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试举例说明崇高与优美的异同

与子成说

(000000000)

(SY,GZ DY 000000)

摘要:崇高和优美是人类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形态,两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相同点,又有各自独特的审美特征相区别。

关键词:崇高;优美;审美形态

崇高和优美是人类特有的什么形态,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和若干相同点,又拥有各自鲜明的特征将它们区别开来。

一、相同点

崇高和优美都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都是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以及在各种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并反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中国传统的“阳刚之美”给人以健康、有力、豁达的审美体验,而“阴柔之美”则给人以轻柔、婉转、和谐的审美体验。两者从两个方面丰富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并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一种参照。

在美学发展史上,人们首先意识到的是“优美”,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优美等同于没,也就是较早地产生了优美的概念。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单一的优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笼统的“美”的概念便产生了分化,细化为优美与崇高两个部分。也即是说崇高这一审美概念的出现,为单一的优美作了补充,并且提供了一种参照对比,进而丰富了美的内涵。

二、区别

崇高和优美这两种审美形态既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和相同的特点,但二者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两者的内涵不同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①它是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一定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通过这种对立冲突,产生一种以痛感为基础的审美体验,博克说:“如果处于某种距离之外,或者是受到了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的。”②而崇高

既包含了形式上的粗犷有力度,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是人的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与人生的理想境界。它是从对立冲突中寻找平衡的一种审美形态。

优美则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③它可以唤起人的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柏拉图认为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④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优美较多的和愉悦的审美体验相联系。它重在从对立冲突中寻找和谐统一。(二)自然存在及其引起的审美心理不同

具有崇高特性的自然存在物从形式上说,大多呈现为不稳定性、不平衡、无秩序、不规则的粗犷状态,时常激发出人的痛感、恐惧感、紧张感和不自由感,或者说是敬畏感。它首先使得主客体的关系陷入对立冲突中,而后审美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种矛盾冲突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进而获得新的意义上的升华,构成特定的人生境界。自然的崇高产生于人的审美活动中,自然和人在审美活动中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与和谐的沟通。自然中雄浑的山川大河,首先给人以压抑、紧张感,而后才是对它的雄浑壮阔加以欣赏,因此自然山水也成了有情的山水。如王维在游览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赞赏这种雄浑多变的美景。

优美的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激发人们产生对于美好事物的丰富联想。而在优美的审美形态中,自然就不仅被感知为美的现象,更是人的实践行为对象,自然不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出现的,而是成为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的完美、和谐的统一。中国的传统意象花好月圆、方春柔条,以及宋代的婉约词便是优美的集中体现。

(三)社会存在及其引起的审美心理不同

崇高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真善美的联系更加紧密。在人的社会实践中,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会使人产生情感的起伏、心灵的激荡,并使得实践行为遭遇种种挫折。而正是这些磨难和挫折与人的坚强不屈、奋勇拼搏共同铸成了富有魅力的审美人格。即是屈原所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者是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这样一种崇高的审美境界。

当然,优美也包含了人生丰富的社会内容,它表现为人与人的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也表现为社会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足美好,更表现为个人思想观念与社会时代精神以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种种行为的统一、和谐、一致。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友人之间的相惜相别,就是优美在社会人生方面的和谐体现,如王维的

《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都将自己与有人的深挚情感淋漓的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崇高和优美一方面具有相似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审美形态。给人不同的审美体验,苏轼的“大江东去”与柳永的“晓风残月”给人的感受绝对不同,而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势必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因而,当我们在看崇高和优美这两种审美形态的时候,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必须辩证的看待它们的关系。

注释:

①③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5~197页

②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第37页

④柏拉图.文艺对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98~299页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 博克.崇高与美——博克美学论文选[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年版

