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教案

《驿路梨花》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理解梨花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回顾下前三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精读,还记得精读课文有哪些要求?(字斟句酌,做批注,熟读精思,从标题,详略,角度选择等把握重点,从开头,结尾,反复处发现关键语句)

今天我们要来用略读的方法来阅读今天的这篇课文。

出示:(齐读单元导语部分)

略读侧重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略读时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部分的文字则可以快速阅读。

本文是记叙性文本,根据文体特征,"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就是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

1.略读的筛选

(1)下面老师用一幅思维导图展示略读重点。请同学们略读文章,筛选信息,了解故事的梗概,先齐读"略读提示"。

追问:你筛选出哪些词填空?你有什么方法这么快筛选出事件的梗概?

预设:不读景物描写,不读对话……

(一生读)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个部分。不打断阅读思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略读效率的关键。

追问:下面把以上的人和事串联起来思考,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预设:为小茅屋做过贡献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追问:通过这样的略读和梳理,我们对文章的主题应该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作者要赞美什么?

预设:赞美助人为乐、为他人着想、雷锋精神……

小结:同学们刚才根据阅读重点,通过略读,用筛选的方式去观其大略、粗知大意。根据单元要求,我们还要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三.聚焦"梨花",读出心得

在略读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反复出现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梨花)

(一)五写梨花,各有不同

1.出示任务:

(1)思考:文中几次写到"梨花"?将其语句勾出,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勾画相关的语句,讨论、交流。

明确:五写梨花:其含义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自然界的梨花、人名、雷锋精神。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自然界的梨花。一是写出了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二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三是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

这是写人。由此,景物的"梨花"和人物的"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的主人。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是双关语,指花和人,"处处开"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小结:"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知道了"梨花"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和人名,还象征着"雷锋精神"。(在

文中哪些表现是雷锋精神的表现,引回板书)我们看到了在边陲之地的淳朴民风和不计回报的助人为乐精神,"驿路梨花"处处生香,雷锋精神代代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完成“花”样板书)

(二)驿路梨花,品味标题妙处

总结过渡:"梨花"是文章的线索,贯穿了全文,在理解了不同"梨花"的含义之后,我们再回到文章的标题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1)思考:课文用《驿路梨花》作为标题,有何妙处呢?

(2)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1)"驿路梨花"一语多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香气四溢。又指梨花姑娘:助人为乐,朝气蓬勃,淳朴热情。还指解放军战士: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也指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淳朴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更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2)"驿路梨花"是文章线索。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贯穿起来。

(3)"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四、课堂小结,谈心得

追问:不知不觉,这节课走向尾声。通过这堂课,同学们觉得如何略读文章为好?

预设:

(1)略读要确定阅读重点

(2)略读要筛选的读

(3)略读还要精读出自己的心得

总结:对,要观其大略粗知大意,就根据文体确定重点有筛选的读,另外还要读出自己的心得。相信今天所学到的一切,能帮助大家在以后成为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最后一起读叶圣陶和朱自清的话。

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圣陶与朱自清合著《略读指导举隅》

五、学以致用,完成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略读方法,再次略读课文,发现文章的巧妙构思,完成课堂导学练习。

六、板书:

驿路梨花

阅读重点

略读筛选

心得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课文全解

14.美猴王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 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 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 :于是。 迸b 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 ng:直接。 镌ju 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3,14课知识点梳理

第12课《纪念白求恩》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热忱:热情。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鄙薄:鄙视菲薄,轻视。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教案冀教版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 第14课 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第三单元第14课同步练习 一、双基积累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肥硕.瓜果(shuò) 撒.下(sǎ) 满载.(zài) B.伐木丁.丁(zhēnɡ) 梦寐.(mèi) 栖.息(qī) C.溪水清冽.(liè) 镰.刀(lián) 寥.廓(liáo) D.归泊.小桨(bó) 乌桕.(jiù) 枯涸.(ɡù) 2.选出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秋天栖息 ..(停留)在农家里 B.秋天梦寐 ..(梦想)在牧羊女的眼里 C.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 ..(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的瓜果 D.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 ..(水清)了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 B.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C.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D.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4.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面诗句。 (1)震落了清晨满披 ..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答: (2)秋天游戏 ..在渔船上。 答: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举行以“走进秋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我来策划】开展“走进秋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分小组,请你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并为四个小组命名。(要求结构统一,富有特色) ①第一小组: ②第二小组: ③第三小组: ④第四小组: (2)【我来筛选】本次活动同学们搜集了大量的描写自然的古诗词。下列古诗词名句,请选出你认为不符合本次活动要求的几项,并简述理由。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D.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E.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F.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G.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H.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答: (3)【我当编辑】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同学们以“秋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班级将出一期《走进秋天》的班刊,请你为班刊设计一段编者的话,要求阐明编写意图,字数在150左右。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团泊洼的秋天(节选) 郭小川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美猴王》课文复习.doc

