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鲁滨逊漂流记》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2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

3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

4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

5 以颜色词为主题的英汉习语比较

6 《月亮与六便士》中查尔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追寻自我

7 外语学习焦虑与口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8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9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

10 Pronunciation Problem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11 《红楼梦》两英译本文化不可译性之管窥

12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13 试析商务英语的修辞特征及其汉译

14 从传播美学分析国内畅销知名化妆品广告中的译文

15 《外婆的日常家当》中女性形象象征意义

16 中英报刊新闻标题语言特色探讨

17 英语禁忌语的语用研究

18 浅析“欧亨利式结尾”在其小说中的主题揭示

19 论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父权意识

20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21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22 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3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

24 《动物庄园》中的黑色幽默分析

2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

26 从《纯真年代》的女性角色看旧纽约的女性地位

27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28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29 从《远眺》看翁达杰的立体主义叙事形式

30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31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32 Love and Death in The A wakening

33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

34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35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36 从广交会现场洽谈角度论英语委婉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功能与应用

37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38 从文化视角看中美家庭教育差异

39 《马丁?伊登》中马丁?伊登美国梦的分析

40 从《实习医生格蕾》浅析美剧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趋势

41 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42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43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44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45 浅析电影《我是山姆》中的反智主义

46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

47 《绝望的主妇》中的中产阶级女性独立意识的研究

48 空间介词在英汉时间表达中的隐喻性用法对比研究

49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50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51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

52 双关的不可译性探索

53 A Study of Narrative Strategies in Beloved

54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55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研究

56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

57 广告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广告翻译策略

58 从心理学角度看哈克贝利.费恩的性格

59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60 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论欧亨利的创作风格

61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62 论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63 Exploring The Matrix: Hacker Metaphysics

64 中式英语特点及发展趋势

65 《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类所造成的毁灭

66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67 英文电影名汉译中的功能对等

68 中西神话中的创世神话

69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70 从跨文化角度看导游词翻译的词汇空缺现象

71 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的悲剧

72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73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

74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7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

76 论《夜色温柔》中的感伤主义

77 O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Rhetorical Perspective

78 英语语句模糊性分析

79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

80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81 Rabbit’s Predicament and Dreamland

82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83 网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84 通过阅读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85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86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以《阿Q正传》的两个译本为例

87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

88 《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人物性格

89 An Analysis of Gilmore’s American Existentialism in The Executioner’s Song

90 中式英语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91 从《在路上》分析“垮掉的一代”的文化内涵

92 对《卡斯特桥市长》主人公亨查德矛盾性格的分析

93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94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95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对比

96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

97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悲剧所反映的世纪社会问题

98 《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99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拼写差异

100 从历届美国总统访华演说探讨其对中国所传递的价值观

101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102 xx大学翻译方向学生发展规划

103 从养老模式的异同看中西“孝”价值观

104 Doomed Tragedy out of Desire-Driven Morbid Personalities in Nabokov’s Lolita 105 论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

106 多媒体中学英语教学的优缺点

107 论《爱玛》中女性的婚姻观

108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109 论口译的原则与技巧

110 D.H 劳伦斯《盲人》中的人文主义研究

111 《白象似的群山》里的潜意识

112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113 语境顺应视角下英语情景喜剧中幽默字幕翻译--以《生活大爆炸》为例114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115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16 TPR教学法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1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垮掉派”特质的体现

118 xx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英语语言实践课程的调查

119 新闻中新兴词语的翻译原则及策略

120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

121 《红字》中人性的罪恶与光辉

122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War in A Farewell to Arms

123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

124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25 浅析中医词汇英译中的文化空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126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127 电影名称的翻译特点

128 On the Disillusion of Gatsby's American Dream

129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30 Strategies of V ocabula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131 论《小镇畸人》中人物的怪诞性

132 《哈姆雷特》中不言而喻的隐喻魅力(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33 An Interpretation of Robinson Crusoe’s Character

134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

135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136 《丧钟为谁而鸣》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7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138 中美居民不同储蓄态度对比分析

139 浅谈中西方非言语交际中身势语差异

140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41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42 浅析商务谈判中的恭维语应用

143 初中生英语口语常见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144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145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46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

147 无尽的欲望致使毁灭

148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149 影响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因素的调查及分析—以x市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

150 汉英礼貌原则对比浅析

151 The Study of Joseph Conrad’s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the Darkness

152 中医英译的现实情况研究

153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154 从《死者》看都柏林人的精神瘫痪

155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56 从中国传统民居乔家大院和西方哥特式教堂看中西文化差异

