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心理学教案

发展心理学教案

发展心理学教案
发展心理学教案

廊坊师范学院

教案

二级学院:教育学院

课程:发展心理学

授课时间:2006—2007学年第2学期

授课教师:王素然

教材:林崇德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1月版

参考资料:《发展心理学》林崇德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七版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发展心理学》龚维义、刘新民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第一章绪论

1.教学目标:

(1)了解发展心理学的涵义

(2)掌握发展心理学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

(3)理解并掌握发展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2.本章重点、难点:

(1)发展心理学的涵义

(2)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教学方法:讲授法

4.教学时数:4学时

§1.1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心理学是Psychology,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后来研究对象由灵魂(Soul)改为心灵(Mind),因此心理学也可称为心灵哲学。发展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发展心理学是研究种系和个体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所谓种系心理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又包括两方面,一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前者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研究动物心理学和行为的变化规律;后者是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狭义: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即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认知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其中思维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个性自我意识、能力等,其核心内容为个性或称人格。同时,个体发展心理学研究要注意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根据不同年龄段有分为: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及老年心理学等,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长期以来人们研究的重点是青年及之前阶段,因此儿童心理学几乎成为了发展心理学的代名词。即使现在我们仍可从以后的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人的毕生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

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上面提到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认知及社会性两方面的发展情况,每一方面我们又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有关发展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理论问题;二是个体发展各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

(一)基本理论问题

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的问题如下:

1.关于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人类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

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外因问题(心理发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3.关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问题(心理是连续发展的还是分阶段的)

具体内容将在下一章做详细论述

(二)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年龄特征的概念(P13)

年龄特征是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普遍性)、典型特征(代表性)或本质特征(具有一定性质)。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代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

2.年龄特征即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

性、知识结构的顺序性及社会活动的顺序性等。可变性的决定因素有:个体的物质生活条件、文化背景、个体生理发展、主体活动、人格差异等。

3.年龄划分的标准

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划分年龄阶段是一个迄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划分,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划分标准:

(1)以生理划分为标准,例如柏曼以内分泌腺为标准分为:胸腺时期(幼年时期),松果腺(童年)时期,性腺(青年)时期等。

(2)以智力发展为标准,如皮亚杰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3)以个性发展特征为标准,如Freud与 Erikson的年龄阶段划分

(4)以个体活动特点为标准,如达维多夫和艾里康宁:直接的情绪交往活动(0-1岁),操弄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本的学习活动(7-11岁),水有意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8岁)。(5)以生活事件划分为标准:如成人初期(18-35岁,选择职业,建立家庭),成人中期(35-55岁和60岁,成就事业抚养子女),成人晚期(60岁以后,退休等)。

4.目前常用的划分方法

新生儿期(0-1个月)

乳儿期(1个月岁)

婴儿期(1-3岁)

童年早期(3-6、7岁)

童年中期(6、7岁-11、12岁)

童年晚期(11、12-14、14、15岁)

青年前期(14、15-17、18岁)

成人初期(18-35岁)

成人中期(35-55、60岁)

成人初期(60岁以后)

§1.2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的儿童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后半期。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因为这在心理学史上是第一部用观察和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比较有系统的科学的著作。《儿童心理学》是普莱尔对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3岁进行的观察记录,也包括一些实验性的观察。普莱尔因此成为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二十世纪70年代之前,

发展心理学几乎等同于儿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做了研究,70年代以后,对生命全程的研究才迅速发展起来。就我国情况看,直到1991年朱智贤先生去世时,还是以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为主。

一、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原因

(一)近代社会的发展

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第一本儿童课本《世界图解》。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提出对儿童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法则”。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发表著名小说《爱弥尔》,抨击当时的儿童教育违反儿童天性。

(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近代科学的三大发明:细胞、能量转化和进化论,要求科学要从发展变化上来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的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写成的著作《一个婴儿的传略》(1876),为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准备了直接的前提。

(三)近代教育的要求

教育理论中的“心理学化的教育”观点,影响了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二、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普莱尔的《儿童心理》共分三编:第一编讲感觉的发展;第二编讲意志的发展(主要是动作的发展);第三编讲智力的发展(主要讲语言的发展)。

三、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几个有影响的心理学家

(一)霍尔(1844-1924)和复演说

霍尔是受冯特影响而在美国创办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心理学家,同时也是推动美国儿童心理学研究上最有影响的人物。1891年他创办了《教育学报》(后改名为《发展心理学杂志》)。他的《青年期》(1904)一书是他的代表著作,中译本《青年期的心理与教育》是《青年期》一书的缩写本,这本书的特点,除了在方法上广泛运用问卷法以外,在理论上他把当时生物学上复演学说运用来揭示儿童心理发展。霍尔也是最早研究老年心理的心理学家,1922年他出版了《衰老:人的后半生》一书。

(二)鲍德温(1861-1939)、杜威(1859-1962)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1、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鲍德温的儿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融合理论,用他自己的话说,其目的在于勾勒出“发生心理学体系”的轮廓,以期创立一种将“最新的有机体适应的生物学理论与婴儿发展的学说融合生成的理论”。他要阐述的核心问题是贯穿于进化过程中的某种现象的心理顺序的发展。鲍德温将发展分析为三个部分:儿童认知的发展;人格的社会和认识基础;行为的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关系。且三者是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

2、杜威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杜威是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心理学运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使三者结合起来。他强调教育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他认为,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基本就是以本能活动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生长的过程。教育就是本能的生长过程。

(三)施太伦(1871-1938)和人格主义学派

他的《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是一本权威性的著作。认为在宇宙中人格是唯一的实在,个人是这一人格的具体体现,这完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他并且认为人格是有目的性的,目的的实现又和客观环境分不开的,一方面,目的要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又可以影响目的的实现。在遗传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所谓“辐合说”,认为遗传环境是不可分的,表面是折中调和论,实质上还是唯心主义的遗传决定论。

(四)比纳(1857-1911)和测验学派

比纳和西蒙合作制成了由许多题目构成的第一个测验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准量表,叫做1905年量表。

§1.3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即 What,Why ,How的关系。(具体见P64)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点(特殊性)

(一)年龄—一个特殊的自变量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可以将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看作是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各因素的函数,在这一函数中年龄通常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自变量(自变项、独立变量)。其特殊在于它是一个不可人为操纵的变量,因此我们只能做相关研究而不能做简单的因果分析。如不能将儿童态度的变化简单地解释为年龄的增长,很可能是由于儿童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增强导致。在发展心理学中年龄的表达方法有:

1.历法年龄(实际年龄):实际生活的年龄,又有三种表达法,(1)原原本本地指出年数和月数,如1岁6个月;(2)实足年龄,如5周岁,5岁生日到6岁生日之间;3)从上一个1.5岁到下一个1.5岁之间,如5周岁,4.5岁到5.5岁之间。

2.生理年龄:以人体生理发育及机能的成熟程度为指标的年龄。

3.心理年龄(智力年龄):用某年龄大部分被试能完成的心理作业水平来表示,如在智力测验中,如果大部分5岁儿童能通过而4岁儿童不能通过,可以说其智力年龄为5岁。

4.自我或他人知觉的年龄:自我或他人知觉的年龄往往与实际年龄不符。自我知觉的年龄往往落后于实际年龄,如第一次中学生成自己阿姨、第一次青年人称自己阿姨的时候,突然感到惊讶。因此“年龄象一列不断前进的列车,而自我总是处于列车刚启动的那一刻,惯性使自我总落后于实际的年龄”。(二)研究对象的范围跨度大

发展心理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到出生、衰老、死亡,年龄跨度非常大。既要考虑到某年龄段的特征,又不能分析每一年的变化;同时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其方法也有很大差别。如对婴幼儿的研究,需使用特殊的方法。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研究结果的选取与评价要依据客观而不是主观需要,这应该提升到科学家的职业道德高度来认识。

矛盾性原则:依据自然辩证法的矛盾性原则,认识到心理与行为特点的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层次性原则:心理发展是分层的,任何一种心理形态都是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向复杂发展,但低层次心理形态不会随着高层次心理形态的出现而消失,而是高层次心理形态反过来推动和促进了低层次心理形态水平的提高。如,动作思维与语词逻辑思维、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的发展。

教育性原则:发展心理的研究是为教育服务的,不能伤害被试(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行为主义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而受到谴责。阿尔伯特(7-11个月)恐惧情绪反应实验。

理论联系实际(生态化)原则:强调重视自然与生态社会环境下对被试的研究,重视自然实验。

四、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三种基本的研究设计

(一)横断研究设计

召集在同一时间里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优点是时间短、取样大,声时省力,不易受时代变迁的影响。缺点是无法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二)纵向研究设计(追踪研究)

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优点是可获得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资料;缺点是被试易流失,受时代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多,可能混淆自变量。如特曼1921年对1528名超常儿童的追踪研究,长达63年,其中419人去世,37人中途退出,17人“失踪”。

(三)系列交叉研究

综合运用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的方法,可兼顾二者的优点。如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

6-7岁组7-8岁组8-9岁组

8-9岁组9-10岁组10-11岁组

10-11岁组11-12岁组12-13岁组

12-13岁组13-14岁组14-15岁组

三年内,6-15岁被试每个年龄段2组数据,每一年内的研究属于横断研究,三年看起来则属于纵向研究。

五.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实验法。此部分内容安排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课堂答疑。注意几个问题:

1.概念、分类、优缺点、注意事项

2.补充观察法,从时间上分:长期和定期观察;内容上分:全面和重点观察3.扫清教材理解障碍

(一)观察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一般生活条件下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且根据观察结果判断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1、从观察时间分

( 1 )长期的观察即在比较长的时期内继续进行有系统的观察。

( 2 )定期的观察即按一定时期进行观察。

2、从观察内容分

( 1 )全面的观察,即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的心理表现。

( 2 )重点的观察即有重点地观察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某一活动或某一活动过程中的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的心理表现。

(二)实验

实验也是一种观察,只不过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即有计划地控制各种条件,在各种条件中,特别引起或改变某一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1、自然实验

自然实验,即在儿童日常生活活动的自然情况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因素,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的变化。

2、教育心理实验

儿童心理的研究跟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影响下,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3、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进行的,有时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

(三)谈话法

谈话法是通过谈话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研究实例

给167名6-14岁儿童讲故事:“一个假日的下午,一位母亲带着她的孩子们沿着罗纳河散步。4点钟时,母亲分给每个孩子一只卷饼。当孩子们开始吃卷饼时,最小的孩子不小心把他的卷饼掉到河里去了。母亲该上怎么办?要不要再给他一只?其他的孩子有什么想法?”结果有三种回答类型:“不再给他”(主张惩罚);“再给他一只,这样每人都有一只了”(主张平等);“因为他小,所以再给他一只”(主张公道,即体谅年龄的差别和具体情境)。

6-9岁 10-12岁 13-14岁

惩罚 48 35 17

平等 3 55 42

公道 0 5 95

(四)问卷法

问卷法是用书面儿童表让儿童填写,从而了解儿童心理的一种方法。

(五)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对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18岁女孩的日记

?苦恼三件事:

我的眼睛很鼓,一笑鼓的更很,于是乎我的同学们给我起了个“金鱼眼”的外号。我的头发枯黄而且少,我的同学背后叫我“毛儿稀”。

我的胸部扁平,乳房不发育,而腰部以下却“发育旺盛”,腰粗、腿粗、臀围大,我的同学叫我“梨型身材”。

三件事集中于我一身,我太不幸了。救救我这个丑女吧!

本章思考题

1.填空

(1)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2)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类型有系列交叉研究、纵向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

(3)发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实验、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

(4)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矛盾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5)儿童心理学正式成为科学则从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算起

2.概念解释

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

3.简述

(1)发展心理学涉及涉及哪些基本理论问题?

(2)发展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3)目前常用的心理发展年龄划分方法。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理解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关于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能运用这些基本理论解释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4.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2.斯金纳的行为发展心理学理论

3.华生与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根据他对病人人格进行研究提出的人格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情欲说。人格发展理论和心理发展阶段的理论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与感知相联系的;无意识则包括个体的原始冲动、欲望和本能。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人格结构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由先天的本能和基本的欲望组成,是无意识的、非道德的,代表着直接追求和绝对满足生物本能的人格方面。遵循

“快乐原则”行事。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本我可能在幻

想中得到满足或闯入梦境,弗洛伊德将这称为初级过程思维。

自我:介于现实世界和本我之间,其作用是妈妈组本我的需要,同时又要压抑和控制他的冲动,使他能获得为现实所许可的那种快乐,也不至于因为本我的

盲目冲动而受到伤害,是意识的、理智的,遵循“现实原则”行动。自我与

本我可比喻为骑士与野马的关系。个人在人格结构中能自我支配行动,思考

过去经验,计划未来行动,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弗洛伊德称为二级过程思

维。

超我:是自我的一部分,是一种监督的自我,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既通常所说的良心。它与自我不同,不仅使本我的欲望得到延迟满足,有时甚至根本

