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通论》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教学大纲

《法学通论》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一)课程性质

《法学通论》是一门集传授法学知识与法制教育于一体的具有我校特色的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1.《法学通论》课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门法律知识课程,也是一门法制教育课程。

《法学通论》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传授法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体系、宪法和各部门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以及国际法的基本理论等必要的法律知识,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也以传授法律知识为手段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是一门指导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实践课和教育课。

2.《法学通论》课程以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为依托,突出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淀与改革发展中,“经、法、管”学科优势显著,“应用型、融通性、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也逐步形成。《法学通论》课程充分

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法学,整合了本学科领域内的优秀专家学者编写了一流的教材,整合了本学科的优秀主讲教师走上本科教学第一线进行教学,努力为培养“通才”服务,充分彰显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教学目标

1.讲授基本法学知识

(1)使学生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

(3)使学生了解国际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使学生树立国家主权、主权在民等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基本法律理念

(1)使学生确立权利意识;

(2)使学生确立公民意识;

(3)使学生确立法治观念;

(4)使学生确立法律信仰。

3.训练基本法律思维

使学生从法律中学习清晰地思维、透彻地表达以及练习修辞技巧的方法,掌握基本的法律思维方式和法律技能。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法学基本理论

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初步掌握法律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认清法的历史发展特点与运行规律,熟悉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现实运行过程及其相关问题,掌握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树立健全的法律意识、法治意识与权利意识。不仅认清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而且懂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艰巨性与渐进性。

本章主要内容: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法的基本特征、本质和作用等基本原理;法的历史发展规律与两大法系的特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的运行过程及其相关原则;现代民主法治的基本知识与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与现实性、艰巨性与渐进性。

本章重点、难点: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法律体系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概念和构成;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和分类;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异同;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主体、客体、标准和目标;立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司法的概念、要求和原

则;法律关系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演变;民主的概念和特点;人权的含义。

本章参考文献:

1.吕世伦主编:《法的真善美》,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范忠信:《信法为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本章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现代法学体系的基本分科有哪些?

2.如何认识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学说与其他法学流派的相关观点有何区别?

3.法有哪些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如何认识法的作用?

4.法的起源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5.何谓法系?西方两大法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6.我国立法与司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7.何谓法治?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依据应当是什么?

8.当代中国实行依法治国有何必要性与现实性?

第一节法学的性质、体系与历史

1.法学的性质

2.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3.法学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法的概念与体系

1.法的概念

2.法的要素与法的体系

第三节法的起源与发展

1.法的起源

2.法发展的历史类型

3.两大法系

第四节法的作用与法治

1.法的作用的概念、分类与局限性

2.法治与中国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法的制定与实施

1.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2.法的适用的原理与原则

第六节法律关系:权利、义务和权力

1.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2. 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

3.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亡

4. 权利、义务和权力

第七节法与民主、人权

1.法与民主

2.法与人权

第二章中国法制史

本章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特点;2.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代表性法典以及具体制度;3,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及表现;4.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制定的一些主要法律。

本章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法律的主要特点;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代表性法典以及具体制度;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及表现;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制定的一些主要法律。

本章重点、难点:夏商西周的立法活动和宗法、刑法、婚姻和司法制度;春秋战国和秦朝的成文法;汉唐的立法及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封建制五刑的形成;宋元明清的立法、刑法和司法的发展;清末的立宪与修律;中华民国的法律;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

本章参考文献:

1.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3.范忠信:《中西法律传统中的“亲亲相隐”》,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4.萧伯符:《﹤春秋>决狱初探》,载《湖北财经学院学报》1984年第4期。本章思考题:

1.分析中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2.分析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转变的过程。

3.述评“贿选宪法”。

第一节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初步发展:夏商西周的法律

1.立法活动

2.宗法制度

3.刑法制度

4.西周的婚姻制度

5.司法制度

第二节春秋战国和秦朝的法律

1.成文法的公布

2.李悝的《法经》

3.商鞅变法

4.云梦秦简

5.秦朝法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三节法律的儒家化:从汉至唐

1.立法活动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与发展

3.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封建制五刑的形成

4.法律的儒家化

第四节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宋元明清的法律

1.立法概况

2.刑法的发展变化

3.司法制度的发展变化

第五节中国法律的近代转型

1.清末的立宪与修律

2.中华民国的法律

3.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制度

第三章宪法

本章教学目的:理解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熟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认识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掌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学会用宪法的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本章主要内容: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作用、监督与主要原则;我国的国家性质和经济制度、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央国家机关的组成及其运作过程。

