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谈油画补色的运用

谈谈油画补色的运用

谈谈油画补色的运用
谈谈油画补色的运用

谈谈油画补色的运用

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浪潮,绘画艺术的本体性和目的性也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科学精神还有哲学体系的发展在不断提高层次

文艺复兴之前,绘画大多数用于叙事目的,不管是宗教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一幅画就是作者所要讲述的一个故事,画的内容作为作品的本体性存在

进入文艺复兴以后,因为古希腊哲学推动了古典哲学的起步,很多画家作为知识分子,他们都接受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理论,特别是美学理论的发展,使绘画的本体逐渐脱离了内容,进入到“表现手法”这个高一级的层次

然后到了印象派时期,这一时期把这个概念发挥到了最高的顶点,画的内容已经很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作者对眼前实物自己的理解方式,虽然印象派后来并没有一统江湖,但是它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20世纪不管是抽象还是新古典都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

至于补色,也可以叫对抗色系统,就是色轮里面对面的颜色,相互融合以后相互抵消,绝大多数当代画派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色彩作品里不用或者少用中性色(灰色,土色,褐色等没有明确色相的“颜色”)来表现中间调子,广泛使用这些中性色的结果就是古典风格的所谓“酱油调子”,因为这些画家都是在工作室里用速写作为样本来创作的,所以他们很难准确地去捕捉和还原真实的光色环境。为解决这样的问题,于是后来发展出用一组补色,或者几组更复杂的补色相互抵消来得到不同倾向性的中性调子的手法,这样更符合光和色的本质,而不是简单地描摹你眼睛里的那张“照片”*************

哦,原来楼上兄台说的补色有这样的作用,就是说,互补的一对色一起出现正好构成灰色(或者说倾向灰色)?是这样理解吗?那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古典油画为得到灰色,使用薄薄色层叠加出光学灰,而印象派以后至当代,则利用补色得到透明效果的灰色?

我之前查资料,说补色是因为人的视网膜成像后有个延迟的影子,恩,这个影子就是那个补色。我当时还纳闷,既然有成像残影,那画出来的颜色本身在眼睛上成像也有个残影嘛,这样一来就不用考虑补色了,等着看画的时候眼睛自己留下残影好了。看来之前查到的资料有点误导我了。多谢兄台了。如能记得再来一次,一定给我好好解答下哈~

....我觉得楼主有必要系统的看下基础书籍,包括素描知识和色彩知识,因为我看你的问题基本在书上都能找得到。

解释一下吧,所谓互补色,是在色环里体现的,如图,凡是色环上180度相对的颜色,就叫互补色例如黄色和蓝紫,红色和绿色,等等,互为补色的颜色一定比例相互调和,会得到近似深灰色调,甚至是黑色,而且这两种颜色互相放置一起时候,会给人很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印象派则是夸张了这种色彩效果,比如光源色,阳光是橙黄色,而物体的暗部一般就是呈现光源色的补色,蓝紫色,所以他们的画作给人很强烈的光感,就是如此。还有,古典时期的画作,可不是什么“酱油调子”,那是国内伪劣印刷品的功劳!这里有章伦勃朗的作品局部,可以从清晰的笔触上分析出,那个时期的画家,已经掌握了微妙的色彩冷暖变化规律,只是和印象派对色彩的运用不同。

*********

补色的运用自然是为了画面的效果所服务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黄色的梨子,如果在它的暗面或投影中运用一些紫色(黄色的补色),那么会使这个梨子的整体效果很和谐舒服,这就是补色运用所带来的最直接效用。如果说这是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一切艺术的重要因素——对比。也就是说,一件艺术品,通过协调组织其中矛

盾的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得这件艺术品的效果很和谐完美。

其他的例子还有,在写生外景时,如果阳光很强,那么树木楼物的阴影部分就可以多用些群青、玫瑰红、紫色之类的颜色,因为这些颜色都属于阳光(黄色、橙色、橘黄)的对比色;在画人物肖像时,可以根据面部光源色来决定暗面的颜色倾向。这样就可以很容易使得画面整体色调在统一中拥有微妙的对比关系。

对比色,就是画面上的两个对立的元素,组织协调好画面中对立的两个元素,就可以使它们一起为画面的整体效果增色不少。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艺术。任何一个完美的集团、整体乃至宇宙中,都必须包含两种对立的因素,画面更是这样。

其实补色还是现实的反映,最近仔细观察了下,现实中光影对比下就是那么回事,大晴天,远处背光的楼盘就是蓝紫色的。用多用少是个人好恶和感觉了。而且,刚午觉起来看见自己脸上侧光的时候居然是黄绿色的,过会就好了。当然,这些效果用数码相机很难表现出来,貌似有个万恶的白平衡。

色彩和形体一样,可以强调,也可以淡化。古典淡化色彩强调形体,印象强调色彩淡化形体。后印象,用平面化(东方化)的方式兼容色彩和形体。

运用,要根据你要表现的“气氛”选择合适的度,选择补不补,补多少。

色相环中互相正对着的(180度)颜色就是互为补色。

最典型的补色为红-绿;蓝-橙;黄-紫

理论上将互为补色的2种颜色混合在一起是黑色(实践中是脏色)

将互为补色的2种颜色并列在一起是对比最强烈的

了解了以上关于补色的原理后,在作画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的运用了/

色谱中一原色和与其相对应的间色间所形成的互为补色关系。原色有三种,即红、黄、蓝,它们是不能再分解的色彩单位。三原色中每两组相配而产生的色彩称之为间色,如红加黄为橙色,黄加蓝为绿色,蓝加红为紫色,橙、绿、紫称为间色。红与绿、橙与蓝、黄与紫就是互为补色的关系。由于补色有强烈的分离性,故在色彩绘画的表现中,在适当的位置恰当地运用补色,不仅能加强色彩的对比,拉开距离感,而且能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对比与平衡效果。