157 论《喧哗与躁动》中的女性形象

158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159 小说《白鲸》中亚哈布船长的人物悲剧解读

160 浅析《阿拉比》中男孩的心理成长历程

161 On Aestheticism in Oscar Wilde's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62 习语的文化现象及翻译策略研究

163 运用“第三空间”解析《女勇士》中的文化现象

164 《嘉莉妹妹》中嘉莉的女性主义形象分析

165 浅析“冰山理论”调动读者参与的作用

166 浅析中美幽默之差异

167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68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

169 汽车广告英语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

170 哥伦布和郑和航海的对比研究——两次航海所反映出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71 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72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The Portrait of a La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173 中美餐桌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74 浅析美国高等教育的创新

175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

176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177 论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应用

178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79 浅谈涉外谈判礼仪的重要性

180 从目的论看电影《音乐之声》中对白的汉译

181 中西方跨文化商务活动中礼貌的语义差别

182 中西面子观的比较研究

183 The Features of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English

184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85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186 A Brief Study of Rhetorical Devices Employed in President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ctic Structure

187 如何用英语作精彩演讲

188 浅析电视口译的特点及其译文质量评价

189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90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91 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92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言外因素

193 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

194 剖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对自由的追求

195 产品说明书的翻译技巧

196 NBA和CBA的文化差异分析

197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

198 浅析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体现

199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Based on the different Chinese versions of Bacon’s essay Of Studies

200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Silence in Conversations

文明礼貌用语及其使用

文明礼貌用语及其使用 1、十字文明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 2、十字礼貌用语的使用: (1)“您好”:是向别人表示敬意的问候语和招呼语。(使用“您好”能使服务对象感到温暖亲切。) (2)“谢谢”:是表示感谢的礼貌用语。别人给你做事和帮忙,无论对你的帮助是大是小,都应面带微笑,目光注视对方,自然的说“谢谢”。 (3)“请”:是表示对他人的敬意。通常在请求别人做某事时、表示对他人关切时、表示谦让时、要求对方不要做某事时、关心或安抚他人时、希望得到别人谅解时,都要“请”字当头。 (4)“对不起”:是表示歉意的礼貌用语。通常是在对别人造成不便或有过失行为时、需引起他人注意时、需要打断他人之间的谈话时都应真诚的说出。(5)“再见”:是人们在分别时说的告别语。说“再见”应面带微笑,目视对方,并借助动作进一步表达依依不舍,希望重逢的意愿,如握手、鞠躬、摆手等 礼貌用语(一)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客人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起身做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称“拜访”,请人别送用“留步” 出门送客说“慢走”,与客道别说“再来” 请人休息称“节劳”,对方不适说“欠安”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辞用“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用“惠顾”,请人受礼说“笑纳” 请人帮助说“劳教”,求人方便说“借光” 托人办事用“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说“恭喜”,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称人学生人“高足” 老人年龄说“高寿”,女士年龄称“芳龄” 平辈年龄问“贵庚”,打听姓名用“贵姓” 称人夫妇为“伉俪”,称人女儿为“千金” 礼貌用语(二) 与人相见说“您好” 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 仰慕已久说“久仰” 长期未见说“久违” 求人帮忙说“劳驾” 向人询问说“请问” 请人协助说“费心” 请人解答说“请教” 求人办事说“拜托” 麻烦别人说“打扰” 求人方便说“借光” 请改文章说“斧正” 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 得人帮助说“谢谢” 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