本章重点、难点:宪法的概念、特征、分类、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权组织形式、经济制度和国家结构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优越性及其完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的产生、组成和职权。

本章参考文献:

1.刘茂林:中国宪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龙:宪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张庆福主编:宪法学基本理论(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4.刘嗣元、彭俊良主编:法学概论,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章思考题:

1.宪法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我国宪法监督制度有何特点?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4.我国为何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5.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如何理解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7.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体现在我国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中?

第一节宪法的基本理论

1.宪法的概念

2.宪法的特征

3. 宪法的分类

4.宪法的主要原则

5.宪法的作用

6.宪法的监督

第二节国家的性质和经济制度

1.国家的性质

2.经济制度

第三节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2.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节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1.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

2.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3.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五节中央国家机关

1.我国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2.我国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

3.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

4.我国中央军事机关:中央军委

5.我国最高国家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第四章刑法

本章教学目的:掌握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形态、共同犯罪、刑罚制度等重要知识要点,了解并掌握某

些重点、难点罪名。

本章主要内容: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与特征、犯罪构成要件、阻却犯罪的事由、故意犯罪形态、共同犯罪;刑罚的概念、功能与种类,量刑制度的概念、适用条件与法律后果;刑法分则体系中的重点、难点罪名。

本章重点、难点:我国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效力范围;犯罪的概念和特点;犯罪构成的概念及构成要件;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形态;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要件;刑罚的概念、体系、种类;量刑制度;执行制度;刑法分规规定的十类犯罪。

本章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张明楷著:《刑法学》(修订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本章思考题:

1.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如何?

2.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3.犯罪未遂的特征是什么?

4.犯罪预备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5.我国刑法的溯及力是如何规定的?具体有哪几种适用情况?

6.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区分标准是什么?

7.试述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与意外事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8.职务侵占罪与贪污罪的区别如何?

第一节我国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效力范围

1.刑法的概念

2.刑法的基本原则

3.刑法的效力范围

第二节犯罪

1.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2.犯罪构成

3.阻却犯罪的事由

4.故意犯罪的形态

5.共同犯罪

第三节刑罚

1.刑罚概述

2.刑罚的体系与种类

3.刑罚裁量制度

4.刑罚执行制度

5.刑罚消灭制度

第四节《刑法》分则的基本内容

1.刑法分则概述

2.危害国家安全罪

3.危害公共安全罪

4.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5.侵犯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6.侵犯财产罪

7.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8.危害国防利益罪

9.贪污贿赂罪

10.渎职罪

11.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五章刑事诉讼法

本章教学目的:掌握以下内容:1.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及其权力和义务;

2.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3.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4.刑事证据的收集和运用;

5.刑事诉讼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及其权力和义务;刑事诉讼参与人及

其权利和义务;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刑事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刑事诉讼程序。

本章重点、难点:刑事诉讼、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特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的管辖制度、回避制度、辩护制度;刑事诉讼参与人的范围;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点、种类和举证责任;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刑事诉讼的程序。

本章参考文献:

1.姚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

2.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学》(修订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程荣斌:《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刑事诉讼?有何特点?

2.什么是刑事诉讼法?

3.简述刑事诉讼中的管辖。

4.简述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任何人有罪原则。

5.试述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6.刑事诉讼证据有哪些特点?

7.如何理解刑事证明责任的概念?我国刑事证明责任是如何分配的?

8.强制措施的概念以及适用强制措施的意义是什么?

9.如何理解立案的条件?

10.提起公诉的条件是什么?

11.不起诉的种类有哪些?

12.自诉案件的范围是什么?简述法庭审理的程序。

13.什么是简易程序?其适用范围如何?

14.试述刑事上诉与抗诉的区别。

15.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异同。

16.试述死刑复核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区别?