[3] 柏拉图.文艺对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4]卢政,王菁华.试论优美与崇高的区别[J].五邑大学学报,2002(3)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又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歌德的话很有道理,美的本质是抽象的、内在的、难以捉摸的,但是,它又通过许多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美的具体形态来把握美的本质。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素称四川的四大美景,它们各具其美,各有特色。居于灌县西南的青城,峰峦叠嶂,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深邃幽静,故以清幽著称。峨眉县城西南的峨眉山,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绝”。山上风光旖旎,翠柏青藤,花木繁茂,寺庙殿阁雕镂精细,山溪流水潺潺,蛙声若琴声悦耳,猴群嬉戏于林丛之中。站在山顶极目眺望,秀嶂平畴,清新明媚,故以秀丽闻名。统称为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山奇水秀,峡谷连绵,两岸群山挺拔峻峭,崔嵬摩天,江水波涛滚滚,一泻千里,滩险流激,雄伟壮观,故以险峻取胜。瞿塘峡中的夔门,两山矗立对峙,峡滩狭窄如门,水深流急,奔腾咆哮,声如狮吼,令人惊心动魄,故以雄奇而享盛誉。由于四大胜景各具特色,而分别属于不同的美的类型。青城的幽和蛾眉的秀,属于优美之类,三峡的险和夔门的雄则属于崇高之列。人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就要懂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上的一对范畴,它们都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现,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中国古代文论和画论中曾把美分为阴柔和阳刚两类,所谓阴柔之美就相当于优美,阳刚之美就相当于崇高。 优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广义的美是泛指审美对象),它是美的比较普遍的一般表现形态。它的形象特点是:外貌上的光滑细润,形体上的纤细小巧,音调上的轻柔和谐,色彩上的协调柔和。它给人以轻松愉快、恬静宁逸的审美感受。优美侧重于展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实践中处于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快感为基础,它使人赏心悦目,沁人肺腑。 自然界中的优美处处皆是,山清水秀,柳浪莺啼,明月清风,朝霞彩虹,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等,均属于优美之列。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美如西施的西湖风光,精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清幽绝俗、秀丽殊佳的避暑山庄,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在社会生活中,象俊俏窈窕的容貌和形体,优雅潇洒的仪表风度,委婉动听的言辞,温文尔雅的文明行为,温柔娴静的性格,善良美好的心灵,真挚甜蜜的爱情和友谊等,这些均是社会美中的优美类型。优美在艺术领域中更是多见,它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如在文学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维的《山居秋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音乐中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以及《蓝色的多瑙河》和《田园交响曲》等;美术中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齐白石的《荷花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雕塑《维纳斯》等,这些都是优美的杰作。在舞蹈中优美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仙鹤舞》、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案

凯里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开课院部:音乐学院 主讲教师:何家国 授课班级:音乐学本科三年级 授课学时: 64学时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编号110104003 授课专业音乐学班级2009级本科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公共基础课() 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学时 课堂讲授学时数32 实践课学时数32 实验学时数0 课堂讨论学时数8 使用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第二版) 高为杰、陈丹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主要教学参考书 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及出版社 《曲式与作品分析》 《音乐分析与创作》 吴祖强 杨儒怀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

章节名称第一章绪论 授课方式集体授课与个别讲解相结合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分析法、例证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曲式这一概念,理解一些基本术语,建立初步的学科概念,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基本内容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基本术语:主题;结构单位;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基本部分与 从属部分;曲式的调性布局以及结构的补充与扩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主题;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难点:怎样理解曲式这一抽象概念以及主题的意义与判断。

