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田园科普的内涵及其美的特征

田园科普的内涵及其美的特征

田园科普的内涵及其美的特征
田园科普的内涵及其美的特征

Hans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土壤科学, 2014, 2, 1-4

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10.12677/hjss.2014.21001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4 (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journal/hjss.html)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Popular Sc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Popular Science Beauty

Kai Luo

Xuwen Agriculture Bureau, Xuwen, Guangdong

Email: luokai8818@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 luokailk@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

Received: Dec. 2nd, 2013; revised: Dec. 13th, 2013; accepted: Dec. 17th, 2013

Copyright ? 2014 Kai Luo.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use, distribution, 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 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In accordance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 all Copyrights ? 2014 are reserved for Hans and the owner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Kai Luo. All Copyright ? 2014 are guarded by law and by Hans as a guardian.

Abstract:Rural popular science refers to science activities which take the country as the carrier, with agri-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cess, behavior, tools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knowledge. Rural popular science beauty has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al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heritance and concentricity.

Keywords: Rural Popular Science; Connotation; Rural Popular Science Beauty; Characteristic

田园科普的内涵及其美的特征

罗凯

徐闻县农业局,广东徐闻

Email: luokai8818@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 luokailk@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

收稿日期:2013年12月2日;修回日期:2013年12月13日;录用日期:2013年12月17日

摘要:田园科普指的是以田园为载体,用农业生产及其过程、行为、工具来普及农业知识的科普活动方式。田园科普美具有普及性、科技性、传承性和集中性等特征。

关键词:田园科普;内涵;田园科普美;特征

1. 引言

农业美学悄然兴起21世纪初[1-7]。随着农业美学的研究、创立,势必催生出农业设计。农业设计包括农产品设计、作物植株设计和田园设计。田园科普设计是三个典型田园设计之一[8-9]。笔者已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0]。在此,拟对其内涵及其美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

2. 田园科普的内涵

笔者认为,田园科普,从狭义上来说,指的就是以田园为载体,用农业生产来普及农业知识的科普活动方式;从广义上来说,指的则是以田园为载体,用农业生产及其过程、行为、工具来普及农业知识的科普活动方式。这里所研究的田园科普,指的是广义的田园科普[10]。具体地,可从如下几方面来理解。

2.1. 田园科普以农业知识普及为内容

田园科普所普及的农业知识既有高新技术,也有传统技术,如基因育种技术是高新技术,常规育种技术是传统技术;既有作物知识,也有技术知识,如菠萝品种是作物知识,菠萝栽培是技术知识;既有生产内容,也有文化内容,如建设“吨糖田”是生产内容,

讲解刀耕火种是文化内容;如此等等。一句话,包含农业各个方面、各种层次的知识;或者可以说,既有推广的,也有教育的,还有认知的。

2.2. 田园科普以田园为载体

田园科普,顾名思义,就是用田园来普及,用田园作载体。不过,这里的田园并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指的是所有的农业用地,包括所有已经用来生产、准备用来生产、可以用来生产、提供能够满足人们营养需求、品尝需求和原料需求的产品的土地[11],可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品水域和宜农荒地[12]。

2.3. 田园科普以农业生产及其过程、行为、工具

为途径

即田园科普以农业生产及其过程、行为、工具作为普及农业知识的技术路线,不是纯粹的农业动植物,也不是纯粹的农业技术,更不是影片上的农业生产,而是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是在进行着农业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是进行着农业生产的农业技术;或者可以说,田园在生产着,也在普及着,更在生产中普及着。当然,这里的生产是广义的,不仅指农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挂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产生作用,而还包括生产的过程、行为和工具等。水稻种在田上,生长发育着,分蘖拨节着,抽穗扬花着,让人们认识,认识它的生长发育,认识它的形态特征,是田园科普;水稻离开了田园,制成了标本,置放于展柜,让人们认识,认识它的形态特征,是科普,但不是田园科普。因为前者是农业生产,是在进行着农业生产,后者则不是。

2.4. 田园科普以旅游、观光、休闲为方法

科普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通常采用办班培训、会议、资料、杂志、图书和影视等方法来进行,即使是传统的农业科普也大多如此,当然,也有采用田园试验、示范、表证的方法。然而,田园科普却不同,尽管也以田园为载体,但是,普及的方法却不是试验、示范、表证,而是旅游、观光、休闲;或者可以说,在旅游、观光、休闲中实现普及农业知识的目的。北京昌平苹果主题公园就是一个以苹果为主题,集栽培示范、良种繁育、果农培训、科普宣传、市民观光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园,特别是品种展示区、设施栽培区、展览展示区其实主要功能就是科普,就是田园科普,或者可以说,通过旅游、观光、休闲来普及苹果及其文化知识[13]。