我们知道,补色是人的视觉感受所呈现的一种视觉残象的生理反应。例如:当你注视一朵鲜艳的红花时,你的视觉会在红花的边缘外的背景色彩中感受到一些绿色的成

分。当你观察一杯鲜艳的橙色饮料时,你会发现在这个杯子的投影及边缘背景上有蓝紫色的色彩成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补色现象。它是人的视觉色彩平衡系统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由于一种纯度较高的色彩相对应的相反成分伴随我们所注视的物体色彩而产生,以此减弱该物体的强烈色彩对视觉产生的刺激。绘画中的色彩慨念及原理的运用就是以人的视觉感受与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两方面为基础和依据的。因此,在绘画中,艺术家会主动地运用补色原理在绘画作品中制造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以获得特定的艺术氛围。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绘画大量地运用对比色——补色,纳比派画家的重要代表波纳尔的油画作品更是以补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对象的明暗关系,色彩明丽、轻快,充满光线的跳动感。可见,正确地运用补色会使绘画色彩作品取得醒目、强烈的视觉效果

油画色调审美浅谈

油画色调审美浅谈 内容摘要:油画色彩中对色调的表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它对营造画面的气氛、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色调的成功运用还能启迪人们对自然的思考、联想,引发画家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以较高的审美感受。关键词:油画色调意境审美由于油画 - 内容摘要:油画色彩中对色调的表现,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它对营造画面的气氛、抒发情感、表达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色调的成功运用还能启迪人们对自然的思考、联想,引发画家创造出优美的意境,给人以较高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油画色调意境审美 由于油画色彩所具有的丰富性和力度感,因此常被人们形容为绘画中的交响乐。的确,善于运用好油画中的色调,既能表现对象丰富的色彩变化及整体气氛,又能以色抒情、以色传神,达到形、色、神浑然一体的效果。纵观油画,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大师成功地运用色调表现意境的例子,如波提切利、透纳、柯罗、列维坦等。画家们对不同色调的运用,不仅表达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情感,同时也给予了人们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一、色调美与画面整体的关系 调子原是从音乐中借用来的一个术语,是指各音对主音的倾向性,以及各音间的相互关系决定调式的特征。不同的调子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例如,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十面埋伏》由于情调上的不同表现,产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给人以宁静、轻柔、朦胧的情调,而后者呈现出的是一片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 在油画色彩中,调子是指在一定的光源的笼罩下,各个固有色不同的物体带有同一色彩倾向,就叫调子或色调。它可从色相上、明度上、纯度上、冷暖上进行区分,并可产生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如红色调、亮色调、鲜色调、暖色调等。不同的色调还能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比如,大红色调的热烈、兴奋;亮调子的淡雅、华丽;浊调子的含畜、朴素;冷调子的清新、舒畅。不同的画家擅用不同的色调来表现对象,比如,毕卡索根据表现不同时期、不同对象的需要,就产生出“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分别运用了忧郁的蓝色调、诙谐的粉红色调、粗犷的黑色调来表现下层人民的荒凉与悲伤,传达了画家对平民深深的同情和关注。又如,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也是一位创造色调的大师。他坚持户外对景写生,善于捕捉光色气氛和瞬间印象,他经常面对同一景物按不同时间、季节、光线的变化而随时调换画布,并对同一对象作出了准确的记录,他画了《草垛》《鲁昂教堂》等系列组画,每组都多达30多幅,且每一幅都能表现出了不同的色调和情绪。例如,我们可以从2004年来我国展出的《印象派画展》中看到两幅不同的《鲁昂大教堂》,其中一幅《鲁昂大教堂》用的是冷色调,在亮灰

浅析印象派绘画发展历程

浅析印象派绘画发展历程 姓名:李城学号:14610114 专业班级:2014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一班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 一.印象派绘画的起源 印象派绘画(英文:Impressionism)也叫印象主义,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最早于19世纪60—90年代在法国兴起。说到印象派,流传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这一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当时因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而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塞纳河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嘲笑“巴比松”的画家,意思是说: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其他人也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也就随之诞生。 二.印象派绘画的发展 19世纪的中后期正值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强大的物质条件的支撑下,人们的思想意识日渐解放,越来越崇尚个性的张扬。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象派绘画也就开启了它的发展之路。 1874年一群年轻的画家在巴黎卡皮西纳大道的一所公寓里举办了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展。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这些画家们虽性格和天赋各异,价值观念和倾向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诞生在同样的时代,有着同样的经历,并且向同一的反对派斗争

过。所以他们也就欣然接受了一些杂志的讽刺文章作家封给他们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印象派”。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聚集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名叫巴比松的小村庄,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他们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村就是现在巴黎的卫星城之一的枫丹白露镇。“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们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于是画家们就经常联手举办“官方沙龙”落选作品展,依托当时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带来的人性与思想的变革,这些画家凭借娴熟的绘画技艺、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印象派绘画作品也就逐渐的被当时社会所认同,影响力与知名度与日俱增,印象派也不断发展壮大。 印象派绘画的特点是不依据可靠的知识,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画家们通常是抓住一个具有特点的侧面去做画,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而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笔法较粗犷,作品欠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随着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壮大,绘画过程中日益重视光与色的运用。越来越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并附之于画布之上,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更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 三.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历程带来的影响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印象派大师用他们敏锐的眼睛捕捉世间万象,描绘社会生活, 为不同年代、不同地区的人们开启了认识印象派以及它所处时代

高三美术培训:美术色彩如何运用补色调色,学会细节让你多拿十分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d14487555.html, 高三美术培训 色彩如何补色?为什么老师总说画的太平?为什么画面色彩就是丰富不起来?为什么都是用的一样的颜色?老师画的颜色就是好看,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正确的调色方法。你觉得自己进步慢,怎么办?考试不理想,进了战场,补色还不会画。我来了一招,是小编为了满足线下碎片化时间的学习场景,以趣味性,碎片化,高效率的知识点和小方法为切入,帮助广大美术爱好者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掌握黑科技调色方法,新手一秒变大狮。好了,开始今天的问题!

