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分析

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意象

关键字:意象月亮李白杜甫

“意象”是一种以语词为载体的修辞艺术的基本符号,它是语言表达中的一种文化情感的郁结,是作者经过审美经验的筛选,融入特定的“情感和意味”,用语言媒介呈现出来的并能够引起读者的心理画面和“文化”回忆的某种物象。“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文人长期锤炼,使其意蕴深厚,情感丰富,表现力极强。

纵观20世纪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的研究情况,可以发现,8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相关的论著;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受到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研究性论文不断涌现,据笔者粗略统计,这二十多年来,发表的相关论文共有96篇。80年代主要集中于对李白诗月亮意象的研究,成果较为单薄;90年代以后,李白、杜甫诗月亮意象仍是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从古典诗词的整体出发,探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以及它成为古典诗词典型意象的原因的论文明显增多;也有不少论文对李白、杜甫以外其他诗人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研究;还有的论著则采用了原型批评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探究,使这一专题研究获得了进一步的深化。月亮客观的美感特质吸引了诗人的审美目光。从外形看,月亮呈现出“圆”和“曲”两种形状。圆形给人造成的视觉印象是美满、丰盈;曲线则柔美、回旋。在光色上,月亮或银白,或微黄,清新淡雅,光亮但不刺目,有着含蓄的光彩。这些都暗合了中国人的审美感知世界。月亮的原型特征决定了它在诗词艺术中的独特地位。论者多是从神话、哲学等角度来探讨这一原因的。例如祭月原型与诗的崇月情感模式《礼记·祭法》亦有载:“夜明,祭月也。”郑樵注曰:“春秋传曰:…日月,星辰之神。?”由此可见人们是将月作为神来祭拜。这是先民们在泛神的困境中,在生活处于一种无意义的喧哗与骚动的时刻,怀着一股不可遏抑的冲动去寻求隐喻和象征,寻求把人与自然、把生命和宇宙统一起来的那种原始力量的产物,月亮的存在宁静而永恒,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神秘启示物,启豁着他们面向苍穹的“天问”意识。“夜光何德,死则又育”,连发一百七十难的《天问》在这里试图揭开月亮那层令人敬而远之、顶礼膜拜的神秘面纱而不得,反而使月亮在诗国中更添几分神秘,引导着诗人们在崇敬之余去上下求索其真面目,“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月亮被视作崇高的象征形式,这种围绕着月的邈远寂寥而又无所归止的精神回眸,应该说与远古祭月仪式在人们心理深层结构中遗留下来的神秘情感因子不无源流关系,它弥散在诗人创作的智性(神性)思维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崇高的权威的历史象征。奔月原型与诗歌的伤月情感模式相照应,“嫦娥奔月”和“吴刚伐桂”作为有完整情节的故事进入月亮神话体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