3. 田园科普美的特征

就像美的表现形式一样,田园科普美在具有田园景观美的特征的同时,还具有如下4种特征:

3.1. 普及性

普及性,指的是田园科普美以农业知识普及作为其存在和表现的特征。

普及性是田园科普美不容置疑的固有特性。当然,田园科普普及的是农业知识,包括作物种类、作物栽培、栽培技术、生产工具、农业发展和农业文化等各个方面,如甘蔗新品种新台糖10号和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等。也当然,田园科普所依托的田园是大田,面积往往较大。

田园科普美的普及性在其他田园中是不具有的。在传统的田园中,准确地说,在田园试验的田园中,虽然也搞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的试验、表证、示范、推广,即也搞农业知识普及,但是,其所依托的田园面积往往较小,一般仅一、二亩,少的仅几分地,同时,其普及的对象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而田园科普普及的对象虽然往往也包含基层农业科技人员,但是,主要却是广大城市居民,特别是青少年。一句话,田园科普的普及和传统田园的普及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在传统田园中是这样,在其他类型田园景观中也是这样。无疑,在一般的田园景观中,或在田园景观另外三种特殊形式——田园体验、田园养生和田园生活——中[14-16],也可以学到农业知识,认识作物的形态特征,了解作物的生长发育,学习作物的栽培技术,等等。然而,这些田园毕竟不是以农业知识普及为目的;或者可以说,田园景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可以引发人们审美情趣、愉悦人们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田园景观,田园体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进行农业劳动、获取农业劳动知识、体验农业劳动生活的对象、场所和环境,田园养生设计的主

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享受生命、修身养性、度假休闲、健康身体、治疗疾病、颐养天年的对象、场所和环境,田园生活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将田园设计成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和场所[14-16]。具体地,在这些田园可以看到新台糖1号,看到其形态特征,看到其形成的景观,但不一定能看到新台糖1号与新台糖10号的区别,也不一定能看到新台糖1号、10号、16号、22号、25号等系列品种。这就是田园科普与其他田园不同的具体所在。

在传统田园中是这样,在其他类型田园景观中也是这样,在其他类型美中更是这样。建筑美、雕像美、书画美就不同了,因为它们既不以田园为载体,也不以农业知识普及为目的,尽管有的往往也有普及农业知识的味道,如将农业知识做成浮雕,写成书法,绘成图画,但这些毕竟不是田园,更不是田园科普。至于园林美和盆景美,其所依赖的载体虽是土壤,但不是田园,其所营造的景观虽是植物,但不是作物,更不说普及农业知识了。

3.2. 科技性

科技性,指的则是田园科普美的存在和表现依靠科技来支撑的特征。

田园科普有一个重要的普及内容,就是普及优良新品种、先进实用新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如甘蔗新台糖系列品种、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和水稻收割机等,让人们认识,认识它们的形态特征,了解它们的技术原理,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或者可以说,通过它们,通过它们的形态特征、技术原理和使用方法来存在和表现田园科普,存在和表现田园科普美。显然,若离开科技,也就意味着离开它们;若离开它们,也就无所谓优良新品种、先进实用新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的普及了,无所谓田园科普美的存在和表现了。

无疑,在其他田园景观一样存在着科技,存在着优良新品种的种植、先进实用新技术的应用和现代农业装备的使用,存在着甘蔗新台糖系列品种的种植、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水稻收割机的使用,但是,却由于不是田园科普,不是以这些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为目的,而往往不集中,不普遍,不强烈,即往往存在着其他作物品种、其他栽培技术和其他农业工具,存在其他以形成田园景观为主要目的的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农业工具。

也无疑,在建筑美所依附的建筑、雕像美所依附的雕像、书画美所依附的书画、园林美所依附的园林和盆景美所依附的盆景中同样存在着科技,依赖着科技,如建筑的力学原理、雕像的雕刻技术、书画的画纸制作、园林的树木栽培、盆景的植物养护等,然而,它们更强调的是艺术,更依赖的也是艺术,是艺术的运用,是艺术的体现,是建筑的音乐凝固,是雕像的立体形象,是书画的线条组合,是园林的景观设计,是盆景的植物造型。

3.3. 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指的是田园科普通过传承农业文化来存在和表现美的特征。

田园科普既普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也普及传统的农业知识;既普及优良新品种、先进实用新技术和现代农业装备,也普及昔日的品种、技术和工具;既普及甘蔗新台糖系列品种、农业标准化栽培技术和水稻收割机,也普及竹蔗、区田法和石锄。一句话,田园科普还传承农业文化,并籍此来存在和表现美。

