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_恩格斯_家庭_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_的方法论问题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_恩格斯_家庭_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_的方法论问题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_恩格斯_家庭_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_的方法论问题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_恩格斯_家庭_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_的方法论问题

历史研究的符号学解读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方法论问题

李永铭

[摘 要] 恩格斯借助摩尔根及当时人们研究远古历史提供的材料,运用符号学方法,从易洛魁人的亲属关系与亲属制度的矛盾中发现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分裂,并利用符号的互补功能,推演出古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从

而还原了历史,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恩格斯的分析与叙述展示了历史研究的符号学方法的意义。[关键词] 历史 符号学 指谓 互补 推演

人类的文明时代是从文字的发明以及文字应用于文献记载开始的。人类文明的历史通过文字符号这个载体千古流传。文明史是否有规律可寻?文字发明以前的历史,亦即文明史前史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史前史,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去“读”这部“史书”?历史学家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完成这样一部书的研究的?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著作告诉我们,符号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由现实进入时间隧道、开启远古历史、推演历史发展的钥匙。

符号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古代学者们早就研究了符号与其所指的关系等一系列的重要问题。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符号学则是在20世纪才正式开始研究的。符号学以人类社会的符号现象为研究对象,有人将其再划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分别研究符号的构成、分类、符号间的关系,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等。人们生活于符号之中。符号学所指称的符号,泛指人们在思维、表达、交际中所使用的指谓或代表主客观对象的简单的标志物。它的指

谓性,即它是有意义、有所指的,具有代表或象征的作用;它的互补性,即通过对各种符号的认识,完整地把握事物对象,是交际中不可缺少的媒介物;它更具有推演的功能,通过符号关系的推演,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对符号的意义的研究中,最基本的是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问题。人使用符号,约定或解释符号的意义。人的认识活动就是借助一定的符号并进行符号推演完成的。“符号———人———意义”,构成了符号研究的最简单的三元关系。恩格斯的时代尽管还没有符号学,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其他学者在应用符号学方法上所取得的成果的充分肯定,也不影响他本人对符号学方法的精确应用。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写于1884年3月底到5月26日。此前,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在1880年到1881年间所写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在这个摘要中写了许多批语和论断,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是准备利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阐明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以填补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空白的。在研究了这个摘要之后,恩格斯确信,《古代社会》一书证实了马克思和他两人所确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对原始社会的看法。他深感有责任且有必要利用马克思的摘要和摩尔根的某些

结论与实际材料来写一部专门著作,完成马克思的遗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述美国社会学家摩尔根所著《古代社会》一书的研究成果,并对19世纪60—70年代以来关于原始社会史的研究中发表的丰富资料和重要科学成果加以系统的分析研究,做出理论上的概括。《起源》在1884年首先以单行本的形式在苏黎世问世。1890年,由于收集了不少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新材料,恩格斯便着手准备该书的新版本。经过了一些重要的修改和补充,1891年底,在斯图加特出版了《起源》的第四版,也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

《起源》全书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婚姻形态的更替、氏族制度的兴衰和国家的形成,从而展示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它分别揭示了家庭形态、氏族制度和国家政权的本质、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恩格斯从家庭形态的研究开始,把这一切都放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分工和产品交换的基础上去说明,从而给人们以一种历史必然性的认识。我们从恩格斯的研究方法上看到了他对符号学方法的娴熟运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血缘关系的符号。在家庭的形成与发展中,可以看到社会变迁的轨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这样一些最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由来,又是与“两种生产”的观点凝结在一起的。恩格斯认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

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②恩格斯就是从学者们对于家庭史的研究开始他的叙述的。

在19世纪60年代前,根本谈不上对家庭史的研究,历史学处在“摩西五经”的影响之下。当时,欧洲的学者认为,圣经《旧约》里所描写的亚伯拉罕的父权制家庭是最古老的家庭,因此他们认为,人类自古以来就是以父权制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人类的家庭似乎没有经过任何变化、发展,从来都同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一样,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家庭的“历史”。尽管人们从古典作品和民族学中也略知其他的婚姻形式,也看到了一些血统不依父系而依母系计算的事实,但却把它看成是“奇怪习俗”。