17.试述审判监督程序与第二审程序的异同。

18.人民法院对哪些刑事判决或裁定享有执行权?

第一节刑事诉讼法概述

1.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2.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3.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目的、根据和任务

第二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

1.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3.依靠群众原则。

4.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5.对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6.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7.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8.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9.审判公开原则。

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11.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12.保障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原则

13.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14.追究外国人犯罪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第三节刑事诉讼基本制度

1.管辖

2.回避

3.辩护

4.代理

5.附带民事诉讼

第四节证据

1.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证据的种类

3.证明标准

4.证明责任

第五节强制措施

1.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

2.强制措施的种类

第六节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

2.侦查

3.起诉

4.审判

5.执行

第六章民法

本章教学目的:掌握民法的概念、体系及主要内容,弄清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熟悉民事代理和诉讼时效制度,在此基础上初步了解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的精神和主要内容,了解并掌握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本章主要内容:民法的概念、体系及主要内容;民事主体和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代理和诉讼时效制度;物权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亲属法、继承法的精神和主要内容;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本章重点、难点: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民事主体的范围及其必须具备的条件;代理的概念、特点和分类;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点、成立要件、种类;诉讼时效期间及其分类;合同的概念和特点;合同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合同的内容、订立的方式、表现形式、效力、履行、

违约责任和承担责任的方式;知识产权的概念和特点;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的概念、特点、主体、客体、内容及保护期限;人身权法的概念和范围;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结婚的实质条件和程序条件;离婚的程序和种类;继承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继承的种类;民事责任的概念、分类、归责原则。

本章参考文献:

1.陈小君:《海峡两岸亲属法比较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梁慧星:《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民法?

2.民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什么是民事法律关系?它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什么是法律行为?它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5.什么是代理?代理具有哪些特征?

6.什么是诉讼时效?诉讼时效的计算从何时开始?

7.什么是物权?物权的分类有哪些?

8.特权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9.什么是合同?合同的有效条件是什么?

10.合同的订立要经过哪些阶段?

11.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2.什么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3.什么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14.什么是人身权?人身权的基本分类是什么?

15.什么是精神损害赔偿?

第一节民法概述

1.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主体

4.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5.诉讼时效

第二节物权法

1.物权法概述

2.完全物权——所有权3.用益物权

4.担保物权

第三节合同法

1.合同的概念

2.合同的订立

3.合同的履行

4.合同的变更与转让5.违约责任

第四节知识产权法1.知识产权法概述2.著作权法

3.专利法

4.商标法

第五节人身权法1.人身权与人身权法2.人格权

3.身份权

第六节婚姻家庭法1.婚姻家庭法概述2.结婚和离婚

3.家庭关系

4.收养

第七节继承法

1.继承法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2.法定继承

3.遗嘱继承

第八节民事责任

1.民事责任概述

2.民事责任的形式

3.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4.民事责任的基本分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5.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6.民事责任的抗辩

第七章民事诉讼法

本章教学目的:了解民事诉讼及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掌握民事诉讼法规定的重要原则;明确主管与管辖的各项规定;认识并准确认定民事诉讼参加人;了解证据及其运用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主要的诉讼保障制度和各种程序。

本章主要内容:民事诉讼及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基本特征,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和基本原则;主管与管辖的各项规定;民事诉讼参加人;证据制度、诉讼保障制度和各种程序。

本章重点、难点:民事诉讼、民事诉讼法的概念和特点;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主管与管辖;民事诉讼参加人的范围;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点、种类和举证责任;民事诉讼的保障措施;民事诉讼的程序。

本章参考文献:

1.蔡虹、李汉昌著:《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2.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汤维建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本章思考题:

1.民事诉讼具有哪些特征?

2.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哪些重要的基本原则?

3.简述法院主管民事案件的范围。

4.什么是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各自的标准是什么?

5.简述广义的当事人的种类及特征?