就像其他田园景观也存在着科技,依赖着科技一样,其他田园景观也存在着昔日的品种、技术和工具,依赖着昔日的品种、技术和工具,但是,主要却是通过当前的品种、技术和工具存在和表现,来营造田园的景观、体验的设施、养生的条件和生活的环境[14-16]。的确,是的。既然甘蔗品种新台糖10号可以营造蔗田风光,那么,有什么必要用甘蔗品种粤糖63/237来营造,况且新台糖10号产量要比粤糖63/237高得多。

然而,建筑美、雕像美和书画美却可以通过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来存在和表现美。古村落的保护、维纳斯的复制、古书画的临摹就体现了这一点。

至于园林美和盆景美,其情形就像其他田园景观一样,原因也一样。

3.4. 集中性

所谓集中性,指的则是田园科普通过多种作物、技术和工具等农业知识来集中地存在和表现美的特征。

顾名思义,科普,就是科学普及,就是各种科学知识的普及;田园科普,就是以田园为载体的科学普

及,就是以田园为载体的各种农业知识的普及。这无不意味着,在田园科普的田园上往往集中地普及着各种各样的农业知识,作物的、技术的、工具的,古代的、现代的、未来的,先进的、一般的、落后的,当地的、国内的、国外的……这同样无不意味着,田园科普具有集中性。

其他田园景观不具有传承性,也不具有集中性,虽是不同的问题,却是相同的原因。

建筑美、雕像美和书画美具有传承性,也具有集中性;园林美和盆景美不具有传承性,却具有集中性。北京的世界公园是建筑美的集中性的体现;雕像展和书画展却是雕像美和书画美的集中性的表现形式;园林美往往追求着动植物种类、特别是植物种类的多种多样;各种盆景的展示则往往使盆景呈现出千姿百态。

就此来说,传承性和集中性主要是田园科普与其他田园景观的区别所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冯荭(1998) 农业美学的跋. 北京农学院学报, 2, 105-108. [2]罗凯(2000) 建设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中的美学问

题探讨. 热带农业科学, 5, 50-53.

[3]陈望衡(2004) 一种崭新的农业理念——农业美学. 湖南社

会科学, 3, 7-9.

[4]张敏(2004) 农业景观中的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湖南社

会科学, 3, 10-12.

[5]陈李波(2004) 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农业景观?——城乡景

观边界模糊及其应对. 湖南社会科学, 3, 13-16.

[6]赵红梅(2004) 建设崭新的乡村生活方式. 湖南社会科学, 3,

17-20.

[7]罗凯(2007) 农业美学初探.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北京.

[8]罗凯(2010) 关于构建农业美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陈水雄.

2010年两岸休闲农业(海南)论坛论文选. 台海出版社, 北京, 143-146.

[9]罗凯(2010) 关于构建农业设计学科的思考. 福建热作科技,

4, 67-72.

[10]罗凯(2011) 田园科普设计问题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7,

257-261.

[11]罗凯(2009) 论农业美学的主要目标. 广东农学通讯, 2, 19-

21.

[12]宗树森(1987) 土地工作手册. 农村读物出版社, 北京.

[13]北京乡村旅游网(2013) 北京昌平苹果主题公园.

https://www.doczj.com/doc/df4123308.html,/xxny/gggy/200909/t20090929_189971.html

[14]罗凯(2012) 田园体验设计问题研究. 农业科学, 2, 73-76.

[15]罗凯(2012) 田园养生设计问题研究.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

报, 2, 18-22.