官网:https://www.doczj.com/doc/d14487555.html, 首先我们先看看色相环。了解什么是对比色与补色?在色相环中,对应180°左右徘徊的颜色称之为对比色。在对比色中存在一种特殊的对比色。他们在色相环中承180°对角,称之为补色。补色即黄紫,蓝橙,和红绿,补色或对比色相调,也就是冷色和暖色相叠加的方式相调。比如说绿色,不需要直接添加大红色,只需要添加一点红颜色去调和就可以,或者是偏橙色,或偏紫,而且颜色也不需要调的太匀,最好让一些紫红或者是偏黄的一颜色展现出来,这样一些绿味才会影影约约的透出来。 那么如何调色呢?比如淡绿:绿色加白,在绿的基础上加补色,不加大红直接加一点偏红的颜色,加一点肉色或者蔷薇。比如翠绿:重一点的颜色,不要加大红,深红依然加最浅的红色,肉色或者蔷薇,包括中黄在调亮部灰色的时候,可以用高明度的补色相调,像拿坡里黄、浅灰蓝、肉色、紫丁香、蔷薇这一类明度较高的亮灰色来调色,这样的调色方式是用于大面积的空间或者平面的颜色,包括一些浅色的衬布。 用拿坡里黄加白、拿坡里黄就是明度最浅的色系,在它的颜色里加入一定的浅灰蓝、量比较少一些用浅灰蓝加春日青在加少量的蔷薇,这样会透漏疑似红色在里边,会比较漂亮。紫丁香加白加一点蛋黄。比如说,在一定纯的淡黄中加入一定的浅灰蓝、淡黄相对

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浅谈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作者:————————————————————————————————日期: 2

浅析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观 摘要:在艺术发展到"东西方会合"的大时代背景下,选择野兽派领袖马蒂斯为代表,以分析、对照具体作品为方法,从画面形式层面,具体从色彩方面剖析这位画家作品中所蕴含的具有东方意味的情趣,以展现东方意味在他画面中的具体运用或表现。 关键词:亨利·马蒂斯;平面性;东方艺术;色彩观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出生在法国勒卡托-康布雷齐(诺尔省),是法国野兽派的先驱,与立体主义的毕加索一起被视为20世纪法国画坛上的两位最重要的艺术家。1892年,马蒂斯报考巴黎美术学院,落第后被著名象征派画家莫罗看重,收入自己的画室。这位导师竭力鼓励学生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绘画。他教导学生,为抵制学院主义,不要单纯地满足于经常去博物馆,也要向街头或者到大自然中去作画。莫罗的"在艺术上,你的方法愈简单,你的感觉就愈明显"这句格言,对他启发最大。① 他从后印象派画家中得到启示,大胆发展塞尚的"艺术是一种和自然平行的和协体"这个思想,并从凡高那跳动的笔触中得到狂热表现的力量,也从高更东方色彩的运用中取得表现的方法,马蒂斯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美术界。在经过了几种风格的尝试之后,他于1905年前后最终确立了自己的绘画风格。他的画色彩对比强烈,线条粗犷有力,画面线条狂野,富有装饰趣味,成为有影响的现代派画家。他的油画、壁画、雕塑、素描、版画、剪纸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野兽派的代表人物,马蒂斯继往开来,但那看似极其概括简单却又神秘的色彩,精致、提炼,究竟有何深度呢? 一、马蒂斯绘画产生的时代背景 1、时代背景。19世纪末,欧洲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这种工业革命的变革,不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给人们的观察和思维方法带来了变化。20世纪初,以反叛传统为特点的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出现,但从艺术本身来看,也是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传统的写实艺术已经多次复兴,整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几乎无人能有新的建树。事物的极度发展往往会导致衰退或者变异,西方现代艺术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实走向写意。于是改变了对自然物象的摹仿与再现,开始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科学的发展也使得追求客观物象视觉真实效果的西方传统绘画受到了危机;照相机的发明可以把客观景物十分快捷并且真实无遗地重现出来,以客观再现为主要目的的西方传统绘画,无法与照相机抗争,而到主观色彩更加强烈的领域寻找出路,因而笔触、线条、色彩、光等,都成为画家一直用来表达情感和情趣的手段。 2、东方艺术的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家从工艺美术之国--日本选择工艺性重于绘画性,装饰性重于写实性的浮世绘等艺术。这种选择也导致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最重大的文化革命--现代主义扬弃写实主义传统。所以早在1891年,法国批评家在谈到日本主义的时候就指出:"试图无视这个影响者,看不清现代艺术革命的起源,注定会犯这种过失,忽略形成今天样式的本质要素。同时,在艺术历史中,也注定会对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的实例视而不见。"事实上,这种影响,与古希腊,罗马对文艺复兴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意义。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大量的东方艺术品、非洲艺术、中世纪艺术涌入欧洲,给欧洲艺术家以许多启发,审美价值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绘画不

