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货币政策

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货币政策

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货币政策
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货币政策

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

货币政策

刘 伟

摘 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新的特点、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的新的局限性,以及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效果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 宏观经济调控 货币政策

一、中国宏观经济失衡有哪些新的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28年,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替代了计划机制的支配地位。不管对判断程度上有多少分级,不管对市场质量上有多少评判,市场在中国资源配置方式和过程中起着支配性、基础性的作用,这是一个基本事实,是体制改革的背景。

经过28年发展,中国G DP快速提升。按照世界银行2005年公布的全球不同人均G DP水平分类,低收入的穷国平均是500美元,中等收入偏低的几十个国家平均是1746美元。我们从最穷的国家提升到中等收入偏低的国家,初步达到小康。我们上个世纪80年代穿越了温饱,进入21世纪初步达到小康。在这样的发展和体制背景下讨论和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失衡就和过去不一样了。在这种发展和体制背景下,宏观经济失衡有五个新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长过快,但消费需求增长乏力

改革开放28年来,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每年增长1315%。我们做了一个统计学的分析,能够承受的波动上下限是9个百分点。往上加只要不超过2215%,中国经济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可以接受的;往下减到415%,会因为固定资产投资过低而导致衰退。如果2215%是上限,2001年到2006年我们固定资产增长连续40多个月超过23%,也就是连续40多个月超过上限。由此产生了一些矛盾,无论是统计数据还是生活感受都有体验。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增长乏力,无论从厂商存货的增加还是消费品价格长期低迷,都表现得非常充分。原因肯定有其客观性:中国经济属于工业化加速期,这个时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客观具有长期加快的趋势。笔者查过美国、日本、新加坡高速增长期,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也是长期偏快,曾经也是每年增长30%以上,可能有它的阶段性。但中国的阶段性似乎过于显著、突出。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就减少0156%。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如果增速超过23%,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就减少018%。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达到30%后再增加1%,消费需求就是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排斥挤压了消费需求。此外,还有收入的差距:高收入群众意味着消费倾向低,消费边际倾向也低。收入差距不仅仅是合理不合理,还涉及到均衡与否。

(二)物价总水平很低,但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很高

今天物价比昨天高得越多,越担心明天比今天更高。据统计,从1997年11月开始,中国物价的增长是负的。2001年、2002年是零物价(1%)。中国经历了30多个月的负物价和20多个月的零物价,略有上升之后现在又开始回落。2006年物价比2005年还低。应该担心通缩而不是通胀。但老百姓对物价的感受和物价局的物价指数不同。物价指数编制的方法是科学的,住房消费支出属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未统计在物价指数内。但老百姓感到吃、住、医疗、教育价格不断增长,并不认可统计学上的区分。

(三)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回升,但失业率有所提高

1998年至2003年5年间,平均每年经济增长713%,失业达500万人。2003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10%至1015%,速度比前些年高出3个百分点,但是城市登记失业率2005年是412%,有所增长。原因很简单:工业化、市场化。1985年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就业岗位140万个;1995年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就业岗位170万个;现在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就业岗位不到90万个。

(四)生产产品过剩的同时,生产能力也过剩

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断扩张。这种扩张应该有市场作为支撑,但市场出现了问题。2006年6月商务部对600种消费品调查,有70%产品过剩,卖不掉。消费品供不应求的一个

6

 西南金融■月刊

都没有。对300种生产资料调查,将近80%供大于求,供不应求仅8%左右,其它平衡。产品过剩使生产能力闲置,企业普遍开工不足。

(五)内需增长乏力的同时,外需扩张迅猛

外向型程度,即进出口贸易占G DP总量的比例高达60%。美日等国际贸易大国长期保持在20%左右。大量外资引入、外资项目的基本产品是出口、中国很多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等系列原因导致国际收支领域的失衡。内需不足的同时有大量的外贸顺差。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么多外汇储备不动,就是把美元抬高。美国财政部印了那么多钱,满世界撒。我们的大量外汇储备就是对美元的高估。我们现在的问题很现实,外需扩张这么猛,同时内需增长乏力。这两个政策目标解决起来是相反的,怎么办?

