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

茯苓

【中药名】茯苓fuling

【别名】茯灵、云苓、茯菟、松腴、松薯、松苓。

【英文名】Poria。

【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植物形态】子实体生于菌核上,一年生,平伏贴生。管口面白色,后变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规则形;菌管单层,白色。菌肉白色至乳黄色。菌丝无锁状联合,有小囊状体,孢子长椭圆形至圆柱形,光滑无色。菌核球形、卵形至不规则形,大小不等,大者直径可达30厘米以上,新鲜时较软,干后变硬,有厚而多皱的皮壳,表面褐色至红褐色,干后变为黑褐色。菌核内部粉粒状,外层淡粉红色,内部白色。菌丝结构与子实体相似。

【产地分布】多寄生于气候凉爽、干燥、向阳山坡上的马尾松、黄山松、赤松、云南松等针叶树的根部,深入地下20~30厘米处。分布于河北、山东、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挖,一般多在7~9月,挖后去泥土、堆积,以草垫覆盖,使内部水分渗出,取出置通风处阴干,反复数次,直至干燥,即为“茯苓个”;在稍干、表面起皱时,削取外皮,为“茯苓皮”;中心部分切成的块片,为“茯苓块”与“茯苓片”;带棕红色或淡红色部分切成的片块称“赤茯苓”;近白色部分切成的片块称“白茯苓”;带松根者称“茯神”。

【药材性状】类球形、椭圆形或为不规则团块,大小圆扁不一,长10~30厘米,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皱纹,质坚实而重,难破碎,一般重l~1.5千克,小者重约0.5千克。断面颗粒性,有时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淡。归心经、肺经、脾经、肾经。

【功效与作用】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属利水渗湿药下属分类的利水消肿药。

【临床应用】用量9~15克,煎服或入丸服。用治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药理研究】可预防胃溃疡,对肝损伤有防治作用;有抗癌作用;且能加快心率。药理实验表明,具有利尿、抗菌作用,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此外,还有降低血糖、降低胃酸、增强离体心脏心缩等作用。

【化学成分】含三萜羧酸,有茯苓酸、土莫酸、齿孑L菌、松苓酸、松苓新酸等,还含有多聚糖,主要为茯苓聚糖,含量最高可达75%,经结构改造后可得到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的茯苓次聚糖。此外,尚含有组氨酸、腺嘌呤、胆碱、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脂肪酸、脂肪、卵磷脂、麦角甾醇、茯苓素、茯苓新酸、3-氢化松苓酸、麦角甾-7,22-二烯-3β-醇、7,9(11)去氢茯苓酸等。

【使用禁忌】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水肿:白术(净)6g,茯苓9克,郁李仁4.5克。加生姜汁煎。

②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120克,桂枝、白术各90克,甘草60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③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240克,茯苓9 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④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240克,泽泻120克,甘草60克,桂枝60克,白术90克,生姜120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⑤治盗汗:茯苓75克,为末。每服6克,浓煎艾汤调下。

⑥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伤:茯苓粉同曲米酿酒饮。

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内容)

第二阶段学习冯老医案之四:胃脘痛案(4月13日讲课 内容) 金某,女32岁,2011.12.20 初诊 四诊资料:胃疼3-4年,饿时出现,食粥类可缓解,食凉则作,易疲劳,口中和,易腹泄1-3行,偶嗳气,苔白脉细。 方剂:茯苓饮加半夏 处方:清半夏15g 党参10g 陈皮30枳实10g 茯苓12g 苍术10g 生姜15g 七剂 胃脘痛方证:小建中汤方证、大建中汤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大柴胡汤方证、泻心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代赭石汤方证、茯苓饮方证等。 “饿时痛”——虚证;怕凉——寒证;口中和——无热;易腹泻——里虚寒;嗳气——胃气上逆,为虚:属太阴可能性大。 辨证为太阴病,茯苓饮证(嗳气,饿时疼痛)。 茯苓饮加半夏为胡老经验。陈皮量大,为胡老经验(茯苓饮由橘枳姜汤合理中汤变化而来,故量大),属太阴。 茯苓饮并无条文,来自《外台秘要》。茯苓饮方证:“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临床治疗胀满、打嗝明显,经常用于胀满不能食,嗳气之症。理中汤理气药少,胀满不明显。 疑问: 1.此诊学生根据六经提纲“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辨为太阴,对。太阴所涉及的方证有:建中汤类、理中汤类、茯苓饮、泽泻汤、苓桂剂等。此诊患者无合病太阳病(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建中类,建中类可以排除;水饮不是很明显,也无上冲情况,排除泽泻汤、苓桂剂之类;虽然患者里虚寒明显,但是偶嗳气,是否用四逆(汤)类不能完全与方证对应;是的。四逆汤温中的,里虚寒重,救逆之用。无理气药、治疗胃虚之药。学生想到茯苓饮与旋复代赭汤,这两个方剂虽然都有嗳气,但茯苓饮嗳气为快、大便稀溏,相反旋复代赭汤噫气难除、大便虚秘,对。通过这点学生认为处与茯苓饮较妥。不知这样认识、排除方证对否?对。请老师点评。至于为什么加半夏,在94版经方传

脱发药方

【茯苓】属于健脾祛湿的药物,岳美中的一味茯苓饮适应于湿热型的脱发。 【何首乌】味苦、甘微温。归肝、肾经。主治精血亏虚、头晕眼花、须发早白。 【枸杞子】性平,味甘,归肝、肾经。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久服能益寿延年等功用。尤其是中老年肾虚之人,食之最宜。 【桑椹】性寒,味甘,有补肝、益肾、滋阴的作用。如《滇南本草》云:“桑椹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红花】性温,味辛。活血通径、散瘀,软化和扩张血管,防衰老,调节内分泌。【乌豆】甘、平。有活血、利水、滋养健血、补虚乌发的功能。 【甘草】平。归心肝肺肾脾诸经,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油茶饼粕(茶麸):有助于头发生长,亦可以去头屑,使头发保持乌黑浓密、 修复受损发根,给发丝补充养分使其壮健。 乌麻:富含天然黑色素,增强新生细发的抵抗力。 苍术:增强毛囊的新陈代谢能力,有效改善毛囊活性。 侧柏叶:促进头皮处毛线血管循环。 灵芝:调节代谢平衡,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 何首乌:营养发根,令头发自然乌黑,健康亮泽。 墨旱莲:促进毛囊生长发育,长出新发。

