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本科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

xx时期E.xx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

3.以下属于xx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xx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

侮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

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

阴E.xx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

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 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

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

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A.xx

B.xx

C.酸

D.苦

E.xx

22.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以下在五行xx的是()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xx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

拒E.xx亡失

25.与气的生成xx的脏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27.气为血之帅是指()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

28.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29.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心B.肝C.脾D.肺E.肾

30.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A.手太阳小肠经B.足太阳膀胱经C.足阳明胃经D.手少阳三焦经E.足少阳胆经

31.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

32.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年龄不同B.性别差异C.体质强弱D.生活习惯不同E.肤色不同

33.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A.心B.肝C.脾D.肺E.肾

34.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肺B.脾C.肾D.三焦E.膀胱

35.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A.手太阴肺经B.手阳明大肠经C.足阳明胃经D.足太阴脾经E.手太阳小肠经

37.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A.风邪B.燥邪C.暑邪D.湿邪E.火邪

38.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粕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

汁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

境E.社会环境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

分)

1.D

2.D

3.C

4.B

5.C

6.B

7.A

8.A

9.C 10.D

11.C 12.D 13.D 14.B 15.D 16.B 17.A 18.C

19.D 20.C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计20

分)

21.C.D.E22.A. B23.A.D.E24.A.

B.C.D.E25.C.D.E

26.B. E27.A. B.C28.B.C.D29.A.

B.C.D30.A. B.C

31.A. C.E32.A.B.C.D 33.C.D34.A.

B.C.D.E35.B.C

36.B.C37.C.E38.D.E39.A.

B.C40.A. B.

C.

D.E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

试试卷二(A2)(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

分)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xx,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xx的“所不胜”是()

A.水

B.木

C.土

D.xx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

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

系E.肺肾关系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

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

足xx、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

足xx、足厥阴、足xx

E.足xx、足少阴、足xx、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

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

用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

14.唾与何脏xx()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xx”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

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xx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失血伤津B.失血伤气C.失血伤营D.失血伤精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A.气能生津B.气能摄津C.气能行津D.津能化气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A.邪正盛衰B.气血失常C.阴阳失调D.津液代

谢失常E.以上都不是

27.xx属于()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

证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

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

素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

实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

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

用E.攻补兼施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

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

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

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

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

木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外伤B.气虚C.气滞D.血虚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D.转化性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A

2.D

3.D

4.B

5.D

6.D

7.B

8.B

9.C 10.A

11.A 12.C 13.D 14.D 15.B 16.C 17.A 18.B

19.D 20.D

21.B 22.E 23.B 24.C 25.C 26.C 27.C 28.D

29.E 30.D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计12分)

31.A.B 32.A.C.E 33.A.B.D.E 34.A.B.C.E

35.A.B.C 36.A.B.C.D

中医药类专业本硕连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B1)(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辨析()

A.疾病

B.证候

C.体征

D.症状

E.体质

2. “阴虚则热”所致病证的性质是()A.实热证B.虚热证C.真热假寒证D.真寒假热证E.上热下寒证

3.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属于以下何种治法()

A.阴病治阳

B.阳病治阴

C.阴中求阳

D.阳中

求阴E.以上都不是

4. “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

B.阴阳相互转化

C.阴阳互根

互用D.xx相互制约E.xx相互交感

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

A.滋水涵木

B.益火补土

C.培土生金

D.佐金平

木E.金水相生

6.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

B.调理气机

C.肺为娇脏

D.主一身

之气E.朝百脉

7.心在液为()

A.汗

B.泪

C.涕

D.唾

E.涎

8.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

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

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

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

9.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

种功能()

A.促进血行

B.调畅气机

C.贮藏血液

D.疏通水

道E.疏泄肾精

10.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

A.精

B.血

C.津液

D.营气

E.心气

11.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

B.吸门

C.贲门

D.飞门

E.户门

12.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是()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

13.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

B.濡润孔窍

C.滑利血脉

D.滑利关节

E.入脉化血

14.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C.心与脾D.肝与肾

E.肺与肝

15.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

16.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

D.阴跷脉与阳跷脉

E.xx与xx

17.足太阴经的终点与下列何经的起点相接()A.手太阴经B.手阳明经C.足太阳经D.足阳明经E.手少阴经

18.在循行过程中连舌本、散舌下的经脉是()A.足少阴经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任脉E.冲脉

