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人为什么要留辫子

清朝中国男人留辫子,很让人费解。为啥要留这个东西?怎么理发?怎么洗头?今天就和来看看清朝人留辫子的原因。

清朝人留辫子的原因这种发型不能简单的叫做"留辫子",而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打成辫子。

这是东亚民族普遍的一种习俗.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时代也是剃一部分,留一部分。

日本(和族)在明治维新以前,男子的发型跟史书里成吉思汗的发型几乎一样,从浮世绘上可以看到.这种习俗跟南洋群岛凿门齿的习俗可能是同一起源,是有意造成身体某一部分的残缺,是一种成人礼.

辫连子" 金代时期满族先人梳辫发。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金太宗曾下旨,凡女真人皆留辫发。至清代,满族男人发式未变,把前额至脑后的头发剃去一圈,将留下的长发编成一条长辫子,垂于脑后。编辫时,在发梢加缀三股线穗,编结发中,为辫梢装饰品,称为“辫连子”,俗称“练子”。随着审美需求的进一步需要,又有了很具装饰意义的“熟(丝)线练子”。如发短者,在辫梢续编三股假发,以增辫子长度。辫根用粗线绳扎上。在辫子当中再编结三股辫穗子缀上,辫穗用黑色。这种发式直到辛亥革命后,才逐渐改剃光头。解放后,仍有极少数满族老人留发,如新宾镇石碑村上堡的满族李××,人称李小辫,一直保留辫发,直至故去。满族

人的这种发式与当时汉族男子的总发绾髻有很大区别。追本溯源,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祖先,终年以渔猎、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的粗犷生活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梳妆方式。

满族成年男子额前结短辫齐眉,脑后长发围颅盘环,这种发式也是便于山林中骑射。16世纪末叶,满族在关外起兵。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建立了后金政权。连年奋战,一些投降过来的满族部落酋长和抢掠过来的明朝士兵纷纷归附努尔哈赤。努尔哈赤为了稳定军心.明显区别明朝降兵和投降界限,主张清兵统一发式,把前颅头发全部剃去,头前部剃成半个月牙式,只留颅顶后头发,在脑后编结成辫,长长的发辫绕颈下垂。满族人认为发辫是真魂栖息之所,视为生命之本,在战场上阵亡的八旗将士,其骨殖若无条件带回,发辫必将带回故里,隆重埋葬,俗称“捎小辫”。

公元1644年定都北京后,清朝兵民带着这种发式入关。清朝统治政权为了在全国推行满俗,三令五申地强迫全国军民一律剃发易服。强权之下,全国的发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民族长期骑射生活习惯所形成的剃发、垂辫以及旗袍、马褂、箭袖等遍及城乡四野。满族男人的辫子平时垂于脑后背上,辫根辫梢均有头绳系扎。

靠出卖力气吃饭的人若嫌干活时拖辫碍事,也可以一轮一轮地盘于头顶。清入关后,生活安定,经济发展.对发式的审美由实用转向装饰。以前适用于游猎骑射牛活的发辫,在确立了统治地位的清朝皇亲国戚的生活中明显地落俗了,于是,在统一章服制度的前提下,大兴修饰发式之风。男子定期剃头,剃掉脑门儿和四周的头发,以露出

靛青的前额,俗称“剃圈和”。剃头刀不大,但却锋利无比,据说最快的刀子,吹发可断。头发好者,又黑又密,辫子油光可鉴,拖于脑后,颇为自豪。头发次的或者岁数大、谢顶秃圈儿的,小辫子若一根干油条,背后一垂,大煞风景。于是,产生了专供男人使用的假发:练子,即辫连子。将练子续进短小枯干的真发中。练子是用真头发做的,长二尺三尺不等,越粗越长越黑者,价码越高,反之,价则低。但练子仅可以遮遮丑,要想耀美排场,则只有用熟丝练子。

清朝人留辫子的意义清朝男人的发型是遵照满人的习惯而来的,表示满州人入主中原后,各族人对满人的臣服.这种发型不能简单的叫做"留辫子",而是剃掉前面的头发,将后面的头发打成辫子。

满族人的先祖发源于白山黑水,以打猎捕鱼为生,前头剃发脑后结辫,是为了穿山越岭枝藤不刮发,射箭瞄准眼前无乱发遮当,只留脑后小手指粗的一绺,分两股拧成辫绳垂在后背,这种发辫称金钱鼠尾式。白天盘在头上便于生产劳动,晚上解下来可当枕头。

晚晴减去辫子的皇帝辫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入关时曾强横地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清政府只能在1911年12月7日宣布国民可以自由去辫。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

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结束了清朝入关以来267年的统治,也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

