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用记叙文做题方法

生用记叙文做题方法

生用记叙文做题方法
生用记叙文做题方法

记叙文阅读(小说、散文、记叙文)

一、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要素:①、人物:主要人物(更好体现文章中心)、次要人物

②、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③、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散文:1、分类: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语言、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灵活自由;神不散:围绕一个中心。

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或情节:

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或情感或哲理)(+时间+地点,看字数要求)

原则:①、尽量用原文原句或提炼原词

②、表达情感或体现哲理的、反复出现的词句

③、在篇首、篇尾或段首、段尾出现的句子

三、记叙文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①、为线索人物,起穿针引线、串联情节的作用。

②、便于直抒胸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亲切感。

(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

2、第二人称:你:①、采用面对面对话形式,比较亲切。

②、易与抒发情感。

3、第三人称:他:适用于多种角度描写,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四、记叙文常见顺序及作用:

1、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

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①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②文气自然贯通,③文章显得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

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产生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②、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生动性,使情节富于变化。

3、插叙: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记叙的线

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回忆或故事的记叙方法。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②、交代人物身份或地位或境遇或关系

暗示人物命运

反映人物态度

烘托人物心情

生动形象刻画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使行文起伏多变,情节更曲折、更严密。

④、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

⑤、插叙在文中后半部分,往往起解开悬念的作用。

五、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把

抽象的事物、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阐述的浅显易懂,易于理解、接受。增加语

言的色彩。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人

物情感或揭示哲理。增加语言的色彩。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性格特征(思想、动作、神态、形象、感情等),

比如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人物情感或揭

示哲理。增加语言的色彩。

3、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写,表现了,突出强调了,条理清晰,气

势充沛,抒情强烈,语句整齐,有形式上的美感。

4、对比: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了。

5、对偶: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对,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凝练集中,

概括力强。

6、夸张: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夸大或缩小了,突出了,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①深刻地表现作者对某种事物鲜明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②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引起读者的想象,突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7、引用: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①、引用古诗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②、引用名人名言,加强说服力,证明了的正确性。

8、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强烈抒情,富于感染力。

9、反问:

记叙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的情感,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议论文: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增强说服力。

10、反语:(使用同本语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作用是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也增强了语言的力度。

11、借代: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

变化和幽默感。或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2、设问: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思。

六、记叙文常见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等。

七、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文末以议论、抒情、描写为辅。

八、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写主人公)

3、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4、人物描写方法作用: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②、交代人物身份或地位或境遇或关系

暗示人物命运

反映人物态度

烘托人物心情

生动形象刻画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使行文起伏多变,情节更曲折、更严密。

④、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

5、分析人物形象

①、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总结其性格、品质或形象特点,还要答出其身份;

②、性格特征或人物形象等用词要准确。

③、其性格、品质或形象特点,不能重复。

④、“分析”就是举出典型事例说明,不结合具体事例要扣分。(选取的事例要典型)

九、1、自然环境描写角度:仰视、俯视、平视。

2、自然环境描写方法: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3、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②、突出了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图或地域风光,渲染了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使行文起伏多变,情节更曲折、更严密。

⑤、暗示了社会背景或描绘了社会状况或揭示了社会本质

⑥、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

十、社会环境描写作用: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②、交代人物身份或地位或境遇或关系或暗示人物命运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使行文起伏多变,情节更曲折、更严密。

④、描绘了社会状况、社会现实或揭示了社会本质

⑤、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

十一、五大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

十二、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1、借景抒情: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

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2、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

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

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3、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4、托物言志: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

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5、托物寓意:指在构思文章时,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见景生情,托物寄

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挖掘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意蕴。

6、移步换景:适合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

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

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

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抑,起的是衬垫作用。

8、烘托:一是通过侧面描写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二是泛指陪衬。

烘云托月:从侧面点染以烘托突出主要事物。

9、衬托:指有两个事物,其中一个事物强调出了另一个事物的好与坏。其中这件事物的好为正

衬,坏为反衬。

10、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11、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

想象结合起来。

12、卒章显志:指在文章结束时,作者将要表露的胸怀、志向很自然地说出来,给人一种鼓舞和

向上的力量。

13、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14、想像: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15、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衬动):动静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