奇怪习俗是历史留存给后人的表象,或者说是表征符号。这种符号应作何种解释呢?寻找符号的确切所指,是历史学家的责任。

巴霍芬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家庭史的人。他在1861年出版了《母权论》,非常认真地从古代经典著作中搜集来许多段落作为他的论点的论据。特别是对《奥列斯特》中关于亚米加农被杀案的戏剧性结局的解释,证明了在人类的早期社会中,由两性的杂乱关系导引出了母权制,以后母权制演变为父权制。恩格斯认为,对于家庭形态的传统观念来说,“这在1861年是一个完全的革命”。③但是,巴霍芬的神秘主义的观点,使他不可能真正地阐明母权制的社会内容。

继巴霍芬之后,英国人约?弗?麦克伦南发现,很多民族中有一种结婚形式,新郎必须一个人或者与他的朋友一起假装用暴力把新娘从她的亲属手中抢过来。他认为这个习俗应当是较早的一种习俗的遗迹,原始人中曾经有过“抢劫婚姻”这种形式。他由此推论说,存在过外婚制“部落”和内婚制“部落”,并以这两者的尖锐对立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基础。恩格斯认为,麦克伦南的功绩就在于他指出了所谓外婚制的到处流行及其重要意义,并认定母权制的世系制度是最初的制度。但是,恩格斯进而指出:“他那纯粹理解

错了的外婚制‘部落’与内婚制‘部落’的对立所

造成的害处,要多于他的研究所带来的益处。”

④1871年,摩尔根发表了《血亲和姻亲制度》

一书,以新的、在许多方面说来都是决定性的材料,证明了在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的广大地区的许多部落中都曾存在过群婚的各种形态,“这就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及进一步追溯人类

史前史的可能”。⑤几年后,《古代社会》也问世

了。摩尔根证明,氏族实行的是严格的外婚制,而包括一些氏族的部落则是实行严格的内婚制,这就彻底推翻了麦克伦南虚构的所谓外婚制“部落”和内婚制“部落”相对立的理论,系统地揭示了家庭形态和氏族制度的发展。恩格斯将摩尔根的理论对于原始历史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与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对于生物学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相提并论,认为摩尔根在自己的研究中,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研究家庭,必须确定家庭所处的不同社会时代环境。恩格斯把摩尔根的分期法及其当时提供的实际材料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

的时期。”⑥恩格斯抓住了不同时期的特征———

符号要素:

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分节语的产生;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火与石器工具的使用;

蒙昧时代的高级阶段———弓箭等的发明;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制陶术;

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植物的灌溉栽培、牲畜的驯养和繁殖;

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金属的冶炼,并且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

文明时代。

⑦通过上述分期和符号特征研究,恩格斯说清了史前史各时代的主要区别。比如,“火”这个符号表示人类已走出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

摩尔根关于人类家庭史的发现过程,是恩格斯《起源》一书中最精彩的内容之一。通过弄清亲属制度与实际上存在的亲属关系的矛盾,摩尔根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重现出原始社会的家族形态。

摩尔根最先发现美洲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与亲属关系之间有矛盾。易洛魁人的家庭已是对偶婚家庭。尽管这种婚姻并不稳固,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明确的。但易洛魁人的男子不仅把自己亲生的子女称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且把他兄弟的子女也称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他们都称他为父亲。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姊妹的子女称为自己的外甥和外甥女,他们称他为舅父。易洛魁人的女子对自己亲属的称谓却与上述的不同。凡是妇女,她把自己姊妹的子女和她自己亲生的子女都称为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而他们都称她为母亲。她把自己兄弟的子女称为自己的内侄和内侄女,她自己被称为他们的姑母。同样,兄弟的子女们互称为兄弟姊妹,姊妹的子女们也互称为兄弟姊妹。反之,一个女人的子女和她的兄弟的子女,则互称为表兄弟和表姊妹。这套称谓,有些是与实际关系相符合的,有些则是与实际关系相矛盾的。

以后,摩尔根又发现,上述这套称谓在世界各大洲的凡未进入文明时代的许多土著居民中也同样普遍地存在。

在进一步调查中,摩尔根发现了夏威夷群岛在19世纪上半叶存在的一种家庭形式。这种家庭是一群兄弟(包括嫡亲的和旁系的)同一群女子互婚,或一群姊妹(包括嫡亲的和旁系的)同一

群男子互婚,男女之间不能是兄妹关系或姊弟关系。摩尔根把这种家庭称为伙婚制家庭(或称

“普那路亚家庭”