隆裕太后在下达退位诏书时,伤心地对大臣们说:“予三年中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说到这里,失声大哭。当天,徐世昌、那桐、绍英、荣庆这些大臣的日记中,都只是简略地记下了这个事实,似乎波澜不惊,平静得出奇。对于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早有了心理准备。幼帝溥仪曾经发出一个疑问,为何民国的官员都是如此熟悉啊?连那些王室贵胄都以穿军服、挂指挥刀,担任袁世凯的总统府侍卫为荣。

溥仪的一生中只见过一次袁世凯,那是他作为皇帝的最后几天。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对皇朝最后的惊涛骇浪懵懂无感,只留下些许凌乱的记忆。长大以后的溥仪这样回忆和描述当时的情形:有一天,在养心殿的东暖阁里,隆裕太后坐在靠南窗的炕上,用手绢擦眼,面前地上的红毡子垫上跪着一个粗胖的老头子,满脸泪痕。我坐在太后的右边,非常纳闷,不明白两个大人为什么哭。胖老头很响地一边抽缩着鼻子,一边说话,说的什么我全不懂。后来我才知道,这个胖老头就是袁世凯。如果别人没有对我说错的话,那么正是在这次,袁世凯向隆裕太后直接提出了退位的问题。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从民国二年起,民国政府内务部

就几次给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辫,语气都非常和婉,但都没有提及到他和大臣们的头上。内务府用了不少理由去搪塞内务部,甚至辫子可做识别进出宫门的标志也作为一条理由。

最后,第一个在紫禁城内剪掉辫子的恰恰是溥仪。1920年的一天,因为他的“洋帝师”庄士敦告诉他,西方人嘲笑中国人的辫子是“猪尾巴”,溥仪“立刻毫不犹豫地把它剪了,跟谁也没商量”。

有溥仪带头,几天工夫,紫禁城内千把条(除了几个内务府大臣和三位中国师傅)的辫子全不见了。

到了1924年底,溥仪被冯玉祥部队驱离故宫,后潜往天津寓居。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族的历史完结了。

高考名著阅读《呐喊》

高考名著阅读之《呐喊》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内容简介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主要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浅谈清朝时期的剃发易服事件 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针对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政策。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反抗意识和民族自尊,在顺治二年(1645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而且满洲贵族还叫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之后清军以武力迫使南方汉人也剃发,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顺治二年(1645年)7月9日,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发易服”。然而,在这个剃发易服政策的最终确立并实行之前,曾有过一段历史风波。 清军初入关,占领北京后不久,即发布剃发令。但由于吴三桂等明朝降官劝说,加之北京及周围地区人民反抗连连,多尔衮不得不收回成命。所以,清军入据北京后,好长时间内,明朝旧官变成清朝官员,仍旧身穿明服,冠裳不改。汉族人自古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正如《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族人成年之后就不可随意剃发,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上面。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服具备独特的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无扣。而满州人的风俗与中原汉族迥异,满州人男性的传统发型是把前颅、两鬓的头发全部剃光,仅后颅留下约一铜钱面积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满州人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满服的特点是立领、对襟、盘扣等。但不久后,因为一个孙之獬,剃发易服政策便被顺水推舟的定下来了。此人因人品低下,反复无常,一直郁郁不得志。清军入关后,老哥们儿求官心切,是第一批摇尾乞降的汉官,并当上了礼部侍郎。为报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时间又想不出什么平定大计,孙之獬就走个“偏门”——主动剃发;而后来他还给清世祖拟了一道建议在全境范围内给汉人剃发的

懿州往事之三:辫发与束发的懿州人

懿州往事之三:辫发与束发的懿州人 王紫晨 在辽代,懿州(辽宁阜新)地区主体民族是“髠发”左衽的契丹人。到了金代,主体民族就变成了“辫发”左衽的女真人。到了元代,懿州的主体民族蒙古人也是“辫发”左衽的。但是,无论是辽代,还是金代、元代,大多数懿州人还是“束发”右衽的。 懿州来了辫发左衽的女真人 懿州城领主槊古公主的女儿叫萧观音,16岁就当了皇后,36岁那年却被奸臣诬陷,被昏庸的老公皇帝辽道宗下令用白布自缢,她的儿子太子耶律浚也被奸臣害死。辽道宗死后,萧观音的孙子,也就是槊古公主的曾外孙耶律延禧继位当了皇帝,就是天祚帝,他虽然为祖母萧观音平反昭雪,但也是位昏庸的皇帝,终于做了亡国之君。 捺钵,本来是辽国皇帝借打渔狩猎的名义,巡守天下、处理政务和操练兵马的大型军政活动,但到了天祚帝这一朝,捺钵演变成单纯的奢侈性游乐活动。天祚帝沉湎于渔猎,为此“捕海东青(猎鹰)于女真之域,取细犬于萌骨子(蒙古)之疆。”派使臣佩戴银牌,称银牌天使,到女真部强索海东青。这些髠着头发留着短胡须的“天使”络绎不绝,每

