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试题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试题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840年---19世纪60年代)

[直击高考]

本单元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主要内容,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重点掌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影响、性质与失败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要从原因、经过、影响来加以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不具有的新特点.要重点掌握它兴起的原因与准备、经过(前期:兴起与发展的过程、后期:转折和防御和失败的过程)、失败原因与教训、性质与历史功绩。

新思想的萌发,要重点掌握其原因、核心、内容:注视西方、介绍西方、学习西方的人或专著、局限性、意义。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19世纪40至60年代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在全面复习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本单元的历史阶段特征,掌握单元知识的三条基本线索,搞清线索之间的知识联系,建立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要准确把握、理解历史概念,如闭关政策、入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要准确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结论,如太平天国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要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历史阐释能力。本单元知识可高度概括为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本单元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近十年来,年年有考题,是高考命题相对集中的区域。其规律是:(1).重视列强侵华史的考查,集中考查列强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侵华本性等方面。(2).重视对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的考查,战争过程涉及较少。(3).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重点是太平天国的政策、典型事件的评价、时代特点等方面,淡化过程评价。(4).题型以选择题为主,主观题多是跨章节的综合性题目。(5).新思想萌发方面,命题的空间较大。

[本卷概要]

本试卷突出单元测试的特点,紧扣高考考点,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到新思想的萌发,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比较、理解、综合与评价能力,注重考查历史知识的结论性、规律性等问题,题量适中,并有备选试题。

本套试卷的测试目标,一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经过和影响。这涉及到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的影响、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二是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闭关自守、封建落后必然会挨打。

本套试题既突出和强化了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如鸦片战争(选择题1-7小题,问答题第28小题第二问)、太平天国运动(选择题8-15小题,材料题第27小题第一、二问)、第二次鸦片战争(选择题16-19小题)、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选择题20-22小题)、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23-25小题)等,同时又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如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对比等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高考应试能力。

[试题全解]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鸦片战争的炮声震撼了中国。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

1.下列关于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丧失土地现象十分严重 B.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军备废弛,军纪败坏

[解析] 本题为逆向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A、B、D三项是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状况分别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表现,均符合历史事实。教材P1-2页有明确表述。C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符合史实,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后才开始出现的。

[答案] C

2.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英国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英国工业品价格昂贵

B.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

C.中国市场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

D.中国政府限制英商货物进口

[解析] 本题为最佳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的特点的理解.这一特点决定了自然经济对英国输华商品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A项英国工业品价格昂贵与事实不符。事实上,英国输华商品与中国同类商品相比,价廉物美。C项“中国市场不需要英国的工业品”这一观点太绝对化,市场总是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的。D项中国政府限制英商货物进口,这是由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决定的,而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则是: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故选B。

[答案] B

3.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辨析、运用史实和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把鸦片战争放到整个世界形势下分析,结合当时世界形势的特点: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夺取更多的海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把侵略矛头对准经济落后、市场尚未开放的中国成为其对外侵略的主要内容。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就是这种扩张的重要一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保护鸦片贸易,借口之一是争取外交礼仪平等,而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商品市场。至于割占中国领土香港,在当时仍是为经济侵略服务的。故选C

[答案] C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多方面的;体现了灾难和先进的双重性。据此回答4-7题。

4.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逐渐变为:

A.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矛盾

D.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能力。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战前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教材P8页上对此有明确表述。

[答案] D

5.以下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说明

年份茶(万磅)丝(包)

鸦片战争前年平均5000 5000

1845年8019 13220

1851年9919 23040

1853年10122 62896

①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持续增长②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

③中国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丧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阅读理解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表中数据并结合年份易知①、②、③三个选肢理解是正确的。表中数据并不能说明④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在此时已经丧失。④项是错误的。此题可运用排除法,很容易排除④项,故排除A、B、D三项,选取C。

6.鸦片战争后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新现象是:

A.反对封建纲常 B.提倡“经世致用”

C.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

D.“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新思想萌发的理解能力。反对封建纲常、提倡“经世致用”、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是“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是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具体表现。对此教材P29页有明确表述.故选D.