二、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有哪些新的局限性?

针对上述五大矛盾,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有哪些新特点?新局限?

(一)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总量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选择空间越来越小

1998年以前,中国经济多数是需求大于供给,所以采取紧缩。1997年政府工作报告讲,整个九五计划适度紧缩保持不变。1998年6月之后中国经济过剩。到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讲: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保持不变。现在要开十七大。中央也好,国务院也好,整个“十一五”期间保持什么方向不变?没有人说,因为没法选择。如果要扩张,刚才讲了五大矛盾,再扩张会出现什么样局面?紧缩可以吗?失业率会成倍增加。所以扩张不敢扩,紧缩不敢缩。

前段时间笔者接受媒体采访,媒体发稿标题是《刘伟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终于到了中国政府无所作为的时候了》。现在宏观经济情况复杂,跟过去大不一样。总量目标很难选择。

(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及方向性受到严重干扰

是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扩张?财政赤字取消了吗?还是几千亿的财政赤字,没有明显减少,2006年比2005年还有所增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成倍扩张。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财政收入从1998年开始减税、出口退税、对一些高科技产业进行行业性免税等。2004年后减税措施更加系统,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过去内资33%,外资15%至17%,现在压缩了。一系列的办法在减税,减税是扩张需求,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在刺激需求。

2002年银根松动。2003年起零物价拉到正物价。2002年银行放款与往年同比速度快了很多。2003年春天想紧缩,为什么没有紧缩呢?2003年4月中国面临了一场灾难,就是S ARS。这对中国经济打击有多大?我们搞不清楚。我们治理S ARS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医学手段而是社会手段,就是隔离。全世界隔离中国,全中国隔离北京。我们用全面停止正常生活为代价来应对S ARS。这时央行不敢紧缩。9月份央行紧缩措施出台。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始终在收紧。但是每一步措施不大。不是急刹车,是一点一点把速度压下去。这就形成当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向差别,一个扩张,一个紧缩。如果这种松紧搭配是主动和自觉的,就是好事;如果是被动和迫于无奈就值得深思了。这是宏观经济政策局限性的第二点。

(三)政策实施的行为主体———政府行为产生了周期性差别———周期反周期

改革开放使地方政府获得很大权利,权利大责任大。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盈利最大化。地方政府越来越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市长越来越像董事长,至少像总经理,目标是追求盈利最大化。这就形成一个关系。虽然中央是上级,但支持地方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因为银行不听他们的,银行是垂直领导的。当地经济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高度不相关,这和经济

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于储蓄的多少,储蓄的多少取决于当地经济

地方搞经济要投资,靠财政没钱,靠银行但

,所以只能靠招商引资。地方政府因此对招商引资非常有兴趣。中央能够命令地方政府,但是地方政府不能命令“商”和“资”。地方经济不能命令当地的企业和“商”、“资”大干快上。他们之间是市场关系,得跟他们谈判,谈判得有时间和过程,得为他们架桥铺路,得让他们去银行抵押做基础。他们觉得你有诚意很不错才进入。他们纷纷进入后形成总需求过猛过热了,这时中央政府让他们下,可是地方太热了下不去。中央要求地方政府上的时候上不去;过热之后让地方政府下又下不来了。因为政策推出和实施有一个过程和周期。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四)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递减

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前些年有争议。是不是开始显现出中国货币的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反而储蓄总量在提高,这就是流动性陷阱。原因很多。流动性陷阱显现之后,即使政策收紧,对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大。尤其对于中国老百姓,在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这是货币政策在需求方面的效应局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另一方面,如果采取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降下来也不错。但是现在看来,尽管2003年至2006年一直收紧银根,但人民群众对通胀预期并没降低。从效应表现上看,中国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出现了新的限制。

三、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效果需要注意处理哪些问题?