)。正如在易洛魁人那里存在着的亲属制度与亲属关系相矛盾一样,夏威夷群岛上流行的亲属

称谓也与那里现实存在的伙婚制家庭所产生的亲属关系不相一致。那里凡是兄弟姊妹的子女,都毫无例外地被看作是兄弟姊妹;他们不仅被看作自己母亲及其姊妹或自己父亲及其兄弟的共同的子女,而且毫无差别地被看作自己双亲的一切兄弟姊妹的共同子女。

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社会现象?恩格斯认为,亲属制度中的称谓符号,“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称,而是实际上流行的对血缘亲属关系的亲疏和辈份的观点的表达;这种观点是一种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这种亲属制度可以表达单个人的数百种不同的亲属关系。”另一方面,“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并不是单纯的荣誉称号,而是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⑧由于是对偶家庭,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是明确的,易洛魁人的亲属关系应该逐渐形成与对偶家庭亲属关系相适应的准确的制度,但它实际上却是与之相矛盾的亲属制度。夏威夷人的“普那路亚家庭”的亲属关系,也不应该表现出当下的这种亲属称谓。亲属制度的称谓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错位了。必须调整“符号———人———意义”三元关系。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看到,夏威夷群岛这种家庭中所产生的关系,恰好正是易洛魁人对于亲属称谓的要求。既然在易洛魁人中流行的亲属制度和夏威夷群岛的土著居民的伙婚制家庭的实际关系相吻合,也就证明了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是一种更古老的亲属关系的遗存。在易洛魁人那里,很早以前必然是实行伙婚制的,他们的远祖的家族曾经是伙婚制家族。这种家族形态早已变更了,而人们还习惯于从前那套称谓,所以才出现亲属制度与现存的家庭的实际关系不一致的情形。这表明,称谓符号的相对稳定性,使其能指与所指间出现了裂痕。而这种裂痕又给符号推演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夏威夷群岛土著的这种称谓,应该来源于已经不复存在的由一群兄弟姊妹互婚而形成的家庭。摩尔根将这种家庭取名为“血婚制家族”或曰“血缘家庭”。进一步追溯家庭的历史,应该曾经存在过一种原始的状态,那时部落内盛行毫无限制的性交关系,因此,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这种状况是属于非常遥远的时代,恩格斯认为那是与从动物状态向人类状态的过渡相适应的。

这个推论过程,可以从下面的流程图中简明地看出来:原始的无限制的性关系(家庭形成前时期)———血婚制家族的亲属关系———夏威夷人的亲属制度———夏威夷人的亲属关系———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易洛魁人的亲属关系———逐渐形成的与家庭亲属关系相适应的亲属制度。

摩尔根认为人类有家庭以来,曾先后存在过五种家庭形态,即:血婚制家庭(血缘家庭)———伙婚制家庭(群婚家族,又叫“普那路亚家庭”)———偶婚制家庭(对偶家族或对偶家庭)———父权制家族⑨———专偶家族(单偶家族即“一夫一妻制家庭”)。

上述各种家庭形态的先后更替,是受一种客观必然性支配的。血婚制家庭,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婚配关系。伙婚制家庭,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的婚配关系。氏族在推广禁忌符号(禁止血缘亲属结婚)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自然选择”在发生作用。这个过程是相当长的,是本能的自发的进行而没有明确的目的意识的。由于婚姻禁例日益错综复杂,群婚就越来越不可能,群婚就被对偶家庭(即偶婚制家庭)排挤了。从偶婚制家庭经过父权制家族到专偶制家庭的产生,家庭形态变化的总趋势是两性间的婚配范围越来越缩小,只是这时却产生了新的内容,即私有财富,或私有制。随着男子在经济上处于优越地位,也就产生了父权制家庭。财富成为家庭形态转型的象征———符号。

恩格斯总结道,第一,迄今存在过的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卖淫为

补充的专偶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在对偶婚制和专偶制之间,插入了男子对女奴隶的统治和多妻制。”⑩婚姻形式成为时代的符号。在这种顺序中所表现的进步,其特征就在于妇女愈来愈被剥夺了群婚的性的自由,而男性却没有被剥夺。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不但没有改变,而且更有所发展。第二,在将来消灭了私有制之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态不仅不会被消灭,而且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地、普遍地实现。所有制的变化使婚姻符号得以稳定。

与家庭发展变化相适应的是氏族的演化。氏族是组织起来的社会的符号。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本质及其与部落的关系,证明了氏族制度从母权制演进到父权制的一般进程。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的揭示,为解开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的历史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

易洛魁人氏族组织的最发达的形态包括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这些层次都各有自己的特征和职能。