不能得到满足。当自我不能控制本我的冲动时,自我就会产生内疚感、犯罪

感来惩罚自己。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既提出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又具体规定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

1.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即力比多。每个阶段以力比多集中投放的身体部位进行区分,这个身体部位称为性感带。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人的人格早在儿童早期,或者说在5岁前后就已经形成了,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他根据性感区的不同,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肛门期(1-3)前生殖器期(3-6)潜伏期(6-11)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

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

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

●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

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中心。

●弗洛伊德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力比多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

种危机:固着和倒退。如果力比多的满足在某一阶段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称为“固着”,倒退是力比多倒流的初期发展阶段,心理还停留在儿童的水平上。

2.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口唇期(出生~1岁)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通过口唇、咀嚼和吞咽等活动。如果人格发展停留在这一阶段,就形成口唇性格。这类人往往贪吃、抽烟、酗酒、过分依赖,总希望被照顾,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强求别人,缺乏耐心,贪婪,多疑,悲观。

肛门期(1~3岁)这个时期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如果父母管制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门性格。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性器期(3~6岁)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出现恋母情结、恋父情结、阉割恐惧、阳具嫉妒等。人格发展如果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性器性格。男性,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女性,为了对抗恋父情结,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的形象,一方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

潜伏期(6~青春期)性冲动开始进入暂时停止活动的时期,儿童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界限分得很清楚,常常分开做游戏,甚至互不往来。

生殖期(青春期、性征期、两性期,12—20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

(总结插入表,见刘金花编《儿童发展心理学》P255)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新弗洛伊德主义)

埃里克森祖籍是丹麦,生于法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林汉。1933年定居美国。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即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和的作用。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是不同的八个阶段,而人从出生到成人则经过六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由于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有两个极端,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一个人的个性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埃里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

1、信任感对怀疑感婴儿期(0-2或0-1.5)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出生后就有种种生物性需求,要吃、喝、抱、亲等,一旦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对周围的人及其世界的信任感。这种对人和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以后各阶段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础。(曾子杀猪)

2、自主性对羞怯感或怀疑儿童早期(2-4或1.5-3)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我来”“我不”成为一些孩子的口头禅。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在成人关怀儿童安全的条件下培养儿童自由活动的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学前期或游戏期(4-7或3-6)主要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也称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儿童可以在言语和行动上更广泛地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主动性大大增加。在主动探索的同时,会与别人的自主性发生冲突,因而会产生内疚感。他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龄期(7-12或6-12)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意味着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为了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也为了不落后于其他同学,儿童必须勤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又时不时渗透着害怕失败的情绪。这种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便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12-18),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系列的感觉。

(前面五个阶段是根据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以下三个阶段是埃里克森的发展,使他的理论更加完善。)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18-25)恋爱与婚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亲爱。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25-50)主要通过生儿育女,获得生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现着关怀的实现,积极的成果是关怀后代。这里的繁殖主要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关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成年晚期(50-)在体验了人生的众多的喜怒哀乐后,这一阶段主要为获得综合的完善感,避免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感,体现着智慧实现。积极的成果为体验完成人生的使命感。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行为主义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造的,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心理、意识都被归结为行为。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法。他提出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有什么反应,就可以推理想出是由于什么刺激所引起。他的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他的主要著作是《行为主义的心理学》(1919)和《儿童心理教养法》(1928)等。

一、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及其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思想的核心是条件反射学说(经典条件反射学说)。他把意识和行为看作反射,反射又分为两种。

1.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在种系发育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神经联系是固定的

条件反射:由信号刺激物所引起,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2.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外界现实中具体的刺激物,如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的具体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的词、语言等抽象的信号,是大脑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所特有的产物。两种信号系统是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抽象化和概念化。后者是社会的产物,不仅是信号的信号,而且还代表着社会的要求,调节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调节着人的行为,使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具有目的方向性和自觉能动性。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是组织人类心理活动特有的生理机制。

3.对行为主义的影响

华生用条件反射法排斥主观内省法而推崇客观观察法的实验技术,后来把条件反射法作为形成一切习得性行为甚至人格的一把钥匙;斯金纳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发明了斯金纳箱,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4.与行为主义的区别

(1)行为主义不同意巴甫洛夫提出的人与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有本质的差异;(2)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而巴甫洛夫并不否定意识。

二、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华生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突出观点是环境决定论。主要体现在:

1.否认遗传的作用,理由有三个方面(见教材P38)

2.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给我一打健康婴儿和一个我可以给以特殊培养的世界,我保证在他们中间任意选择一个,训练成我想要培养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小偷,而不管他的天赋、爱好、能力、倾向以及他祖宗的民族和职业。”

3.学习理论认为条件反射是行为形成的基础单位,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刺激是可以控制的,所以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

(二)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

1.关于儿童的怕、怒、爱的研究

华生声称出生婴儿只有三种非习得性情绪反应:怕、爱、怒。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条件反射,促使儿童情绪的不断发展。他指出儿童的情绪为家庭环境所形成,父母是情绪的种植者和培养者。到3岁时儿童全部的情绪生活和倾向,已经打好基础。这时父母们已经决定了儿童将来是一个快活健康品质优良的人,还是一个怨天尤人的精神病患者;亦或是一个睚眦必报、作威作福的桀骜者,或是一个畏首畏尾的懦夫。

华生强调情绪是一种模式反应。他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爱、怒、怕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这三种基本情绪模式主要由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经典的阿尔伯特恐惧情绪实验,后来受到批评)

2.关于儿童嫉妒和羞耻的研究

华生通过实验研究认为,嫉妒是产生即不存在于恋母情节,也不是独子(女)对小第(妹)出生的仇恨,嫉妒是一种行为,引起这种行为的刺激是爱的刺激受到限制,从而引起了反应,这种反应属于愤怒的反应,除了原始内脏的反应之外,还包括身体习惯的模式,如争斗、拳头、发泄不满的词语等。

华生认为羞耻与手淫有关。手淫后血压升高,皮肤的毛细血管膨胀,出现面红耳赤的状态。而这种手淫的行为从小时侯起边受到父母的制止,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因此以后无论遇到什么(语言的还是动作的),只要与生殖器有关,就会引起儿童的面红耳赤的状态,并产生羞耻情绪。

