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清梦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清梦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清梦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清梦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分析

一、词性

1、实词:意义较实在,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加上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可独立成句。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2、虚词: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除了个别副词,一般不能独立成句。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时间、否定等。

程度副词:很、极、非常、太、过等。

时间副词:已、刚、才、将、要等。

范围副词:都、全、总、只、仅等。

情态副词: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

语气副词: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

重复副词:又、再、还、仍等。

介词:是引出动作的对象、时间、处所、工具、原因、方式、手段、目的的词。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并列连词:和、跟、与、同、及等。

承接连词:至于、说到、此外、如、比方等。

转折连词:却、只是、不料、岂知等。

因果连词:因为、由于、因此、以致等。

助词:主要是表示成分之间结构关系和动作时态的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

时态助词:着、了、过;

其他助词:所、连、们、似的

语气词:是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通过语气词可以表示句子的肯定、疑问、祈使等意。

如:的、了、呢、吧、吗、啊、罢了、啦……

二、句子成分

1、主要成分

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如: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他来到小河边。

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如:战士们英勇顽强。你是学生。小女孩哭了。

宾语: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

如:大家喜欢游泳。他给我一本书。(双宾语)

2、附属成分

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如:淡淡的月光流进了村子。荷塘的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定语后置)。

状语: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的修饰限制成分,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如:他被一伙歹徒打了。数学老师把成绩单交给班主任。

补语: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行状等。

如:我的心,绷得像调紧的弦。他生于1918年。他坐在桌子旁。

完整的句子结构是:

(定) 主 // [状] 谓 <补> + (定) 宾

例如:(参加今年高考)的学生[通过积极的应战] [最终] 取得了(优异的)

主状谓定宾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形容词用作名词):

“故”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新”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形容词作意动词):

认为……奇特、非凡。

其一犬坐于前。(《狼》)

(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狼》)(名词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名词作状语):从隧道。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异,认为……奇怪。

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使动用法):使……屈,弯曲。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意动用法):以……为亲。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形容词作使动词):使……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数词作动词):行千里。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名词作动词):下大雨。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形容词用作名词):

A坚固的铁甲。

B锐得的武器。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四、常见句式

1、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也”式。“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2、被动句

(1)“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触龙说赵太后》)

(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司马迁《屈原列传》)

“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

如: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

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

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被+动词”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承前省

如: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对话省

如:

①(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这事)甚急。”(司马迁《鸿门宴》)(2)省略谓语

承上文谓语而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司马迁《鸿门宴》)

蒙下文谓语而省略

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所省多是代词“之”。)

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省略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司马光《赤壁之战》)

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介词“自”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郦道元《三峡》)

4、倒装句

主谓倒装(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

现代:这样的社会可悲啊!(主+谓)

古代:悲哉,世也!(谓+主)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重点)

现代:小孩子知道什么?(主+谓+宾)

古代:童子何知?(主+宾+谓)

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 “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种句子叫否定句。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②沛公安在?(司马迁《鸿门宴》)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等,就是这种格式。

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介词宾语前置

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如:

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成语)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司马迁《鸿门宴》)

定语后置

现代: (赞美我)的客人(定+中心词)

古代:客之(美我)者(中心词+定)

(1)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②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3)中心词﹢而﹢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4)“中心词﹢之﹢定语”

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状语后置

现代:[在长勺]作战(状+中心词)

古代:战[于长勺](中心词+状)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翻译时就把它作了状语

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

如:

①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获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五、特殊句式

表陈述语气

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如: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司马迁《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

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如:

君何以知燕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如: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苏轼《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

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如:则谓非草木不得。(《芙蕖》)

表疑问语气

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

“对……该怎么办呢”。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

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

(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4.“何以……耶”,译为“怎么能……呢”。如: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表反问语气

1.“况……乎“,译为“何况……呢”。如: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2.“岂……耶”“岂……乎”“独……哉”,可译为“难道……吗”。如:

赵岂敢留璧得罪大王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独畏廉将军哉。(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安得……也哉”,译为“怎么能够……呢”。如:安得使予多暇日,……以疗梅也哉。(龚自珍《病梅馆记》)

6.“安……哉”,译为“怎么……呢”。如: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欤”,译为“何况……呢”。如: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8.“无乃……与”,译为“难道不是……吗”。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

表感叹语气

1.“何其”“一何”,译为“多么”“何等”。如: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2.“亦……哉”,译为“也……啊”。如:

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表推测语气

1.“得无……乎”“得无……耶”,表推测语气,译为“恐怕……吧”。如:

吾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蒲松龄《促织》)

2.“其……乎”,除了表反问语气外,也可以表委婉的推测预期,译为“大概……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判断语气