到女真驻地,还要女真献美女伴宿,美其名曰“荐枕”。为了保证鹰路的畅通,天祚帝还经常使用武力,激起女真人的无比忿恨和强烈反抗。天祚帝天庆三年(1113年),女真人完颜部的年青酋长阿骨打继任联盟长,他统一内部,积蓄力量,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招集各部精兵2500人,于天庆四年(1114年)誓师反辽。在黑龙江漫天的风雪中,阿骨打命诸将执梃(棍棒),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说:“汝等同心尽力,有功者,奴婢部曲为良(免除奴隶身份),庶人(普通百姓)官之,先有官者叙进(提升),轻重视功。苟违誓言,身死梃下,家属无赦”。女真人士气高涨,数月间,占领了辽河以东广大地区,女真军很快发展至万人以上。第二年正月,阿骨打正式称帝,定都会宁(黑龙江阿城),国号大金。金军兵发辽西,辽西各州县纷纷降金。辽国懿州宁昌军节度使刘宏于金天辅元年(1117年)十二月带领懿州城的3000户百姓投降金军。天辅五年(1121年),金军占据辽上京(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第二年又攻占辽中京(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三年后,金兵俘虏了天祚帝,大辽国宣告灭亡。从此,女真人成为懿州地区乃至中国北方的主体民族。 女真,隋唐时称靺鞨,主要以渔猎为生。生活在长白山、粟末水(松花江上游)的靺鞨,称粟末靺鞨,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称黑水靺鞨。唐中晚期,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黑水靺鞨归附渤海国,仍称女真。契丹灭渤海国后,为分解女真的力量,将渤海国的一部分女真人迁徙到辽东地区,称作熟

有哪些东西可以代表中国元素

有哪些东西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by aobo on 三.05, 2009, under 设计 我们生活在这里,吃的穿的住的用的还都是以中国味的东西为主,中国味已经在我们的骨髓里了,我们设计的东西本身就带有中国味,不信你让老外看一看,除非你纯抄别人的! 当然也不应该只拿一些具体的东西做表面文章的。不过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东西,我们要把他自觉地挖掘出来,加工升华。将之形成特定的艺术心理定势。 日本的设计师作品一看就看得出来,也不全是用了一些具体的象征符号,关键是蕴含了传统的精神。我觉得现在我们缺乏在这方面的思考,关于讲传统文化的神韵灌注于时代精神之中。简言之,传统与现代结合得不好。 我觉得设计师要提升自身各方面的修养,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我们守着金山还在四处找钱花,岂不可笑。 我想以下所罗例的传统元素对大家的设计可能有所启发哟:) 001 中国书法 002 篆刻印章 003 中国结 004 秦砖汉瓦 005 兵马俑 006 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007 桃花扇 008 景泰蓝 009 玉雕 010 中国漆器 011 红灯笼(宫灯、纱灯)、 012 木版水印、钟鼎文、汉代竹简、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汉代竹简上的隶书 013 茶、中药 014 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015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016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017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018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019 彩陶、紫砂壶、腊染、中国瓷器 020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021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022 石狮 023 飞天、太级 024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025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026 大熊猫、鲤鱼

呐喊

《呐喊》资料整理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喊自序》《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卷,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呐喊>自序》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 《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当候补官了。小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作者同事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主义(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的心态偏激,愤世嫉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议论,赵贵翁奇观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想法特别,“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孔乙己》 1、故事梗概 《孔乙己》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成了人们

清朝辫子的变迁

清朝辫子的变迁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有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那些影视剧里,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那形象,不是

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而且,不剃要杀头,剃得不对也要杀。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到了清朝晚期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国人怎么嘲笑,我们已经以辫子为美了,不让留还不高兴。 满清三百年,关于辫子的变迁大略就是这样。我之所以要说,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辫子戏的刺,只是给大家还原一段史实。影视剧真要按史实拍,我也不乐意看――脑补一下,

