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单向板肋型楼盖设计方案指导书

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单向板肋型楼盖设计方案指导书

钢筋混凝土结构

课程设计指导书

班级:农水10、水工10

指导教师:李积花

2018.11

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目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是该专业教案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加深同学门对本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让同学们进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为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一定基础。

二、设计题目

钢筋混凝土整体式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

三、设计资料

某水电站生产副厂房为3级水工建筑物,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单向板肋形楼盖如图1所示,其中纵向尺寸5×L 1,横向尺寸3×L2;楼盖尺寸见表1。

表1 活荷载与题号

1)厂房按正常运行状况<持久状况)设计;

2)楼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见表1,单位: kN/m2;

楼面层用20mm厚水泥砂浆抹面<重度为20kN/m3),板底及梁用15mm厚混合砂浆粉底<重度为17kN/m3);

4)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钢筋除主梁和次梁的主筋采用HRB335级钢筋外,其余均采用HPB235钢筋;

5)结构环境类别为一类;

6)使用要求:

梁、板允许挠度如下表2:

计算)

/200(/250>

/250(/300>

/300(/400>

注: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最大裂缝宽度允许值如下:

=0.3mm

7>采用的规范: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和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2009>。

8)构件安全系数取K=1.2

四、设计内容和要求

1、完成设计计算书一份。内容包括:

1)结构平面布置:柱网、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主梁和次梁的截面尺寸的拟定;

3)板、主梁和次梁的荷载计算、内力计算<按弹性体系方法)主梁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

4)构件截面配筋计算;

5)主梁强度、刚度、裂缝宽度计算。

2、绘制楼盖结构施工图<2号图纸)。内容包括:

1)梁板结构布置图;

2)板的模板图及配筋图;

3)次梁的模板图及配筋图;

4)主梁模板图、配筋图及材料图;

5)主梁钢筋表;

6)设计说明,如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级别、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的制作及构件的抹面粉底等。

五、设计时间

设计时间为一周

注意:农水班,水工一班,二班按学号往后选题,每人一题。(农水班为1-40题,水工班顺次按学号)。

第二部分设计指导书

一、概述

肋形结构是土木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型式。它被广泛用于钢筋混凝土楼盖,也被用于地下室底板结构、挡土墙、桥梁、储水池的池底和池顶等结构。肋形楼盖由板和板的肋<梁)组成。肋形楼盖是现浇楼盖中使用做普遍的一种。肋形楼盖由板、次梁和主梁<有时没有次梁)组成,三者整体相连。肋形楼盖的的特点是用钢量较少,楼板上留洞方便,但支模较复杂。

二、结构布置

<1)承重墙、柱网和梁格的布置首先要满足使用要求。

<2)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梁格布置尽量要求经济和技术上的合理。

1)由于板的面积较大,为节省材料,降低造价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薄板。

2)应尽量避免集中荷载直接作用在板上,一般大型设备应直接由梁来承受,在大的孔洞边布置有支承梁,另外隔墙下也宜布置有梁。

3)梁格布置力求规整,梁系尽可能连续贯通,板厚和梁的截面尺寸尽可能统一。

4)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横向刚度,主梁宜沿建筑物的横向布置<主梁和柱可构成整体性较好的框架体系)。主梁沿房屋横向布置时,房屋横向刚度较大;由于主梁搁置在纵墙的窗间墙上,因而便于开大窗,对室内采光有利,但天花板采光不均匀且不利于集中通风。当横向柱距大于纵向柱距时,主梁也可沿房屋纵向布置。这样,虽然房屋横向刚度小,不利于室内采光,但天花板采光较为均匀,有利于集中通风,可减小房屋净高。