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无疑,这是女权社会覆亡的一曲带有神话色彩的挽歌,它恰恰又完成了一则人类与自然的角色对应,一旦进入了月亮原型这一话语系统,两位神的际遇也就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而进入永恒的王国,从而转变为整个人类的心理命运。渗入到诸多咏怀、怀古、思乡、念旧作品中,奔月原型作为一个悲凉凄楚的符号,强化了诗歌中的绵邈乡愁、流转身世、亡国伤痛、追思悼亡等主题。“月亮—女性”原型与诗歌的恋月情感模式,人类社会离开了自然状态,进入文明也就进入了离乡背井的沦落之地。”,马克思的历史观也昭示了人类“返归自然”的精神渴求。人类离开了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然后通过消灭阶级而重入共产主义社会(当然是更高形态的)。而“月亮—女性”原型恰恰又承载了母权社会的温馨和静谧,成了昭然于天际的一段乡愁和万载思归的精神家园。除了广泛征引本国早期文化典籍外,更采用了神话原型批评等理论,为月亮意象的研究拓宽了思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吕氏春秋?精通》“月,群阴之本”等等和有关月亮的一系列神话,尤其是嫦娥奔月神话,几乎是每一个论者在阐述这一问题时都要借助的材料,从而得出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原型的结论。月亮是女性的象征。“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与女性”,“女性是月亮的灵魂,月亮是女性的诗化象征”,“月亮既然是诗化的女性,它也就有一种婉约朦胧通脱淡泊的女性美学风格。”傅道彬的《中国的月亮及其艺术的象征》一文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月亮与女性的关系,其观点可以作为这一研究的代表。他认为“女性”是月亮的最基本的象征意义,反映女性崇拜的生命意味,代表母系社会的静谧与和谐,反映着女性世界的失意与忧伤。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不管是边塞深闺,还是羁旅宦途,抒情主人公都钟情把月亮作为其孤独失意情感的寄托。80年代的研究论文侧重从女性的角度探讨月亮意象的这一象征意义:“被封建帝王锁禁深宫的宫女妃嫔,被浪子游人抛撇在家的少妇弃妻,待守闺中渴望爱情的赵女秦娥,她们是那样孤独和寂寞,以至于月亮成了她们最忠实的伴侣,月亮为她们分忧解闷,又惹动她们更深沉的哀怨。"古代大量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诗词,多借月亮抒发其相思不得的怨情,月亮意象成为深闺女子孤独和失意的象征。90年代后的研究有所拓宽,不再只注目于宫怨闺情。“月亮反映了女性的悲伤忧郁之情,因此它又成为失意者的象征。因此中国士大夫失意彷徨无可奈何之际,总是引月为知己,借以自慰,由此月亮也构成了士大夫孤独的心象。”王建把“思乡和相思”作为月亮意象最重要的情感内涵加以阐释,对男子而言,月亮“带去的是故乡的温馨回忆”和漫漫乡愁;对女子,则是无休止的清冷寂寞和牵挂。阮忠则侧重以男性的视角论证“月的孤独,让人深悟了自我的孤独。”该文选取李白和杜甫诗歌中的月

亮意象作为典型,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力图阐释月亮意象中蕴涵的古代士大夫的羁旅宦游的孤独、空有抱负不为重用的失意和悲愁情绪。他认为李白的《月下独酌》“妙在以孤独之苦写乐,以乐映衬孤独之苦,使其苦更甚。”而杜诗《月圆》“情绪要昂奋得多”,诗人并不写自己在月圆之夜的孤独,然而落笔“孤月”,仍然掩饰不住月亮意象中所蕴涵的孤独怀抱。周新也指出月亮意象往往与文人仕途失意,羁旅行役联系在一起,“反映他们孤独寂寞的心态和思乡怀人之情",是诗人“心灵孤寂时的家园寄托和心灵寄托。”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对月亮意象这一象征意义的专门论述集中于90年代之后。刘竹指出,月亮代表着“人生的追求与哲理的升华”。通过对李白《把酒问月》等诗歌的分析,刘竹认为,月亮意象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千古感慨系之于月: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却只如逝水一样,只有明月亘古如斯。明月长在,人生短暂,何不以‘无常’求‘有常’?”月亮是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的象征。孟修祥把月亮作为高洁、光明的象征,“诗人从月亮的皎洁、清宁与安详和蔼之中看到了自我的高洁与纯粹;月亮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关照自我,而自我又带着月亮的特性。”杨芙蓉同样选取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典型诗例,强调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已不是一种纯然的客观物象,而是诗人自身飘逸风采,潇洒气度的人格化身。“诗人达到了一种超现实的审美境界,纷扰相争的现实世界已全然抛到了脑后,将心绪系于纯洁澄澈、永恒的自然之月身上,获得身心的宁静与升华。这是文人士大夫常常追求的‘道’家境界。”以上是学者们对古典诗歌中月意象的理解。