[答案] D

7.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根据是:

A.中国革命对象发生了变化B.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变化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解析] 本题主要原因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掌握。近代史的概念严格地说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的历史。中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有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范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因而简单地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它的起点为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前,中国还是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属于中国古代史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即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说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 B

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具有过去农民战争所不具有的新特点.据此回答8-11题。

8.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阶级矛盾激化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C.自然灾害严重 D.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的理解。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激化的产物。而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则加剧了阶级矛盾。[答案] A

9.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在于:

A.使农民阶级有了稳固的根据地B.标志着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C.使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立国规模D.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政治意义的理解能力。定都天京后并不意味着太平天国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因为清政府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很快就建立了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形成极大威胁。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的标志是在1856年东征解除天京之围之后。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农民政权,与清政府形成对峙局面。

[答案] D

10.下列关于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全盛时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A.北伐打乱清军部署 B.西征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C.东征军攻破江北大营 D.东征军与西征军联合摧毁江南大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全盛时期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北伐深入到期清朝统治的中心地区,牵制了清军的兵力,从而打乱了清军部署,1856年东征军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东征军与西征军联合摧毁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而1853年西征军在湖南同湘军交战失利。因此,选项A、C、D均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史实。选取B。

[答案] B

11.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点表现在:

①时间长、规模大②反封建同时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思想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时代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与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比较与分析,可知:时间长绝对平均、规模大和平均主义思想为二者之共性。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而具有新的时

案,这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不曾有新现象。故排除①、③项,选取C。

[答案] C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据此回答12—14题。

12.《天朝田亩制度》关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之所以是一种空想,因为①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实现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②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定的③农民阶级的本性决定的④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理解和分析能力。《天朝田亩制度》关于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为什么是一种空想?因为中国近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自私本性决定了土地公有、平均分配是不可能的,而且绝对平均主义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违背社会发民兵规律;同时,当时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满足绝对平均分配的要求。②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故选B。

[答案] B

13.下列对《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太平天国革命实践的产物 B.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果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

[解析] 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政新篇》的分析、评价能力。《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这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结果,但却不能反映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因为农民阶级的迫切要求和愿望是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小农经济。因此B、C、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A。

[答案] A

14.《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二者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C.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D.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解析] 本题为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资本主义色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反封建精神,但却没有反映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体现了反封建精神,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但却不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故二者的共同点为A.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答案]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据此回答15—18题。

1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两次战争都是由英法发动的

B.两次战争都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C.两次战争中清政府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两次战争的目的和性质相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关系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里的“继续”,一是指根本原因和目的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是指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故选D。 [答案] D

16.见《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局部图)。图中标号地点与所发生的事件搭配,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鄱阳湖湖口大捷B.安庆保卫战C.天京变乱D.李秀成攻打上海

[解析]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相关基本史实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力。A项鄱阳湖湖口大捷、B项安庆保卫战C项天京变乱正确,D是扬州,D项李秀成攻打上海不正确。故选D。

[答案] D

1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这对当时哪部分人最有利:A.英国工业资产阶级B.法国金融资产阶级

C.中国传统手工业者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给外国资本主义对华商品输出造成的影响的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这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商品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比法国要发达,其商品竞争力更强,在对华商品输出的竞争中处于更有利地位。故选A。

[答案] A

18.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的新现象有:

①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②外资企业的出现

③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④中国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新现象的相关史实的辨析和理解能力。自然经济的解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此时尚未完全解体,①是错误的,将含①的选项排除,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个现象在鸦片战争前就已出现,③不正确,故选C。[答案] C

两次鸦片战争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回答19—22题。

19.下列条约中兼有割地、赔款和开辟通商三项内容的有: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天津条约》④《马关条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四个条约相关规定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并通过比较找出其共性。《南京条约》有“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和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之规定,《北京条约》有“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和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之规定,《马关条约》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和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之规定,而《天津条约》无“割地”之规定。故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选取C。

[答案] C

20.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开埠通商涉及台湾省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望厦条约》C.《天津条约》D.《北京条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四个条约相关规定的识记和辨析能力。《南京条约》开埠通商涉及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望厦条约》未涉及开埠通商,《天津条约》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台湾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故选C。

[答案] C

21.19世纪下半期,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是通过下列不平等条约实现的是:A.《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B.《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C.《天津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

D.《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条约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力。运用排除法,《天津条约》中没有割地的内容.故排除含《天津条约》的A、C、D,选B。

[答案] B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对中国社会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22-25题。22.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C.是否发展资本主义 D.是否学习西方文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的思想主张的理解和比较能力。《资政新篇》与《海国图志》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文明、抵御外来侵略,《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而《海国图志》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故选C。