清朝后妃侍寝制度

清朝后妃侍寝制度 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新婚之后,皇后要和皇帝在坤宁宫洞房旁的东暖阁同住三天。 紫禁城内的养心殿东侧有体顺堂,便是皇后与皇帝同居待寝的住所。度过新婚之期后,皇 帝仍回养心殿后殿寝宫居住,皇后便选定东西六宫的一处居住。除新婚期之外,平时皇帝 要召幸某妃侍寝,一般都在晚饭时,皇帝亲自翻后妃的绿头牌,皇帝喜欢哪个妃子,便把 那个妃子的绿头牌翻过来,随侍太监心领神会,马上禀知某妃到皇帝寝宫承欢。 清代嫔妃侍寝与各代不同,皇帝每日晚膳时,决定哪一位妃子当晚侍寝。每个妃子都 有一块绿头牌,牌面上是该妃子的姓名。备晚膳时,敬事房太监将十余块或数十块绿头牌 放在一个大银盘中,谓之膳牌。 皇帝晚膳用完,太监举盘跪在皇帝面前。如果皇帝没有兴致,则说声“去”。若有所 属意,就拣出一块牌,扣过来,背面向上。太监拿过此牌,交给另一位太监,这位太监专 门负责把将要求承幸的妃子用被裹着扛到皇帝的寝所来。 清朝入关以后,驻防关内的八旗军面对的是纯粹的农业社会以及繁华的市井生活,他 们与游猎驯牧生产逐渐疏远。因此旗人失去了平素维持训练的生活模式,在平淡的农业田 园与五花八门的城市喧闹环境中长大的年轻旗人自幼就无法接受艰苦环境的磨练,而简陋 的八旗军事组织又无理长久维持有效的军事训练,久而久之八旗子弟的军事素质急剧下降。清中期以后关内八旗军的训练废弛,尤其是生活在城市内的旗人由于没有分配田地耕种, 旗内任职又有限额,造成大量八旗子弟闲散终日,无所事事。于是他们就以养鸟逛街,唱 曲听戏打发时光。朝廷发放的月饷经常被拿去赌博,有的甚至人还未到家饷银就全部花光。 俞大纲对隋置进士科一条颇有疑义,他说:“若谓察举对策之法,已为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上溯两汉为权舆,若谓朝廷,开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试,始可谓完形之考试制度,则当以唐为始,不可谓肇基于隋,确定于唐矣。” 提出士人“投牒自试”是科举制度起源的主要标志这一极有价值的见解。唐长孺提出了与 俞大纲相似的看法,他认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于是否“准许怀牒自试”,而南北 朝后期,已出现士人“怀牒自试”的个例,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正在萌芽之中。 当然,徐娘的猎物,绝不止季江一人,譬如,瑶光寺中的智远僧人也是其中一位。可 智远毕竟不是编制之人,出入皇宫自然多了诸多盘查,当然,这对于化妆高手徐昭佩而言,本非难题,但逢饥渴难耐之时,便将其化成宫女模样,喊入宫中消遣。但是,常在河边走,难免要湿身的,终于,到了东窗事发的时候了。萧绎可没有高湛的大气度,这堂堂一国之君,难道被一个花和尚戴了绿帽子?自尊心备受打击的萧绎,倒丢掉了学术男的包袱,一 个狠心,逼着发妻投井自尽,事后,萧绎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文学特长,在皇家官方博客上,亲自写了《荡妇秋思赋》一文,述其淫行,以泄其愤。

清朝辫子

如今在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男人一律梳着“阴阳头”,就是把头发的前半部分剃掉,后半部分辫成粗长的发辫。港台清装剧和大陆清装剧还略有不同,前者剃掉的部分较少,后者剃掉的部分较多,大概三分之一左右。 但这并不是真相,而是搞错了!甚至大错了,违背历史的真实。 满清男人真正的发型是什么式样? 不是如今清装辫子戏影视剧中加以美化的造型,而是所谓“金钱鼠尾”辫—— 是把四周头发全部剃得精光,只在头顶中心处留有金钱(直径1寸或3厘米)一般大小的一小撮头发,编结成又细又长的发辫,垂下来形如“鼠尾”,还要能穿过铜钱的方孔才算合格,所以它的名称叫做“金钱鼠尾”。 就是说,满清(前期、中期)男人标准的辫子式样,原来是如同老鼠尾巴一样细细的!绝不像近几年以来电视剧辫子戏里面那样粗大。辫子根部也只有铜钱那么一小撮,根本谈不上茂密。其他大部分头发全都要剃光了算。 这种稀奇古怪的发型:“发根如铜钱大小、老鼠尾巴粗细”,是多么丑陋的形象啊!如今再喜欢出风头的大腕大牌明星们,也未必愿意做如此稀奇古怪的发型。怪不得清装影视剧中对于辫子要加以美化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攻城略地,少不了“剃发”这个关键词。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开始于后金天命四年(1619年)[参看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记载,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专门词: 天命六年(1621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1629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同一年,后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顺治四年(1647年),满清政权在广州颁行的易服剃发令中竟然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强调:“金钱鼠尾”是满清顺民的标志,而“峨冠博带”则是明朝人士的标志。又,福州遗民陈燕翼在《思文大纪》中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 对不肯剃发的官民,满清政权很早就实行了“留发不留头”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大贝勒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