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论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摘要阅读教学是发展思维的教学。学习认知具有不同层次,思维亦有不同层次。阅读教学根据阅读能力的层次训练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每位教师必须注重的。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使不同层次的思维形成一个思维整体,是阅读教学最终目的。 关键词阅读;阅读教学;思维层次 什么是阅读教学?“就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1]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目前,中学语文科的阅读教学还没有特别强调“发展思维能力”。1993年公布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阅读能力”部分规定是:“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整段文字强调了认知,理解,培养习惯,但没有明确“发展思维力”。而日本国语阅读教学指导原则是“以思考为主”。强调阅读的整体就是锻炼思考。而且在阅读教学单元目标中写得十分明白:“从社会的纠葛中,抓住人们对生活的种种态度——有怀着痛苦而生活的人,也有看到希望而生活的人,深入思考以发展思考力。”[2](《故乡》小说,《浪》诗歌,《二人之友》小说,组成一单元)日本阅读教学重点放到“思维”上是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尽管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阅读能力训练中没有标明“发展思维力”,但阅读教学本身就需要思维能力训练,认知、理解、运用本身就是思维的过程。许多语文教师也在实践中把阅读教学重心移到了思维训练上。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3]。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宁鸿彬说:“为了培养创造型的‘四有’人才,我从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两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有利于进行创造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又以发展创造思维为核心。” [4]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一节课好坏的主要标准,只能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是否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紧紧维系着。”[5] 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已渐渐成为语文界的共识,也成为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问题是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还把握不住思维训练的尺度,思维训练的教学缺乏清晰性和层次性。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学习分类理论中蕴含着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具有层次性。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六个层次,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学习过程,这一理论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阅读水平的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考虑阅读思维训练的不同层次。朱绍禹教授把阅读教学分为复述性阅读、解释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其阅读水平层次性划分标准主要是以阅读过程中思维发展的程度为依据的,对中学阅读教学指导意义很大。如以鲁迅作品《故乡》为例,常见的阅读教学遵循如下步骤:第一步,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第二步,理清故事线索,分析人物形象。第三步,概括小说主题。第四步,评价小说意义,概括写作特色。显然,阅读教学的四大目标是由浅入深的,其思维水平明显呈现出由低往高的层次性。教师必须预先明确这一点,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拾级而上。正如朱绍禹教授所说:“为使学生的读文能力达到更高水平,语文教师需要了解阅读水平可以分几级,在什么情况下达到哪一级才算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这是个衡量阅读能力的标准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和以后的发展关系极大。”[6]朱先生“阅读水

跨文化交际论文题目

1.英文原声电影赏析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语用失误研究 3."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4.国内广告语言语用失误研究现状与分析 5."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交际失误语用归因 6."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类型及对策研究 7."基于礼貌原则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8."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 9."浅析化妆品广告中的语用预设 10."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 11."中美时间观之对比 1 2."浅析汉英问候语中的文化差异 13."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探析 14."英语身体语的交际功能研究 1 5."浅谈英汉身势语的表意功能之差异 16."目标语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际 1 7."中西文化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学生的影响 18."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9."浅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20."英语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21."英语学习中的文化习得 2 2."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3."外语学习者的思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之成效 24."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之策略 25."英汉道歉语差异及原因 26."中西跨文化礼貌语差异探析 27."英汉语言中礼貌表达法之比较 28."英汉习惯用语的文化内涵探源 29."英语称赞语及其回应的异同研究 3 0."中美(西)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31."中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研究 32."试析跨文化交际中角色互动的作用 3 3."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突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34."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差异 35."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

6."关于提升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7."涉外婚姻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38."论跨文化广告传播中食品商标的翻译439."多媒体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0."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4 1."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其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 42."中西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 43."简爱与林黛玉不同命运的文化透析 44."国际商务活动中礼貌原则的应用 4 5."论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46."国际商务交际活动中的非语言交际 47."浅析英汉汽车商标的特点及其翻译 48."英汉隐喻差异的文化阐释 49."文化语境下的英汉植物词 50."文化语境下的英汉动物词 51."从体态语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52."浅析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 53."文化视野下英语谚语的比较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守则、质的守则、关系守则和方式守则。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守则、大方守则、赞誉守则、谦虚守则、一致守则和同情守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人们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礼貌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敏性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假如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很大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礼貌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规范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守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守则。谦逊守则要求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彰,尽量贬低自己。西方文化则认为欣1 / 3

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因而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快乐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倡导“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倡导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倡导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影响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际。假如把一些汉文化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英语会话,如:“请光临寒舍”等,只能使以英语为母语的受话人感到莫明其妙。这样做虽然遵守了谦逊守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此外,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别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清楚,自我的内核按照自我和别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因此,汉文化人非常重视参与以及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他们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中国文化自我观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家族血缘为尺度,在交际中遵守近亲守则。例如,中国人在交际时喜欢问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2 / 3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服策略