“唯(顾、直)……耳”译为“只是……罢了”。如:此唯师心自用耳。(《问说》)

顾未有路耳。(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见梁襄王》)

表选择语气

“与使……,无宁……”“与其……宁”“与其……孰若”,表选择,译为“与其……,不如……”如:

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与其不逊也宁固。(《训俭示康》)

表比较

“……孰与……”“……与孰……”,译为“与……相比,谁……”如: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六、18个重点虚词

1“其”

用作代词

“他的”“它的” "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我的”“我(自己)”“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用作副词

“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用作连词

“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如果”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固定搭配

【何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且”

连词递进,“而且”“况且”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让步,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并列,又,又……又……,一面……,一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副词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状语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固定搭配

【且夫】句首助词“况且”“再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3“若”

动词:像,好像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作定语时"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表他转,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固定搭配

【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要说那”“像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虞兮虞兮奈若何

4“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表反问 “吗”、“呢”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表测度或商量"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句中的停顿处于是乎书

介词:"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

: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乎:对)

词尾 “……的样子”“……地”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5“所”

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助词:在v前与v组成"所"字结构"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固定搭配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表被动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所在之处,处所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6“之”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7“为”

动词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以为,认为。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介词表被动,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表目的。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

表原因。因为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

表对象。给,替为君翻作《琵琶行》。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对,向,跟等。为之奈何?《鸿门宴》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8“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代词相当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词尾,相当于“然 ”“……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万落《阿房宫赋》

(盘盘焉:盘旋的样子。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囷囷焉:屈曲的样子。囷,圆式仓廪,这里指回旋。)

9“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肯定、陈述语气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表感叹语气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表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注意: 1、看位置——句中与句尾

2、看标点——明确句子表达的语气

10“以”

介词表凭借,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时间、处所,于,在,从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表原因,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连词表并列“而”“又”“而且”“并且”或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目的“而”“来”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而"“地”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

表承接,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而"或省去动词:以为,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通假通“已”,已经日以尽矣。

通“已”,止无以,则王乎?

助词(略)

固定搭配

【以为】:认为,把……当作或看作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把……作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相当“因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

【无以】:无法,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11 “因”

介词依照,根据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依,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

趁着,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

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副词 : 顺承关系:于是,就;因而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动词 : 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12“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

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

、“给”、“由于”等。

在,从,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

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向,对,对于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与,跟,同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赤壁之战》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

相应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固定句式

【于是】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于+此”,可根据"于"

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从此”、“在这种情况下”、“对此”

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于是余有叹焉。(因此)《游褒禅山记》

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一般位于句首。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于】表示被动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13“与”

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给,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比,和……比较。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 : 连词,表并列,和,跟,同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动词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结交,亲附。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固定搭配

【孰与】

【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14“则”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

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

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副词: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名词: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准则,法则。以身作则。

15“者”

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的”“……的(人、东西、事情)”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

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用在数词后面“……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语气词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16 “而”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6.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固定搭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17“何”

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者”“哉”“也”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v或介词的宾语,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特殊用法

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固定搭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何以】即“以何”(倒装),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18 “乃”

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我们都知道高考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高考语文文言文和阅读是复习的难点和必考点,怎么复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推荐: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五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⑤特殊含义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翻译错误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 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相关文章: 1.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 2.最新高考语文必看知识点梳理 3.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总结 4.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5.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考文言文阅读必会知识点