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看近代社会变迁_林彰龙

第26卷第2期零陵学院学报V ol. 26 No.2 2005年2月Journal of Lingling University Feb. 2005 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看近代社会变迁 林彰龙 ( 顺德区桂洲中学,广东 佛山 528305 ) 摘要: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是进步的。它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共和、民权等思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老的中华民族在近代中国习俗变化中逐步走向近代化。 关键词:习俗变化;社会变迁;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97(2005)02-0243-02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国破城缺、主权沦丧的民族危机,同时使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变。伴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由传统农业型社会向近代化社会的蜕变,中国社会习俗也随着近代化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从近代习俗的变迁可以看到我们古老的民族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一、放大脚的革命 妇女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陋习,传说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这个荒淫之君,崇尚女人的小脚。他的女人们为得到他的宠幸,纷纷缠足,不惜折断骨头,达到三寸金莲的效果。从此,妇女缠足流行开来。在封建统治者眼里,小脚女人像迎风杨柳,婀娜多姿。这种变态的审美标准,造成了对妇女身心的摧残,缠足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妇女的泪水。 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传播了西方的现代文明。比如史家认为,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从封闭走向近代的社会中,作为西方近代文明的一种载体的传教士,无疑成为西方近代文明与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媒介,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西方的价值观念。中国的反缠足斗争最先就是由外国传教士发起的。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由西方传教士发起的反缠足运动在强大的封建文化面前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一直到维新变法时才发生了一些变化。 19世纪90年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它既是一场资产阶级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下,妇女的解放问题被提了出来,当时批评的焦点集中在缠足上。在维新时代的启蒙者眼中,妇女缠足不仅是妇女肉体上的痛苦,更是与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延续能力有关。缠足后的妇女被当作民族衰弱的一种象征。康有为认为:“今当举国征兵之世,与万国竟,而留此弱种,大可忧危矣。”维新运动的领导者把反对缠足看成是强国保种和推进近代化的重要措施,把缠足视为中国强种救亡的障碍性行为。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呼吁清廷不但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而且要求禁止妇女缠足。他们发起成立了“天 收稿日期:2004-12-25 作者简介:林彰龙(1967-),湖南武冈人,中学一级教师。足会”、“不缠足会”等组织,移风易俗,废除妇女缠足等习俗。一时间,缠足与放脚的斗争非常激烈。 维新时期的反缠足活动是在“强国保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情况下进行的,大大地推动了妇女的解放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变,使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巨变。辛亥革命后,从巩固维新革命成果,扫除封建专制的目的出发,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改革社会习俗的条规。涉及禁止缠足、变革称谓、文明结婚、剪除辫子等多方面。1912年3月13日,孙中山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禁缠足文》说:至缠足一事,残毁肢体,阻淤血脉,害虽加于一人,病实施于子姓,生理所证岂得云诬?……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变除,以培国本。辛亥革命冲破旧秩序,旧习俗的明显成就是令人剪掉了辫子妇女放开了大脚。从此后,在新式学堂里,到处可见男女同校现象,妇女焕发出青春的魅力。如1940年2月国民参政会通过关于“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工作案”,切实查禁女子缠足。1944年5月,政府再次发布禁止妇女缠足条款。 近代的反缠足运动是与挽救民族危亡、宣扬民主平等、解放妇女联系在一起的。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小脚女人遭男子冷落的时代最终到来,“小脚女人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便成为人们讥讽的口头禅,越来越多的妇女抛掉了裹脚布,这不仅是妇女的解放,更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二、辫子的革命 大清王朝,除了和尚、道士之外,男人的脑后,皆拖着一条猪尾巴似的小辫子,别说洋人看了讥笑嘲弄,连中国人也觉得有点自卑。这种留辫子的习惯本是满族的陋习,汉族并无此习惯。清世祖在清军入关后,命令汉族人也要留辫子,作为统治中原的象征和标志。中国古人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很多人宁可掉脑袋也不留辫。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中原人对满洲“异族”统治的强烈反抗意识。但胳膊拧不过大腿中国男子头部都刮成秃瓢,脑后拖着个象征屈辱的“猪尾巴”,多少仁人志士对此深恶痛绝。所以立志反清者,外表标志之一,便是蓄发。太平军发布《奉天讨胡檄文布四方谕》指出:“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人变为禽兽也。” 迨至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在《兴中会誓词》中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并带头剪辨蓄发。这时,是否留辫子成了 243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

