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十五岁的人生感悟

四十五岁的人生感悟


四十五岁的人生感悟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痛苦和迷茫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如今有了一些感悟。

人生如一团麻,要找一个切入点,就从人的毕生追求说起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在追求利益,而利益只是中间环节和阶段性目标,人们用它来做什么呢?——改善生活,从国家来说叫改善民生,这就是追求财利的重要目的。也就是让人有好看的东西,好吃的食物,好听的声音,好闻的气味,合体的衣服,舒适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满足等,说到底就是为了改善人的感受。人的感受来源于眼耳鼻舌身意的感觉。

因为人体是由以蛋白质、脂肪、糖类、水及其它矿物质等组成的有机生命体,它只能在特定的温度,湿度,压力,含氧量,光照,辐射等物理化学指标范围之内的环境以及水和食物供应的情形下才能生存,所以感觉不只是用于探索自然,它还兼具反映人体运行状态的功能,感觉舒适表示正常,感觉疼痛、酸、麻、痒、饿、渴、晕、疲等不适表示相应的异常。

感觉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形成感受,意识对适与不适的感受区分为好受与难受。于是产生分别,喜欢、喜爱好受及令人好受的事物,讨厌、憎恨难受及令人难受的事物;从而就有了取舍,取好受及令人好受的事物,舍难受及令人难受的事物。

人是能思想且是社会型的,所以感觉和感受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又衍生出多种形态,如:得到好受则高兴欢喜,得到难受则伤心难过;想得到好受还没得到则忧愁;得到好受怕失去则惊恐;得到好受又失去则悲哀;要得到好受但受阻或无端遭到难受则愤怒怨恨;他人得到好受自己没得到则嫉妒……人类复杂的情感由此而生。再者:让人们好受的就是对的,让人们难受的就是错的;能让大多数人好受的就是正义的、善良的,让大多数人难受的就是邪恶的;得到好受为成功,没得到为失败,是非善恶得失成败等观念由此铸就。进而:人类依照这样的观念,规划未来的蓝图并为之拼搏,又以其得失成败派生出诸多内心情感,而这些内心情感也是分为好受的和难受的,如成就感,荣耀感,优越感,幸福感,以及挫折感,失落感,自卑感,伤感等等。又同样产生分别取舍。由于人体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生存从身体和内心上取得好受舍弃难受都需要物质资源的支持,人们把这些物质资源合称为利益,所以人类一直在无限地追求利益。追求利益只是表现,感觉和感受才是内在原因。

人间百态林林总总,追根溯源

,其实人类纠结
在感觉和感受上。那就再深入地剖析一下这感觉和感受。有史以来,人类为了生存以及生存得更理想不断地拼搏奋斗,通过艰苦的努力争取社会地位并获取利益,暂且不论失利者付出辛苦而没有得到所预期的成果,就算是所谓的成功者,用青春、汗水甚至鲜血、生命为代价,承受各种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辛辛苦苦所得到的成果,很快就会变得稀松平常,理想也随着提升,进而再努力用已掌控的利益提升社会地位并试图获取更多的利益,实现更高的理想,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其间,身体上的劳苦不可或缺,更有甚者,还要承受挫折时的苦闷、对失利的恐惧、对未来的担忧、对进程的急切和期待、失败的打击等等等等内心的痛苦。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换个角度来看,人为了好受获取利益,而获取利益代价却是难受,也就是用难受换好受,交换是对等的么?不是!算起来都是一样的“去日苦多”,也就是用较多的难受换较少的好受。另一方面是人们在享受成果时也并不如当初想象的那样好,比如山珍海味都吃腻了而产生的类似‘珍珠翡翠白玉汤’效应,以及身体不给力,在享受时出现了诸多富贵病,反而又痛苦了,其实富贵病的出现也说明了生活违背了自然规律。再者,人们追求好受,身心的好受给人以幸福感,可是能够让人好受的事物同样也能让人难受,比如美食,吃时好受撑着了就难受;爱情美妙一有变故就不妙了,换个说法就是:人追求好受也是在追求难受,追求幸福也就是在追求痛苦!很荒谬吧。最后一点:世上万物都是变化的,人也无时无刻地变化,感觉和感受也是变化的,好可以变成坏,生可以变成死,而且变化得似乎无法把握,能把握一时把握不了永远,以至于人们感慨:“神马都是浮云”。大自然是广阔无限的,而人类却陷入了一系列的荒谬之中倍受痛苦煎熬,有些人乐此不疲,有些人厌倦无奈,可无法摆脱,只能随波逐流。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能不能不受苦难只享快乐呢?这是一个重要问题!