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及克服策略 1.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逐渐由经济层面发展到政治、文化层面。目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看似如洪水猛兽,其实正真让我们招架不住的却并不是经济的因素,而是席卷而来的文化冲击。正如洪水恐怖的并不是它无坚不摧的力量,而是它之于我们掌控一切的震慑之威。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在文化邻域的延伸,也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导趋势,由于它同时包含着知识的传播和价值的渗透,因此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对于文化全球化的趋势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试图在世界重建自己的势力范围,凭借自己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水平以及强大的政治力量,大肆积极地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而“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却对这种具有浓重的“西方中心论”色彩的文化全球化趋势采取了一种保留的态度。当一种文化超出了另一种文化群体的接受程度,势必会引起文化冲突。文化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民族性特点,不同文化的矛盾、冲突体现在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这种文化上的多元性及其所导致的排他性和不宽容性,成为当前国际冲突的深层原因之一。⑨ 但是,无论我们个人如何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但是我们始终无法阻挡全球化这一趋势的出现。于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相互平等基础之上的文化融合产生了萌芽。但是,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抛弃自己所处的身份地位,也始终无法忘却自己是谁。我们看似是接受了外来的文化,但是我们所接受的那一部分却是最表层的那一部分。文化冰山模式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文化模式之一,其主要研究焦点是组成文化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中显性的部分和隐性的部分。这一理论把文化比喻成冰山:露出水面

员工激励的八大原则

员工激励的八大原则 阳天下拓展培训 1、目标结合原则 在激励机制中,设置目标是一个关键环节。目标设置必须同时体现组织目标和员工需要的要求。 2、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物质激励是基础,精神激励是根本。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精神激励为主。 3、引导性原则 外激励措施只有转化为被激励者的自觉意愿,才能取得激励效果。因此,引导性原则是激励过程的内在要求。 4、合理性原则 激励的合理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激励的措施要适度。要根据所实现目标本身的价值大小确定适当的激励量;其二,奖惩要公平。 5、明确性原则 激励的明确性原则包括三层含义:其一,明确。激励的目的是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其二,公开。特别是分配奖金等大量员工关注的问题时,更为重要。其三,直观。实施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时都需要直观地表达它们的指标,总结和授予奖励和惩罚的方式。直观性与激励影响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6、时效性原则

