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

(奉化市市域总体规划)

2005-2030

纲要(审查稿)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奉化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宁波市区南面,距宁波市28公里。东濒象山港,隔港与象山县相望,南连宁海县,西接新昌、嵊州和余姚三县(市),北与宁波鄞州区毗邻。全市现有6镇5街道,580行政村(04年撤并后为360个),市政府所在地是锦屏街道。2003年全市人口共481529人,市域内人口密度385.5人/平方公里。

二、历次总规编制与实施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奉化市先后在1984年、1987年、1994年、1999年编制和调整总体规划4次,并分别在2001年和2003年编制了远景布局研究和战略规划。奉化市(大桥镇)第一轮总体规划于1984年编制完成,该规划确定近期(1990年)城市人口4.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3.37平方公里;远期(2000年)城市人口6.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5.21平方公里。1987年编制奉化市(大桥镇)第二轮总体规划,该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以纺织服装、机械食品、区域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是奉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规划确定近期(1995年)城市人口5.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4.66平方公里;远期(2010年)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87平方公里。1994年完成了《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该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以纺织服装、机械仪表、食品加工和区域旅游为特色的综合性城市,是奉化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受当时国家对区域与城市发展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规划至2000年、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分别12、18万,2010年用地规模17.9平方公里,人均99.4平方米。规划大桥以向东向北发展为主,城市形态呈团状,对大桥与江口之间相向发展的趋势缺乏预计和必要的引导。

到1999年编制完成了第四轮《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提出建设大桥-江口组团式城市的构想,经过五年多的实践,对奉化市的区域城镇发展尤其是市区的发展建设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国家对区域和城市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从奉化市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来看,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问题,使原总体规划与具体实施产生不协调,主要如下:

1、关于城市规模:规划2005年、2010年、2020年城市人口分别为12.5万、15.5万、20万。城市建设用地2005年1240.13公顷,人均99.21

平方米,2010年1469.25公顷,人均94.79平方米,2020年1852公顷,人均92.6平方米。从现状实施情况分析,2003年底城市人口27.2万,城市建设用地3331.32公顷,人均122.5平方米,人口与建设用地都超出了原规划所确定的2020年规模,规划目标已提前实现。

2、关于用地布局:工业用地布局受现状影响较多,未能从大区域来统筹安排居住与工业用地的关系,同时在2005年的用地规划中没有安排工业用地,与近几年工业迅猛发展的需求不符。

三、本次规划的主要背景

1、宏观背景——区域城市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

当前,以上海为中心、以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正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主要增长极。而杭甬地区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心之一,奉化市位于宁波市南部,必然受到周边发达地区的影响和辐射,从而大大推动奉化的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在发展过程中,奉化市根据块状经济特点,将工业化和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建设特色工业园区,调整城市布局,增加中心城市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和经济辐射能力,重点布置几大片产业层次较高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城市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加快了城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城

市化进程。同时,各乡镇根据当地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乡镇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在农村,由于城乡经济收入的巨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众多的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打工,农村中许多农业户籍人口实际早已不从事第一产业,形成“空心村”现象;同时,城市或建制镇建成区中含有大量农村户籍人口(实际已从事非农产业)和外来人口。

2、中观背景——宁波城市发展战略

①奉化将成为宁波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根据宁波市域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及交通布局、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提出未来宁波市域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以杭州湾南岸滨海线与沿海国道等交通干线为躯干构成“T”字型发展带,形成以宁波中心城为中心,“二区、T轴”为主体的面向杭州湾的开放式空间布局结构。余慈地区、奉化—鄞南地区是宁波都市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北部余慈地区已经借杭州湾宁波跨海大桥之势努力营造新的增长点,南部鄞州区继鄞州中心区蓬勃发展之后,相继成立鄞州、望春和明州三个工业区,奉化市在上一轮发展中与宁波市其他县市区相比相对落后,如何抓住下一轮的发展机遇,是摆在面前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②奉化是宁波产业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宁波市的产业发展形成三条带,一条是滨海

