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教案3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教案3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教案3
初中音乐《阳关三叠》教案3

《xx》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

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xx》。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1

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春之声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新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著名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相关内容加以渗透,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层面,同时也有助于开发音乐材料的人文价值。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为“配乐诗朗诵”和“唱歌”两项内容,第二课时为“欣赏”、“学吹竖笛”与“音乐活动”。 第一课时可以按教科书的顺序,先进行“配乐诗朗诵”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先安排“唱歌”。两种安排都可以起到比较好的导入作用,能够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第二课时应当注意区分“欣赏”曲目的不同情绪、不同表现方式以及暗含其中的音乐基本要素:《新疆之春》是奔放欢快、载歌载舞的器乐独奏曲,切分节奏、装饰音的运用具有典型的新疆风格;《春晓》为古朴、深幽、令人回味的抒情歌曲,采用的是七声雅乐音阶;《春节序曲》为热闹欢腾背景下的秧歌舞蹈场面,双簧管迷人的音色在管弦乐队的陪衬下格外动人,同样运用切分节奏、装饰音,但采用的是汉族调式;贝多芬的小提琴与钢琴《春天奏鸣曲》中快速的音阶跑动使人感受到的旋律十分流畅清新,沐浴在春光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练习中提及“和弦”概念;《春游》可以设计为用竖笛演奏、器乐合奏、演唱加竖笛或小乐队伴奏等多重形式。为《春游》填词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索歌曲中词与曲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为学生分析歌曲、了解歌曲写作的基本常识做铺垫。 第一单元第一课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3.配乐散文:《春》。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初中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奥林匹克号角》,感受体验音乐的情绪与风格,分辨两个音乐主题,认识每个主题的主奏乐器. 2体验其特有的音乐风格、音乐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情绪. 2.通过对比法的教学方法,分辨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奥林匹克运动的来源,介绍一些奥运会的知识. 2介绍乐曲的作者和乐曲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决心. 二、乐曲欣赏. (一)《奥林匹克号角》 1初听《奥林匹克号角》 教师提问:感受乐曲的情绪,乐曲分几段?(学生回答问题) 2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师:感受第一乐段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乐段雄壮有力. 师:嘹亮的号角从音调a开始,情绪感人,仿佛宣告:奥林匹克运动会拉开了大幕.

3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师:请听b段,感受乐曲的情绪. 生:b段的节奏舒展、深情婉转. 师:我们隐约听到铜管乐器演奏的音调,两个主题相互呼应,好似在回忆奥林匹克运动走过的曲折历史. 4模唱第二乐段. 教学要求:跟录音哼唱,感受b段的旋律特征. 5.听辨《奥林匹克号角》全曲. 教学要求:分辨a段b段,听辨当a\b再次交替出现时,力度有所增强,配以小军鼓奏出的节奏,乐曲情绪逐渐高涨,仿佛人们对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doczj.com/doc/d311488177.html,奥林匹克英雄的盼望之情,最后主题经过几次调性的转换,在几个高亢的长音中结束乐曲. 三、体验与感受. 请同学们随乐曲做动作: 1乐曲情绪高亢激昂,向全世界传递着友谊和激情,鼓舞着运动健儿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学生双手举过头顶摆手) 2当乐曲节奏舒展、深情婉转.(学生手挽手晃动身体,号召学生不论国籍、种族都能友好相处.) 3.乐曲情绪高涨,力度增强.(学生可以配合行进的步伐,表现我们蓬勃向上的朝气和青少年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决心.) 四、课堂小结. 《奥林匹克号角》催人奋进.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奥运加油,为运动员喝彩吧!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高一音乐观摩课教案千古绝唱《阳关 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洋浦中学袁建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