衬,构成某种情趣。

16、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

17、讽刺: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不良的或愚蠢的行为进行揭露或批评。

18、前后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

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所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

19、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0、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文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21、铺垫: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22、对比: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23、详略得当: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

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

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突出重点,主次分明。最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掌握的材料

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

24、用典故:典故是诗文中经常引用的、有来历出处又为人们所公认的故事或词语。一是丰富文

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25、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26、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人物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

27、巧设悬念: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28、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9、一线串珠

30、明线暗线

十三、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

使读者与作品产生共鸣。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画龙点睛(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

力),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旨。

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较好的刻画出人物神情、动作、心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

十四、题目的含义: ①表面含义:人、物、事②深层含义:人、物事所蕴含的哲理或抒发的情感

十五、记叙文题目的作用:

①、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④、突出了文章主旨。

⑤、运用了修辞手法及作用。

⑥、体现人物情感或人物心情

⑦、生动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或塑造了人物形象

⑧、与文章结尾相照应

⑨、象征意义

十六、给文章取题目:

1、以中心思想为题

2、以中心事件为题

3、以中心人物为题((如:《老王》)

4、以中心人物的性格品质为题

5、以线索为题(如:、《风筝》、《羚羊木雕》)

6、以文中某个有特殊意义的词语、事物、情节、句子为题

7、看开头、结尾、主旨句、过渡句、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

8、紧扣中心,言简意赅,一般为6个字左右。

十七、文章开头的作用

结构上:1、开篇点题,紧扣题目。

2、首尾呼应,与结尾相照应。

3、引领下文。

内容上:1、开门见山,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2、领起下文内容。

十八、文章中间段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

2、内容上:承接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或总结上文内容或引起下文内容。

3、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或作对比。

4、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转入下文议论或抒情。

十九、文章结尾的作用:

1、照应题目。

2、首尾呼应,照应开头内容。

3、总结全文,揭示中心或深化中心。

4、令人深思,给人启示,回味无穷,卒章显志。

5、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6、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渲染气氛,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增强作品艺术感,

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

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7、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画龙点睛(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

有力)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旨。使文章锦上添花。

8、记叙文中描写的作用:较好的刻画出人物神情、动作、心理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景。

二十、线索:1、明线:①实物②人物③时间④地点⑤事件

2、暗线:①主要人物的感情变化(感情变化的词尽量找原文原句原词)

②“我”的见闻感受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二十一、寻找线索:1、文章的题目。

2、人、物、某一活动、时间、地点

3、主要人物的感情变化、“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十二、词的含义:①表面含义:本意或常见意义②深层含义:结合文本回答的语境义

二十三、词的表达效果:

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谐音、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大词小用、矛盾词(生动形象、细腻简练)+ 具体文本

①、交代人物身份或地位或境遇或关系

暗示人物命运

反映人物态度

烘托人物心情

生动形象刻画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或精神面貌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②、突出了事物或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图或地域风光,渲染了气氛

③、语言特色

二十四、理解句子或理解句子的含义:①表面含义:人、物、事②深层含义:人、物事所蕴含的哲理或抒发的情感

二十五、句子的表达效果:

1、修辞及作用

2、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拟声词、叠词、谐音、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大词小用、矛盾词(生动形象、细腻简练)

3、写作手法或表现手法

4、人物描写方法

5、表达方式

6、句式(整句散句、长句短句、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

7、语体角度(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

8、情感角度,(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

+ 具体文本

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使内容充实完整。

②、交代人物身份或地位或境遇或关系

暗示人物命运

反映人物态度

烘托人物心情

生动形象刻画人物形象或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使行文起伏多变,情节更曲折、更严密。

④、突出了事物或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图或地域风光,渲染了气氛

⑤、暗示了社会背景或描绘了社会状况或揭示了社会本质

⑥、突出或揭示文章主旨。

注意:1、用不用抄写句子,如果用抄写,一字不错、不漏,不能用省略号。

2、选择角度(自己最熟悉、最拿手、最不容易出错的角度)

3、结合文本,具体所选句子的内容

4、最少写两个方面

二十六、句子的作用;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

②、内容上:总结上文内容,引起下文内容或总结上文内容或引起下文内容。

③、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或作对比。

④、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转入下文议论或抒情。

二十七、“根据文章内容,发挥联想、想象,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类试题

文章内容(1分),﹢联想、想象,结合自身实际(1分),﹢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1分)

