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建三大体系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建三大体系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将建三大体系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就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就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与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就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就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就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就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与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与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就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就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与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就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与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就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与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最新全套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体系)

四川华泰建设集团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试行) 集团生态环境保护部 二○一九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一节依据、目的、适用范围 (1) 第二节管理内容与要求 (1) 第二章组织机构................................ 3第一节成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3第二节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职责................ 3第三章环境保护目标责任. (5) 第一节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5) 第二节建立环境保护责任制 (5) 第四章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1) 第一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11) 第二节环境保护设备运行管理制度 (14) 第三节环保事故管理制度 (19) 第四节环保培训教育制度 (24) 第五节环保奖惩管理制度 (26) 第六节环境治理管理制度 (28) 第七节环境治理主要措施 (30) 第八节“跑、冒、滴、漏”管理制度 (31) 第九节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制度 (32) 第十节危险废物管理制度 (35) 第十一节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制度 (39) 第十二节环境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41) 第五章附则 (44)

第一章总则 第一节依据、目的、适用范围 第一条为加强企业环保工作,改善企业生态环境,根据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广安市有关法规、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耗,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生产资源集约化、生产方式环保化、生产工艺清洁化、道路运输无尘化、企业管理制度化、建设区域生态化,促进企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第三条认真贯彻国家“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企业领导、员工要认真学习和自觉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及有关规定,正确处理企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执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积极做好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工作。 第四条本制度是集团公司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集团公司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和管理的基本依据。适用于各部门、各单位与环保关联的一切相关作业。 第二节管理内容与要求 第五条集团生态环境环保工作目标: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环保优先,发展至上的理念,做好固体废弃物及危废品的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现代城市中人们已经深刻地认识到:城市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人们的生活、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日益提高。因此,发展现代城市建设,首先要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 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城市建设;破坏;生态环境;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modern city people have already realized deeply: city environment for human survival and health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city,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 people’s life, the level of health and work efficiency improvement.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construction, first of all to well coordinate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control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o be worth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damag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

浅谈生态环境建设

写作提纲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主要论述 一、地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现状 (一)在全地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作。 (二)大力发展高效农产品和生态农业。 (三)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 (五)加强环境执法检查,促进生态保护。 二、地区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植被稀少,缺少生态屏障,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等 退化严重。 (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施相对薄弱。 (三)经济发展仍然呈现粗放型,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形成。 (四)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

(五)农村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三、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保护天然植被,保证绿洲生态安全。 1.一是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逐步改善绿洲内部及边缘生态环 境。 2.二是严格保护草原、森林等植被资源。 3.三是重视土壤环境的改善,科学治理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问 题。 4.四是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实现水环境的良性循环。(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持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3.加强节约减排工作。 (三)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人居环境。 (四)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 (五)健全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环境生态问题措施

海洋生态系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1. 氧气产量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A. 森林生态系统 B. 草原生态系统 C. 海洋生态系统 D. 湿地生态系统 2. 临床上常用鲎血试剂来快速诊断哪种类型的疾病() A. 革兰氏阴性菌 B. 革兰氏阳性菌 C. 病毒性疾病 D. 真菌感染疾病 3. 石油污染导致海洋生物种群数量减少主要是因为() A. 导致成体海洋生物大量死亡 B. 海洋生物的卵和幼体大量的死亡 C. 主要导致海洋生物富营养化 D. 会造成生物富集作用 4. 哪种类型的海洋污染物然容易引起致畸、致死、致突变作用() A. 有机物污染 B. 重金属污染 C. 农药污染 D. 石油污染 5.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为管理作用突出,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B. 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 C. 物质循环可以在系统内保持动态平衡 D. 优势物种是竞争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生活能力最强的物种 6. 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A. 高产,稳产,多产满足人类的需要 B. 环境与经济协调、多层次,多功能综合发展 C. 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是最低的效益 D. 价值增值是生态农业的根本 7. 下列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的是() A. 维持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 B. 提供大量的木材和经济作物 C. 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D. 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8. 生物圈中物种多样性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 海洋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草原生态系统 D. 城市生态系统 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能量基地 B. 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90%的动物和植物生活在森林中 C. 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和盲目开垦 D. 草原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重要作用 10. 我国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策略是() A. 限额管理,采育结合,育重于采 B. 开放管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开发森林资源 C. 限制性管理,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保护森林资源 D. 市场化管理,充分开发、用森林的经济效益 11. 下列自然保护区保护不属于湿地的是() A. 青海湖自然保护区 B. 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C.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D. 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 12. 关于划区轮牧的优点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牲畜能充分均匀地采食牧草