5)在单向板肋形结构中,板的跨度布置为1.7-2.5m,主梁的跨度以5-8m为宜,次梁的跨度以4-6m为宜。

三、材料的选用和梁板截面尺寸初步选定

1、材料选用

混凝土:C15、C20、C25,当采用HRB335级以上钢筋作配筋时,则混凝土不宜低于C20。

钢筋:梁为HRB335钢筋,板为HPB235钢筋。

2、板、梁截面尺寸的初步选定

<1)板:在一般建筑物中,板的厚度为80-120mm;水电站厂房发电机层的楼板,板厚度常采用120-200mm。单向板的最小板厚,屋面板60mm,民用建筑楼板70mm,工业建筑楼板80mm。双向板的厚度一般为80-160mm。按照刚度要求,最小板厚见表3。

1

单向板常取b=1m宽的板带进行计算。

<2)梁:主梁<双向板长向梁)、次梁<双向板的短向梁)的截面尺寸见表4。

四、单向板肋形楼盖设计要点

<一)、计算简图

板是以边墙和次梁为铰支座的多跨连续板。次梁是以边墙和主梁为铰支座的多跨连续梁。主梁的中间支座是柱,当主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之比大于5时,可把主梁看作是以边墙和柱为铰支座的连续梁,否则应作为刚架进行计算。

连续板、梁的计算跨度如下:

1、弹性方法计算内力时,计算弯矩用的计算跨度,一般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当支座宽度b较大时,按下列数值采用:

板:当b>0.1时,取=1.1;

梁:当b>0.05时,取=1.05;

式中:-净跨度;b为支座宽度。

计算剪力时则取=

2、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计算内力时,计算跨度按下列数值采用:

板:当两端与梁整体连接时,取=;

当两端搁置在墙上时,取=+h<板厚),并不得大于<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

另一端搁置在墙上时,取=+h/2,并不得大于=+a/2

度)。

梁:当两端与梁或柱整体连接时,取=;当两端搁置在墙上时,取

=1.05,并不得大于<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当一端与梁或柱整体连

接,另一端搁支在墙上时,取=1.025,并不得大于=+a/2

度)。

对于五跨和五跨以内的连续梁<板),计算跨数按实跨考虑;对于五跨以上的连续梁<板),当跨度相差不超过10%,且各跨截面尺寸及荷载相同时,可近似按五跨等跨连续梁<板)计算。中间各跨内力取与第三跨一样。

<二)按弹性方法计算内力

按弹性理论计算的楼盖内力,首先要假定楼盖材料为均质弹性体。根据前述的计算简图,用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梁板内力,也可利用静力计算手册中的图表确定梁、板内力。在计算内力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荷载及其不利组合

楼盖上作用有永久荷载和可变荷载,永久荷载按实际考虑,可变荷载根据统计资料折算成等效均布活荷载,可由《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查得。板通常取1m板宽的均布荷载<包括自重),次梁承受板传来的均布荷载和次梁自重,主梁承受次梁传来得集中荷载和均布的自重荷载。为简化计算,可将主梁的自重按就近集中的原则化为集中荷载,作用在集中荷载作用点和支座处<支座处的集中荷载在梁中不产生内力)。

由于可变荷载在各跨的分布是随机的,如何分布会在各截面产生最大内力是活荷载不利布置的问题。

图2所示为5跨连续梁,当活荷载布置在不同跨间时梁的弯矩图及剪力图。由图可见,当求1,3,5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活荷应布置在1,3,5跨;当求2,4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或1,3,5跨跨中最小弯矩时,活荷载应布置在2,4跨;当求B支座最大负弯矩及支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应布置在1,2,4跨,如图3。由此看出,活荷载在连续梁各跨满布时,并不是最不利情况。

图2 5跨连续梁弯矩图及剪力图

图3 活载不利位置

<1)欲求某跨跨中最大正弯矩时,除将活荷载布置在该跨以外,两边应每隔一跨布置活载;

<2)欲求某支座截面最大负弯矩时,除该支座两侧应布置活荷载外,两侧每隔一跨还应布置活载;

<3)欲求梁支座截面<左侧或右侧)最大剪力时,活荷载布置与求该截面最大负弯矩时的布置相同;