二十八、补写注意:

1、心理描写或语言描写或景物描写等。

2、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

3、句式或表达方式或修辞

4、研究上下文内容,结合具体语境。

二十九、宣传标语:1、主题鲜明;2、语言简洁;3、通俗易懂;4、或比喻或对偶。

三十、“整体感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整体感知”的几个要点。

比如分析字句,切忌脱离文章,一定要结合文本,说明他在文中具体含义,再

写出一般作用。

三十一、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就近原则)

三十二、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

①、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②、解释两个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③、代原词解句子(强调突出或限制说明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

④、换后词解句子

⑤、不用该词,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或严密或生动或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

(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

三十三、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新闻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及时;语言:简洁准确

三十四、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三十五、引号的作用: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三十六、破折号的作用: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

三十七、省略号的作用: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31.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要结合该文写作的手法。

①选材:材料典型、真实、详略得当、表现、突出了中心。

②结构布局:布局合理、巧妙、结构严谨。

③语言:朴实或生动、形象、准确;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或流畅,修辞的运用等。

④立意:思想深刻、新颖,以小见大、富有哲理等。

⑤表现技巧:一是修辞手法:共八种。

二是表达方式:有五种。其中描写可细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乐景写哀等。抒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是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联想、想象等。

四是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等。

记叙文做题原则

1、做阅读,读文先标段。

2、先读题,再读文章

3、尽量找原文原句原词或稍加改造回答问题。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保证文句通顺。

4、认真审题,揣摩出题人意图。注意题干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

5、要素要全面,语言要简洁。

6、看分值答题,运用N+1或N+2的原则。

7、分条答题。(①、②、③)

8、找准答题区域。不能改题号。

9、不空题。

10、书面整洁,不勾画。

11、不写错字、别字。字迹清晰,笔画到位。按印刷体要求。

注意笔画的长短(土/士);越是复杂的字越要笔画清晰(夏)。不能写连笔字。

12、做题要有根有据。

13、如果有错别字,画一横线,把正确的写在后面。

14、答案表述的技巧——摘取、整合、归纳。

①、摘取。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

②、整合。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③、归纳。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

说明文阅读

一、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

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讲明事因、物因。

还可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

二、说明对象及特征:

1、题目有时就告诉了我们说明对象和特征。

2、开头段、结尾段、中间过渡的单独成段的句子。

3、各段的开头或结尾。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1、打比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化抽象为

具体,易于读者理解。也增强文章趣味性。

2、举例子: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的事例,具体准确、充分有力的说明了,

增强文章说服力。

3、列数字: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科学地说明,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易于读者理解。

4、作比较: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作对比,具体鲜明的突出说明了。

5、分类别: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具体鲜明的说明了。

6、作引用: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增添文章的艺术效果,使文章更具有生动

性、趣味性或有说服力,使文章真实可信。

7、画图表:运用画图表的说明方法,一目了然、直观形象的说明了。

8、作诠释: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清楚明确阐释了。使说明更严密。

9、摹状貌: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而具体的说明了。增强文章可读性。

10、下定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简明扼要的说明了。使说明更严密。注:1、“说明了”横线上一般填写本段的中心句,即可能是本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2、“下定义”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揭示,“作诠释”是对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解释说明。

四、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和生动性

1、准确性:a、如问“能否去掉”,则套用“不能去掉解词+代词解句+去词解句+如果去掉

这个词改变句义,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

性,所以不能去掉”的格式。

b、如问“能否替换”,则套用“不能替换解词+代词解句+解释所换词语+解

释换词后的句子+如果换掉这个词改变句义,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所以不能替换”的格式。

(从词义、搭配、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考虑)

c、如问这个词的表达效果,解词+代词解句+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严谨性、科学性。

表程度限定: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

表范围限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

表时间限定:当时、至今、常常……

表强调:特别、仅、只、一定、至少……

表猜测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估计、也许……

2、生动性:a、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易于读者理解。也增强文章趣味性。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b、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而具体的说明了。增强文章可读性。这个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五、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年代:古→今; 季节:春→冬一天:早→晚)

作用:使文章有条理性,清楚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

2、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作用:使文章有条理性,清楚明了;使读者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都有较明晰的认识。