6.简述民事诉讼证据的特征及重要意义。

7.简述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与例外规定。

8.论民事诉讼程序的构成。

第一节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2.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3.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

4.《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主管和管辖

1.主管

2.管辖

3.级别管辖

4.地域管辖

5.裁定管辖

第三节民事诉讼参加人

1.当事人概述

2.原告和被告

3.共同诉讼人

4.诉讼代表人

5.第三人

第四节民事诉讼的证据

1.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2.诉讼证据的种类

3.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4.证明对象及其范围

5.证明责任

6.证据的审核认定

第五节诉讼保障制度

1.财产保全

2.先予执行

3.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

第六节民事诉讼法的程序

1.第一审普通程序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5.特别程序

6.执行程序

第八章商法

本章教学目的:理解商法的基本理论,掌握公司法、证券法、标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法律制度中的若干重要知识点。

本章主要内容:商法的基本理论,公司法、证券法、标据法、保险法、破产法、海商法等相关知识。

本章参考文献:

1.范健:《商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罗亿松主编:《海商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湘兰主编:《海商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Christopher Hill, Maritime Law ,Fifth, Edition, Printed by Bodmin, Cornwall,1998.

本章重点、难点:商法的概念、特点;商主体的概念和分类;商行为的概念和特点;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概念、设立条件和程序、内部组织机构;证券的概念、发行和管理;汇票、本票、支票的概念及其异同;保险合同的概念和特点;破产程序;海商法的概念、特点和体系。

本章思考题:

1.商法的原则有哪些?

2.商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哪些?

4.什么是证券的发行和承销?

5.什么是证券市场的信息公开制度?

6.汇票的背书分为哪些种类?

7.保险法的原则有哪些?

8.破产宣告的条件有哪些?

9.如何理解船舶的性质?

10.试比较《海牙规则》和《汉堡规则》。

第一节商法总则

1.商法概述

2.商主体

3.商行为

第二节公司法

1.公司法概述

2.有限责任公司

3.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节证券法律制度

1.证券法概述

2.证券的发行与承销

3.证券上市与交易

4.证券市场信息公开制度

5.上市公司收购制度

6.证券业务机构

7.证券市场

8.证券管理

第四节票据法

1.票据法概述

2.汇票

3.本票和支票

第五节保险法

1.保险法概述

2.保险合同

3.财产保险合同

4.人身保险合同

第六节破产法律制度

1.破产法概述

2.破产的开始

3.和解程序

4.破产宣告

第七节海商法

1.海商法概述

2.船舶的法律制度

3.海上货物运输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经济法

本章教学目的: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观,了解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其次,要了解经济法的基本体系结构,作为经济法两大组成部分的宏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教学安排 导论 ●学习目标 认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本章概述 分析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阐明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与方法,揭示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方法是科学抽象法;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科学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时限:3课时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为什么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什么是科学抽象法? ●学习指导 认真阅读、理解知识点,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如果有精力可以阅读课程引注的参考文献。 1.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学习目标: 了解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意义,掌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特征,懂得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内容提要: 本章着重讲述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并指出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指导:

以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的了解为切入点,在把握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各自的特征基础上,来区分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进步性和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学习时限:3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下列概念为本单元应掌握的重点内容: 自然分工、社会分工、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另外,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逾越性也是应掌握的重要内容。 2. 商品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对商品的剖析来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全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其中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本章讲述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及价值规律等内容。 ●学习指导: 学习这一章要从构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为切入点。而且要把使用价值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来研究。在学习交换价值的决定内容时,要注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区别。掌握和了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深刻理解价格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甚至相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时限:6课时 ●本单元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有以下几个重点和难点;(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及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3)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运动规律;(4)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形式及作用。 3.货币 ●学习目标: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docx

大纲编号:070923202 《经济学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 系别:信息经济与管理系 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 职业标准:初级经济师 课程性质: 专业技术课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4 执笔人:唐雪莲 审订人:王瑞 修订日期:2007年1月

一、课程简介: 《经济学基础》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阐述基本微观经济学 原理、基本宏观经济总量两部分内容,具体包括需求与供给、效用、价格弹性、 国内生产总值、失业与通货膨胀现象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技术课程。 三、课程目标、任务: 1、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使学生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和工具。 3、使学生熟练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 4、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基础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5、着重提高学生的用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课时分配(总学时34学时,一个学期完成,每周2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