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学时代》音乐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单元 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第周) 教学内容: 1、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 2、配乐诗朗诵。 教学准备: 电子琴、录音机、磁带、三角铁、小铃鼓。 教学目标: 学会歌曲《新世纪的新一代》,并有感情的演唱,能够用三角铁、小铃鼓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够选择适当的音乐为诗朗诵配乐,并勇敢的即兴表演。教学过程: 1.、播放《新世纪的新一代》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热烈,充满活力的情绪,学生进入学习的情绪。 2.、学生讨论:对刚刚听到的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如: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歌曲的速度为什么用“中速稍快”而不用慢速,很慢来表演?歌曲演唱有什么特点?等等。 3、第二遍播放歌曲录音,结合讨论的问题再次聆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力度、速度、演唱情绪。 4、学生听录音学唱《新世纪的新一代》,边唱边体会歌曲的意境。注意轻声哼唱。 5、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议一议、谈一谈,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如:第一乐段四句节奏完全相同;歌词与旋律结合紧密,一字一音;旋律的2、4、 6、8小节第三拍处标有拍击节奏的记号和“小过门”;第二乐段1-12小节的第一拍和13-14小节的一、三拍都标有“三角铁”记号。让学生知道和理解歌曲第一、第二曰短的桀纣有什么变化和特点,这些手段都为表达歌曲意境、情感服务的。 6、在教师的钢琴伴奏下,进一步联唱歌曲,直至熟练演唱。 7、按照教材要求,在拍手处拍击节奏,在“三角铁”出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自信的演唱1-2遍。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初中音乐公开课教案 执教:陈国庆 时间:周二第四节课 班级:初一(4)班 课题:江苏民歌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具:电子琴、竖笛、录音机、录音带等 教学目的:1、欣赏一组江苏民歌,了解江苏的地理位置,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2、进一步了解号子、山歌、小调、的体裁特点,体会节奏、旋律在表达作品内容、 情感方面的作用。 3、通过听、看、唱、奏、说等多种形式的参与,通过对比、分析等多种方法,让学 生了解、感受江苏民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对比分析江苏民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亲切的音乐语言互致问候,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导入: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出江苏的位置。并指出江苏可以分为苏南和苏北两个部分。教师讲述:我们江苏山水秀丽、风光明媚,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千百年来江苏人民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耕作、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组江苏民歌。 三、说说江苏民歌:上节课我布置同学们回去搜集江苏民歌,现在就请大家来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江苏民歌。(学生讲述) 四、听江苏民歌,说出歌名。 1、《紫竹调》(教师用竖笛演奏) 2、《拔根芦柴花》(听录音) 3、《月儿弯弯照九州》(教师演唱) 五、欣赏、分析一组江苏民歌。(老师语言导入) 1、《打麦号子》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歌曲的情绪、作用、演唱形式等。 c、教师领,学生合,念说白部分,体会歌曲铿锵的节奏和炽热的感情。 2、《唱唱扬州三把刀》和《无锡景》 a、听两首歌的录音。 b、带领学生演唱或演奏这两首歌的旋律。 c、对比这两首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d、学习用江淮方言唱《唱唱扬州三把刀》;用吴方言唱《无锡景》。 3、《搭凉棚》 a、听录音。 b、启发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体裁特点、表现手法、歌词风格等。 六、表演江苏民歌选段。 1、分组准备(自选歌曲、自定形式) 2、各组汇报。 3、全体同学演唱《茉莉花》。 七、反馈练习(见课本) 八、小结课堂。

初中音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阳关三叠》教学设计

《阳关三叠》教案 [课时]:25分钟 [教材分析]: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瑰宝。《阳关三叠》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曲,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对于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有深刻的意义。本课采用王震亚改编的合唱曲《阳关三叠》为教学内容,着重让学生体会“三叠”的含义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理念]:《阳关三叠》是一首古琴曲,它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学生在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与意境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回放”古代情景、“聆听”古曲与歌曲、“创设”作品的场景意境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情景想像与体验来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更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演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最终通过学生自主创编情景剧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

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二、方法与过程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内容]:合唱曲《阳关三叠》 [教学重难点]:1、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课堂情景“回放”,引入新课 1、课堂开始时,展示一张图片,提问学生: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代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引导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古代人们离别时的场景)。通过画面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古人的离别场景,为后面的学生表演作铺垫。同时,将本课的教学定位在中国古代与离别之情中。 2、师:假如要你为这张图片配上一首古诗,你将选择哪一首?