产业带,以发展二、三类产业为主,第二条是沿余北线的一、二类产业带,以出口加工业、机械加工业为主,第三条是沿甬温线的一类产业带,以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及服装产业为主。奉化正处在第三条产业发展带上,应大力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高新技术及服装产业。③宁波市域南部生态发展区的门户。根据《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未来宁波市域以余姚南部四明山麓前沿至东钱湖、穿山半岛为分界线,形成北部都市区、南部生态发展区。奉化市正处于南部生态发展区的入口门户区位,如何解决加强生态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建设是奉化市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3、微观背景——奉化城市自身发展

①行政区划调整,要求对城市空间进一步加以合理整合。根据1999年编制的《浙江省奉化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了中心城市(奉化)——中心城镇(溪口、莼湖)——一般城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城乡居民点体系。后经行政区划调整,萧王庙、西坞并入奉化市区;斑溪、斑竹并入溪口镇;桐照并入莼湖镇。初步理顺了管理体制,强化了规划区域的统一管理。以此为契机,可以跳出行政区划的束缚,在一个统一的管理空间内进一步合理整合各项功能及布局。②相关规划的编制,要求整合方方面面的建设性构思。1998年以来,奉化与其它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一样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影响城市发展的新因素不断出现。如工业园区发展迅速,旅游事

业发展欣欣向荣。特别是浙江省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的实施,都要求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来研究奉化城市发展问题,对奉化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城市布局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针对几年来的发展变化,进行滚动修订、动态调整,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形势与发展要求。近几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奉化市总体规划远景布局研究》2001.9、《浙江省奉化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03.7、《奉化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7和《奉化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2003.11等,特别是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对城市发展提出许多建设性构思。(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主要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奉化近、中、远三期发展目标:近期接轨宁波都市区的以高新技术为引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旅游与服装产业为特色的宁波都市区的外围城市,奉化市域中心城市。中期作为宁波大都市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区域性风景旅游与南部物流中心为特色的宁波大都市区的近郊组团,奉化地域的中心城市。远期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创新产业基地,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以休闲人居为特色的宁波大都市区的综合性功能组团。规划确定“一心、二带、四片、一组团”的融自然山水与其中的组合式开放型城市形态。其中“一心”是指中部绿色开放空间,“二带”是指沿剡江的特色化景观绿带与大桥、新城片之间的东西向山地绿化景观带,“四片”是指大桥中心城区片、开发区及江口范围的新城片、溪口片、郊区化新市镇(低层中高密度社区),“一组团”指西坞组团。)。

③全市工业区整合,要求城市有更加明晰的结构,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2002年奉化共有各类各级工业园区9个,分别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溪口工业园区、江口民营科技园、江口民营科技园方桥分区、滕头经济园区、东郊工业开发区、尚田工业园区、莼湖工业园区、西坞工业园区。2003年,奉化市政府对全市工业区进行了整合,撤销东郊工业开发区、江口民营科技园、西坞外向科技园区、溪口工业园区、尚田工业园区、滕头经济园区,保留莼湖镇工业园区。同时将撤销后的东郊工业开发区、江口民营科技园、西坞外向科技园区并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后,奉化城市结构更加明晰,产业布局趋于合理。

四、本次规划面临的思路调整

1、保护与发展结合:规划既要突出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自然景观保护,又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使之相得益彰。

2、继承与创新结合:认真汲取前人营建城池的成功经验,处理好山、水、城三者的关系,在生态型组团式格局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充分体现城市特色。

3、理想与现实结合:在规划高起点、高标准与实施的可行性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点,规划既要大胆设想,又要结合现实的可能性,重视可操作性。