建议:提供最新的经济学有关案例和新闻,供学生们理论结合实际。 六、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预备课程:政治经济学、一元微积分。 后续课程:市场营销原理与实务、物流货代等其他专业相关课程。 七、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开卷考试和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成绩评估: 总成绩(100%)=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 平时成绩(30%)=作业(15%)+课堂表现(15%) 期末成绩(40%)=笔试(单选、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综合)开卷考试题型配分: 单项选择题(25题,1分/题);名次解释题(7选5题,2分/题);计算题(4题选3题,10分/题);简答题(6选5题,5分/题);综合题(1 题,10分/题) 八、建议教材 《西方经济学基础》吴志清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九、主要参考书目: 1、《经济学》萨缪尔森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年。 2、《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经济学原理》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西方经济学概论》王花球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6、《经济学概论》陶铁胜主编,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4年。 7、《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微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宏观经济学)》尹伯成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绪论

经济政治与社会 心得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体会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适应我校新的教学改革的要求,我有幸接触《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拿到教材的短短两周时间里,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阅读与学习,因时间紧,我深知对教材体会还很显浅,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与同事指正。 我对教材的体会用五个“走进”来概括,即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走进心灵、走进网络,从而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走进历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要让学生体会到经济、政治与社会三者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历史观点来分析世界各国或民族的发展进程。曾经有人说过“说当今的时事,用历史的观点来看问题”,因此应通过重温历史来让中专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同时也让他们看到发展已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 如讲“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时,可以通过货币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来让学生认识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又如,要讲“人民当家作主”时,我想先播放一段新中国成立时的录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让学生知道毛泽东建立并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可以看到人民当家作主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要讲“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革开放”时,可以通过《我国改革开

放三十年》专题片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过去,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走进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注重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生活、职业发展和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社会时事,选取中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将知识点与社会焦点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既消化和掌握教学内容,又能关心变化莫测的世界,把书读“活”。如,要讲“个人所得税”时,可以结合我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的经过,将修正前后的个人所得税法作比较,使学生对本知识点更清晰。又如,要讲“遵循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时,可以借助2011年3月中旬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中国少数商家哄抬盐价的实例,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事件所折射出来的问题,绝非只是几包盐的事情,而是与经济、市场秩序、社会公德、国民教育相关的大事,这样的做法不仅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也毁坏商业伦理和商业道德。整个社会正常秩序的维护,社会道德的养成,需要公共部门防微杜渐,尽早向民众释疑解惑,传播科学的知识、正确的信息。再如,要讲“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时,我觉得应该带学生们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进行调查,了解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情况及人民政府如何为民办事、服务于民,走访相关窗口负责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公共形象、职能履行”的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总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传统教育正在被世人所抛弃。应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走进生活 我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是要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浅析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摘要:通过审视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着重分析了 其在定量分析、方法引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据此得出了应当从推进研究方法 多元化、推动行为主义革命和激励方法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论。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价值取向;方法缺陷;绩效体制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6-0180-02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从 翻译、介绍、述评西方相关著作开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 的进步,出现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它们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 了重要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当前还存在诸多 缺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尚未真正出现。因此,归纳分析当前学科 研究方法的不足,寻找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趋势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相关研究自建国之初即有学者有所涉及,但是,当时的研 究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以政治立场为取向,政治色彩和意志形态色彩比较浓厚, 研究方法也基本采用传统的政治、历史研究方法。六七十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论界掀起了科学行为主义革命,大批属于自然科学和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 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这次革命带来的方法论革命极大地丰富了作为社会科 学的国际关系的方法论范畴。而到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 国际关系中分离出来时,方法论革命带来的成果已经体现在其研究成果中。金德 尔伯格、吉尔平等提出的霸权稳定论即运用经济学和数学方法,从货币、价格等 角度论述了霸权国制定的价格体系、提供的公益等与世界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其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基本延续了这一研究方法,纷纷将统计分析、博弈论、公共选择等理论引入其研究,力图使之定量化、 精确化、可验证化。 我国国际政治经济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之后,在翻译引进述评西 方相关著作的同时,已经有学者意志到了革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随着与西方学 术界交流的日益密切,加上我国跨专业互动的增多,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数学 研究方法被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研究成果的定量化、精确性日益受到学者 的重视和推崇。 二、当前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 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而在我国的发展更是只有20多年,因而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在本体论、认志论、方法论、范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研 究相比,在学科的独立性、方法的多元性、研究绩效激励体制方面则存在着明显 的差距。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实际上是经济学与国际政治因素的结合,而其 诞生时日又适逢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影响举足轻重的第二次论战,即传统主义 与科学行为主义的论战,这次论战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掀起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大 量自然科学与数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型等被引入国际关系研究,得益于此,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即具有研究方法多元化的优势,例如作为其诞生 标志的“霸权稳定论”,其提出者金德尔伯格和吉尔平即应用经济学范畴的“公益”、“价格”、“搭车”等理论论述霸权与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经济体系稳定性之间的关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