最新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上册《樱花》教案.doc

《樱花》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来家早上好我是来自08级4班的刘璋,我今天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教唱课《樱花》,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教材分析 《樱花》是选自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8年级上册第5单元的内容。 歌曲采用日本的传统的“都节调式”,节奏平稳,旋律自然流畅的单乐段曲式。歌曲《樱花》是一首古老的日本民歌,它用通俗而简练的语言,表现日本人民珍爱樱花,趁阳春三月结伴前往山陵园圃欣赏樱花的愉悦心情。 二、学情分析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我将从生理和心里两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生理方面:8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的保护。 心理方面:学生的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所以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新课标的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 定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演唱歌曲,让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和艺术魅力,增进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尊重,激发学生了解世界优秀文化愿望和兴趣。 (2)过程与方法: 完整的聆听、体验、感受和模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3)知识与技能 在演唱和欣赏的歌曲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自然流畅的背唱歌曲;尝试用日文演唱《樱花》,体会其独特的音调特征 四、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自然流畅的背唱歌曲;尝试用日文演唱歌曲 难点:学习日本的传统的“都节调式” 五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大的部分 第一,导入 我运用问题导入法,提问:学生对日本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再由老师总结:同学们看待事情要从多方面看,日本对中国是犯下了不可弥补的错误,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它的优秀文化音乐传统接下了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熟悉的日本民歌 第二,新课教学 a.欣赏歌曲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樱花让学生聆听,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随后进行讨论 b.学唱歌曲教师用钢琴弹奏歌曲学生跟着轻声唱谱,用“啦”代词模唱,然后填词演唱,最后自然流畅的背唱歌曲 c.日文学唱运用多媒体播放日文版本《樱花》的歌曲视频,再带音调的朗诵歌词,最后尝试连贯的演唱 d.都节调式音阶由mi,fa,la ,si,do`,mi`组成又称“都市传统音乐”具有特殊的日本风格。 第三,拓展延伸 通过多媒体播放《划船曲》、《咿呀呀欧雷欧》、《小伙伴》、《飞驰的雄鹰》这些

初中音乐教案

初中音乐教案 第一篇:初中音乐教案初中音乐教案:《江河万古流》 一、设计理念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激发学生富有情感的歌唱,以情带声。 二、学习目标 1、学会并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江河万古流》,歌唱要有感情。 2、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歌曲中出现的特殊节奏型——切分音,并通过音乐活动巩固。 3、通过学唱《江河万古流》唤起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唱这首歌曲,达到有感情地背唱的目的。 难点:唱谱练习,以听唱为主,视唱为辅,重点掌握乐谱中的切分音节奏。 四、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时间 1课时(40分钟) 六、教学过程 1、播放《江河万古流》的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

的情绪,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2、简单介绍歌曲及歌曲作者。 (1)歌曲介绍:《江河万古流》,电视片《九州方圆》主题歌,全曲是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两乐段音乐风格基本一致,第二乐段开始处,旋律多次处在高音位置,造成音乐高潮,随后再现第一乐段的音调,与前面音调形成统一,全曲结构简洁短小,音调精炼,伴吟伴唱、充满激情地对长江黄河的万古源流予以无限的慨叹,对中华雄魂情思悠悠予以深情的赞颂。 (2)歌曲作者介绍 王立平,作曲家,满族,国家一级作曲,中国电影乐团艺术指导,1965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自1973年从事专业音乐创作,1979年调入中国电影乐团,20多年来创作了大量影视作品。主要作品有《太阳岛上》、《驼铃》、《大海啊!故乡》、《江河万古流》、《枉凝眉》、《说聊斋》等。 3、引导学生听录音范唱,同时提示学生在听录音时应注意思考速度、节拍及其特点、乐曲情绪等几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做出积极回答。 4、引导学生唱乐谱,注意要以听唱乐谱为主,而非视唱乐谱,要求教师自弹自唱,学生跟唱,直到唱熟为止。 5、引导学生找出乐曲中出现的一种特殊节奏型——切分音,鼓励学生针对该节奏型发表自己的看法,归纳其概念

《阳关三叠》教案3

《阳关三叠》教案 教学目标: 一、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二、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惆怅的情绪。 教学重点: 一、熟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二、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 教学难点: “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

人教版初中音乐红旗颂(教案)

《红旗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欣赏《红旗颂》,感受音乐的庄严深情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品的相关音乐知识,了解管弦乐曲。乐曲中不同的音乐情绪所表达的意思。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音乐资料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作品的相关内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欣赏《红旗颂》,抒发学生们对祖国以及“国旗”、“国歌”的热爱之情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对塑造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 2、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体会音乐作品蕴涵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红旗颂》,先让学生们伴随着上课铃声和《红旗颂》一起进入课堂。 一、导入:介绍各国的国旗进入我们今天的主题《红旗颂》。 二、新课教授:让学生完整听一遍红旗颂,听完之后回答问题,说出感想。