意见建议:传统医学治以清热凉血,补益气血,多有良效。 1:中成药疗法 药名:白金丸。 服法:每服4.5克,日2次。 疗效:连续服用1个月,可获良效。 2:内服处方:首乌、黑芝麻、野菊花、地肤子、白藓皮、生地、白蒺藜、羌活各15克,丹皮、赤芍各12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服药期忌食烟酒、油腻食品。 外洗处方:头部痒甚者用松针30克。 用法:水煎取液,外洗头部,日1次。 疗效:用药1个月,有效率91.6%

肾阴虚多是脱发原因 不过原因不止这一点 头发是肾之华血之余 与气血还有关系 自己整理的脱发方可以看一下 11.脱发、头屑、头痒:每次用桑树根皮*4钱、水二斤,加陈醋2两烧开洗头,一日一次,洗后勿用清水过头,连用5天,能促进头皮血液循环,有固发作用,并治头屑、头痒、可再头发。 12.鬼剃头(斑秃、秃顶):按54条使用,并用老姜片每日擦头皮3~5次,与54条同用半月,以后不出一月便重新长出一头浓发。 13.头发增亮:啤酒与陈醋按2比1混合,每日用毛巾吸湿再涂发一次,连用半月。发质自然变亮。 14.秃头:河南少林道人传方 .雄鸡头三个捣烂,蜂蜜调涂之神效。 15.黄白发变黑*:(健康杂志)(1):柏壳300克,装入袋内,晚上睡时枕,坚持半年到八个月。葚奇。(2):东行枣根(小酸枣东边扯的根)3两煮水洗,一天一次,连洗一周,发长且黑。 16.头发早白:何首乌*3两,核桃肉7两,黑芝麻2斤,一起炒干,磨成粉,每次半两,用红糖水调服,一日二次,连服一月,过3~4月后,头发可转黑,忌蚕豆、肥肉、油炸食物。 17.少白头变黑发:中国医学会(1)柏壳装枕头,枕半年自黑。(2)何首乌三两,黑芝麻三两加红糖水煮沸分三次吃完。连吃半月后,白发逐渐变黑。 18.头发脱落特效法:云南名医:李笑白 .用桑叶熬水洗头,三日即愈 25.治脂溢性脱发:透骨草15克,每天一剂,水煎,先熏后洗头,洗后用清水冲洗,一般3剂可见效。 26.治须发早白:桑葚30克,菟丝子30克首乌30克,黑豆25克,水煎服,饮汤吃豆,每晚一次,连服一月,治眼目昏花,须发早白。 29. 桑树皮熬汤治秃发:将桑树皮熬成浓药汤(200g之桑树皮加1000cc的水,熬成500cc之药汤),或利用米酒头浸桑树皮(浸约一个礼拜左右),然后在洗过头后,利用这些桑树加工液来涂抹头皮,最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不久掉发的地方就会长出新的头发,而且长出的头发会变得很黑,不仅是头发它甚至也可以帮助眉毛及其他体毛的生长。

名医经验_陆渊雷

学术观点 陆渊雷在学术上主远西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已的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做到古方新用,推出新,疗效显著。 一、陆氏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陆氏沉潜反复,研索独勤。博考深思,去其浮空执滞,为之疏通互证。认为伤寒即今之流行性热性病,太阳病即急性传染病之前驱证,阳明病括清心医之温热病。......其不发病热之病,非流行性之病,或发热流行而别有他种显著证候之病,皆属杂病。古医书治疗流行性热性病,不问其病原为何,皆根据其证候而归纳为若干种证候群,即六经是也。复按六经施以方药而示其宜忌。至于杂病,各有特殊显明之证候,诊察较易。而其疗法,又各有特效方药,不若伤寒方之可以广泛应用。故就中医之治疗法言,伤寒有共同性,杂性为个别性。而杂病中若干宜忌,亦与伤寒六经无异,此伤寒杂病之所以分。 例一伤寒 施××,女。初诊:六月十五日。伤寒六日,昼轻夜重,大便数日不行,脘腹痛,舌苔黄,脉数,此真大柴胡证之兼心弱者。柴胡9g 白芍9g 厚朴3g 炒枳实45g 生9g 枣仁12g 麻仁9g(杵) 玄明粉9g(冲) 磁石30g(先煎) 黄附子15g(先煎) 甘露消毒丹12g(包)。1帖 二诊:6月26日。昨服药后,得大便,腹痛除,胸满减,惟有懊(忄农)nao泛恶,微咳,脉甚数弱,舌中间微黄。柴胡9g 太子参12g 半夏9g 淡黄芩6g 炒山栀子9g 炙甘草2.4g 磁石30g(先煎),黄附子21g(先煎),麻黄3g 杏仁9g 生9g 红枣4枚。2帖 例二发热 ××,女。初诊:七月七日。发热朝轻夜重,胸闷泛恶,脉数,舌苔白。柴胡9g 半夏9g 当归6g 淡黄芩6g 太子参12g 象贝母9g 桔梗4.5g 鲜藿香12g 六一散9g(包) 生9g 红枣4枚。 二诊:七月九日。热不解,胸闷,口苦,舌苔黄少白多,脉数弱,欲大便则腹鸣,昨与柴胡剂甚对,今加附子、磁石。柴胡9g 淡黄芩9g 半夏9g 太子参9g 淡干2.1g 川黄连1.5g 黄附子15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鲜藿香、佩兰各9g

