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信用社-考试——金融知识笔记

农村信用社-考试——金融知识笔记

农村信用社-考试——金融知识笔记
农村信用社-考试——金融知识笔记

第一部分经济学

一、经济学

国民收入核算

货币

各种曲线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通货膨胀

成本

资本循环与周转

市场理论

社会主义个人分配制度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相关概念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

第一,GNP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二,GNP是流量而非存量。

第三,GNP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一般认为GDP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标志。

GDP = 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008某省】以下关于GDP的阐述,正确的有()。

A.GDP是指本国常住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综合

B.GDP是指在本国领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综合

C.GDP的确核算不计算中间产品的价值

D.一般情况下,一国的GNP应大于GDP

『正确答案』ABC

【2007某省】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大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正确答案』T

『答案解析』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国民收入(NI):NNP或NDP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

4.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NP或GDP减折旧;等于NNP或NDP

NNP或NDP减间接税;等于NI

NI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PI

PI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

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

1.收入法:收入法是指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

Y = DPI + T

Y = C + S + T

2.支出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进行汇总。以支出法核算总产出

Y = C + I + G

Y = C + I + G +(X - M)

第二节货币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铸币和纸币是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中产生的。

③贮藏手段;

④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三)货币流通规律

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

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四)信用货币

货币形式的演变: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信用货币的特征:是货币的价值符号;是债务货币;具有强制性;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银本位制

金银两本位制

金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

三、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

(一)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量:又称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在某一个时点流通中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

2.货币层次划分

(1)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货币的流动性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货币层次的划分

通货;货币;准货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

(二)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的概念

(1)货币需求是指人们有希望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愿望,同时人们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2)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需要货币数量的总和。

2.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收入状况,信用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人们的心理预期。

第三节各种曲线

一、消费函数

(1)指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2)如果我们以C代表消费,以Y代表收入。

(3)C = a + bY (1 > b > 0)。

(4)a,自发性消费,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相对稳定的部分,其变化不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5)bY,诱致性消费,是居民个人或家庭的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其中b作为该函数的斜率,被称为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表示为MPC 。

二、储蓄函数

(1)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

(2)如果我们以S代表储蓄,以Y代表收入。

(3)S = - a + (1-b) Y

(1 > b > 0)

(4)a,收入为0的时候的储蓄。

(5)1-b,边际储蓄倾向。一般表示为MPS 。

(6)MPC+MPS=0

三、IS曲线

(1)产品市场平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此时I=S

(2)斜率(1-b)/d: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

(3)斜率越大,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迟钝。反之,斜率越小,总产出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越敏感。

(4)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四、LM曲线

(1)货币市场达到宏观均衡即L = 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2)在货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

五、IS-LM模型

商品市场、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1)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y决定I,而I受r影响,r由M决定。

(2)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Y又影响M,从而影响r。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六、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达到宏观均衡即IS=LM时,一个国家总产出水平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

价格水平↑,需求总量↓

价格水平↓,需求总量↑

(2)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保持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需求,从而使利率提高。伴随着利率的提高,投资支出下降,进而导致产出下降。相反,较低的价格水平使货币市场出现超额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下降。伴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支出增加,进而导致产出增加。

七、短期总供给曲线

总产出Y与价格水平P之间存在着成正向变化的关系。

第四节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经济政策目标

1.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二、财政政策

1.在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政策的总目标一般是:保障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公平分配和资源最优配置。

2.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产生,财政政策成为调节经济、挽救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

3.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

【2008某省】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财政政策不以实现收支平衡为目标,而是为实现充分就业服务。()

『正确答案』T

三、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

2.货币政策的目标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2)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汇率、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

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

(3)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三大法宝)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

效果:

①即使准备金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

【2007某省】试分析法定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央银行是如何通过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

『正确答案』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或进行投资,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

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国家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抑制不安全经济因素,有效的抵制通货膨胀。

2)再贴现

①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

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政策行为。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财政松;货币紧

经济发生严重通货扩张时:双紧

经济中出现通货扩张又不太严重时:财政紧,货币松

经济严重萧条时:双松

【2007某省】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采取的政策有()。

A.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D.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正确答案』D

第五节通货膨胀

一、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2.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1.温和的或爬行的通货膨胀