面对新的失衡和政策的局限性,下一步宏观调控要注意

■2007年第5期(总第311期)7

 

处理哪些问题?

(一)特别要提出引入供给管理

也就是说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的结合特别必要。从需求管理来看,以上讲的几个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局限:需求总量很难选择、需求作用相反、政策效应反向抵消。从政府行为来说,中央和地方政府反周期。政府从长期来说强调结构性政策,从发展来说强调区域结构,从增长来说关注有效、长期的增长,即技术进步下的增长,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技术创新支持的有效增长。这三大问题恰恰是中国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本。三大政策体系是长期的核心。

从短期来看,供给管理引入也要有效。财政也好,货币也好,有需求效应,也有供给效应。变动需求对物价影响大,变动供给对物价影响小。我们要使物价波动性尽可能降低,这是比较稳妥的。所以对于供给管理政策的有效性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二)内需的管理和国际收支均衡的管理相结合

这两者相互矛盾。内需不足就要扩大出口,以外需来补充;而扩大外需又会加重国际收支领域的严重失衡,带来一系列其他方面的问题。《法人》杂志刊登经济学家樊钢先生的文章提出一个观点,看能否控制出口。现在顺差这么大,是不是到了抑制出口的时候了?但不扩大出口就业怎么办?扩大出口,现在过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带来的宏观成本以及微观上一系列问题怎么办?现在到了中国统一考虑内需和国际收支的时候了。我们说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其实没引入汇率手段。现在可能不引入不行了。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同步性要提高

方向性判别不宜太大。控制的困难在哪儿?出现结构性矛盾和方向不同的时候,抑制投资需求过快,就会加剧消费疲软;刺激消费,投资需求矛盾会突出。宏观调控要取得收益一定得付代价。看哪一个矛盾构成对中国经济运行最严重的威胁。哪怕是同时加剧其他领域的矛盾,也要在所不辞。这不是学者的任务,是决策者的领导水平。学者要说清楚轻重,决策者要掂量出轻重,琢磨该干那一个。这是决策者的领导艺术水平和社会责任心所在。政府、企业、企业家、学者大家分别对社会矛盾做出科学的解释,我们是能够解决问题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所在地:北京市 邮编:100000)

(责任编辑:敏 生)

中国金融出版社书讯

《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开篇之作

本刊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教授是中国经济学界的老朋友,他的著名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及他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关切,对转轨过程中现实问题的坦诚真言和中肯建议得到了中国经济学界的关注和认可。为了系统地介绍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经济学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从2004年开始与斯蒂格利茨教授建立了学术出版关系,并于2005年3月正式签订了《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出版合同,将其代表性学术著作译成中文结集出版。鉴于斯蒂格利茨教授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将《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作为开篇之作(第一卷),并于2007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之《信息经济学:基本原理》(上下册)收录了斯蒂格利茨教授奠定信息经济学基础理论及其他经济理论约二十余篇论文,分析了信息不完美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包括信息不完美条件下教育作用问题、自我选择机制问题、激励问题、自我选择机制问题、激励问题、价格机制问题、福利问题,以及信息对宏观经济学的影响。这些理论对于解释我国国有企业困境、国有商业银行“惜贷”、股票市场非理性波动等特殊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公共服务的角色如何定位,政府政策的着力点如何确定,斯蒂格利茨教授的理论同样极具借鉴意义。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1~6卷)的陆续出版,为中国读者系统学习和了解大师的经济学思想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为我国经济决策部门理解全球化时代特殊的经济运行方式和推进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8

 西南金融■月刊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要求:请就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未来走向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写作思路: 1、首先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背景; 2、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走向进行预测分析,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近两年来的情况; 3、最好简要分析货币政策转向后的利弊得失。 4、题目自拟(参考题目:试论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的未来;试论国内外货币政策的协调等; 5、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字数控制在800字左右。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取向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由持续升温转为步人下行通道,物价涨幅由逐步升高转为持续下降。面对这种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转向“保增长”,货币政策则经历由“从紧”到“灵活审慎”、再到“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从总体情况看,年初“从紧”的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过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奠定了基础。2008年7月以后国家实施逐步放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产生了积极效果。目前国家经济下滑趋势有所抑制,但全球金融危机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也将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发挥调节作用,促进同内需求扩大和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2009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分析