论环境保护对生态旅游的重要性

生态旅游及其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潘景梅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是随着资源利用与环境矛盾的日益突出,应运而生的。其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力提倡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必须正确的认识到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辨证统一关系,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律,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做到对不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才能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各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生态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态旅游因其倡导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强调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其与社区的共同发展,被认为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相对于传统旅游,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对大自然风光的需求,又能够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生态保护、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最终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近期和远期的危害。特别是目前有的人打着生态旅游的旗号,而实际上却做着破坏环境的旅游。因此,必须对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加以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施,保护我们的环境,使生态旅游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的概念 早在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便倡导所谓的“生态旅游”,而后被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在《有当地居民和社团参与的生态和文化旅游规划》一文中使用。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得到世界范围内推广。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国际资源组织认为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美学为初衷,同时表现出对环境的关注”。我国学者卢云亭的定义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标,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的特征 生态旅游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旅游的项目、路线、设施和服务的设计均要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生态旅游建立在传统旅游基础上,只要以欣赏自然景观、了解生态旅游地的文化和自然历史知识为旅游目的,自觉地保护和珍视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旅游者都可以成为生态旅游者,具有明显的普及性。同时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原始性,其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的原汁原味。开展生态旅游的场所通常是保有大量自然生态景观和民间风情风俗之处。此外,生态旅游将资源的价值纳入成本核算谋求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和长久的最佳综合效益,具有明显的保护性特征。 3、生态旅游所存在的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失衡现象与对策