[答案] C

23.我国近代最早含有“奖励技术发明,兴办新式学校”内容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资政新篇》 B.《定国是诏》 C.《钦定宪法大纲》 D.《变法通议》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政新篇》、《定国是诏》、《钦定宪法大纲》、《变法通议》四个历史文献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辨析能力。《资政新篇》在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文教上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其它三个文献没有这两个主张。故选A。[答案] A

24.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主要“新”在:

A.觉察到空谈义理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B.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除弊端

C.抛弃“天朝上国”观念,开始注目世界D.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理解能力。A、B、C、D四项都是新思想的具体表现,但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主张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故选D。

[答案] D

25.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

事实的是:

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②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与科学有关④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相关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分析理解能力。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中的代表人物如林则徐、魏源等人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了,认识到英国侵略者的武器的先进,因此提出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但未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故选D。

[答案] 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共22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谕到,该夷商等速即遵照,将趸船鸦片尽数缴官。……不得丝毫藏匿。一面出具夷字甘结,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等字样。……此后照常贸易,即不失为良夷,且正经买卖,尽可获得致富,岂不体面?

――引自《林则徐集》材料二窃以为封闭禁海之策,一以绝诸夷之生计,一以杜绝鸦片之来源,虽若确有把握,然专一国贸易与概断各国贸易,揆理度势,迥不相同。……现将未犯法之各国夷船,与英吉利一同拒绝。……未免不分良莠……自英夷贸易断后,他国皆欣欣向荣,……此中控驭之法,似可以夷治夷。

――引自《鸦片战争、林则徐上书》

回答:

(1)在材料中林则徐将外国人称为“夷”,他为什么这样用词?(2分)

(2)材料一中指出林则徐对待鸦片与贸易的态度。(2分)

(3)材料二中林则徐同意断绝“英夷贸易”的原因是什么?(2分)

(4)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林则徐在对外政策上的主张是什么?(4分)

[解析] 本题所提供的两则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对待外来民族、外来国家的心态以及对英国鸦片走私、正常贸易、对外政策的基本态度和原则立场。只有认真理解了材料提供

上国”这一思想观念出发来加以理解而作出正确的回答。第二问主要是阅读理解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概括。第三问主要阅读理解材料二并结合实际材料一中林则徐对待鸦片的态度来作出正确的判断。第四问主要是对上述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同清朝地主士大夫一样以虚骄自大、愚昧无知的心态去对待外来国家或外来民族。(2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鼓励正常贸易,反对鸦片走私。(2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英国偷运鸦片,违反中国禁令。(2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尊严;反对闭关锁国,鼓励正常贸易。(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不管造成那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不管那些起义带有何种宗教的、朝代的或民族的形式,这一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无疑地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

在英国的枪炮面前,满清王朝的声威扫地以尽;以天朝为万古不朽的迷信破灭了;与文明世界的那种野蛮而密不通风的隔绝已被侵犯;互相交往的通路打开了,从那时起,在加利福尼亚与澳洲的黄金吸引之下。这种互相交往已迅速发展起来。……完全的隔绝曾经是保有旧中国的首要条件,那种隔绝状态既已因英国的媒介而遽遭结束,则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分崩离析,这同小心谨慎地保藏在密封的棺材内的木乃伊一旦与外界接触必然要发生解体的情形一样。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

回答:(1).马克思所提到的“不可抵抗的革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2分)

(2).你同意作者对“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分析吗?(1分)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2分)

(3).你怎样理解马克思对英国侵华战争所产生影响的分析?(4分)

(4).你从马克思这段文字中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什么?(2分)

[解析] 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从材料中找到“在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存在了约有十年之久,现在已汇合成为一个不可抵抗的革命”和“以上材料均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的和欧洲的革命》一文”两个关键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二问首先要明确马克思关于“这一次革命”爆发原因的观点是“由于英国大炮把名为鸦片的那种麻醉剂强加于中国所引起的。”,然后结合教材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教材的原因分析便可得出结论。至于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这要对鸦片战争前夕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便可得出结论.第三问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影响的正确认识和平价,这需要联系教材有关鸦片战争影响的论述而得出结论。第四问主要从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与后果来反思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2分)

(2).同意。(1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要条件是中国政治经济落后,而英国因工业革命迅速

崛起,中国落后挨打。(3分)

(3).马克思的分析是正确而又深刻的。他认为英国这场的战争,打破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

迷梦,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状况。马克思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人强加给中国的,是侵略战争,但在客观上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刺激了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形态和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

(4分)

(4).认识:A.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进取向上,落后就要挨打;B.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必须打破闭关锁国状态,主动地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实行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闭关锁国就要落后,在世界上就没有一席之地;C.反封建反侵略这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分)(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8题10分,第29题18分,共28分.)

