达到2905个,其中省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数1609个;集体商标数和原产地商标数141个,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专业镇已发展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表12009-2012年广东省各地市专业镇主要科技指标概况

年份专业镇

个数

研发(R&D)

人员(人)

社会科技

投入(万元)

政府科技

投入(万元)

专利申请

量(件)

专利授权

量(件)

发明专利

授权量(件)

公共创新服

务平台数(个)

创新服务

机构数(个)

200929665858109668115277839325262831030196 20103091528091466551207420545764489518062852623 20113252023951485627220338813616218024033152686 20123422166411912556269697728895117329643202768资料来源:广东省科技厅专业镇统计资料

截至2013年,广东已形成专业镇342个。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1231家,占全省的22.5%;拥有创新机构2686个,研发人员20.2万,占全省研发人员总数的53.2%;申请专利81361件,占全省的41.4%;专利授权62180件,占全省的48.4%;专业镇拥有“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总数达到2905个,其中省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数1609个;集体商标数和原产地商标数141个,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专业镇已发展成为广东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1.2发展特征

从广东专业镇的演化过程看,专业镇具有以下主要特征[2]:

(1)特色产业聚集

广东专业镇具有“小企业、大产业、小产品、大市场”的特征,并以特色产业为主导,通过产业链纵向或横向专业分工与网络化协作,形成企业集聚和

·

03

·

①资料来源:余健.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思考.科技日报,2012-10-15.;“数”说专业镇.广东科技,2013-03-10。

第1期朱桂龙钟自然: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产业组织形态。主导产业集聚度高是专业镇发展及其市场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如:大沥铝型材、西樵布料、小榄五金、古镇灯饰、龙江家具、虎门服装、石湾瓷砖、澜石不锈钢,枫溪陶瓷、澄海玩具、狮岭皮具等,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品牌[4]。花都狮岭的皮具已占领欧洲和中西亚中低档皮具市场,其生产占比已达到全国1/3;增城新塘牛仔服装占有全国市场份额60%;南海大沥铝型材产量也达全国35%;罗定附城充电器产量占世界30%以上;中山古镇民用灯具国内市场占有率在60%以上[4]。

(2)在镇级行政区域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

专业镇是一个行政建制完整的社会单元,政府功能体系完备,主导作用明显。在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区域内产业群落内部、产业群落之间,以及其与行政区内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关系,逐步实现区域创新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的有机统一,为专业镇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系统保障。专业镇产业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并随着产业发展实现自我优化。

2广东专业镇技术创新

2.1打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专业镇创新是广东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关键节点。基于这一思路,依托镇内龙头企业和行政服务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专业镇建立了一系列产业创新发展相关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公共检验检测平台等创新研发与服务机构,形成纵横相连、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专业镇创新研发与服务体系,为专业镇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与体系保证。截至2012年,97%以上专业镇建立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全省专业镇拥有创新机构2686个。

2.2“一镇一校”、“一镇一院”等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为抓手,在以往常规合作基础上,近年来,广东省探索实践特色产业专业镇同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点对点的深度对接。共建创新平台、产业技术联合攻关、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以及派驻科技特派员,组建创新联盟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为专业镇创新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4]。截至2012年,全省专业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机构数713个,2000多名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特派员扎根广东专业镇企业与创新平台。2.3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相比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水平和附加值高。近年来,广东的一些专业镇在产业转型升级实践中,探索了一条延伸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之路。以相关产业装备需求为导向,联合外部创新资源,引导传统制造企业从改进与发展装备入手,发展与产业相关联的装备制造业,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如:东莞市寮步镇光电数码产业转型升级就是采用这一路径模式。寮步镇从引导企业改进与发展装备入手,通过发展与光电数码产业相关联的装备制造业,最终实现光电数码产业的转型升级(广东省委政研室、广东省科技厅联合调研组,2012)。