1.全球经济金融环境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尽管在全球性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主要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采取央行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日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世界经济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主要原因,首先由于金融危机的起因是次贷危机,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高,影响面广泛,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尚未恢复,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紧缩。其次,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以及金融系统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短期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有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等情况。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进一步走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 2.国内经济增长速度缓慢。一是外需可能进一步下降。由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外需下降的影响会带来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影响:二是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国家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但由于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银行信贷总量增长存在一定的“虚增”成分,加上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这些都会对投资增长带来影响:三是消费需求可能减缓,虽然国家采取家电下乡、农民增收等刺激消费的政策,但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居民收入增长逐渐趋缓,居民的消费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这几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来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放缓,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因此消费需求形势不容乐观。 3.金融风险将会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在国外投资受损;二是引起在华投资机构的连锁反映;三是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急剧变化。由于我国金融机构的对外投资相对较少,在华外资机构出现问题的也不多,至今尚未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现象。目前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的深入,我国金融机构面临的金融风险将进一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分析及其面临的挑战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起伏较大,货币政策几经转变。而今,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形势更加的严峻,本文通过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宏观货币政策,思考国家在复杂的经济条件下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近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着两个重大的部分,一个是微观经济学,而另一个就是宏观经济学,两者相辅相成,用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法研究解析国民经济。如果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看作是一片大海,那么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就是组成这片大海的水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则是它波澜壮阔的海面。尤其在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国际国内多种条件的影响,可谓纷繁复杂。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我国20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经济情况。 正文: 一、实体经济分析 1、经济增长 1997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了结构性的总需求不足的通货紧缩时期,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了7.1%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后,经济增长率便开始逐步回升,2001年至2002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较为平稳,而从2003年起,经济增长率便迅速上升,到2004年第三季度,在国际原油以及其它中间投入品价格大幅上升、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下,经济增长率仍达到9.2%。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得到了一定的复苏。但是,复苏的前景并不容乐观。