28.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了的需

广”,“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利益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文件反映了英、法两国提出的什么要求?(2分)

(2).他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一要求?(4分)

(3).为实现这一要求,他们采取了什么手段?(2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危害?(2分)[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本主义本性及英、法两国商业关系的推广原因的分析与理解能力。第一问要联系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海外市场来理解即可得出结论。第二问要联系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外国商品的抵制作用及西方产品在中国销路不畅来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教材,联系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手段和消极影响来分析即可。

[答案]

(1).要求:在中国扩大通商口岸。(2分)

(2).原因: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对海外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增长;但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使西方产品销路不畅,无法完全打开中国市场。(4分)

(3).手段:英、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被拒绝后,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2分)危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更大的破坏,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2分)

29.19世纪40—6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与探索.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形成了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据此回答:

(1).地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进行了那些抗争和探索?(6分)

(2).农民阶级进行了那些抗争和探索?(6分)

(3).简要评述上述的抗争和探索活动.(6分)

[解析]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及特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19世纪40—60年代的主要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及其相关知识的分析、概括及评价能力。第一问主要从地主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上和思想上的抗争和探索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二主要从农民阶级中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上和思想上的抗争和探索进行分析和概括。第三问要求结合史实对上述抗争和探索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时要注意区分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 (1).地主阶级: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领导了中国的禁烟运动.关天培等爱国将领英勇抵抗英国的侵略.魏源、林则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6分)

(2).农民阶级: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洪仁玕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6分)

(3).A.抗争活动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B.探索活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对摆脱闭关锁国牢笼起了积极作用,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C.这一系列的抗争和探索活动均因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而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6分)

[备考资料]

1、(2005年北京春季招生文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要求清政府建立的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是

A.军机处

B.“十三行”

C.五口通商大臣

D.总理衙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所给的限定

条件,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职能为办理外交事务的中央机构,应是总理衙门。

[答案] D

2.(2004年上海卷,12)1861年,维克多?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是指: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军队 D.八国联军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和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火烧圆明园是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故选C.

3.(2004年豫、鲁、浙、闽卷,15)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甚勘分西北界约记》D.中俄《改订条约》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瑷珲条约》侵吞我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C、D项侵吞我国西北地区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中俄《北京条约》侵吞我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四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故选B。

[答案] B

4.(2004年全国春季文综卷,1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准许华工出洋

D.开放通商口岸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A、B为《天津条约》之内容,C为《北京条约》之规定,D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所共有,《南京条约》是五口通商,《天津条约》是十口通商,《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故选D。

[答案] D

5.(2004年广东卷,8)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的影响不包括:

A.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

C.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步传入D.英国输华商品激增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这对中国产生了双重的影响,积极方面,如B、C两项的表述,消极方面如D项的表述,只有A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才彻底废除。故选A。

[答案] A

6.(2003年江苏卷,6)1856年秋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其主要标志是:A.攻占南京B.东征和西征取得胜利

C.李秀成率军攻击上海近郊 D.取得三河镇大捷

[解析] 本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对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鼎盛标志的理解能力。题干指明了1856年这个时间和军事鼎盛两个关键点,而攻占南京是1853年,这个时期是太平天国一步步走向强盛之时,因此A错误,李秀成率军攻击上海近郊是1860年,取得三河镇大捷是1858年,因此C、D两项错误,B项是1856年太平天国取得东征和西征的胜利,是太平天国鼎盛的标志。故选B。

[答案] B

7.(2004年全国春季文综卷,40)珠江三角洲自古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而且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

读图5并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该地区的重镇广州在唐代的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3).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的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而对广州的相关规定,就是这一政策的集中体现。试分析政策的制订反映了统治者何种心态,并对这一政策加以评价。

(4).1840—1856年,广州多次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战场之一,试析其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扼要地说明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5).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6).在图5所示区域内,香港以自由贸易(转口贸易)和金融服务而成为举世闻名的“自由港”;广州和珠海等地则以制造加工业而闻名。分析该地区的产业分布对本地区经济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7).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我国政治体制中的特殊地位,并分析“一国两制”在我国政治制度创新方面的重大意义。