[16]罗凯(2012) 田园生活设计问题研究. 福建亚热带作物研究,

2, 42-49.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徐影 广告2班 08132216

提要:美食怎样定义的?在我的眼中美又是怎样的一种概念呢?是残缺的美,还是距离的美亦或是大画家艺术家的作品才是美呢? 关键词:客观属性、唯物论、残破美、距离、爱、情感 正文 人、事、物是美?是不美?是丑?是不丑?这是人、事、物的一种属性(审美属性),不是人、事、物本身;而且,审美属性与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即自然属性)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事、物的物质属性和人、事、物本身,是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以纳入唯物论的范畴。而审美属性却是一种人文属性,与审美主体--人--密切相关,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物),一些人认为美,一些人认为不美,一些人认为是丑,这样的事累见不鲜;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其美感(即审美观)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时代不同而不同,比如我国唐代女人以丰满为美,而现在大多数人却以苗条为美;人的美感还会受某种倡导和导向的严重影响,“吴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殍”,而当今很多人把毫无韵律、反来复去只有那么两句、扯着嗓子干喊乱叫的歌曲当作美,一些格调低下毫无艺术性的东西大受欢迎,就是媒体炒作、导向的结果。因此,将美与美感截然分开,将审美属性纳入唯物论范畴则是机械唯物论,由此而来的关于美的定义,当然也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定义。真正的定义应当是什么样的?到底什么是美? 在我看来,美是一种感觉,不同人对不同事,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因此,对于美,也产生不同的定义 有人说:"毫无瑕疵,最完美的东西就是美。"这个答案当然令人毋容臵疑,完美本身就是美的最高境界。但是,世上又何尝存在过绝对的完美?它是一种追求,一种虚无缥缈的境界。它正是由于它的这种不真实,这种高高在上,这种遥远,也让"完美"这个光环渐渐黯淡下来了。 又有的人说:"破碎亦是一种美丽,而且是一种另类的美丽,特质的美丽。"这可能让大部分人难以接受,但细细想来,又发觉其中不无道理。曾记得不知哪一首诗里有过这样一句话:"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多么让人震撼的一句话,让人一刹那才发觉生活中的许多美丽原来是由破碎产生的。断树残桩是一种美,枯枝萎叶也是一种美。圆明园那让人揪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断壁残垣,它的破碎,它的亘古不变的真实,伴随着那痛心的历史,这比雍容华贵的颐和园更能感触人心。林黛玉破碎的美,在于她与贾宝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破碎的美,在于她在写作中真挚地宣泄情感而后对生命的解脱和潇洒;梵高的破碎的美,在于他把绘画的灵感和生命的灵魂二合为一,而又超脱两者。这一切一切不同的破碎,就像破裂后的镜子,在每一块碎片中可以映射出一个太阳。 还有的人说:"距离产生美,两颗心的思念跨过空间而碰撞出的火花多美啊!"想想看,两个人在天空的两头,独自对着苍穹天宇数念着见面的日子,细细品味着那份思念的怅惘,心里总留着一份对对方的惦记,有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美呢?在天上,牛郎,织女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仿佛为我们在天空划下一道无形的彩虹,让我们仰望星空时,都感觉到这份距离的美;在人间,凄美的梁、祝故事打动了多少人,他们生时被隔着一道不能跨越的墙,最后要

我对美的理解

我对美的理解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引导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和人格美进行审察的心理体验过程。 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 我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这是一门非常深奥而又纯粹的学问。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有爱美的能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研究美的能力和天才。审美和美学根本就是两回事,审美本质上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现象,而美学则是对这种生活现象作哲学的追问。美学最初隶属于哲学,后来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美学是跨学科,涉及到哲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术门类,作为研究,它需要深厚的学术修养,特别是哲学的功底。但现状却是,到处都有美学,美学研究的队伍之庞大和美学著作以及文章之多,让人望洋。 有服饰美学、建筑美学、音乐美学、教学美学、文化美学、装饰美学、体育美学等,各种大的美学门类中又可以划分为更为具体的小的美学门类,如体育美学中又具体有足球美学、篮球美学、舞蹈美学、围棋美学等。现在似乎只差“吃饭美学”、“解溲美学”之类的了。但读这些美学论著,我们除了看到一些美学的术语和概念以外,根本就看不到哲学。我们看到,有些甚至写了多本美学专著的学者,对哲学其实一无所知。有的美学论著谈的根本就是一些简单现象以及对现象的体会,不过借用了美学的外表,实际上根本就无深度可言。这里附带谈一下我对实践美学的认识。我认为,实践美学最大限度地发展了马克思《巴黎手稿》中的美学思想,与国内其它美学派别相比,最具有理论阐释功能,但它同样存在严重缺憾。弥补实践美学缺憾的关键,我认为并不是宣布要“超越”或“否定”它——任何想超