1创作背景:红旗颂是由中国大陆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交响诗,该作品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成功。 红旗颂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同样,它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的旋律,表现了中国人民在红旗的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烈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2介绍作品曲作者: 吕其明(1930.5—) ,中国最杰出的交响乐作曲家,著名电影音乐作曲家。以其管弦乐序曲《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等一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杰作,开一代先河,奠定了他在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 3作品体裁:一种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交响诗只有一个乐章,一个主题贯穿始终。 4了解作品的相关音乐知识:管弦乐队。 弦乐乐器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木管乐器组:单簧管、双簧管、大管、长笛; 铜管乐器组:小号、圆号、长号; 打击乐器组:定音鼓、军鼓。 乐队的编排形式:乐队编排是多种多样的。按惯例,交响乐团根据不同种类乐器的声音微妙程度和演奏的难度来排列乐器组。弦乐器身居高位,木管乐器随后,铜管乐器其次,打击乐器则排在最后。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学唱《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 一、教学年级:七年级 二、教学课时:第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唱会”并且能够初步“唱好”歌曲《让世界充满爱》,体验歌曲的音色美与声部的和谐美,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 2、在歌唱训练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了解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利用声音来塑造美,表现爱。 3、掌握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的演唱方法,了解以三度配置为主的同节奏二声部合唱歌曲的一般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1、用听觉调整自己的声音,保持声部的音准和音色统一,重点是b乐段合唱声部的和谐性。 2、前半拍休息节奏,切分节奏,后附点节奏,变化音,长音时值的保持。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钢琴,课件,歌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包含童声合唱《让世界充满爱》节目的慈善文艺演出视频资料。 2、提问:如果你在慈善晚会中听到这首歌曲,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设计意图:用视频资料作为情境导入的教学手段,开门见山地导入到教学主题中,

让学生初听音乐,通过听觉和视觉刺激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运用提问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快集中注意力,进入音乐情境,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二)新歌教学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乐段,提示学生对照歌谱找出四个乐句之间的关系。 2、学生观察歌谱后得出结论:第一、三乐句完全重复,二、四乐句变化重复,结音不同。 3、跟琴视唱旋律,控制气息,用假声位置发“nu”(努)母音轻声歌唱,提示学生注意用耳朵倾听和调整自己的声音,必须与身旁同学的声音相似,相互模仿,全班的声音要求高度统一。 4、重点练习前半拍休止节奏()、切分节奏()和后附点节奏()个别检查掌握情况。要求每个乐句全音符要有气息支持,唱足四拍的时值,长音后统一气口。 5、用唱名视唱整个乐段,要求用手划拍,轻声高位置哼唱2-3遍。唱熟旋律后加入歌词,唱会第一乐段。 6、在课前就把班级人数一分为二,注意把音准感觉好的学生平均搭配,让他们分别站在老师的左边是高声部,右边为低声部。低声部先跟琴视唱b乐段的第一句旋律,唱熟后加入高声部。 教师提示:注意第二乐句()的音准,可以用(2—1)大二度的感觉套唱1—的音程关系。然后在高声部3音的保持中,低声部由1进行到,反复磨练后再进行后面的练习。

