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同济大学心理学期末重点总结

总论:

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指生物、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

医学模式:医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感念,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看法和总体概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征和意义:承认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但同样重视生物学因素的致病意义.关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益增多的趋势.全面了解病人,包括他们的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躯体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1)精神分析或心理动力学派Freud,人格分层:本我(id):快乐原则。自我(ego):现实原则。超我(super ego):至善原则(良心和自我理想)。其他,如荣格(内、外向性格)(2)心理生理学派:应激(stress):任何刺激。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心身相关性(psychosomatic relationship)(3)行为学派:学习理论,人的各种行为包括适应行为和适应不良行为,都是学习得到的。经典条件反射(巴普洛夫)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4)人本主义:每个人都有向着健康的积极意志,向着成长的冲动和向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的冲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5)认知学派: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Beck J: 认知治疗。(6)其他:整合学派,结合其它各流派观点。

心理学基础:

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具有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和不同功能的动力系统,其活动规律既蕴藏于人的意识经验中,又存在于无意识领域和表现于外显的行为。

现代心理学的开端标志:1879年,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特性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适应(刺激物对感受器持续作用而增高或降低)、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由于不同刺激背景引起对比)。

知觉: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它不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特征完整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不真实的知觉错觉(对知觉对象的失真或错误的感知)、幻觉(在没有相应外界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下发生的不真实感知)。

学习的主要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二级条件反射)、尝试与错误理论(刺激-反应联结理论、练习律-反应强度与情境刺激的联结次数成正比、效果律-满意反应则重复,烦恼反应则避免)、操作条件理论(斯金纳箱、操作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行为塑造、米勒-内脏操作条件反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示范作用-注意+保持+行动+强化)、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

记忆:种类瞬时记忆(0.2-2s)、短时记忆(60s)、长时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遗忘的种类:逆向性遗忘、顺行性遗忘、阶段性遗忘、心因性遗忘。

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

心理发展:研究和了解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归纳和比较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共性和影响因素。主要理论有荣格(终生心理发展)、皮亚杰(认知发展论)、艾森克(阶段论)。

一、儿童心理卫生:(一)乳儿期的心理卫生:充分保证乳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重视乳儿的情感需求;经常与乳儿进行交流;正确给予感官刺激和功能训练;注意断奶的心身反应;避免和矫正常见的不良行为(二)婴儿期的心理卫生:口头言语训练;运动技能训练;注意婴儿智力的开发;培养婴儿良好的习惯,矫正不良行为(进食的习惯、睡眠的习惯、卫生习惯、吮指甲)(三)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言语的进一步训练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儿童的社会化能;培养良好习惯,纠正不良行为;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四)儿童期心理卫生做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工作;不要按大人的意图培养儿童;注意培养孩子各种认知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矫正童年期常见的不良行为。

二、青少年与青春期心理卫生:顺利度过心理上的“断奶”;自我意识的形成;性发育、性成熟带来的困扰。

三、中年人的心理卫生:(一)社会责任与心理状态:社会责任感成为精神支柱、事业上执著追求与现实的差距、工作实绩与认可的矛盾、希望健康与忽视健康的矛盾;(二)生活变迁与心理反应:社会角色的转变和适应、家庭结构变化应对、与子女关系的处;(三)中年人的心理保健:量力而行、修身养性、陶养性情、放松调节。

四、老年人的心理卫生:1.生理机能衰退体态的衰老2.疾病引起的心理行为反应3.社会家庭因素4.老年人心理卫生保健。

需要、动机、挫折:

需要:是个体对其生理和(或)心理不平衡的一种反映,表现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和欲望。基本特点:指向性、周期性、社会历史性、对象多样性、与个体发展阶段相关性、共性与个性、发展和丰富性。层次分类:(马斯洛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与安全感、归属与爱、尊重与自我尊重、自我实现。

动机:是引起人类行为的直接动力,能够发动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引导这一行为向某目标进行。特点:(1)引发人的活动(2)维持这一活动(3)引导这一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分类:(1)原始性动机(饥饿、渴、性、母性、瞌睡、好奇)(2)衍生性动机(恐惧、亲和、攻击动机)。心理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

挫折:是由于各种障碍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或被延搁时产生的情况。攻击的理论:本能论(洛伦兹“精力释放”、弗洛伊德和弗洛姆“死亡本能”)、社会学习论、挫折-攻击论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应付心理压力、挫折或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类别:精神病性防御机制(否认-鸵鸟政策,曲解-阿Q,投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倒退,幻想,内向投射)、神经症性防御机制(合理化-酸葡萄,抵消-破财免灾,反向形成,隔离,转移)、成熟的防御机制(补偿,理智化,幽默,生华)其它(固着、压抑、理想化)。情绪和情感:

情绪:与机体生理活动相联系的,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反应的、较初级的内心体验。

情感:与社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高级内心体验。

区别:情绪动物也有,与生理需要有关,产生较早,明显外露,有冲动性,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情感人类特有,与社会精神有关,产生较晚,可不外露,主要为内心体验,带有持久性、稳定性、深刻性。