三、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在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与华生的S—R理论不同的是他区分出了反应性行为(刺激先于反应而自动地诱发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反应在先刺激在后)。(一)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1.关于强化作用

设计斯金纳箱,杠杆—小白鼠—食物,推出小白鼠的活动是受到食物的强化,强化使反应的速率加快,目的性增强。他试着把这种操作性反应原理应用在儿童身上,并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等对儿童的作用。

(1)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儿童偶尔做出某种动作而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大大增加,强化次数增多,概率也随之加大,就导致了儿童操作性行为的建立。因此,只要操纵好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塑造出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的行为。

(2)强化在儿童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依斯金纳看来,儿童所以要做某事是想得到成人的注意,要想使儿童的不良行为消退,可通过对其行为不于理睬,不加注意。他认为练习次数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并不重要,只练习不强化便不会巩固和发展起一种行为。如对儿童的哭闹行为反应。(3)强调及时强化认为若不及时强化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如儿童帮父亲拿来拖鞋,强化延迟了时间,在孩子玩积木时才给予强化,孩子的行为将得不到巩固。对行为的强化可采取持续强化(开始时)与间歇强化的方式(想使一个行为保持长久)。

2.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

积极强化(正强化)作用:由于一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

这种作用是经常的。

消极强化(负强化)作用:由于一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作用。

二者的效果都是增进反应的概率。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的方法,提倡强化的积极作用。

(二)儿童行为的实际控制

1.育婴箱的作用(见教材P41)

2.行为矫正消退原理的运用,对儿童的寻衅、吵闹、自伤行为不于强化3.教学机和教学程序由于不满小女儿老师的行为而设计教学机器。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但也防碍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四、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与刺激反应学习不同,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动机过程四个组成部分。他认为行为受到的强化有以下几种方式:

直接强化:既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的行为者直接进行干预。

替代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或赞扬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罚的行为,就会消弱或抑制产生这种行为的

倾向。

自我强化:即行为达到了自己设定的标准时,以自己能支配的报酬来增强、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个人标准。

(三)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即社会引导其成员按照社会认可的方法去活动。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化内容。

1.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当攻击性用合乎社会的方法表现时(如球赛或打猎)就受到成人的奖励,否则就惩罚他们。被强化的行为得到模仿。

2.性的作用认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也是通过社会学习,尤其是模仿作用实现的。通过观察学习两性的行为,模仿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有时甚至会停止对异性模式的细心观察。

3.自我强化社会学习影响了自我强化的标准,也影响了强化的方式。如教材中提到的

实验。

4.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帮助、合作、利他等。通过给儿童提供利他行为的榜样,可增加利他行为。

本章思考题

一、填空

1.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将力比多定为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把成熟前的心理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期、潜伏期、青春期。

2.皮亚杰既强调发展,又强调内外作用,是一种辨证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主要从分期、方法、信息加工论、教育的作用等方面来修正皮亚杰的理论。

二、解释概念

观察学习、固着、倒退、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三、思考题

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2.简述斯金纳的行为发展心理学理论

3.简述华生与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理解维果斯基、皮亚杰和朱智贤的心理发展基本理论

2.能运用这些理论解释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现象

3.能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维果斯基的历史—文化心理发展观

2.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发展观

3.朱智贤的辨证唯物主义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三节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俄国的心理学家,主要研究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

与言语、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世纪20年代,和列昂节夫、鲁利亚一起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发展起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一、社会文化—历史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他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在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影响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1.两种心理机能维果茨基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作了区分。认为所谓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等均属于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过程则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具备以下特点:①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②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③就其实现过程的结构而言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发展的实质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的心理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的内容。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二、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概念维果茨基对儿童心理学的另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换句话说,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是第一种水平(现有发展水平)与第二种水平之间的范围。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自己的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概念在教学领域受到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4.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二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怎样发展教学的最大作用,维果茨基强调了“学习的最佳期限”。认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发展的前面。

第四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是当代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瑞士日内瓦大学的教授、卢梭研究所所长。他和他的同事们以研究儿童的认知,特别是儿童的思维或智力的发展闻名于世,人们称之为日内瓦学派。他认为自己是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理论的。生物学、逻辑学、心理学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智力心理学的基础。(一)发展的实质和原因

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认为心理、智力或思维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只是一种适应,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客体对动作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儿童心理或行为乃是儿童心理或行为图式(如吮吸动作、抓握动作以及其他心理活动,这是内因)在环境(外因)影响下不断通过由同化、顺应(或异化)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从而就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与环境取得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他认为这种发展是和环境条件有关的,但环境(包括社会、教育和语言)却不起决定作用。

(二)发展的因素与结构

1.心理发展因素;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四: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2.心理发展结构他认为心理发展的结构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结构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下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主题的动作。类似于吸收的过程。同化只是数量上的改变,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如从吃奶改为吃饭,需要改变原来的动作,采取新的动作以适应环境变化。类似于消化过程。顺应是质量上的改

变,促进创立新图式或改变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即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

(三)发展的阶段

1.皮亚杰一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重要

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从而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这就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的范围。但在这一时期,他还没有所谓“守恒”和“可逆性”,只能从自我考虑问题,不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这就限制了他掌握逻辑概念的能力。

(3)具体运算阶段(7-12)。儿童开始了“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但还离不开具体事物或形象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运算,主要属于群集运算阶段(即分类和序列)。

(4)形式运算阶段(12-15)这时儿童根据假设对各种命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开始接近成人的思维水平。

知识链接

“运算”一词是皮亚杰理论中的一个特有的概念,它有几层含义。其一,运算是内化的动作,即能在头脑中进行的思维活动。其二,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动作。如1+2=3,它的相反就是3-1=2。其三,运算具有守恒性。其四,运算具有系统

性。

群集结构举例

●生物

●动物非动物

●家畜非家畜

●牛非牛

●小明有一个哥哥叫小光,小光有弟弟吗?