3、逻辑顺序(由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原因到结果、由结果

到原因、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

作用:使文章有条理性,清楚明了。

六、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顺序

首先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

其次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

然后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

最后运用说明方法说明了。

七、说明文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递进式、并列式

八、给文章拟标题。

1、说明文一般以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拟题。

2、如果文章对说明对象的某一方面特别突出地做了介绍而且在文章开头结尾反复强调,那么可以

用说明对象的某一方面拟题。如:细菌发电造福人类。

注意:标题可以尽量生动形象。

九、说明文题目的作用:

①、引出说明对象及。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十、开头的作用:

①、引出说明对象及特征;

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引起下文内容。

④、开篇点题

十一、结尾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

②、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③、补充说明了

十二、记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①、点出说明对象

②、增添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十三、描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可以具体、清晰、形象显示事物的特征,起辅助说明作用。

十四、议论在说明文中的作用:意在深化人们对事物特征的认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五、题目的含义或作用或对题目的理解:

表明事物及其特点

议论文阅读

一、论点:

1、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应该是一个表意明确的、完整的判断性陈述句,而不

应该是一个疑问句、感叹句。

2、论点是一个“观点”(论述话题的观点),论题是一个“问题”(论述的问题)(可以是词语或疑

问句)。

3、论点通常出现在:题目、开头、结尾或中间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单独成段的句子。

4、从各层次的开头或结尾里自己概括。

二、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证明了观点,

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的浅显易懂。

2、对比论证:运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和加以比较,从正反两方面鲜明

突出的强调了观点。

3、举例论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的事例,鲜明突出的证明了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4、道理论证:运用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了的名言,充分有力的证明了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权威性。

(引用古诗句:更生动,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注:“证明了观点”横线上一般填写本段的中心句,可能是本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三、补充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要典型:名人事迹,小说作品中的人物不具典型性。

2、包含论点关键词。

1、正面论据或反面论据

2、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a、事实论据:名人+事件(名人:有名有姓有国籍事件:有时间有地点)

b、道理论据:名人+名言(名人:有名有姓有国籍名言:惜时、励志等)

问法有二:1、挑出不相符的2、放在哪一段合适(说出论据的意思;说出判断段地意思;总结)

四、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和生动性

1、准确性:表程度限定:最、很、更、比较、相当、充分……

表范围限定:基本、几乎、许多、主要、极个别、之一……

表时间限定:当时、至今、常常……

表强调:特别、仅、只、一定、至少……

表猜测估计:大约、可能、左右、估计、也许……

a、如问“能否去掉”,则套用“不能解词+代词解句+去词解句+如果去掉这个

词改变句义,与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所以不能去掉”的格式。

b、解词+代词解句+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

2、生动性:比喻论证:运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的证明了

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拟人修辞)

五、论证思路:首先运用论证方法提出了观点或论题或论点;

其次运用论证方法证明了观点;

然后运用论证方法证明了观点;

最后运用论证方法得出了结论。

1、4分分值大概分两层或四层,3分分值大概分三层。

2、分层时注意:①、标点符号,尤其是句号。② 、一些关键词,比如表示转折的“但是”,

表示递进的“甚至”等。③、层意

3、概括层意或观点:尽量用原文原句原词。

六、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出的事例,引出观点或论题或论点。作为事实论据,增强文章的可信

性、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引用了的名言,引出观点或论题或论点。作为道理论据,增强文章的权

威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开篇点题,开篇点题,紧扣题目来写。

④、引领下文内容。

七、中间段的关系:并列、对比、递进、总分总、总分、分总

八、结尾段的作用:

①、重申或强化或深化了中心论点,提出结论。

②、发出召唤或提出劝勉。

③、补充论证了。使论证完备严谨。避免片面性。

④、总结全文

⑤、照应开头或题目

九、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十、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十一、段落能否调换:

①、层层递进论证的,不能调换。

②、照应的,不能调换

③、过渡句中的前后句不能调换。

十二、题目的作用

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②、提出论点或论题

③、强调什么

十三、加题目①、用中心论点或论点核心词②、议论的话题作为题目

说明文、议论文做题原则

1、用完整的句子表述,不能只挑句中的几个词语。

2、找全答案,特别要注意文章最后的“此外”“还有”之类的词。

3、答题时尽量用原文的句子;