作为社会组织最基层的氏族有如下的特征和职能(也叫做“习俗”):原始民主制、财产共有、生活互助、名称专一等。

胞族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易洛魁人的胞族的职能,部分是社会性质的,部分是宗教性质的。

部落由若干个胞族组成。每个部落各有自己的地区和自己的名称;有独特的、仅为这个部落所有的方言;有共同的宗教观念(神话)和崇敬仪式;有具有一定权威的民主管理机构等。

绝大多数的美洲印第安人都没有超过联合为部落的阶段。只是在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地方有过这种联盟的最发达的形式,即易洛魁人联

盟。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整体性原则和民主平等原则,是氏族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

有历史资料记载的处于“英雄时代”的希腊人的氏族的社会职能和基本特征,绝大部分与易洛魁人的氏族是一样的。

罗马人的氏族组织结构,在数量的组合上带有人工构成的痕迹。除了已经完成向父权制的过渡这一点以外,都完全是易洛魁氏族的权利与义务的再版。

德意志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实行母权制的。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其氏族社会才由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

上述内容使我们看到,无论是哪个民族,其早期的历史都曾有过氏族组织,氏族从兴起到衰落是必然的历史过程。易洛魁人由于还未进入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就被欧洲人征服,所以这个只作为全盛时期的典型的氏族社会,并没有展示出它自身是如何瓦解的。而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的社会发展则补充了这一点。从美洲印第安人氏族到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氏族,符号的互补造就了完整的氏族演化史。

产品交换成为主流社会活动的符号,金属货币成为商品的符号,高利贷、土地私人占有是贫富两极分化的符号。社会大分工必然导致社会的大分裂。当社会发生了如此复杂的变革时,“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 λ?新的符号(国家政权)取代了古老的符号(氏族组织)。

雅典是国家产生的典型形式。从萌芽状态到最后完成历时好几个世纪。

希腊人的社会在进入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末期时,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从而扰乱了氏族制度的传统秩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实行了提修斯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改革的内容主要是设立中央管理机关,管理原由部落各自处理的某些事务:按财产将公民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等级),并给予贵族以担任公职的独占权。

罗马国家是在平民和贵族的持续不断的斗争中产生的。塞尔维乌斯?土利乌斯的改革是依照希腊的榜样特别是梭伦的榜样而进行的。

德意志人的国家,是通过征服外国(罗马帝国)广大领土而产生的。

国家是特殊权威的符号。国家是这样产生的:当一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成为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因而获得了镇压和剥削被压迫阶级的新手段。国家根源于私有制。

恩格斯认为,现代的代议制国家也没有改变国家的阶级实质。当文明时代发展到要以最伪善的面纱来掩盖最肮脏的一面时,深刻的社会革命就要到来了。国家既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使社会分裂为阶级和阶级矛盾不可调和条件下的产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成功,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为生产的直接障碍。那时,阶级将不可避免地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以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为基础的、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古物陈列馆去。

如同家庭形态的前后变迁一样,社会组织的先后更替,由氏族到国家,再到无阶级社会,符号的演进也体现出推演的逻辑性。摩尔根写《古代社会》一书时,也已经感受到社会变革的必将到来,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起源》的结束语正是对摩尔根的功绩的肯定。

历史学者的责任,就是依据丰富而确切的材料,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在恩格斯的《起源》中,历史资料的充分占有是不言而喻的。但更重要的是,符号学方法在其中的杰出运用。这给我们今天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式。通过对文献资料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提供的资料作符号学的分析与推演,使遥远的历史得以复原,从而解读一个个历史之谜,这对于新世纪的现代文化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82页。

②同上书,第2页。

③同上书,第8页。

④同上书,第11页。

⑤同上书,第12页。

⑥同上书,第24页。

⑦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关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发展的标