4、刚性与弹性结合:规划强调关系大众利益的强制性内容,而放宽由市场调节的指导性内容,规划强调大格局的稳定性而增加微观项目设置的灵活性。

5、近期与远期结合:规划要强调发展时序上的衔接、工程设施上的衔接、用地布局上的衔接。

第二章总则

一、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③《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④《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⑤其它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

2、省市有关规划

①《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年)》;②省委、省政府《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③《宁波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年)》;

④《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3、其他相关规划、计划

①《奉化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2020)》;②《奉化市总体规划远景布局研究》2001.9;③《浙江省奉化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03.7;④《奉化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7;⑤《奉化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⑥并与《政府工作报告》、奉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奉化市“十五”计划、“十一五”计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1、区域的观点——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把握奉化未来的发展。合理确定城市发展形态、布局和规模,加强中心城区的空间整合和优化,提高城市的聚集功能,增强辐射力,为实现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打好基础。

2、统筹城乡要求——城乡空间统一规划,规划区范围内规划全覆盖。城乡统筹安排,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促进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对城市发展区域(含备用地)、控制发展区域和生态敏感区域有明确的界定。

3、科学发展观理念——把科学发展观融合、渗透到总体规划之中,充分协调城市与人的关系,在规划理念上,既要注重客观实际,又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人的需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立足点和着眼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重视生

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绿地、园林景观建设,提高能源、交通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4、特色与重点——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塑造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景观于一体的城市特色,有针对性地解决奉化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5、可行性与可持续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强调规划的宏观引导功能、维护公众利益。规划既要体现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思想,又要贯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增强规划对未来预见性的同时,强化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研究实施的可行性,注重规划的可持续性,近远期结合,保护与建设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使规划在规划期内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三、规划期限

1、近期:2005—2010年;

2、中期:2011—2020年;

3、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为二个层次:

市域:为现状奉化行政管辖区域,面积134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96平方公里。重点研究市域空间结构、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该范围是奉化市的城市规划区范围,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统一管理职能的地域范围。

市区:为现状奉化市区行政管辖区域,面积319.2平方公里。它根据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为城市远景发展留有余地,重点研究城市发展方向、形态、结构、用地布局、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系统。

五、规划重点

规划本着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立足区域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战略性、超前性、适应性、延续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重点为:

1、城市定位与发展规模。结合奉化实际,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科学、合理地研究奉化城市未来的发展定位,研究奉化城市合理的发展规模,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等持续发展。

2、市域城乡空间结构。结合宁波都市区和象山湾滨海产业带发展研究市域空间结构,优化用地结构,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城市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优化城市发展形态,合理调整城市用地布局结构。吸取前几轮规划的经验,结合奉化当今及今后的发展要求,优化用地结构,使其更趋合理。

4、基础设施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乡基础设施,优化、完善城乡综合交通、加强城乡防洪、抗灾建设,保障城乡安全,特别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5、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塑造独具个性的城市特色。

第三章城乡发展战略

一、发展条件评价

1、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14个市和所辖74个县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家改革开放的重点由珠江三角洲转向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中心,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长江三角洲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

要。上海正迈向全球城市体系中的洲级世界大都市行列,生产要素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功能方面集聚,生产基地有向外转移的必然趋势。杭州湾宁波跨海大桥的建设,成为宁波地区接轨上海、率先接受辐射的催化剂。特别在制造加工业基地、都市农业基地、休闲旅游基地及现代物流基地等特色产业上,奉化地区有接轨的条件。

2、宁波都市区发展。宁波大都市区随着宁波港口城市的发展,提出“强化中心,两翼延伸,功能整合,区域一体”的发展战略。为此,要按照区域整体来考虑宁波大都市的资源开发和生产基地、重大设施的综合布局。宁波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鄞南-奉化组团作为宁波都市区的重要组成,将是宁波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该组团工业应优先发展服装、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重要的高新工业用地的后备区。2020年规划人口将达到50万。