客体永久性实验(一岁前)

“守恒”实验

三座山模型(思维自我中心)

“可逆性”实验

2.阶段理论要点(见教材P53,不做全面要求)

第五节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朱智贤的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现了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人的发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和教育决定的?是心理学界一直小争论的问题。他首先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无论遗传因素还是生理成熟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条件,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环境与教育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2.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住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3.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环境和教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教育条件在儿童心理上起着主导作用,但是这并意味着它可以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主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他指出只有那种高于主体的原有水平,经过他们的主观努力后又能达到的要求才是最适合的要求。(即最近发展区的实现途径)

4.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

强调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既有本质的、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共性),又有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个别特点(个性)。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三、提出下心理发展研究的中国化问题

本章练习与思考题

一、填空

1.朱智贤在心理发展周关于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教育与发展、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而重大的理论。

2.皮亚杰既强调发展,又强调内外作用,是一种辨证发展观。新皮亚杰主义主要从分期、方法、信息加工论、教育的作用等方面来修正皮亚杰的理论。

二、解释概念

最近发展区、图示、同化、顺应

三、思考题

分别简述维果斯基、皮亚杰、朱智贤等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三章胎儿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胎儿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2.掌握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影响胎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2.胎儿发育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

演示与讲解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关于儿童心理的研究,虽然一般都是从儿童出生后开始的,但每一个儿童都有一段出生前的发展过程,了解这段过程,对于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必要的。

儿童出生前是从一个受精卵、即合子发展而来的。尽管这个合子是否会成为一个新的生命,要受各种条件制约,但毕竟这种可能性是具备的。

有人把有机体的发育比做一条船的建造。造船开始于一组设计,有机体的遗传物质(基因)的作用就类似这些设计。它们发出特殊的指令,在何时何地制造何种蛋白质——构成有机体的原材料;又在何时何地把生物的合成物放在一起,形成发育的胚胎。这只船造得有多好,即胎儿发育得有多好,和这些设计、这些遗传指令直接相关。这些遗传信息来自父母双方。如果把人的生命看作是周期循环的话,可以说,一个人的生命结束了,但他所具有的遗传陪息却通过精和卵传递到合子中,于是一个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人类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万世长存。

一、胎儿的形成过程

(一)胚种阶段(0—2周)

一旦一个精子和一个卵子成功地结合,合子将开始分裂再分裂。第一次分裂在合子形成后36小时之内开始。最初的细胞组成一个小球称作胚种。在合子形成后60小时的时候,大约有12—16个细胞,到76小时时,小球中大约有60个细胞。

这个细胞团组成的小球会缓慢地由输卵管移入子宫,一边移动、一边分裂。当它到达子宫的时候——在约受孕后第4天,里面的细胞已有上百个,并且其中充满了液体。在以后的几天中,细胞的分化和组织变得更加明显。在胚种一边的较大细胞形成胚胎圆盘,它将会发展为胚胎和胎儿;其余的细胞将形成胎盘、羊膜囊等。

胚种在子宫腔中大约自由漂浮1—2天,然后开始慢慢地把自己移植到子宫壁上。因为胚种是逐步地把自己像种子一样埋在子宫壁上的,因而这个过程叫移植,移植过程大约需1周完成。

当移植全部结束时,约在合子形成后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圆盘开始分为不同的层,它们是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

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

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和排泄系统。

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这时的胚胎圆盘变为胚胎。

在移植结束的时候,胚种中的那剩余一部分细胞也开始了工作。首先,羊膜囊开始形成,并且里面充满液体,这些液体就是羊水。胚胎开始漂浮在羊水中。同时,胎盘也开始形成。通过胎盘,母亲给胚胎供氧和营养物质,胚胎也可以把它血管中的废物送还给母亲。在胎盘中,有来自两个循环系统的上千个小血管,只要很短时间,血液就可以分散到若干分支小血管,营养也很容易地从一个小血

完整word版,发展心理学考试重点 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绪论 1、发展心理学(背):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生命全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1)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方面。 弗洛伊德修订了自己早期把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的这种二分法而引入了自我、本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①本我 本我:本我是原始本能的自然表现,在人格中最难接近而又最有力的部分,类似于“无意识”的概念,遵守“快乐原则” 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本我可能闯入梦境。 ②自我 自我: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本我与现实世界的中介,遵守“现实原则”,属于意识结构部分, 随着儿童长大,他们发现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要考虑后果和现实经验,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就是自我。 ③超我 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超我遵守“道德原则”,部分属于潜意识部分属于意识 前者是超我中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构成的,是抽象的东西,使个体为之奋斗。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但自我控制的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而超我则有是非标准,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而且可能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 (2)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 师承于安娜·弗洛伊德的艾里克森,提出了人的八个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的过程在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 名词解释: 积极强化作用:由于一种刺激的加入增进了一个操作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作用 消极强化作用: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反应的概率的作用 (3)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①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结果而进行学习(名词解释) 观察学习的强化可以是三种,即: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的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实质: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质变的过程) 心理发展与教学:①最近发展区思想 最近发展区:(名解) 维果茨基认为,至少要确定两种发展的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这是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要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是在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

儿童发展心理学(刘金花)-笔记

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概述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 从狭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从广义上说,发展心理学包括动物心理学或比较心理学——比较动物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心理,研究动物种系心理发展的图景与规律;比较处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各民族的心理,研究人类种系心理发展的历史轮廓和规律,以及研究人类一生心理发展规律的个体发展心理学。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围,不同于常识所称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从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含内隐的心理特征。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对心理发展原因和机制的揭示,不仅有助于我们构建有关心理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也使我们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培养与干预具有了科学的依据。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相同的模式,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仅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各不相同,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也不相同。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遗传的作用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充分体现了,环境则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施加影响。儿童生活的环境各种各样,这些环境因素也被视为儿童行为的生态圈。在这些生态环境中,儿童接触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分别是家庭、学校和社区。 就家庭而言,父母的养育方式、文化水平与职业状况、父母个性、亲子关系的质量、家庭类型(完整家庭还是单亲家庭)、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等是对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 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班级凝聚力、教师的教学与管理方式等,对不同的儿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社区环境方面,邻里关系、社区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社会支持体系等是较为重要的环境变量。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模式,测量和解释发展的个别差异,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探究不同的外在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儿童顺利地度过每个发展阶段,帮助儿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或暂时的障碍。 例如,通过对儿童早期依恋现象的探讨,提出有助于儿童形成安全依恋的有效方法。 通过对学龄初期儿童认知与行为特点的探讨,可以提出培养儿童注意力集中、行为自我控制的有效手段,从而减少儿童的多动行为三、儿童心理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1)对儿童发展过程本身的探究和描述。 (2)对基本理论假设的检验。 (3)儿童的社会实际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2010.06.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期末复习介绍(文本) 建华:各位老师,今晚对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进行一下梳理,并就各章容进行必要的举例,便于大家组织课程期末复习。 伍康:请问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期末复习方向是什么?谢谢! 建华:伍老师:你好! 为了使学生能有一个较明确的课程复习容,我将对课程各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前四章的已挂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文本)中,今晚将对后面的章节进行梳理。 建华:不知学生对已前这种复习方法感觉如何?以前是以综合练习的方法揭示各个知识点的。 伍康:老师,对不起,刚才没看到你的回复。收到。 邓红红:老师,晚上好! 我觉得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复习还是比较有条理的,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的学习顺序进行梳理,容易理解和接受! 伍康:同意邓老师的看法。另外,想请教老师在备课中有没好的或查找资料的方法推荐呢?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邓红红:老师,能否简要说一下答题思路!谢谢! 建华:简答题简要回答述性知识点即可,论述题除阐明观点外,还需要对此做必要的解释,分析题之类的需要根据材料容按要求回答,阐明观点,分析原因,提出措施等。详细说明也可参见前几期的说明。 建华:中国学前教育,各相关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网以及中知网都是很好的,建议大家可以去看看,CNKI学术期刊网是收费的,不知你们当地可否免费进?以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章可以出来很多最新的研究材料。 建华:各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1.考核的知识点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考核要求 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案例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实验中学林广寒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示: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活动二: 展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别人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

