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第六章公共政策执行

主要内容

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

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价值途径

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

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

创造性执行政策的问题

政策执行工具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基本理论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

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两大学派的观点:

行为学派关注政策作为行动指南的导向性作用,强调政策执行得关键问题在于政策执行机关如何采取政策行动。

组织理论学派则强调政策执行组织机构的作用,认为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实施的。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

1、对象的适用性

2、执行的灵活性

3、执行的有序性

4、过程的动态性

5、执行的协调性

6、执行的时限性

7、途径的多样性

三、政策执行的基本手段

1、行政手段(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2、法律手段(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3、经济手段(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4、思想诱导手段(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话、奖功罚过)

四、政策执行的功能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环节

2、检验政策成效

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第二节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与研究途径

一、政策执行的主要理论模型

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理想化的政策、目标群体、执行机构、环境因素

2、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3、美国政策科学家巴达奇的博弈模型

4、雷恩和拉比诺维茨的执行循环模型

5、美国著名政策科学家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尔的执行综合模型

二、政策执行的研究途径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2、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4、工具选择途径

第三节政策执行的一般程序

1、政策颁布

所谓政策颁布,就是下达实施政策的指令。政策颁布以政策的合法化为前提,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有两种形式:1、用内部文件形式下发到有关机关;2、通过大众传媒、机关报刊等形式公布于众。

2、实施准备

1)组织准备:机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2)思想准备:政策执行者的思想准备;3)物质准备:财力和物力;4)计划准备:预先拟订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3、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就是政策的宣布和传播。政策宣传遵循的基本原则:说服原则;适时原则;个性化原则。

4、政策实验

政策实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和重要步骤。是一个科学的步骤,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才有意义。

5、全面推行

全面推行是政策执行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第四节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

一、具有高质量的政策

基本前提

1、政策具有合理性;

2、政策具有明晰性;

3、政策具有协调性;

4、政策具有稳定性;

5、政策具有公平性。

二、必要的政策资源

1、财力和人力资源;

2、信息资源;

3、权威资源

三、正确的执行策略

1、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

3、利用各种执行手段(行政、经济、法律、思想教育);

4、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四、合格的执行人员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2、积极的意向和态度;

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较高的管理水平。

五、顺从的目标群体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2、对政策合法化的看法;

3、对成本利益的衡量;

4、顾全大局;

5、避免惩罚;

6、条件的变化。

六、正确的沟通

正确沟通的原则:明晰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正确性原则;完整性

原则。

正确协调的途径:1、通过确定共同目标协调;2、通过制定恰当策略协调;3、通过组织层级节制系统;4、通过执行工作计划进行协调;

5、通过加强法纪协调;

6、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进行协调。

七、适宜的执行环境

1、政治经济环境(政治文化、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环境)

2、社会心理环境

1)通过宣传政策将会取得的成就和带来的利益来提高人们的满意度;

2)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通过增强竞争意识来消除人们的惰性心理和习惯心理;

八、有效的监督控制

1、监督控制的目的在于消除政策失真

2、产生政策失真的根源:

1)政策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2)政策执行者与制定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差别

3、我国政策的监督系统

执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策执行机构内部的监督;社会监督

第五节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及其矫正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

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一、政策执行偏差的表现形式

1)象征式政策执行——“阳奉阴违,弄虚作假”

2)附加式政策执行——“搞土政策”

3)残缺式政策执行——“断章取义,为我所用”

4)替代式政策执行——“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5)抵制式政策执行——“软拖硬抗,拒不服从”

6)照搬式政策执行——“机械执行,明哲保身”

7)观望式政策执行——“投机取巧,坐收渔利”

二、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执行者的认知缺陷

(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

(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

(4)执行准备不充分

2、客观原因:

(1)政策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2)政策质量低劣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利益集团的压力

(5)政策资源的不足

(6)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

三、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矫正是指政策执行主体采取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或尽可能减少其负面效应和不良后果的过程。

1、矫正的对象:

(1)政策本身

(2)政策执行组织

(3)政策目标群体

2、矫正的途径

(1)政策修正

(2)政策增删

(3)政策更新

3、矫正的方法

(1)完善管理体制

(2)提高执行人员素质

(3)科学诊断问题

(4)及时跟踪评估

(5)强化监督控制

(6)加强舆论宣传

(7)采取相应强制措施

第六节政策执行工具

政府(公共)治理的两个问题:

一是政府应该干什么?(政府职能)

二是政府如何去做?(治理工具)政策工具,是指政府将其实质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Ways)或机制(Mechanism)。政策工具乃是政府治理的核心,没有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就无法实现。