要把握激励的时机,“雪中送炭”和“雨后送伞”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激励越及时,越有利于将人们的激情推向**,使其创造力连续有效地发挥出来。 7、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员工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所谓负激励就是对员工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 8、按需激励原则 激励的起点是满足员工的需要,但员工的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并且只有满足最迫切需要(主导需要)的措施,其效价才高,其激励强度才大。因此,领导者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员工需要层次和需要结构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本文转自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官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推荐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文礼貌用语比较随着中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强,人们的生活也都在不同层面上收到了冲击。在中英文的交际过程中,更是由于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以及人际交往出现了种种障碍。然而,这些障碍表现为什么样的形式呢?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具体的文化内涵呢?是否存在相似点?这对我们的跨文化交流又有怎样的借鉴意义?这些都是我们将要探讨的问题。 人们在社会交际中,有时候不遵循合作原则,而倾向于让听话者来猜测其言外之意。这样的现象无处不在,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人们总倾向于以一种合适的表述方式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通过这样一些委婉的语言习惯,可以规避语言过于直白对说话者和听话者带来的伤害。这样的日常交际用语叫做“礼貌用语“。英国学者Leech已经提出了有关理论,即礼貌原则,来作为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和弥补。它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接下来,我将以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为例,进行分析对比。 礼貌用语中的问候语 与人进行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打招呼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礼貌与否。在中英文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也总是使用截然不同的打招呼用语。下面是一些例子: Hi. /Hello. How are you? / How do you d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你好。/您好。 早上好。/ 中午好。/ 晚上好。 吃了吗?干啥去?你干什么呢? 我们可以看到,在表示单纯的你好。早上好。等最简单的打招呼用语时,两种语言不存在语意差别。但是在一些更接地气的打招呼用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说话者问出的问题非常具体但又不要求听话者作出具体的回答。只是因为人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 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 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 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礼貌以言语行动所表现的谦虚恭敬,广泛体现在各种语言中,但是由于民族形成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导致人们对礼貌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礼貌原则所维护的是“面子”(face)。但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面子”的认知因历史、社会、宗教等原因不尽相同。汉文化中因儒家所倡导的“中庸”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时更注重维持个体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希望获得赞同、夸奖。而西方文化因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主张个性解放,注重个人自由,而使大家在维护面子上更偏向于个体独立,不受外界干涉。礼貌的存在是客观的,但是礼貌的内涵和意义却是因文化而异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同时,为了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一定要对文化差异有所认识,以免引起误解。 一、中英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一)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任何交际都是为了沟通,它是交际主体共同实施完成的动作,但是任何主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异。美国语言学家Grice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只有交际双方遵守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否则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造成双方的误解。他提出的合作原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与写作(共40分) 七、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 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李晓雨是云南大学的一名毕业生,毕业后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她性格一直比较开朗,所以当她只身一人前往泰国北部的一个中学任教时,也是满怀憧憬;但是她却发现来机场接她的学校人员对她很冷漠,从机场到学校8个小时的路途上几乎没与她说一句话。她知道绝不是因为语言不通。李晓雨是个爱说爱笑的人,她几次想打破沉默,但一直不明白自己到底在什么地方得罪了来接她的人,还是别人根本不想和自己说话。她只好一个人看着车窗外本来很美但不再觉得美的景色。到了目的地,司机和接待的人把她放到一间小房子里,就走了。房间里只有一张平板床,没有任何铺盖。一个初来乍到的女孩,好几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又不知道商店在那里,身上也没有当地的钱币。晓雨真的有些受不了了,趴在床板上泪水忍不住簌簌而下。她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别人对自己如此冷漠,为什么和她想象中热情好客的泰国人差距这么大。第一天到学校上班,她的感觉仍然不好,似乎每个学生和老师都对她很冷,没有真诚的微笑,没有主动的招呼。这下可把晓雨急坏了,她开始注意自己每一个细小的举止言行,生怕别人不喜欢。她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所以别人不接受自己,甚至不接收中文老师的课程。 晓雨是个倔强、好强的女孩。她不服输,认真地向泰国老师学习他们对待学生和同事的方式,积极参加他们的各种活动。有一次她在办公室里看到一个30岁左右的女教师批改了一个学生的作业之后在那个初中学生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晓雨觉得自己长这么大从来没接受甚至看到过老师亲吻学生的,然而在这里她发现效果真的很好,那个老师和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和谐。在那个教师的鼓励下,她也开始尝试亲吻学生的脸颊,她发现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晓雨并成为了她的朋友。她慢慢体会了到冰在融化的感觉。有一次一个老教师来问她是否要去参加学校的升国旗活动,她爽快地回答说:“好啊!”那位老教师有些惊讶地说:“你们中国来的老师不是不愿意参加我们的升国旗仪式吗?你是真的愿意还是假的?”她坚定地说:“我愿意!”从那之后,她每周都很早来到升泰国国旗的地方集合。老师们和同学们对她的态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升旗成了一个分水岭。 答案:案例中的李晓雨同学只身一人被派往泰国,成为一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她刚刚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前来接他的当地学校人员态度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热情,反而十分冷淡,对于初来乍到的她也没有给予相应的帮助和照顾。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李晓雨发现,学校里其他泰国老师对她的态度也并不热情。不仅没有帮助她适应教学工作,甚至连主动的招呼也没有。学生也没有和她建立起和睦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的问题还影响到了汉语的教学。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李晓雨与当地人之间交际的问题并不是由语言障碍所引起的,文化障碍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大体上可分为蜜月期,挫折,调整和适应四个阶段。李晓雨在一开始对泰国人抱有一种思维定式,即原有的“文化成见”。在她的想象中,泰国人是“热情好客”的。而当她受到接待人员的冷漠对待时,想象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她很难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来适应这一状况,甚至不断地质疑自己的行为。这使得李晓雨在同泰国人的跨文化交际中迅速从蜜月期进入到了挫折阶段。 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工作中,李晓雨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直到她看到一位泰国教师在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后亲吻了学生的脸颊。这件事给李晓雨带来的触动很大,因为她以前从未有过教师亲吻学生的经历。这部分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强调“尊师重道”,教师常常是高高在上不容冒犯的对象,泰国教师与学生间亲吻脸颊这样的动作在中国是绝少会发生的。部分也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传统有关。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母语文化与异文化的差异也是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对异文化的不了解,很容易将母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带入跨文化交际中,以致于加深双方的隔阂。在李晓雨意识到这一问题之后,她也开始尝试按照当地人的方式来进行交际,并尝试亲吻了学生的脸颊,效果出乎她意料的好,她与当地人的交际也开始融洽起来。这时的李晓雨已能够逐步克服母语文化与异文化之间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并逐步进入到调整阶段。 案例中提及的另一个重要事件是升旗事件。李晓雨热情爽快地同意参加泰国学校的升旗仪式,使当地教师十分惊讶,从此其他泰国老师和学生对她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事件是一个分水岭,李晓雨开始进入适应阶段,这与她坚持不懈地融入异文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泰国老师表现出的惊讶看出,之前学校里的中国教师在与当地人的跨文化交际中并没有采取正确的文化策略,也没有积极尝试与异文化的沟通,因此给对方造成了中国人不尊重泰国文化的负面印象,这也是最初的接待人员对李晓宇态度冷漠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文化策略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会影响到自身交际的正常进行,还会对本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影响。 对于一名李晓雨这样的汉语教师来说,在进行正常的汉语教学之前,先要实现同当地人,特别是同学生的和谐交际。通过上文对案例中提及到的问题的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首先要尊重当地文化,应当多了解,多吸收异文化的文化知