常用中成药列表

网页 博客 问答 论坛 >词典结果 结果导航 返回词典 常用中成药列表百科内容来自于: 方名功效主治组成用法和用量剂型维C银翘片辛凉解表流行性感冒而致发热,头痛,咳嗽等 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维生素C等 口服,每次4∽6片, 一日3次 片剂感冒退热冲剂清热解毒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连翘拳参大青叶板蓝根等冲服,每次16∽32g,一日3次冲剂九味羌活颗粒解表除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口干,肢体酸痛 羌活防风苍术细辛白芷川芎黄芩地黄等 冲服,每次15g,一日2∽3次颗粒正柴胡冲剂 解表止痛 疏风散热 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柴胡陈皮防风芍药等冲服,每次15g,一日3∽4次冲剂三九感冒灵胶囊解热镇痛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喉肿痛 等金盏银盘野菊花岗梅扑热息痛扑尔敏等口服,每次2粒,一日3次,小儿减量或遵医嘱胶囊小青龙颗粒 解表化饮 止咳平喘 外寒内饮,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稀麻黄桂枝白芍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等冲服,每次13g,一日3次颗粒乙肝宁冲剂 调气健脾 滋肾养肝 利胆清热 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黄芪茵陈白芍何首乌丹皮丹参川楝子白花蛇舌草等冲服,每次25g,一日2次冲剂便秘通 健脾益气

润肠通便脾虚或脾肾两虚而致便秘白术枳壳肉苁蓉等口服,每次20ml,一日2次,可加蜜冲服口服液穿心莲片清热解毒风热感冒所致咽肿,咳嗽或痈肿穿心莲浸膏口服,每次5片,一日3∽4次片剂板蓝根冲剂 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 消肿 扁桃体炎,腮腺炎,肝炎,小儿麻疹板蓝根冲服,每次5∽10g,一日4次冲剂山海丹胶囊活血通络心脉瘀阻之胸痹三七海藻葛根灵芝草山羊血等口服,每次4∽5粒,一日3次胶囊三九胃泰胶囊 消炎止痛 理气健胃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各类型慢性胃炎三桠苦九里香白芍生地木香等口服,每次2∽4粒,一日2次胶囊三七胶囊 散瘀止痛 消肿定痛 活血化瘀 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及外伤出血三七根粉口服,每次6∽8粒,一日2次胶囊山楂精降脂片消食化滞高血脂症,冠心病,肥胖病,心律不齐北山楂口服,每次4片,一日3次片剂小儿速效感冒冲剂搞感冒感冒引起的鼻塞,头痛,发热,咽喉痛等牛黄扑尔敏对乙酰氨基酚等冲服,一日3次,具体用量详见说明冲剂小儿益智糖浆 调补阴阳 开窍益智 小儿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龟板龙骨远志雄鸡石菖蒲等口服,每次10∽15ml,一日3次糖浆小金丹 散结消肿 化瘀止痛阴疽初起,肿硬作痛。多发性脓肿,淋巴结核,淋巴结炎天然麝香乳香没药等口服,每次0.9g,一日2∽3次丸剂消咳喘止咳平喘祛痰感冒咳喘满山红口服,每次10ml,一日3次糖浆脂必妥片 活血化瘀 健脾消食 各型高脂血症红曲等口服,每次3片,一日3次片剂川贝枇杷糖浆 清热宣肺 止咳化痰 外感风热或肺热咳嗽 川贝母枇杷叶杏仁桔梗薄荷等 口服,每次10ml,一日3次。小儿酌减。糖浆仁丹 清热开窍 祛暑解毒 中暑而症见烦躁头晕,恶心呕吐,胸闷腹痛,或晕车晕船儿茶砂仁滑石甘草木香桂皮丁香樟脑龙脑薄荷小茴香等口服,每次10∽15粒,不拘时间水丸十滴水健胃祛风止痛中暑而症见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绞肠痧。大黄樟脑桂皮干姜辣椒薄荷油小茴香等冲服,每次0.5∽1ml,小儿酌减酊剂午时茶 解表和中 消食化痰

成人中成药使用(5)

成人常用中成药及功效 一.风寒 四季感冒片(表寒里热)(桔梗、紫苏叶、陈皮、荆芥、大青叶、连翘、甘草(炙)、香附(炒)、防风)解表清热。表寒里热型感冒用于四季(风寒)感冒(特别适用于体弱者,孕妇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汗出不畅, 周身酸重,咽喉干痛,鼻流清涕,咳嗽口干,咽喉疼痛,恶心厌食等。 感冒软胶囊(表寒重、里热轻)(麻黄、桂枝、荆芥穗、黄芩、苦杏仁、羌活、川芎、防风、葛根、薄荷、白芷、石菖蒲、当归、桔梗等)组合“麻黄汤”和“九味羌活汤”而研制感冒中药,具有散风解热作用,主治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烧、鼻塞、流涕、怕冷、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等症,比较适合于冬季感冒和夏天空调感冒。麻黄可发汗解表,使风寒之邪排出体外,桂枝、羌活、荆芥、防风、白芷等可加强麻黄作用,减轻头痛、鼻塞症状,葛根能缓解全身紧、不舒展的症状,苦杏仁润肺止咳,川芎对感冒造成的气血不通有理气活血、祛风止痛作用;黄芩是味寒凉药,对感冒发烧兼有内热的,如微有咽痛或口渴,胸口热闷,用其清内热,可防止辛温药耗伤人体阴液。 感冒宁(荆芥、防风、紫苏、大青叶、四季青)适用于感冒有风寒表证者,有明显伯冷,或有发热,伴头痛、鼻塞流清水涕。 感冒清热颗粒(表寒里热型感冒)(荆芥穗、薄荷、防风、柴胡、紫苏叶、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芦根)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恶寒身痛,鼻流清涕,咳嗽咽干。 感冒疏风片(受风寒重的)(麻黄绒、桂枝、苦杏仁、白芍(酒灸)、防风、紫苏叶、独活、桔梗、谷芽(炒)、生姜(捣碎)、大枣(去核)、甘草)辛温解表,宣肺和中。用于风寒感冒、发热咳嗽、头痛怕冷、鼻流清涕,骨节酸痛,四肢疲倦。 柴连口服液(属风寒、风寒挟湿证)(麻黄、柴胡、广藿香、肉桂、连翘、桔梗、辅料为蔗糖、聚山梨酯)解表宣肺,化湿和中。用于感冒属风寒、风寒挟湿证者,证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咽干或兼脘闷、恶心等。 参苏丸(体弱感冒)(党参 75g 紫苏叶75g 葛根 75g 前胡75g 茯苓75g 半夏 (制)75g 陈皮50g 枳壳 (炒)50g 桔梗50g 甘草50g 木香 50g辅料为生姜、大枣)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用于体弱感冒,气短乏力,怕冷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恶心。 姜枣祛寒颗粒(胃寒疼痛)(主要成分干姜大枣)发散祛寒,和胃温中。用于风寒感冒,胃寒疼痛。 通宣理肺丸(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解表散寒,宣肺止嗽。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咯痰不畅,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小柴胡颗粒(少阳证)(柴胡姜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 1、因感冒引起的心烦、口苦等肝胃不和之症。 2、女产后发热,经期感冒可选用。 3、可促进胆汁分泌,保肝利胆。 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硝黄败毒散、连翘败毒散)见感冒章节。 再造散(虚人感冒)(黄芪(6克)人参(3克)桂枝(3克)甘草(1.5克)熟附子(3克)细辛(2克)羌活(3克)防风(3克)川芎(3克)煨生姜(3克))助阳益气,解表散寒。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但前方以麻