教学过程 音乐是时间艺术,因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曲式就是由各种音乐要素所构成的一些或同或异在一个由起止的时间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逻辑加以分布、组合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曲式:学生都学习过文章的分段方法,同样道理,音乐也是可以被分为一段一段的,文章中有一段,一句,半句,个别字,一首乐曲也是可以逐层细分结构的,只不过要用到一些曲式原则,并且掌握各级结构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对乐曲结构的曲式分析。当然,曲式学的内容也是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这就需要不断更新、扩充我们的知识,做深一层的曲式学研究。 主题: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够乐曲或该乐段的基本面貌的乐思,也称作主导乐思。其长度通常是一个乐句或乐段。 主题主要是通过音调要素来体现的,虽然随着音乐的进行,伴随主题的速度、力度、音色、织体等要素在改变,但是,富有特性的主题音调的面貌是完全可以听出来,看出的。(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提示主题出现时各种要素的变化。 主题分为单一材料与复合材料两种构成方式。(逐一分析并讲解曲例1和2) 次级结构与整体结构:一首完整乐曲的趋势结构就是该乐曲的整体结构。由于表达完整乐思最小的单位是乐段,因此,乐段是最小的整体结构,其内部的乐句、乐节、乐汇不能构成独立的结构单位,也就是说以乐段为主体结构的曲式,不能再划分出次级结构。因此,次级结构必须存在于大于乐段的曲式结构中。如二段曲式、三段曲式等。整体结构与次级结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收拢性结构与开放性结构:用乐曲自身的主要调性来完全终止既为收拢性结构,反之在不稳定功能或转调来终止,则为开放性结构。收拢性结构乐曲具有稳定,结束感较强特点,常常是这一结构单位的结束。而开放性结构则多为作曲家构思需要,为了求得乐思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结构中间的衔接与融合。 基本部分与从属部分:担负揭示及展开主要乐思的段落,成为基本部分,而在基本部分前后的引子、连接、过渡、补充、结尾等段落成为曲式的从属部分。两者具有相对性,有时从属部分也具有独立性,也起到表现音乐的作用。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尾声部分。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 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 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态之一。它的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已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优美在西方美学中是与崇高既相反又相成的基本的审美形态,同样具有肯定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的合目的性与客观的和规律性的和谐统一。概而言之,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 二、崇高与优美的历史探讨 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所以,伟大的艺术作品经常以崇高为美学表征,即以体现复杂激烈的社会斗争为基础和为特色的。先进战士、亿万人民的斗争,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牺牲,正是艺术要表现的崇高。自然美的崇高,则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将它们征服之后,对观赏来说成为唤起激情的对象。” 在中外美学史上,最初有关美的本质和特性的探讨,大体上指的都是优美。英国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这个观念和美没有多大区别” ,主要是从对象的物性特征以及对相对于人的圣经刺激的角度入手,来论述优美。康德则从对象给人的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在康德之后,席勒认为:“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的作用。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行事冲动各自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持其力量”。他认为,优美是一种动态美,它是精神在感性自然中最充分地得到表现,并给人以最适合感官要求的审美享受的那种美。它更多表现在女性身上。 三、崇高与优美的审美特征及其比较研究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一、《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考试范围 1.第三章多声部音乐调性的识别与和声分析 本章考试内容是分析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音乐作品 包括:调性的识别、转调、离调、换调,副属和弦等内容。 声与作品分析基本要求 一、和声分析的次序 (一)分析全曲基本调式调性布局 (二)分析段落和声结构 (三)分析乐句和声结构 (四)分析转调与离调和声 二、和声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和声终止式 1.半终止 2.完全终止 (二)关注和声低音 和声的原位与转位 2.第四章音乐材料陈述与展开 (1)音乐材料陈述主要是:稳定性陈述与非稳定性陈述两种类型 (2)音乐的材料展开手段主要是: 1)变奏,织体变化、和声变化、旋律变奏、调式调性、速度、配器等。 2)延展,重复、模进、分裂、紧缩、扩大等。 3.第五章音乐作品曲式结构的基本原则音乐分析中曲式构成有两种原则

原则一: 原则二: (1)并列原则 (1)呼应原则 (2)再现原则 (2)三部性原则 (3)变奏原则 (3)起承转合原则 (4)回旋原则 (4)变奏原则 (5)奏鸣原则 (5)回旋原则本讲课主要采用第二种原则 4.第六章规范化曲式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本学期讲课至第六章第三节为止。 第一节一部曲式(一段式) 一、一部曲式定义 二、乐段分类 (乐段内部结构) (一) 单乐段 1. 一句类乐段 2. 二句类乐段 3. 三句类乐段 4. 四句类乐段 5. 五句类乐段 (二) 展开型乐段 (三) 平行复乐段 三、一部曲式的和声 (一) 和声结构的开放性 (二) 和声结构的收拢性 四、一部曲式的从属部分 五、一部曲式的应用 提示:重点掌握复乐段 第二节单二部曲式(二段式) 一、定义:两个内容不同或相近的乐段,建立在对比与统一基础上,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最新文档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审美形态是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析。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要讨论的就是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优美,也就是狭义的美, 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与完美。在外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例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 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 它的美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崇高,即广义上的美,也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