小学生文明礼貌用语总汇

小学生文明礼貌用语 1. Hello ! 你好! 2. How are you ? 客人好!(叔叔好。/阿姨好。)3. Good morning . 早上好! 4. Good morning, teacher ! 老师好! 5.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6. Goodbye. 再见。 7. See you later. 一会儿见。 8. See you tomorrow. 明天见。 9. Welcome to our school. 欢迎来到我们学校。10.Glad to meet you . 见到你很高兴。11.Welcome here next time. 欢迎下次再来。12.You first ,please. 您先请。 13.Please walk slowly. 请慢走。 14.Excuse me . 打扰一下。(不好意思。/很抱歉。)15.I ‘m not intentional. Please forgive me . 我不是故意的,请原谅。 16.Sorry. 对不起。 17.Not at all. 没关系。 18.Can I help you ? 我能帮助你吗?

19.Thank you . 谢谢。 20.Thanks ,I can manage it . 谢谢,但我自己能行。21.No thanks. 不用,谢谢。 22.Take it easy. 别着急。 23.Could you do me a favour? 可以帮帮我吗?24.No problem. 没问题。 25.Don’t worry. I will he lp you. 别担心,我会帮你的。 26.It’s my pleasure to help you . 我很愿意帮助你。 27.Thank you for your help. 谢谢你的帮助。28.It’s my pleasure.这是我应该做的。29.Please tell me. 麻烦你告诉我一下。 30.May I ask a question? 我能问你一个问题吗?31.Of course. 当然可以。 32.Let me think over,please. 请让我想一想。33.Add some trouble to you . 给你添麻烦了。34.This way ,please. 请这边走。 35.Keep environment tidy,please. 请保持环境卫生。36.Keep off the grass,please. 请不要践踏草坪。37.Please take care of safety. 请注意安全。38.Be quiet,please. 请安静。

组织设计遵循原则

组织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组织设计的原则就是管理人员设立和变革一个组织的结构,包括:权利层次性原则,责任不可下推原则,责任对等原则,统一指挥原则,职能分工原则,专业与权力结合原则,控制跨度原则,劳动专门化与合作原则,组织优化原则和柔性经济原则。下面结合美国总统轮船公司(APL)为例做具体说明。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美国总统轮船公司重新构建了自己的组织系统,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构建了合理高效的TQM组织结构。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APL于1989年开始在中国沿海地区设立代表处,改变以往的依靠代理商方式,由APL员工直接向客户提供货运信息及相关服务。这里运用了统一指挥,职能分工专业与权利相结合等多种原则。中间代理商毕竟不懂住专业知识,各户不能够直接得到相关的专业性信息,而且代理商的责任感不够,影响服务质量。使用本公司的专业人员,能够在公司统一领导下有制度的为客户服务,使客户再有需求或不懂的地方能够得到直接的答复,而且让客户放心。这些分公司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多式联运操作模式和组织结构,是每个员工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感,而且他们日常工作都有书面化的流程图和衡量指标,这就更有效的起到了统一指挥,权利层次性责任对等等原则。幼小的提高了工作质量。 APL投入巨资普及TQM教育,在公司每年的培训计划和预算中,全面质量管理约占1/3,其中包括针对一线员工的基本知识和运用工具的培训;对各分公司全面质量管理推广辅导员的培训;对可能担任质量改进小组领导的部门经理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以及担任基层培训工作的内部训导员的培训。这些培训工作是每个层次的工作人员都掌握公司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把强化责任的工作用在每个工作人员甚至一线工人,这其实就包含了责任的不可下推,是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也包含了职能分工,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实行不同的教育,比如对领导层培训其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对一线工人培训其基本知识和运用工具的能力,这样就是只能分工变得明确,在最高领导的统一管理下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培养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创新理念可以有助于公司以后组织制度的创新,符合溶性经济原则。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6 1 礼貌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学生:包微微 指导教师:刘君红 教学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1 课题来源 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因没有达到完满交际效果的差错统称为语用失误。这类失误主要归因于说话的方式不妥,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或者说的不合时宜。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地球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各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便需要用到礼貌用语。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因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文化的影响下,在使用礼貌用语时,常常令对方认为自己是不礼貌的,或误解了对方的礼貌,交际中产生了语用失误,从而严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为了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取得成功,我们有必要对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有一个清晰、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克服因礼貌用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而给交际带来的消极影响。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信息化与全球化以来,各国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总是不可避免地使用礼貌用语。交际双方在社会交往时用礼貌用语来确立、维护、调节和发展双方关系,以保障交际顺利进行。 礼貌用语是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各民族的礼貌用语存在着众多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在母语影响下,使用礼貌用语时,产生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我们在用英语同英语本族人交际时,应使自己使用的“礼貌用语”不仅符合英语语言规则,还要符合英语文化规则,从而避免“伤害”对方,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中国作为英语的二语学习者,由于对其语言规则不是十分了解,在讲英语时产生语法错误,英语本族人听了虽然会感到不快,但这类错误毕竟是表层结构的错误,听话人很容易发现,而且他们知道对方是“外国人”后也能原谅。但如果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而由于不注意结合语境,不准确、恰当地使用英语,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跨文化交际中反向文化冲击原因及策略探究_黄远卿