志而所举的例证,只是限于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

后来历史学家发现,古代东方绝大多数国家的野蛮

时代的高级阶段起点的界标不是铁器,而是铜器。

具有普遍意义的概括,通常说高级阶段是以金石并

用开始,而铁器的普及则是它的全盛时期。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25页。

⑨恩格斯在《起源》中把父权制家族作为偶婚制向专偶

制的一种过渡形态来论述。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3页。

λ?同上书,第169页。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文镝)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汇报稿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汇报稿《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它的最大功绩在于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引领了国际无产阶级工人运动。 一、写作缘由 (一)完成马克思的遗愿 摩尔根在原始社会史领域所作的研究,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马克思于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间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为该书写下十分详尽的摘录和批语,打算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马克思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便与世长辞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志,写出了伟大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使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述。恩格斯在1884年指出: “在论述社会的原始状况方面,现在有一本象达尔文学说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这本书当然也是被马克思发现的,这就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877年版)。……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最后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6卷,第112页。) (二)驳斥资产阶级关于私有制和国家的谬论 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处于容克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政下,为维护统治,制造了种种关于私有制和国家“合理”、“永恒”的谬论,而无产阶级和社会党人被剥削阶级运动立法手段和国家机器镇压,社会民主党的出版物遭到禁止,工人组织被解散,德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此时,揭示私有制的罪恶本质,说明国家的真实起源,破除被剥削阶级的麻痹,鼓舞无产阶级和社会党人同容克地主资产阶级斗争,成为重要的战斗任务,《起源》应势而生。恩格斯在写作时曾说:“我根本不可能写得适合反社会党人法的要求”并坚定地表示了同资产阶级及其代言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粗粗读了一遍,个人感觉,恩格斯的这本书(小册子)大致包含着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来看前人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和结论,是一种类似复述的阐释。 恩格斯写作《起源》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执行马克思的遗愿,完成马克思已经开始但未能完成的研究事业。 其二,是恩格斯个人研究成果对前人结论的修正和补充。 《起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历史、美化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谬论。列宁对这部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应重点看看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都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 在《起源》中恩格斯用了大量篇幅,深入探讨原始社会家庭关系。在家庭问题上,恩格斯基本接受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做了某些取舍,更简练明了地描述了家庭婚姻的演化史。恩格斯和摩尔根一样,在家庭婚姻问题的研究中,引入了历史的维度,把家庭的发展当作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深入探讨了家庭的起源和演化的历史形式。从恩格斯的论述中,应当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家庭产生的前史;家庭发展的历史形态;对未来家庭的展望。恩格斯把家庭演化的历史形式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血缘家庭是人类走出杂乱性交原始状态之后,确定的第一种群婚制家庭形式,是群婚制的最初阶段。普那路亚家庭是人类所经历的第二种基本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制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最为典型的群婚形式。对偶婚制是人类在原始时代所经历的第三种基本的家庭形式,主要发生在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交替时期,对偶家庭具有双重属性,相对于群婚来讲,它是个体婚,但对严格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它又是一种带有群婚遗迹、不稳固的婚姻家庭关系。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夫一妻制是以私有财产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而且,在这里,财产关系对婚姻关系的决定作用更是强有力,以至于婚姻关系变成一种权衡利弊的买卖关系。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的本质做了深入剖析与批判之后,恩格斯指出,只有在被压迫的无产阶级那里,真正的性爱才可能确立,而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这种家庭关系做了展望与预测,指出了它的几个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要点解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要点解析 01 摩尔根通过研究古代社会重新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遗愿。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限度内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原来,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时候,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是被发现,而且在理论上被严密论证和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的真理。但是,在此之前,唯物主义历史观还主要用来历史地说明阶级社会的发展进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预见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趣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宗旨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因此,他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的重心是阶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

特殊规律。另一方面,是与当时欧洲社会有关史前时期认识现状相关联。在很长时间,人们“设想”史前社会的存在,而没有“发现”史前社会的真实资料。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研究》在1877年出版,表明人类对史前社会的联盟研究出现了重大突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摩尔根通过研究古代社会重新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继承马克思的遗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开拓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新领域。 0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包含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人自身的生产在以前就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及和关注。

恩格斯 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节选)学习导读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适应时代和无产阶级斗争发展需要而写的,是一部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和国家理论的代表作。 一、写作背景 《起源》写作于1884年3月至5月,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后来在德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的附录。 1.《起源》是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对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和阐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原始社会的研究。19世纪中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原始社会的发展、验证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创造了条件。1877年,美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古代社会》一书出版。摩尔根主要研究原始社会的历史,他根据自己对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人类婚姻、亲属关系、氏族制度的长期研究和观察,写作了《古代社会》一书。马克思对摩尔根的研究成果高度重视,于