浅析李自健油画的艺术风格与价值

浅析李自健油画的艺术风格与价值 一、环境与艺术 画家作画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环境,环境影响艺术的发展。李自健先生成长于乡村,对乡村的朴实生活记忆非常深刻。在特殊的年代里,“那乡村中的老井,那弯曲盘延的山岗,那门前滩着水的牛,那被山风捋起的红花被,化作一幅幅美丽而又动人的画面深深地刻印在了李自健先生的童年记忆里”。这些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正因为此,在他的作品《牛背上的春天》中,整个画面表现得十分生动,在和谐的色调里,动物与人进行着精神的交流。那流水的快感,那飞舞在天涯边际的白鹭,那带着暖暖阳光的溪水,那舒适地骑在牛背上的牧童,那在水流中冲洗着身上的污泥而又显得纯洁的牛,还有一只白鹭眷恋着站在了它的身上,拍打着翅膀,呼唤着远处的同伴。此时此景,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诗样油画,显现出李自健先生对乡土的眷恋之情,仿佛时间永远凝聚在了那一刻。这一切的一切,都在画家成长的记忆里,它活像一本字典一样,让人们从中寻找人与自然的本源,启迪和警示人们爱护环境。这幅画表达了李自健先生内心的审美理想,倡导人们走向绿色生活。 二、孕育中的“爱”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爱:有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手足之爱、恋人之爱等。而在画家心中对艺术的爱更是对人性的爱。李自健先生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的作品表达了属于自己的爱。 1.亲情的爱 在李自健的系列作品中,母爱最为本源。他所创作的《孕》是他所坚持的“人性与爱”的主题的一幅代表作。这幅作品是李自健先生在妻子丹慧身怀六甲,穿上他刚买回来的孕服时所创的作品。他认为:“这幅画表达了一个人类正在寻找共同与永恒‘爱’的精神价值。在画里,女作家肚子里面的孩子正孕育着,将要诞生。这种视为人类生命的开始和本源的爱,是共同的,更是永恒的。”画面用祥和的表情刻画了母体,母亲静静的眼神渴望着孩子的出生。那肚子里面的孩子显得如此安详,安详地躺在母亲的身体里,等待着母子相见。这一切在画家的眼里是如此美好,让读者产生一种爱的情意,慢慢靠近,仿佛就在画家和读者的体内孕育着。 2.祖国的爱 祖国是伟大的,她以纯朴的乡村环境滋养了画家李自健的童年时代,为他这一生的创作主题“人性与爱”提供了良好的创作背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深深地体会到祖国的屈辱。作为现代艺术家,他深知当代人性的缺陷。正因为如此,李自健创作了一幅题为《南京大屠杀》名作。以“爱”为中心,以残忍的历史事件为反差点,这幅油画强烈地刺痛了读者的心,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珍惜和平。为了完成这幅伟大的创作,李自健先生在这幅画中用了80多个日日夜夜画出了80多个遭受屠杀的普通百姓。随着这幅作品在各国的巡回展出,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在所到的国家里面不管是否有人知道这段历史,当人们面对这幅巨作,无论男女老少都深深为之震撼。日本友好人士本多胜一先生看了巨作之后也为之伤感泪下。画面上生与死的对比,画展中幸福生活与悲痛历史的反差,深深地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为了展出这些画,李自健先生做了很多的抗争,从纽约圣约翰大学艺术馆日籍教授的阻挠,到荷兰阿姆斯特丹苏富比总部巡展时日本外交的施压等,不过李先生顽强正义的言辞和行为,最终赢得了广大向往和平的人们强烈的支持和公正的报道。 三、李自健油画艺术的价值 由于家庭的原因,李自健先生儿时就为自己的家庭窘境担负着自己应有的使命。他曾挑过沙土,拉过沙船,修过铁路,抡过大锤,艰苦的岁月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苦难的人生造就了画家奋发向上的毅力。为了心中对艺术的那份纯洁的爱,他拼搏在困境当中,徘徊在艺术学校大

什么是油画色调图文稿

什么是油画色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什么是油画色调它的重要性是什么 1:色调 油画离不开油色,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用油色画的。油画离不开素描,但油画也不等于素描加上颜色。五百年来的油画历史,展现出它在色彩上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条件色的规律。这是传统油画色彩技巧的精华和特征。而条件色规律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色调问题。 西方对条件色、色调规律的发现与运用约开始于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后逐渐深入普及,以致形成了他们传统的观察方法。这不只体现在他们的油画、儿童画中;在诗中以及小说中也都有所表现。 色调的提炼取舍,不是主观编造。正确的提炼取舍,必须能传达物象色调的精神。这就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自然。色调不准,把早晨画成了黄昏,就失真。失去了所画对象的具体性、特殊性。不鲜明,虽有特点但不突出,画面效果就"温""弱",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不生动,就呆、死、缺乏生命力。不自然,就做作。 2:色调的掌握和运用 (1) 定色调 色调要统领全局,定调应在落笔之前。是暖、是冷是明、是暗是黄、是绿画前应胸有成竹。尤其难在冷暖、明暗等分寸的掌握。分寸的掌握来自观察、写生、记忆。如阴天的天光、阳光,中午阳光与日光灯的光,三者全是白光,而三者又不能同时出现。难于在同一

时间内比较,只能在记忆中进行比较。这就要有大量写生观察作基础才能奏效。 (2) 色调的统一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调同时出现时,每一色调自身必须统一。也就是同一色调中的各个局部色彩必须统一于这一基调之中。如《卢昂大教堂》亮面细部色彩是很丰富而有变化的,但它却不花。而且远看只觉得它是教堂的实体而不是色块堆砌,如果迷醉于细部色彩的丰富性,而忘了整体色调的统一性,结果既失去了色调也失去了色彩,留下的不过是五彩缤纷的颜料而已。更重要的是几种色调之间也应有主有次,并和谐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如《卢昂大教堂》的画面,总色调是由三种色调组成:一是教堂亮面的暖黄色调。二是冷溯组成的兰天和教堂受大光影响之暗面。三是教堂门楣朝下的部分受地面暖色影响,形成冷中带暖的色调。三者之间有主调(教堂亮面)有辅调二和三。主调决定了全局的总色调与辅调相对比又相衬托,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有局部的细微变化又统一于整体色调之中。 对油画家来说,掌握色调自然变化的规律和技巧,能够准确、鲜明、生动自然地描绘对象及其色调的特征,做到以色传神已是不容易的了。但高超的艺术家,绝不能以此为满足。应更进一步追求更高的境界。 3:色调与感情 画家眼中的物象是画家对物象的形象感觉和认识。画家眼中物象的色调也不是自然对象色调的翻版。而应是作者感情的形象表