<4)欲求某跨跨中最小弯矩时,该跨应不布置活载,而在两相邻跨布置活载,然后再每隔一跨布置活载。

2、内力包络图

以恒载作用在各截面的内力为基础,在其上分别叠加对各截面最不利的活载布置时的内力,便得到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

将各截面可能出现的最不利内力图叠绘于同一基线上,这张叠绘内力图的外包线所形成的图称为内力包络图。它表示连续梁在各种荷载不利组合下,各截面可能产生的最不利内力。无论活荷载如何分布,梁各截面的内力总不会超出包络图上的内力值。梁截面可依据包络图提供的内力进行截面设计。图4为五跨连续梁的弯矩包络图和剪力包络图。

图4 内力包络图

3、支座抗扭刚度对梁板内力的影响

由于计算简图假定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支承为简支,忽略了次梁对板、主梁对次梁的弹性约束作用,即忽略了支座抗扭刚度对梁板内力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实际结构与计算简图的差异。在恒载g作用下,由于各跨荷载基本相等,θ≈0,支座抗扭刚度的影响较小,如图5a、b示。在活荷载q作用下,如求某跨跨中最大弯矩时,某跨布置q,邻跨不布置q,如图5c、d示,由于支座约束,实际转角θ'小于计算转角θ,使得计算的跨中弯矩大于实际跨中弯矩。精确地考虑计算假定带来的误差是复杂的,实用上可用调整荷载的方法解决。减小活荷载,加大恒荷载,即以折算荷载代替实际荷载。对板和次梁,折算荷载取为表5:

图5 梁抗扭刚度的影响

这样调整的结果,对作用有活荷载的跨g'+q'=g+q,总值不变,而相邻无活荷载的跨,g'=g+q/2>g,或g'=g+q /4>g;邻跨加大的荷载使本跨正弯矩减小,以此调整支座抗扭刚度对内力计算的影响。当板或梁搁置在砖墙或钢梁上时,不需要调整荷载。

4、弯矩和剪力设计值

由于计算跨度取支承中心线间的距离,未考虑支座宽度,计算所得支座处

-M

max 、V

max

均指支座中心线处的弯矩、剪力值。支座处截面较高,一般不是危

险截面,故设计中可取支座边缘内力值进行计算<见图6),按弯矩、剪力在支座范围内为线性变化,可求得支座边缘的内力值:

M=M

c

-V0b/2 当连续梁搁置于砖墙上时:

M=M

c

均布荷载: =V c-

V

c

=V

式中M c、V c-支承中的弯矩、剪力值;

V

—按简支梁计算的支座剪力设计值<取绝对值);

b-支承宽度。

<三)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内力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弹塑性材料,连续梁<板)是超静定结构,当梁<板)的一个截面达到极限承载力时,并不意味着整个结构的破坏。钢筋达到屈服后,还会产生一定的塑性变形,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通常大于按弹性理论计算的结果。再则,混凝土构件截面设计时,考虑了材料的塑性,若内力分析按弹性理论,与截面设计的理论不统一,因此有必要研究塑性理论的内力分析方法。

6

连续梁<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较多,例如:极限平衡法、塑性铰法及弯矩调幅法等。目前工程上应用较多的是弯矩调幅法。

弯矩调幅法的概念是:先按弹性分析求出结构各截面弯矩值,再根据需要将结构中一些截面的最大<绝对值)弯矩<多数为支座弯矩)予以调整,按调整后的内力进行截面配筋设计。

(1>弯矩调幅法简称调幅法,调幅的基本原则是:

1)为尽可能节约钢材,宜使用调整后的弯矩包络图做为设计配筋依据。

2)为方便施工,通常调整支座截面,并尽可能使调整后的支座弯矩与跨中弯矩接近。

3)调幅需使结构满足刚度、裂缝要求,不使支座截面过早出现塑性铰,调幅值一般≤25%。调幅后,所有支座及跨中弯矩的绝对值M,当承受均布荷载时应满足:

M≥

当q/g≤1 /3时,调幅值≤15%,这是考虑长期荷载对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

4> 调幅后应满足静力平衡条件,即调整后的每跨两端支座弯矩平均值与跨中弯矩之和<均为绝对值),不小于该跨满载时<恒+活)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M

<见图7)。

+M C≥M0

图7 M0示意图

5>为保证塑性铰具有足够的转动能力,设计中应满足ξ≤0.35,钢筋宜使用HRB335级和HRB400级热轧钢筋,也可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宜选用C20~C45强度等级混凝土。

6>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抗剪箍筋面积增大20%,增大范围l见图8。为避免斜拉破坏,配筋下限值应满足:

图8 抗剪箍筋增大范围示意图

<2)用弯矩调幅法计算等跨连续梁板

根据调幅法的原则,并考虑到设计的方便,对均布荷载作用下的等跨连续梁板,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后的弯矩和剪力的计算公式为:

M =α

式中,α,β—弯矩和剪力系数,分别见表6,表6

l 0,l n —计算跨度和净跨

g ,q —均布恒载和活载的设计值

图9 五跨连续梁荷载布置图

(a)五等跨连续梁

即 q=3g

g=q/3

则g+q=+q=

g+q=+3g =4 g

于是

次梁折算荷载g'===0.4375

q'===0.5625

按弹性方法求M Bmax,活载布置在一、二、四跨<如图9),由附表可查得横荷载系数-0.105,活荷载系数-0.119,则

M

= -0.105 g'l2-0.119 q'l2

Bmax

=-0.105×0.4375

=-0.1129

考虑调幅值20%<≤25%),则

M

=0.8 M Bmax=-0.0903

B

取M B=0.0909

10

由=0

得R A=0.4091

由=0 R B=

得M1= R Aαl -

求跨间最大弯矩M1max的位置:

l=

R

A

α=0.4091

M

= R Aαl -

=0.08368

按弹性方法求M1max,活载布置在一、三、五跨<如图9c),由附表]可查得横荷载系数0.078,活荷载系数0.100,则

M'

=0.078g'l2+0.100q'l2

1max

=0.078×0.4375

=0.09037

应取用M'1max的值,α=0.09037,即,为计算方便,取为。

<3)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计算

当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跨度差不大于10%时,仍可采用等跨连续梁板的系数。计算支座弯矩时,l0取相邻两跨中的较大跨度值;计算跨中弯矩时,l0取本跨跨度值。

当不等跨连续梁板的跨度差大于10%时,连续梁应根据弹性方法求出恒载及活荷载最不利作用的弯矩图,经组合叠加后形成弯矩包络图,再以包络图作为调幅依据,按前述调幅原则调幅。剪力可取弹性方法的计算结果,连续板可按下述步骤计算:

1> 确定最大跨跨内弯矩值

边跨:≥M ≥

中间跨:≥M ≥

2)按已知最大跨跨中弯矩,在本跨

支座弯矩,再以支座弯矩为已知,同理求得邻跨跨中弯矩,以此类推,求得所有

跨中及支座弯矩,该弯矩均应符合内力平衡条件及大于

<4)塑性内力重分布方法的适用范围

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与弹性理论计算结果相比,节约材料,方便施工,但在结构正常使用时,变形及裂缝偏大,对下列情况不适合采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计算方法:

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构件;使用阶段不允许开裂的结构构件;轻质混凝土及其它特种混凝土结构;受侵蚀气体或液体作用的结构;预应力结构和二次受力迭合结构;主梁等重要构件不宜采用。

五、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确定了连续梁板的内力后,可根据内力进行构件的截面设计。一般情况下,强度计算后再满足一定的构造要求,可不进行变形及裂缝宽度的验算。