1881至1882年间研读了《古代社会》一书,做了详细的摘录和批语,并且计划用唯物史观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是,马克思还没有实现这个心愿就逝世了。恩格斯对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同样重视,认为是“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2页)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了马克思对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摩尔根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而摩尔根的研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证明,“摩尔根在美国,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年版,第135页)为了进一步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实现马克思的遗愿,恩格斯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写一部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国家理论的著作。为此,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结合他本人多年研究的成果,写就了《起源》一书。 2.《起源》是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国家理论而撰写的 17世纪中叶以来,资本主义制度先后在西欧和北美得到确立。资产阶级学者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竭力鼓吹各种唯心主义社会学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简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介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恩格斯通过对人类早期发展阶段的历史(包括古代希腊、罗马、德意志历史和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原始公社制度解体和以私有制度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过程,阐明了阶级社会的一般特征,弄清了各个不同社会经济形态中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证明了国家随着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彻底胜利而将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恩格斯提出的人类的生产包括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劳动力的生产——即繁衍。因此社会生产也受两种存在的制约: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家庭发展阶段。生产力愈是弱,血缘关系在社会制度中的作用就愈大。随血缘关系作用的弱化,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四种家庭关系:血缘家庭,这种家庭中直系亲属不通婚,即排除了不同辈的男女之间的通婚,它是群婚的一种低级的、原始的形式;普纳路亚家庭(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亲密的朋友),这种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也被禁止,由于近亲繁殖不符合自然选择规律,不利于人口素质的发展,它是群婚的高级发展阶段;对偶婚家庭,这种家庭中血缘近亲不通婚,它是野蛮时代所特有的家庭形式,是从群婚制向个体婚制的过渡形式。对偶家庭是一个男性只能和一个女性结婚,但这种家庭形式很容易解体,很不牢固;专偶制家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财富增加了。男子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妇女开始转入家务劳动。男子为了把自己的这些财产传给自己的子女,就要求自己的子女是亲生的,而且必须是属于自己的氏族,于是父系家族就代替了母系家族。这种家庭中妇女没有改变配偶的权利,但是男性却有改变甚至拥有多个配偶的权利,事实上,一夫一妻只是针对妇女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与其他野蛮部落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人的出现。在恩格斯看来,游牧部落从以采集渔猎部落中分离出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在生产方式方面的进步表现为农业、畜牧业等生产经济逐渐取代采集渔猎经济,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有了剩余,交换成为必要;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为内容。这表明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社会成员进一步分化,阶级划分进一步明朗,便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视野,各民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也由此拉开序幕;人类历史上第三次大分工是商人从生产者中分离出来。金属货币铸造出来了,土地可以买卖和抵押,财富迅速集中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贫民和奴隶的人数迅速增加,“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当人也变成私有财产的时候,便开始了阶级对立的历史。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_心得体会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感谢您的阅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一) 恩格斯在《起源》这本书描绘了家庭的发展过程,即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血缘家庭中,每一辈人是一个婚姻集团,比如一辈人中的男女都互为夫妻,没有固定的婚姻关系;经过自然选择,在智力和体力上血缘家庭不如没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之间的婚姻,进而淘汰了近亲结婚,也就产生了普那路亚家庭-群婚的最高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妇女占氏族的主导地位。 对偶制家庭是群婚发展到专偶制家庭的过度阶段,在这个阶段,大量财富逐渐集中于男子之手,而且这种财富必须传给这一男子的子女。为此,形成了专偶制家庭。 在专偶制家庭中,男子要养家糊口,没时间处理家务,因此男子需要一个贤内助,而女子地位低,难以养活自己,因此需要一个丈夫,双方或多方组建了家庭,形式有一夫一妻或多妻,当然也有特例,如西藏的多夫一妻。 在恩格斯看来,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护私有财产的社会延续。男性统治,以父系然后以父权制的形式,仅仅是在有财产的男子与无财产的妇女间阶级分裂的结果。"一夫一妻制是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它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仍然是权衡利害的婚姻。"只有妇女对男子经济依赖的消失,才会允许两性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之上。 可知,生产力(经济地位)决定婚姻制度;其次婚姻并不是一直存在且两性关系不只有封闭的,比如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它们是群婚,是开放的,是自由恋爱;最后,婚姻并不是单纯的两个人的恋爱,而是涉及到经济利益等很多约束,所以婚姻并不自由。 我认为未来的两性关系是开放性(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双方有保持伴侣关系的意愿,但又不受传统的一夫一妻制的限制,这意味着双方同意保持恋爱关系或伴侣关系,同时也能有与第三者发生亲密关系的自由。)的,而不是一夫一妻制这种封闭式的。 开放性关系分两个阶段: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读书笔记 姓名:谭巍炜 班级:2007级法学理论班 学号:010014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可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恩格斯的代表之作。恩格斯在本书中建立起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起源以及社会形态演变的一般理论模型,揭示了原始社会解体和阶级社会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本书共分九章: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第二章“家庭”、第三章“易洛魁人的氏族”、第四章“希腊人的氏族”、第五章“雅典国家的产生”、第六章“罗马的氏族和国家”、第七章“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第八章“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第九章“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章节的编排呈现出一种“发生”的顺序,即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的演变过程。在第一章“史前各文化阶段”中,恩格斯又详细地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各分为三个阶段,即低级、中级、高级三阶段,其中对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的阐释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包括第二、三、四、五、六、七、八章,共七章,最后作为氏族制度解体的应有之义,在第九章中阐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和文明时代的特征。恩格斯在全书结尾预示了人类必将超越文明时代,通过否定之否定到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而在全书九章之中,第二章“家庭”所费笔墨最多,超过全书篇幅的40%,远远超出其他各章所占的比例。 在书前“1891年第四版序言”中,恩格斯系统总结了家庭史的学术研究概况,如果不对这个序言加以注意无疑将会使我们缺乏对恩格斯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巴霍芬的《母权论》开启了家庭史领域的研究,在恩格斯看来,巴霍芬第一个抛弃了无意义的空谈,而从经典著作中寻找实际的证据,性杂交、母系社会等观点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班级:B140601 学号:B14060132 姓名:宁梓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原文摘录: 这种观点是一种完备地制定了的亲属制度的基础﹐这种亲属制度可以表达单个人的数百种不同的亲属关系。不仅如此﹐这种亲属制度不仅在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例外)完全有效﹐而且在印度最古的居民中﹐在德干的达罗毗荼人部落和印度斯坦的戈拉人部落中﹐也差不多毫无变更地实行著。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和纽约州的塞讷卡部落的易洛魁人用来表达亲属关系的名称﹐即使现在﹐也还有200种以上不同的亲属关系是相同的。所以在印度的这些部落中间﹐正和在所有美洲印第安人中间一样﹐从现行家庭形式中产生的亲属关系﹐也是同亲属制度相矛盾的。 关键词: 亲属关系,制度,矛盾 十九世纪70-80年代,国家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除了加强他们的国家机器镇压工人和劳动人民之外,还在理论上尽量美化资产阶级的国家,企图使工人阶级放弃争夺国家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革命道路。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还曾经宣传过国家起源的“契约论”,承认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当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后,就把国家说成是永恒存在而不可侵犯的了。恩格斯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要彻底打破这种迷信,决定从理论上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我们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这对矛盾统一体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一个现实的国家,他的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体现。我们都知道,一个阶级要对社会进行统治,那么就要以这个阶级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来作为统治的前提,或者说是统治阶级在他完成、实现国家的公共职能的这个过程中完成他的阶级只能的。否则阶级统治就会失去他的社会依托。 建国以来,我们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和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政治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要看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政治生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什么我国接二连三的出现过阶级斗争扩大化、反右扩大化之类的问题?为什么过去我们总是过多的关注国家的阶级性,甚至人为地制造阶级斗争而忽视了国家的建设呢?这是由于我们过去理论的片面性即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而忽视了国家的社会性这样的理论密切联系的。为了从根本上避免再出现这样的失误,我们应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强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研究。 就国家的本质而言,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过去曾出现过的国家形态是一样的,也是统治阶级为了在国内外保障自己的利益而必须采取的政治组织形式。但是社会主义国家又与任何一种剥削阶级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不是一种日益与社会相脱离的力量,而是一种日益同社会相融合的力量。他的总趋势是国家的阶级性日趋减弱而社会性不断增强,也就是列宁所说的“半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各种不属于阶级关系范畴的群体之间的矛盾开始上升到突出位置。我们的政策要改变,我们的观念要转变。在社会矛盾大多数不再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情况下,民主无疑要成为国家的主要政治目标,民主的范围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罗马的世界霸权的刨子,刨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凡在希腊语没有进行抵抗的地方,一切民族语言都不得不让位于被败坏的拉丁语;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了,高卢人、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诺里克人都不复存在,他们都变成罗马人了。罗马的行政和罗马的法到处都摧毁了古代的血族团体,这样也就摧毁了地方的和民族的自主性的最后残余。新出炉的罗马公民身分并没有提供任何补偿;它并不表现任何民族性,它只是民族性欠缺的表现。新民族[neue Nationen]的要素是到处都具备的;各行省的拉丁方言差别越来越大;一度使意大利、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成为独立区域的自然疆界依然存在,依然使人感觉得到。但是,任何地方都不具备能够把这些要素结成新民族[neue Nation]的力量,任何地方都还没有显示出发展能力或抵抗力的痕迹,更不用说创造力了。广大领土上的广大人群,只有一条把他们自己联结起来的纽带,这就是罗马国家,而这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成了他们最凶恶的敌人和压迫者。各行省消灭了罗马,罗马本身变成了行省的城市,像其他城市一样;它虽然有特权,但已经不再居于统治地位,已经不再是世界帝国的中心了,甚至也不再是皇帝和副皇帝的所在地了,他们现在住在君士坦丁堡、特里尔、米兰。罗马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器,专门用来榨取臣民的膏血。捐税、国家徭役和各种代役租使人民大众日益陷于穷困的深渊;地方官、收税官以及兵士的勒索,更使压迫加