人体美的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人体美的概念和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 ●人体美天然地汇集了所有形式美的法则,诸如对称、 匀称、均衡、节奏、和谐、整体、多样性统一等形式美的法则。 ●黄金分割定理:是由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发现, 从数学关系去探讨美的规律,并认为美就是和谐与比例,按照这种比例关系就可以组成美的图案,1.618:1或近似等于8:5的关系. 在人体以肚脐为分割下半部与上半部的比例关系,恰是8:5的关系; ●早在5世纪. Leonardo De Vince就把颅面部横分成 二等分 ●上半部是从颅顶到鼻根部,下半部从鼻根部到下颏 部,这两部分的高度应该相等, ●两眼之间的距离为一个眼的宽度, ●鼻翼的两外侧缘不超过两内眦的垂直线。 ●口角的两侧缘恰好在两角膜内侧缘的垂直线上, ●面部正面可纵行分为四等分 从面部中线和其左右通过虹膜外侧缘及面部外侧角做垂线纵向分割成四个相等的部分 也有人将面部做五眼分法,即在眼睛水平线上,左右耳孔之间的距离正好等于五个眼的宽度. ●右边的牙齿咀嚼,因此右半边的咀嚼肌和下巴骨发 达,给人以健壮的感受。相比之下,左半脸给人以匀称和温柔感,流露着爱情和体贴。 ●由于左脑掌管思维和语言,支配人体右半侧 ●右脑掌管感情和视觉,支配人体左半侧,所以,多数 人左半脸表情机敏。从而使得左半脸更富丰富的表情 ●Leonardo认为八头身(即身长是头高的8倍)的身 材,且以两侧髂骨最高点连线将身体分为上下相等的两段才是健康男女青年理想的身材. ●测角学说、常用以鼻尖点和颏下点的直线为基准,这 条线可以用来观察嘴唇的突出度 ●鼻尖唇-颏下点基本为一直线时,被认为是美人的标 志之一。 美学新标准 ●对脸部也做了精确的数学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卡尼如 默经过研究,提出了下列6条通用标准: 1、眼宽为脸宽的3/10; 2、下颏长度是脸长的1/5; 3、眼中心至眉毛的距离是脸长的1/10; 4、正面可见的眼球纵向长度是脸长的1/14; 5、鼻子所占面积应为整个脸部面积的5%以下; 6、嘴的宽度应是嘴部脸宽的50%。 ●眉毛的外侧缘向上外微微翘起才显得年轻、有朝气, 否则就毫无生气.在平视时上睑缘与瞳孔上缘齐平, 下脸缘则与角膜下缘齐平,但是对于老年人则不适 宜. ●人体是这世界上最杰出的艺术品,从面部到身体都遵 循黄金分割率。以人的面部来说 ●脸的宽度和长度比值为0.618时,为最完美的脸型; ●上身长和下身长的比值为0.618时,是最协调的身 材。 ●我们的牙齿、耳朵、宽度和长度的比值也都近似 0.618。 ●在人体内, ● 1.消化道长9米,乘以0.618后正好为5.5米, 是承担消化吸收任务的小肠的长度。美国牙科学博士 杰弗逊表示:“这个比例不仅仅关乎审美,也关乎健 康。” ● 2.面部过长的人普遍容易有呼吸方面的问题,因 为他们的鼻窦窄,很多时候需要用口呼吸,导致打鼾 甚至失眠,还可能导致牙齿畸形。 ● 3.面部过短,下颌关节就容易压迫血管,阻挡部 分流入大脑的血液,导致头疼,反过来头疼会加重下 颌关节周围肌肉紧张,导致磨牙。 ●而一项对于心脏健康的研究显示,心电图中的T点如 果出现在两次心跳间的黄金分割点上,表示此人无论 生理还是心理,都有一颗“健康心”。 温度黄金分割点 ●人体的体温和黄金分割率也有着直接联系。水的冰点 是0℃、沸点是100℃。而人体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恰好处于负黄金点0.382的附近。所有其他生物 的体温,也都是围绕这个值上下波动的。 ●基于人的正常体温37℃,可以得出人体在22—24℃ 时感觉最舒适,因为37℃与0.618的乘积为23℃, 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 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对此,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 专家洪昭光表示,确实,不论春夏秋冬,23℃最让人 感到舒适,工作时不会觉得热、睡眠时不会觉得冷。 年龄黄金分割点 ●如果把人的一生定为0岁至100岁,它自然地包括了 两个点。一个人一生最顶峰的年龄是100×(1-0.618) 即38.2岁,在此之前,一切都在积累和上升阶段. 38.2岁是人体的黄金年龄是有道理的。虽然此时人 的体能肯定已经不处于顶峰,但是心理上已经趋于成 熟,接近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在价值观、判断 力等方面达到了顶峰 ●而最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年龄是61.8岁,在此之后, 身体开始全面老化。危险年龄61.8岁,可能是源于 此时积聚的健康问题开始暴露,而退休的压力又会带 来内心的空虚,所以,在这个“人生转型期”蕴藏着不少危机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若干观点的阐述 仔细分析题目时,却对于美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打小就是在书山题海度过的,从未静下心来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心中对美只有那么一个朦胧的感觉,随着美学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我们得以对美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的感知,得以将美从一个宽泛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 美是无处不在的。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它,一切变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 美感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善于发现美,分析美。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随处可见可闻。