第33卷 第4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 133N o 142010年08月 Journal o f Yangt ze U niv er sity(Social Sciences) A ug.2010 收稿日期:20100329 作者简介:黄远卿(1978)),女,福建泉州人,助教,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反向文化冲击原因及策略探究 黄远卿 (泉州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摘 要: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击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策略,人们 已经做了较多的研究,然而,对于出国人员归国后将面临的反向文化冲击,人们却知之甚少,或不以为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冲击;反向文化冲击;母文化 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4-0431-02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不同文化人们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人们对于到异国他乡将遭受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冲击并经历跨文化适应已经有所了解和准备。然而,当出国人员带着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回国后,他们还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文化冲击和文化再适应。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归国人员对于回国后将面临的反向文化冲击缺乏了解和准备,这使得对此问题的研究尤为迫切。 一、文化冲击与反向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是人类学家Kalver Oberg 于1958年首次提出的,指的是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和心理上的压力。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是按照一套社会准则生活的,处在母文化环境中时,人们往往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自觉意识,而当他进入一种不同文化模式的时候,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和符号,对于新文化的社会符号不熟悉,在心理上会产生深度焦虑感,从而产生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出国人员进入到新的文化环境而产生的心理上的兴奋和乐观。处于这阶段的出国人员对于异国文化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新鲜感,这一阶段一般会持续数周到几个月不等的时间。休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在经历了蜜月期后,由于语言、生活方式、习惯等与母文化不同,尤其是价值观 的矛盾和冲突,出国人员开始对周围环境感到不舒服,同时会经历日益增多的失望、挫折、灰心和紧张等不良情绪。回复调整阶段,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和迷惑之后,出国人员会逐渐适应新的生活,找到适应新环境的方法。他们开始认识新朋友,了解新的风俗习惯,用比较客观、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环境,他们心理上的沮丧、混乱、孤独感和失落感会渐渐减少,慢慢适应异国文化的环境。这一阶段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适应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调整,出国人员的沮丧、烦恼和焦虑消失了,他们适应了异文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反文化冲击指的是出国人员在异域文化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经历了异国文化的冲击和适应过程后,再回到母国时,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可能陌生的母文化环境产生的类似于进入新文化的不熟悉、误读等现象。 反文化冲击基本上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兴奋期,出国人员在回国后,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兴奋期。在归国前夕,人们一直在激动地期待回国的那一刻。现在,他们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见到了久别的亲人朋友。亲朋好友对他们的出国经历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因此,他们也很兴奋地向好友们讲着异国趣事,并把自己带回的照片与朋友分享。在这一阶段,人们不断来访,听他们讲述异国经历,归国者似乎成了名人。然而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并不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作者简介:万晓艳 (1978—),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实践。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 重要准绳,“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 的策略” (Claire ,2005)。礼貌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是打开交流者心灵的一把钥匙。礼貌周全不仅可以增加别人对你的良好印象让你事半功倍,同时也是自我修养的一种体现,是自我素质的一种表现。礼貌准则和策略的教育应该有意识的渗入到平时的外语教学中。礼貌准则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蕴藏一个民族的文 化价值、 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使得礼貌尤为重要。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特性。本文从解读中国礼貌准则和策略(以汉民族为主)和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以英语民族为主),研究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准则和策略的差异性。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使人们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所遵 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 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文化的差异方面的缺失最终会导致交际的失败。礼貌是人类交际的基本社会准则,也是“缩小话语冲突,维护社会平衡以及友善关系的一种方法”。(Peter,2005)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削弱人类交际的潜在冲突和对抗,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类交际。礼貌准则是语言的使用规则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社会文化现象,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人生感悟、文化价值、生活习惯以及思维 方式。 英汉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属于平行发展、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种文化系统。汉民族文化是典型的旨在求安足的内倾型大陆农耕文化,而英语民族则是唯求富强的外倾型海洋商业文化。由于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礼貌准则和内涵的差异性与冲突性。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礼貌准则,如何规避差异性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达到融洽的交流,这是本文所 专注的问题之一。本文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具体阐述了中西方交流中的礼貌差异,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认识的敏感性。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礼貌的诠释与礼貌准则 西方学者对礼貌有两种诠释:一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人们交际时必须遵循的准则;二从社会学角度出发,认为礼貌是一种保全面子的做法。持第一种观点的 学者认为,人类交际有两种基本策略,首先是 “清晰”,其次是“融洽”。这两种策略与语言的两种基本功能,即认知所指功能和人际关系功能相呼应。清晰准则指提供的信息应简洁、清晰、明了。礼貌准则包括:不强加于人(保持距离);允许选择(尊重对方);和谐友好(伙伴关系)。英国语言学家则把礼貌纳入“人际关系修辞学”的框架中加以考虑。指出了中西方礼貌准则的差异性。 二、中西方礼貌准则差异之比较(一)称呼准则在中西方的差异性1.在非正式场合。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称呼外国人的时候直接称呼其名而不是其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正如,Helen oatey 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 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 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2.在正式场合。在英语课上,中国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teacher Li 。这是不妥的。根据英语国家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M r./M rs./M iss./M s.Li.”这样的称呼,而不能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中西方礼貌准则和策略 万晓艳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要:解读中西方不同礼貌准则和策略, 可以发现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了解中西方礼貌准则,有助于中西方成功地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利于世界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差异;礼貌准则 中图分类号:G 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3—0069—02 S h e H u i Y a n J i u ☆社会研究☆ 69