联系:稳定的情感由情绪基础上发展而来,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出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往往蕴含情感。

情绪状态的分类:①心境,指微弱、持久、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②激情,一种迅猛暴发、激动而短暂的情绪状态;③应激,对某种以外的紧张性环境刺激所做的适应性反应。情绪理论与生理机制:①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学说(情绪由外周器官对刺激引起生理变化所引起);②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学说(外界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丘脑,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主观体验引起生理变化);③情绪的认知理论(阿诺德的评价-兴奋学说,强调情绪来源是大脑皮层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评价)。

情绪的意义:①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进化的产物;②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机;③心理活动的组织者;④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⑤对健康有促进和损害双重作用。

慢性疼痛:

疼痛: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方面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与实际上的或者潜在伤害相联系,或者说疼痛是患者从受伤害的角度进行描述的一种症状。(急慢性以3m为期限,异处感觉、交感神经持续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特征:成为疾病单元、诊断难预后差、治疗棘手、共病精神疾患、心身疾病、交感神经活动异常、不包括癌症患者的病痛。

影响疼痛的心理社会因素:认知、情绪、早年经历、注意和分心、文化背景、人格因素、安慰剂效应。

治疗的基本原则:①诊治兼重,先诊后治;②综合处理;③合理用药;④先简后繁;

⑤遵守伦理道德,爱护健康组织;⑥节约医疗资源。

应激:在应激原存在的条件下,通过对应激原的认知评价,在多因素的作用下,由个体

对应激原及其影响的生理、心理反应过程等多个成分共同构成的。

基本过程:应激源刺激→认知评估→情绪反应、生理反应、行为反应。

应激原:作用于个体,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并处于应激状态下的各种刺激。(强度、可预测性、可控性、数量和累积作用、性质)

应激反应:个体对应急做出的反应,包括生理应激和心理应激两方面。

全身适应综合征:警觉阶段、阻抗阶段(体重↓、激素↑、淋巴结↓)、衰竭阶段。机体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一种特殊症状群。

心理应激反应表现:情绪反应(焦虑、恐惧、抑郁、愤怒、激情),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敌对与攻击、退化与依赖、固着与僵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应对: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情绪指向性、问题指向性)

相关心理障碍: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①感知觉过程:反复出现创伤经历,回避和情绪木讷,警觉性增高②情感过程③认知过程④意志行为过程:对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回避

心身疾病和心理生理障碍: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的总称。

应符合下列条件:心理因素;躯体症状/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不是神经症或精神病。与神经症的区别:躯体症状为主;过适应。

发病机制:心理因素—生理反应—易感器官—心身疾病:(1)心身(心理生理)反应(2)心身紊乱(3)心身疾病

常见心身疾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糖尿病、肥胖症、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癌症、胃肠道功能紊乱、功血、皮肤病。

防治原则:行为的自我监测和自我控制、应激接种训练、行为协议和反应代价法、放松训练、示范法、认知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等

治疗:心理治疗、改变环境、精神药物治疗

睡眠、进食障碍:

正常睡眠结构和分期:①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相(NREM)或慢波睡眠、同步化睡眠、正相睡眠:表现为心率减慢、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全身功能减退、肌张力降低,分为4期。第I期为入睡期,第II期为浅睡期,第III、IV期为深睡期;②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相(REM)或快波睡眠、去同步化睡眠、异相睡眠:特征为快速眼球运动和肌张力极度降低几近消失。周期:I—II—III—IV—III—II—REM—II

失眠症:是一种以失眠为主的睡眠质量不满意状况,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

诊断:【症状标准】(1)几乎以失眠为惟一的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2)具有失眠和极度关注失眠结果的优势观念。【严重标准】对睡眠数量、质量的不满引起明显的苦恼或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至少每周发生3次,并至少已1个月。【排除标准】排除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导致的继发性失眠。

治疗:①首先处理原发疾病;②注意睡眠卫生--非药物治疗;③选择性心理治疗:主要为松弛疗法、生物反馈治疗、刺激控制疗法(WHO推广的6个做法);④合理药物治疗:镇静抗焦虑药(唑吡坦、佳静安定、氯硝安定等);抗抑郁药(曲唑酮、阿密替林、多虑平等)。

睡眠有关功能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中反复发作呼吸暂停/低通气,伴白天过度嗜睡疲劳及认知功能减退。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病人在主要的睡眠时段失眠,而在应该清醒时段出现嗜睡。

睡行症:指一种在睡眠过程中尚未清醒而起床在室内或户外行走,或做一些简单活动的睡眠和清醒的混合状态。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多能自动回到床上继续睡觉。通常出现在睡眠的前三分之一段的深睡期,不论是即刻苏醒或次晨醒来均不能回忆。

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四联征(白天睡眠发作、猝倒发作、睡眠麻痹、入睡前或醒后幻觉)夜惊sleep terror:指一种常见于幼儿的睡眠障碍,主要为NREM睡眠中突然惊叫、哭喊,伴有惊恐表情和动作,以及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出汗、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在夜间睡眠后较短时间内发作,每次发作约持续1~10分钟。发作后对发作时的体验完全遗忘。诊断本症应排除热性惊厥和癫痫发作。