2、投资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投资增长的驱动。自1993年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到1999年后,2000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开始迅速上升。2003年全年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28%强,进入2004年之后,投资增长率之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2月份的投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53%。这迫使中央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包括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在内的严厉调控措施。在宏观调控的努力以及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自今年3月份,投资增长率开始缓慢下降,到9月份,投资增长率下降到了27.7%。对于宏观调控当局而言,投资增长率的这种变化是政府所期望看到的趋势。 鉴于投资增长率的波动是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措施的基本依据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造成投资增长的原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000年以来,我国投资增长率快速上升,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下两个因素不可忽视。 其一,我国人均GDP的上升、住房分配的市场化以及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对消费者贷款的增加),促使了我国城镇居民以住房和汽车为代表的第三次需求结构的升级,对以汽车、住房为代表的兼具投资与消费双重效应的需求日渐殷盛。而这次需求结构的升级,产业关联度很高,带动了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游产业新的盈利机会和新市场的出现。事实上,2003年以来投资比较活跃的领域也大多集中在这些行业之中。 其二,与我国居民需求结构第三次升级相呼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导致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迅猛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化水平也稳步上升,到2003年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40.5%。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张,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又带来了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其三,居民需求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投资增长,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追求"以人为本"的经济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20年中国货币政策 2017年中国货币政策或收紧 自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入篮至今,人民币不断贬值,甚至打响7.0保卫战。正值人民币大幅贬值之际,加上PPI快速回升,2017 年货币政策或面临进一步边际收紧压力。 昨日美元一度突破102,创十三年半新高,自11月9日特朗普 获胜以来,美元已涨逾5%。随着美元大涨,除了人民币大幅贬值外,印度卢比、土耳其里拉、菲律宾比索等新兴市场货币均纷纷惨烈下跌。 其中,印度卢比和土耳其里拉兑美元均创历史新低。为了应对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土耳其央行周四意外宣布加息,将基准回购利率 上调50个基点至8%,隔夜贷款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8.5%,随后土 耳其里拉短线拉涨近400点。 华创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屈庆认为,相对其他国家通过加息应对货币贬值,中国或面临货币政策进一步边际收紧压力。 虽然中国央行维持2.25%的7天逆回购利率没有变,但实际上市 场的回购利率是不断上行的,在人民币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未来货币政策没有放松的可能,仍将面临边际上的收紧压力。 另外,屈庆预计11月CPI同比小幅回升至2.2%,PPI或环比继 续上升,对应PPI同比将大幅回升至2.5%左右,明显超出市场预期。 那么,货币政策究竟更关注CPI还是PPI? 屈庆称,自2012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是更注重PPI。 从央行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去的周期当中,CPI和PPI 的变化较为同步,很难判断央行的货币政策究竟是更侧重CPI还是PPI,或是两者兼顾。但是在2012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宽松周期中,CPI波动并不明显,PPI的持续负增长无疑是推动央行货币政策持续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对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些认识 在实现经济软着陆之后,中国开始出现需求不足的矛盾。 在此背景之下,尽管中央银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中央银行 的货币政策开始逐渐趋松。 从 1996 年 5 月到 1999 年 6 月,人民银行曾经 7 次下调利率,1 年期 存款利率从 1996 年 4 月的 1098 下降到 1999 年的 225, 同期 1 年期贷款利 率从 1206 下降到 585。 同时,国务院决定从 1999 年 11 月 1 日开始,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征 收个人所得税,这对于存款者来说,相当于第八次降息,按照利息税税率 20 计算,居民从 1 年期存款中获得的利率就只有 18。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 2002 年 2 月 1 年期存款利率从 225 降为 198, 1 年期贷款利率从 585 降为 531, 准备金存款利率从 207 下调到 189,20 天、3 个月、6 个月和 1 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 324 下调到 27、 从 351 下调到 297、从 369 下调到 315、从 378 下调到 324。 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 1996 年 5 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 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

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 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 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 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 有限。 中央银行从 2002 年 2 月 21 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 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 142,而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 为 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 2 月份的 44 下降到 3 月份的 07。 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 4 的 水平波动, 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 2002 年 2 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 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 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 1996 年 5 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 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 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 流动性陷阱。 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 本走到尽头。 图1 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数据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中心。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

毕业论文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引言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 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而我们中国,自1998年起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 货币政策。即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在 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坚持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的需要, 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货币政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国货币政策的出现往往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相 得益彰。稳健的货币政策是98年以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并付诸实施的,可见在当时的社 会经济环境为其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形成的背景 (一)90年代初的房地产热,为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了大的宏观环境。 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使得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到了97、98年时 已相当突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几大风险 交互错杂,又衍生出更多的子风险,而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不能与此时的经济环境相 得益彰。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而实质上,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着来自中央政府的多目标约束: 物价稳定,促进就业,确保经济增长,支持国企改革,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 确保外汇储备不减少,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一系列的约束,无疑让政策执行时的 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货币政策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坚持稳定 物价的单一目标,逐步弱化直至消除多目标约束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对稳健货币政策的建立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尽管当时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 贷款需求不足。具体地说,这些结构性问题包括七个方面: 1 1、二元经济结构继续强化,反差过大。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结构并不是在持 续转化,而是经常出现波动、迁回、反复甚至强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贫 富差距越来越大。 2、区域差距继续扩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区域差距一度缩小,然而在1978一 2005年间,东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国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56%、26%和18%。在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精