一、科学性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价值是选择课题的重要依据,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讲,选择课题必须遵循科学性的原则,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具有科学价值,而不能仅仅是“摆花瓶,当样子”。一要体现出理论基础的先进性,也就是说选择课题必须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法规,符合教育的根本目的,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二要体现出目标内容的完备性,也就是说选择课题既要有促进“全体发展”的“规定性”目标,又要有促进“全面发展”的“规定性”目标,还必须有促进“个性发展”的“可行性”目标;要体现出目标内容“面向全体”的普及性和“指向个体”的提高性。三要体现出体系构架的合理性。作为一种体系结构或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或条状分层,或块状分区,不管怎样必须与教育教学的需要相贴近,其构架不仅要体现出“从大目标到小目标”的分级层次性,也要体现出“目标分类”的分块区域性,同时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一种比较合理的体系构架。 二、需要性原则 选择的课题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针对性要强。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被普遍关注、争论较大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来选择课题,脱离教育教学实际需要的课题研究是缺乏生命力的。坚持这一原则就能很好地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有助于教师逐步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有利于学校教育形成一种合力,呈现出活力,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改观等良好效果。广大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诸多的问题和困惑,只要抓住抓准这些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找到突破口,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或困惑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就能较大程度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坚持需要性原则是课题选择原则的前提和关键,只有结合实际需要,选得准,选得好,才能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创新性原则 课题的创新性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新,问题的提出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或者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问题。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前人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三

口译中礼貌用语和称呼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解答

请随便。 Be at home,please. 、口译中礼貌用语的跨文化交际差异: 对于同中国人交往的外国人来说,要弄清楚汉语的礼貌语言也是够麻 烦的了。究其原因就是英语中很少使用谦词与敬语。 下级给上级写信, 可能客气一点,但也没有很多特别的谦词与敬语。 不必考虑对方的年 龄、头衔、地位等。下面是汉、英之间的一些例子: 1、汉语中常用的套语 I have n 'see n you for a long time. Long time no see. How have you bee n for these days? 刘师傅---Master … 令郎---on e s s on 丫头---o ne 'daughter 高见---a good idea 贵姓---Your n ame 久仰大名---I 'e heard a lot about you 哪里,哪里。---Tha nk you. 大作---o ne 'book/article,etc. 府上---your home;the place you are from 耽误您的时间了。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惭愧,惭愧! ---I'm flattered. I m very much honored. 2、寒暄语 您好!吃了吗? Hi! / Hello! / How have you bee n? 上哪儿去啊? How are you? / How are you doing? It 'a nice day, isn 'it ? 回头见。 See you later / soon. 好久不见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