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政治经济学教学建议

政治经济学适合于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资本主义部分内容和社会主义部分内容,分两个学期来上。每学期的学时大约在34小时左右。以下是政治经济学相关的教学建议。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3 2. 学时:34学时(课内学时:30,课内实验:4) 3.课程性质:专业课 4.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 5. 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无 6.首选教材:程恩富,徐惠平,周肇光.政治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二、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及实验室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不仅介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了解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理论研究前沿动态。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在本课程教学期间,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报刊文献资料,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信息,而且要辅导学生选择1~2个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研,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思路。 四、内容简介 本课程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方法论,主要包括商品理论、货币理论、劳动价值论、资本增值理论、资本积累论、资本运行理论、社会总资本运行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省颁)

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

经济学教学大纲

《经济学》 《经济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56(理论学时:56) 学分:3.5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专业 一、《经济学》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所涉及的原理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经济学》集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为一体,所以学习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

论的标准用语的基础课,也不仅是服务于以后专业经济学理论学习的工具课,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的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并最终明确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社会资源如何得以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 二、《经济学》课程的目标 通过学习《经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并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有所了解,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熟悉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经济问题。 三、《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在学习过《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介绍 一、课程特色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1994年起为本科生开设这门课程,成为国内最早开设该课的院系之一。1999年,该课程入选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2004年又入选骨干基础课建设项目。 教学组在课程设计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高起点和高标准,争取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积极向国际一流水平努力。在具体工作中力争体现该课程的三大特点:(1)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2)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3)注重解答现实问题,鼓励政策、对策研究。 二、教学内容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了比较合理完善的课程框架。授课的核心思路是全面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沿革发展和主要内容,继而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为凭依,讨论和分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象,追述国际体系的变迁。 课程一般分为六个版块。第一部分是主要的理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产生过程、关注重点、主要流派、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和讨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世界市场与民族国家的相互作用。 第二和第三部分的重点是考察世界市场体系,分析它如何依靠经济与科技的力量不断扩展,又如何为国际政治环境所左右。其中第二部分介绍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分析方法,回顾两次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历史,对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主张做出对比分析。第三部分介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讨论金本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浮动汇率体系等国际货币制度的优势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2017