一、政策工具的内涵与研究

1、政策工具内涵

政策工具,把政府实质性的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改变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从而最终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Ways)和机制(Mechanism)。政策工具是联系政策目标和政策执行之间的桥梁,政策目标只有透过有效的政策工具才能达成。因此,政府治理的核心在于设计和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的设计和选择,并不是一种试错的过程,而是一种有目的的、系统思考的过程。

2、政策工具研究的途径

1)工具主义:古典途径,工具至上主义,决定论。

2)过程主义:强调的是工具发展的重复性过程,不是工具本身的特性。

3)权变主义:政策工具的背景研究途径,背景决定。

4)建构主义:只是影响政策过程的一种要素,非决定作用,关键是政策系统、政策网络、决策系统和执行过程。

3、政策工具研究的主题

1)政策工具的应用;2)新工具;3)偶发性事件;4)工具的动态性;5)政策网络;6)工具的优化组合

4、政策工具研究的不足

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政策工具研究的范围,但削弱了工具本身的重要性;研究片面地集中于环境和经济政策领域;研究片面地关注工具的应用,工具选择的过程及历史同样有助于解释其功能;目前的理论对工具应用的环境的复杂性重视不够。

二、基本政策工具

1、政策工具分类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分类

2、基本政策工具

1)市场化工具

市场化工具就是指政府利用市场这一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来达到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目的的具体方式。

主要包括:民营化;用者付费;管制与放松管制;合同外包;分权与权力下放;内部市场;产权交易

2)工商管理技术

工商管理技术就是指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借鉴到公共部门中来,吸取有效经验达成政府的政策目标。

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技术;绩效管理技术;顾客导向技术;目标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标杆管理技术;企业流程再造技术3)社会化手段

社会化手段就是指政府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在一种互动的基础协商来实现政策目标。

主要包括: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非营利组织;公私伙伴关系;公众参与与听证会

三、政策工具选择

1、政策工具选择的重要性

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

2)政策执行本身就是政策工具选择的过程;

3)工具选择是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

2、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1)政策目标(单一还是多元构成,目标的改变);

2)工具的特性;

3)工具应用的背景(执行组织、目标团体、其它工具、其它因素);

4)以前工具的选择;

5)意识形态。

3、政策工具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各种政府政策工具都有其优点,也各有其缺点,并无绝对的优劣。

第二、在选择政府政策工具的时候,公共利益是基本的出发点。

第三、政府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是理性的,而且必须以多元理性为基础。

第四、在选择和评估不同政策工具的时候,其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

第五、政策工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多元利害关系人,进行多元利害关系人分析。

第六、不同政策工具的效果取决于各种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治理工具本身。

第七、当代社会,公共问题的复杂性,使得任何单一的政策工具都不足以完全解决某一公共问题。

4、当代政策工具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趋势

一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机制的重视和广泛运用。

二是重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强调自愿机制和自我服务机制。

三是管制改革和放松管制。

四是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强化信息沟通机制和行政指导。

总之,在当代社会,政府政策工具的形态总体上呈现亲市场、强调公民社会的作用、强调公私伙伴关系、强化诱导、激励机制以及弱化权力作用的趋势。

思考题

1、政策执行的含义与特征。

2、政策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现代公共政策的基本工具有哪些,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政策工具的发展趋势?

4、试述政策执行出现的偏差及其矫正?

【实用资料】第四章 政策执行.doc

第四章政策执行 [ 本章要求] 掌握政策执行的特点及在政策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影响政策执行及效果的各种因素,领会政策执行过程诸环节和执行的原则、手段,正确处理政策执行中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创新性的关系。 第一节政策执行的特点和原则 一、政策执行的含义和特点 政策执行政策运行过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者通过运用一定的公共资源与管理手段,让政策对象接受并遵循公共政策,最终实现公共政策目标和内容的行为过程。政策执行的主体包括执政党组织、国家立法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以及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成员。在我国,主要的政策执行者是各级政府和政府所管辖或委托的行使行政权力的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成员。政策执行的客体是公共政策受益和约束对象,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政策执行具有以下特点: 1 、强制性。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权威性,受到国家强制力保障。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者可以依法采取