尽情的与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度交流。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会以心中的美为目标,会以心中的美为标准,去衡量去追求,所以美可以主导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有差异,所以个人心中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可以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美感,使我们心情愉悦。比如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心情便可以回复平静,所以美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然而,对于美我们不可以拘泥,不可以贬低别人以为美的事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通过鉴赏各种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提升自己的品味,使自己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鉴赏,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不断完善自己。 在我看来,美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又很远,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美是我们一个很好的认知感悟世界的渠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世间万物的最美好的、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给我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著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欢乐美是音乐美学最重要的美学范畴之一。欢乐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情感形态,它是人类乐观主义精神的正格表现。音乐的欢乐美是通过欢乐流畅的旋律、活泼跌宕的节奏、明亮的调性轻盈的和声、速度等等手法来加以表现。它大体可以划分为喜悦和欢乐。如冼星海的《二月里来》施光南的《祝酒歌》。还有传统的民间器乐、管弦乐曲等等。欢乐美的音乐还往往与舞蹈相结合,使舞曲成为表现欢乐美的重要体裁。 五、悲剧美 悲剧美是美学的主要范畴之一。它是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悲剧性的艺术表现中对美的肯定。并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音乐的悲剧美在音乐中是整个艺术悲剧美的重要、极具光彩的组合,把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加以集中、浓缩,以音乐所特有的表情效果,使人们在苍凉悲愤或慷慨激昂的感受中,获

美的定义作文

美的定义作文 导读:本文美的定义作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美的定义作文 七年级二班韦雨佳 当我从校花身边经过,脑海中便冒出一个字----美!当我从服装店橱窗前走过,望着花裙子,又是那个字----美!美的含义有很多:美丽、美好、美妙······但都比不上一颗真挚美好的心啊! 那一次,我和妈妈去买菜,来到菜市场才发现人真多呀。这一堆那一群的,每走一步,仿佛如红军跋山涉水般的艰难。这时人群轰动起来,本拥挤的道路此时人们自觉地从中间让出了一条小道。只见一位长相十分甜美的美女手挽着一位先生的胳膊,微笑着从人群中走过。周围不时传出路人的赞叹"真是一对金童玉女呀!那女孩真美!"我在心中也不停地感慨,用既羡慕又敬仰的眼神望着他们,在心中给他们大大的赞了一下,脑海中刻满了他们美丽的身影。可是----- 此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传入我的耳膜,"你这混蛋,臭老头儿,竟敢惹我,给我滚,滚的越远越好!"听听这刺耳的脏话,一听就是个人渣,一个蛮横无理的家伙。只见一个豆腐摊前围了不少人,好奇心驱使我也过去一瞧。真是触目惊心,只见豆腐摊上的豆腐不翼而飞了,飞到哪里去了?咦,卖豆腐大爷的身上被人扔满了豆腐,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呢,边磕头边颤抖着说"姑娘,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您就饶了我吧,我还得挣钱吃饭呢。"姑娘?我往旁边一看,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刚才那位"美女"此刻正凶神恶煞地盯着那位老大爷发飙呢。原来那位美女来买豆腐,卖豆腐的大爷切豆腐时没留意一小块豆腐渣溅到美女的衣服上了,老大爷说对不起,拿纸给美女擦拭时,美女不愿意,不依不饶的让老大爷赔偿两千元。老大爷拿不出这么多钱,"美女"就将豆腐摊给砸了。看看瑟瑟发抖磕头求饶的老大爷,再看看唾沫横飞的"美女",竟没有一个人敢上前相劝,此时"美女"更是肆无忌惮辱骂老人。 "住口,你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正当大家为老大爷担心时,只听到一个洪亮正义的声音传了过来,那位美女竟然吓了一跳。原来路对面卖鸡蛋的大娘看不下去了过来帮忙,周围的人都替老大娘捏了一把汗。"美女"听到呵斥面目更加狰狞,大吼到"你算什么东西,敢对我吼,滚开,别找不自在。"大娘却一下挡在老大爷身前说"人长得漂亮,心却这么狠,让人感觉恶心。"边说边上前一步将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老大爷扶起来,替他打掉身上的灰尘。那位美女恼羞成怒竟抡掌向两位老人搧去。那位大娘眼疾手快,抓起旁摊上一个鸡蛋向那美女砸去,"啪"的一声脆响,鸡蛋那土黄色的蛋黄稠粘液顺着美女的脸颊流了下来。此时,满脸的粘液,扭曲的面孔,哪里还能看得出漂亮的脸蛋,只惹的周围人哈哈大笑。"人面兽心,白长了一副好皮囊。""美女,快回家照照镜子吧。"人们开始对美女指指点点。路人开始去安慰老大爷,而那位美女呢?早捂着羞红的脸,挤出人群跑了。那位大娘帮老大爷收拾好豆腐摊又回到路对面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大娘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