19.下列经脉中,起于季胁的是()A.督脉B.任脉C.冲脉D.带脉E.以上都不是

20.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

21.容易引起气血不通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22.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刺激因素是()

A.喜

B.怒

C.思

D.忧

E.悲

23.内湿的产生与下列何脏关系最密切()

A.肝

B.脾

C.肺

D.肾

E.心

24.表现为不孕不育、精神萎顿、健忘失眠等症

状,主要属于()

A.肾精不足

B.肾气不充

C.肾阳虚衰

D.肾阴亏虚

E.肝血不足

25.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

A.气血的盛衰

B.邪正的盛衰

C.阴阳的失调

D. 脏腑精气的xx

E.津液的xx

26.xx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

B.肾

C.肝

D.心

E.肺

27.真热假寒证的病机是()

A.阴盛格阳

B.阳盛格阴

C.阴损及阳

D.阳损及阴

E.xx伤阴

28.中医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是()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调整阴阳

D.三因制xx

E.标本缓急

29.下列适用于“扶正祛邪并用”治法的是()

A.邪盛正未衰

B.正虚邪不盛B.邪实正虚但补之易留邪D.正虚邪实但尚能耐攻E.正虚邪实但泻之易伤正

30.以下哪种治法符合“用热远热”的原则()

A.阴虚慎用热药

B.阳盛慎用热药

C.假热慎用热药

D.寒冷季节慎用热药

E.炎热季节慎用热

药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根据五行特性,下列属木的有()A.肝B.胆C.筋D.喉咙E.辛味

32.下列属于xx转化的有()

A.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C.真寒假热,真热假寒

D.水极似火,火极似水

E.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33.肾气亏虚可出现()

A.发育迟缓

B.遗精滑精

C.水液不化

D.动则气喘

E.髓海空虚

34.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有()A.血液的循行B.津液的输布

C.情志的舒畅

D.脾气的升健

E.女子的月经

35.导致胆汁排泄障碍的有()

A.脾气不升

B.肝失疏泄

C.肺失肃降

D.湿热蕴脾

E.胃失和降

36.宗气的生理功能有()

A.推动血行

B.充养皮毛

C.司腠理开阖

D.化生血液

E.助肺司呼吸

37.与津液输布有关的脏腑功能有()A.脾之运化B.肺之宣降C.肝之疏泄D.胃之游溢精气E.三焦之决渎

38.以补气方法治疗出血证,其理论依据是()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

气E.血能生气

39.小肠的生理功能有()

A.受盛化物

B.泌别清浊

C.传化糟粕

D.吸收水

液E.吸收水谷精微

40.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E.阴维脉

41.任脉的基本功能是()

A.总督阳经气血

B.调节阴经气血

C.妊养胞胎

D.调节十二经气血

E.约束纵行xx

42.循行于下肢内侧的经脉有()

A.足少阴经

B.足厥阴经

C.冲脉

D.任脉

E.阴跷脉

43.下列属于“偏阴质”特征的有()

A.形体偏瘦

B.性格内向

C.喜静少动

D.急躁易怒

E.精力旺盛

44.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

A.黏滞

B.凝滞

C.收引

D.趋下

E.重浊

45.易伤津液的病邪有()

A.风邪

B.寒邪

C.火邪

D.燥邪

E.暑邪

46.七情致病,扰乱心气的情志有()

A.喜

B.恐

C.悲

D.怒

E.惊

47.气滞常见于下列哪些脏腑()

A.肺

B.胃

C.肝

D.脾

E.肾

48.形成阳偏胜的主要原因有()A.感受阳邪B.五志过极C.食积瘀血D.久病耗伤E.阴邪从阳而化

49.因人制宜的原则包括考虑病人的()A.性别差异B.生活习惯不同C.年龄不同D.体质不同E.证候不同

50.下列属于xx的治法有()