类似色与对比色的运用

第2课类似色与对比色的运用 课时:1 课型:基础知识课 授时:第4周 教学目标:掌握类似色和对比色的运用,以及特点,能够进行简单的配置使用。 教学重点:类似色与对比色的含义,什么叫补色 教学难点:类似色与对比色的运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在美术设计和绘画中,我们常常运用到类似色的配合,以造成和谐,悦目的视觉感受,或运用对比色的配合,以产生鲜明,振奋的色彩效果。 我们今天开始就来了解一下有关色彩的一些知识。 二.新授: 板书课题:类似色和对比色的运用 (一)。类似色的配合 1.类似色配合的含义: 类似色的配合是指色环上相邻或相近的色相之间的组 合,如红,橙,橙红这一组色彩的组合。 2.运用: 类似色在运用时,主要变化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等。 3.特点: 类似色的配合可使人感受到协调柔和,含蓄雅致,但也 易于产生过于单调平淡的感觉。因此,在类似色的运用中, 要避免过多的使用相近明度和纯度的色彩,有意识的加强 色彩之间的明度,纯度的对比,以取得即和谐又鲜明的色 彩效果。 4.让学生通过刚才所讲的,分析课本作品。 (二)。对比色的配合: 1.对比色配合的含义: 由于两色之间的差别而造成明显不同的视觉感受的 一对色彩,就叫做对比色。 2.运用: 对比色的配合方式很多,如补色对比,色相对比, 明度对比,纯度对比以及冷暖对比等。其中补色对比 最强烈。 所谓的补色,是指色相环上相距180度的一对颜色, 由于双方能够互相不足对方三原色的成分,故称补色。如 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等。对比色的配合可以使色彩更 鲜明,更强烈。但如果配合不当,也易造成刺目,不和谐 的感觉。 3.特点: 在对比色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采用许多方法减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补色概念

补色概念 补色(ComplementaryColors)又称互补色、余色。如果两种颜色混合后形成中性的灰黑色,这两种色彩为互补色。如黄与蓝、蓝与红、红和绿均为互补色。 一种特定的色彩总是只有一种补色,做个简单的实验即可得知。当我们用双眼长时间地盯着一块红布看,然后迅速将眼光移到一面白墙上,视觉残象就会感觉白墙充满绿(青色)味。这种视觉残象的原理表明,人的眼睛为了获得自己的平衡,总要产生出一种补色作为调剂。 这种现象还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有些作品画面色彩单调,而且生,这是由于画面中的色彩布局不能满足视觉补色的平衡要求而造成的。在约翰内斯·伊顿先生设计的色彩环形轮上,对比色(互补色)是每条直径两端上的色彩。互补色还具备两种特征:[1] (1)两个互为对比的颜色如红和绿,靠近并置在一起时,它们各自的色彩都在视觉上加强了饱和度,显得色相、纯度更强烈。 (2)这两个色彩调和后成为明度、纯度都降低的中性灰黑,这种灰黑色是这一组对比色互相连结的最调和的颜色。 作用介绍 在观察颜色的时候,补色会随时随地的跟着主色的出现而产生,这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光刺激后的疲劳程度或是错觉有关。当人们注视色彩的时候,视觉范围内的各种颜色的色光便刺激视网膜上的锥状感光细胞,而产生所看到的色彩;但是视网膜上的锥状感光细胞一直受到同一色光刺激后,便会有刺激疲劳现象产生,形成补色。另外我们都知道环境色是影响物体色的因素之一,而环境色对物体颜色,最主要的影响是环境色和物体色的对比现象,引起物体色的变化。例如:将洋红色与绿色并列,会显示出洋红色的更红、绿色的更绿,这是因为在洋红色与绿沟彼此交接的边缘分别引发其补色绿色和洋红色,所以加强了各别色彩的颜色,产生洋红色更红、绿色更绿的现象。由于颜色对比使得每一个颜色在自己的周围产生与自身颜色色相相反的对立色,此一对立色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是视觉上的错觉造成的补色。就像黑色和白色单独存在时,并不会显得白的很白、黑的很黑,但是如果将两者放在一起,就会有白的很白、黑的很黑的现象,这就是对比作用引起的错觉。 所谓补色,就是色相环上相距120°的色相,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色等色组。补色的调和和搭配可以产生华丽、跳跃、浓郁的审美感觉,然而,倘若补色以高纯度、高明度、等面积搭配,会产生比对比色组更强烈的刺激性,使人的视觉感到疲劳而无法

浅析梵高油画作品中的色调表现

浅析梵高油画作品中的色调表现 学生姓名:王若雷指导老师:张宛生 摘要: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代表画家,19世纪最卓越的艺术大师之一。其作品极具特点,不论是技法、抒发情感、表达主旨、还是用色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特征。文章先简要说明梵高的成就,油画的特点,以及梵高著名的一些油画作品分析其油画中不同色调的运用,画面中不同色调的内涵及内心世界的变化等一系列画面中由色调的对比,互补展现出的内心活动。他在创作中自由抒发内心感知得到启发,形成了不同的绘画流派。 关键字;文森特·梵高;后印象派;色调;影响力 色彩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西方造型艺术里,色彩总是给人们一定的联想。在西方绘画中,画家们经常赋予色彩寓意深奥的象征意义和个性鲜明的情感意味。 文森特·梵高是继伦勃朗后荷兰最具影响力的画家,也是19世纪最卓越的艺术大师之一。他和高更、塞尚齐名,同被称之为“后印象派三杰”。梵高在色彩色调上有着他独特的一面。梵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他曾说“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色调成为了画面的主宰。 梵高,一位用牺牲自己成就艺术的狂人。他的一生只有短暂的37年,他的绘画生涯只有10年,而与他这些短暂坎坷的人生历程中那些不平凡的对比—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丰富且绚烂的绘画类型。他还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伦勃朗等前辈画家的基础上,吸收了印象派色彩方面的经验,并且受到东方艺术的感染。在此要提到日本版画。从日本版画中梵高吸取的很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很多热情洋溢的生活激情。梵高的绘画作品由早期的压抑暗淡发展到后期作品充满明亮希望瑰丽,进而逐渐成熟的艺术大师风格。其次,他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纯客观的描绘,提倡事物的象征意义和实质。他借助绘画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见解,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梵高是用心作画的大师,是现代艺术的重要先驱,法国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在创作中自由抒发内心感知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一梵高油画作品的成就 梵高富有独特创新的油画作品,大多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创作完成的,许多色彩艳丽富有生命力作品的诞生都包含梵高极大的内心波动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在这里提到最有名的作品当属《向日葵》这幅画。对他本人而言这种花是表现内心及思想最佳的题材。梵高一共画了11幅《向日葵》,