[解析] 本题为政史地综合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阅读史料、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为地理题(略),第二问是中国唐代的广州在经济格局中地位,依据教材回答即可。第三问是材料题,需要分析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影响。第四问分析列强多次侵略广州的原因,要从广州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去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原因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主权地位和经济的正常发展,表现在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等方面的变化。

[答案]

(1).图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珠江水系在这里水网密布,且降水丰沛。三角洲有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比较肥沃的土壤条件。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交通便利。

(2).广州是南方的大都会(或答“经济发达地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或答“是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之一”),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等珍贵商品,经由广州港远达波斯湾等地区。

(3).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意识。闭关锁国反映出统治集团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人,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实际上暴露出虚弱和无能。它最终导致中国的落后。

(4).广东是当时对外通商区域,是外国商品及鸦片走私贸易的集散地。因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使广东成为主战场之一。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5).地理上毗邻港澳。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

(6).香港以第三产业闻名,广州、珠海等地以第二产业闻名。这二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香港拥有充足的资本和完善的市场机制,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珠江三角洲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如人力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等。

(7).①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在国务院授权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②“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实现两种制度长期并存。“一国两制”在保留既有主体制度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在一个主权国家内实现了两种不同制度的和平共处。

第8单元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直击高考]

本单元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它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要重点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洋务企业的特点和性质、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特点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的过程、特征及其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日本和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重点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正确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侵华进入一个新阶段的主要分水岭。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次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掌握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主要变法活动、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历史意义及评价。

义和团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主要理解和评价义和团运动中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主要掌握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

本单元主要讲述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历史,这四十多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的时期。本单元时间跨度不大,但知识容量较大,也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在掌握本单元的阶段性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形成知识结构体系,强化对重要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的分析、归纳,注意本单元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理解时代特征、理清线索、构建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中国社会结构和经济领域变化进行复习,充分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的确立,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侵华政策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清政府的内外政策等到各种因素的结果。本单元作为高考命脉题的密集区和重点,其规律有:(1).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重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2).命脉题思路多变、理论含量高、思维考查力度大;(3).出现了一系列标志性、示范性的试题,如对洋务运动作用的评价的开放性试题;(4).各种题型具备,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都有,特别是主观性题目大量出现。

[本卷概要]

本试卷突出单元测试的特点,紧扣高考考点,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到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的认识和把握程度。整套试卷注重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比较、理解、综合与评价能力,注重考查历史知识的结论性、规律性等问题,题量适中,并有备选试题。

本套试卷的测试目标,一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洋务企业的特点和性质、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特点以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的过程、特征及其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主要变法活动、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及其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等知识。二是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历史地位和19世纪60年代至年代初中国民族危亡的概况,正确评价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所进行的救亡活动,正确分析维新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和经验教。

本套试题既突出和强化了对本单元重要知识点,如洋务运动(选择题1-5小题,材料解析题26题第一问)、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选择题6-9小题)、甲午中日战争(选择题10-14小题)、戊戌变法运动(选择题15-19小题、材料解析题26题第二问)、义和团运动(选择题20-23小题)等,同时又力求通过各种途径,如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对比等力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高考应试能力。

[试题全解]

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洋务运动的出现标志学习西方进入器物层次,中国近代化由此起步。据此回答1-5题。

1.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无关:

A.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矛盾B.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中国与外国侵略势力的矛盾

[解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力派和顽固派。此时,中国社会矛盾包括中外民族矛盾、国内阶级矛盾、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洋务派的出现之后,故A项民族资本主义与小农经济的矛盾与本题无关,应排除B、C、D 三项,选A。

[答案]A

2.洋务派不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主要是由于:

A.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B.认为富国强兵就可以改变一切

C.其大多数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D.他们本身是封建大官僚大地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洋务派是地主阶级中的政治派别,其阶级利益和政治立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旧有封建制度进行变革。选D。[答案]D

3.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他的洋务活动中体现了上述思想的是:

A.创办轮船招商局 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建北洋海军 D.创设京师同文馆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相关知识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和正确理解李鸿章的思想观点。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李鸿章“求富与求强关系”的思想,为了实现求富的目标,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再联系教材关于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而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军事工业)和北洋海军,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求强,创设京师同文馆属于教育,不是直接为了求富。故选A。

[答案]A

4.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对清朝统治起到:

A.巩固作用B.瓦解作用C.补充作用D.改革作用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对清朝统治的客观作用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考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较大。洋务派搞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巩固清朝的反动统治,然而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它标榜的“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相反,由于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这种新的经济因素在客观上使清朝统治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依题意,选B。

[答案]B

5.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最深层次原因是:

A.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B.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求自强

C.没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制度D.西方列强极力阻碍破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原因的分析能力。原因可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来分析,此题显然要求从原因的深度来分析。原因深度: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即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如导火线),主要原因即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的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即历史趋势(如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解答此类题目时,必须认真审清题目要求。本题所列A、B、C、D四项中的A项“没有触动封建生产关系”显然是最深层次原因,故选A。

在外商企业的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据此回答6-9题。

6.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客观上突出反映了:A.这些地方地理位置优越B.外资企业、洋务派企业的刺激和诱导作用

C.清政府扶植沿海地区创办的企业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只能在沿海地区出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城市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从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的产生的条件和地区分布来看,由于外资企业和洋务派企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对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的兴起确实起了刺激和诱导作用,同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客观条件和可能。而A项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并非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条件,C项不符合史实,D项太绝对化。故选B。

[答案]B

7.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最主要的是由于它们:

A.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历史时期B.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C.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生产D.都由私人投资兴办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理解能力。本题所考查“近代”的含义,不单是政治上的含义,要从经济范畴(主要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上考虑,选项A、B只说明了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选项D说明了其来源,都不是“近代”的本质含义。或者,联系世纪史上关于工业革命的定义,可得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含义。选C。

[答案]C

8.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根本因素是:

A.民族资产阶级由封建地主、商人转化而来 B.资金少,力量薄弱

C.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中 D.在中外反动势力压迫的夹缝中发展

[解析] 本题为程度性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的根本原因的理解能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这一双重特点,本题中所列A、B、C、D四项均为其原因,A项是其来源,B项是其实力,D项是其发展状况,均不是其根本原因,而A、B、D三项均由C 项“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中”决定的。选C。

[答案]C

9.下列各项中,有利于中国新的阶级力量发展的是:

①洋务运动的发展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外国在华企业的建立④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新的阶级力量发展的有利因素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弄清中国新的阶级力量的含义,在中国近代史上它主要指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洋务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外国在华企业的建立、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均为新的阶级力量的产生、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D。

[答案]D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据此回答10-14题。

10.19世纪末,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最主要是为了:

A.实现其“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B.加入帝国主义侵华行列中

C.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D.解决其资本主义发展中矛盾

[解析] 我们在分析侵略战争的主要原因时,应从侵略方进行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对19世纪末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点的了解。19世纪末,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国内市场小,资源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90年日本发展经济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进一步加速了日本的侵略进程.故选D。

[答案]D

11.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

A.平壤战役 B.辽东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战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进程的识记能力。平壤战役是陆战,北洋舰队未参战,其结果是日军占领了朝鲜的平壤;北洋舰队在黄海战役中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不可以继续作战;辽东战役的结果是日军占领了大连、旅顺;在威海战役中由于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结果是北洋舰队被日军围困在威海卫军港内,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故选D。

12.《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四个通商口中最西边的一个是:

A.沙市 B.重庆 C.苏州 D.杭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四个通商口地理分布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及空间概念。上述四个口岸由东至西依次是苏州、杭州、沙市、重庆。故选B。

[答案]B

13.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促进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运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解析] 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的失败,宣告了标榜“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对此教材有明确表述;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从中国得到了大量的侵略权益,从而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侵略欲望和野心;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维新变法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计划泄密,起义还没有发动就被破坏,但这次起义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分子以武装起义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一步。故选D。

[答案]D

14.有人认为,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与近代中国的分界线”,这主要是因为甲午战争后: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

B.清政府开始引进近代科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民族工业获得了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发展商业和开设议院的要求出现,维新思想开始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从时间上看,民族危机严重早在鸦片战争时期就开始了;引进西方科技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时就已出现;而维新思想则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开始形成.因而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另外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是近代史的主要标志之一,故选C。

[答案]C

戊戌变法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据此回答15-19题。

15.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要求进行政治改革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解析] 本题为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对比分析能力。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其“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由社会思潮发展成为政治运动,而要求进行政治改革和与洋务派划清了界线是二者的共性。故依题意,选C。

[答案]C

16.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初期的新思潮的主要不同是:

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道路

[解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初期的新思潮的对比分析能力。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道路为二者之共性,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在政治上进行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这是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