必要的强制方法和手段。政策执行者依法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政策对象必须无条件的接受与服从,否则将会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处罚与制裁。 2 、综合性。任何一项政策的目标和内容,所涉及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政策执行者要顺利实现政策目标,必须以系统思维为指导,采取多种有针对性的方法措施,对所要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系统地加以解决。 3 、具体性。政策都有较为明确而规范的要求。它要求政策执行时要把握住三点:一是政策对象的适用性;二是政策范围的有限性;三是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4 、效率性。政策执行要求政策执行者坚决、彻底和廉价、高效地实现各项政策目标和任务。衡量政策执行效率的标准,就是政策目标和任务实现与完成的速度和程度。 5 、动态性。政策执行是一个动态的连续发展过程。任何政策的执行往往都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要求政策执行者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变化和调整。政策执行的动态性表现为政策执行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 、创新性。政策执行者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政策执行者不仅要完整准确地把握政策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四章公共政策的执行 内容提要: 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从一定程度上,比政策的制定更复杂、更困难。政策的执行直接决定着公共政策内容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的依据;政策执行是修正、补充和改进政策的重要途径;政策执行的效果与影响又是形成新的政策的基础。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过程理论、调适理论、博弈理论以及综合理论模式。公共政策能否成功的执行受到客观环境、执行人员、执行对象、执行资源以及政策本身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是由执行的准备阶段(包括制定计划活动以及一般的准备活动,如思想动员、组织落实、物质准备等内容),实施阶段(包括指挥、沟通、监督与控制)以及总结阶段来组成。公共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宣传与引导手段等。 第一节公共政策执行概述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概念 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把决策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既相互联系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传统的公共行政认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官僚组织的职责。这种观点认为政策的执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其特点为:①政策执行是政府组织的单方面事务。②政策执行是一种闭合结构,是政府组织自身的权力分配与关系的调节。③政策执行者与执行对象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④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是由政府组织自身由上自下的控制。 以上观点具有一定的缺陷和偏颇。实际上公共政策执行既是政府组织的重要职责与任务,同时它又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互动的结果。其特点为:①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种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结合与互动过程。②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开放链。不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民众与社会的参与,同时在执行过程中更需要民众与社会组织的参与。③政策的执行者对执行对象既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同时又有相互之间的协调、共识、与妥协。 政策执行的概念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①政策执行为科层制的控制过程;②政策执行是上下阶层的互动过程;③政策执行是政策与行动相互演进的过程。 西方学者提出政策执行研究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上而下”执行模式(top—down model) 这种模式意味着政策在上面(top)形成并依靠官僚组织系统,由上面发表执行的计划与命令,并通过下面(down)来贯彻以实现政策目标。这种模式把政策过程看做是一条指挥链,由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执行政策进行监督与指挥的作用;领导者也往往对部署采取严格监管的态度,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在这种模式下,思考政策执行失败问题,往往把原因归结为政策本身设计不当,而不考虑执行对于政策本身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什么是完美的政策执行呢? 汉姆与海勒(Hamand Hill)认为包括四个要件:①政策本身的性质必须是清楚的;②执行结构必须是从上而下的紧密联系关系;③必须尽量防止外在的干预;④必须加强对执行者的控制。 2.“自下而上”执行模式(bottom—up model) 这一模式是从上下的互动中来观察政策过程。认为政策的目标与执行的计划不过是政策执行者彼此相互妥协的产物,并非是由上层领导者理性控制的产物;上级制定的,要求下属必须执行的政策标准,基本是对执行者的一种忠告而已,不具有任何规范性与影响力,相反基层的执行者才足以决定政策目标是否能够被实现,这种重视基层忽略上层的研究模式被