对比色和补色

在色环上成180度角的两个颜色 1、红+绿 2、黄+紫 3、蓝+橙 4、绿+紫 色彩中的互补色有红色与绿色互补,蓝色与橙色互补,紫色与黄色互补。在光学中指两种色光以适当地比例混合而能产生白色感觉时,则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为补色”。不过在两种颜色互为补色的时候,一种颜色占的面积远大于另一种颜色的面积的时候,就可以增强画面的对比,使画面能够很显眼。一般情况下,补色运用有得有失。对比色是人的视觉感官所产生的一种生理现象,是视网膜对色彩的平衡作用。在色相环中每一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称为"对比色(互补色)".把对比色放在一起,会给人强烈的排斥感.若混合在一起,会调出浑浊的颜色对比色的弱化效果.如:红与绿,蓝与橙,黄与紫互为对比色。 互补色对比指在色相环上距离180度左右的颜色组对比,视觉效果强烈刺激,色彩对比达到最大的程度,一般红黄蓝中红的补色是黄+蓝,蓝的补色是黄+红…… 对比色对比,指24色相环上间隔120度左右的三色对比 如:品红-黄-青,橙红-黄绿-蓝,黄橙-青绿-紫等视觉效果饱满华丽,让人觉得欢乐活跃.容易让人兴奋激动等。 对比色和互补色首先你要知道从色彩心理学来考虑,我们把桔红的纯色定为最暖色,它在色立体上的位置称为暧极,把天蓝的纯色定为最冷色,它在色立体上的位置称为冷极,并用冷暖两极的关系来划分色立体上茶余备色的冷暖程度与冷暖差别。凡近暖极的称暖色;近冷极的称冷色。与冷极距离相等的各色,冷的程度相等;与暖极距离相等的各色,暖的程度相等;凡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各色,称为冷暖的中性色。由此可知,红、橙、黄等同暖色,蓝绿、蓝、蓝紫等同冷色,黑.白、灰.彩、紫等色,都属中性色。 精典配色方案 一、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刚烈而外向,是一种对人刺激性很强的色。红色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也容易使人兴奋、激动、紧张、冲动、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色。 1、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2、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 3、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 4、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二、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色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论文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论文 浅谈色彩情感在现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论文 1油画创作中色彩的基本概况 1.1色彩情感表现的基本内涵 1.2色彩与人之间的关系 1.3色彩在油画情感表现中的重要性 1.4色彩的情感传达方式 阿尔艾姆曾经对色彩作出这样的评论:“大脑中的许多秘密都是通过人们的眼睛表现出来的,眼睛是对外部信息进行首次加工的重要场所。它对外界存在的客观对象进行加工之后,重新构建各种不同的视觉概念以及情感体验。”因此,对于色彩的情感传达是一个复杂的转化过程。在创作油画的过程当中,色彩所带来的一系列情感表现强烈地凸显了创作者的主观意味。只有在外部的事物对其大脑产生刺激的时候,在大脑当中存储的潜在的意识才被慢慢地释放出来,于是这些促使创作者混合了自己与客观事物,从而与欣赏对象产生了共鸣。从而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情感体验主要是通过人们对色彩的视觉体验所感受出来的一种情感表现。 2油画创作中色彩的表现特征 2.1色彩情感的表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点 油画创作当中色彩所表现的主观性主要指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当中依据个人的主观思维进行分析判断的结果。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色彩情感表现中的象征性及装饰性特点

装饰性色彩不仅能够对生活当中的小物件进行装饰(如各种瓷器 表层),而且还能够对建筑的外观以及一些公共艺术进行独特的展现,而且在油画创作中能更充分地表现其装饰性的特点。在后印象主义、野兽派等不同的画派当中,油画的创作通常融合了东方的绘画手法。将比较简单的色彩通过重新组合、构建,再运用线条对这些大面积 的色块进行分割、变形,使夸张的色彩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 展现出特殊的装饰性特点。例如,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接吻》 当中,整幅画面采用大量的金色色调,在服饰上则采用镶嵌暗语的 色彩进行表现,既凸显绘画者的思想情感,又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3色彩情感在中国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3.1情感色彩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演变 情感色彩在中国绘画史上出现相对较早,起初,中国的画家采用泼墨的形式进行绘画,利用色彩与空白之间的组合,从而表现出画 面的意境。 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画家开始逐渐将自己的个人意识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融入油画当中。这时候中国油画的表现也不 再是传统上的一种技艺展示,或者是单纯的对生活事物进行再现的 形式。绘画者逐渐摆脱了条框的束缚,摆脱了阶级性和时代上的局 限性,从而进入了解放思想、百家争鸣的绘画时代。 3.2中国现代油画中色彩情感的表现模式 在中国的现代油画创作当中,当打破一些客观的条框的限制后,色彩表现的主要功能性特点则演变成了一种“审美性”。这种转变 从而使中国现代油画创作中色彩情感演变成对客观事物的美的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创作者拥有的自由、主体的创作地位。 在现代中国油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要表现的一些主观上的情感和思想,又或者是对一种抽象性思想进行艺术展现的时候,都需要 借助于色彩和线条来进行实现。因此,对于目前中国举办的许多绘 画展览中,去强调色彩来展现绘画者思想的形式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在许多作品的画面上,相对简化了内容,而加强了色彩对画面 的重新组合和表现,以此更好地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色彩。

李叔同油画探析

李叔同油画探析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成为中国学习西方的捷径,李叔同是中国近代传播诸多西洋艺术门类的先行者,在油画、版画、广告设计等多个领域都有开拓之功。他在日本跟随黑田清辉等外光派艺术家学习油画,是印象派油画的最早中国接受者之一。 关键词:留学李叔同油画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天朝上国”的长梦被惊醒,中国人开始不情不愿地面对西方世界,被迫学习“夷”之“长技”。13年后,日本遭受了与鸦 片战争类似的“黑船事件”,所不同的是,1868年,他们开 始了“明治维新”这场“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①。 日本在甲午战争(1894年)和日俄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无疑是这次改革成功的最佳证明,同时也使一水相隔的中国大为震惊,在中国各派改革的领导者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这位并不高大的“邻居”已经完成了“华丽转身”。如果说,在 此之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一直被日本膜拜和学习;那么,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则发生了戏剧性地互换。 一、早期中国学生赴日留学概况