梦魇:梦中焦虑发作,REm,可回忆(1) 从夜间睡眠或午睡中惊醒,并能清晰和详细地回忆强烈恐惧的梦境,这些梦境通常危及生存、安全,或自尊。一般发生于睡眠的后半夜;(2) 一旦从恐怖的梦境中惊醒,病人能迅速恢复定向和完全苏醒;(3) 病人感到非常痛苦。

不宁腿综合征RLS:安静状态下出现难以名状的躯体不适感,通过肢体活动可使不适感缓解,常伴睡眠时周期性肢体运动。

进食障碍:与认知、情感及行为等心理障碍有关的表现为体重和进食量显著异常综合征

神经性厌食AN anorexia nervosa:(1)多见于青少年(12-25)女性,患病率0.5-1%;(2)

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少于正常的85%),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对肥胖的强烈恐惧和对体型的过度关注。(3)体像障碍: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或担心发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30-50%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性功能及性发育障碍,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并影响致全身各个系统。部分有抑郁、强迫症状。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4)治疗:心理/行为治疗;营养支持治疗:渐进的恢复进食计划,药物治疗:SSRIs;奥氮平;舒必利;胰岛素

神经性贪食BN bulimia nervosa:(1)多见于青少年(12-25)女性,患病率1-3%;(2)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3)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极端措施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4)体重基本正常或稍微下降。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年龄分布。情绪障碍突出,以暴食来排解不良情绪,但很快又内疚、羞愧、恐惧害怕发胖。本症并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治疗:SSRIs、氟哌啶醇、舒必利心理/行为治疗。

神经性呕吐Psychogenic vomiting:反复发作的自发或故意诱发的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刚吃的食物;体重改变不显著;患者具有易受暗示、好夸张做作等个性特点,有怕发胖或减轻体重的想法;几乎每天发生,持续1个月。排除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障碍(如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癔症)导致的呕吐。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舒必利、抗抑郁药等)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人的感知、情感、思维、智能、判断、记忆、行为及人格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

用于神经症患者;观察者的经验:非理性、不可预测性、令观察者感到不适;②统计学标准:根据心理特征偏离均数的程度来决定心理特征的正态分布;③心理健康标准:无精神疾病;有自省能力;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各方面人格的综合统一;具备应付应激的能力;自主性;认识世界;对环境的把握,能适应环境变化,爱他人、工作、娱乐的能力,及和谐的人际关系;④生物医学标准:将心理障碍作为躯体疾病看待;⑤心理和社会适应标准

自杀与危机干预:

危机: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逆遇(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等)时,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

危机干预:又称情绪急救,是对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的人予以关怀和帮助的一种方式。

危机干预六步法:①定义问题:从求助者的立场出发探索和定义问题;使用积极倾听技术、包括使用开放式问题;既注意求助者的语言信息,也注意其非语言信息;②保证求助者的安全:评估对求助者(躯体和心理安全)的危险程度、失去能动性的情况或严重性。评估求助者的内部事件及围绕求助者的情景。如果必要的话,保证求助者知道代替冲动和自我毁灭行动的解决方法;③提供支持:让求助者认识到危机干预工作是可靠的支持。通过语言、声调和躯体语言向求助者表达,危机干预工作者是以关心的、积极的、接受的不偏不倚的和个人的态度来处理危机事件;④检查替代解决方法:帮助求助者探索他或它可以利用的解决方法。促使求助着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付方式,发掘积极的思维方式;⑤做出计划:帮助求助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包括发现另外的资源和可提供的应付方式;确定求助者理解的、自有的行动步骤;⑥获得承诺:帮助求助者向自己承诺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求助者自己的、从实现的角度看是可以完成的或是可以接受的。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危机干预工作者应该从求助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

临床心理评估: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所观察的心理事实或心理行为特性进行评价或测量。原理:心理测量的间接性、相对性、误差、客观性。

要求:项目的区分度、量表的信度(复测、分半、等值)、效度、相关分析的应用。

量表的信度:指量表测量的可靠性程度。它是检验心理量表测量分数稳定性或一致性的指标。测量分数信度的高低,显示一个量表品质的优劣。

量表的效度:指量表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或真实性、准确性。它是心理量表能否确实测到其所要测的那种心理的特征、状态或障碍及其功能方面的指标。

准则:慎重选择量表、与被测对象建立协调关系、控制测量实施误差、准确解释测量的结果、遵守心理测量的道德、注意测量工具和资料的保密。

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智商=心理age/生理age*100,低于70为低能)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由文字测验的言语量表和非文字测验的操作量表组成)、特殊能力测验、记忆测验、成就测验、神经心理学

人格测验:A.投射技术:罗夏墨迹图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测验B.人格调查:明尼苏达人格调查表。MMPI、DPT。

艾森格人格问卷EPQ:P量表(表示心理状态是否正常)、E量表(表示性格的内外倾向)、N 量表(表示情绪的稳定性)、L量表(表示说谎或掩饰)