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他?你眼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那个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活动三: 演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师沮丧:“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上,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展示: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齐答:“一个白点”。 师高兴道:“同学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生活中也是这样,评价自己或别人不能只把眼光局限于他的缺点,我们更要认识他的优点。 谈一谈:你同桌的优点吧!指名谈,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你还想谈谈谁的的优点?能谈谈你自己的优点吗?(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教师归结:人各有所长,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把自己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 活动四: 问一问:看来同学们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了,进而发展自我,为自己建立信心、树立自尊。这样我们就能扬起头来,迎接挑战。那么如何培养自信心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2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熟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研究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2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一、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的实质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年龄特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不同儿童的个别差异。 三、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1、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为一切从事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的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撑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一、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格塞尔(Gesell, A. , 1880-1961)是成熟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研究的兴趣集中于生理成熟、成长和心理发展的同步关系。 格塞尔本人很少费神去注意其他人的观点,而是醉心于自己的研究。他的著作大部分是介绍自己的研究材料。其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对同卵双胞胎的对照性研究。他曾将一对同卵双胞胎的孩子作为被试,在不同的成熟期训练他们走路、攀登、滑旱冰等动作。研究结果表明,在儿童没有达到明显的成熟准备之前,经验的训练是收效甚微的。即使在最初的训练中取得了一点成绩,也同样没有多大价值。到了一定的成熟准备期,从未接受过这种行动训练的孩子,只要略加训练就可以迎头赶上。格塞尔还认为,儿童的兴趣和活动是在逐渐扩大的,起初只是身体的自我活动,以后涉及社会环境。 双生子实验(P10)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48 周起每天作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 周。到第52 周,他能熟练地爬上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结果。 【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1.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 实验说明的问题揭示了儿童发展的原则:发展方向、相互交织、机能不对称、个体成熟的原则、自我调节的原则。 实验说明的育儿观念: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 (二)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派简述 1、精神三种层次理论 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打印版