重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罗马国家及其世界霸权引起了这样的结果:它把自己的生存权建立在对内维持秩序对外防御野蛮人的基础上;然而它的秩序却比最坏的无秩序还要坏,它说是保护公民防御野蛮人的,而公民却把野蛮人奉为救星来祈望。 社会状况同样也是绝望的。从共和制的末期起,罗马统治的目的已经放在残酷剥削被征服的各行省上了;帝制不但没有消除这种剥削,反而把它变成了常规。帝国越是走向没落,捐税和赋役就越是增加,官吏就越是无耻地进行掠夺和勒索。商业和工业向来不是统治着各民族的罗马人的事业;只有在高利贷方面,他们做到了空前绝后。商业所得到所保持的东西,都在官吏的勒索下毁灭了;而残存下来的东西,仅在帝国东部的希腊部分才有,不过,这一部分不在我们研究范围之内。普遍的贫困化,商业、手工业和艺术的衰落,人口的减少,都市的衰败,农业退回到更低的水平——这就是罗马人的世界霸权的最终结果。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现在它更是这样了。在意大利,从共和制衰亡的时候起就几乎遍布全境的面积巨大的大庄园(Latifundien),是用两种方法加以利用的:或者当作牧场,那里居民就被牛羊所代替,因为看管牛羊只用少数奴隶就行了;或者当作田庄,那里使用大批奴隶经营大规模的园艺业,——一部分为了满足主人的奢侈生活,一部分为了在城市市场上出售。大牧场保存了下来,甚至还扩大了;但田庄田产及其园艺业却随着主人的贫穷和城市的衰落而衰败了。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庄园经济,已经不再有利可