高考文言文阅读必会知识点 (一)、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1、文言实词: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实词的复习可以结合以前所考过的试卷。 2、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3、通假字: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二)、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可译为:……(不)是……)常见形式:……者……也;……乃(为、则、是)……;否定判断句……非……也 2、被动句(可译为:……被……)常见形式:……见(于)……;……见……于;……为……;……为……所……;……被……;无标志的他动词 3、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宾语、省介词) 4、倒装句 (1)宾语前置常见形式: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介宾前置;以“之”“是”为提宾标志的前置 (2)定语后置常见形式:中心词+(之)+定语+(者);中心词+数量词 (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常见形式:谓语动词+于(以、乎)…… (4)主谓倒装(强调谓语如:甚矣,汝之不惠。) 5、固定句式 1)诚……则……:如果……那么(就)……。 2)乃尔: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4)庶几:或许,可能;差不多;但愿,希望。 5)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6)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7)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8)往往:处处,到处;常常。 9)唯……是……:只。 10)未尝:从来没有。 11)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12)无所:没有……什么人(或物),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13)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无法。 14)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15)向使:假如,如果。 16)以……故……:因为……所以……。 17)以……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18)以至于:一直到;结果。(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 19)有所:有……的人(或物),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20)有以: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21)于是: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22)之谓: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2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24)如……何?,奈……何?:拿……怎么样(办)呢? 25)孰与……?:与……相比,哪个……? 26)安……乎?:怎么……呢?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3 《蜀道难》知识点梳理 实词归纳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琵琶行》知识点梳理 〔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细的弦。嘈嘈:沉重舒长。切切:细促轻幽。〔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12〕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1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王个皇帝的陵墓。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15〕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16〕钿头银篦:镶嵌着花钿的发篦(栉发具)。击节:打拍子。 〔17〕颜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 〔19〕来去:走了以后。 〔20〕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阑干:形容流泪。 〔21〕重(读平声):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22〕呕(音欧)哑(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声音噪杂。 〔23〕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24〕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25〕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一、实词 言: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数: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轻: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复习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大全 为了让马上就要进入高三的学生更好的复习,以下是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 必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一,古今异义 文言文词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文 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中的“智力”是“智谋”和“力量”的意思。“子布、元表诸人各 顾妻子”中的“妻子”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智力”“妻 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 学过的文言文中,这样的词汇比比皆是,同学们要善于搜集和整理。如, 中国、江河、亲戚、非常、绝境、无论、无日、殷勤、更衣、豪杰、往往、何苦、鱼肉、肉食、不过、其实、春秋、垄断、美人、左右、约束、大风、一切、烈士、牺牲、交通、宣言、扶老、秋天、留意、举手、老子、鞠躬、小生、一毛、怠慢、口舌、丈人、痛心、不好、风流、操持、学者、开张、妖怪、有意、地方、山东、人情、把握、致意、从容、便宜、无赖、慷慨、故事、南面、老大、可怜、小子、逢迎、斗争、同志、活人、束手、知道、指示、行为、祖父、会计、、晓畅、具体、前进、即使、或者、作息等等。 以上列举的词汇,可以分类记忆,也可笼统记忆。分类共有6种:1.两个 单音词组合,如“智力”、“妻子”;2.词义扩大,如“中国”、“江河”;3. 词义缩小,如“亲戚”;4.词义转移,如“婚姻”;5.词义弱化,如“痛心”;6.偏义复词,如“作息”。无论采用哪一种记忆,最好的方法是用例句形式。同 学们将带有这些词汇的句子抄录下来,并注明其“古义”,记在脑海里,久而 久之,便形成能力。 第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普遍现象,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更多,也是较难掌握的一项。如何掌握一词多义呢? 一要“因文定义”。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阅读古今文章的准则。比如,次: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书:1.乃丹书帛曰(书写);2.得鱼腹中书(字条)盛: 1.西湖最盛(华美)2.今春雪甚 盛(多)。等:1.公等遇雨(各位);2.等死,死国可乎(同样)。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2.一食或尽黍一石(有时)。苟:1.苟富贵,无相忘(假如,如果);2.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只要)。易: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改变 );2. 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3.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交换 )。谢:1.为我谢曰(致意 );2.长跪而谢之曰 (道歉 )。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大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复习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拒,抵御,抵抗;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项王按剑而跽曰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劝学》

劝学 一、通假字: 1.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使弯曲 2. 虽有槁暴:有通“又”,再次 3.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4.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二、古今异义: 1. 劝学:劝:古义:勉励;今义:劝说 2. 假舆马者:假:古义: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3. 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4. 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5.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指容身、存身;今义:付托、寄寓 6.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参:古义:检查;今义:参加、加入 7.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或比喻帝王得力的助手;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8.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它)做成;今义:认为,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 9.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人的智慧;今义:神的总称

10.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的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11. 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两个词;今义:对某事肯动脑筋 12. 而绝江河: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2.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3. 非能水也:水:名词作动词,游水 4. 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7. 不积小流:流:动词作名词,水流 8.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作名词,善事、善行 四、一词多义: 1. 绝: A. 而绝江河:横渡 B. 来此绝境:隔绝、隔断 C. 群响毕绝:终止 D. 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E.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 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省略句知识点讲解 1.省主语 在一个复句之中,第一个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个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以省略,这种情况在古代汉语中称为承前省。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桃源人”后三个分句的主语同第一个分句,所以省略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 但是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在“无信”前省略了“你”,在“无礼”前省略了“你”。这种现象在新课标语文的文言文中不常见。 由于在语言中,前后分句的主语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代汉语中多有暗换主语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多称成为病句,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却是允许的,正常的,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其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之前的主语是“桃源人”,可是后一句的“具答之”的主语是“渔人”。(《桃花源记》)主语在前后句发生了变化,但都省略了。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省略宾语的现象,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的及物动词虽然也要求一个宾语与之搭配,但这个宾语完全可以不出现而隐含起来,只要宾语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中已经出现或者已