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CES抑郁、SDS抑郁、SAS焦虑、HAD医院焦虑。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又称精神治疗,是一种治疗形式和特殊的人际关系过程,主要通过在治疗者与患者之间,或者在集体环境下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言语或非言语的交流或沟通,其目的为帮助患者减轻情绪障碍,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促进人格成长,以及更加有效地应付和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分类:认知治疗、生物反馈治疗、行为治疗

适应证:1)急性或慢性神经症性障碍2)人格障碍3)生活中遭遇危机,有急性情绪反应的病人4)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5)行为问题(酒中毒、药物依赖、进食障碍)6)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品行及发育障碍

禁忌症:1)急性精神病发作期2)严重的内源性抑郁症(有精神病性症状)3)轻躁狂4)器质性精神障碍5)严重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6)严重消极自杀等

基本技术:①倾听-心理治疗的核心②技术解释和指导-理论知识很重要③减轻痛苦或逆遇-疏泄④提高自信心-强调自身的亮点⑤鼓励自我帮助-自助

伦理学原则:知情同意、遵守时间限制并告知紧急情况的处理策略、建立良好的治疗性医患关系,避免双重关系、注意保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个体差异对心理治疗的影、对治疗医生的能力要求、对临床督导的责任和能力的规定

家庭治疗基本原则:忽略道理,尊重情感;抛开过去,立足现在;淡化缺点,强调好处;提供协助,自主决定;共同就诊;维护隐私,兼顾保护

认知治疗: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理论基础:多维性、相对性、联想性、发展性、先占性、整合性。

基本技术:识别自动性想法、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检验、去注意、监察苦闷或焦虑水平。临床应用:抑郁障碍(门诊及住院患者)焦虑障碍(惊恐发作、恐怖症、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及自杀企图、强迫症、精神分裂症、进食障碍(肥胖症、厌食症和贪食症)、睡眠障碍、人格障碍、性功能障碍及性变态、成瘾问题(酒中毒)、心身疾病(顽固性哮喘、高血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疼痛、癌症等)、婚姻冲突及家庭矛盾、儿童的品行及情绪障碍(抽动症及其他病理性行为)

生物反馈治疗:是用现代电子仪器,将生物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为声、光等反馈信号,使受试者根据反馈信号来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功能以及其他躯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设备:肌电反馈仪、皮肤温度反馈仪、皮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

适应症:神经系统功能性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局部肌肉障碍、全身肌肉松弛训练(焦虑、恐惧、紧张)、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心律不齐、偏头痛。

行为治疗:是指运用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变症状和行为的一类心理治疗。

理论基础:异常行为、学习原则、行为评估、特异性、治疗策略各不相同、直观性行为和人际行为、治疗性干预可能会产生一些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行为治疗反映了应用科学对临床问题的处理。

(1)系统脱敏:治疗医师采用深度肌肉放松技术拮抗条件性焦虑,先同病人一起制定一份与恐怖、害怕有关的导致焦虑境遇等级表,然后在治疗中将习得的放松状态来抑制焦虑的反应。方法:放松训练;等级脱敏表;脱敏。适应症:典型的恐怕症;许多行为障碍(口吃、强迫症、心理生理障碍);某些性问题

(2)满灌疗法:让病人面临能产生强烈焦虑的环境或想像之中,并保持相当时间,不允许病人逃避,从而消除焦虑和预防条件性回避行为发生。逐级暴露:焦虑场景由轻到重逐级进行。参与示范:让病人通过模仿来学习,即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来学习

(3)自信心及社交技巧训练:应用行为学习原则指导病人在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与人交往,用能够使对方接受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技术有角色示范、脱敏、阳性强化。

(4)厌恶疗法:在某一特殊行为反应后紧接着给予一厌恶刺激(电击、催吐剂、体罚等),最终会抑制和消除此行为。常用于治疗酒依赖、药瘾、性欲倒错及冲动性或强迫性行为障碍。有手淫厌腻、隐匿性强化伴嗅觉厌恶。

(5)行为辅助工具:病人在自然环境下使用一些仪器或电子设备来帮助学习比较适应的行为方式。

(6)阳性强化和消除法: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种行为之后得到奖赏,那么这种行为在同样环境下就会持续和反复出现。如果得到的是惩罚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那这种行为就会在同样的环境下减弱或不再出现。有代币法、神经症行为的矫正策略。

(7)治疗协议或临时合同:指应用建立治疗协议的方法帮助夫妻双方找出他们最行为看到对方的行为,这种帮助方法可以作为书面形式写下来成为一种合同

(8)自控法:让病人主动参与制定和执行行为矫正的方案,从而达到改变不良行为的目的。过程:分析情境(诱因);处理诱因;处理后果

医学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着重处理人们的正常需要和问题,通过与来访者交谈与讨论,找出已经存在于来访者内在的积极因素,并促进其发展。主要对象是正常人。

医学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对象是患者及家属或寻求医学帮助和指导的人们,着重处理的是医学领域内的心理学问题,也运用心理治疗或医学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