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失衡现象与对策 摘要: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大自然生态组成的重要部分,它在为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面积也在逐渐缩减,沙漠化局势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的防止草原退化现象,本文从草原生态保护失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讨论预防草原退化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失衡现象;采取措施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着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近几年,草原退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加剧了沙漠化,是生态环境严重失调,影响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解决草原问题成为目前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中失衡现象 1、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经济发展失衡: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使得草原法制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不仅要促进以草原为材料的的畜牧业的发展,为国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要维护好草原自身生态系统的平衡, 为人类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国《草原法》中明确规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在现实中,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草原法第一条规定: 为了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 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 发展现代畜牧业,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制定本法。立法宗旨, 说明草原法的价值追求不是单一的, 追求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统一性。但在现实中,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只是注重了经济的发展,环境权利可有可无。 2、环保倡导力度与投资机制失衡:国家不断倡导要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约保护,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但是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为投入资金过少,浪费严重,配置不合理等方面的因素,使得草原环境建设工程无法顺利进行。 3、农牧民经济利益发展失衡:经济发展是否平衡存在于两大层面: 一方面, 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农牧民致富的进程相对缓慢和滞后, 这是刺激草原地区靠草吃草的巨大外在力量。这种宏观层面的不平衡, 需要通过有力的法律及政策扶持, 实现草原地区经济的较快发展去解决。草原环境保护的法治推进, 必须伴随并促进草原地区经济发展, 否则巨大的现实利益必然冲击和削弱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制。另一方面,草原地区内部的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不同生产方式之间的利益平衡是采用先进生产方式, 有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比如竭草而牧, 超载过牧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 但是投资少, 短期收益高; 而舍饲圈养,投放饲料专门饲养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 但投入大,很多牧民承担不起成本。这自然是一种不平衡。同时, 相对较短的草原承包经营期限无形中刺激了这种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如我国草原法规定的草原承包经营期限为30 年, 澳大利亚草原租期可达42 年甚至99 年。显然, 让农牧民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19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海洋局会同农业部,中央编办,环境保护部办理 提案人:致公党中央 主题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提案形式:党派提案 内容: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高度重视沿海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先后制定完善了海洋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生态建设规划,为沿海开发划定了“红线”。但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扭转,海洋沙漠化发展的趋势没有变。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海洋法制意识、生态意识不强。各地、各级政府为了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忽略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顾海域审批程序、不顾海洋使用论证、不顾海洋环境评价,在没有取得海域使用权的情况下,违法用海的现象常有发生,更不谈其对海洋生态环境应负的责任。 2.对海洋的过度无序开发。各地掀起的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区建设、化工园区和滩涂围垦等热潮,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和不同程度的破坏。沿海很多地方都在建港口或规划建港口,化工园区更是遍布沿海各地,其对海洋生态影响巨大。更有甚者,一些化工企业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排放的工业污水不予深入处理、净化,甚至偷排现象时有发生。大面积的围垦,使沿海滩涂湿地迅速缩减,而消失的滩涂湿地,使绝大部分的鱼、虾、蟹等的幼体无法生长发育,成长为成鱼。加之工业的污染,近海沙漠化已不可避免。 3.海洋生态异象频发。山东青岛连续多年浒苔大面积爆发,去年江苏海域的水母爆发、以及一年胜似一年赤潮等。无不警示我们,海洋生态环境已经脆弱到多么严重的程度。甚至连今年的梭子蟹、鮸鱼“丰收”都不一定是好现象,它是海洋渔业资源剧烈动荡的象征。生态异象不仅会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及到沿海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 4.沿岸径流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据有关报道,长江、淮河等大小河流的径流对海洋的污染占海洋总污染的70%以上,而这部分的污染目前还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制造业大国”给我们的海洋经济带来的“恩惠”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5.渔业生产与管理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沿海渔民急功近利式的捕捞方式也是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失衡的直接推手,加之渔业管理方式陈旧,任何渔业资源的兴起都经不住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由此形成了渔业资源的此起彼伏,动荡不定。 6.跨界、跨流域污染成了治理难点。在苏鲁交界处的海州湾沿岸,兴建许多的化工、冶炼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部分是重污染企业,平时看不到什么污水排放,但一到雨水季节,大量的带有重金属污染的污水就随洪水顺流而下,在苏北沿岸流的带动下严重地污染了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 地球上主要生态系统类型 4.1 陆地生态系统 全球陆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但陆地生物群落的现存生物量却占了全球的99%以上,可见,陆地生物群落在整个生物圈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陆地的环境条件非常复杂,从炎热多雨的赤道到冰雪覆盖的极地,从湿润的沿海到干燥的内陆,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环境条件的生物群落和陆地生态系统。绿色植物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生活于其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区分出几个次级生态系统,它们在空间的分布主要受到水分条件的制约。 森林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具有众多的营养级和非常复杂的食物网,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决定着生长季节的长短,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速率,以及生物生产量的水平。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划分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和寒带冻原等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以它巨大的生产量养育着各种各样的消费者和数量巨大的分解者。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20°之间,以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这些地区高温多雨;生产者以常绿的高大乔木为主;种群结构复杂,仅乔木就有4~5个垂直层次;个体数量巨大,每公顷可达50~70个不同树种;林内还有极其丰富的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不明显。食草动物有貘、象、猴、大猩猩和众多的啮齿类动物,食肉动物有虎、豹等,此外,林内还生活着种类和数量上众多的昆虫和鸟类,它们的食物分布在不同的营养级上。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约为37.4×109t·a-1,占陆地净初级生产总量的32%。根据初步的估计,大约只有3.8%的净生产量保持在森林中,其余的部分则在食物链中进行着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传递。 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如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北美中部、南美阿根廷等地,那里年降水量较少(250~450mm),且集中于夏季。生态系统的营养级和食物网相对简单一些。生产者以禾本科草本植物为主,消费者包括大型食草类动物如野牛、野驴、黄羊、野兔,穴居的啮齿类如田鼠、黄鼠、旱獭和食肉动物沙狐鼬和狼。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和生产量随当地降雨量多少而不同。世界草原的平均净初级生产量为500g·m-2·a-1,在水分不足的温带干旱地区,草原的生产量仅为100~400g·m-2·a-1,而在水分充足的亚热带地区,草地的生产量可高达600~1500g·m-2·a-1,草原生产量最高的是新西兰的常绿草地,约为3200g·m-2·a-1。