14、美猴王 吴承恩 一、应掌握的词语 开辟pì遂 suì迸bèng 裂瞑míng 目径jìng 窍 qiào 石碣ji é 镌juān 刻喜不自胜 麋 mí鹿天造地设滔滔不竭ji é力倦神疲顽劣li è拱服 二、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1、迸裂:迸开并往四处飞溅。4、顽劣:顽皮不顺从。 2、瞑目:闭着眼睛。5、拱服:敬畏,服从。 3、镌刻:雕刻。6、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7、径:径直,表示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在中途耽搁。 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 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语出《论语·为政》 三、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见第一课 2、天干地支 天干:甲( ji ǎ)、乙 ( y ǐ)、丙 (b ǐ ng)、丁 (d ī ng)、戊 (w ù)、己 (j ǐ)、庚 (g ē ng)、辛 (x ī、n) 壬( r én)、癸(guǐ) 地支:子 (z ǐ)(鼠)丑(ch ǒu)(牛)寅 (yin) (虎)卯 (mǎo)(兔)辰 (chen)(龙)巳 (si) (蛇)午 (w ǔ)(马)未 (wei) (羊)申 (sh ē n)(猴)酉 (y ǒ u)(鸡) 戌 (x ū)(狗)亥 (hai) (猪) 3、地支与时间的对照 子时: 23 点─ 1 点卯时: 5 点─ 7 点午时: 11 点─ 13 点酉时: 17 点─ 19 点丑时: 1 点─ 3 点辰时: 7 点─ 9 点未时: 13 点─ 15 点戌时: 19 点─ 21 点寅时: 3 点─ 5 点巳时: 9 点─ 11 点申时: 15 点─ 17 点亥时: 21 点─ 23 点十个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合纪年,六十组干支字为一个周期,叫一个甲子。 1 . 甲子2 . 乙丑3 . 丙寅4 . 丁卯5 . 戊辰6 . 己巳7 . 庚午8 . 辛未9 . 壬申10. 癸酉11. 甲戌 12. 乙亥13. 丙子 14. 丁丑 15. 戊寅16. 己卯17. 庚辰18. 辛巳19. 壬午20. 癸未 21. 甲申22. 乙酉 23. 丙戌 24. 丁亥25. 戊子26. 己丑27. 庚寅28. 辛卯29. 壬辰 30. 癸巳31. 甲午 32. 乙未 33. 丙申34. 丁酉35. 戊戌36. 己亥37. 庚子38. 辛丑 39. 壬寅40. 癸卯 41. 甲辰 42. 乙巳43. 丙午44. 丁未45. 戊申46. 己酉47. 庚戌 48. 辛亥49. 壬子 50. 癸丑 51. 甲寅52. 乙卯53. 丙辰54. 丁巳55. 戊午56. 己未 57. 庚申58. 辛酉 59. 壬戌 60. 癸亥 4、神话小说:即借助神话的表现形式或以神话为题材内容的小说,它起源于远古时代原 始先民的口头创作,当时出现大量的“用想象或借助想象力以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原始神话,实际上这就是最初的神话小说。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教案设计 苏教版

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 2.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的妙处,体会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 2.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清新优美的语言。 2.学会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声情并茂地朗读散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一、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zhǒng yǜn niàng hè bóo yùn cáng sūo zhuǎn sàn 水涨酝酿应和薄烟黄晕捉迷藏蓑衣宛转散在草丛里 二、导入新课 1.一提到春,眼前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一提到春,我们眼前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从黄鹂、白鹭的角度来描绘春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细致入微地从动物和植物的角度刻画了早春的特点;“春风又绿江 1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在困难面前,有的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终于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世界也就有了弱者与强者之分。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身体瘦弱、胆小怯懦的孩子,在父亲的帮助下终于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后一定会对我们有所启迪。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复述情节,理解内容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明确:本文叙述了“我”跟五个小孩子一起爬悬崖,陷入险境,并最终在爸爸的策略引导下,脱离险境,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积累了应对困境的人生经验。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提示: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 明确: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目标导学二:分析环境和心理描写 1.文章开头为什么突出“酷热”? 明确:开头一自然段主要写孩子们为什么想到去爬悬崖。写天气的酷热,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了人物的心理,即酷热使人烦躁,小伙伴就厌倦了正在玩的游戏,从而想到很久没有爬悬崖。 2.“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两句话是什么描写?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是典型的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的恐惧心理。 3.当“我”被弃于悬崖时,“我”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的词句。 明确:“我”的心理状态是恐惧。词语:阵阵晕眩、天旋地转、神情恍惚。句子:“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注意示范内容,按照这样的格式概括)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悟主旨 1.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内容预览: 14、秋天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四课秋天 学习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①.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