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及未来趋势 货币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方针政策的总称。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调控手段一般包括: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信用控制等。 近三年来,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值争论。最近, 外界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在不断升级。当前我国面临两大压力,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信贷紧缩的压力。从外部来看,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使得外需逐步增加,通胀的压力需要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然而,若时机把握不当,又将会导致热钱的流入,从而进一步给我国的物价及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从国内来看,低端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走高,工资的增长,以及货币的过量发行,都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 信贷规模的急速扩充, 未找到投资出口的资金流向资产市场, 形成大量的购买力, 国内资产泡沫严重。然而,信贷扩张的短期性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在信贷紧缩情况下企业无法偿还的风险,后果是,资产泡沫破灭后,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恶化,进而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考虑作为短期应对危机的信贷扩张策略的退出时,我们又面临与通胀相类似的两难的困境,即一方面,国内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升温需要紧缩信贷;另一方面,信贷的紧缩会抑制市场需求导致资产供给的大幅下跌,资产价格的控制会引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长期来看,将带来“多米诺效应”。因此,原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不再适用于我国。 当前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方法,取代了持续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我国中央相应部门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所出的重要决策,使经济工作的“稳增长” 取代了之前我国经济工作的“保增长”。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平衡的货币政策,它是介于宽松和从紧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

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

1、近几年中国货币政策的走向是怎样的?如何评价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1)货币政策走向: 2005年—2016年间我国基本上采取了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2005年—2016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主要有以下措施: 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以上是国家常用的基本货币政策操作措施,同时也通过对经济运行情况及趋势变化适时作出调整。 2005—2006年,我国采取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7年,货币政策从“稳健”转为“从紧”; 2008年—2010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形势严峻,为适应形势变化,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2014年,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2016年,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实施效果评价: A、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率仍有待提高 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存款准备金工具失效,2007年-2008年央行下调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效果并不明显。2010年10月、12月上调基金率,但抑制不了物价的上涨。但我国不断坚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与运用,在现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所以应提高其利用率。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通 利率机制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我国利率市场起步晚,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货币资金的供求状况,从而也影响了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

C、货币政策灵活性不够 当前,全球经济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经济变化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应保持货币政策松紧的灵活性,在制定货币政策的时候,考虑美元这个强势货币的政策取向,而不是由于美联储加息或降息而使得自身陷入被动。 因此,应对各种政策工具进行互补创新,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在稳定国内物价水平的同时稳定人民币汇率,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以使其更加适应经济的多变性。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

一.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走出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困境之后,希望通过货币政策转变,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寻找新的、持久的经济增长动力。也就是说,政府希望为中国经济重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控制物价水平再上涨、有效地管理通货膨胀预期、遏制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这几年通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基准利率等政策,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消费平稳增长,投资增长较快,进出口结构化,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稳回升。 从宏观上来说,2013年至今,我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呈现“精准定位,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健全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框架,持续发挥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了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二是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满足了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拓宽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渠道,降低了其融资的成本,促进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加强了对局部和区域性风险以及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风险的监管,提高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13—15年,中国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根据外汇流入、货币信贷增长等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政府方面也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于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金融运行总体平稳,较好地完成了每年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物价调控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灵活开展公开市场双向操作。中国人民银行在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分析监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公开市场操作方向、力度和节奏,根据流动性管理需要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适时适度进行流动性双向调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B、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体稳定。在国际金融形势复杂、流动性供求方向多变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加强与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保持操作利率大体稳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C、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持续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 2.适时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常备借贷便利操作,接受高等级债券和优质信贷资产等合格抵押品,向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审慎要求、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总量和进度比较稳健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对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的机构,也视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提供流动性支持,维护金融稳定。 3发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以及金融机构稳健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对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有关参数进行调整,引导信贷平稳适度增长,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并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及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等薄弱环节和领域的信贷支持。 4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宏观信贷政策指导,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宏观审慎政策工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最终版.doc