3专业镇发展面临问题

3.1技术发展低端化,要素驱动发展特征显著广东专业镇发展多依靠“三来一补”加工贸易或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开始起步,通过技术引进,依靠转轨时期廉价劳动力及其他要素资源形成强大的制造能力,实现专业镇原始积累。其竞争优势为“低成本制造”。这一发展模式在实现专业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催生了专业镇内企业自主创新的惰性,以及对创新的厌恶。相关的创新活动基本体现为原有技术发展曲线下的小创新,变革型创新少,甚至没有。2011年,326家专业镇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但全省专业镇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GDP比重仅为1.0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7%。

3.2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仍未能建立

由于历史原因、广东专业镇自身创新资源禀赋稀缺,镇内多数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推动专业镇内企业技术创新就成为专业镇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广东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专业镇产学研协同创新。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政府对专业镇产学研的资助,不仅没有发挥杠杆效应,反而成为企业、高校无偿获取资源的“公共地”。同样,也由于缺乏有效的研发合作和知识转移机制,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更多体现为各方获取和分割政府资源的同盟。产学研合作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

13

·

科学学研究第32卷

3.3支撑专业镇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技术供给缺失

共性技术创新是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一直以来,广东专业镇经济走外源型发展模式。企业专注于制造,其创新活动主要体现为对产品和工艺适应性改进,缺乏共性技术研发创新与积累,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始于1998年的行业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使得共性技术的社会供给也被大大削弱。总体上,由于缺乏对共性技术创新解决,专业镇产业转型升级难以实现有效突破,产业发展低端化状况也难以有效改变。

4推动专业镇创新发展的政策思考

4.1创新专业镇政策引导方式,提升专业镇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广东专业镇已初具规模,继续走低端制造,已无发展空间,难以为继。加强自主创新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专业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自主创新投入风险比较大、研发周期长、学科领域广,同时专业镇辖内的企业体小量大,单纯依靠企业很难完成,因此,专业镇自主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与组织。过去政府对专业镇自主创新的引导更多是以科技项目形式,直接资助企业研发活动或技术改造。但过多关注于具体产品层面的创新活动,很容易造成政府研发资助的“挤出效应”,即企业容易形成对政府研发资助的惰性,陷入“资助创新,不资助不创新”的低水平均衡锁定中。同时,具体项目层面的资助行为也容易造成资助对象的“选择性偏见”,不一定是最需要资助的企业获得资助,更有可能是最主动的企业获取政府资助。这些弊端都有悖于政府财政资金公共属性,同时也会降低政府研发资助活动的效率。为此,在今后政府对专业镇创新活动资助重点因由从具体项目层面转向提供企业技术创新“公共物品”;由“事前资助”为主转向“事前资助”与“事后资助”并重。一是围绕专业镇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要,组织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与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专业镇自主创新在方向和规划上总体设计;二是注重研发经费税前抵扣、加速折旧、“创新劵”、政府购买、以奖代补等“事后资助方式”的灵活使用,引导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三是在以往一镇一校合作模式基础上,探索建立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以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为目标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研究院,不断提高专业镇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4.2构建共性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实现专业镇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共性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专业镇自主创新发展现实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专业镇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发展必由之路。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缺失,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是缺乏对合作各方主体属性目标和能力差异的系统认识,以及解决其间差异的制度设计。本质而言,合作主体的能力结构和水平差异,是专业镇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只有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激励与利益分配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形成产学研异质性主体的内生性互惠动力。基于这一认识,要求我们在政策选择与实施中必须系统认识和充分考虑创新主体目标属性差异及行为特征所表达的政策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定位、目标选择及机制设计,使政策成为推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主体进行共性技术协同创新的引导和粘合剂,从而实现异质性合作主体的资源与要素耦合。

另一方面,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还有赖于各方主体切实的投入,尤其是企业的经费投入。但现实情景是企业缺乏必要的投入,更多情况下企业视政府创新的各项支持位一种补助,而非对企业投入的一种引导。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要求企业首先是投入主体。企业成为投入主体,不仅仅在于增加研发投入,更带来创新合作组织治理机制改善,以及创新效率的提升。