4、规律性词语用准确。

5、代词和名词的解释:就近原则;尽量用原文原句原词。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记叙文的有关考点和技巧 一、在题目上设题: 1.问题目的含义:从表层义、深层义、蕴含的情感、主题等几个角度考虑。 2.问题目的作用:除了上述的几个角度外,再从结构上考虑是否是线索。 二、在情节上设题 1.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 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大致有三种情况:(1)有提示性填空(2)只给几个空,不做其他提示(3)空也不给,不做任何的提示 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

初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 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针对中考考点,对写人叙事的一般记叙文的阅读,主要掌握以下几点: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议论段。 5、认定补充对考题做进一步审视,并对所做答案进行认定、补充。 题目考点 一.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的含义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一、记叙的要素: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中考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1、该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 (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第二问,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或某某性格)。 3、自然环境描写(或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 (1)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某天气;(2)渲染某某气氛或突出某某环境的恶劣;(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4)为下文某某情节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是文中的第二或第三处自然环境描写,则可能还有一点作用:(5)交代了时间的推移变化,与上文某处景物描写相照应或形成对比。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是插叙,答题格式是:(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下文某某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1)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2)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3)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格式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题目;(2)时间或空间的变化;(3)具体的人、事物或某句话;(4)某某人物感情的变化。 作用:贯穿全文,结合文中的人物、事,使文章条理清晰。 6、为什么某某事情叙述得详,某某事情叙述得略?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照应文题的要详写;(2)最能体现某某中心思想的要详写;(3)读者不太熟悉的要详写。 7、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1)人物(2)时间(3)地点(4)事件起因(5)经过(6)结果。 8、常用修辞手法有哪些? (1)比喻;(2)拟人;(3)夸张;(4)排比;(5)反复;(6)对偶或对仗;(7)反问;(8)引用等。 9、比喻有何作用? (1)把某某比成某某,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本体的某某特点;(2)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0、拟人修辞有什么作用? (1)将某某描写对象人格化(或赋予某某以动感,化静为动)(2)生动形象地写出某某的某某特点;(3)表达了某某人的某某感情。 11、该文段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衬托;(2)欲扬先抑;(3)象征;(4)白描;(5)铺垫;(6)设悬念,埋伏笔。 12、开头语段有何作用?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开门见山,点明题目;(2)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3)奠定某某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3、结尾语段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1)照应题目或开头或上文,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严谨;(2)总结全文或收束全文。 内容上:(1)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突出了某某中心;(2)引起读者思考,发人深省,启迪读者去怎么怎么做。如果是结尾揭示故事真相,作用则还应加上:(1) 揭示故事真相,给读者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2)取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3)戛然而止,给读者无限的回味和想象的空间。 14、过渡句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某某意思,引起下文的某某意思。 15、如何一句话概括该文段意思或主要故事?答题思路: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结果怎样,如果不够清楚,可在此基础上添上时间、地点、事件起因、结果等。 16、题目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以某某为题目,或把题目变成某某好不好,为什么?) 从以下角度考虑:(1)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2)点明了某某中心(3)引起读者阅读兴趣;(4)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季节或天气或地点景物等;(5)点明主要人物;(6)点明主要事件;(7)题目有双关义,表面上是指某某,实际上是指某某;(8)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习题练习(含答案)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考点、热点回顾 1.问文章体裁?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诗歌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 说明文 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 4.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7.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有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 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中考答题技巧---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

记叙文阅读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技巧:紧扣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组织整理 答题格式:某人(某时某地)做了某事,结果如何。 注意:1.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 2.插叙的事情排除掉; 3.若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慈母情深》 题型2:辨别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使文章井然有序,脉络分明。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①首尾呼应,中间回忆(由眼前事物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2.倒叙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把结局(中间扣人心弦部分)提前: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①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 3.插叙:补充说明+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写……作铺垫 ③烘托主要事件,拓展丰富主要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美女蛇” 插叙答题格式:先概括插入的内容,再写上以上术语,需根据插叙内容的不同进行选择。 题型3:对中心思想的归纳(本文给你的启发) 技巧:(1)看标题(2)看开头结尾(3)看议论抒情句(4)看详写地方(5)看时代背景 答题格式:内容+情感:“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反映了……”等。 题型4: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我们):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便于抒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面对面交流,亲切,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