“月”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别开生面。李白诗中出现的千变万化的月亮,给人的不再是抽象的知觉,而是一种审美意象,借此传达出幅幅生动的画面和种种真挚的情感。其中包括月下怀人、乡情投射、忧患寄托孤苦象征、对人生的思考、征戍观念的表达、高洁品质的象征等情怀的书法。李白在与朋友酬唱往来的诗作中常借月抒情,传达出别离的伤感及对真挚友谊的赞颂。千里之外,月光遥寄惦念:“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送张舍人之江东》)。两地之间,明月聊表寄托:“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怀》)。类似的诗句还有“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送储岂之武昌》)、“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等等,而最为人们激赏的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以寄情明月的方式来表达对友人的关慰,皎洁的月光折射出友人高洁的品质。思友至切,无奈岁月如梭,诗人不禁发出人生苦短的慨叹。开元十四年,26 岁的李白怀着广交天下俊杰的志向,高唱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秀丽的峨眉山,吐露的半轮秋月,绰绰映入平羌江水,飘逸而去。友人千里之隔,明月可亲却不可及。时至暮年,李白还满怀深情的吟唱“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京中》),此时的山月折射出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故乡的刻骨思念,此可谓故土难归忆峨眉,惆怅不已人随月。沉闷低吟中,李白离开了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长相思》),道出了诗人被迫离京的没落,时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一方面寻仙访道,希望“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影子是“我外之我”,和生命一同存在,一同消失,所以容易唤起敏感的诗人的种种遐想。最能体现李白对人生感悟的还是《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人停杯一问,仰天长吁。穿越时空,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在神秘而美丽的月色中,有着诗人对自我生命内核的探求:人生何其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李白深感戍边之苦,诗中多有塞外征人望月思亲,久戍盼归的描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思妇怀人是征戍诗表现的另一方面,月光下多少思妇念远,闺中望怨。在李白诗中也多用月亮来来象征品质的高洁。云见日月初生时,铸冶火精与水银。”(《上月云》)在诗人眼中月亮是由水银铸就成的,所以才显得纯洁无暇,不染尘滓。李白眼中的月纯洁美丽,“众星罗青天,明者独有月”(《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中孚》),他求月若渴,如待佳人“皓歌待明月,曲终已忘情。”他希望明月永远相随“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月亮既是李白的审美对象,又是激发其灵感的火镰,更是其生命的象征。

而在杜甫的诗歌中,“月亮”这个意象在诗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中,也有着不同的感情。我们可以从诗人不同的生活阶段,我们大致可以将杜甫的人生分成漫游、长安、流亡、漂泊四个时期。其中在《夜宴左氏庄》中,诗人通过月这一意象使左氏庄的夜宴显得惬意而幽静,令人心旷神怡。此时的唐王朝也是仓廪充实,国力强盛。因此这样美丽的夜晚也使诗人觉得无比快乐。“纤月”的意象,充分显示了诗人难得的快乐时光。所以相应的写“月”意象的诗歌也比较少。《悲陈陶》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悲青坂》)两处全军覆没的噩耗,不仅满腔悲愤。此时,“月亮”在诗人的心中已不再美丽,而是充满了凄清,悲凉的感情。在《月夜》中,杜甫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离乱的悲哀,

月光“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并且月光的“双照”兼包回忆和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在《宿府》中,作者借“月色”画出了一副凄清的风景图。月色虽好,却难使诗人忘记对故乡的思念,反而使诗人不忍心看。这直接触发了诗人的“独宿”之情。在《江月》中,杜甫一生中过着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的日子,他独在异乡,报国无门、归家无望,心灵孤寂,于是月亮自然而然成为他寄托精神,倾诉心灵的对象。

比较李白和杜甫的咏月诗在抒情方式、情感内涵上的异同,认为杜甫抒发对月亮的喜爱心情要显得委婉、朴实些,与李白驰骋想象、任情畅怀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李白是直露淋漓的,杜甫是温婉蕴藉的”,而思亲怀乡是其主题情感方面的共性。古往今来,“月亮”在中国的诗歌的历史上,都占有着很大的地位,它是文人们最最钟爱的一个意象。诗人们往往用它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景和感情。“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衣”营造了凄清的气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隔千里兮共明月”表达了诗人的相思之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幽清明静的自然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体现了诗人孤独的一面;而东坡的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为写月之千古绝句!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大多数学者把探讨的重点放在月亮意象的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上,而对它在诗歌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明显关注不足,这样就使得研究范围和内容过于集中,视野不够开阔。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月亮作为一个常见意象,一直受到文人们的喜爱,是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的。它的介入参与,塑造了许多纯美的形象,营造了许多凄美的意境,给了中国文人无数的感伤、无数的慰藉,也给中国文学增添了无限的色彩、无限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李白. 李白诗歌全集[ M ] . 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2)萧涤非.唐诗鉴赏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4)徐大贵.李白月亮世界探幽.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5)张天健. 论李白诗歌月亮的意象[A]. 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 1992