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1、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和方法 公共政策分析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协调性原则、信息化原则、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 则。 公共政策分析的方法包括系统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预测方法等几种基本形式。 2、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1)内容—过程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学者麦考尔与韦伯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公共政策分析应集中在内容与过程的分析上,主 张使用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两种方法。 (2)系统分析模式 这是美国行政学家沃尔夫提出的分析模式。它强调政策分析既要重视对政策制定的分析,也应加强对 政策执行的分析。 (3)信息转换分析模式 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邓恩提出的。该模式认为,公共政策分析主要是事实、价值、规范三大问题,由此产生了经验方法、评价方法、规范方法三种分析方法。 3、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向度来划分,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可以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1)纵向结构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横向结构包括政治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社会政策和对外政策。 4、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1)经验决策模式: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 维方式。 (2)理性决策模式: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政策方 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3)非理性决策模式: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 定的思维方式。 (4)渐进决策模式: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 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v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二、政策执行的基本内容 v 三、政策执行力 v 四、提高政策执行力 一、政策执行研究的兴起 v (一)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背景 v 1、政策科学早期的认识 v 虽然拉斯韦尔等早期政策科学家把政策执行看成了政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但是政策执行并没有引起政策科学学者的足够重视,政策科学被认为是研究政策制定的科学,例如德洛尔的政策科学范式就认为政策科学就是对政策制定的研究,其目标是改善政策制定系统,提高政策制定的质量;政策过程被分成元政策制定、政策制定和后政策制定(包括政策制定和评估等环节)三个阶段。 v 2、政策执行不受重视的原因 v 天真地假设政策执行过程是简单的且人所共知的;强调权威决策者的作用而排除了“低层次”官员对政策执行过程负责;执行过程涉及严重的边界问题,往往难以界定相关的行动者;时间和资源的巨大消耗。 v v (二)政策执行研究兴起的契机 v 1、美国奥克兰计划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v 1973年美国学者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对美国联邦政府的创造就业的机会的政策项目——“奥克兰”计划的跟踪研究而写成报告《执行:华盛顿的宏大计划是如何在奥克兰破灭的》。这本书成为70年代“执行运动”兴起的标志。 v 2、政策科学研究视野的拓宽 v 从理论上看,20世纪60年代末政策科学研究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要求对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实践上看,60年代约斡逊总统发起的“伟大社会”改革的许多政策项目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客观上提出了为什么比较理想的政策方案及项目也不能取得预期的结果这样一个问题,这促使人们从政策执行上寻找原因。 (三)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 v 1、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 v 这种途径假定,政策是由上层规划制定的,然后它们被翻译或具体化为各种指示、以便下层的行政官员或职员执行。领导人形成政策偏好,这种偏好随着行政层次的降低而不断被具体化,为下层行政官员或职员。 v 2、自下而上的途径 v 这种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即参与政策过程中的所有行动者)作为出发点,政策链条中的较低及最低层次被当作政策执行的基础;客观存在强调政策或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参与执行项目的行动者的承诺与技巧。 v 3、“政策/行动连续统”途径 v 这种途径或多或少有作为前两种途径的综合的意味。政策制定者将作出限制其他行动者权力的决策,而行动者将做出规避决策者权力的决策。这一途径是以权力作为焦点的。 v 4、工具选择途径 v 政策决策的实质或形式的过程总是包含着在可利用的政府工具箱选择特定工具。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公共政策是一个在现代社会出现频率很高的概念,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公民个人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制于国家的公共政策。人们判断一个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正确,依据的标准通常是政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实际问题,都要由该国的公共政策来规范和调整。可以说,没有公共政策的必要干预,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① 公共政策过程包括分析、制定、执行、评估、终结五个阶段,其中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五个阶段中最重要的环节。公共政策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政策不被执行,就仅仅只是政策而已,发挥不出什么作用,也就不会对个人、社会、国家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政策的好与坏也就无从知晓了。美国著名行政学者G.艾利森指出:“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的执行。”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执行”究竟有多么重要。 一、公共政策执行及其地位、作用 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采取宣传、试验、实验、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已合法化的公共政策付诸实践,从而实现政策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②

政策执行是政策生命过程的关键环节,发挥着其他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整个政策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制定政策是研究问题、确定目标的过程,但是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不在于研究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政策执行才是直接的、实际的、具体的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过程。 2、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途径。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最终需要实践来检验,因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执行政策,才可以知道政策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3、政策执行是后续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任何政策都不可能一经制定就尽善尽美,政策制定者往往需要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修正和完善,或者制定新的政策。 总之,政策执行的作用和影响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的始终。因此,要想让公共政策顺利执行下去,首先就必须高度重视政策执行活动,把政策执行作为政策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将计划转化为实践有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时候,政策已经制定好了,但是实际上却并不能像当初设想的那样得到有效的执行,执行的现象和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政策执行总是直接的或间接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通过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才能够排除这些因素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从而使政策顺利地执行下去。我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第四章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的逻辑流程 (一)公共政策系统及其环境 1、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2)间接主体: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2)客体:(1)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2)目标群体。 2、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1)信息子系统:2)咨询子系统:俗称“思想库”“智囊”,是决策子系统的辅助系统。功能和作用:(1)提供预测研究;(2)帮助决策子系统发现问题,确定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4)其他政策相关问题的咨询;(5)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评估。3)决策子系统:是中枢系统。基本特征:权威性和主导性。功能和作用:(1)确认政策问题;(2)明确政策目标;(3)组织政策方案设计;(4)负责备选方案的选择和最终确定。4)执行子系统:功能:(1)为政策方案的顺利实施做准备;(2)有效地实施政策方案,包括指挥、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活动;(3)总结执行情况。5)评估子系统:功能和作用:(1)检验公共政策的效果、效益和效率;(2)提供政策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的重要依据(3)有效地配置政策资源。6)监控子系统:功能和作用:(1)根据公共政策的目标,确立具体的监控标准或指标,交作为实施监控的依据;(2)对执行子系统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控;(3)反馈执行情况。7)反馈子系统:功能:(1)为决策子系统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信息依据;(2)客观、准确、灵敏、迅速地向决策子系统反映政策运行过程中的真实情况,使后者能够根据所得信息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和补充。(3)反馈子系统传输的信息也是对政策实施有效控制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最佳手段。 3、公共政策系统的环境:特点:(1)高度复杂性(2)巨大差异性(3)历史变异性。1)国情与国策;2)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3)国际环境(国际格局、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趋势) (二)公共权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机构、国家权力、国家职能与公共政策1)国家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结构及效力范围(1)国家纵向组织机构规定公共政策的层次;(2)国家横向组织机构决定公共政策的效力范围。2)国家权力、国家职能的二重性决定公共政策的二重性(阶级属性、社会属性)3)国家权力、国家职能制约着公共政策的种类和数量。 2、国家能力、治理能力、政府能力与公共政策 1)国家能力决定公共政策的质量。 2)治理能力对公共政策的挑战。 3)政府能力是制定、执行公共政策的基础。 3、政治体制、国家结构、政府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与公共政策 (1)政治体制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范围。