初中音乐课教案

初中音乐课教案《歌唱祖国》第二节 初中音乐课教案《歌唱祖国》 第二节 课题听赏歌曲 授课时间第四周 教学用具录音机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型复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欣赏体验:学生通过自身的聆听和感受,自由展开联想,想像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音乐美的效果。 教学重点欣赏过程中根据音乐节奏速度、音色等变化,所产生各种情绪反应, 引发具有个性色彩的想像和联想。 教学难点在欣赏感悟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一段简单音乐剧 要求表情动作形体与音乐要接近最好吻合。 课后自我分析: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及参与作品的演唱、 演奏等艺术创造活动,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逐步具备开朗性格 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大有益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备注 一、起始准备 发声练习: 二、音乐兴趣活动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划拍视唱 2、击拍数数 3、听辨填空 4、律动表演 三、复习歌曲:《歌唱祖国》 1、第一遍练唱时:学生随着伴奏、指挥,用饱满 伴奏和指挥,在学生中挑选有有力的、连贯抒情的声音演唱 能力有特长的学生担任。 2、第二遍演唱时学生站成合唱队的形式演唱 老师做观众 3、小结歌曲的演唱,给你鼓励 四、精选几个短小片段听赏体验:学生简记听每个小片段时所想 1、柔和婉转的旋律:(体验宁静的感觉) 起的任何词汇和感受。 2、简洁明快的旋律:(体验欣喜欢快 的感觉) 3、流畅清脆的琶音(感觉是潺潺流水 的小溪还是奔腾的江河) 4、雄浑的音响和跌宕起伏的旋律: (预示的是一场暴风雪还是一片 艳阳天?) 五、听赏: 自我激励能使人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是任何事业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动力。 1、《义勇军进行曲》学生听赏 发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的 怒吼,至今仍鼓励着亿万中华儿女,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听到他的声音, 心中仍会升起一种无比自豪、无比 骄傲的感觉。 2、欣赏交响诗《嘎达梅林》学生敞开心扉,写出听后感表达 战火纷飞的年代,民不聊生,饥饿、自己的感受 寒冷侵袭者人们、、、、、 两军对峙充满了浓烈的血腥味、、、 3、小结学生的听后感,进行爱国主义 教育 六、拓展:用音乐治病 1、选择有消除悲哀、忧郁、苦闷、《春江花月夜》、《蓝色多

最新高一音乐阳关三叠教案

一教学内容:《阳关三叠》 二课时安排:20分钟 三课型:单一课型渗透式欣赏教学 四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五教学目标:1聆听《阳关三叠》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音乐风格。 2 认识历史现象、音乐内容及作品的艺术价值。 3 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刻的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的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区别。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重点:体会《阳关三叠》正确体会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友谊 七教学难点:对歌曲《阳关三叠》创作背景的理解,对诗词的理解,音乐 的内涵 八教学方法:设疑法情景创设法讨论法演示法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景音乐《送别》 师:同学们,谁知道课前听的这首歌曲的曲名是? 生:《送别》 师:这是一首三十年代的电影歌曲,它描写了现代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情绪。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那古代人在送友离别时,是怎样来抒发和表达感情的呢?有没有同学知道一些关于古人送友离别的诗句? 生: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古代人送友离别的诗,下面请同学们朗诵这首千古绝句,看谁的感情表达的最真切,最富有音乐感。出示课件。 朗诵《阳关三叠》后你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听完你们的感受,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下乐曲《阳关三叠》 二欣赏歌曲 师:欣赏完这首乐曲请同学们说说这首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境? 生: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留恋的诚挚情感深沉、惆怅、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案

环球之旅(1)《亚洲之声》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音乐和朝鲜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2、了解亚洲不同地区和国家音乐的主要特色,并能以歌唱和语言形式作不 同的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唱日本民歌《樱花》以及了解日本的民俗风情日本音乐的主要形式与特征。 难点:总结音乐特征。 教学方法:视听与语言介绍及歌唱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采用提问导入新课 师:就世界范围来讲我们生活在哪个大洲? 生:亚洲 师:接下来老师将带领同学一同来了解我们亚洲的民俗风情及其亚洲的音乐特点,首先让我们到日本来看看吧。(放映有关日本民俗风情的幻灯片) 师:介绍《樱花》,从花名,名花,日本国花,介绍日本赏樱的民俗(樱花节)以及讲述樱花节的由来,展示对樱花的喜爱与赞颂,赏花的欢乐。