前面已经说过,由于人体是特殊形态的生命体,致使我们的感官受到器官组织本身的局限,它们的功能是不全面的,比如我们的眼睛,红外线、紫外线是看不到的,太亮太暗太远太近太大太小都看不清楚;我们的耳朵超声波、次声波听不到,声音太大太小听不清,其它感官也是如此,更有甚者,象电波、磁场等我们所有的感官都感觉不到,所以我们感觉到的不一定是真象,我们感觉不到的不一定不存在,还好我们有智慧,那我们就从已有的科

学成就出发,用智慧深入探究一下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


(一)能量守衡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这个定律说了两个方面:1、物质是不断变化的;2、不管物质怎么变化,其变化前与变化后的质量是恒定的。以前这个定律叫做物质不灭定律,随着新的科学发现,这个名字只能改成质量守恒定律了。
(三)物质的湮灭和生成:早在上个世纪,科学家在研究微观粒子时就发现反粒子的存在,进而发现了反物质。反物质的性状与我们常见的物质相反,它的原子核是负的,电子是正的。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就发生百分之百的物质能量转换,物质与反物质同时消失并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物质的湮灭效应。物质的湮灭是这个样子的,那物质又是如何生成的呢?科学家在研究宇宙天体时发现天体之间的距离在拉大,宇宙在膨胀,那么追溯到过去,天体是聚集在一起的,所以就有了宇宙大爆炸论断,就是说:宇宙是在一次能量大爆炸中产生,随着爆炸的扩散温度下降,一部分能量凝结成微粒,再顺序组成多种原子,再由这些原子组成各种天体,我们的地球也是其中之一,物质世界就是这样产生的。

以哲学的高度看以上三点,从物质角度看,物质生成于能量回归于能量,而从能量的角度看呢:物质就是能量的现象,而能量才是物质的本质。物质是变化的,变化的就是现象,能量是守恒不变的,不变的才是本质,本质制约着现象,所以能量的守恒决定了质量的守恒。以往人们认为宇宙是物质的,所以一切认识以物质为基点出发,研究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同时也是用物质的视角来看待能量,所以一切的认识只是徘徊在现象里而未能触及本质,现象是变化且无穷尽的,所以人类因抓不到根本而在现象中迷失,只能无奈地感慨“神马都是浮云”。物质只是现象,物质的本质是能量,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只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才能掌握一切的来龙去脉,这也是深入认识的基点。

物质的本质是能量,那么生命的本质呢?记得我小时候腿曾经被尖利的石头刮掉一条皮肉,害得我被送到医院缝合了三针。试想一下:那条被刮掉的皮肉只能掉在土里烂掉,它还能算是我的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同

样的问题,换做身体其它任何一部分拿出来呢?也是否定的。再想一下,我从出生到长大
,我的身材、相貌、头发、肤色等没有一样能由我决定,而且我从婴儿长到少年、青年、中年不断变化,将来还要衰老死去,这些我都没办法控制。对于这个躯体我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身体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现象,是变化的浮云,那我体内有没有不变的东西呢?找来找去,也有,比如我的认知性从小到大没有变,而且以后也不会变,我小时候就认识太阳,现在也认识,老了还认识。原子是没有认知力的,原子组成的物质也是没有认知力的,而生命体是有认知力的,这可以理解为认知力不属于物质而属于能量。 由于人类自认为是万物之灵长,所以我暂且将认知性、思维以及智慧等合称为灵性吧。可以说:生命体是由物质与灵性相结合的合成体,是灵性赋予生命体能动性,当灵性与物质分离,就是生命体的死亡,只留下由物质组成的遗体,而灵性是能量属性,所以由物质组成的感觉器官感觉不到它,因此,以往人们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物质的躯体,而其真正的本质是能量的灵性。

如果生命真的象一些人所认为的只有一次,那么做人中正仁和,少欲知足,则可以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痛苦,人生如白驹过隙,忍耐一下就过去了。可事实上生命的本质——灵性具有能量的性质,守恒,其本身并没有生灭,由于灵性的守恒,一个生命现象的结束并不是灵性的结束,灵性与物质再次结合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现象的开始,而生命的轨迹依然如故,结果是生命如行进在环形跑道上,在追求幸福中承受苦难,没完没了,也就是说生命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而这才是最严重的。痛苦属于感受,感受源于感觉,感觉源于物质,物质是变化的,正是由于物质的变化才导致感觉的差异。物质是现象,物质的本质是能量,能量是守恒不变的,要想摆脱痛苦的最终方法就是:脱离变化的物质境界进入不变的能量境界,将生命还原为真正的不生不灭的命。