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在形式上, 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在美感上看, 具有“不平 凡、伟大的” 独特的审美属性。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 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 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 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 遇 到的冲突越激烈, 斗争的历程越险恶, 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 自身的本质力量, 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贝多芬的第三、第 九交响曲是崇高的经典范例。 优美与崇高有很多区别: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广义的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 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 的和谐统一, 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 是客体对主体的 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 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 在痛感之中有快感, 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虽然优美与崇高有如此大的不同, 但是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 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 (一)什么是优美? 定义: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1.优美认识的发展历程: A.西方美学的优美论: (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的美学思想。而数的最美的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的比例关系, (2)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形式的美”,是形式上的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认为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 (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的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的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的特性,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 ①比较来说是小的 .......... ..........;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②是光滑的 ....;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 必须溶成一片 ..............................;⑥颜色鲜明,但不强......;⑤结构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显著而又强壮有力的外表 烈刺眼 ......................................;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的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同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的 变化 ..。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的一种“鉴赏力判断”。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的形式,这种有限的形式不会给人造成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也就是说,能够直接产生积极的愉快。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认为优美是一种无意识的美,不带刚性、尖锐而又粗犷型的美. B.中国古代美学的优美论: (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是“阴柔”的范畴出现的,是关于宇宙哲学的范畴。古代中国人认为宇宙的是由“阴”、“阳”两极构成的,《易传》是最早出现的“阳刚”与“阴柔”的概念。 (2)明确将“阳刚”与“阴柔”作为美学范畴加以阐发的是清朝的姚鼐,虽然只对“阴柔之美”作了形象描述而未作理论概括,但这与西方美学所讲的“优美”在美学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2.优美的概念: 优美是一种优雅的、柔性的、偏于静止的美,它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相统一、内容和形式相协调所表现出来的宁静而又和谐的美。 优美的特征 优美在形式上的特征:小巧、轻缓、柔和,是一种偏于静态的美 (1) 小巧,是指优美的对象占有的空间较小。

曲式与作品分析报告

关于曲式与作品分析: 1、定义:曲——即乐曲;式——即样式、形式。曲式就是指音乐作品的样式,也可以说是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2、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MFA 。 3、目的:既然课程的名称是“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这门课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这门课程中学习曲式的基本原理并掌握各种范型;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最终能从曲式入手,通过分析,实现对音乐作品的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各自专业的促进(表演者能从中获得诠释音乐的依据,理论专业者能从中把握评研音乐的标准,作曲专业者能从中学习创作手法)。 第一章 音乐的基本材料——音乐语言 正像诗歌用语言文字,图画用线条、色彩,建筑用砖头、石块等构成一样,音乐的构成,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材料,就是音乐语言。音乐语言也被称之为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①旋律线;②节奏;③节拍;④和声、复调、调式调性⑤速度;⑥力度;⑦音区、音域;⑧音色;⑨演唱(奏)法;⑩织体等。音乐语言构成了音乐表现的基本手段。 第一节、旋律 摘要:(旋律的重要性及定义......,旋律的分析要点....主要包括旋律的外形、隐伏骨架和高潮。) 一、有关旋律 1、从旋律的重要性来说,它是“音乐的灵魂”;从它总是横向的流动这一特性来说,它是“乐音运动的轨迹”;从它与纵向音高的相互关系出发,它是“它