附件: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课程归属单位: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编写人:余墨林编写日期:2017年02月28日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 2.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说明教学大纲适用的专业及学时数。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简要说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及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及参考书能反映该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动态。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说明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设施等。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1.该章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内容详略以能表达清楚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为度,充分反映课程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体现出课程的特点。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践教学内容。有实践教学要求的,应说明实践教学目的、要求、作业与实践报告、时间与学时分配等相关内容。单独开设实践性教学课程的,要单独编写实践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1”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梁军执笔人:冯玲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 课程名称:政治经济学1 课程编号:201005 英文名称:Political Economics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72理论学时:72 实验学时:0 学分:4 开设专业:贸易经济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课程是一经济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从基础理论出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基本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立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体概念系统,使学生具有分析经济现象、研究经济问题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2.应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绪论 第一节什么是政治经济学 1.了解国内学术界对“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三种解释; 2.掌握在国内,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相对应,主要是指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理解经济学的历史起源。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了解生产关系概念; 2.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3.理解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分解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原理和“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原理;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理。 第四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在处理经济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 2.掌握“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3.理解“整体性分析”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经典理论 第一章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 第一节商品与价值 1.了解商品的涵义; 2.掌握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价值量; 3.理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它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其它矛盾也就以更加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节价值形式与货币 1.了解货币的职能; 2.掌握货币的本质、货币流通量规律; 3.理解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价值规律 1.了解价值规律是支配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经济规律; 2.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形式; 3.理解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新术语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新术语辨析 摘要:在IPE(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范畴中,金融与恐怖主义组合有三个术语:恐怖主义组织金融、恐怖主义金融和金融恐怖主义。文章先介绍了三个术语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解读了金融恐怖主义。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新术语金融恐怖主义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48-02 在IPE(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范畴中,新思维、新组合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了全球政治经济研究领域的整体内涵,更完美地诠释了全球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金融与恐怖主义组合的三个新型术语,正是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对全球政治经济研究领域的贡献之一。三个术语之中,恐怖主义组织金融、恐怖主义金融更容易为世人所理解,最隐秘的是金融恐怖主义,更难让普通民众认识的也是金融恐怖主义。 一、恐怖主义组织金融 “恐怖主义组织金融”是指恐怖主义组织借助现代金融

机构和金融行为来融通资金的行为。比如本?拉登的“基地”组织,由于学会了利用经济手段和钻西方倡导的自由经济的空子,他们通过成立经营性公司甚至银行,大规模地贩毒和走私,倒卖军火,印制巨额伪钞,以及成员捐款,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这些新恐怖组织的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领域,手段也更加多样,如广泛利用邪教组织,发展自己的宣传媒体,组建反政府民兵组织等等。经费方面的游刃有余,确保了他们能获取和掌握大量高技术手段,使得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能杀死更多的人。尽管迄今为止,他们所发起的攻击,大多针对西方国家,特别是有控制别国能力的大国,但他们对现存秩序和公认规则的破坏,却是对国际社会的共同威胁。 二、恐怖主义金融 “恐怖主义金融”是指一些具有超强组织和运筹能力的利益集团,不管其本身是否为恐怖主义组织,精心策划和组织国际恐怖主义事件,造成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幅震荡,从而达到攫取巨额财富的目的。以“9.11”恐怖事件为例,如果它是一个被恐怖主义分子充分利用的,对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的恶性做空行为,那么,已经难以被各国主动监控的国际金融市场就在事实上成了恐怖分子的提款机。可以想象,恐

经济政治与社会 教学大纲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生产、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增加个人收入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20 周学时数:2 适用专业:公共选修课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把握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客观要求的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全面认识资本运行的基本问题从而科学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制定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各个社会形态下的经济规律,是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 本课程的设置在于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经济运行的能力,完整和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毕业后能较好地开展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立场观点和经济学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教育,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高思想觉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研究问题;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基本经济知识和主要经济规律,为专业课程学习的深入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为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 2、牢固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3、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学习掌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 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 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

力的研究上。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 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特征是:(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3)工业发展受帝国主义中心国家的技术垄断所左右。 6.汇率政治的三难P327 汇率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国家自主与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关系问题:一方面各国努力维持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通过促进资本流动进而促进本国的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避免由于各国的互相恶性竞争而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然而,自从固定汇率制崩溃以来,全球不但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相反,金融危机不断。究竟是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策决策者,褒贬不一,理由各异,这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最大困惑。汇率政治三难(P305):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任何单个国家是在追求三个政策目标:稳定的汇率、自主的国家货币政策和资本流动。但是研究者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政策目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国家能同时实现三个政策目标。任何国家,只要实行开放经济,如果这个国家要保持资本的流动和固定汇率,它就必须放弃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假如一个国家为了促进资本的流动而实行独立的货币扩张政策,那么结果必然是资本外流,国内利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提高利率,同时放弃开始的货币政策,才能维持固定汇率。如果政府坚持扩张的货币政策,那政府只能是要么控制资本流动,要么采取浮动汇率,从而牺牲其他两个目标政策中的一个。这是浮动汇率制施行以来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难题。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期终试卷及答案

xx职教中心14中职班《经济政治与社会》期终试卷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任何商品都是和的统一体。 2、科学消费观的内涵是,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绿色消费;,。 3、我国法定公司的形式有两种,即和。 4、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发展经济中坚持与基本原则,促进经济、与的和谐发展。 5、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6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是、、。 9、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二、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2分×10,共20分) 1、金钱是万能的。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挣钱。 2、要买就买名牌、高档商品。价廉物美的商品不好。 3、要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主要是上班时候的事。现在学习为时过早。