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近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至第十四课词语解释

第十一课《春》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文中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原意是造酒,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炫耀。文中无贬义。 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应和:响应,附和。 烘托:中国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墨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舒活:舒展,活动。 抖擞:振作(精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健壮:健康强壮。 第十二课《济南的冬天》 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温晴:温暖晴朗。 设若:假如、假若、如果。 安适:安静而舒适。 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镶:把东西嵌进去或在外围加边。 肌肤:肌肉和皮肤。 秀气:清秀小巧,文中形容小山的秀美小巧。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的不着彩色的图画。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水)很清亮。 蓝汪汪:形容闪光发亮。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第十三课《风雨》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屋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下坠:下落、坠落。 倏忽:忽然,很快。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圆粗的形状。 第十四课《秋天》 丁丁:伐木声。 幽谷:幽静的山谷。 饱食:饱饱儿地吃。 肥硕:诗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硕,大。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芦蓬:芦苇做的船篷。 归泊:船归来靠岸停留。诗中指归船。寥廓: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冽:水清澈。 梦寐:睡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植树的牧羊人》

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

种橡树。 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

?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 (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即可。 ?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 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文章的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迎上去呢?今天, ,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1.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适当。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国本土执行侦察任务。这简直是几乎无法完成任务。但是,第二天,他依然驾机滑行在跑道上,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飞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飞行的一路上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的一段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上尉飞行员,也是一位著名作家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他小时候经历了怎样的事而让他成为“孤胆英雄”的。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灼.人(zhuó)抽噎.(yē)恍.惚(huǎng)哄.堂大笑(hōng) 晕眩.(xuàn)突兀.(wù)呻.吟(shēn)参差.不齐(cī)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恍惚) (2)一吸一顿地哭泣。(抽噎) (3)高耸,高低起伏的样子。(突兀) (4)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哄堂大笑) (5)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参差不齐) 3.文体知识 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为特点,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融于一体,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本文是叙事散文。 4.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做过空军飞行员。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被美国作家芭芭拉·琳达编撰的《假如我们原谅上帝》收录。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默读(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4分半钟看完。) 2.复述故事: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教案 【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在文人墨客的 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也有绚 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 样的秋天。 2.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 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 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 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3.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 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 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 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 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 《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留下寂寞和忧郁。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 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 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学生勾画字词并感知语言节奏。 2.学生放声自由诵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 四、合作探究 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 ①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②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画。 一、引秋 课件出示秋景图,同时开始导入 同学们,在文人墨客笔下,秋天一向是惆怅的:有“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哀婉,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知识点梳理

第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作者简介 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第一课》)等等。 二、故事背景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作为上尉飞行员的莫顿·亨特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莫顿·亨特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 8000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并不难做到,只要努力。 就这样,莫顿·亨特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一步又一步,终会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三、理解词义 1.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2.滑稽:形容语言、动作等幽默诙谐,引人发笑。 3.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4.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5.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6.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一17段):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爬悬崖,而“我”却因体力不支被困在悬崖中途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18一20段):详细叙述爸爸教“我”一步一步走下悬崖、脱离危险的经过和“我”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第21-29段):写“我”由小时候的爬悬崖经历感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人生经历。 五、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介绍天气的炎热,有什么作用? 写天气酷热,实际上是写爬悬崖的原因,为下文写爬悬崖作铺垫。 2.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杰里是“我最好的朋友”? 交代“我”和杰里的特殊关系,为后文埋下伏笔,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是杰里叫来了“我”的父亲,使“我”摆脱了危险。 3.既然悬崖“只有60英尺左右”,作者为什么又说对自己而言却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 这矛盾吗? 不矛盾。这样写,照应前文所说,自己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同时也为下文写“我”在悬崖上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和恐惧的心理作铺垫。 4. ⑦⑧⑨三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表现“我”当时的处境?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文中用“满头大汗、浑身发抖”这样的情态描写,“犹豫不决”“悬崖底下的地面摔个粉碎”这样的心理描写,“我缓慢地爬着,扒住岩石的表面”“我偷偷地抓住背后的岩石”这样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来表现“我”当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4 植树的牧羊人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情感目标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 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2. 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假如每一代人都想着后一代人去栽树,何时才有树可乘凉呢?沙漠里想一下子长出大树的想法只能说是痴人说梦,而唯一的结果只能是被活活晒死!所以做人,要具有奉献精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一位植树的牧羊人。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写“我”三次拜访牧羊人,各自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2.阅读相关语段,完成下面表格。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活动环境的变化一访牧羊人(1913年)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野无际,泉眼干涸,房屋倒坍二访牧羊人(时隔6年)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三访牧羊人(1945年6月)无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教学备注】‖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后——1945年的6月。理清这一顺序,各用一个偏正短语概括即可。?目标导学二:评价人物形象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3)战争对他一点儿影响都没有,这段时间他心无旁骛地一直在种树。(4)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5)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外表整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人。‖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可以去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也可以去找作者的评价。本文有多处评价牧羊人的语句,把它找出来即可。?目标导学三:把握文章主旨 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2.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结尾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文的中心,在结构上同开头段照应,使得结构严谨。‖教学提示‖ 把握文章的主旨,可以入手的角度有:(1)文章的标题;(2)文章结尾;(3)梳理理清文章的思路;(4)关注文中的抒情、议论性语句。三、板书设计一访牧羊人,画面一:被弃置的村庄二访牧羊人,画面二:绵延的森林三访牧羊人,画面三:充满活力的田野 原文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d11612570.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4928 内容来源: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s://www.doczj.com/doc/d11612570.html,/