梁板均为受弯构件,作为单个构件的计算及构造已在第三章中述及,此处仅对受弯构件在楼盖结构中的设计和构造特点简要叙述。

1.板的计算及构造特点

<1)支承在次梁或砖墙上的连续板,一般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计算。

<2)板一般均能满足斜截面抗剪要求,设计时可不进行抗剪计算。

<3)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时,板支座处在负弯矩作用下上部开裂,跨中在正弯矩的作用下部开裂,板的实际轴线成为一个拱形<图11)。当板的四周与梁整浇,梁具有足够的刚度,使板的支座不能自由移动时,板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将产生水平推力,由此产生的支座反力对板产生的弯矩可抵消部分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因此对四周与梁整体连接的单向板,中间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间支座,计算弯矩可减少20%,其它截面不予降低。

图11 板的拱作用

<4)板的受力钢筋的配置方法有弯起式和分离式两种,钢筋弯起切断位置见

图12,图中当q/g≤3时,a=l

n /4;当q/g>3时,a=l

n

/3。l

n

为板的净跨。弯起式

可一端弯起<图12

图12 板中受力钢筋的布置

<5)板除配置受力钢筋外,还应在与受力钢筋垂直的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分布钢筋的作用是固定受力钢筋的位置;抵抗板内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承担并分布板上局部荷载产生的内力;在四边支承板中,板的长方向产生少量弯矩也由分布钢筋承受。分布钢筋的数量应不少于受力钢筋的10%,且每M不少于3根,应均匀布置于受力钢筋的内侧。

由于计算简图与实际结构的差异,板嵌固在砖墙上时,支座处有一定负弯矩,板角处也有负弯矩,温度、混凝土收缩、施工条件等因素也会在板中产生拉应力。

为防止上述原因在板中产生裂缝,沿墙长每M配5φ6构造钢筋,伸出墙边长度≥l

/7。在角部l0 / 4范围内双向配φ6200的负筋,伸出长度≥l0/4。板靠近主0

梁处,部分荷载直接传给主梁,也产生一定的负弯矩,同理应配置每M5φ6钢筋,伸出长度≥l0/4,板的构造钢筋配置见图13。

图13 板的构造钢筋

<6)现浇板上开洞时,当洞口边长或直径不大于300㎜且洞边无集中力作用时,板内受力钢筋可绕过洞口不切断;当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300㎜时,应在洞口边的板面加配钢筋,加配钢筋面积不小于被截断的受力钢筋面积的50%,且不小于2φ12;当洞口边长或直径大于1000㎜时,宜在洞边加设小梁。

2.次梁的计算及构造特点

<1)次梁承受板传来的荷载,通常可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的方法确定内力。

<2)次梁和板整浇,配筋计算时,对跨中正弯矩应按T型截面考虑,T形截面的翼缘计算宽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取值;对支座负弯矩因翼缘开裂仍按矩形截面计算。

<3)梁中受力钢筋的弯起和截断,原则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但对相邻跨度不超过20%,可承受均布荷载且活荷载与恒荷载之比q /g≤3的次梁,可按图14布置钢筋。

图14 次梁的钢筋布置

3.主梁的计算与构造特点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载计算;

<2)与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计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3)主梁支座处,次梁与主梁支座负钢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负筋位置下移,计算主梁负筋时,单排筋h0=h-<50~60)mm,双排筋h0=h-<70~80)mm<如图15);

图15 主梁支座截面纵筋位置

<4)主梁是重要构件,通常按弹性理论计算,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钢筋的弯起和切断原则上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6)在次梁与主梁相交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为防止这种破坏,在次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见图16, 附加横向钢筋所需的总截面面积按下式计算:

A

=

sv

式中F—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力设计值;

f

—箍筋或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yv

A

-承受集中荷载所需的附加横向钢筋总截面面积;当采用附加吊筋时,A sv应为sv

左、右弯起段截面面积之和。

α—附加横向钢筋与梁轴线间的夹角。

图16梁截面高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

用时,附加横向钢筋的布置

1-传递集中荷载的位置 2-附加箍筋 3-附加吊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