方剂歌诀

妙用竹沥豁痰丸,桔草射干茯苓前,归杏枳壳定咳喘,知天蒌冬配石斛。冲和发背痈疽毒,冷热相凝此药敷,行气疏风能活血,紫荆独芷芍菖蒲。傅氏女科定经汤,淮山地芍当归放,柴苓荆芥菟丝子,调补肝肾效力彰。二冬星贝茯神苓,菖志勾藤翘桔陈,制定饮名生铁落,丹玄参共酒煎吞。金沸草能去表寒,涕清喷嚏咳痰涎,复花芥芍前胡草,法夏麻荆咳可全。厚朴麻黄小青龙,去桂芍加麦杏膏,重于养正轻利水,主治喘满显其功。苁蓉菟丝覆盆归,川芎牡蛎与乌贼,五味防风芩艾床,肾气虚漏此方随。 升麻鳖甲治疫毒, 蜀椒甘草雄黄涂, 阳毒面赤斑如锦, 咽喉脓肿望可除。 乌鲤鱼汤水气医, 四肢浮肿橘桑随, 白术葱茎赤小豆, 先服鱼汤药后施。 妇人良方小温经, 人参芎归桂通阳, 芍药甘草缓急痛, 莪丹牛膝引血良。 甘草附子汤 术附甘兮二两平, 桂枝四两亦须明, 方中主药推甘草, 风湿同驱要缓行。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绕。 肝脉浮弦参甲榔, 吴萸桔夏白沫痰, 姜枳前胡宣肺气, 神经痉挛用延年。 芍药勾藤木耳汤, 苣蝎麻草李蚕僵。 痢久不愈阴血伤, 驻车丸是最佳方, 连胶姜炭当归入, 虚坐努责腹痛康。 油脂粪便气阴虚, 沙麦连梅芍草参。 五法合一甲亢汤, 芍梅木瓜柴莲肉, 沙麦石斛同白术, 和阳熄风用桑栀。 补肝病久虚弱症, 归芎熟地木瓜宜, 萸肉山药五味子, 独活白术共枣仁。 荆防肾炎赤芍药, 半莲舌草槐地榆, 湿热之毒壅三焦, 苔腻脉滑肿胀消。 滋水清肝六味增, 柴芍栀归酸枣撑, 滋阴降火清肝热, 阴虚齿衄此方珍。 清暑益气参草芪, 当归麦味青陈皮, 曲柏葛根苍白术, 升麻泽泻姜枣随。 苍耳散治鼻渊病, 苍耳辛夷芷薄葱。 取渊汤中玄母归, 柴胡山栀辛夷并。 化肝煎将肝气化, 青陈白芍效不差, 泽泻利浊土贝母, 丹皮栀子结热下。 枇杷清肺枇杷叶, 参草黄连桑白皮, 黄柏同煎食远服, 肺风讽刺尽皆宜。 消痤汤用升麻君, 牛角生地共为臣, 白皮白芷白附子, 黄柏草蟾芩枇杷。 行滞畅便姜连梅, 青皮木香榔壳宜, 楂曲莱菔生白术, 温清泻燥法兼施。 竹皮大丸 呕而烦乱乳中虚, 二分石膏与竹茹, 薇桂一分草七分, 枣丸饮服妙徐徐。 金水六君熟地煎, 当归二陈与相参,