意义: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可以消除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患病感或不适感症状;消除或减轻躯体疾病伴发的各种心理反应, 以利临床诊治;对心身疾病进行干预,以利防治;加强了普通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精神病学间的联系,共同发展。

原则:耐心倾听,鼓励疏泄;积极支持,建立信心;解释得当,应对审慎;尊重患者,严守秘密;解决问题。

范围: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慢性疼痛、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神经性呕吐厌食和贪食、性心理障碍、儿童青少年学习障碍和品行适应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心理反应。

方式:门诊、院内或会诊、信件与专栏、电话、访问及网上。

基本技术:A(注意态度)B(基本的会谈方式)C(集中注意)D(指导)E(解释)

程序:检查、测试、评价→治疗、咨询、指导。

过程:准备阶段→探讨反应阶段→行动转变阶段→发展阶段。

注意事项:按照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全面了解情况、防治漏诊器质性疾病、重视运用心理治疗、保守秘密、精神药物应用、转诊。

医患关系:医生在诊断、治疗和护理等医疗过程中与患者、家属建立的特殊形式人际

关系。

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心理倾向上的关系和心理上的距离。

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的分析和判断,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患者角色:疾病(人体的组织器官受到损害或出现病灶,体格检查能发现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其他仪器检查有明显异常指标和结果)。病感(人们感到身心不适的主观体验)

医患关系的模式:(1)主动-被动型(生物医学模式);(2)指导-合作型(医生主导):(3)

共同参与型(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医学会谈原则与技巧:原则尊重、务实、回馈。技巧开放式/封闭式、启发、诱导、半结构式、倾听、共情、停顿、澄清、总结、语言、目光、表情、姿势。

信息传递的四个水平:事实、关系内容、自我表露、要求。

以医生为中心的访谈:设定时间框架、介绍医生主题、转换主题以主导访谈、打断、封闭式提问、达成协议、在访谈结束时给予建议。

以患者为中心的访谈:在开始阶段留给患者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打断、开放式提问、等待,停顿、用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鼓励患者继续谈话、使用患者的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情感反映。

医学伦理学的原则(有益、非渎职、自主、公正、保密、诚实)

综合医院常见心理问题:

服药不合作、药品浪费的主要原因:患者角色的却如、疾病因素、患者态度、习惯因素、新闻媒介因素、年龄因素、对副作用的担忧、缺乏耐心、其他。

A型行为的特点:(1)过分的抱负和雄心壮志(2)过重的工作要求(3)情绪易波动(4)有闯劲,表现好斗、敏捷、有进取心(5)过分竞争与好胜(6)常见时间紧迫感与匆忙感(7)变动不定的敌意(8)习惯做艰苦紧张的工作,即便休息时也难以松弛下来(9)不耐烦(10)常同时进行多种思维与动作(11)言语与动作的节奏快

1、外科常见心理问题:(1)肿瘤的发展与性格、负性生活事件有关,C型行为容易罹患肿瘤,具有治愈信心;及时抒泄不良情绪;参与有意义活动;社会支持广有助肿瘤后延长生存(2)肿瘤患者经历情绪休克期、求索期与退缩期、知命期与平静期等反应,注意患者的抑郁反应,及时治疗,防范自杀(3)手术与外伤是严重的应激源,手术经常导致术前术后焦虑与抑郁,术后持续疼痛等,外伤康复期可能由于继发性获益而出现“赔偿性神经症”(即患者的症状迟迟不消失或与创伤程度不符,为获得利益),症状迁延(4)器官移植者经历心理排斥和部分同化和完全同化等反应

2.内科常见心理问题:(1)慢性内科疾病的心理反应具有外向投射(责己少、责人多)、内向投射(自我压抑)、患者角色习惯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躯体疾病各有特点。心理治疗的目标除了改善不良情绪,还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提高治疗依从性等。(2)透析患者最常见抑郁反应,可有较高的自杀风险,和终末期疾病抑郁期反应类似,要注意识别及时处理(3)抑郁情绪是心肌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心理社会干预和抗抑郁治疗有助缓解焦虑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 乳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 记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 知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 仆;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 模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 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doczj.com/doc/d214766584.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ps)..