<目录>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4.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p55 5.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p62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p86 7.儿童使用形容词的发展过程有何特点p132---新的内容(7.儿童话语发展特点p133) 8.简述“单词句”(含义+特点)p135 9.句子的理解策略有什么P138 10.语言获得相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Piaget)p146 11.良好的情绪或健康的情绪的特征p173--新的内容 12.情绪发展的总趋势p182 13.影响怯生的因素(定义+影响因素)p183 14.玛西娅的同一性发展理论p221 15.性别恒常性(性别一致性)发展要经历的三阶段p225 16.什么是依恋(定义+类型)p243 17.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p252 18.缪勒和白莱纳把婴儿同伴相互作用划分为三阶段(同伴的作用)p256 19.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三阶段p274 20.儿童观察力发展的大致趋势p75(老师补充的) 21.思维(认识)的起源发展p78 22.儿童话语发展的特点p123(老师补充的) 【论述】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对教育的启发)p8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3.“视崖”实验(目的+结果+结论)p76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评价p93)p86 5.论述皮亚杰对人类思维的起源、结构和机制的看法,以及你对该理论的评价。(老师补充的) 6.语言获得理论(有什么+代表人物+观点)p144 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区别p196 8.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阶段”p197 9.简评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200 10.影响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p202 1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p274 12.柯尔伯格(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名称+特点)p277 【简答题】 1.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阶段+代表人物)p8 这场争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绝对决定论:争论的双方把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起来。或者是强调遗传决定发展,完全否定环境的作用;或者是环境决定发展,完全否定遗传的作用。 遗传决定论——以优生学创始者高尔顿为代表。 环境决定论——以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为代表。 2)共同决定论: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的影响。 斯腾——遗传与环境的“辐合论”; 鲁克森伯格——遗传与环境的作用论; 格塞尔——成熟优势论。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与学习。学习与生理上的“准备状态”有关,在未达到准备状态时,学习不会发生,一旦准备好了,学习就会生效。这就是成熟-学习原则。该理论主要来自于双生子研究。 3)相互作用论:在共同决定论的基础上,一些心理学家进一步分析了遗传与环境两个因素的关系,提出了相互作用论。代表人物有:皮亚杰、阿纳斯塔西、沃纳、瓦龙和苏联的维列鲁学派的心理学家。 2.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p10 (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 (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3.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含义+优缺点)p30 1)横向研究又称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优点:时间短、取样大;取样大,材料更具代表性;时间短,不易受时代变迁而带来的影响。 --缺点:由于被试的取样是来自不同年龄点的不同个体,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能确切地反映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特点。 2)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个或同一群个体,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定期的观察、实验或测量,以探究某个心理特质随年龄变化的发展规律或特点。 --优点:可以获得心理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资料,尤其可以弄清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探明早期发展与以后阶段心理发展的关系。 --缺点:被试的代表性问题。由于纵向研究历经的时间长、耗资多,选择的被试不可能像横向研究那样数量大;被试的流失影响取样的代表性;可能使被试产生厌烦情绪和学习效应;长期的纵向研究还可能受时代变迁和家庭环境变化的影响。 3)聚合交叉设计:结合横向和纵向的设计方法对不同组群进行多次观察或测量。 --优点:能够区分年龄效应,组群效应和测量时间效应,确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如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内容一、课型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二、教育目的... 如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今天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内容 一、课型 新授课,以陈述型知识为主 二、教育目的 1.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并且引起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的兴趣 2.通过讲述使学生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3.通过写名片的形式达到教师对学生初步了解的目的,且让他们提出建议 三、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知道心理健康的标准 四、难点 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 五、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心理活动课及自我介绍 首先说明本课无教材,指出无教材的好处这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本来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关于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但同时,这要求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想要学习什么,由此安排好适合这个班级的课程。随后,自我介绍及留下联系方式。 师:简单介绍心理健康课的特点互动,体验与参与 本课不同于其它课,更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在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中,很注重当事人自己的想法,通过谈话等手段可以获得比心理测验多无数倍的资料。许多心理学家想了很多方法让当事人表达自己的想法,举例:如箱庭疗法在一个盒子里,由当事人自己放玩具进去,看他们放的玩具和放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内心。所以,在这堂课中也需要学生更主动积极的表现自己。 心理活动课是一节相对轻松的课,但是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引入心理健康的重要。 (二)心理健康的重要 1.讲述心理健康对生活态度及身体的影响 (1)以张国荣为例说明对生活态度的影响 师:同学们知道几年前的愚人节那天,发生了张国荣跳楼自杀事情吗?师:因为他承受了太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素质没有强到可以抵抗这些压力。有一个世界性的研究,发现城市里的自杀率高于农村的,男性的高于女性的。这说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心理素质差的人更有可能选择极端。 (2)说明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绪论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一般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 儿童动作、语言、思维、记忆、情感等心理发展的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 (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 (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2、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遗传决定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其过程是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与暴露的过程。代表人物:高尔顿、主张复演说的霍尔评价: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代表人物:华生:心理发展就是形成刺激反应链斯金纳:外在的强化来塑造和改变评价:片面强调环境的作用 共同伦决定: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斯腾:心理发展是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格塞儿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成熟和学习。 评价:只是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是一种折中调和。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主要观点:1、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2、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这就是说,有时遗传可以影响或改变环境,而环境也可以影响或改变遗传。3、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是动态的。 3、关键期的概念、“印刻”现象,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格塞尔的实验及启示 无须强化的,在一定时间窗口内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即社会性依恋行为的“关键期”。 目前较为综合的看法是: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也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 研究的是双生子在不同的时间学习爬楼梯的过程和结果48,52周何一项训练或教育内容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训对象,都存在一个最佳教育期。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最佳的训练效果。 4、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标志,西方与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发展 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1882年《儿童心理》 5、横向研究、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概念及优缺点 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优点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到较多的资料,有助于描述心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此外,样本也易选取与控制。成本低,省时省力,见效快,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被试的取样是几个年龄点,带有人为拼凑的性质,故不足以确切地反映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依据所描绘出的心理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说课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 下午好!我是学前教育与音乐学院教师:范黑龙。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我的说课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素质水平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专职教师。他们应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他们既能胜任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又能结合幼儿园实际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或其他管理工作。 课程性质 为了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课程的作用 1.学生通过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本知识,为能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理论依据。 2.激发学生对幼儿的兴趣和感情,以此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有良好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打下基础。 3.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心理学依据,奠定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标、内容、方法。 能力目标:能根据所学理论分析儿童心理。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能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敢于表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课程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先修课程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奠定一定理论基础。后续课程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各领域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的提供了心理依据和知识储备。 在专业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中,本课程是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群的核心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高中生心理健康课教案 设计理念:本活动是针对高中生普遍存在的抱怨、嫌弃父母的管束和唠叨,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而父母则普遍感到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为其操心却换来抱怨,而感到苦恼和伤心。为使高中生理解父母,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而设计的。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2、体验父母情深,感悟亲情 3、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 活动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亲情 2、学会处理亲子矛盾冲突 活动准备:课前音乐《月亮船》 课后音乐《母亲》 录像心理短剧《母女之间》、《母女碰撞》 学生心理短剧表演《尴尬》、《父母双亲》 录音材料《一位母亲的信》 活动对象:高中生 活动过程: 一、课前: 教师活动播放课间音乐《月亮船》,营造一种童年亲子间温馨美好的情景氛围 二、上课: 1、教师活动

导言: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是杨玉莹的一首《月亮船》,歌中唱到:(唱)“月亮船呀月亮船,带着妈妈的歌谣,飘进了我的摇篮,淡淡轻辉盈盈照,好象妈妈望着我笑眼弯弯。”这歌声是否勾 起了你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呢?童年我们是享受着父母的疼爱,但当我 们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走进了青春岸,你是否感觉到我们和父 母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约5分钟) 下面,让我们进入心理剧场,来欣赏一则学生心理剧《母女之间》 2、学生活动 问题引出:学生心理剧表演《母女之间》(播放录像) 找学生按角色表演心理剧《尴尬》(可临时找学生也可事先安排) 3、学生活动 同学们,类似以上两则心理剧中发生的事情,在你的身上有没有过呢,下面,让我们进入自由聊天室,来聊一聊你的父母吧。前后 桌为一组,给5分钟的时间,然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好,下面,请每组选代表发言(约5分钟)(根据时间确定发言人数) 4、教师活动 心理点拨:同学们,当我们进入到初中阶段,就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阶段是我们与父母发生冲突最多的阶段,这是因为: 第二断乳期:成人感更加强烈,办事,看问题有了自己的主见,强烈地要求自主,要求独立,要求摆脱父母的保护和监管,心理学 称之为“第二断乳期”。 小大人:高中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却处于过渡期。因此决定了心理上的既成熟又不成熟的中间状态,俗称“小大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 1.关键期, 2.依恋 3.最近发展区 4.道德感 5.观察法 6.思维: 7.意志 8.性格、心理特征 9.能力 10.社会行为 11.攻击性 12.情绪 13.深度知觉 14.想象 15.同化 答案 1.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或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3.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智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围。 4.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研究方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7.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0.社会性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11.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攻击性行为泛指违背、破坏、触犯、损坏等行为的性质,但攻击性行为未必是反社会行为的。 12. 情绪:心理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13.深度知觉: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知觉。 14.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5. 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解答题 1.学前儿童记忆发展有哪些特点?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2.简述说明婴幼儿依恋的四个阶段。 答: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那几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案3首页 注: 1、授课顺序:指《授课计划》中顺序次数 2、讲授课题:章/节题目,或实践教学课题等名称 【教学主要内容】 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熟悉: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2、影响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 【教学准备】 教案、黑板、粉笔等