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艺术只有通过心灵理念才能变为真正真实的和显示的,才能具有自由和无限的形式。美学的范围在于艺术美,而不是自然美。艺术从象征、古典到浪漫的转化是精神自由的、无限的理念要求冲破一切物质形式的束缚回到其本身,在绘画、音乐、诗歌中物质因素削弱到最低限度,精神得以更自由的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定义,坚持美以及艺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强调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反对纯艺术论。艺术再现生活现实,是生活的代替品。桑塔耶纳《美感》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指出“美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它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组现象,艺术品以及于艺术作品有关的人类活动。 从上述的简单罗列可以了解美的定义同样是两种倾向,即唯物的和唯心的。其实美本身并不在于这两者的区别,美是意识的内在,美感是意识对于美的感受,而物质更多是审美的对象。美学仅仅在于研究美的意识机制,而并不在于美究竟在那个域。美在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表现为和谐,在郎吉弩斯、博克表现为崇高,在康德、黑格尔表现为自由,在车尔尼雪夫斯基、桑塔耶纳表现为客观或现实。由于不同意识的观察美存在的角度,对于美的理解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恰恰是美之所以为美的一个理由。 我们并不准备确定美的定义是自然、自由、崇高或者和谐,因为美是一种意识现象,它具有基于自由意识的不同。因此对美的定义是

关于美的定义名言

关于美的定义名言 导读:本文关于美的定义名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提供的关于美的定义名言,欢迎阅读。 ●至善方能至美(拉丁语) ●美是善的标准语汇中的一部分(爱略特) ●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苏格拉底) ●美是上帝的微笑,音乐是上帝的声音(罗·安·约翰逊) ●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美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亚里士多德) ●美是一种自然优势(柏拉图)

●美不是人工造就的,而是天生固有的(狄更生) ●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在任何大自然中都无法认得美的人,这正表示其人心中有缺陷(德国) ●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花朵衰败的地方,人类没法生活(法国) ●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十全十美虽无法达到,但却值得追求(罗·布坎南) ●美是奇异的。它是艺术家从世界的喧嚣和他自身灵魂的磨难中铸造出来的东西(毛姆) ●要创造出真正的美必须具备巨匠的技艺(约·德莱顿) ●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要幸福得多(爱默生) ●只有天赋很好的人能够认识并热心追求美的事物(德谟克利特) ●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德谟克利特) ●富有生机就是美(威·布来克) ●端庄即至美,严肃乃极乐(威·沃森) ●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培根) ●不能说凡是合理的都是美的,但凡是美的确实都是合理的(德国)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结合优秀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探索过程。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我认为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定义。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底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美的本质历来存在着很多看法。我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人的创造劳动生产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美的他需要一个尺度就是所谓的“内在的尺度”即使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符合人的本身需要,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美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客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存在。同时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离开人这个主体,美也就不存在了。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是一种关系属性。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凡是能使我们想起和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则是美的。对于作者正是如此。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是从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统一 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同时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 总之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应该明白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的定义就是与错相对,那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客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的定义,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就像大道之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以上是我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也可能理解较为粗浅,但我觉得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他的理解,理解后对他的发现与运用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美。

美的哲学定义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部分具体事物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部分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生存发展所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人类为了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取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同丑相对立的元实体事物。 美是部分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 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 柏拉图认为:美不是美的具体事物。美是理念,是美的具体事物所以美的原因。 柏拉图所谓的理念,是指部分可感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柏拉图所谓的美是指一切美的具体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性能和组成部分,是指接触美的具体事物的人产生美感的原因,是指美的具体事物所包含的不可被人感知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 美是部分具体事物具有的促进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 什么是价值? 价值的哲学定义:价值是全部可感事物共同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是人们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经验过的全部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包含一般物质和具体形式两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存在的元本体事物。 自然事物普遍具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自然事物、环境、现象具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和能力,人类具有改造自然环境、变化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能力,各种化学物质具有相互发生化学反应、融合生成新物质的性质和能力。 人们约定俗成地把个别具体事物普遍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称为价值。例如: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劳动价值、化合价值、文化价值、宗教价值等,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能力的称谓和界定。 价值是元本体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正价值和负价值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元本体的哲学定义:元本体是全部可感事物共同具有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全部可感事物共同具有的规定、限制和性能,是人类通过认识实践活动,从全部经验过的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出来的,具有一定边界、限制、规定和冠名,包含两个或多个对立统一组成部分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本体自然事物。