A.滋阴制阳

B.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

D.热者寒之

E.塞因塞用

三、填空题(51~60题,每空0.5分,计10分)

51.金元四大家中,提出相火论的是(),后世称其为()派。

52.以五行学说来分析,肝病及肺称为(),肺病传肾称为()。

53.中精之府是指(),孤脏是指()

54.宗气积聚于(),故称此处为()。

55.脾在窍为(),与之通应的季节是()。

56.称为血海的经脉和脏腑分别是()和()。

57.手太阳经与()为表里,足少阳经与()为表里。

58.《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思则();寒则()。

59.内风中属于阳盛化风病机的有()和()。

60.根据扶正祛邪治则,虚中夹实证当用()或()法治疗。

中医药类专业本硕连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B1)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1. B2. B3. A4. D5. D6. C7.

A8. C9. C 10. B

11. A 12. B 13. D 14. B 15. B16. B17. E 18.

B 19. D 20. A

21. B 22. C 23. B 24. A 25. B 26. B 27. B 28. A

29. D 30. E

二、多项选择题(31-50题,每题1分,计20 分)

31. A.B.C 32. A.B 33. A.B.C.D 34. A.B.C.D.E

35. B.D.E

36. A.E 37. A.B.C.E 38. A.C 39. A.B.D.E 40.

A.B.D

41. B.C 42. A.B.C.E 43. B.C 44. B.C.D 45.

C.D.E

46. A.E 47. A.B.C.D 48. A.B.C.E 49. A.B.C.D

50. A.B.C.E

三、填空题(51-60题,每空0.5分,计10分)

51.xx滋阴

52.相侮母病及子

53.胆脾

54.胸中气海

55.口长夏

56.冲脉肝

57.手少阴足厥阴

58.气结气收

59.肝xx热极生风

60.扶正祛邪兼用先扶正后祛邪中医药类专业本硕连读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B2)(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数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脉经

2.金元四大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是()A.刘完素B.李东垣C.张从正D.朱丹溪

E.张元素

3.五脏之中,xx是指()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4.阳病治阴,用于()

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盛

E.阴阳两虚

5.五行xx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从革

D.稼穑

E.润下

6.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

B.我生者

C.我克者

D.克我者

E.我侮者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抑木扶土B.佐金平木C.滋水涵木D.泻南补北E.培土制水

8.怒能胜()

A.喜

B.悲

C.恐

D.思

E.忧

9.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是因为()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生气

10.肾在志为()

A.喜

B.悲

C.思

D.恐

E.惊

1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

A.心主血

B.心主脉

C.心藏神

D.心为生之本

E. 心为君主之官

12.既为六腑,又为奇xx之腑的是()

A.胃

B.脑

C.胆

D.三焦

E.命门

13.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

B.足少阴

C.足太阴

D.冲脉

E.任脉

14.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

B.胸腹部

C.手指端

D.足趾端

E.以

上都不是

15.六淫致病,季节性最明显的是()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16.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证的病机是()

A.阴阳偏胜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xx转化

17.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形体官窍之脉 形体官窍,是人体躯干、四肢、头面部等组织结构或器官的统称,是人体结构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五体和五官九窍,以及五脏外华等内容。脏象学说认为,形体官窍虽为相对独立的组织或器官,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又都从属于五脏,分别为某一脏腑功能系统的组成部分。形体器官依赖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活动为之提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而发挥正常的生理作用,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脏象学说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着重通过活动的机体的外部表征来推导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运动规律,从而确定“象”与“脏”的关系。 形体: 形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形体,泛指人体的身形和体质。狭义的形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结构,称之为五体。五体既与脏腑经络的机能状态密切相关,又与五脏有着特定的联系。五体与五脏这种对应关系称为“五脏所主”。所谓:“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脉: 在中医学中,脉有多种含义,一指脉管,又称血脉、血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决气》),属五体范畴。二指脉象、脉搏。所谓“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属四诊范畴。三指诊脉法,属切诊、脉诊范畴。四指疾病名称,属五不女之一,即螺、纹、鼓、角、脉中之脉。