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八、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目录 一、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指导思想 二、环境保护目标 三、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四、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五、施工环境保护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针对本标段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施工现场环保工作,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要求,重点考虑,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劳动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保护环境,本工程地处即有居民小区,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因此在工程施工中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施工时制定专项环境保护措施,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切实作足作好环境保护,为工程修建一条绿色环保通道。 一、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指导思想 在本工程的施工全过程中,我们将全面运行ISO14000环境保护体系标准,系统的采用和实施一系列环境保护管理手段,以期得到最优化的结果。我们在建设施工的全过程中,根据客观存在的粉尘、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环境因素,实施全过程污染预防控制,尽可能的减少或防止不利的环境影响。预防为主,加强宣传,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改进工艺,节约资源,为企业争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环境保护目标 环境保护目标:确保国家、地方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标准和业主的要求得到有效识别和贯彻执行。 环境方针:遵纪守法,提高素质;健全制度,加强预防和报告;强化教育,持续改进。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满意度。 三、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 项目全面环境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总工程师 技术负责人 成员:质检员、施工员、各班组组长 2、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保证体系 制定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境保护基础工作,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形成环境保护保证体系,实现环保目标。环境保护管理逻辑框图见图 2.;环境保护责任保证体系见图 3.;环境保护体系框图见表 4.。 四、环境保护技术措施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全球气候异常、土壤和水体严重污染等导致的整个生态系统失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从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各国重要课题,我国更是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用于保护生态环境,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控制对策,希望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借鉴。 [关键字]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但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生态环境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甚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进一步恶化,这警醒我们,解决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刻不容缓。 1 保护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影响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复杂系统,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物资源质量和数量的总称。生态环境问题则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负反馈效应,主要表现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 在过去,人们毫无顾忌的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我国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大气质量降低,气候异常,森林覆盖率下降,大量生物濒临灭绝……这些损失我们无法弥补,只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才能缓解当前的严峻形势,这不仅是大势所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对自己及子孙后代负责。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就是热爱大自然,珍爱生灵,节约资源,植绿护绿,抵制污染。 2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保法律体系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针对保护生态环境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在逐步完善环保法律体系,但法律规定范围广泛,内容较笼统,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当前制定的资源法针对性较强,且注重污染企业职责,轻政府职责,相关的法律规范交叉、重叠,条款间互相矛盾,存在冲突,追究环境污染的诉讼制度存在缺陷等等,总之,我国统一、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还未形成,急需改进和完善。 2.2 环保投入不足 部分人对生态环境保护存在质疑,多年来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环保和治理污染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体系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问题主要包括: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湿地干涸、生物多样锐减、水土流失等。(一)、森林面积缩小 1、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 2、世界森林覆盖率30%,中国森林覆盖率% 3、森林的生态价值:①调节气候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③吸收噪声,吸烟除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④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⑤保护农田⑥美化环境 森林的经济价值:①制作家具②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③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④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首要价值:改善生态环境 ※明确不同地区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 三北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沿海防护林------防御台风、海啸侵袭,改善沿海生态环境 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区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绿地的作用-----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吸收噪声,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红树林----------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 4、森林的分布 原始森林:①亚寒带针叶林:存在于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大陆北部 ②热带雨林:存在于非洲的刚果盆地、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等 我国森林的分布:①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 ②西南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和喜马拉雅山南坡 ③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江西等省山区 5、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①过度的焚耕开垦②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③商业性采伐④采矿、水利、公路建设,城镇建设⑤农业时代的毁林开荒,滥砍滥伐⑥战争,森林火灾 6、森林破坏的后果:生态失调,环境恶化,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土地沙化,全球气温升高,物种灭绝 7、森林保护的措施 ①加强法治,严禁滥砍滥伐②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建自然保护区③计划采伐,采育结合④植树造林,积极营造人工林⑤鼓励保护性开发,改变山区经济结构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二)、草地退化 1、概念区分:

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王诗成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为加强海洋资源节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文明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把发展与生态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培育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 一、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必须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深深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严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

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众所周知,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物藏丰富,但我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拥有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海洋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美国、英国以及相邻的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 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海洋如何定位,已显得十分关键。这就要求在发展海洋事业的过程中,要积极倡导海洋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周密策划,统筹兼顾海洋环保工作。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海洋生态优先的理念,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能减排为重点,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第十四章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生态系统的类型 从环境性质: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从人类的影响大小:自然、半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 从物理角度:隔离、封闭和开放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气候带 ?土壤带 ?植被带 ?地球植被分布的模式,主要由气候 (水热条件)决定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水平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规律