4、我们已经实现小康生活,还谈节约和艰苦奋斗干什么呢?! 5、在农村,由于有了新型合作医疗,农民看病一分钱都不要了。 6、人生需要规划,钱财需要打理。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理财。 7、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作为学生首先要讲道德。 8、大力发展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 9、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中职生要掌握技能。 10、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4分) 1、下列各项不属于商品的是() A、超市卖的矿泉水 B、导游给客人提供的服务 C、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同学的音乐盒 D、在饭店吃的年夜饭 2、小明选购商品时,特别注意商品的质量。这说明他关注() A、商品的使用价值 B、商品的价值 C、商品的外观 D、商品的价格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

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举证说明 大学政治经济学网络课程项目组 2002 年 7 月 1 日

指标1:教学设计 1.课程定位 1.1学习对象和基础要求明确 举证要求: 说明课件的使用对象和所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认证员评价意见 举证材料 本课件使用对象是经济、管理类全日制及函授性质的本科生,要求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常识,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功底和数学知识。 在课程简介中已明确界定。 2.学习动机激励 2.1能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习动机 举证要求: 简要说明并例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策略。 认证员评价意见 举证材料 鉴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十分抽象,一些现实问题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吸引学生阅读与思考是网络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第3章货币中涉及到价值形式演变问题,在非网络教学中也是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有兴趣深入阅读加深理解,我们以实物图片的形式设计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等式,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习向导 3.1必要的自学建议或指导 举证要求: 例举课件中自学建议或指导的容和呈现方式,若无自学建议,请说明。 认证员评价意见 举证材料 在每章知识点前,本课件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容提要、学习指导、学习时限、容概述、重点及难点”等,以利于指导学生自学。另外,每章后面都附有思考题,要求学习思考并回答,如有疑难,可点击思考题获得答案。

4.组织结构 4.1课件的教学组织结构有利于学生学习 举证要求: 简要说明课件的组织结构、学生学习的容安排顺序。 认证员评价意见 举证材料 本课件主要包括首页、课程导航、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在线学习、经济学家、视频下载、服务支持等几个组成部分,其中在线学习是核心部分。 在线学习的页面显示如上图:左则是树状导航的章节目标题,右面是学习容(知识点),由导论、商品经济篇、经济制度篇、经济运行篇和经济发展篇(计14章)构成。在知识点中,提供了概念、背影资料、政治经济学人物、图片资料、电影资料以及思考题答案等容的超级,供学习时深入阅读。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任意点击左侧树形导航目录,进入或退出有关章节目的学习,或回到主页面及进入其它容。 4.2知识符合本门课程的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德育.经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教学大纲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 本课程是传授经济与政治常识的基础课程,旨在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学会理财和消费,走近经济圈,发展中的我国经济,走进公民的政治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的任务是启发学生从适应自我发展出发,转向适应社会生活,进而适应职业活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学会理财和合理消费 (2)了解市场经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3)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知道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公民的政治权利 (5)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应注意经济与政治的相互联系 (2)教学过程要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由具体到抽象讲授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充分运用教具,多举实例,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教学力度 (4)要注重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完善各阶段的评估体系和方式 (5)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用性,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二、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课、学会理财和消费 教学要求: 1、了解货币的相关知识 2、了解现代投资工具 3、掌握合理消费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一)聚焦货币 1、货币 2、支票、信用卡等信用工具 (二)商品价格的奥妙 1、了解商品价格 2、学会合理消费 (三)认识个人投资 1、个人投资 2、个人投资工具 第二课、走近经济圈 教学要求: 1、理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 2、了解企业的不同形式 3、理解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4、了解税收以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一)了解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2、市场活动必须遵循的交易原则 (二)做现代企业人 1、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三)了解税收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课、发展中的我国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