经方口诀

经方口诀 用经方入门口诀 1.麻黄汤证与桂枝汤证,同为表证方,但前无汗、脉浮紧而后汗出、脉浮弱。 2.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同为表证方,皆有项背强证,但葛无汗而桂加葛有汗。 3.麻黄汤证与大青龙汤证,皆脉浮紧,不汗出而发热,但麻发热、恶寒、无汗,而大发热、不恶寒、无汗、烦躁。 4.小青龙汤与麦门冬汤治喘咳,但小青龙证有表证且心下有水气,为湿性喘咳,而麦门冬证无表证且津液枯燥,为燥性喘咳。 5.桂枝加栝楼根汤、白虎加人参汤、小柴胡加石膏汤、五苓散、猪苓汤皆治渴,但桂加栝治汗出、脉浮弱、有表证之渴,白治无表证、恶热之大烦渴,小柴加石治胸胁苦满之渴,猪治小便不利、汗出之渴。 6.诸柴胡类方皆主胸胁苦满,但小柴只胸胁苦满而大柴兼心下急,柴桂兼下腹压痛,柴胡桂干兼心悸烦惊、为虚而柴加龙牡兼心悸烦惊、为实,四逆散兼腹挛急,柴加芒硝兼腹坚硬。 7.半、甘、生姜之泻心汤、三黄泻心汤、五苓散、人参汤、茯苓饮主证均作心下痞满或痞硬,但半则兼呕吐,甘则兼烦乱,生则兼嗳气,三则兼面红,五则兼渴而小便不利,人则兼手足冷且脉沉迟或微弱,茯苓饮则兼心下振水声。 8.半夏生姜厚朴人参甘草汤、大承气汤、四逆汤皆治腹大满,然第一方之证为吐利之后之虚胀,第二方之证为大便硬、按压疼痛坚实而为实,第三方证为下利、腹冷、手足厥冷。 9.桂茯丸、抵当丸、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大黄牡丹汤,皆主腹、下腹之压痛,桂为下腹压痛而左脉沉,桃为左下腹压痛、大便坚,大承气汤为腹部压痛、大便坚,大黄牡丹汤右为下腹压痛、充实、大便坚,抵为脐下压痛、少腹坚满,柴为下腹压痛而胁满。 10.葛根汤、黄芩汤、葛根芩连汤、大黄牡丹汤、大承气汤、赤石脂汤、大柴胡加大黄汤、麻黄升麻汤、半夏泻心汤、理中丸、栀子大黄汤、五苓散、四逆汤俱治下利,然葛根汤有表实热证,黄芩汤腹痛或发热,葛根芩连汤汗出而喘、脉促,大黄牡丹汤下腹压痛、充实,大承气汤整个腹部充实压痛,赤石脂汤无压痛,无里急后重,大柴胡汤有胸胁苦满、心下拘紧,麻黄升麻汤吐脓血,半夏泻心汤心下痞硬而口苦,理中丸心下痞硬而手足腹寒,栀子大黄汤烦乱不眠,五苓散口渴而小便不利,四逆汤手足厥逆、脉沉迟或浮迟。 11.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加石膏汤、大青龙汤、白虎加人参汤、大承气汤、桃核承气汤、柴胡桂枝汤、栀子柏皮汤、五苓散等皆治发热,麻 则兼恶寒脉浮紧,桂则兼恶风而脉浮弱,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半夏的功效与作用 2012-05-18 11:06阅读:36517 来源:爱爱医责任编辑:潘乐乐 [导读]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半夏。半夏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半夏,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半夏的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半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半夏。半夏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江苏等地。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时采挖半夏,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姜汁、明矾制过入药。 【半夏的药性】 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半夏的功效】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外用可消肿止痛。 【半夏的临床应用】

1.半夏治疗呕吐。半夏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随证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半夏常配生姜同用,如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配黄连,则治胃热呕吐;半夏配石斛、麦冬,则治胃阴虚呕吐;半夏配人参、白蜜,则治胃气虚呕吐,如大半夏汤(《金匮要略》)。近代以半夏制成注射液肌注,用治各种呕吐。 2.半夏治疗瘿瘤,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半夏内服能消痰散结,外用能消肿止痛。半夏治瘿瘤痰核,常配昆布、海藻、贝母等;半夏治痈疽发背、无名肿毒初起或毒蛇咬伤,可生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3.半夏治疗湿痰,寒痰证。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之要药。尤善治脏腑之湿痰。半夏治痰湿壅滞之咳嗽声重,痰白质稀者,常配陈皮、茯苓同用,如二陈汤(《和剂局方》);湿痰上犯清阳之头痛、眩晕,甚则呕吐痰涎者,则配天麻、白术以化痰息风,如半夏白术天麻汤(《古今医鉴》)。痰饮内盛,胃气失和而夜寐不安者,配秫米以化痰和胃安神。 4.半夏治疗心下痞,结胸,梅核气。半夏辛开散结,化痰消痞。半夏治痰热阻滞致心下痞满者,常配干姜、黄连、黄芩以苦辛通降,开痞散结,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若配瓜蒌、黄连,可治痰热结胸,如小陷胸汤(《伤寒论》);半夏治梅核气,气郁痰凝者,配紫苏、厚朴、茯苓等,以行气解郁,化痰散结,如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半夏的用法用量】 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半夏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化热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 【半夏的应用禁忌】 半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半夏性温燥,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应慎用。 【半夏现代研究】 1.半夏药理作用:半夏可抑制呕吐中枢而止呕,各种炮制品对实验动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半夏的稀醇和水浸液或其多糖组分、生物碱具有较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水浸剂对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室性早博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半夏有显着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水煎醇沉液对多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显着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煎剂可降低兔眼内压,半夏蛋白有明显的抗早孕活性。

茯苓图片

茯苓图片 茯苓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茯灵。 来源:为寄菌多孔菌科茯苓的干燥菌核。野生者多寄生于赤松或生真马尾松的根部。大量商品均匀人工栽培,寄生为埋于地下的赤松或马尾松的枝干。地上无菌苗。 产地:主产于云南省的丽江、兰坪、维西、剑川、楚雄。安徽省的金寨、霍山、岳西、太湖。湖北省的英山、罗田、麻城。河南省的商城、固始、新县。广西自治区的梧州地区。此外浙江、广东、湖南、江苏、福建、江西均有生产。华北、西北、东北等地亦有分布。 性状鉴别:市售商品分个苓(皮苓)、白苓片、白苓块、赤苓块、茯神块、白碎块、赤碎块、茯神木、茯苓皮,分别叙述如下: 个茯苓:(皮苓)呈不规则的球形或块状,大小不一,重量由数克至数公斤不等。表面棕色至棕黑色。外皮薄而粗糙,有明显的皱纹或凹沟。体质坚重。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呈颗粒状显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有松根通过。断面周边淡棕色,内部白色,个别也有淡棕色者。质细腻,气无淡味,嚼之粘牙。 以云南野生品质最好,又名云苓,体质坚重外皮坚皱,棕黑发亮,断面牙白色,坚结细腻,嚼之粘牙力强。 白苓片:为个苓去净外皮,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成的薄片,