明末清初大思想家黄宗羲的传奇人生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人、学者、思想家。文人学者有很多,但能称得上“伟大”的,少之又少。由于家世的关系,黄宗羲很早就开始卷入晚明残酷的政治斗争之中,他是在血海深仇中成长起来的。中年时期,他又碰上了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次改朝换代。种种内忧外患,让他的一生历尽劫难,在百折不挠、颠沛坎坷之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大师。 为父杀人 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叫黄尊素,是晚明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监察御史,这是一个监督百官、控制舆论的重要官职。在黄尊素为官的时候,朝政被以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所控制,黄尊素则属于与阉党对立的东林党。他很有智谋,是东林党中具备政治智慧的佼佼者,在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中,往往出谋划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被阉党记恨在心。1626年年初,黄尊素被诬告贪污,抓捕至京师,随后被拷打至死,年仅43岁。死后5天,他的尸体才被人从监狱中挪出,当时全身已经腐烂,以至于无法辨认,极其凄惨。 当时,17岁的黄宗羲一直在狱外等候。作为长子,他陪着父亲从家乡一路到京师。父亲的被杀,使得少年黄宗羲痛不欲生。他第一次认识到了政治的无耻与黑暗,内心充满了愤怒,一心想报仇雪恨。两年后,新登基的崇祯皇帝清除了魏忠贤等阉党,开始为被害的东林党平反。黄宗羲闻讯后,立刻进京讼冤。血气方刚的他在袖子里藏着一根铁锥,看见仇人,便扑上去将他刺得遍体流血,以发泄自己的怨恨。报仇之后,又“狂哭”。当时,仇恨使他整个人陷入了一种疯癫的状态。崇祯皇帝听到这件事情之后,感慨地说黄宗羲是“忠臣孤子”,特意下旨追封黄尊素为太仆寺卿。 抗清岁月 在为父亲报仇雪恨之后,黄宗羲曾参加过科举考试,可惜没考中。不过,作为忠臣之后,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很多名士也乐意提携他。黄宗羲先是加入晚明最大的政治社团复社,又遵照父亲的遗命,拜大儒刘宗周为师。年轻的黄宗羲在读书之余,不断结交各地读书人,扩大自己的影响。1636年,黄宗羲参加了复社与阉党余孽阮大铖之间的斗争。当然,这时候的黄宗羲资历比较浅,基本上都是跟在别人后面行动。 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主中原。对于35岁的黄宗羲来说,选择很简单——父亲黄尊素是大忠臣,作为忠臣之后,他义无反顾地和老师刘宗周一起加入在南京成立的南明朝廷。然而,掌握南

高考语文真题训练14 名著阅读(解析版)

专题14:名著阅读 【2020年高考】 一、【2020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三国演义》中,刘备与陆逊在猇亭交战,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后刘备战败,陆逊追击至此,为阵所困,可见诸葛亮足智多谋。 B.《茶馆》中,常四爷在清朝灭亡后自谋生路,凭良心做事,却生活贫困,晚景凄凉,这说明一个动荡的社会难以让普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C.《边城》中,傩送二老一直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但因为大老的意外身亡,他压抑自己 的内心,没有进一步向翠翠表白。 D.《哈姆莱特》中,奧菲利娅的哥哥雷欧提斯认为哈姆莱特地位高贵,其意志并不属于他自己,因此在去法国前叮嘱奥菲利娅不要轻信哈姆菜特的爱情盟誓。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弟弟去世后,为保全弟弟的名誉,按照弟弟来信的请求,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让他远赴印度,接受锻炼。 【答案】AE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理解时要结合作品具体的情节、人物性格以及作品的主题、情节、环境等。平时一定要熟读名著,对于大纲要求的篇目,有时间时反复读,只有熟到一定的程度,类似题目才能应对自如。另外,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名著,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A项,“诸葛亮得到消息后,令人迅速在鱼腹浦摆下‘八阵图’”错误,八阵图是诸葛亮入川时早就摆下的。E项,“老葛朗台……给了夏尔路费和一批货”错误,偷换概念,应该是欧也妮资助夏尔一笔钱。“接受锻炼”也不对,只是把他打发到印度去了。 故选AE。 二、【2020年高考江苏卷】简答题。 (1)《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联句,起句为王熙凤所作,她说,“你们别笑话我,我只有一句粗话”,“就是‘一夜北风紧’”。请结合这句诗简析王熙凤的形象。

清朝辫子的演变

清朝辫子的演变 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 中国汉族成年男人自古以来都是束发的(这个古指的是周朝以后,从出土发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辫发的),束发,不仅是成年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头留辫,成为一个时代最突出的历史影像,所以,我们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视剧都称作“辫子戏”。但是,那些影视剧里,清朝男人虽然留辫子,但他们留着“阴阳头”,只剃光了头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条又粗又长的辫子,如同上图《少年天子》中邓超那样。而在港台一些影视剧里,甚至头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辫子。好多观众看了,说像港台影视那样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样留,多数时候其实也活不了。 一张中国人剃头编辫子的明信片 清朝男人的辫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顺治是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那一时期,是对辫子要求最明确、最严格的时候。当时,满清皇朝把肯不肯剃发留辫提到愿不愿意做顺民的高度来看待,这才有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俗谚。且因为剃发令的颁布,在江南地区激起许多反抗,比如让韦小宝韦爵爷提起来都要骂声“辣块妈妈”的“嘉定三屠”,就是因为清朝蛮横地强制推行剃发令激起来的民变。 那一时期的辫子样式,有个专门的叫法:“金钱鼠尾”,“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有人说,留的辫子细长,要能从铜钱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总之就是脑门心留一小