师:欣赏一次歌曲,分析歌曲写作的特点(一字一音为主) 二、学唱《樱花》欣赏日本传统音乐《春之海》 师:播放歌曲,并欣赏音乐的同时介绍或想象春日赏樱的活动。 师:学生小声哼唱,注意句未长音的长度。 师:教师钢琴伴奏学生学唱歌曲。 师:采用集体演唱,小组唱,上下句接唱等方式进行。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日本民歌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生:好的,它的主要特征是:1、运用了日本传统的都节调式。2、歌词与乐音的关系大多为一字一音。 1 师:现在有个游戏请同学们来做一做,就是将“3、4、6、7、i”这个都节调式的五声音阶填入下面的括号中来现场创作音乐。 生:好的,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具有非常好的音乐创作灵感,对他的精彩表现给予掌声鼓励。 师:下面让同学们欣赏一首日本传统音乐《春之海》,它是一首尺八与筝的二重奏,该曲作家是日本民间音乐名家。尺八是中国传入日本的竖吹乐器,是日本重要的传统吹奏乐器。筝也是日本重要的传统乐器。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七子之歌》 教学目标:1、知道七子的地理位置及相关历史 2、在理解《七子之歌》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祖国母亲内涵的理解能够用适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现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歌曲的演唱处理表达歌曲的内涵 教学准备:钢琴、磁带、录音机、图片、地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及《1997.天地人》序曲 教学目标:1、聆听《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比较说出乐曲在音乐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2、聆听交响曲《1997.天地人》序曲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法 出现的先后次序 教学重点、难点:比较音乐表现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二单元《天山之春》(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新疆之春》《乌夏克木卡姆达斯坦间奏曲》《褐色的鹅》 教学目标:1、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并对新疆音乐感兴趣 2、聆听三首乐曲能感受、体验十二木卡姆、冬不拉弹唱及小提琴齐奏的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新疆各种乐器;2、感受体验乐曲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喀什的春天》 教学目标:1、了解新疆民歌的风格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认识新疆民族乐器热瓦甫及其弹唱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新疆音乐风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青春舞曲(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器乐的形式为《青春舞曲》配伴奏并能为《青春舞曲》填充配器谱通过外延加 深感受:(1)掌握新疆民歌的节奏型(2)在实践中感受音乐

《阳关三叠》教案(集体备)

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华夏古韵 第一课《阳关三叠》 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课型:综合课时间:年月日 主备人:马文礼参备教师:汤铭、王娟姜丽娜闫新慧 课题:《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1、了解古琴知识、欣赏音乐《流水》、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演唱,感受和体验我国古代乐曲和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聆听古琴曲《流水》,能够辨别主题乐段和其他乐段在情绪上的区别。 (三)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体会歌曲的意境和情绪,并能够用饱满的热情 (四)知道我国有辉煌的古代音乐文化,知道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和古筝的形状,并能区分其音色。 课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请看这两种乐器,你能说出它们是什么乐器吗?你了解这些乐器吗?它们的外形和音色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补充讲解(古琴和古筝区别) 刚才大家看到是中国的古琴和古筝。这两种乐器都是中国的古老乐器。在外观上古琴是七根弦,古筝是13根弦,古筝琴身要大些。现代古筝发展成为21根弦。

大屏幕: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要求:学生读出来 二、听老师讲《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1、教师:提到古琴曲,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呀?请大家说说。 2、欣赏古琴曲《流水》。图片 注意:(1)说说古琴的音色。 (2)让学生谈谈听完的体会, 2、教师讲故事——《高山流水觅知音》 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俞伯牙、钟子期、——友谊 3、(1)让学生分组讨论 (2)谈谈感受。 (真诚的友谊建立的基础:真诚平等、互帮互谅、共同的追求) 2、欣赏《流水》 教师:(介绍音乐作品《流水》)音乐欣赏《流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的意境,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历史的图片,在音乐的进行中,要给学生介绍音乐的段落(全曲共分九个段落还有尾声。)在学生欣赏音乐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水的画面。 作品分析:乐曲为多段体结构。分为九段,划为四个部分 起、(主题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段。)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高一音乐观摩课《阳关三叠》的教案 教材:《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课型:高中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 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 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 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 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 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 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 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阳关三叠》的简介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蓓蕾之歌》《飞来的花瓣》等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感情和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的语言、媒体激情导入,在反复的对比欣赏以及讨论分析中理解歌曲内涵。 3、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歌曲表达的情绪、意境。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歌曲的情绪,掌握相关音乐知识。 2、难点:实践体验力度记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蓓蕾长成为鲜花,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幼苗成长为大树,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劳动。老师就像园丁,精心培育着我们,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倾听一首唱给老师的歌! 二、教学过程 (一)欣赏《蓓蕾之歌》 1、初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这首歌曲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讨论) 师:这首歌曲是深情的、抒情的,是李岚清副总理在1999 年秋第三届全国教育会议期间举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而创作,赞美了老师无私奉献之情。 2、复听歌曲《蓓蕾之歌》 师:是什么原因让歌曲拥有这种情绪呢?让我们再次聆听歌曲,从速度、节拍、节奏这些音乐要素方面来分析一下。 生:速度:中速;节拍:4/4 拍(强弱次强弱);节奏:稳健,略有动感。 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略有动感的节奏特点呢? 生:歌曲中的切分节奏:X X X 和X X . (二)欣赏歌曲《跨世纪的新一代》 1、课件播放《跨世纪的新一代》 2、分析歌曲:音乐结构:(AB) 演唱情绪:(充满活力的) 演唱形式:(齐唱) 3、复习学过的相关音乐知识。 (三)欣赏歌曲《飞来的花瓣》 1、初听歌曲《飞来的花瓣》 教师介绍歌曲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提问:歌曲的演唱形式的什么?把歌曲中的力度记号找出来? 2、复听歌曲,体会力度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所起到的作用。