发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如何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你认为这些原则重要吗?为什么? (1)免受伤害。研究者在从事研究时要进行风险或利益评估,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研究计划 可以执行,如果风险大于利益则必须放弃研究。 (2)知情同意。研究对象应自愿参加研究并有随时终止和退出研究的权利。 (3)保护隐私。研究者应遵循保密原则,对受试者的信息进行妥善保管和利用。判断个体隐 私的三个标准: a.信息的敏感性b.行为发生的情境。在公众场所的行为一般被认为不属于隐私。c.收集信息的方法以及运用信息的方式。 (4)欺骗的使用和时候安慰。 2.发展心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第一,天性与教养(即遗传与环境)的问题,意在回答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第三,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第四,发展是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改变。其中后面三个问题涉及对发展的本质的看法。 3.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设计形式有哪些?其优缺点是什么? (1)横断研究。优点:a.在短时间内能够收集到不同年龄的研究对象的资料 b.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成本低,费用少,省时省力。 缺点: a.由于被试来自不同的族群,可能会将时代变迁的结果与年龄变化的结果混同起来,而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b. 在某一具体历史时间所做的研究结果不能简单地推论到其他时间,尤其是受社会文化影响较大的心理现象c. 横断研究不能解答起因,顺序和一致性问题。 (2)纵向研究。优点: a.可以揭示变化的路径:即变化是量变还是质变? b.变化发生的速率:是突变还是渐变? c.变化的广度:变化是领域特异的还是可以推广至不同领域 d. 变化的 变异性:个体在相同领域中的相似任务上的表现的变异性怎样?能否从不同的个体身上看到相似的模式 e.变化的来源:行为变化的哪些方面代表了变化的来源? 缺点:a.反复测验 会让受试者特别是儿童产生厌烦情绪,并降低动机,可能导致受试者的流失b.重复呈现刺激会产生练习效应c.费时费力 (3)系列交叉研究。优点:a省时 b.得到的有关长期效应的信息比纵向研究多缺点:存在有关结论是否能推论至其他族群的问题 4.在选择发展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时,应该考虑什么?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文化比较法。 发展心理学在研究时有很多的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可供选择,其用处在于根据一个方法得到的结果可用另一种方法加以检查或确认,如果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一致性的结果,说明研究者所得到的发现是真的,确实存在的现象。 (知情同意:是指一个人在对研究的性质,不参与研究的后果以及所有可能影响其参加意愿的因素都有了清晰了解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愿意参加某项研究的明确表达。 隐私:是指个体有权利决定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向他人交流。 横断研究: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内同时观测不同的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的研究设计形式。 纵向研究:是指对同样的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追踪研究的一种设计形式,要求对同一儿童

医学心理学总结for zz

医学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医学心理学概念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①学科性质:既是自然科学,也属社会科学; 2、研究对象:心理行为、健康和疾病三者间的关系。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2、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物医学模式(代表:近代西方医学)(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在理化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用“实证加推理”来认识疾病和健康,具有明显的生物科学属性。缺陷:①忽视了人体的整体性,②没有考虑人的心理、社会和行为因素现代医学模式(代表:现代医学)(modern medical model) (2)三种现代医学模式: 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分支 1879年冯特在德国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19世纪末,美国学者魏特曼(L.Witmer)建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并于1896年创用“临床心理学”一词; 五、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 (1)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S. Freud):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本能、

潜意识、家庭环境和童年经历对心理障碍形成的重要作用。 埃里克森(E . H . Erikson);阿德勒(A. Adler);荣格(Jung) 构成:意识与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防御机制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和梦的理论等 意识层次理论:个体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即 意识conscious 与语言有关的,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我意识所知觉) 无意识unconscious 又称为潜意识,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 前意识preconscious 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人格结构理论:人格(personality)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构成,三个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三个系统保持平衡,心理就得到正常发展,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导致心理异常 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学习理论主张用客观的方法来预测和控制行为,认为心理是个体行为的总和,个体的心理是环境因素因素影响,正常和异常心理行为都是通过后天学习而逐渐形成的。 (1)代表人物:巴甫洛夫(Pavlov)、斯金纳(B. F. Skinner)、华生(Waston)、班杜拉(A. Bandura) (2)主要观点;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1

济宁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总结指导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重点提示: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阐明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揭 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每个观点的含义。 4.关于关键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慎重使用。 5.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6.实证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必须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相应变化,最后,从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来。 7.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8.任何研究都有一个时间上的取向,据此又把研究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类型。横向研 究和纵向研究的概念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9.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可以具体体现为以下三种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每种方法的含义、分类和运用。 10.理论研究法的价值。 重要点提示: 1.遗传现象。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 2.遗传的作用。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3.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结构:大脑两半球的构造;大脑重量的增加,即6、7岁时儿童的脑重约1280克,已基本接近成人脑重的90%。12岁达1400克(即成人脑的平均重量)。 机能:新生儿不仅出现无条件反射,而且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条件反射;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发展。 4.影响胎内环境的因素:母亲的生育年龄、母亲的营养、药物、辐射、孕妇的健康状况、RH因子、母亲的情绪和态度。 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发展 1.感觉和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近40年来心理学对儿童知觉学习的研究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2.触觉的敏感性有助于推动婴儿对环境的反应。到一岁左右,婴儿的触觉、味觉和嗅觉能力已经和成人的相应能力大体相当。 3.视敏度就是视觉辨别的精细程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视力。颜色视觉方面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色盲。 4.新生儿出生后就能听到声音,以后听觉敏感性不断提高。听觉偏好有助于婴儿发展 自己的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复发性中耳炎是导致儿童听力损伤的普遍原因。尽力减少环境中的噪音,也是保护儿童听力的重要保障。 5.通道知觉主要指视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动觉之间的联合。 6.美国心理学家范茨专门用视觉偏好的方法研究了婴儿对形状的辨别和偏好。研究发 现,婴儿对人脸图最感兴趣,这对他们的生命是有现实意义的。 7.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设计的视崖装置用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婴儿的深度知觉能 力与早期的运动经验有关,与婴儿爬行的经验有关。 8.研究表明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再前后,然后是左右。儿童左右概念 的发展是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相符合的。 9.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传统的记忆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对记忆的研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 2.婴儿的记忆主要是再认。 3.在态度上,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在不断发展。在方法上,幼儿较多运用机械识记,一旦运用意义识记,效果则好。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测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1、威廉?詹姆斯把自我划分为(A)。 A、主体我和客体我 B、心理我和社会我 C、身体我和心理我 D、生理我和社会我 2、幼儿游戏主要是一种(B)。 A、实物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互动游戏 D、规则游戏 3、(B)是指否定自己的各个方面,忽视自己的优点。 A、自我提升 B、自我否定 C、自我贬抑 D、自我接纳 4、把要识记的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其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这种记忆策略叫(B)。 A、类比 B、组织 C、归纳 D、复述 5、(B)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 A、婴儿早期 B、幼儿期 C、婴儿期 D、童年期 6、优先注视范式(D)。 A、也称习惯化范式 B、是一种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技术 C、是一种研究婴儿动作发展的技术 D、也称刺激偏爱程序 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认为(A)。 A、心理发展就是由低级心理向高级心理转化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C、心理发展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 D、心理发展是指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A)。 A、华生 B、达尔文 C、高尔顿 D、施太伦 9、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的特征是(B)。 A、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来思考什么行为是正确的 B、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