撮头发,然后梳一条小辫儿。那形象,不是搞行为艺术的,还真不敢去挑战大众的审美。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实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统治者呢,对“金钱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顺治四年广州“易服剃发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另一方面就是威胁,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个遗民说:“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幸免,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檀”。而且,不剃要杀头,剃的不对也要杀。也就在顺治四年,江南浒墅关有个叫丁泉的平民,因为“周环仅剃少许,留顶甚大”,尽管他“无奸宄之心”,但因为“违同风之化”,还是被“着就彼处斩”,连带着县官、家长、邻里也受了牵累。周星驰演的《武状元苏乞儿》,苏乞儿披头散发,天理教教主赵无极以他没辫子责难他,苏乞儿从头发中挑出一条小辫,就那样敷衍过去了,实际上剃发和留辫是一体的,不可能蒙混过关。好在赵无极自己的发型也不合规矩,大哥不用说二哥啦。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国人对辫子做些改良,头顶留的头发有了一巴掌大,辫子也粗了许多。那时期外国人大量来华,对这种发型亲切地称为“猪尾巴”,甚至成为外国人对中国男人的主要印象——唉,非要分辨鼠尾巴和猪尾巴哪个好看,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苏乞儿生活的时代——发型又有变化,留的头发更多了,男人们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长的大辫子为荣,很多人形容为“牛尾巴”,如同一般“辫子戏”中表现的那样。到那时候,经过两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国人怎么嘲笑,我们已经以辫子为美了,不让留还不高兴。我们太原有位乡绅,满清灭亡后,因为辫子被革命党剪了,自己在日记里写:“上年五月被贼剪发半截,恨贼为乱难当,莫能寝其皮而食其肉,为此生之大憾。”而鲁迅先生写的《风波》,七斤因为有人要剪辫子,吓得连城都不敢进了。 满清三百年,关于辫子的大略就是这样。我之所以要说,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辫子戏的刺,只是给大家还原一段史实。影视剧真要按史实拍,我也不乐意看——脑补一下,《康熙微服私访记》《戏说乾隆》,两位万岁爷英明神武风流倜傥,或顾盼自雄之时,或泡妞掠美之际,一位鼠尾巴晃,一位猪尾巴摇,即使符合历史了,可我担心观众笑场。

古代为政清廉典范

古代为政清廉典范 清廉乃不受不污,清正廉洁。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官场多龌龊、为官多不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但“出淤泥而不染”的为政清廉者也并非绝无仅有。他们把清廉视作为官的操守、修养和品格,守身如玉,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千古传为美谈,实乃今日学习之典范。 一、不畏人知畏己知。 慎独被古人看作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慎独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克己、寡欲、自觉、持恒,不搞“暗箱操作”,不持侥幸心理,无论私居独处之时,还是在心曲隐微之地,都能做到“暗室不欺”、内省不疚,对天地、质鬼神,泰然处之。在慎独方面,载入史册的堪称汉朝杨震、明朝李汰和清朝叶存仁。李汰因在文章上很有功夫受到朝廷重用。有一年,他去福建主持秋闱考试,考试前一天夜里,有一名书生推门而进,从怀里掏出一百两白银放在案桌上。李汰厉声问到:“你这是干什么?”书生倾吐苦衷:“李大人,这非本人意愿。穷人家孩子读书不易,中举人更难,听人传说,科场中不走这条路,再好的学问也行不通。”李汰联想到以往考生行贿通路子、国家选才不当的弊端,便斩钉截铁地对书生说:“这一回由我主持考试,金钱是打不开通路的,你把