厚约一毫米,平面长宽均在三厘米以上,(带赤色者称赤苓片)。白苓块:为个苓上净外皮,挑选白净细腻坚实的苓肉切民的较厚扁平方块,厚约3~4毫米,长宽约3~4厘米,边沿切不成方形的长宽在1.5厘米以上者也包括在内。 赤苓块:形状与白苓块相同唯苓肉颜色带有赤色或黄色。 茯神块:形状与白苓块相同,不分颜色,唯每块上面必须含有细松根一段,松根直径最粗不超过1.5厘米,厚度和苓块相同,木质轻松泡朽。 白碎块:为加工白苓片,白苓块时剩下的边角碎块,呈碎块状,颜色白净。 赤碎苓:形状与白碎苓相同,唯颜色多带赤黄。 茯神木:为外围生过茯苓的较粗的松根,长短不一,一般约在30厘米为下,直径约2.5厘米以下,多弯不直,似朽木,黄棕黄或褐色,质轻松而不显树皮层,外围必须带有天然附生的部分茯苓肉。 茯苓皮:为生产苓片,苓块时剖下的外皮,呈薄片块状,大小不一,表皮棕色,内壁附有赤白色苓肉,质柔软。 主要成分:含茯苓糖、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组胺酸、胆硷、麦角甾醇和钾盐等。 功效与作用:1、利尿。动物实验证实有利尿作用,但不及木通、猪苓。 2、滋养。中医认为茯苓有补性,能健脾补中,可能与其所含营

中医诊疗方案皮肤科

皮肤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 行)

目录 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日晒疮(多形性日光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脚湿气病(足癣)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风热疮(玫瑰糠疹)中医诊疗方案 扁瘊(扁平疣)中医诊疗方案 油风(斑秃)中医诊疗方案 面游风(脂溢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 跖疣中医诊疗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 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黧黑斑病(黄褐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或淡黑,无痒痛。 (2)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 (3)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 (4)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嗜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和毛囊周围有少数淋巴细胞浸润。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2003年修订稿、《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年7月第37卷第7期)。 (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 (2)无明显自觉症状。 (3)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 (4)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 (5)排除其它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平苔藓、雀斑、咖啡斑、Albrifht综合征;炎症后色素沉着;色痣;太田痣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中医药膳下篇药膳配方

一、解表类 凡以解表类药物和食物为主制作而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于预防或解除外感表证的药膳配方,均属于解表类药膳。 解表类药膳分为辛温解表类、辛凉解表类和扶正解表类三类 (1)辛温解表类 辛温解表类药膳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常用辛温解表的原料有生姜、葱、荆芥、防风、苏叶等。生姜粥、川芎白芷炖鱼头、姜糖苏叶饮。 (2)辛凉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药膳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有汗、口渴、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等。 常用辛凉解表的原料有菊花、薄荷、芫荽、荸荠、金银花等。金银花茶、 (3)扶正解表类 扶正解表类药膳可培补正气,解除表邪,主治虚人感冒。适用于表证兼有正气虚弱者。正气虚有气、血、阴、阳不足等。 常用扶正解表的原料多由补虚、解表之品组成。有葱白、淡豆豉、麻黄、薄荷、人参、香菇、核桃仁等。淡豉葱白煲豆腐、 二、清热类 凡以清热类药物和食物为主制作而成,具有清热祛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膳称为清热类药膳。 清热类药膳分为清气凉营类、清热祛暑类、清热解毒类、清脏腑热类和清退虚热类五类。(1)清气凉营类 清气凉营类药膳适用于温热病热入气分、营分,或热盛津伤之证。症见高热烦躁、汗出较多、口渴多饮、苔黄、脉洪大滑数,或高热心烦,吐衄发斑,舌绛等。 常用清热凉营之品有粳米、梨、蜜、石膏、淡竹叶、生地、乌梅等。石膏乌梅饮、石膏粳米汤、五汁饮(梨、荸荠、芦根、麦冬、藕)、 (2)清热祛暑类 清热祛暑类药膳适用于夏季感受暑热或暑湿引起的暑温、暑湿证。症见身热心烦、汗出口渴、身重体倦等。 常用清热祛暑之品有西瓜翠衣、淡竹叶、荷叶、藿香等。绿豆粥、二根西瓜盅(芦根、白茅根)、荷叶冬瓜汤 (3)清热解毒类 清热解毒类药膳具有清解火邪热毒作用,适用于瘟疫、热毒或痈疮等热深毒盛之证。 常用清热泻火、清热解毒之品有绿豆、金银花、连翘、鱼腥草、蒲公英等。鱼腥草饮、马齿苋绿豆粥、 (4)清脏腑热类 清脏腑热类药膳是具有清泻脏腑火热,治疗某一脏腑热邪偏盛而产生火热证的药膳。脏腑热如心火、肝火、肺热、胃火等。 常用清脏腑热之品有石膏、淡竹叶、天花粉、苦瓜、金银花、鱼腥草、蒲公英等。菊苗粥(肝火)、天花粉粥、 (5)清退虚热类

名医效验方选

*外感发热良效验方: 银翘柴胡白虎汤:金银花、连翘、黄芩各15克、柴胡24克、生石膏(打碎)30克、知母、生甘草各10克。热重可加桑叶、菊花、葛根,咽喉痛加板兰根、元参、僵蚕,咳嗽加桑白皮、桔梗、瓜蒌、渴甚加竹叶、芦根。每日一剂,水煎分5次服.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经治感冒发热者无数,效果非常好,一般1—2剂愈。《医方拾遗》 荆防败毒散加味治风寒感冒: 荆芥、防风、苏叶、白前、杏仁、桔梗各10克、羌活、川芎各6克、生姜5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或碾粉,每次6克开水冲服,每日3次。. 《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银翘散加味治风热感冒:金银花、板兰根各20克、连翘15克、桔梗、薄荷(后下)、杏仁、黄芩、牛蒡子、豆鼓、荆芥、防风各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荆防银连汤治流感:荆芥、防风、苍术、白芷、黄芩、薄荷(后下)、生甘草各10克、金银花、连翘各20克、生地黄15克、川芎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乙肝专效方: 太子参、五味子、灵芝、甘草10克、柴胡、郁金、鳖甲各15克、茵陈、猪苓各20克、生地黄、薏苡仁各30克. 每曰一剂、水煎2次分3次服。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排毒、疏肝开郁。治乙型肝炎疗效显著,一般般连1—2个月,表面抗原可转阴、肝功能恢复正常、肝炎诸症消失。方中太子参、生地黄、鳖甲益气护肝养阴。柴胡、郁金、丹参、白芍疏肝开郁、猪苓灵芝菌、甘草促肝细胞再生,茵陈、薏苡仁利湿排毒。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能杀灭乙肝的病原体HBV, 乙肝携带者(即HBV表面抗原阳性),只要保持相对稳定,肝功能无异常的,都不要乱服药,以免增加肝脏负担,加重病情。《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 过敏性鼻炎:黄芪20克、苍术、白术各15克、防风、辜夷花、苍耳子、桂枝、益智仁各10克、麻黄3克、蝉蜕、五味子、生甘草各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益气固表、散寒通窍。一般连服20剂左右愈.《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黄一峰治鼻窦炎验方: 土藿香、苍耳子、辛荑、青木香、鱼脑石各15克、鹅不食萆9克。研粉,取少许用棉花包住塞鼻。《名中医病绝部招》 急性鼻窦炎:辜夷花、苍耳子、川芎、白芷、蔓荆子、菊花各10克、黄芩、连翘各15克、蒲公荚20克、生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清热解毒、宣通鼻窍,一般连服10 剂左右愈. 《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急、幔性鼻窦炎:金银花、蒲公荚、鱼腥草各20克、黄芩15克、辜夷花、苍耳子、川芎、白芷、桔梗、蒲荷(后下)各10克、黄芩15克、生甘草6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清热解毒、通窍排脓,一般连服20剂左右愈. 《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萎缩性臭炎:生地黄12克、玄参、麦冬各15克、石斛、辜夷花、苍耳子、川芎、白芷各10克、生甘草3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清热润噪、宣通鼻窍,一般连服20剂左右愈. 《常见病中医效验方》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释教学提纲