C、认识到必须尊重他人的看法和想法 D、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10、毕生发展观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C)。 A、个人经历、社会环境 B、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C、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 D、生活事件、人格、社会环境 11、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B)。 A、是事物的运动性特征 B、既有外部的直观形象特征,又有内部的本质特征 C、是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为主的 D、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12、强化说运用(C)来解释言语的获得。 A、模仿学习 B、语言获得装置 C、操作性条件反射 D、无条件反射 13、亲社会行为是指(C)。 A、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 B、侵犯行为 C、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 D、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习得道德准则,并以道德准则指导行为的发展过程 14、青年期人格的变化表现为(C)。 A、情感波动越来越大 B、越来越外向 C、越来越成熟 D、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变化 15、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叫(C)。 A、个性化 B、外化 C、社会化 D、内化 16、柯尔伯格将人的道德发展划分为(C)。 A、4种水平和6个阶段 B、2种水平和4个阶段 C、3种水平和6个阶段 D、4种水平和8个阶段 17、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是(C)。 A、发展和教学齐头并进 B、发展和教学相互决定 C、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D、发展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版期末复习要点

发展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广义、狭义)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狭义: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涉及的问题: 1. 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作用 2. 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涉及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3. 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 年龄阶段的划分 不同的划分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情况 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趋势,将人的一生分为: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乳儿期(1个月——1岁) (3)婴儿期(1岁——3岁) (4)幼儿期(3岁——6、7岁) (5)童年期(6岁——11、12岁) (6)少年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 (8)青年晚期(成年初期)(17、18岁——35岁) (9)中年期(成年中期)(35岁——60岁) (10)老年期(成年晚期)(60岁——死亡) 2、人生的阶段依据: 以心理性欲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弗洛伊德; 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标准——柏曼; 以智力发展作为划分标准——皮亚杰; 以个性发展特征为划分标准——埃里克森。 三、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四、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标志:1882年、普莱尔、《儿童心理》的出版。 从1957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四.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高尔顿(遗传决定论),霍尔(复演说),麦独孤,弗洛伊德} 内因与外因{华生(环境决定论),纽曼} 连续性与阶段性{斯特恩,吴伟士,格赛尔}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遗传与环境相互依存;遗传与环境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收到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的理论。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医学院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专业、班级::学号: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自我意识 2、同化与顺应 3、发展心理学 4、自我中心 5、依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语言相互作用论主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解释语言的发展,认为语言能力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发展是_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结果。 2、自我介于本我与_______________之间,它的作用是既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3、柯尔伯格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他将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_______________。 4、儿童的身体发育有两个加速期,第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个加速期为。 5、道德行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_______________行为的发展方面。 6、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_______________、运动复现过程、知觉过程。 7、婴儿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特点,幼儿期的思维特点_____________,小学时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个体发展中,婴儿时期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幼儿期的主导活动_______________,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导活动是_______________,成年后是以_______________为主导活动。 9、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和种系心理发展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的霍尔提出__________。 10、发展不仅有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_______的变化。 三、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在题干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20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考研实验心理学知识点(6) 第六章知觉 知觉的定义 知觉(perception):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官时产生的;是指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类认知活动过程的开端。 一、知觉的基本问题 知觉不仅是对到达大脑特定区域的感觉系统中神经冲动的简单传递,而且也包括对外部刺激的内部表征和意识。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我们把知觉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直接和间接知觉 直接知觉,以Gibson为代表,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间接加工过程具体体现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对立的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又称数据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的。 自上而下过程(又称概念驱动过程)认为,知觉加工中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二)意识和知觉 知觉过程中关于意识的关键问题是:对感觉经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否是在自动地、没有言语意识参与下进行的? 对于盲视的研究为意识和知觉的关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盲视是用来描述没有意识到知觉存在时盲区所产生的视觉能力。 盲视研究中最著名的神经心理学病例是对DB所做的研究。 二、知觉组织的高级过程 (一)图形与背景(知觉的对象性) 图形具有iexcl;事物iexcl;±的特性,边界形成轮廓。 图形看起来离观察者较近,在背景的前面。 图形看来更明显、更好记忆、更具深刻性。 对图形和背景的区分是知觉组织的最基本的环节。 (二)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理论(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接近性(proximityornearness)相似性(similarity)连续性(goodcontinuation)共同性(commonfate)对称性(symmetry)封闭性(closure)组织作用的测量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拓扑学研究的是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和关系。 所谓拓扑变换是一对一的连续变换。在拓扑变换下图形保持不变的性质被称为拓扑性质。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从受孕到死亡的过程中,连续性和系统的变化。 系统性——有序、模式化、相对持久 连续性——跨时间的稳定性、对过去反应的的连续性 二、发展的过程: 成熟(maturation):由成长过程而非学习、受伤、疾病或者别的生活经历导致的身体或行为上的发展变化。 学习(learning):由个体的经历或实践导致的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三、发展的基本特点: 是一种持续和渐变的过程 是一种整体过程 具有可塑性 受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研究发展的目的: 描述:描述所有人都会遵循的一般道路(发展的典型道路),包括变化的典型方式(常态发展)和个体的差异(特殊发展)。 解释:解释观察到的变化及变化产生的原因。 优化发展(预测和控制):通过提供研究的结果帮助人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达到优化的目的。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 psychology)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life-span)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指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的科学。 ?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包括: ?动物心理学 ?民族心理学 ?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发展心理学即个体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 发展心理学具体研究问题: 1.有关心理发展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 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先天VS后天 主动VS被动 阶段VS连续 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遗传决定论V.S. 环境决定论