自1896年开始,清政府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日俄 战争之后的1906年,赴日留学的学生人数激增;东渡日本 的留学活动一直到1949年左右进入低潮,期间持续40余年。这些早期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具有一些颇有意思的共同特点:首先,学生整体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或许可以用公费留学生是由政府择优选派来解释。第二,这些留学日本的学生们,大多带有复杂的情绪、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是去日本学习富国强民的知识,另一方面战败的历史又让他们倍感屈辱,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很多学生都愤然返国,加入了抗日救亡运动。第三,去日本留学的以文科学生居多,关心政治,大多走上了革命道路。②此外,以今天的观点来看,出国留学自然是以选择所学内容的原创或擅长国度为最佳,但以艺术为例,这一时期留日学生却不是去学习日本绘画,而是去学习西方艺术的;有学者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三点:文同、路近、费省③。“民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曾以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为目的向西方派遣了大批留学生,其中不乏艺术学习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人学成归国,使得当时 著名的东京美术学校的西洋画科成为“整个亚洲最贴近巴黎美术界的场所”④。 这所著名的美术学校,曾有133位中国学生来此留学⑤,其中有一个叫做“李岸”的人,应该说他的名字和这所学校的名称相得益彰。他才华横溢,又遗世独立,写就了一个传

浅谈油画风景的色调表现

浅谈油画风景的色调表现 摘要:油画之所以能够几百年兴盛不衰, 在于它所产生的那种独特的、迷人的、复杂微妙的色调。而画家无论是在进行写生或创作的过程中, 无不像在哺育自己的孩子一样, 投入大量的情感: 有强烈的、有温柔的、有粗犷的、有细腻的、有深沉的、有豪放的……这些情感伴随着色调一起溶入作品的诞生过程中, 使每一幅油画作品都有一种能表达画家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情调。情调与色调的融合, 恰恰是画家对生活的理解和个人感受的体现。 关键词:油画风景;色调;情感;意境; 一、色调的含义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色彩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这种颜色上的倾向就是一幅画的色调。通常可以从色相、明度、冷暖、纯度四个方面来定义一幅作品的色调,一幅画有明确的色调,红调子这就是从色相的角度来说;暗调子是从明度来说;暖调子是从冷暖来说;灰调子是从纯度来说。另外还有一种较少使用的定义方法:如果一幅画的明暗对比很强烈,就叫长调子,如果明暗对比弱就叫短调子,其他介于中间的就叫中调。总之,色调是指画面整体的趋势,而不是纠缠于其中的细节,如果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二、油画风景中不同的色调表现方式

(一)、单一色相变化调和的色调表现 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配色方法源远流长,如原始人类在洞穴石壁上用土红、黑等单色描绘各种动物及生活用具,后世有些画家还沿用于壁画、装饰性绘画及工艺美术,但多给予新的形式和更强烈的表现力。 东山魁夷的《蓝色的峡谷》,是用色相轮中蓝色相作为整幅画的色调,运用蓝色的明暗度、饱和度和冷暖的变化表现出充满画面的、并列着的杉树林的壮观。蓝色树冠像层云般重叠,杉树林的远近也被压缩了,笔直向上的树干巧妙地安排着,构成整幅画面单纯明确的蓝色调,似乎送来了音乐般的树林的歌声。在这蓝色的和声中,给予我们幽静、深邃的联想。留给观众整体的色彩印象,色彩的艺术感染力更集中,更明确。他的《白马森林》、《春雪》、《雪原谱》等许多作品都是采取了单一色相的变化调和的色彩创作方法。 (二)、邻近色调和的色调表现 即由色相轮中相接近颜色的配合而形成的色调,邻近色调和的色彩关系在生活中广为应用,如在室内色彩设计中大多数采用邻近色调和的配色效果。塞尚对色彩的观察、研究和表现,形成了自己新的色彩结构,运用色相轮中的色轮角里的邻近色推移的配色方法,即在色相轮中以某一个颜色与它相邻色或某一个颜色与它左右相邻的颜色形成的色轮角,一般不超过90度角(该色和另外一色中间相隔一个色相而形成的色轮)。塞尚在冷色域里选择了以蓝为中心往冷色过渡至绿,往暖色至紫一组邻近色;在暖色域里以橘色为中心往冷色趋向

互补色的应用

按照教程能调出来,可是自己拿到一张图就没思路了,脱离不开那些数值。为什么我按照教程做出来调不出来那种感觉呢我想有很多同学都存在这种问题,想要动自己照片的时候无从下手,就算找个教程做出来也没人家教程上的漂亮,调来调去就失去了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多少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同学有点帮助。 先看一张lainka色调。

看到这张图什么感觉?第一感觉是好看,对不对。哪里好看?说不出来了。下面,让我们一步一步分析优秀摄影师的作品,当分析完成后,虽然水平得差距是不会马上缩进的,但是你至少知道你差在哪里了。 首先,一个好的摄影师在照相的时候光线是打的很均匀的,明暗很均匀,因为我讲的是PS,所以撇开前期不管,毕竟对于层次的调整,我们有强大的工具---色阶。这也是要学习的第一个关键的工具,色阶。不会用色阶?不要紧,平时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打开片子后先ctrl+shift+L——自动色阶,很简单的一个命令却会让你的片子明暗及色彩拉开层次。看下面的图: 自动色阶前:

自动色阶后:

不用仔细看也能感觉到照片的层次感一下拉开了,相信你自己的眼睛,我真的只是用了自动色阶。所以要养成打开图后自动色阶的习惯。Lainka的那张作品如果我用了自动色阶是没有任何变化,这更证明了色阶的重要性,不信吗?可以拿那张图去试。你说我自动色阶后发上来的?我发誓我真的没有。 其次,色彩构成,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点。先看下面这幅图:

天空的蓝色没了,和原图对比下就减分很多了是不是?我们现在所居住的城市大多数污染都很严重,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没有了本来的蓝色,这个片子的天空左上角却有那么一抹青蓝色,给人就一种清新的感觉,其实有一点基础的朋友都可以看出来左上角的那抹蓝是用渐变拉出来的,那咱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啊!好,和大师的距离原来越近了。 再看下面这幅图:

浅析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云南艺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题目:浅析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油画 指导教师: 报告人: 学号: 201202044088 时间: 2015年12月23日

浅析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 论题 论题的依据: 1.说明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论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本论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对于印象派绘画的光与色的分析和研究是对于古典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种表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后世的意义重大 现实意义:对其的研究只要是传播和学习印象派绘画对光色运用的技巧,在我们的绘画写生中对光色的运用以及一些学习技巧 2.国内外有关本论题的研究动态:从上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以来,印象派的绘画进入到了一个发展的鼎盛时期,并以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和魅力受到了各国绘画作家的青睐和学习。它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对之前艺术成就的一种总结和发展,又是绘画界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自己的见解:通过对印象派绘画的理解认识到印象派绘画中的魅力,对于这些经典的艺术,我们应该正确的进行看待,对于其中一些先进的思想和主张理念等,我们要在继承的过程中加以创新与发展 论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论题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印象派绘画的产生和特点 二、莫奈绘画中光与色 三、如何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光与色

论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本论题 论题写作的进度安排: 2015年 11月 15 日前,完成调研、收集资料,阅读资料。 2015年 12月 23 日前,拟写出写作提纲。 2016年 2月 12 日前,完成初稿起草。 2016年 3月 15 日前,完成论文修改。 2016年 4月 10 日前,完成定稿打印。 主要参考资料: [1] 张强、罗凯 .《油画技法》. 湖南人民出版社. [2] 何政广.《莫奈印象派绘画大师》、河北教育出版社. [3] 约翰?雷华德、贝纳?顿斯坦著.平野、陈友任译.《印象派绘画大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指导教师意见(研究的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创新之处、研究方法可行性等):

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

色彩在绘画中的运用 简单的讲讲吧,绘画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不管是什么风格的绘画,都脱离不了绘画者对对象的个人理解,好看这个词在绘画的中高阶段显得很肤浅,关键是你要表达出来的感觉,如果你想传达出细腻写实的美感,那你就写实;如果你想表达自己的一种情绪,那你就凭着个人的理解去表现对象,不管什么颜色,都是你心境的一种表现!但是这都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你要有把握刻画对象的能力和强烈的个人审美观念,要不然你压根就不知道画到什么样才是美! 一、印象派 随着艺术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艺术家个人对艺术的探究与创新,印象派随之而生。与古典主义绘画不同的印象派通过研究色彩在光的作用下,冷暖,纯度,明度的变化,去表现真实的色彩。尤其是冷暖的变化,采用直接画法去快速表现稍纵即逝的光、色,更注重观察与写生。 二、色彩在绘画中的实际运用 色在光之下产生,万物在光之下会产生明度,纯度,冷暖,甚至是色相的改变。一幅画面当中根据对象的大小,远近,主次,位置,光线的不同所产生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光与色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合而成的。所有物体都会吸收和反射光,每个物体吸收和反射的光不同,就造就了世界的五颜六色。 冷暖光的照射产生了冷暖。冷暖是印象派区别与古典主义的最大特点。冷暖是人对色的一种视觉感受和心里感受,蓝绿青紫会让人感到冷,红黄橙会让人感受是暖的。在实际的绘画中,一幅画面有一个总体的冷暖倾向。或冷或暖决定画面倾向的有多重因素:一、光源。光会笼罩整个画面,所以光源的冷暖就决定了整个画面的冷暖。二、色彩的面积。画面中占主导的,面积较大的色块的冷暖倾向决定了画面的冷暖。暖色会更加向前,冷色会后退。这是人的眼看色彩的视觉规律。在画面中靠前的会偏暖,越往后会越冷,这是由空气积累的效果所致。光会使单个物体产生亮暗和影。亮部和暗部的冷暖总是相反。一个红色的物体,在冷光的作用下,亮部偏冷,暗部会偏暖,红色偏冷就会往紫色方向走,偏暖就会往橙色方向走。黄色偏冷就会偏绿,偏暖就会偏橙。 三、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 光源色是色彩变化的本质原因。就是指物体直接被光照射的区域,同一个物体在不同光线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就要求画者仔细的去观察其中的变化。例如:冷色的光照射在绿色的物体所形成的光源色,就会使该区域呈现出青色的感觉,并不是改变色相,而是使其本是绿色明度提高,纯度降低,同时在绿色的基础上呈现出青色,使颜色变的更加丰富,有内涵,这就是光源色的变化规律。 固有色。这是一个伪概念。在印象派画家中是没有这个概念的。他们认为,颜色的形成,除了光源色,就是环境色。但这一个概念更有利于初学者掌握色彩变化的规律。固有色并不是一成不变,在不同环境和光线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在一个冷的环境或光线下,固有色也会变的更冷,只是幅度较小,固有色的明度介于光源色与环境色之间,但纯度会高于另外两者。环境色。即除了受光源色直接照射之外的其他因素。固有色产生的变化的颜色。一幅色彩作品,并不是再现客观物象,而是去提炼,概括,夸张的手法去表现对象。这其中环境色的运用至关重要。环境色的出现在不受光源直接照射的区域将环境色清晰的表达出来会使画面增色不少。阳光下物体的暗部所出现的蓝紫色即是环境色,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环境以及蓝天所反射的光造成,并非暖黄色的光源照射,暗部就会呈现蓝紫色。环境色一般纯度不会太高,因为都是光的反射所产生的,强度较弱。 四、补色和同类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