经向变化规律 ?东欧平原表现最为清楚:植被自西北至东 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泰加林→ 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也表现的非常明 显: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更替为森林→草 原→荒漠→森林 海拔高度变化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具有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 ?由气候和地形造成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 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 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植被依次为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 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 植被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度和坡向对植被的分布具有很大的意义?山地北坡和南坡间植被存在显著差异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流水:急流(含氧高)/缓流(水底多污泥,底层缺氧) ?静水:湖泊、池塘、水库 ?静水群落的分带:沿岸带(littoral zone)、湖沼带(limnetic zone)、深底带(profundal zone)、底层带(benthic zone)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海洋植物区系的地理分布也服从地带性规律,但寒冷海域区系丰富,热带海域较贫乏 ?群落分带: –潮间带(intertidal)或沿岸带(littoral zone) –浅海带或亚沿岸带(neritic或sublittoral zone)–半深海带(bathyl zone) –深海带(abyssal zone) –大洋带(pelagic zone)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第一章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第一节环境标准概述 环境标准的定义 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具体讲,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在综合考虑本国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上规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允许含量和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时间和速度以及监测方法和其他有关技术规范。 环境标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随着科技进步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标准也随之而发展,其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我国环境标准可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即: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按其内容和性质,可分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方法标准、标准样品标准和基础标准等。 二、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环境标准具有法规约束性,是我国环境保护法规所赋予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规中,都规定了实施环境标准的条款,使环境标准成为执法必不可少的依据和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标准本身所具有的法规特征是:国家环境标准绝大多数是法律规定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的强制性标准。国家环境标准是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制订、审批、发布;地方环境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制订、审批、发布;这就使我国环境标准具有行政法规的效力。国家环境标准明确规定了适用范围及企事业单位在排放污染物时必须达到的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规定了监测分析方法以及违反要求所应承担的经济后果等,同时我国环境标准从制(修)订到发布实施有严格的工作程序,使环境标准具有规范性特征。国家环境标准又是国家有关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表现,如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兼顾了我国环保的区域性和阶段性特征,体现了我国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战略政策;我国污染物排放标准综合体现了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能源政策、淘劣奖优的产业政策、鼓励科技进步的科技政策等,其中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又着重体现了我国行业环境政策。 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 环境规划的目标主要是用标准来表示的。我国环境质量标准就是将环境规划总目标依据环境组成要素和控制项目在规定时间和空间内予以分解并定量化的产物。因而环境质量标准是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的规划指标,是环境规划的定量描述。污染物排放标准则是根据环境质量目标要求,将规划措施,根据我国的技术和经济水平以及行业生产特征,按污染控制项目进行分解和定量化,它是具有阶段性和区域性特征的控制措施指标。 环境规划通俗地讲指在什么地方到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标准,也就是通过环境规划来实施环境标准。通过环境标准提供了可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具体环境保护指标,为环境保护计划切实纳入国家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创造了条件;环境标准为其他行业部门提出了环境保护具体指标,有利于其他行业部门在制定和实施行业发展计划时协调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环境标准提供了检验环境保护工作的尺度,有利于环保部门对环保工作的监督管理,对于人民群众加强对环保工作的监督和参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也有积极意义。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 多年来逐步形成的环境管理制度,是环境监督管理职能制度化的体现。但是,这些制度只有在各自进行技术规范化之后,才能保证监督管理职能科学有效地发挥。

6.4 草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与保护措施

摘要 (2)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 (3) 2.1新疆草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3) 2.1.1草地的沙化、退化导致当地生产力急剧下降 (3) 2.1.2环境的破坏导致当地水土流失严重 (3) 2.1.3鼠害和虫害导致新疆草原生态恶化 (4) 第三章新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分析 (4) 3.1过度放牧的影响 (4) 3.2人为破坏现象比较严重 (4) 3.3降水偏少、气候干旱 (4) 3.4其他原因 (5) 第四章新疆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5) 4.1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5) 4.2水利基础设施急需建设 (5) 4.3积极发展节水农业 (6) 4.4提高鼠害的防治效果保护新疆草原的生态安全 (6) 4.5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应补充到位 (6) 4.5.1环境恶化地区鼓励移民 (6) 4.5.2当地特色的牧区可适当的放宽草地的使用管理权限 (6) 4.5.3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政策,加大执法力度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草原对生态环境有着明显的调节作用。我国新疆地区的草原辽阔、植被丰富,对当地的畜牧业发展和气候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滥砍滥伐现象以及草原退化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文章从现阶段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现状出发,对新疆草原的沙化退化,虫害和鼠害以及环境的破坏进行了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过度放牧、人为破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从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建立基础水利工程,提高防治鼠害、虫害的力度,补充配套的政策法规这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草原;生态环境;变化;保护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 海岸带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本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人口最密集的区域,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主要区域,也是保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一、自然生态状况 本区域是陆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带,纵贯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海水表层水温年均11—27℃,沿海潮汐类型和潮流状况复杂。区域内大陆岸线长度1.8万公里,分布1500余个大小河口、200余个海湾,滨海湿地面积约为580万公顷。本区拥有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海岛、海湾、河口、上升流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区域内海洋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海洋生物约28000多种,约占全球海洋物种总数的13%,是我国乃至

全球海洋生物重要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及洄游通道,是重要的候鸟迁徙路线区域。 二、主要生态问题 本区域受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影响,局部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显著退化,部分近岸海域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脆弱,风暴潮、赤潮、绿潮等海洋灾害多发频发。具体表现为,17%以上的岸段遭受侵蚀,约42%的海岸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局部地区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滨海湿地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严重,调节和防灾减灾功能无法充分发挥;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遭到破坏,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损失加剧。 三、主攻方向 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