2013年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词语第1-14课汇编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后词语第1-14课汇编 第1课散步 信服 xìnfú:相信,佩服嫩nan芽:初生而柔弱的芽苗分歧fēn qí:差别;不相一致的地方取决qǔ ju?: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决定 拆散chāi sàn:使家庭、集体的成员,或者成套的东西分散 委屈wěi q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心里难过;让人受到冤屈 粼粼 línlín:形容水流的清澈或水、石的明净 一霎时shà shí:极短的时间,片刻,一会儿 各得其所ga d? qí suǒ:原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各个都得适当的安排。 第2课秋天的怀念 瘫痪 tān huàn:身体任何部位运动的或感觉的功能完全或部分丧失。比喻机构涣散、混乱,不能正常工作。 暴怒bàonù:大怒;亦形容水势凶猛激荡沉寂 ch?njì:非常寂静;杳无音讯。 捶打chuídǎ:用拳头或锤子敲打。憔悴 qiáocuì:黄瘦;瘦损。形容人脸色不好。央求 yāngqiú:恳求,乞求神色sh?nsa:神情面色 敏感 mǐn’gǎn:感觉敏锐;对外界事物反应很快诀别 ju?bi?: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 烂漫 lànmàn: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絮絮叨叨xùxu-dāodāo:形容说话啰嗦 淡雅 dàn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深沉 shēnch?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深;沉稳,不外露。 喜出望外 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第3课羚羊木雕 抹:mǒ,涂~,~粉,~眼泪,~煞,一~余晖 m?,~墙,~身。 mā,~布,~桌子 逮dài:赶上,达到,如~至,力有未~。捉拿,如~捕,~系。 dǎi口语中单用,如~耗子,~小偷 攥zuàn:握。~拳头,用手~住。纂zuǎn,编纂。 怦怦pēng pēng:模拟心跳声。仗义 zhàngyì:主持公道;重义气,守信用 树杈 shùchà:树木的分枝处脸颊liǎn jiá:脸的两侧。 寒战 hánzhàn:具有肌肉收缩和痉挛性发抖,冷得全身发抖 自作主张zì zu? zhǔ zhāng:自己出主意,作决定。不可抗拒kàngjù:不能抵抗并拒绝。形影不离 xíngyǐng-bùlí:形容关系亲密,难以分离。 第4课散文诗两首 匿nì:隐藏,躲藏:隐~。藏~。~名。销声~迹。 蒂dì: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花~。瓜~。~芥。根深~固。 梗gěng:1. 植物的枝或茎:菜~子。 2. 直,挺立:~着脖子。 3. 正直,直爽:~直。 4. 阻塞,妨碍:~塞(sa)。~阻。心肌~死。 5. 大略:~概。 6. 有刺的草木:~榆(刺榆)。阴影yīnyǐng:由于光线直进的特性,遇不透光物体而形成的一个暗区,俗称“影子”。也用于比喻,如她心头笼罩着失望的阴影 姊妹 zǐmai:姐姐和妹妹;对年辈相当的女性的通称繁杂fán zá:繁琐而杂乱。 烦闷fánman:心里厌烦而郁闷;不畅快徘徊páihuái: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遮蔽zhēbì:遮挡;拦挡覆盖fùgài:遮盖;掩盖 心绪xīnxù:心思;心情(多就安宁或紊乱说) 荫蔽yìn bì:遮蔽;隐蔽;庇荫。 摇摆yáobǎi:摇动;摆动沐浴 mùyù:洗澡祷告dǎo gào: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第6课我的老师 巍wēi:高大:~峨。~焕(高大壮观)。~然。~~。崔~。芸yún:油菜 痣zhì:人体皮肤所生的有色斑点,没有痛痒等感觉。 褪tuì:1. 脱落,脱去:梅子~花时,直与黄梅接。~装。兔子正~毛。 2. 颜色消退或消失:~色。颜色~尽。 焚f?n:烧:~烧。~毁。~化。~香。~书坑儒。~膏继晷(“膏”,油脂;“晷”,日影; 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忧心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