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与过程

第四节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和手段 一、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 、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执行者只有在对政策的意图和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有明确认识和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地执行政策。因此,各级政策执行机构要努力运用各种手段,宣传政策的意义、目标,实施政策的方法和步骤。 2 、政策的分解 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路途。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下列原则: ( 1 )客观性原则。编制计划要切实可行,积极可靠,排除臆断;计划的各项指标,不保守也不冒进:既不是唾手可得的,也不是经过努力仍然高不可攀的;对有关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含糊笼统。 ( 2 )适应性原则。编制的计划要有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机制,特别是要有应对意外情况发生的防范机制。 ( 3 )全面性原则。编制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切忌顾此失彼。计划前后衔接、轻重缓急有层次,不同管理层次的计划各有侧重。 ( 4 )一致性原则。执行机构内部各职能部门要做到工作目标和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上下级的政策目标保持一致,以增强组织上的统一性和方向上的一致性。 3 、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主要是指必需的财力(经费)和必要的物力(设备)两方面的准备。执行者应根据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项开支编制预算。预算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算落实了经费。必要的设备,包括交通工具、通讯工具、技术机械设备、办公用品等,是政策执行的物质手段。只有具备了必不可少的设备条件,政策执行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4 、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

公共政策课后习题精简版

1、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具有哪些特征?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景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为准则。政治性、多样性、层次性、阶段性、功能的复杂性、合法性、权威性:指政策对公众的约束力. 、普遍性:、稳定性 2解释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的概念。 政策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客体:政策问题和目标群体 政策环境:就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凡是影响政策的存在、发展及其变化的因素皆构成政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3、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官方决策者 (1)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主体:①国会立法;②总统决策;③政府机构决策;④司法决策 (2)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②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③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2、非官方参与者 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库 4什么是社会问题?什么是政策问题?二者有何区别? 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政策问题是指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的社会问题 5结合我国具体情况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①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②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③人的价值判断影响社会问题④社会问题是一种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⑤社会问题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⑥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 6、政策目标群体的含义是什么?其接受和服从某项政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目标群体——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①政治社会化的影响;②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③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④对成本收益的权衡;⑤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⑥避免受到惩罚;⑦环境条件的变化。 7、举例说明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则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另外需要举例) 8公共政策具有哪些功能? 1、导向功能:引导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方向。 2、制约功能:对作用对象的行为与事物发展失范进行控制和约束。 3、调控功能:调控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 4、分配功能: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9、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 一、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 二、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具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直接引导,二是间接引导。 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从作用结果看,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 第二章思考题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硕士研究生期末考试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从洮南市兴安家园物业管理案例谈起 2016级公共管理专业郭春娟公共政策执行是一定的机构或人员,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 种行动,如发布命令、拨付款项、订立契约、收集资料、传递信息、委派人员、创设机构等。在诸多活动中,最重要的是组织政策执行人员,向社会解释政策 方案,采取具体的行动措施实现政策目标三项内容;公共政策执行又是一定的 组织行为,即政策执行人员的行为都是按照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原则,依据 一定的权力和职责分配关系,遵循系统的运行程序和方式进行的,而政策执行