银子收起来,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试上罢。”第二天,在考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真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为人熟知的后汉东莱太守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其门生、昌邑县令王密在夜深人静时去看望他,以黄金10斤相送,并言称“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却之不受,人称“四知太守”。还有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任教官,历时30多载,毫无苟取。有一次离任时,僚属相送,船却迟迟不发,待到月明星高时,方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送馈赠的。叶当即题诗婉拒:“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已知。”官居不同朝代,身任不同职务,他们以不同的语言和方式,表现出了钱财难移其志、慎独鬼伏神钦的高尚情操。 二、见利思义拒贿赂。 义是古人思想行为的遵循标准,“义即宜也”,“行而宜之之为义”。凡古代为政清廉者,他们以义为本,以不受为廉,视“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在思想上能清醒认识到:“罪莫大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唯淡可以从俭,唯俭可以养廉”。在行为上善于以小见大,“临利不离义和廉”;“见利思辱,嗜欲思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对于见利忘义之害体味的深、动机分析的透、是非辨别的明、后果判断的准,因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2017级高三6月三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江苏省盐城市2017级高三6月三模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祝考试顺利★ 2020.6 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铸造此鼎,采用泥范铸造法,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这反映了当时( ) A. 青铜器开始作为礼制象征 B. 人工冶铜方法相当普及 C.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庞大 D. 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超 2.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 ) A. 君主专制制度创立 B. 三省彼此牵制监督 C. “三公”分工明确 D. 地方自主权力过大 3.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整顿全国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郡国亦不得铸钱。武帝以后100余年之西汉,共铸铜钱280亿枚,使国家财政得以安定富实。由此可见,统一货币( ) A.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 增加了百姓赋税支出 C. 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4. 北宋儒家学者范祖禹赞扬宋仁宗,认为他“其事有五:‘畏天、爱民、奉宗庙、好学、听谏’,仁宗行此五者于天下,所以为仁也”。该观点反映了北宋儒学( ) A. 具有神化君权色彩 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D. 继承孟子“仁政”学说 5. 军机处始于雍正朝,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

八年级历史必记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必记必背知识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影响 (1)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2)影响: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 西方列强不满足即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正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中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4.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人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5.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1)内容: 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偿日兵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分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2)影响:《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 (1)内容:①(政治)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商业。 ③(财政)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④(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2)历史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长久的影响。 7.《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历史有哪些有趣的事

清朝历史有哪些有趣的事 清朝男子的辫子多久洗一次众所周知,在我国史上一直有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说法,所以在古代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都保留着自己的头发,清朝的男人就有着很长的辫子。事实上清军初入中原时,曾颁发了剃发令,命令所有占领区的平民都要剃掉一部分头发,只留一个长辫,若有人不遵从法令,就处以死刑。也就是说那些选择投降的明朝人也必须要剃掉头发来证明自己臣服。然而在那个年代剃发可是不孝的象征,而不孝是古人最难以接受的事情。 清朝入关已成必然,所以人们也不得不从,但根据清朝颁布的剃发令头顶部分的头发是不允许剃掉的,那么经年累月之后可想而知他们的辫子有多么的长。而且我们可以很轻易的想到背着那么长的头发非常的不方便,要知道那时的人们几乎每天都是需要劳作的,头发一甩一甩的肯定很耽误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些影视剧中了解到,因为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农人把头发缠在脖子上的画面。 那么问题来了,清朝男子的辫子该多久才洗?他们的辫子到底有多脏?关于清朝人的头发曾一度引起西方人的兴趣,甚至还有一个来自英国的传教士专门记载过关于清人头发的事情。事实上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很多清人已经认识到了清朝的落后,所以很多出外游学的清人都把自己的长发给剪了,在穿着方面也在向西方靠拢,但是那些一直生活中清朝统治下的百姓仍然没有抛掉那些迂腐的观念,甚至在他们看来这是不道德的,是对祖先的背叛。

英国传教士的比喻令人作呕,根据传教士的记载,当时的清朝极度落后,女人裹脚缠足、男人留着特别长的辫子,那些达官显贵的头发看着还没什么,整齐干净,但那些地位低下的百姓的头发却大多满是污垢,稍微一靠近就能闻到特别强烈的恶心气味,如同老鼠窝的味道那样。对于富人处理头发自然是很轻易的事情,但那些家境贫寒的人能够保证一家温饱问题就已经很难了,又怎么会有心思去处理自己的头发呢?再加上他们都要为了生计劳碌奔波,每天流出的汗水何其之多,时间久了肯定就会有很大的气味。 而且到了冬天的时候,天气寒冷,他们几乎不会在这个时候洗发,那他们多久才洗一次头发呢?一年中他们几乎只有在天气暖和的那很短的时间洗洗头发。当然了,如今的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发型也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男人留长发已经成为了历史,相反对于现时代的人来说若是碰到有一些男人留长发,反而会觉得非常的奇怪。不得不说世间风云变化,真的是奇幻莫测啊。 清朝历史(二) 清朝之前的汉人是什么发型 最近各种宫廷剧层出不穷,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以清朝的故事作为素材。比如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延禧攻略,以及如懿传,这两部剧说的都是清朝的故事。清朝这个朝代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的服饰和头型都极其有特点。就说女人吧,无论是皇后,嫔妃,还是宫女,她们的头型都是辫发盘头或是包头,穿的都是朴素大方的旗袍。 我们再来看一下男人,无论是皇帝,阿哥,还是大臣,他们最显著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