4.3厘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构建符合公共财政原则的多层次政策支持体系

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具有从企业专有技术到产业共性技术的层次结构性。其中,共性技术固有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及其外部性,使其创新的市场失灵程度较高,是政府应给予支持和关注的重点领域[5]。尽管各级政府部门一直重视共性技术创新,并通过各类科技专项支持共性技术的研发,但与政府支持并不断增大的投入相比,我国共性技术发展绩效与期望目标还存在巨大差异,制约专业镇主导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基础材料、关键设备、核心元器件及软件工具等关键共性技术,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总结现阶段共性技术发展滞后的原因,既有外源型产业发展路径和行业科研院所改制等形成的影

·

23

·

第1期朱桂龙钟自然: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

响,也有政府对共性技术创新支持政策设计缺乏系统考虑,政府与市场界限不清,以及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等政策选择与工具运用等问题。

首先,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基础上,找准政府政策着力点。基础性共性技术带有领域特征且公共属性较强;应用性共性技术与企业专有技术相连接,可直接支撑企业专有技术发展,因此兼具公共-私

有两种属性,且更多表现为私有属性[6]

。两类共性技术形态和属性上的差异,决定了政府对其支持方

式、组织模式以及主导机制应有所不同[7]

。但现阶段,我国对共性技术支持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却忽略了这些差异,缺乏从技术体系整体发展上去考虑政策支持目标和主导机制,从而使得适应我国国情和共性技术特点、符合公共财政原则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更有甚者,在企业一些自有目标发展要求下,政府支持目标呈现不断下移趋势。这一趋势如进一步延续,一个可能的结果是我们可能解决了个别企业部分产品发展,但却丢失了技术体系的整体发展。

其次,强化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等需求型政策工具配套辅助功能。通过对需求型政策工具的重视及政策内容完善,形成对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发展的直接推动。如,借鉴国外从事共性技术研究的国家研究院(所)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鼓励应用型研究院

所的建立,

并对其从事的共性技术研发和公益性服务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购买其提供的共性技术服务等,

引导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第三,突出财政资金的效率与效能。要进一步强调产业导向,集中力量加大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支持;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通过对共性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带动社会资金和私人资本对共性技术的投入。参考文献:

[1]李朝庭.广东专业镇转型升级的战略思考[J ].科技

管理研究,

2013,(8):26-29.[2]刘朝刚,许上云.专业镇与产业集群的区别[J ]

.发展研究,

2013,(4):70-73.[3]符正平.专业镇成长:从无形走向有形[J ].学术研

究,

2002,(7):15-16.[4]熊国平.专业镇产业集聚升级的路径选择[N ].南方

日报,

2009-05-19(A13).[5]朱桂龙.产学研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J ].科学

学研究,

2012,30(12):1763-1764.[6]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概念、分类与制度供给[J ]

.中国科技论坛,

2006,(3):45-47.[7]李纪珍.共性技术供给与扩散的模式选择[J ].科学

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1,32(10):5-12.From elements -driven to innovation -driven :an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industrial townships and its policy orien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ZHU Gui-long ,ZHONG Zi-ran

(Institut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China )

Abstract :Guangdong specialized industrial township ,through special industry clusters and construction of industrial ecosyste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novative growth p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angdong Province.While at the same time ,the lack of ge-neric technology supply in suppor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specialized industrial townships and the failure in establishi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both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industrial townships in Guangdong.To promote the specialized town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driving to innovation driv-ing ,it's necessary to further clarify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in professional town industrial as the core ,and to optimize policy support priorities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build a long -term industry -university -institute collaborative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generic technology and to construct the multi -level policy support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finance.

Key words :specialized industrial townships ;innovation -driven ;policy -orientation

·

3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