解剖形态:在五体中,脉即脉管,又称血脉、血府,主要指血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是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它遍布全身,无处不到,环周不休,外而肌肤皮毛,内而脏腑体腔,形成一个密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网络。脉与心肺有着密切的联系,心与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而血在脉中运行,赖气之推动。心主血,肺主气,脉运载血气,三者相互为用,既分工又合作,才能完成气血的循环运行。因此,脉遍布周身内外,而与脏肺的关系尤为密切。脉与经络、经脉的关系: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其中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的分支为络脉。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经脉则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经络、经脉的含义较脉为广。实际上,言经络、经脉,则脉亦在其中了。 运行气血:气血在人体的血脉之中运行不息,而循环贯注周身。血脉能约束和促进气血,使之循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运行。饮食物经中焦脾胃的消化吸收,产生水谷精微,通过血脉输送到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提供充足的营养。如果脉中气血数量减少,营养亏乏,就会导致全身气血不足。若脉中气血运行速度异常,运行迟缓则血瘀,血行加速、血液妄行则出血。 传递信息: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人体各脏腑组织与血脉息息相通。脉与心密切相连。心脏推动血液在脉管中流动时产生的搏动,谓之脉搏。脉搏是生命活动的标志,也是形成脉象的动力。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脉象的形成,不仅与血、心、脉有关,而且与全身脏腑机能活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脉象成为反映全身脏腑功能、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 1、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相融洽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3、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寒凉派,《河间六书》 ②李东垣(李杲)—内伤脾胃学说—补土派,《脾胃论》 ③张从正(子和)—病由邪生—攻邪派,《儒门事亲》 ④朱丹溪(震亨)—相火论—滋阴派,《格致余论》 4、温病四大家:①清·叶天士——《温热论》 ②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③清·薛生白——《湿热条辨》 ④清·王士雄——《温热经纬》 5、整体——是指联系性、统一性和完整体。 整体观念: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医整体观即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外界环境(自然界、社会)的统一性。 (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①结构上: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事不可分割的(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 ②生理上:五脏一体观、形神合一 ③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 ④病理上:相互影响,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 ⑤诊断上:察外知内 ⑥治疗上:局部病变与脏腑病变,治未病,五行传变 (2)整体观念·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①生理方面②病理方面 (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昼夜晨昏变化的影响、地方区域变化的影响、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3)整体观念·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6、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区别 症: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观异常感觉和某些病态变化):发热、咳喘。 体征: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面黄、目赤、脉数。 证: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含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如感冒、痢疾。 7、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8、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9、辨证和论治的关系——辨证是确定治疗方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具体实施。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是否准确。故辨证和论治是疾病诊疗中相互联系而不分割的两个方面。 10、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试题库完整

中医基础理论考试题库- 1.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神农本草经》 D.《难经》 E.《左传》 答案:1.E 2.《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D .辨证论治 E. 以上都不是 答案:2.B 3.《灵枢?五癃津液别》所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暑衣厚则为汗”,说明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答案:3.B 4.《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体现了

A.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B.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C.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D.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E.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答案:4.E 5.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B.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C.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D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5.C 6.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心是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命门 E.脑 答案:6.A 7.中医学关于“证”的概念是

A.对阴阳气血失调临床表现的概括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鉴别概括 C.对疾病表现症状的综合概括 D.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概括 E.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答案:7.E 8.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主要依据是 A.病种 B.病名 C.症状 D.体征 E.证候 答案:8.E 9.属于中医学防治特点的确切表述是 A.同病异治 B.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防重于治 答案:9.E 10.中医理论中阴阳的概念是 A.代表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 B.代表相互关联的两种事物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如何学好中医基础理论 同学们,现在开始上课。这是本门课程最后一个单元,在前面系统讲述了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回过头来:讲一讲作为本科学生如何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最终,学习之后,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在这个基础之上,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在这里面,再作一次解释,提供一个思路和方法。至于在讲述过程中曾经提到某一个问题,有多种学术观点、有多种学说,作为本科教学,只提供一个目前学术界共识的一个学说,其余的一律不要求,仅供同学们今后学习的时候去思考、去探索。 首先说一说,作为本科生进入高等学校,第一门中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要想学好这门课程,每位同学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就是在原有高中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我们讲授这门课程,同学们能够体会到《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无论在哲学和科学,乃至人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我们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认真去学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推荐给同学们一本我认为不错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教研室,是给哲学系学生上公共课的,叫《中国古代哲学史》。希望大家认真去阅读。通过阅读这本书,自学,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大致的发展过程。我们前面讲过气、阴阳五行,那里面都做了解释,这个