(6)杨发. 月亮在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J ] .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 (1) . (7)寇鹏程. 月:中国诗词的一种象征意象[J ] . 延边大学学报,1999 , (2) .

(8)谢宜琳. 探究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J ] .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06,(8)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中国地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地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地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地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地魅力,受到诗人们地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地,一如温柔地女性,宜作倾吐心事地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地,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地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地,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地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地,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 作为情感地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地“人化地自然”, 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地“公众”意象. 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 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地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地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地艺术形象. 诗人以主观之“意” 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地“意象”.诗人地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地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地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地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地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地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 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地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地方法,是传人以圭臬. 意象是意境地构件,作品地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地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地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地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地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地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地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地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地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完整版)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歌精选

古诗中关于月亮的诗歌精选 1.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曹操《短歌行》 3.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梦游天姥吟留别》 6.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9.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10.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11.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冥》 12.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 1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14.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5.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16. 今宵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17.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8.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9.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20.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1. 举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 2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洒》 2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4.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杜甫《咏怀古迹》 25.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关汉卿〈窦娥冤?滚绣球〉 26.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 摘要:自李白因母梦长庚而出生到晚年因醉酒入水捉月仙去的传说,表明诗人一生与明月有着不解之情缘。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例,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之丰富,意蕴之深邃,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且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说到对唐诗的接触,首先是幼时从李白的《静夜思》等诗歌开始的,并由此而一下子喜欢上了唐诗。常为诗人笔下那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所吸引,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1]的大鹏;“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的黄河……深感诗人对那些雄伟、壮观的景象尤为倾心,总是将其放在广阔、苍茫、浩瀚的时空背景下,以其如椽的生花妙笔予以大胆夸张或神奇想像的艺术描绘和表现,构成雄奇壮美的诗歌意象;与此同时,也时常为诗人笔下那清新明丽的优美诗歌意象和意境所倾倒、所陶醉,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清溪行》)的诗情画意;“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游泰山》其六)的清新、明丽等等。特别是诗人笔下那反复出现的月亮意象,诸如:“绿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歌》其十三)、“波光摇海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等等,更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月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作中反复出现,其使用次数之多,频率之高,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笔者据《全唐诗》统计,李白的近千首诗中涉及到月亮的就有400多首,仅“月”的意象就出现了336次,这还不算那些如“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等等月亮的代称、别称,至于那些表现时间和月份的月则更不在统计之列了。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对月亮有一种出于本能、超乎常人的特别喜爱之情。对他来说,恐怕最为美好、最感亲切的东西就是心中和笔下的月亮了。诗人之恋长空皓月,不仅因为她有照见离人的情愫,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高洁的品格,而且因为她善解人意,能够慰藉诗人悲苦幽怨的心灵,并伴随其度过孤寂飘零的流落生涯,使之暂时忘记尘世的纷扰纷争,在安宁静谧的世界中,感悟人生的真谛,寻觅尘世之外大千世界所涵蕴的无穷美感。 一、李白与月之不解情缘 李白的一生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特别的、如同图腾般的崇拜情结,诗人的一生也仿佛和月亮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相互视对方为知音与挚友,将对方作为情感诉说的对象,诗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都诉之于月,托之于月,常使得人与月共喜,月和人同忧。月亮成了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李军: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映和负载诗人无限情思的“心灵多棱镜”与“心灵多媒体”。在诗人笔下,有静态的月:清月、明月、圆月、残月……有动态的月:月出、月涌、月升、月落、月圆、月亏……有不同时间的月:古月、今月、春月、秋月、夕月、晓月……有不同地点的月:松月、萝月、林月、江月、海月、山月……也有各种形态的月:玉盘、玉轮、玉镜、玉环、玉钩、玉弓……不一而足。真可谓是多情谁似南山月,天上人间长相知了。试读其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写诗人少年时对明月的认识和理解。因年幼,把一轮圆月当作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 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 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 对时空意象的表达 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