【教学后记】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 3次课讲稿

【复习旧课】 上节课教学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格塞尔的成熟学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华生和班杜拉的行为主义学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等理论。了解了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优缺点。 【引入新课及讲授新课】 引入课题: 【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影响儿童发展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 (一)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条件。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 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双生子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作者:————————————————————————————————日期: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独一无二的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从性格、气质、愿望等各方面正确认识、评价自己。 2?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能客观分析对自己不利的评价、冷静面对过高的评价。 3.明确自我认识的重要意义在于自我完善。 4?培养学生自信心,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2?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信心。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问一问:同学们,听说过上帝造人的故事吗?相传,上帝在造每一个人的时候,就把模子打碎了,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现实生活中也确是如此,我们每一个人由于生长的环境,所受的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致使每一个人也不尽相同,那么“我是谁?”“我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呢?” 展示: 出示一张照片,来猜猜我是谁?(猜后请该同学介绍“我的成长经历”) 活动二: 展示:“我的成长经历卡片” 请学生介绍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照片及相关经历,并就此展开想像。 想一想:未来的我会是什么样子。 小组内展示照片,互相交流。 师生归结: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想一想:那么我的所作所为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另从是怎样看我的呢? 说一说:我是谁(别人眼中的我) 先请一名同学模仿班级内另一名同学的语言,行为动作,姿态等,其他 同学猜一猜他模仿的是谁?(如果需要配合,也可以小组内的同学共同来演一演)生猜中后,让表演的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模仿XXX?你眼中的XXX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提示生在回答的时候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来说明XXX同学的优缺点,性格,气质等。) 问一问:XXX同学,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看法。(此处2-4名同学为宜) 师生小结:看来,正确看待自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正确看清自己就需要大家的帮助。 说一说:我的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之所以能猜出他是谁,就是因为他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一句话 来概括你自己或是某个同学的最大特点。 活动三: 演示:《白纸黑点与黑纸白点》的故事情节。 教师拿一张白纸一张黑纸走上讲台,先拿出了一张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 想一想:“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黑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3章 电子教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3章电子教案四川城市职业学院课程教案 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 2 理论、实践课授课日期授课类型学时数 掌握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目的 及要求乳儿的身体发展; 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的内容 理解幼儿的身体发展 教学难点 授课,图片,讨论, 互动游戏教学方法 课程作业预习第一章第二节,三节内容,完成心理现象解释课后作业或思考题 审阅意见 主讲教师或教学组长签名: 系主任签名: 教学后记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过程、方法等) 备注 第三章第一节概述 Step 1 导入新课 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 一(新生儿的身体发展 二(乳儿的身体发展

三(幼儿的身体发展 Step 2 结合图片,视屏讲解重难点 出生后的两年里,婴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身体快速生长期,明 显的变化来自于身体大小、身体比例和骨骼。 一、身体的生长 (一)身体大小和肌肉组成的变化 1(身体大小的变化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小发生了变化。 2(肌肉组成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远近原则。 头部和颈部肌肉的发展早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二)身体比例和骨骼生长的变化 1(身体比例的变化 2(骨骼生长的变化 新生儿的骨骼很小,很柔软,不易站立,也不易保持平衡,但是此时的骨骼很有韧性,因此不易骨折。 二、影响早期身体发育的因素 身体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方面因素复杂的、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营养、情绪等因素在儿童早期身体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身体发育受到人类共同遗传基因的影响。 除了人类共有基因的影响外,我们身体的发展还受家族遗传基因的影响,如身高(Tanner,1990) 。 营养在发育的任何阶段都很重要,尤其在出生到两岁间,因为这时候是大脑和身体发育的一个高峰期。

(完整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儿童期及发展阶段划分 根据教育工作的经验和心理学的研究材料,我们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的几个主要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 其他理论说法: 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 0~1岁 其中可分为: 新生儿期 0~1月 婴儿早期:1~6月 婴儿晚期:6~12月 2、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 1~3岁 3、学前期(或称幼儿期) 3~6岁 其中有可分为: 幼儿初期 3~4岁 幼儿中期 4~5岁 幼儿晚期 5~6、7岁 4、学龄期 6、7岁~18岁 其中又可分为: 学龄初期 6、7~11、12岁 学龄中期 11、12~14、15岁 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定义 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注意定义包含了以下几个含义: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心理上虽然有差异,但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也表现出大体相同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所代表的是各年龄儿童的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本章所谈及的年龄特征指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的心理年龄和他的生活的实际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 为什么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呢?主要在于它受下列因素所制约,而这些因素,从本质上没有改变。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②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外表到本质的过程,都需要经历相应的时间。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变的过程。 2.可变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林立榕 一、活动理念 二、异性交往是我们在社会中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容。青少年之间的异 性交往不但可以,而且是正当的、必需的。它应是建立在纯洁友谊的基础上的,其目的是友情友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对异性交往问题是非常敏感而好奇的。如何正确交往,选择什么样的异性朋友,便成为我们高中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本活动是的设计就是要让学生思考:在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每向前迈出一步我们都要慎重考虑,掌握一个“度”是很重要的。 三、〔活动目标〕 四、教师①引导学生对自己心理进行全面的自我评析②引导学生对异性 交往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实说实说”。学生①全面思索人际交往的观念。 五、②思考实现“人格魅力”的途径,注意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度”。 六、〔教学重点〕 七、①打破困惑,喜欢异性并非“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认识男女生交 往的意义,如何把握男女生相处的“度”。 八、②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卫心 理。 九、〔教学难点〕 十、①让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发言②教师的穿插与引导。 十一、〔辅导对象〕

十二、高一年级学生 十三、〔课前准备〕 十四、多媒体课件工作纸 十五、二、活动过程 十六、(一)热身活动(男女生有身体接触的热身――互助敲背)引入交流和分享的主题 十七、(二)电影片段《爱情麻辣烫-声音片段》欣赏 十八、(以电影《爱情麻辣烫》的片断之一《声音》来引入,创设一种情境,引起大家对发生在男女生之间的那种微妙的感情的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或感觉?) 十九、学生交流讨论,分享感想。注意:教师在穿插与引导时,尽量少说话,少做点评,不下结论,以此建立信任,消除心理防卫。辅导教师要宽容对待学生发言的不积极,适时转到下个话题。 二十、(三)有人提议,为了使高中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专门设立男子学校和女子学校,同学们认为好不好? 二十一、学生交流,讨论,引出男女生交往的意义 二十二、(四)男女生交往的意义 二十三、学生对坐沟通,小组汇总,教师可以提供参考结论,如:“异性效应” 二十四、1、有利于智力上取长补短。 二十五、2、有利于情感交流和互补。 二十六、3、有利于个性的充分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