经谈到过,不再出现也能使人正确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则可以省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意思是将尉拔出剑站了起来,吴广也站了起来,夺下将尉的剑并且把他杀了。此句中承前省略了自己的宾语剑。这些省略在初中文言文中都比较常见。其中也包含了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攻宋”。《公输》这句话里的介词“以”的宾语“之”省略了。“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中的宾语“之”也省略了《桃花源记》 3、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谓语一定要补充出来。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2020年xx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点知识,本文将为您介绍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内容包括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常见考法,以及误区提醒、例题解析。 知识点总结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 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

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梳理 教学目标: 1.回顾熟悉课文内容 2.梳理文言知识点并积累记忆 教学内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三、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封,使…成为疆界;东,在东边) 3.且贰于楚也 4.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 6.共其乏困(乏用—缺少的东西) 7.与郑人盟(盟—订(建)立同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一词多义 封 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肆其西封(疆界,名词) 若: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 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文体的一种)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 辞: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停数日,辞去告辞,(辞别) 鄙: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远的地方(“以……为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 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 人微言轻(地位地下,卑贱) 敝: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衰败)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 许: 公曰:“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答应,听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 杂然相许(赞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 五、文言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兼词,于何) ⑤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4.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晋,何厌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助词,的) 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土地) 5.其 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这)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高考语文知识 点总结 文言文阅读一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该怎么阅读呢?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相关知识 传记阅读 人物传记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选材方向,而其中又以史传文为最多。史传文的篇章结构大致相同,内容大同小异,不外乎官职变动、政绩功勋、言论才学、品德修养等几个方面。 阅读传记时,首先要分清传主何时,在何地,为何官,在何背景下,做了何事,有何效果,避免混淆不同事的细节。其次,要分清文中涉及的其他人物跟传主之间的关系,在传主的升迁沉浮中起了怎样的作用。再次,要特别关注传主言论以及他人和作者对他的评价。 议论文阅读 古代议论文见解深刻,结构精巧,论证严谨,事例富有时代气息,尤其是立论思维很有特色,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巧妙融合。阅读时,要注意其论证的说理性、结构的逻辑性、段落的条理

性、语句的严密性以及虚词的衔接,从而迅速理清文章的脉络,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阅读这类文章,可结合文后的内容分析题来理解全文,在此前提下,重点解读各小题在原文中对应的部分,然后一一解题。 应用文阅读 应用文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较为正规的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的实用文体。古代应用文大致有诏令奏疏、碑墓哀祭、事略传状、题跋书序等专用公文和人际交往的一般文体,其中表达方式有以议论为主的,也有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的。高考中选用的文体,一般都是课本或读本里见过的。 阅读这类文章,要了解该文体的写作格式、写作对象、主要表达方式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从而很快地进入文章的情境,把握中心事、主要人物和作者意图。 杂记阅读 古代杂记,以记叙为主,综合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内容广泛,种类繁多,有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和人事杂记等。杂记具有短而活的特点,读起来生动、有趣。 杂记记的是人、事、物、景,但并不是纯客观地记叙,而是通过主观的感受去发现,去开掘,去表现。因此,阅读杂记,要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与情感、态度,要善于抓住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中心句,特别要注意文章的结尾。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册: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Ⅰ、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 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饱、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⒈敢以烦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⒊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 ⒈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南驻军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 既东封郑以……为疆界 与郑人盟结盟 ⒉名词作壮语: 夜缒而出在夜间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既东封郑向东 ⒊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君亦无所害损害 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年轻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国家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以乱易整,不武乱:混乱相攻;整:联合一致

四、特殊句式: ⒈省略句: ⑴省主语 辞曰许之夜缒而出…… ⑵省宾语 敢以烦执事…… ⑶省介词“于” 晋军函陵,秦军南…… ⒉倒装句: ⑴壮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⑵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⒊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蔽之,不仁 ⒋固定句式: 焉……(为什么要……、何必……)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五、一词多义: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叙述、陈述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文体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言语粗鄙.:粗俗 辞停数日,辞.去:告别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以…为边邑不辞.劳苦:推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人微.言轻:轻微辍耕之.垄上:到 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之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是寡人之.过也:的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积累(练习答案)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9.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 系)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 对) 10.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

11.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 13.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 14.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三词类活用(指出下列有活用现象的词并分析。)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沛公欲王关中/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 3.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 4.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5.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 6.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 7.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 8.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 9.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10.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 11.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 12.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14.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15.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6.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 17.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 1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19.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 20.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 2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22.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 23.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2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25.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2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四一词多义 1 军:1)沛公军.霸上/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解释: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为击破沛公军./项王军.在鸿门上解释:军队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解释:军营 2 得: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解释:能够 2)吾得.兄事之解释: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