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在中国古典诗坛之上高挂着的月亮不仅多情而且美丽。她在作为一种道具、背景以及氛围的同时,还象征着一种文化以及情感。其皎洁以及明亮的品格,其象征以及蕴含等功能,让多少诗人为之着迷。所以,在古代诗词中总是处处渗透着月亮意象,凝结成作品的灵魂以及血液。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三) 文人的失意情怀 文人墨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怀才不遇、落寞孤寂、仕途不顺,不断承受着痛苦,因而也往往钟情于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月亮之上,在失意文人的眼中,月亮是孤月,冷月或者是寒月。杜甫就曾在《月》一诗中这样描述月亮:“斟酌?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通过对嫦娥的描写,来表达自身寂寞凄惨的晚年光景。孤身居住于月宫的嫦娥,由于不能承受无边的孤寂凄凉,只好自斟自酌,以勉强打发秋水一般孤独的日子。而诗人年老,独自一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这多么像月宫嫦娥的生活情境。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DOC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意象 台湾诗人余光中有着深深的中国的情结,他的《等你,在雨中》这样写到“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蝉声沉落,蛙声升起∕一池 神的悠悠天地,接近心灵和智慧,让夜雪山深明烛秋音,黄昏细雨娓娓道出强烈的美感与悲怆,让我们用中国人的心灵,中国人的耳朵去感悟倾听从河洲水湄就唱响的心音。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那是我们的先民的第一次深情的吟唱,它历经500年岁月的淘洗,洗尽了铅华,洗尽了岁月的风沙,它拥有诗的清雅,有经的深邃,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 有着千年的美丽,千年的忧伤,千年的沧桑,千年的雄奇。 二、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流露感

情,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讲究“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究“含蓄凝练”,“朦胧蕴藉”,“风流婉约”,“妩媚宛转”,讲究“言有尽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 教化广运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 而我们从古诗文中所见的典型意象,都是经过民族文化心理的积淀,在继承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及共同的文化心理,生活

方式、语言习惯以及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审美文化心理意象,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花鸟鱼虫,风霜雨露都浸透着人的情感,都能反映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给中 生不已的哲学精神的礼赞,也启示人们对宇宙永恒的思考,激发人们宏大的天问意识和人生喟叹。 3.思乡或相思,在月亮意象中反

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寻找精神家园、恢复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反映在古典诗词里表现出望月思乡的主题,旧梦重温的情思,月亮是昭然于天际凝然不动的乡愁,诗人怀念家园,父母的情思常寄托 人想到时间和宇宙中事物在正反两 面之间的辩证发展。月亮作为一种象征形式,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唤起了具有广大空间的人生喟叹,

李白用月亮表达思乡的诗句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01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作者:张树新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容摘要]: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自古以来月亮就很浪漫,而诗人对月亮的那份独爱,那份真挚,那份同生共死,使笔下的月亮更加风情万种,千姿妩媚。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乡思乡闺的,感慨人生的,感叹历史的,清幽淡雅的,伤感时事的……无所不及。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自古以来泱泱华夏民族对月亮就有一份独特的情感,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尤其是文人骚客们对咏月亮诗歌更是数不胜数、千姿百态并且还都赋予了她无数风情。月亮,从而被卷入中国的文学殿堂。千百年来,使历代文人所传唱。在诗歌的国度里写月亮的诗歌灿若星河,名篇佳句更是层出不穷,在这其中李白便是佼佼者。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在李白的诗歌中涉及月亮诗歌高达三百多处。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有千姿万态的风情万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月亮在李白诗歌的意象美。 一、月亮的独特——情感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它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海洋中,尤其是在灿若星辰的诗歌中,早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意象。月亮本无情,但文人骚客们面对皎洁的月亮变产生了无限的畅想,并赋予了月亮真挚的亲情。把自己的满腔真情,无限乡思都赋予了广袤天空中的那轮优美的月亮之上。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诗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一)望明月抒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就把月亮作为思乡的一种寄托被历代文人所使用。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幸福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 ,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最著名,甚至人人皆知。如《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诗中没有神奇新颖的想象,也没有精巧华美的词语,有的只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望月就将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一表露出来。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之上。正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的千古名句,所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在几个明月高照