中,政策执行主体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都体现为整体互动;公共政执行的组织 结构与行动功能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政策执行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活动,需要不同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的共 同参与和密切配合,需要调动并利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权威等 多种资源,需要综合使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由于不同的政策执行 机构具有不同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不同的政策执行人员在知识、经验、智力、观念、利益、性格和观察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 难免出现意见分歧、利益矛盾和冲突摩擦。而这些矛盾、冲突和摩擦往往给政 策执行带来种种障碍。除了执行机构与执行人员,公共政策的执行还受政策本身、公共政策执行体制与机制、目标群体与政策执行环境等因素影响,因此, 众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洮南市是地处吉林省内偏北方向的一个小城市,自2005年棚户区改造这 一惠民工程在东北三省轰轰烈烈展开以来,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得到改善,城 市功能得到提升和完善,城区落后面貌得到改善。居民告别平房生活,开始楼 区生活,构建新型的邻里关系,由原有的独门独院以家庭为单位“关门闭户” 各自生活转变为接受物业统一管理,有更多的公共利益空间需要打理,也出现 了平房区没有过的问题,诸如业主与物业管理之间的问题。我国的物业管理服 务起步较晚,尽管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扩大就业和再就 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服务也不断地寻求进步,但因为 牵涉的利益方(政府、社区、物业公司与业主)过多,物业管理仍存在一些不 容忽视的问题。 团结街道辖区内的兴安家园属于第一批接受改造而建成的楼区之一,在物 业管理方面显现的问题在城市小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自2011年居民回迁 入住后,兴安家园共经历3任物业。第一任物业开始按住房面积收费,后经居 民强烈反对后改为每户每月14元,但因收费减少导致服务项目减少等问题, 居民仍然不愿交物业费,最终导致物业公司于2013年中撤离该小区,并且卷 走部分业主预交的物业费,引起居民强烈不满,从此也对物业失去信任。同年,以王景孝,张德福等为首的居民代表就小区陆续显现的工程“后遗症”通过各 种渠道寻求解决办法,当时未过工程保修期。居民通过信访等方式表达诉求后,住建局等部门为居民联系开发商进行协调,开发商允诺将工程遗留问题一一解决,但迟迟没有兑现。社区发起居民投票选出以王景孝为首的七位代表成立业 主委员会,共同管理物业事务,半年后,居民反映院内及楼道卫生打扫情况不佳,且服务态度变差,导致只有100余户交物业费的状况,同时,居民也将反映工程遗留问题的责任全部放在物业人员身上,要求他们必须为居民上访,问 题解决不了就反对他们做物业。2014年7月,经社区多次调解,居民仍不肯 交物业费,兴安家园再次弃管。为了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及秩序,经过多 方努力,2014年年末,现任物业负责人周经理接手小区物业服务。接手后,

公共政策执行(1)

政策执行的理论研究 1、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 A、遵循政策指令所进行的变革 B、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 C、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 D、扩大势力范围的一种政治手段 E、统治人民的政治工具 ABC 2、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取决于如下的因素() A、政策问题的性质 B、政策的质量 C、执行机关的效能 D、政策对象的情况 E、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 ABCDE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政策就越易执行 B、政策对象的类型越多,政策执行的难度就越大 C、政策执行者是主体,是施动者,政策对象是客体,是受动者,因此,政策对象不具有能动性 D、政策对象具有主观差异性 E、任何政策方案都明确界定政策使用对象的范围 BDE 4、政策监控的目的是() A、为了保证政策系统的顺利运行 B、提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质量

C、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D、促进既定政策目标的实现 E、使预定的政策效果最大化 ABDE 5、理性方法可以帮助分析者简化对象、理清关系。 (T) 6、政策分析需要多元的评估标准。 (T) 7、任何可引起“行动”的政策都比基本维持现状更值得考虑。(F) 8、奥尔森关于集体行动逻辑的理论假设前提包括() A、经济人假定 B、人的有限理性 C、人的学习能力 D、道德人假定 A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集团越大,个人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B、提供集体物品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团体的部分成员 C、区分一个集团是何种集团的依据是集团的规模 D、一般说来,公益性集团的行动能力较弱 B 10、奥尔森把集团分为两种类型,即() A、大规模集团和小规模集团 B、生产者集团和消费者集团

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成因的分析 HHY 政策执行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之中,政策执行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公共政策产生的直接而又实际的效果。纵观我国目前公共政策执行状况,发现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从而使得政策在执行中产生偏差和变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妨碍公共政策的全面实施。“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形”,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极大损害了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国家和人民利益。 二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一些地方政府、单位对上级政策指令或命令进行过滤,选择对自身“有利”的规定执行。合自己“利”的就执行,不合自己“利”的就不执行,在执行中“见了黄灯赶快走,见了红灯绕道走”。一些单位臵国家的利益于不顾,站在小团体利益的立场上钻政策的空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极大程度妨碍了上级部门目标的实施。