是和声的表层”,从欣赏的角度入眼,它是“音乐作品的外观轮廓”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所以,旋律非常重要。 2、定义:第一、“狭义的”旋律仅指横向音高或旋律线,也就是说它只指“音高”而不指“音长”。在单独分析音乐的音级、音高、音列等因素时,“旋律”就取这种所指。 第二、“广义的”旋律是指包含了“音高”和“音长”这两个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曲调”。当分析需要和节奏、节拍或织体等因素相联系时,旋律就取这种意义。 二、旋律分析的要点 1、旋律的外形 广义的旋律是一个有机体,包含有音高、节奏、调式、调性、音域、音区等多种要素,但是为了分析的目的,单从旋律的外形来看,我们必须把旋律中的其它要素抛开,仅从旋律自身运动的价值——音高运动的相互关系予以透视。 (1)大山型(大波浪型):由跨度较大的音程、起落较宽的幅度构成,它常和某种崇高的感情、宽广的歌唱或壮阔豪迈的性格相联系;如《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天鹅》; (2)连续上行的旋律常表现高涨、激昂的情绪。 如下例(贝多芬《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 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一朵娇艳的小花是美的,座座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会激荡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强烈愉悦的审美效果。正如惊涛骇浪与叮咚山泉,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崇高又称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优美与崇高相对,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美的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粗砺强劲,雄奇怪涎,令人惊心动魄。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而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玲珑小巧,娇柔透剔,令人舒心惬意,各种审美因素趋向平和统一。 在我国古代,通常把崇高称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孔子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这种崇高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相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但他对这些文体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这两种形态各异的美比比皆是。 比如,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是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千百年来,人们盛读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优美迷濛的意境,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词是这样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不时俯头探望河中游鱼;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山中,微风吹拂,桃花瓣飘零,随波逐流;山脚,烟波浩淼,游鱼蹦窜;岸边,烟波迷濛处,一位披蓑戴笠的垂钓者正凝神专注地垂钓,他陶醉于眼前的空濛山色和柔美风光,竟怡然自乐,不想回家了。多美的画面,岂止是“烟波钓徒”张志和沉缅于山光水色,我们品味吟咏,又何尝不是深深地痴迷于词人所描摹的山水风情呢?显然,这里意境纯美、柔和、宁静、高远;色调斑斓绚丽,欢快明朗;构图精微考究,细腻逼真;情趣高雅恬淡,清爽宜人。这一切充分展示了词人热恋山水,厌恶官场的情趣,显示了艺术领域里的优美范畴的审美特征。 相反,李白的诗作《望天门山》恰恰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崇高美。“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贮立舟头,极目远

曲式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2009 412010 课程名称:曲式与作品分析 英文名称:Musical Form and Analysis of Musical Composition 学分:4 总学时:36/学期*2 = 72 课程开设院(系):音乐系 适用专业:音乐学本科专业 前期课程:《基本乐理》、《和声》、《视唱练耳》。 一、说明 (一)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音乐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实用性、技能型课程。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对各类音乐作品不同结构形态而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学习其它音乐理论课、技能课有着指导意义。 本课程以曲式结构类型的教授为基础,同时注重对作品的构成材料和内在联系等微观的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个层面。 (二)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通过对中外音乐作品的具体分析,讲述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辨证关系、乐思的产生极其发展的整体结构原则等,使学生掌握音乐作品中曲式结构的原则极其特征,掌握分析音乐作品的必要知识与基本技能,并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各种结构类型与表现因素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理解并表现音乐作品的能力。 (三)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有初步通过听辩音响判断作品曲式结构的能力。通过对一些定型化的、较为规范的曲式结构模式和曲式结构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整体框架以及作曲家在音乐创作时的整体构思,同时极大提高学生运用乐理、视唱、和声、音乐史等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四)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其它教学环节的安排