如前面说过,一个生命现象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现象的开始,为什么当一个生命现象结束时,生命的本质——灵性不能进入能量境界,而还在物质境界形成新的生命呢?想一下,是什么能让人流连忘返?是喜爱,是喜爱将灵性与物质境界紧紧联系起来,俗话说:爱象一把锁。物质能带给人好受和难受,物质带来的好受是人类难以割舍的,物质带来的难受也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人类都是这样的心理,只要好受不要难受,但这又怎么可能呢?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把所谓的好

受难受都舍弃,离开这个境界,二是不想要难受可舍不得放弃好受,那正是我们正在过的生活。第二种选择不必讨论,研究
一下第一种选择如何实现。

要想脱离物质境界进入能量境界,就要断除与物质境界的一切联系,而诸多联系中最大的就是喜爱。物质能带给人好受,好受令人喜爱,而喜爱只是内心的情感,是思想活动。物质是现象,是变化的浮云,因物质而产生的想法是浮云中是浮云,是虚幻中的虚幻,所以一切的想法最终都如痴人说梦,由这些想法所支配的一切行为最终都如捕风捉影,都是白忙活一场,何必呢?要离开这样的浮云境界首先要舍弃一切喜爱,再就是停止一切想法,因为这些想法都是基于物质的虚妄之想,也是喜爱出生的地方。人类脑海中的想法如江河般念念不息,要用一些方法,如:平心静气,关注于呼吸并数呼吸的次数,用这一念代替万念,坚持久了有定力了,再把数呼吸这一念舍去。用诸如此类的方法停止一切乱想。摆脱了所谓物质的困扰与蒙蔽,灵性中的智慧就会显现出来,就能回归到能量的不生不灭的境界,因为灵性本来就是能量属性的。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是习惯,习惯成自然,要克服长久以来的习惯,用新的模式取代原来的模式,需要艰苦的努力。比如迷途知返,迷途走了多远,回去的路就有多远。有几点要注意,爱有个孪生体叫:恨,它是爱的背面,爱不成它就显现出来了,发现恨,说明爱没舍尽;爱有个尾巴叫贪,爱了想要就是贪,有贪就还有爱;爱还有个现象叫痴迷,痴迷什么就是爱什么。

达到能量境界,连好受和喜爱就舍弃了,是不受苦了,可还有快乐么?当然有,人类受物质的躯体所限,最远也只到过月球,有生老病死等等不尽人意,极不自在,而进入能量境界,无此类限制,有无尽的自在之乐;基于物质的世间之乐随物质的变化属性,如浮云般时生时灭,且乐极生悲,令人把握不住,而能量境界则不然,那是超出世间之乐的不乐之乐,且永恒不变。

人的灵性原本是能量属性,为什么跑到地球成为人了呢?能量本无形无质,不生不灭,其现象却变化无穷,我们所说的星系如空中的礼花,乱起乱灭。能量境界的灵性偶发好奇,就探视之,而地球是我们已知星球中唯一有液态水的,当然具有独特性吸引好奇者的观注,近而观之,不乏山水相依,风景如画,朝辉夕阴,气象万千。于是悄然心动,近尔感受一下,闻其声音,嗅其气味,尝其滋味,触摸把玩,多有适意,于是生喜爱,徜徉其间,流连忘返。因为喜爱及呼

吸饮食,使灵性与物质相融合,形成躯体,灵性也就困在了物质中。当灵性发现这里也有不适意之处,可只因身在此山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了,被躯体所
困所蒙蔽,不能离去,连原本的样子也不记得了,也找不到回去的路。无奈地困在物质境界了。与其说地球孕育了生命,不如说地球吸引了灵性。地球人都有好奇心,不自觉地探寻环境,还总寻求感动,这都是先前留下来的印迹吧。可见好奇、心动是很坑人的呀,戒之戒之。

追根溯源,人类的纠结起始于感觉,由于对感受太过观注,产生太多的想法,才使得灵性与带来感受的物质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既然知道了所感觉的东西只是现象,是虚妄的浮云,那么由感觉所产生的感受和想法也是虚妄的浮云,又何必再去观注和在意呢?对于感觉器官,它们只是探测器,所感觉到的只是探测数据,用过就可以置之不理,不再观注和在意,也不再有什么各种感受,也就不再纠结,没有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了。可以说:人类是因感觉而迷惑,因智慧而觉醒。

道理就感悟这么多,接下来的就剩一个字: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