关于美的定义

关于美的定义 音乐的各种美 音乐美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其外部动态,主要表现为音乐作品的体裁与形式;而其内在的本质,则更多的表现为音乐的内在性格与情感态度。 音乐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声音来抒发人的内心感受,特别是情感态度,因此音乐美的范畴与人的精神品格与情感态度密切相关。 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的美和一般美学的范畴息息相关。一般美学把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作为它的基本范畴,这对一音乐美来说也是基本适宜的。 我们把音乐美分为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戏剧美等六个基本范畴。 一、优美 优美是音乐美学中最带普遍性的基本范畴,其特点温柔、平和、纯净、细腻;旋律舒展流畅,节奏平稳有序;速度和力度适中均衡的结构等构成优美的基本表现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诗意的美是优美的音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一首杰出的优美之作。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等等都属优美的范畴。 二、壮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音乐美是壮美,或者称为雄壮美。一般美学中并没把壮美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但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壮美是不可忽视的、普通的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讲的阴柔美与阳刚美,就和现在所讲的优美与壮美有类似之处。优美以温柔、平和、纯净、细腻为特征,而壮美则以刚劲、果敢、勇猛、粗犷为特征。如:进行曲与军歌都是壮美的典型表现;着名的《马赛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属于壮美范畴。 三、崇高美 音乐是最适于表现崇高美的艺术形态之一。音乐的崇高美总是和赞美、歌颂、崇拜、敬仰、爱慕等精神内涵密切相关,并且和祖国、英雄、正义、信念等不平凡的对象相联系。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格调高昂的颂歌如:贝多芬的《欢乐颂》刘炽的《祖国颂》等等。都出色地表现出音乐的崇高美。 四、欢乐美

个人对美的理解

个人对美的理解 姓名:刘小阳 班级:E8 学号:09032022 摘要:一直以来,“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因其难以理解而被美学理论专家们避而不谈。本文以美学理论为出发点,阐述了本人对“美是什么”的理解与分析。 关键字:美美学感知灵魂 1. 烫手的山芋 自然是首歌,音符是你和我。人类文明是华丽的乐器,自然之歌因它而愈发醉人。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作家用他们真挚的作品抒发出内心对美好世界的赞美之情。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只要用用心体会,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自身正被美包围。可一直以来我们对美都只停留在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然的奇怪程度上。爱美之人,包括我,应该不只一次的为不解“美是什么”而苦恼。 带着对“美是什么”的疑惑,我翻开了一本又一本美学理论专家的著作,可每当我合上书,总感觉厚重的书本正沉沉的压在我的心房上,隐隐作痛的心镜子般映照出美学理论专家们高挑着左眉,满脸不屑地说:“提出…美是什么??这种不可穷诘,永无法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实在是可笑。”的影像。西方美学取消主义,中国美学界的美本质取消主义思潮云云的哲学思想用西方理论作风帆,游过漫漫历史长河,撞击着怀揣新生思想的心房。 所谓的美学理论专家们不回答,不思考,甚至不让别人思考“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活生生地让“美是什么”如此重要的哲学问题变成没人接的“烫手的山芋”。说到底就是他们因为无力享用“美是什么”的香甜葡萄,所以产生了“酸葡萄心理” 。 2. 到底什么是美 无庸置疑,“美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要研究美学,就该知道“美是什么”。本人才疏学浅,怎能班门弄斧。只想用笨拙的笔,白话的文字,道出关于“美是什么”的愚人拙见。 2.1 美的前提是被感知的存在 美需要有存在这一大前提,这里所说的存在并不仅限于物质社会里的存在,而是包括精神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有时候人会因为凭空的想象而产生一种非常美好的感受,而人所想象的场景很有可能是在物质社会中找不出来的,但是不能因为他在物质世界中的“不存在”就否定掉“它是美的”这一客观事实。所以说美的前提是被感知的存在。 2.2 感知美的手段是感官的体验 人们觉得花儿美,是因为它娇艳欲滴,香气怡人,所以花儿的美是通过视觉和嗅觉的体验得出的;人们觉得歌曲美(排除其他类似演唱者的个人魅力等因素),是因为它声声入耳,愉悦人心,所以歌曲的美是通过听觉的体验而得出的;人们觉得丝绸美,是因为它手感细滑,造型别致,所以丝绸的美是通过触觉和视觉的

美的定义

美的定义 其实定义本身就一种对美的局限,就象人类意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美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给美定义的想法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象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象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下面将对一些美的历史进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识对美的理解。 我们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这种和谐作为美的范畴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毕氏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比如音乐就是由各种音调组成,而这些音调又与发音体在数量上的差别有直接关系。整个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还不是由于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行体明暗相间,参差错落所形成的伟大和谐吗? 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提出“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认为“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休谟认为对于美决定性东西还在于“人性本来的构造”、“习俗”或者“偶然的心情”,审美活动“用心情借来的色彩去渲染一切的自然事物”。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认为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起,人类失去了“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人类应该回归自然情感中。鲍姆嘉通提出应建立一门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叫做“埃斯特惕 卡”[Aesthetics],认为美是“感性认识自身的完善”。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强调艺术创作的精髓在于意志的自由,却不是毫无节制的,而建立在自然的必然基础上的。费希特创立以“自我”为中心的哲学体系,认为“自我”是唯一的实在,一切存在物都在自我之中并通过自我而存在。 黑格尔《美学》中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