1、本课程以辨证唯物论观点,依据中外音乐创作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规律的曲式体系,对典范音乐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2、教学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作业,进行课堂辅导与集体讨论。 3、力求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提问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曲式及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 §2、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3、音乐作品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4、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意义 第二章一段曲式(14学时) §1、一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一段曲式的内部结构 §3、一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4、音乐作品实例分析 第三章二段曲式(单二部曲式)(16学时) §1、二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二段曲式的主要类型 (1)、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带再现二段式作品分析 (2)不带再现的二段曲式 不带再现二段式的作品分析 §3、二段曲式与复乐段的区别等 §4、双重二段曲式 复习(2学时) 第四章三段曲式(单三部曲式)(12学时) §1、三段曲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三段曲式的结构与类型 引申性中段及其作品分析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节选) 康德 在道德品质上,唯有真正的德行才是崇高的。然而也有某些善良的内心品质是可爱的和美好的,并且就它们与德行是和谐一致的而论,也应该看作是高贵的,尽管它们确切说来并不能够说就是属于道德性的心性的。有关这一点的判断,是微妙而复杂的。确实,我们不能称那种心情就是有德的,它只是那些行为的一个来源——那些行为的确也出自德行,但其基础却只是以偶然的方式而与德行相一致,而就其本性来说却往往是与德行的普遍规律相抵触的。某些温情好意——那是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同情感的——乃是美好可爱的;因为它表明了对别人命运的善意的同情,而德行的原则也同样地会引导到那里。不过这种善良的情感同时却是软弱的,而且总是盲目的。因为假设这种感情在推动着你,要你花钱去帮助一个困苦的人,而你又欠了另一个人的债,这样就把你置于一种无法严格履行正义的义务的地位了。所以,这种行为就显然不可能是出自任何德行方面的意图,因为这样一种情况不可能诱导你为了这一盲目的幻念而去牺牲一种更高的责任。反之,当对全人类的普遍的友善成为了你的原则,而你又总是以自己的行为遵从着它的话,那时侯,对困苦者的爱始终都存在着,可是它却是被置于对自己的全盘义务的真正关系这一更高的立场之上的。普遍的友善乃是同情别人不幸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正义的基础。正是根据它的教诫,你就必须放弃现在的这一行为。一旦这种感觉上升到它所应有的普遍性,那么它就是崇高的,但也是更冷酷的。因为要我们的胸中对每一个人的遭遇都充满着温情,对别人的没一桩困苦都激荡着沉痛,这是不可能的事;否则的话,一个有德的人就会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不断地沉浸在伤感的眼泪之中了,尽管他有着这一切好心肠,却无非是成了一个感伤的、无所作为的人而已。 第二种善良的感情——它确实也是美好的而又可爱的,但仍然不是一种真正的德行基础——就是殷勤;这种愿望是要以友好、以同意别人的要求并以我们的行为与别人的意愿相一致去使得别人高兴。这种迷人的社会性的基础是美好的,这样一种心肠的温柔性也是好意的。然而它却根本就不是德行。凡是在更高的原则并没有为它设定界限并削弱它的地方,一切嘴儿就都可能从其中产生。因为且不提对于与我们有关的那些人的殷勤,这个小圈子以外的其他的人往往就是一种不正之风。假如一个人只采用这种推动力的话,那么这样一个人就可能会有一切的罪恶——并非是由于直接的品性,而是由于他太喜欢讨好别人了。他会由于热心社交而成为一个撒谎者、一个帮闲者、一个酒鬼,如此等等。因为他没有按照普遍的良好行为的准则在行事,儿时按照这样的一种品性在行事——这种品性其本身是美好的,但是当它不受控制而又没有原则的时候,就会是愚蠢的了。 因而真正的德行只能是植根于原则之上,这些原则越是普遍,则它们也就越崇高和越高贵。这些原则不是思辨的规律而是一种感觉的意识,它就活在每个人的胸中而且它扩张到远远超出了同情和殷勤的特殊基础之外。我相信,如果我说它就是对人性之美和价值的感觉,那么我就概括了它的全部。前者乃是普遍友好的基础;后者则是普遍敬意的基础。而当这种感觉在一个人的心中达到了最大的完满性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确实该爱他自己和尊重他自己——但这是仅就他乃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 参考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在一首乐曲或一个音乐段落中,能体现该乐曲或段落的基本性格面貌的乐思,称之为(主题)。 2. 一首乐曲中的某个结构单位,如果用它自身的主要调性的主功能来完全终止,那么该结构单位称为(收拢性结构)。 3.乐段的内部结构可以细分为(乐句)、(乐节)、(乐汇)。 4. 乐段最后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以和声的半终止结束,称之为(开放乐段)。 5. 段落之间还可能形成尾首重叠的关系,称为(侵入终止)。 6.音乐作品的结构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要素包括:(旋律)(和声)(织体)(调式调性). 7.乐段的调性结构可分为(单一调性)和(转调)的结构 二、名词解释(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复乐段 复乐段是一种特殊的结构。复乐段的“复”,为重复或复合的意思。它既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分量,又是一个质的概念,即两个(或两个以上)乐段的内容为重复关系。复乐段以其包含乐段数量的差别,可分别称之为二重复乐段、三重复乐段等。但三重及三重以上的复乐段实际上非常罕见,因此,通常所谓的复乐段,也即指二重复乐段。 2.三部性原则