17.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与《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相比,主要的不同是:A.与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B.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商业

C.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D.发展新闻事业,听取社会舆论

[解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与《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的对比、分析能力。A项“与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B项“学习西方发展近代工商业”、D项“发展新闻事业,听取社会舆论”均为者的共性,C项“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主张,《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中并未涉及。故选C。

[答案]C

18.百日维新措施中,使“举国守旧迂廖之人,失其安身立命之业,自是日夜相聚,阴谋与新政为敌”的是:

A.各省保荐人才B.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C.废除八股取士D.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工商业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较简单,教材有明确表述,答案为C。

[答案]C

19.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强,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比较中日近代文化的异同B.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C.寻找甲午战争日胜中败的历史原因D.批评洋务派的活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比较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梁启超引这段话的目的,材料中日本和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同,结果不同: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而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由此可见,日本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面强大,中国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而落后。从而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选B。

[答案]B

义和团运动有着落后的一面,但不可否认,在阻止中国殖民化进程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辛丑条约》中再也看不到割地条款就是明证。据此回答20-24题。

20.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在毁坏大轮船”。对此的正确认识是:A.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B.是一种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

C.是一种具有一定超前性的社会意识D.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和团有关传单的正确认识与评价。铁路、电线、大轮船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代表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历史发展的潮流。义和团在反帝的同时,将它们加以破坏,体现了义和团盲目的排外性,是一种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故选B。[答案]B

21.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

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败和资本主义的先进 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性质的理解能力。“扶清灭洋”既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也是义和团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更体现了农民阶级较低的认识水平与斗争水平,不能正确区别外来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因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由农民阶级的地位和狭隘眼光决定的。故选A。

[答案]A

22.下列各项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评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 B.都以宗教为外衣号召群众

C.都打上了农民小生产者的烙印 D.其失败都说明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

[解析] 本题为反向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评述方面的比较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二者的共性,B、C、D三项为二者的共同点。而A项“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运动”的提法对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界定不准确,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而帝国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和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故依

23.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看到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的组合式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帝国主义侵略和灭亡中国的方针和企图始终没有放弃,只不过改变其策略而已。运用排除法,选肢中是四选取三,只要排除包含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选项即可,故选C。

[答案]C

24.外国列强在《辛丑条约》中规定,要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外国商品输入中国B.保护外国铁路公司的利益

C.保护外国掠夺中国煤炭资源的干线D.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条约》中规定要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主要目的的理解能力。上述四个选项均为其目的,但最主要的目的是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因为《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帝国主义国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意味着以武力作后盾,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以保护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政治、经济等各种侵略特权。故选D。

[答案]D

2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是:

A.拆毁大沽炮台B.任用洋人

C.严禁人民反帝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这一历史现象的分析与理解能力。拆毁大沽炮台意味着帝国主义要控制京津地区,解除清政府的国防;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有利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严禁人民反帝意味着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依题意选C。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6题16分,第27题14分,共3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注:现代化即近代化)这辆列车。

材料二: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知识和观念,所教育和培养的完全不同于旧式士人的一代青年学子,……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

材料三: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戊戌新政的口号是“保国”。……在这个口号的后面,还有更为真实的“兴民权”、“开民智’’口号和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度的目的。

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作指导,即从西方引进的进化论。

戊戌新政的主导力量是维新派,他们的社会基础是当时的新兴社会力量——资产阶级。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洋务运动超出洋务派主观目的的实效和意义有哪些?(4分)(2).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戊戌变法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 (4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3).概括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4分)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以及分析、比较、概括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一问主要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弄清洋务运动在客观上的积极意义是什么?在材料二中要能找出关键句子“洋务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第二问主要是考查对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进行比较的能力,要求从材料中提炼与概括戊戌变法超越了洋务运动的先进之处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其原因。第三问要求在分析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别概括二者的历史地位。

[答案]

(1).从洋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等。(4分)

(2).超越:目的;指导思想;领导阶级;改革的广度和深度。(4分)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进—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新政的领导力量;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4分)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分)

27.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和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摒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却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京张铁路示意图(见图5分)。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1900年)前后,仅顺天府(注:清朝时北京称京师顺天府)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主要问题?(2分)

(2).从材料二中你获得了什么历史信息?(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4分)

(4).综合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4分),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解析] 本题为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以及分析、

铁路问题上,刘铭传和李鸿章与其它人(或政治派别)的主张的不同。第二问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较容易。第三问主要考查对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四问主要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关键要正确认识中国近代铁路对中国社会的双重影响,正确认识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关系。

[答案]

(1).刘铭传、李鸿章修铁路的倡议及洋务派修铁路的行动,遭到国内封建顽固势力、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2分)

(2).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总工程师是詹天佑。(2分)(3).影响:第一,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第二,带动了与铁路有关行业的发展,但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4分)

(4).评价:首先,修筑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

(2分)其次,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2分)

启示:只有首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第28题10分,第29题10分,共20分.)