“月亮”意象的含义

月亮意象的含义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等。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中西方诗歌中的月亮 在中西方诗歌里,“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诗歌中月亮所代表的意象也有所不同。 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常常作为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宣泄内心悲苦的窗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残月再现了杜甫颠沛漂泊的垂暮;“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落月承载着张继科举落第的悲伤;“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月魂描画出昭君远嫁边塞的苍凉。相比之下,英语诗歌中的月亮形象要轻松、活泼、亲切得多.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鲍勃·图克的诗,《月亮,我的朋友》—— My Friend, The Moon Bob Tucker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这首诗中,月亮被描绘成天真可爱而又淘气贪玩的小孩子,因为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便悄悄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伙伴。这种拟人化描写令人忍俊不禁.接下来,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宁静祥和的月夜——月光照亮了微风, 月色随风翩翩起舞, 月亮的清辉洒满大地。整首诗基调欢快,节奏明朗,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教学计划清单

实用文档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选修)第二单元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单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关于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所谓“置身诗境”,就是要求读者忘记周围的一切,全身心地投入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想象世界中。借助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审美体验,与诗人取得共鸣,达到美的享受。而“缘景明情”则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本单元所收录的九首诗歌也正是本着这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准备以“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鉴赏模式为标准,重点解决“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 作为“示范赏析”的《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吸收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的意境。 而“自主赏析”中的四首诗歌也是各具特色:《夜归鹿门歌》歌咏了归隐后清闲淡素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真实;《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记梦的游仙诗,写于唐天宝四年,是李白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之感而做,梦中的奇景瑰丽变幻,给我们展示了雄伟的意境;《登岳阳楼》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诗人将爱国爱民的宽广胸襟与浩瀚的洞庭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菩萨蛮》则借描写江南的景色美、生活美、人物美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以及有家难回的愁苦之情。 至于“推荐作品”部分的四首诗歌,可以在学生掌握了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地阅读鉴赏,作为一种拓展的训练 二、关于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阅读中国古代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知识的积累。 2、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体味意境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涵咏,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 2、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以学生自主赏析为主,教师指导为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唐诗中月亮的意象 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不直抒胸臆,而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当天边的一轮圆月打上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能动地反映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月”的意象在这方面总结起来有五点: 其一是借“月”的意象表现作者对于自然世界的思考。作者通过月亮表达的思考是双重的,一方面借月亮的意象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大自然。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和“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里的“月”反映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天地寄予无限希望的真实流露。李白的“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则把月亮升华到了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而在另一方面,由于在人类的印象中,月的盈亏往往又与圆满、欠缺等事物相联系,所以借月亮表现的是对茕茕孑立,回避自然,消极出世的思考。尽管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谢灵运也写过“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对月抒发愁苦的思索在唐代的诗歌中依然有很大的反映。除了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以外,还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的凄恻孤寂;“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蕴藉深沉;“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的潸潸泪下……在历代文人的笔下,月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的思考所表露的意象,构思巧妙而想象丰富,笔法空灵而抒情婉转,从而获得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和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其二是送别之作中以“月”体现离别的意象。古人离别之苦甚于其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时的那种落寞与惆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面对即将离去的亲朋好友,只能是“我寄愁心与明月”,此时此刻的月亮相应的更带有几分凄切伤感的色调。由于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往往“劝君更尽一杯酒”之时就是今生诀别之日,因而这些送别作品中所写的月亮都具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月”的意象都并非象征团圆的“圆月”、“满月”,而是所谓的“残月”、“新月”。萋萋满别情,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纯自然科学角度分析,古人远行时,大多启程于黎明之时甚至夜半时分,此时月将西斜,月亮表现出来的特点便是残缺的、朦胧的,因此,运用“残月”、“新月”等意象是符合实际的,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描写。二是从心理角度分析,“残”与“缺”同意,“残月”即“缺月”,“残月”与“新月”这些都是不团圆的象征,所以,天边显现的一弯钩月,正是对应了分离的痛楚,是离别之人内心伤感的生动而贴切的写照。 其三是关于“月”的情爱意象。古人认为天人感应,因而月就变成了心中爱情的倾诉对象。恋人孤枕难眠,夜之将半,能陪自己的或许就只有那天边的那一轮圆月了。对月形单,多少人在月的柔光中继续着自己梦一般的爱情。爱情作为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在历代诗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空间,那些描写男女间纯真爱情生活的作品,读来让人有一种纯朴温馨之感,回味无穷。而在这类表达爱情的唐诗作品中,“月”的意象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间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的享受。“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的缠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的悲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寂寥,情到深处,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月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深挚的情与爱,化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关键词:李白;诗歌;月亮;意象;