医学心理学总结(详细)(最新整理)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 应用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 2、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健康和疾病总体的认识和本质的概括,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 学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分为:①神灵主义医学模式(万物有灵);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形神合一、天人相应、内伤七情、外感六欲); ③生物医学模式(以心身二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哲学思想为主导);④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现阶段)。 3、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4、医学心理学的技术方法:①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与分析, 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规律。②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作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或因果关系的方法。(可重复)③调查法(a.抽样b.资料收集: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调查法是通过结构式访问或问卷等形式,系统、直接地从某一群体的样本中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心理行为现象及其规律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法是对一个被试者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观察、交谈、测量 和实验等手段。(深入的) 5、心理现象的结构: (1)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 ②情绪和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③意志过程:意志、行为

(2)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等 ②个性心理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③自我意识系统 6、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脑的机能: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2) 心理的器官是脑;3)心理是在反射活动中实现的。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观念的反映;2)心理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3)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的映像;4)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 7、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表象和想象等过程。 8、感觉:ppt: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书:是客观 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大小可以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最低刺激量度。 常见的感觉现象:①适应(“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明适应,暗适应)②后像(例如,人在注视亮的电灯时,如注视时间较短,然后闭上眼睛或关闭电灯,仍会感到眼前有一个灯的光亮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正后像。如注视的时间较长,将灯光移去后便会有一个黑色的灯的形象出现在亮的背景上:负后像。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颜色的负后像是原来注视颜色的补色,比如,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1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会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如果先注视一个黄色正方形,那么后像将是蓝色的。)③感觉的相互作用(先吃糖,后喝苦药会觉得苦药更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难点也常常使用彩色粉笔书写板书以突出重点加深印象。人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取决于感受器直接接受的刺激和同时受到刺激的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如摇动产生眩晕呕吐、辛辣气味使人流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发展心理学总结

教材: 《儿童发展心理学》方富熹,方格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框架 ①总论(包括发展心理学的概述、理论、方法等) ②产前期和新生儿的发展 ③婴儿和学步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发展等) ④幼儿/学前期的发展(同上) ⑤童年中期儿童的发展(同上) ⑥青少年期的发展(同上) ⑦成年期的发展(同上) 一、发展心理学概述(结合课堂内容和考研大纲) 1、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个体的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指人的个体从产前期到衰亡的整个过程中的心理发展。(人生八阶段:胎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2)动物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能形成明确稳定的条件发射是动物心理发生的标志。动物心理的发展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3)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指人类作为一个动物种系的心理发展。意识的产生是心理发展的质变。 2、发展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3、毕生发展观的基本理论观点: ①发展是毕生的过程。 ②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的。 a)发展既有生长,也有衰退; b)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个体毕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会改变其发展的方 向。 ③发展是高度可塑的。 ④个体的心理发展受个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a)跟年龄相关的事件; b)社会历史事件; c)非规范事件。 5、个体心理发展八阶段:产前期、婴儿期、童年早期、童年中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 6、总体来说,发展心理学的任务仍然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林淑德)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现象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服务。具体包括: ①描述个体发展的普遍行为模式; ②揭示和测量个别差异; ③揭示个体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④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⑤提出指导个体发展的具体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