3、“南三县”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很快,已成为省内最具活力的经济地域之一。同周边县市一样,奉化经济在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的同时也面临其它城市的挑战:慈溪、余姚为宁波市域的第二集团军,地区生产总值均超210亿元。奉化、象山、宁海为第三集团军,地区生产总值在90—110亿元,甬南与甬北的差距不断加大,象山(107.54亿元)、宁海(100.2亿元)对奉化(95.15亿元)的总量优势也在加大。奉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不如象山,但超过宁海,奉化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居宁波市域首位。同时象山、宁海与奉化在电厂的争夺、水产养殖、旅游业的发展等方面都存在激烈竞争的态势。

二、奉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①区位条件优越。奉化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随着杭州湾宁波跨海大桥和甬台温国家铁路、甬金铁路和甬金高速公路的建成,加上已建成的甬台温高速公路,奉化融入上海2个小时经济辐射圈,将可更主动接轨上海,直接接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和影响。甬金高速公路与沿海大通道、甬台温铁路与甬金铁路均在奉化相交,使奉化成为这些交通连接路线中的一个重点节点,交通区位大大提高。②产业发展迅速。奉化已形成了以电子通信、服装、机械、食品、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的工业产业结构。支柱企业有:生产手机、无线寻呼机等高科技通讯器材的波导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内名牌“罗蒙”牌服装的罗蒙集团、生产外贸服装为主的爱伊美制衣公司、生产化工产品的南海化学集团等。奉化虽然经济总量还较低,但经济增幅远超过宁波市其他县市区,位居首位,加上第三产业(包括旅游)已有相当的发展基础,制造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出现了如波导手机等一批名牌产品,经济发展强劲。已多年跻身全国百强县,1994年首次进入时是第95位,03年公布时居第83位,04年列中国百强县62位,位居宁波市南三县之首。奉化工业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条件,2003年二产比重达到57.6%,表明工业化已进入

了从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尤其是高新技术、塑料齿轮、纺织服装等行业具有发展优势。企业布局正朝向专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有利于企业间分工协作,扩大规模。同时奉化工业企业已基本上都转制为民营企业,灵活的民营机制为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利的土壤。③生态环境良好。奉化空气清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市区两面环山,县江贯穿境内,依山傍水,山水风光宜人,适宜人居。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世界第六个城市带,该地区经济将有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将有大幅度提高,富裕起来的人们将更为重视生活品质的提高,外出休闲度假将成为将来的生活方式。奉化旅游资源尤为丰富且类型众多,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自然景观可分为低山丘陵风景区、江河湖海风景区、山岳型风景区,奉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至今存有大量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奉化正处于上海、杭州、宁波等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的2小时辐射圈内,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将成为其重要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2、劣势

①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奉化的经济实力位于慈溪、余姚、象山、宁海之后,居宁波市域末位,在宁波南部三县市中,200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奉化为1.97万元,要低于象山高于宁海。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高于象山低于宁海,社会消费零售额、合同利用外资金额都位于宁波各县市末位。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测算结果,百强县去年综合指数平均分为65分,发展水平指数平均分为64.5分,发展活力指数平均分为77.3分,

发展潜力指数平均分为60.7分,奉化这四项指数的得分分别为58.975分、58.865分、66.770分和54.574分,均低于百强县平均水平,尤其是发展活力指数,相差10分多。对照连续四年名列百强县首位的广东顺德区,比奉化高出四至八成。与位列奉化后面的象山、宁海相比,虽综合指数、发展水平指数和发展潜力指数得分高于这两个县,但发展活力指数得分分别比象山、宁海两县低了11.400和9.882分之多。②产业结构有待提高。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支撑。2003年奉化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1.1:57.6:31.3,已经形成“二、三、一”的发展格局,但与宁波都市区南部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其集聚扩散功能尚不突出,产业结构升级不快。主要问题有二个,首先是三产发展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三产内部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市场发育不足、旅游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奉化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主要集中在溪口等少数几个景点,且旅客逗留时间短,接待服务水平低,内容有待丰富,没有与周边地区形成区域大旅游的态势。其次是工业企业数量少,结构转型慢。2003年奉化工业总产值达178.68亿元,高于象山、宁海,但工业企业数量只有249个,却远远低于象山358个、宁海393 个。高新产业发展缓慢,而传统行业占据了较大比重,制约了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这类传统行业的产业链较为简单,技术含量较低,不易与周边地区形成分工协作,从而难以体现和支撑城市的集散功能。③产业集群有待发展。浙江经济这几年之所以发展快,奥秘就在于浙江的块状经济、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及企业集群发达。根据资料,在浙江块状经济中,奉化的块状经济发展不快,没有形成特色工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需要引起高度重视。④