中医各家学说名词解 释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河间学派:以刘完素为代表,以火热学说为核心研究内容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易水学派:以张元素为代表,以探讨脏腑辨证学说为核心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攻邪学派:凡在理论上一攻击邪气为首务,辩证上强调“病由邪生攻邪【】病”治疗上主张用含吐下散发治病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丹溪学派:凡以阐述“内伤火热”证治为主,治疗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引起对人体生命有重要意义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温补学派:又称肾命学派,凡在生理上强调脾胃和肾命阳气对生命的主要作用,辩证上立足先后天,或重脾或重肾,治疗善用甘温之剂的一类医家形成的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研究外感温热病的病因病机,发展,变化规律及辨证论治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医学流派。A 按因类证:以方证的发病原因为归类标准,如太阳病中风、伤寒、风寒两感、中风火劫、中风误吐等,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 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又不能安谷的病证,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以达到“安谷精生”。治中损贵在“安谷”,理下损重在“精生”。以下损为主的,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到生精的作用。 C 虫蚁搜剔法: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常用丸剂徐图缓取。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除湿热烦热之圣药:指黄芪、人参、甘草三味药。 畜鱼置介:喻昌重视同气相求之原理,认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E 二纲六变: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阴阳篇”、“六变篇”之称,即所谓“二纲六变”,并以二纲统六变,他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其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纲领的观点 F 反兼化:指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反见胜己之化,即会向相反的,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G 甘药培中:指以甘平或甘凉濡润为主的濡养胃阴之法。 甘温除热:中医补法之一。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J 急流挽舟:喻昌首创,主张“下痢必从汗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印其邪气出之于外。 金元四大家 :刘河间、张从正、李杲、朱丹溪 K 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L 戾气: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是温疫病的病因。某一特异的戾气可引起相应的疾患。通过空气传染或直接接触传染,即可散发,又可成流行之疫。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M 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N 逆流挽舟法:喻昌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之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如失于表外邪入里日久者,也可引邪出于外,称为“逆流挽舟法”,方剂人参败毒散。 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因此,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Q 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S 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三本二统:绮石治虚劳,注重肺脾肾三脏,称为“治虚三本”,三本之中,尤重肺脾二脏,阴虚者统之于肺,阳虚者统之于脾,成为二统。 三纲鼎立说:指“明以冬月伤寒为大纲矣,至伤寒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而太阳经中,又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谓为‘三纲鼎立’”。 三世医学:远古医学,伏羲制九针《黄帝针灸》,黄帝岐伯论脉《素女脉诀》,神农尝百草《神农本草经》 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T 吐血三要法:宜降气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 “吐法”:凡具有涌吐上行祛邪外出作用的治法,统称为吐法。 W 五郁:木、火、土、金、水五郁。 五运六气病机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研究四时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影响的一种理论。 X 下法:凡具有下行祛邪作用的治法,统称为下法。 “相火”:相火之常,为人身之动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相火之变,相火妄功为病理之火,耗损真阴,损伤元气,为元气之贼 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Y 药物四维:《景岳全书》附子大黄人参熟地 以方类证:《伤寒论》研究中,把一个个方证视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证候,以方名证,按方类证。 “养阴三法”:一甲养而涩之,二甲养而镇之,三甲养而济之。 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引经报使:是响导全方主治的效用。即通过某种药物的引导,使全方对某脏腑经络的疾病 发挥更好的疗效。阴中求阳:张介宾认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即在补阳时,适当加入少量补阴之品,以达到阴中求阳的效果。 Z 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主。正气;客。邪气。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真阴之用 :指命门的功用。命门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 真阴之脏:指命门,命门内藏先天元阴元阳,故称真阴之脏。 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孙曼之先生新编方剂歌诀