概念是怎样?气、阴阳五行学说是怎么样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古代哲学的理论。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除了读这本书之外,建议同学们读一点中国的小学,现在叫蒙学,中国文化的蒙学,推荐一本,读一读《幼学琼林》。那里包括天文、自然、地理、文化、哲学、伦理,全都有了,是中国传统教育第一名七门课程。至于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书,读这一本,我看就能了解一下中国文化的概貌,从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天文、地理、气候,那里面都有。再推荐一本书,要想了解中国文化的大致发展过程,现在教育部为全国的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编写了一本中国传统文化,大概就有三本教材,任何一本教材都可以。因为本科生不需要了解更多,掌握更多,三十二开本,也就是一百多页,又都是全国统编教材,是教育部统编的,读一本《中国传统文化》。读三本书,达到什么目的呢?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通过这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特别是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历史。它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化的特征,它与西方文化有什么区别?在这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医学,在理论上,它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书,掌握这些知识,解决了初步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中国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西方人的科学思维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掌握了中国的文化所决定的科学思维方式,按照这个科学思维方式才能把《中医基础理论》学好。 第二点讲,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方法,一定按照中国人的科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 一、单项选择题(1~20 题,每题 1 分,计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 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 金元时期 C. 明清时期 D. 战国至秦汉时期 E. 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 张从正 D.朱震亨 E. 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 心 B. 脾 C. 肝 D. 肾 E. 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 五行相克 C. 五行相乘 D. 五行相侮 E. 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 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 鼻 B. 耳 C. 口 D. 舌 E. 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 肝 B. 肾 C. 脾 D. 胆 E. 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 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 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 元气 B. 心气 C. 宗气 D. 营气 E. 卫气 A.气能生津 B. 气能行津 C. 气能摄津 D. 津能载气 E. 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 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 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 经别 C.经筋 D.别络 E. 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 拇指端 B. 食指端 C. 中指端 D. 小指端 E. 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 偏阴质 B. 偏阳质 C. 痰湿质 D. 阴阳平和质 E. 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 火邪 C.暑邪 D.燥邪 E. 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 思则气缓 C. 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 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 邪气侵袭 C. 正邪相争 D.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贵州民族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总体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树立中医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掌握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体系。学会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及遣方用药法则。通过学习该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知识目标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3、能力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典型医案,结合理论进行辩证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4、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逐渐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魅力,理解并热爱中医,形成对祖国医学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治未病”的养生观念,逐步确立职业目标。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学时序号教学内容概述能力要求(教学目标) 安排