注意: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二人称中的“便于抒情”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 题型5:线索 1.线索类型:实物线、人物线、事件线、时间线、地点线、作者的感情线、人物的见闻线 2.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3.寻线索方法:(1)看标题《背影》《雪地贺卡》(2)看反复(3)看抒情议论句(4)看作者情感发展《阿长与山海经》(5)看人物见闻感受 注意:有的文章既有明线,也有暗线。 题型6:修辞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确认修辞手法+艺术效果+本句内容+情感 九大修辞口诀:排比拟三大家,两反两问对着夸 ↓↓↓↙↘↙↘↓↓ 排比拟反反反设对夸 比喻人复语问问偶张 艺术效果:排比:增强语势,节奏鲜明,表示强烈的感情,强调…… 比喻:把A比作B,生动形象地…… 拟人:生动形象地…… 反复:强调突出…… 反语:加强表达效果,产生幽默感,讽刺性或更强烈表示亲密友好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表意坚定,强调突出……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共鸣或留下鲜明印象。 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语言凝练,言简意丰。 夸张:强调突出…… 题型7: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 情2.推动情节发展3.为下文作铺垫4.象征和暗示5.烘 托人物形象《雪地贺卡》首段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总结及答题技巧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二、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和层次; 2.感知文章主要容,概括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4.推敲重要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把握文中关键语句,并根据表达方式及常用修辞手法等,体会其深层含义及作用; 6.提炼作者流露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及情感倾向,并进行个性化的评价和鉴赏 三、特点 记叙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的事件叙述、形象的人物活动描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记叙文必须写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与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有本质不同。 四、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些要素在文中既可以直接交代,也可以间接交代。间接交代的要素,读者可以根据文章的容悟出。掌握记叙的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五、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兼有抒情。在记叙文中这几种表达方式往往结合在一起运用。 a.记叙: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必要交代和说明。 b.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绘声绘色的、细致的描绘

与刻画。按容分,主要有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从角度分,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c.议论:是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主要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d.抒情:指作者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其作用是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六、记叙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也可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记叙文则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找出线索,有利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文章思想容。 七、记叙的顺序 主要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叫顺叙。 倒叙,即先写事物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的过程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开头倒叙,然后再用顺序写出整个过程。通常是为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由于表达容的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容,或是对叙述事件中的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的介绍,或是对事件的发生做某些解释说明,以深化形象。 八、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为主,有时也有第二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围。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但在小说中,“我”是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塑造的人物,不一定是作者。 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是第三人称。在文中用“他”或“他们”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用这种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写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文眼: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6、语言特色:(形象活泼、清爽柔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炼深刻、通俗易懂、音韵、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本文语言(天然朴素或活泼柔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干句子)”,它“……(适当地选入底下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本文语言柔美活泼,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轻轻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爽隽美,富有诗的意境,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要领从下列语句入选择。必需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天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言简意赅,朴素天然文字洗练,生动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初中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1]

(一)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二)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味 (三)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思想内容的把握 题目考点 一.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品味题目的含义 可以从—— A内容上 B主题上 C线索 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一、记叙的要素: 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记叙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线索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①文章的标题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常见的叙述顺序 1.叙述类型: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如:《一面》,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鲁迅的见面经过,表现了鲁迅关心劳动人民、关心进步青年的思想,并突出了“一面”给我的鼓舞。 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 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和内容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叙文阅读答题模板 1.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记叙文答题方法与技巧 1 、某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 多数情况下爱考议论和抒情。作用:(一般在考在文章尾段)点明或者深化中心(中心内容要写出来) 2、某句段对(人物)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描写手法(方法):从五种里面选,有几种写几种:(1)外貌描写(2)神态描写(3)动作描写 4)语言描写(5)心理描写。 作用:一般最后都要从情感、性格上分析(如果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要先说其动作、语言上的特点)。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准确)写出了某某人的某某性格,表达了的某种感情(或心理)。 3、自然环境描写(或称为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点明(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如点明某某季节/某某时间/某某地点/某