三部性原则是在呼应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部性结构就是在遥相呼应的两部分之间,插入一个中间部分。 三部性原则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可用图式:A-B-A来表示,即主题(呈式)——离题(对比或引伸展开)——返题(主题再现)。三部性原则的核心是再现,因而也可以称之为再现原则 三、简答题(共四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哪些特征 答:音乐的非稳定性陈述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 (1)乐思材料比较片段化、零碎化。 (2)调性与和声呈不稳定功能。这种不稳定功能的最基本的体现是避免全曲的主要调性而在从属调性上进行。调性与和声的不稳定功能的进一步强化则体现为不确立一个明确的调性为目标,避免主和弦或避免完全终止式,不在一个调性上作较长的停留,较多使用不协和和弦等等。 (3)结构上不规整,不形成正规的乐句或乐段结构。结构的分裂是体现结构不稳定功能的常用手法。 2.乐句、乐节、乐汇有什么特点? 答:乐句是乐段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乐段内部的曲式成分。其长度一般约为4至8小节,具有一定的节奏音型和旋律的起伏,乐句的和声包含相对完整的内容,句尾通常要出现和声终止式。 乐节指长度约为2至4小节的、规模较小的音乐片段,多数乐节相当于半个乐句的长度。

50音乐学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曲式与作品分析》考试纲要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设置说明 《曲式和作品分析》是为培养和检验应考者的曲式和音乐作品分析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曲式分析基本理论;二是音乐作品内容分析。要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曲式类型的特征以及判断依据,能分析具体的音乐作品的曲式特征及音乐内容特征。 二、参考书目 《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为杰陈丹布编著) 第二部分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1、曲式的定义及概述。 2、有关曲式结构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3、曲式发展的基本结构原则。 4、音乐的陈述类型。 第二章:一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一段曲式;乐句、乐节和乐汇之间的区别;一段式的分类原则。 2、理解:一段曲式的特征;乐段内部各单位的相互关系;复乐段的结构意义。 3、重点分析曲目:格里格《我爱你》 巴托克《献给孩子们》。 4、分析要求:能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作简要的和声分析;说明音乐内容。 第三章:二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二段曲式?二段式呈示段的特征;什么是再现的二段式?什么是无再现的二段式? 2、理解:二段式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的对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分析:舒曼《初衷》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判断曲式形式;画出曲式结构图;分析音乐内容。

第四章:三段曲式 1、识记:什么是三段曲式?什么是引伸型中段?什么是并置型中段? 2、理解:引伸型中段和并置型中段各有哪些特点? 3、重点分析:肖邦《玛祖卡舞曲》OP33NO2 《在银色的月光下》。 4、分析要求:判断何种类型的三段曲式;画出结构图式;分析中段写法;说明音乐内容。 第五章:三部曲式 1、识记:三部曲式的基本结构图;中部的写法可分为哪两种基本类型?什么叫三声中部? 2、理解:三部曲式的基本特征;呈示型中部与展开型中部有哪些不同? 3、重点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NO1第三乐章 肖邦《降E圆舞曲》OP18 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划分乐句、乐段;判断曲式类型;画出结构图式;分析音乐内容。 第六章:变奏曲式 1、识记:变奏曲式的定义;什么是固定低音变奏?什么是装饰变奏? 2、理解:变奏曲式依据变奏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3、重点分析:阿连斯基《固定低音》OP5.NO5 莫扎特《主题与变奏》 刘庄《钢琴变奏曲》 4、分析要求:能较准确地描述变奏曲主题及各个变奏的创作手法特征及调性布局。 第七章:回旋曲式 1、识记:什么是回旋曲式?画出其图式。 2、理解:回旋曲式插部与叠部之间的关系。 3、重点分析:洗星海《到敌人后方去》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4.NO2第三乐章。 4、分析要求:在乐谱上标出叠部和插部;画出曲式结构图。 第八章: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及其他 1、识记: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回旋奏鸣曲式的定义、结构图式。 2、理解: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各有哪些特征?回旋奏鸣曲式与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各有哪些不同?

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 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 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1] 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论述,比较恰当的阐释了崇高与优美。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我国古典美学也对崇高与优美作了简单阐述,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划分基本一致。 在我国古代,把崇高成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到齐国访问,乐队为他表演音乐,当演奏到“秦”风时,季札说:“此之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孔子也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以上几例,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 ?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 ?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 ?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 ?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 ?(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3)内容和谐化一 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