孙曼之先生新编方剂歌诀 孙曼之先生新编方剂歌诀 国学复兴文化论坛孙曼之先生新编方剂歌诀我给自己编写 的一部分方剂歌诀(修订版)在学医过程中,我曾经给自己编写了不少常用的方剂歌诀,为了记忆方便,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写在 ... - Discuz! Board 孙曼之先生新编方剂歌诀我给自己编写的一部分方剂歌诀(修订版) 在学医过程中,我曾经给自己编写了不少常用的方剂歌诀,为了记忆方便,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写在本子上面。现录出一部分歌诀,也许对于初学者还是有一点用处的。 A. 安神定志丸: 安神定志茯苓神,远志菖蒲龙齿参。 B.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八珍四物君,十全芪与桂,养荣去川芎,陈志姜枣味。 扁鹊三豆饮: 三豆黄绿黑,小儿久热退。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除却归术易苍柏,调中益气湿热寻。清燥加苍泽麦味,生地曲连二苓柏。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麦,芍归桔草元参贝。 百合冬花膏,痰嗽带血疗。 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天麻白术汤,参芪陈苓苍干姜,泽术麦曲荷蒂引,支饮头痛眩晕方。 白金丸、三圣汤: 白金有矾郁,三圣藜防蒂。 保产无忧方: 归芎钱半朴艾七,生芪芥穗八分许,贝菟各钱羌草半,枳六白芍二钱宜。 斑龙丸: 斑龙鹿角霜,柏菟熟地黄,青囊加苓骨,温补奇经方。 柏子仁丸: 柏子熟地断,卷柏膝泽兰。贝母瓜蒌散,粉苓橘桔煎。 天王补心丹: 补心归地苓,三参桔二冬。朱志枣柏味,心阴亏损用。 保和丸: 保和三仙陈,半苓翘莱寻。 C. 苍耳子散:

苍耳治鼻渊,夷芷薄葱煎。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芍膏羌,芩草芷桔枣生姜。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姜汤,芩甘牡粉良。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柴虎龙牡芩参黄,苓桂半铅枣生姜。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葛豉麦冬生地姜。 葱豉汤、葱桔汤、神白散、加减葳蕤汤、辛温解表法: 葱豉解风寒,活人麻葛添;葱桔加薄翘,栀竹草更联;若加芷姜草,方名神白散;辛温解表法,防桔杏陈煎;加减葳蕤汤,桔薇薄枣甘。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荆芷羌,草细薄荷清茶防。 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 八珍四物君,十全加芪桂,养荣去川芎,陈志姜枣味。、D. 三个承气汤: 大承气汤,枳朴硝黄,小承气汤,减硝即当,硝黄甘草,调胃良方。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人参合生姜。

健康说: 这个除痰饮的经方原来是中医版“胃动力药”

这个除痰饮的经方原来是中医版“胃动力药” 相信大家对于“胃动力不足,找X X X帮忙”这句广告语耳熟能 详。虽然胃动力不足是西医学提出的概念,但是我们的祖先也早 已认识到了相关症状,并且提供了有效的方剂——外台茯苓饮。 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这款中医版“胃动力药”的应用要 点。 笔者曾用茯苓饮治疗一例吐水患者。其人为患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形体瘦长,主诉为吐水。从口中不自主吐出清水,没有吐酸,又没有恶心的前驱症状,而且,不论站立位还是平卧位都样。除此之外,患者没有食欲。 来院那天晚上,患者在床前放了痰盂备用。第二天早晨查房,发现半痰盂的清稀液体。患者说,夜间侧卧,一有不适就顺着口角流出来了。 根据吐水判断为“心胸间有停痰宿水”,给予茯苓饮。次日查房,痰液中液体明显减少,患者高兴地表示效果满意。再后来,对于那些频繁嗳气、上腹部胀闷、不思饮食、舌面水滑、伸舌欲滴的患者,即使没有吐水,使用茯苓饮也一样取得满意疗效。由此,笔者把这些表现列为茯苓饮证的识证要点。

茯苓饮证由两个内容构成:一是胃中有较多的水液,二是胃中有大量的产气。 先来看水液。因为患者“自吐出水后,气满不能食”,所以,这些水液来源主要是胃本身分泌的胃液,而不是患者的饮水。胃液分泌的累积,超出胃纳的容受范围而吐出。因为在胃内时间过久,可以伴有发酵的酸腐味,因此经文不仅说“停痰”,还定位为“宿水”。大量的胃液潴留上腹部检查可以发现振水音,胃镜或超声检查也可以测出潴留液。 再看产气,“不能食”不是一点都不吃,否则患者不会坚持下来。患者吐水,可能希望减少流质饮食而增加固体食物。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发酵产气,表现为上腹部胀闷以及频繁嗳气。 如果把茯苓饮证比作一棵树,树上开了两朵花,一朵是水,一朵是气。那么,树根又在哪里呢?

温病学重点1详解

温病学重点 名词解释 1.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P8 2.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P13 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好发于冬春两季。P14 4.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5时。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P41 5.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胫冷等症,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征象。P41 6.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P42 7.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P45 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P45 9.斑疹:斑和疹均为出现于肌表的红色皮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P38 10.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本病发生在秋季,多见于立秋至小雪之间。P78 11.辛开苦降:湿温病湿热并重,困阻中焦的治法,治以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理脾胃功能。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方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P111 12.轻法频下: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若误投承气大剂峻攻行速,徒伤正气而暑湿仍然胶结去,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腑,难速驱除,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用药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所谓轻法频下。P112(附:章虚谷《医门棒喝》:“湿热凝滞,大便本不干结,以阴邪瘀闭不通,若用承气猛下,其行速而气徒伤,湿仍胶结不去,故当轻法频下。”) 13.浊邪害清:浊邪指湿热之邪,清:清窍。湿为阴邪,重浊粘腻,热为阳邪,熏蒸向上,湿热相搏,热蒸湿动,势必蒙蔽于上,致使清阳之气被阻遏,必然出现头昏重,耳聋,鼻塞,胸闷等清窍壅塞的症状。P169 14.分消走泄:又称分消上下,是温邪与痰湿相夹阻于三焦,三焦气机郁滞之证,治疗宜用开上、畅中、渗下之法,以宣展三焦气机,利湿化痰,祛除上中下三焦之病邪的治法。如温胆汤或杏仁、厚朴、茯苓等。P170 重点方证(病名;证型;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剂量、剂数;煎服方法)-----病例分析题⑴银翘散P75、⑵桑菊饮P75、⑶清燥救肺汤P77、⑷清营汤P82、⑸犀角地黄汤P85、⑹桃仁承气汤P85、⑺连梅汤P86、⑻加减复脉汤P87、⑼三甲复脉汤P88、⑽藿朴夏苓汤P107、⑾三仁汤P108、⑿王氏连朴饮P111、⒀甘露消毒丹P111、⒁枳实导滞汤P112、⒂三石汤P11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