七年级音乐下册 《阳关三叠》教案 新人教版

《阳关三叠》 【教学内容】: 1.讲音乐故事,欣赏古琴曲《流水》。 2.学习演唱歌曲《阳关三叠》,感受作者对远行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的真挚情感。 3.竖笛吹奏《阳关三叠》。 4.即兴创编情景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友情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聆听、赏析古琴曲《流水》,使学生了解并复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感受古琴曲《流水》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3.用竖笛吹奏《阳关三叠》;并创编音乐情景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看、唱、练、讨论、体验、探究等活动,体验名曲的意境和琴歌的风格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情感,增进学生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赏析《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琴音色的魅力;通过学习演唱、演奏《阳关三叠》,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怀和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1)感受、体验古琴曲的深邃意境。 (2) 感受琴歌的神韵与魅力。 【教学过程与环节】: 一听音乐讲故事 引言: 1.师问:同学们刚才大家走进教室听到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那位同学能讲关于这 一段音乐的音乐故事? 2.举手的这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位同学说:“这一段音乐是用弹拨乐器演奏的,像 似古筝的音色”。第三组的王宇豪补充一下:“刚才播放的这段音乐不是用古筝演奏的,它的音色比古筝的音色厚重、古朴,是用古琴演奏的”。 师问:你们说王宇豪同学说的对不对? 生答:“他回答的很好,是古琴演奏的旋律流畅、抒情古朴、典雅”. 第二个问题有第一组的张凡来回答。 张凡答:知道是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1)看视频了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边欣赏边讲解(感受古代音乐的蕴涵)。教师做个补充:“这个音乐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的懂,他在高山上扶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个砍柴人经过,听懂了他弹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就是钟子期,俞伯牙和钟子期约好两年后见面,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经多方打听才知道钟子期抱病不治而亡。俞伯牙悲痛欲绝,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2015年阳关三叠教案 《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著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青春舞曲》教案

音乐教案-青春的旋律 青春的旋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1、歌曲《青春舞曲》 2、音乐活动:为《青春舞曲》编配打击乐伴奏,并创编舞蹈动 作。 教学准备: 钢琴(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小型打击乐器(手鼓、串铃等)、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青春舞曲》。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可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例外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例外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用自然的声音确凿地演唱《青春舞曲》。 2、难点: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填塞“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教学过程:

1、聆听《青春舞曲》。 2、提问:(1)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3、再听两遍《青春舞曲》。请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当听第二遍时,找出主要节奏型,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收歌曲。 4、引入音乐活动(一)——编配打击乐伴奏。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萨巴依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 5、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例外的打击乐器(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它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 6、每一组展示自编节奏,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佳。 7、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此步骤根据情况而定)。 8、音乐活动(二)——创编舞蹈动作。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现代的,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9、全班分成机组,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几个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作为骨干,每人带领一组,编创舞蹈动作,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后,每一组向全班展示。10、在两项音乐活动完成后,全班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分成唱歌组、打击乐伴奏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如竖笛、手风琴、钢琴、弦乐器等,视情况而定)载歌载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填塞“青春”的活力,在热闹的气氛中,由教师或学生以一句话结束这节音乐课。 小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各种演唱形式。 课后记:歌曲学的较快,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能积极参与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但在舞蹈动作的编排方面还不够积极,有待于引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