这是一种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在2%~3%,并且始终比较稳定的通货膨胀。

2.疾驰的或飞奔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通货膨胀发生时,通货膨胀率较高(一般达到两位数以上)人们对货币的信心产生动摇,经济社会发生动荡,这是一种较危险的通货膨胀。

3.恶性的通货膨胀

恶性的通货膨胀也称为极度的通货膨胀、超速的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率非常高(一般达到三位数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结果是导致社会物价持续飞速上涨,货币大幅度贬值,人们对货币彻底失去信心。

三、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有:工资过度上涨;利润过度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3.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

4.结构型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率

1.通货膨胀率是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之比,用以反映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程度。

2.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数据来源有三个,即消费者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国民收入隐含指数。

3.消费物价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CPI>3%的增幅时通货膨胀

CPI>5%的增幅时严重的通货膨胀

五、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紧缩性货币政策

2.紧缩性财政政策

3.收入政策

4.收入指数化政策

5.外汇政策

6.人力政策

【例题·判断题】(2009某省)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商品总价值和根据基年价格得到的商品总价值之间的商品比值。()『正确答案』正确

第六节成本

一、成本

(1)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2)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3)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

二、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Fixed Cost),(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可变成本(Variable Costs),随产出水平变化而变化的成本,

三、显成本与隐成本

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诸如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支付。

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四、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指利用某种资源生产某种商品时所放弃的可以利用同一资源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

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1·判断题】(2007某省)如果一个人放弃工作而去上大学,那么他的机会成本就只是他的工作收入。()

『正确答案』F

【例2·单选题】(2007某省)已知某企业生产的商品价格为10元,平均成本11元,平均可变成本8元,则该企业在短期内()。

A.停止生产且亏损

B.继续生产且有利润

C.继续生产且亏损

D.停止生产且不亏损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平均成本为11元,可变成本为8元,那么固定成本就为3元,如果不生产就要亏损固定成本的3元,而生产就只亏损:平均成本-商品价格=11-10=1(元),所以,在短期内,企业应选择生产但是是亏损的。

第七节资本循环与周转

一、资本循环

二、资本周转

资本形态:产业资本、借贷资本、商业资本

1.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例题·论述题】试述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正确答案』

(1)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循环和周转的资本主义性质,而且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动的某些共同规律。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了社会化商品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和价值运动的一般规律。

(2)马克思给出的资本运动公式可以看出,资本增值运动既是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的统一,又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既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又是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从资本运动的角度看,资本有如下特征:垫支性、增值性和补偿性。其中,资本的垫支性和补偿性是资本增值的前提,而增值性则是资本垫支与补偿的出发点和归宿。资本要实现增值,就必须保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3)采取的措施:一,调整企业经营战略,加速资本循环;二,扩大消费信贷,加速资本循环;三,加速新产品开发,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四是建立开放、完善的市场体系。

第八节市场理论

按市场竞争或垄断的程度微观经济学将市场划分为四个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影响市场竞争或垄断程度的因素有:

(1)市场上厂商的数目;

(2)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3)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的控制程度;

(4)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5)信息的完全程度。

1.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不受任何垄断因素影响的一种市场竞争状态。

条件:

(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

(2)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

(3)对任何企业进入或退出某一行业不存在任何限制,即存在进入或退出自由。

(4)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

(5)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

(6)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

【例·单选题】(2008某省)以下阐述符合完全竞争市场基本特征的有()。

A.市场上每一个生产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

B.厂商可以决定商品价格

C.不存在资源的流动成本

D.不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现象

『正确答案』A

2.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个类型,即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市场。

(1)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

(2)垄断竞争市场: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

(3)寡头市场:又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

第九节社会主义个人分配制度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客观必然性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二、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③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例题·论述题】试分析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答案』

(1)公平和效率是矛盾的统一。

它们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其二,公平促进效率。

它们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二者之间也存在此长彼消的一面。一方面,公平对效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效率开始提高了,旧的公平观仍居于主导地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公平,要以牺牲一定的效率为代价;而为了促进效率,又要以牺牲一定的公平为代价。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第一,在效率和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只有选择效率优先,才能达到未来更高层次上的公平。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主要任务。过度追求公平,只能导致共同贫穷。发展生产力的途径就是提高效率。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就是效率经济,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市场主体都必然把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效率也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

(3)效率优先不是不要公平,而是要通过效率的提高促进公平更好地实现。

处理好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的关系:

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②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③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