三是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在公共政策的执行中,执行部门为了本地利益往往采取一些土政策,或附加一些原目标所没有的内容,致使政策不能准确执行到位而出现政策失真。特别是一些地方,打着贯彻上级政策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旗号,另立一套规定,自行其是,谋取私利,严重阻碍了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 四是“阳奉阴违”象征性执行。有些单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具体措施,对国家的公共政策阳奉阴违,拒不执行或象征性的执行,直接使政策被搁臵,使政策成了一纸空文。 五是“虎头蛇尾”敷衍性执行。实施政策要坚决贯彻、善始善终,但在现实中,有些部门、有些地区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敷衍塞责、延宕推拖,消极执行,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六是“相互争权”矛盾性执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清晰,有时有一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会因部门之间的权与利的争夺,部门间的红头文件或执行文书相互打架,政出多门,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一项公共政策由几个部门共同执行时,有时还会出现两样结果,使政策对象难以适从,不知听从那一个部门的执行意见或决定。

公共政策案例之政策执行知识点

案例分析: 1.公共政策执行:所谓公共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2.公共政策的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2)内容的务实性 3)行为的能动性 4)手段的权威性 3.政策执行机关:是政策执行者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党政机关,立法与司法机关。事业机关,国有企业以及社会第三方组织等。 4.政策机关的特性: 1)执行性 2)服务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 1)财务资源 2)人力资源 3)信息资源 4)权威资源 5)制度资源 6.公共政策执行的手段: 1)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行政机关为执行公共政策所采取的手段。具有权威性,强制性,可操作性。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规章,司法,仲裁等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3)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以及客观利益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执行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以及节约执行的成本,提高执行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注重人性,倡导人本管理,依靠宣传,说服,劝导,精神鼓励等方式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各种政策内化为人们的信念,引导政策对象自觉地,主动地去执行公共政策。如制造舆论,说服教育,协商对策,批评与表扬等方式。 6)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是指在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产品,如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等来执行公共政策。 7.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

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成效。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力度。 8.政策执行力的影响因素: 1)执行者因素,是核心要素。执行者的素质,价值观,,认知水平,利益取向,执行心态及能力发挥等往往决定了政策执行的效果。 2)资源因素,是政策执行过程必备的条件。 ●人力资源——要素质高 ●财务资源——要充裕 ●信息资源——要准确,及时,尽量降低其不确定性 ●权威资源——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权力基础 3)工具因素,是公共政策成功执行的重要手段。如行政工具,法律工具,经济工具,思想政治工具以及技术工具等。 4)环境因素,影响着政策目标实现和政策执行的整个过程。 ●自然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这些都会大大降低政策执行费用,减少执行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社会环境,有利的社会环境可以使政策执行过程受到较小的制约和牵制,有利于提高政策的执行力。 9.如何提高政策执行力机制 1)优化公共决策机制 2)创新政策执行的动力机制 3)构建政策执行的功能共享机制 4)构建政策执行的利益均衡机制 10.政策执行过程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加强政策认知,即进行思想引导 ●制定执行计划 计划原则 ?计划要实事求是 ?计划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弹性机制,特别要适应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机制 ?计划要能够统筹方方面面,理顺各种关系,实现长期与近期目标统一,上级与 下级目标的统一,做到计划前与计划后的衔接,全局与重点均衡,公平与效率 兼顾。 ●进行物质准备,主要包括财力(经费)和物力(设备)。经费包括:政策执行活动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第二节公共政策执行的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政策研究者纷纷根据自己的学识背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建立起若干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以期帮助人们更有效地了解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理论模型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过程模型 这是由美国学者T.B.史密斯(T.B.Smith)在其《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一个分析政策执行因素及其生态一执行的理论模型,因而又可称为“史密斯模型”。 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以如下四个为主要变量: (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具体包括政策的形式、类型、渊源、范围,以及社会对政策的认识。 (2)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包括执行机构的权力结构,人事配备及其工作态度,领导模式和技巧,以及执行人员的情况。 (3)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泛指由于特定的政策决定而必须调整其行为的群体。包括他们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对领导的认知程度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 (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等。它是政策执行的路径依赖和影响因素。 下图描述了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这四个主要变量及其相互关联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过程。史密斯用“处理”一词来表示对政策执行中各组成要素内部及彼此间的紧张、压力和冲突等关系的反应。 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二、互适模型 有些学者称其为“互动理论模型”。这一模型的构建者是美国学者M.麦克拉夫林(M. Mclanghin),其代表作是写于1976年的《互相调适的政策实施》。 下图就展示了一定环境下二者的互适过程及与政策的关系,从中也可看出M.麦克拉夫林的相互调适模型至少包含如下四个逻辑认定: (1)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之间的需求和观点并不完全一致,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共同利益,彼此须经过说明、协商、妥协等确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 (2)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处于平等地位的双方彼此进行双向交流的过程,而不是传统的“上