人才短缺、科技不强。改革开放以来,奉化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全民科技意识不断增强,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学技术对奉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加大。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奉化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尚不足以支撑宁波南部中心城市发展的重任。主要表现在:科技发展基础薄弱,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缺乏;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规模偏小,高新产业比重偏低;科技投入不足;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要积极与省内外大学科研院所挂钩,吸引老师研究生前来兼职、攻关、咨询服务等。⑤文化保守,创新不足。相比较慈溪、余姚外来人口较多而奉化的外来人口相对较少,与外来人口增加相对应的是外来文化和创新意识的传播,而奉化市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本地文化中又有小富即安,过分谨慎的意识,创新意识较薄弱,影响市民创业积极性,在政府的政策中也缺少对创业、创新的激励措施。

三、城乡发展战略与目标

1、城乡总体发展战略

城乡空间发展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前提,从区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安排好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关系,保障城乡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城乡平衡发展,提高重大产业发展项目、重大公共事业项目、重大社会发展项目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实现城乡的架构、生

产力的分布、要素的搭配,达到城乡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以工业化为重点,加强高新技术与工业化进程的融合,注重科技进步,加速推进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城市化为载体,加速人口向城市集聚,产业向园区集聚、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促进。以生态化为目标,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城乡发展目标

①经济发展目标。在“十一五”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奉化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奋斗目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34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0亿元,年增10%;到203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570亿元,年增6%左右。②社会发展目标。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文明。到2030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总人口2010年达到59万人,2030年达到78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010年2人,2020年2.5人,2030年3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综合能力,优先发展教育,进一步争创全省教育强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挖掘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规划建成与奉化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文化网络体系、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期内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市行列。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城镇就业,保障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城乡

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社区服务体系。③城镇发展目标。2010年市域城市化水平为60%以上,2030年为70%以上。加快人口、产业向优势区位城镇集聚,至规划期末,奉化市域形成一个中心城市(奉化中心城市,规划人口45万人)、二个中心镇(溪口、莼湖,规划人口5—10万人),三个一般镇,成为等级结构较为合理,职能分工各有特色,空间布局较为完善,各等级城镇协调发展的市域城镇体系。

第四章市域城乡发展

一、城乡发展趋势及模式

1、城乡发展趋势

奉化市城市化水平目前已达55%。从国内外城市化发展经验和区域的宏观背景、奉化自身具备的条件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奉化市将处于城镇加速发展阶段。市域城镇人口至2010年为59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2030年为78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

2、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综合奉化城镇体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确定城镇体系发展模式为优势区位开发模式与点轴开发模式结合。依托主要城镇与交通干线,奉化市域城镇体系的三条发展轴构成“Z”型的布局模式。

二、城乡产业发展布局

1、发展战略

坚持“产业立市”的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奉化市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增强都市型产业对农村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以都市农业和市场化打破城乡分隔,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

①第一产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运用现代高新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选择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科技示范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②第二产业。整合现有规模小、布局散、档次低的工业园区;做大做强“2大3小”工业区,保证工业发展有足够的空间和良好的配套条件;依托工业区的产业集群优势,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发展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第三产业。依托城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