1 绪论1.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 3.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辨证论治; 4.了解中医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2 2 第一章精气、阴阳、 五行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阴阳、五行等概念的形 成; 3.掌握古代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主 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 4 3 第二章藏象1.掌握藏象的概念; 2.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3.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 4.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5. 掌握五脏的生理特点; 6.掌握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7.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 8.掌握三焦的生理功能、部位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9.了解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10.了解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 4 第三章气血津液与 精神1.掌握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 2.了解精的分类; 3.了解气的运动与气化; 4.掌握津液的输布和排泄; 5.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试题及答案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中医脉象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施诚 一.中医脉象研究的意义与特点 脉诊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占很重要的地位。《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景岳全书》“脉者,血气之神,邪气之鉴也,有诸内必形诸外,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总之,中医对脉诊是十分重视的,认为通过脉诊可以了解患者脏腑气血的盛衰,可以探测病因、病位、预测疗效等。 从近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人体循环系统承担着协调全身各组织的能量代谢,输送氧气、营养物质,运走代谢废物等重要的工作,还承担运送抗体、激素等物质以协调整体的动态平衡。从整体的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显然循环系统的信息将占很重要的比重;从整个循环系统来看桡动脉介于大动脉与小动脉之间,由于心脏的舒缩、内脏血容量的变化、血管端点阻抗、管道内脉波的反射、血液的粘滞性、血管壁的粘弹性等因素使脉象携带着有关心脏运动、内脏循环、外周循环等丰富的心血管系统及整体的动态信息。因此脉诊的临床意义很大,它的机理是急待于我们进行研究的。 不过目前西医对脉象的认识仅停留在频率、节律、振幅等的分析上,主要用来辅助诊断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病、甲状腺功能异常、贫血、无脉证等疾病。总的看来,西医对脉象的认识是以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局部解剖等为基础,以此来剖析心血管系统疾病确切的病变位置及致病原因,目前尚未将脉象信息提高到整体角度或与其它脏腑相关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这种认识观对目前的中医脉象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临床上中医通过对寸关尺、浮中沈脉象的判别,结合体征、舌象及主诉等来分析机体当时的动态趋势(阴阳、表里、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斗争的趋势、脏腑的动态变化等),即描绘出一幅机体当时整个机体的动态特征图--证。中医脉象所反映的病理信息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概念为基础的,是用来鉴别整体的某种动态性质的。由此可见,中医脉诊是建立在中医理论之上的,研究中医脉象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石,必须建立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应用整体概念来研究中医脉象是中医脉象研究的一大特点。 中医脉诊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定性分析。脉象的滑与涩、弦与濡、洪与细等均属于定性的范畴,就拿脉象的迟数来看,中医临床上认为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约每分钟少于60次,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每分钟超过100次,粗粗一看,脉象的迟数的概念是建立在定量的基础上的,其实不然,临床上并不重视一定范围内脉搏次数上精确的差异,例如每分钟62次,有时64次也可能定为迟脉,实际上从60次到72次的过程中,判断为迟的可能性随之减少,不过通过四诊合参,结合中医寒证的特点均有可能判断为迟脉,中医脉学中“迟”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属性概念,是与四诊合参及辨证中的综合评判融合在一起的[1]。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最新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库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下列哪一项不能作为疠气形成的社会因素: A.战乱不停 B.气候反常 C.社会动荡不安 D.生活极度贫困 E.工作环境恶劣 2.下列哪一项是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 A.整体观念 B.辨证论治 C.辨证求因C.试探反问 E.详问发病经过 3.下列哪一项血的病理变化与脾胃虚弱有关: A.血虚 B.血瘀 C.血寒 D.血热 E.血脱 4.下列哪一项是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

A.动力 B.原料 C.动力和原料 D.气能化津 E.气能生精 5.下列哪一项是五行相生的次序: A.木→土→水→金→火→木 B.水→火→金→木→土→水 C.金→木→水→土→火→金 D.土→金→水→木→火→土 E.火→金→水→土→木→火 6.下列哪一项对人体的滋润作用较为明显: A.精 B.津 C.液 D.阴液 E.血 7.下列哪一项属于肾的生理功能: A.运化水液 B.通调水道 C.主宰全身水液代谢 D.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E.贮尿、排尿 8.寒痹又称痛痹,主要反映了哪一致病特点:

A.寒为阴邪 B.寒邪易伤阳气 C.寒主收引 D.寒性凝滞 E.湿性重浊 9.瘀血在舌质上表现为: A.舌质紫暗 B.舌质淡红C。舌质淡白D.舌质鲜红E.舌质红绛 10.疫疠之气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A.正胜邪负D.正气虚衰C.正邪两盛D.邪气致病E.正气未虚 11.“至虚有盛候”,其疾病的本质属: A.实证 B.虚证 C.虚转为实 D.实转为虚 E.虚实错杂 12.《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五八”的生理表现是: A.面始焦,发始堕 B.面皆焦,发始白 C.筋骨劲强,真牙生而长极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E.张仲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 喜 C.思 D. 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 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 肝与胆 E.心与肾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 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 皮毛 E.脉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 肺脾气虚 E.脾肾 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 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 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 从头走足 E.从足 走腹 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 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 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 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A.身热以夜间为甚 B.舌质红绛 C.心烦 D.崩漏色淡 E. 吐血,血色鲜红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