某天气的特点);(2)渲染某某气氛 (3)反衬(或烘托)某某人的某某心情/品质。 (4)为下文某某情节(下文具体的情节要写出来)发展作铺垫(或预示了下文的某某情节,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突出人物什么什么形象。 4、该文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记叙顺序常用三种:(1)顺叙; ( 2)倒叙(在开头) ( 3)插叙 (4)补叙。(一)最常见的在前半部分文段(回忆的内容),是插叙,作用?从四个方面考虑,一般是两点以上(1)交代了某某背景、情况、内容、原因。(要根据文意概括);(2)为后文什么情节作铺垫(情节要写出来)(3)突出了人物什么形象。(4)点明主题(内容要写出来) (二)如果是最后一段,则是补叙,答题格式:a补充交代某某情节(要根据文意概括);b照应上文,解开悬念,让故事真相大白。(三)如果在开头第一段,多为倒叙,答题

(完整版)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套路整理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携带需要解答的题目,使阅览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群体把握文章的首要内部实质意义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确认“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个段落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答题技巧归纳: 1. 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括两个要素:人物+事情;“谁做了什么”或“谁怎么样”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 找主旨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还有标题。 3. 文眼: 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首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首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4.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1)焦点人物(2)焦点物质⑶焦点事件(4)时间(5)地点(6)笔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路,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答题套路: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5.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成长顺序)作用:叙事善始善终,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牵挂、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活泼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进去相干的另外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增补、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凸起中心。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 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内心情感、品质性格,以突出中心。如杨二嫂顺手拿走母亲的手套,胡屠户替女婿 扯衣裳襟,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等。 (3)侧面衬托(间接描写) 侧面衬托就是通过写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2、如何概括人物形象

记叙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和方法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包括:文章体裁、文章内容、人称的作用、记叙线索及作用等关于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以供同学们参考和学习! 1.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问文章体裁?答:此文是一篇。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性散文即哲理散文)---要求形散而神不散、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明线和暗线)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7.为文章拟标题。找文章线索或中心,依据有(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8.品味题目可以从--A内容上B主题上C线索D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 示例:(1)主题上结合主旨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 (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9.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12.写作手法及作用?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方法大全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在做阅读题时必须有四种意识: 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 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 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 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 (二)做阅读题的流程: 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 如何判断文章体裁? 备选答案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戏剧。 三种文体的区别: 文体表达方式写作内容语言特点写作目的 记叙文记叙、描写写人、记事、状物、绘景生动形象以情感人 说明文说明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准确简明以知授人 议论文议论摆事实,讲道理严密以理服人 (三)记叙文阅读基本题型及基本解答方法 题型一: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不同的人称各自有什么作用? 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 (1)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 (2)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3)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作用(好处):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记叙顺序及其作用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使故事情节更集中。

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记叙文答题技巧 1. 问文章内容类别? 答:此文是一篇 。备选答案有: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文章的写作顺序: 常见的写作顺序有5种: (1) 按时间先后顺序写。 写人、写事、写景时,常见的是以时间的先后为顺序记叙。(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如《高大的皂荚树》一文,开头描写皂荚树的样子,接着按 照“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描写皂荚树给同学们带来的许多方便和快乐。 (2) 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游记、参观记、活动。(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是按金华城→罗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先后顺序,记叙金华双龙洞的总体情况和主要特征。又如《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会议厅→走出大门”几个不同地点来记叙的。 (3)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 即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如《中国石》一文中战士们爱拣石头、爱赛石,这是发现“中国石”的起因;拣石、洗石、发现了“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这是拣到“中国石”的经过;战士们喜爱“中国石”,这是“中国石”带来的结果。这样写,让人明白事情发展的阶段性和来龙去脉。 (4)按不同方面内容的顺序写。 常用于写带有说明性的文章和状物的文章。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写了不同内容的四件事:讲《水浒传》、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表达了鲁迅先生“为

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5)按总分的顺序写。 A先总后分再总;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总的讲小兴安岭的树多,“像绿色的海洋”,再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写小兴安岭的景色,最后总 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B先总后分; C先分后总。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前三段分别描述志愿军同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最后一段总结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6)其它: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由外到内);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方位顺序;生长顺序…… 4、小学记叙顺序一般分为:顺叙、倒叙、插叙四种。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5、概括主要内容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1)记人的课文。阅读这类课文要抓住:课文写的谁?在什么地方? 做了什么事?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如《桥》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 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而他和自己 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又如《晏子使楚》一文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