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政策执行》之案例

公共政策执行案例分析公共政策分析第六章《政策执行》 之案例 第六章政策执行,案例1,“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 申论范文三给养老子女发工资背景链接南京有120多万老人,98%是居家养老,约需居家养老护理员4.3万人,而目前全市持证上岗的专(兼)职养老护理员只有3000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4万人!据悉,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 项目综…2013?018号关于表彰项目六月份“六好共产党员”和“员工之星”的通知项目部所属各部室及工班:根据项目《关于开展“六好共产党员”和“员工之星”评比活动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2013年6月份“六好共产党员”和“员 1 工之星”评比活动中,李… 第六章政策执行 ,案例1, “定心丸”何以变成“闹心丸” 第二轮土地承包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九”,对稳定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增加农民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保护耕地,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定心九”却变成“闹心九”。 据山东省信访部门统计,在山东因土地纠纷引发的农民上访和冲突,已占到农村越级上访量的40,,并呈上升势头。河南省农调队最近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

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纠纷与农民负担等成为当前一些农村的热点问题。强征承包地引发纠纷: 1997年,山东省商河县杨庄铺乡政府在没有征得群众同意的情况下,单方将几个村的数千亩土地有偿承包给山东天马置业公司,搞高效农业开发。村民多次上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村民林富行不平地说:“俺家的两亩地被乡政府强行包给了天马公司,补偿一直都不给,这是啥道理?” 去年,河南省洛阳市所属的洛宁、宜阳、新安等县的一些乡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名,在不给任何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强行让群众在承包地上种植烟叶,否则就收回群众的承包田,结果引发了群众上访。 2 不少乡村干部对第二轮土地承包存在错误认识,他们认为,“一定30年不变”不过走走形式,以前俺干部能动地,现在还能。 河南、山东两省的农业厅有关负责同志分析说,第一轮土地承包是个“包不包”的问题,而且大多数是口头协议,管理比较松散;而第二轮土地承包十分严格,承包地块、期限都是用书面合同的形式确定的,严格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如果基层干部再延用以前行政强迫命令的办法随便调地,势必引发大量土地纠纷。 中央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基层得到广泛的拥护,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会产生矛盾:一家一户承包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矛盾。陕西省长安县探索出一种叫作“股份田”的新形式,即农民以承包土地入股且参与劳动经营,收益为土地股金和劳动者报酬;投资者以资金入股来经营管理,收益为经营利润和管理者报酬;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么技术服务,收益为技术服务指导费,三方皆大欢喜。河南省许昌市近年兴建了上百家高效农业开发公司,也大都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仍搞“两田制”损害农民利益。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种理论模型 在业已建立起来的政策执行模型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有影响性的政策执行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其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如下: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由四个部分组成:(1)理想化的政策。它是政策制定者试图导致的理想化的相互作用形式;(2)目标群体。它是受政策影响而必须采取新的相互作用形式的那些人组成,他们受政策最直接的影响,必须作出适当的反应以符合政策要求;(3)执行机构。它通常是政府机构中负责政策执行的单位;(4)环境因素。它通常包括环境中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影响的那些因素。如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

管领导的方式和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118] (二)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 美国学者麦克拉夫林(M.Mclaughlin)于1976年在其代表作《互相调适的政策执行》一文中提出了政策执行的互动模型。该模型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本质上就是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或手段进行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政策执行者与受政策影响者之间行为调适的程度。其模型如下: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4)政策接受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将反馈到政策上,以左右政策质执行者的利益、价值和观点。 因此,在政策执行的调适模型中,有两个方面发生互动,一是政策执行者一方,二是受政策实施影响的一方。在这两方中都存在一些可以进行相互调适的部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 差及对策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及对策 摘要: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期,政策执行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政策的执行成败直接决定政策的效益和价值实现。然而,政策执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政策实施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导致执行偏差。这使公共政策目标落空,政策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政府的形象严重受到破坏,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要针对我国现实的国情,采取正确的对策,防止执行偏差的出现,维持社会秩序。 关键:公共政策、政策执行、执行偏差、对策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公共政策内容转变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本质上是遵循指令所进行的变革,是为了实现政策目标而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过程,是将一种政策付诸实施的各项活动。也可以说,公共政策执行既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政策质量的重要标准,然而,许多的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偏差现象。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的目标并产生了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下面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给出纠正偏差的建设性对策。二、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 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政策执行偏差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公共政策本身不合理 政策实施的成功与失败,首先取决于政策本身是否科学合理。就一般情况来看,敏感的政治性政策、直接涉及人们利益分配和调整的经济政策、竞争性和敌对性的外交政策及军事政策、涉及领域众多的综合性政策,创新性较强的政策等,大部分都属于比较复杂的政策。所以政策本身内容是否科学合理相当的重要。首先,政策内容不合理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缺乏可行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