28.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攫取了种种特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10分)

[解析] 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上述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答题时务必做到简明扼要。

[答案]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新约》使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的大门《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10分)

29.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一种从对中国近代化作用的角度去考察,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另一种从运动的性质及内容去考察,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和反动。如果你要写一篇关于“评价义和团运动”的论文。

(1)你通过哪些主要途径可以收集到相关的历史资料?(3分)

(2)评价历史事件一定要有一个相关的标准。请判断选择下列单项选择题。(2分)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评价一场革命的成败,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是

A.革命领导人的问题 B.革命政权的问题

C.革命的思想问题 D.革命的阶级属性问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评价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地位,最重要的是看这个历史事件是否A.具有历史上的知名度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促进历史的进步 D.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你认为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化发展上的积极作用体现在哪里?(5分)

[解析] 本题为综合性问答题,从研究性学习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主要考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认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答案]

(1).上网搜索、到图书馆查阅书籍、查找相关报刊和纪念文章、实地考察或参观相关博物馆和纪念馆等。(3分)

(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B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C (2分)

(3).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义和团运动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义和团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

[备考资料]

1、(2005年北京春季招生文综)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支付高额赔款

B.划定使馆区

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D.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辛丑约关》的再认再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A项内容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的勒索。B项中使馆区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C项

规定便于清政府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图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按照D项规定,清朝官吏严厉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的帮凶,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2.(2004·江苏)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C )

A、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B.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近代工业

C、海军重要舰船由中国自己制造 D.甲午战争的惨败宜告洋务运动破产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A、B、D项都是正确的,C项是错误的,海军重要舰船都是从外国进口的,当时中国根本就没有制造舰船的能力。

[答案] C

3、(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B )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关条约》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条约中允许开设工厂,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商埠;《马关条约》签订后,辽东半岛因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中国;巨额战争赔款只是有利于列强通过贷款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故选B。

[答案] B

4.(2004年上海卷)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解析] 本题材为材料分析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中“请款辄驳诘”反映军费不足;“政府疑我跋扈”反映朝廷猜忌;“台谏参我贪婪”反映同僚的倾轧。故选A。

[答案]A

5.(2004.江苏)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D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D.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康有为维新思想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魏源;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D项是正确的,主要反映在《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答案]D

6、(2004·广西)下列关于义和团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从长江流域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

B、始终受到清政府的严厉镇压

C、带有笼统的排外的色彩

D、曾在山东、直隶等地建立政权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义和团运动有关史实再认、再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试题解析]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有关史实再认、再现,得出:义和团运动从山东兴起,发展到京津地区,随着义和团的发展,清政府后来实现“招抚”的政策,其“抚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笼统

[答案]C

7.(2004年湖北卷)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推(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27多吨,1899年增至77.827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以分析、归纳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主要从洋务派官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来概括,注意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且可养船练兵”来回答;第二问“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必须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来回答;收效如何?必须紧扣材料中的有关民族煤矿企业数量的增加、产量的提高和销路来回答。第三问必须紧扣材料中“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27多吨,1899年增至77.827多吨......”“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来回答。

[答案]

(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

(2).从禁止采矿到期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

(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

第9单元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0世纪初---1919年5月)

[直击高考]

本单元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四章的主要内容,被高考列入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有利条件,要重点掌握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及评价。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要重点掌握革命爆发的背景和条件、革命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革命的结果及其原因、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教训。

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是中国近代政治极为黑暗的时期。要重点掌握北洋军阀统治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近代军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要重点从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及历史影响来加以理解。

本单元讲述近代中国20世纪初期至五四运动前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总体特点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深化;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复习时应以理清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为重点,通过20世纪初中国社会基本特征的概括分析,认清民主革命是当时的历史潮流;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主革命斗争、封建统治势力的反动等方面进行整理,并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建立立体知识结构;另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