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什么?为什么? 答:我国当前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理由: (一)通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货币 政策。但当前物价上涨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光靠货币政策 手段是不够的,必须更加重视运用财政政策等手段,形成合力,共同管理好通胀预期 (二)当前物价上涨是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及输入型通胀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具有鲜明的结构性特征:食品价格上 涨较快;由水、电、燃料价格、建房及装修材料价格、住房租 金价格等要素组成的居民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快。食品价格和房 价是这次物价上涨的两个大头,特别是食品价格成为物价上涨 的主要推手。在这种背景下,光靠货币政策手段是不够的,必 须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等手段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管理 好通胀预期。 (三)通货膨胀从本质上说是货币过多问题,所以治理通胀主要靠 货币政策。但当前中国物价形势复杂,货币政策多是对流通中 的货币总量进行调节,对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通胀作用有限, 对当前结构性通胀的治理效果不佳。再者,货币政策主要作用 于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故政策传导上 存在一定的时滞。此外,货币政策各项工具的使用和效果都有 一定的局限性: (四)现阶段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为了抑通胀而紧缩流通中 的货币量,进而导致投资减少,来控制总需求。 措施:

在目前情况下,要更加重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对于结构性通胀,长期来看,治理的关键在于: 1.调整产业结构,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控制投资方向、赤字规模,能结构性地对需求予以调节; 4.通过鼓励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能结构性地改 善长期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5.通过直接的税收减免及价格补贴政策,也能增加短期供给。 6.对成本推动引发的通胀,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生 产率,切断要素价格上升转化为大范围、持续物价上涨的 通道。因此,利用相关财税政策可直接促进技术进步和自 主创新,提高产能,增强企业消化要素成本上涨的能力, 促进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从而在源头上控制产品价格上 涨。 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很难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对结构性通胀,财税政策因其针对性强和轻重可调节性而具有明显优势。对于因食品价格上涨过快而形成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可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来增加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平抑价格上涨。关于我国经济财政政策的走势分析: (一)“控物价、稳需求、防风险”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1.控物价,就是要保证有效供给,特别是食品、煤、电、油、气、 运的供给,减缓输入型通胀压力,稳定通胀预期,防止出现全 面通胀。 1)一是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完善 和落实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2020年编辑)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论中国当前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等 1、稳定物价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所谓币值,原指单位货币的含金量,在现代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衡量币值稳定与否,已经不再是根据单位货币的含金量;而是根据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即在一定条件下单位货币购买商品的能力。它通常以一揽子商品的物价指数,或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目前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综合物价指数来衡量币值是否稳定。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 2、充分就业所谓充分就业目标,就是要保持一个较高的、稳定的水平。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但要测定各种经济资源的利用程度是非常困难的,一般以劳动力的就业程度为基准,即以失业率指标来衡量劳动力的就业程度。所谓失业率,指社会的失业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之比,失业率的大小,也就代表了社会的充分就业程度。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各国都力图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其经济增长的目标。 3、经济增长所谓经济增长就是指国民主产总值的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较高的速度。目前各国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一般采用人均实际国民主产总值的年增长

率,即用人均名义国民主产总值年增长率剔除物价上涨率后的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来衡量。政府一般对计划期的实际GNP增长幅度定出指标,用百分比表示,中央银行即以此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 4、国际收支平衡所谓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简言之,就是采取各种措施纠正国际收支差额,使其趋于平衡。因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无论是顺差或逆差,都会对本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长时期的巨额逆差会使本国外汇储备急剧下降,并承受沉重的债务和利息负担;而长时期的巨额顺差,又会造成本国资源使用上的浪费,使一部分外汇闲置,特别是如果因大量购进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则可能引起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当然,相比之下,逆差的危害尤甚,因此各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着力于减少以致消除逆差。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一般而言,为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一般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的。因此,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贯彻和目标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中国人民银行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五种,其作用与意义如下:①公开市场业务: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调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需求。②存款准备金: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背景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 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9年7月2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 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历年货币政策回顾 2010-12-07 16:51:30 评论()条随时随地看新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点与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瞩目。中国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又不特别明显,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趋于不明显,这也招致了不少学者的批判。批判显然不是最好的武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学者的本分。这也是笔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同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近年来对于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做了系统分析。论文力图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货币的内生性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