目录 一、引言----------------------------------------------------------------3 二、李白与月的不解情缘--------------------------------------------------3 (一)意象的内涵-------------------------------------------------------------------3(二)李白的不解情缘-------------------------------------------------------3三、李白诗中的“月”意象-------------------------------------------------------------------------4 (一)、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4(二)、以明月象征国家、帝王--------------------------------------------4 (三)、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4 (四)、以明月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5 (五)、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5 (六)、以明月抒发孤独、凄清、郁愤之意-----------------------------------6 (七)、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6 四、“月”意象在李白诗中的作用---------------------------------------------------------------------7参考文献--------------------------------------------------------------------9

古诗词中月亮的意象赏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赏析 展开浩如烟海的诗卷,咏月诗词俯拾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有所积累。否则,就容易犯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错误。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人“举头望明月”时,一缕乡思便从心头油然升起了。这样一个乡思引动的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不少人都亲自体验过,这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生活经验不同可能产生的感情上的隔膜,因而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李白的诗作中,有大量都是咏月的诗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李白《长相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唐宋诗词中月亮的象征意义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从而使月亮这一无生命的物象变得多姿多彩,有情有义有理。 (一)月亮象征着伤情愁绪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日是太阳,月是太阴,太阳对应于男性、父亲,月亮对应于女性、母亲。月亮高挂苍穹,放射出皎洁而又凄清的柔辉,让人不自觉会对之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类似借月抒发哀哀愁绪的诗句真是数不胜数。像“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像“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像人们熟知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像“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像“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都是“怎的一个愁字了得”。 另外,月亮有明也有阴,有圆也有缺,常常让人联想到人世的圆满、欠缺。所以中国古代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敏感,常常因月明月阴月圆月缺而倍增。宋代苏轼面对明月慨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豁达中带着挥之不去的忧愁。 (二)月亮象征着思乡怀人 当一轮明月升起,由于在极广阔空间中的人都可以看到,所以诗人以明月为媒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的作品便几成定式。在诗人笔下,明月与诗人一样深沉而多情,温暖着离情与客思。谢庄的“隔千里兮共明月”(《月赋》)、孟郊的“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古别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诗句,都是抒发客旅思乡怀人的千古绝唱。“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杜甫《月夜》中的句子。当时诗人身陷敌中,而妻子儿女却在鄜州,明明是他看着长安之月思念亲人,却想着妻子在鄜州也在看月想念着他。 (三)月亮象征着边塞关隘 一轮明月高悬夜空,跨越了时空的距离。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苦苦相思,唯有明月可以相共,唯在梦中可以相逢,所以许多边塞诗中离不开“明月”这个意象。比如李白《关山月》中有“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句子,诗中关、山、月三种物构成了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寂寥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当然,边关的明月也不全是幽怨和哀愁,唐诗里也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在明月辉映之下,那些边塞关隘分外苍茫而悲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