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1 恩格斯 1884 目录 1884年第一版序言 (1) 1891年第四版序言 (2) 一史前各文化階段 (8) 二家庭 (11) 三易洛魁人的氏族 (36) 四希臘人的氏族 (43) 五雅典國家的產生 (48) 六羅馬的氏族和國家 (53) 七克爾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 (58) 八德意志人國家的形成 (65) 九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 (70) [1]路易士.亨.摩爾根《古代社會,或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的研究》倫敦麥克米倫公司1877年版。該書在美國刊印,在英國極買到。作者于數年前去世。 1884年第一版序言 以下各章﹐在某種程度上是實現遺願。不是別人﹐正是卡爾?馬克思曾打算聯系他的──在某種限度內我可以說是我們兩人的──唯物主義的歷史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來闡述摩爾根的研究成果﹐並且只是這樣來闡明這些成果的全部意義。原來﹐摩爾根在美國﹐以他自己的方式﹐重新發現了40年前馬克思所發現的唯物主義歷史觀﹐並且以此為指導﹐在把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加以對比的時候﹐在主要點上得出了與馬克思相同的結果。正如德國的職業經濟學家多年來熱心地抄襲《資本論》同時又頑強地抹煞它一樣﹐英國“史前史”科學的代表對摩爾根的《古代社會》 [1]﹐也用了同樣的辦法。我這本書﹐只能稍稍補償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不過﹐我手中有他寫在摩爾根一

書的詳細摘要中的批語﹐這些批語我在本書中有關的地方就加以引用。 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展階段的制約。勞動越不發展﹐勞動產品的數量?從而社會的財富越受限制﹐社會制度就越在較大程度上受血族關系的支配。然而﹐在以血族關系為基礎的這種社會結構中﹐勞動生產率日益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私有制和交換?財產差別?使用他人勞動力的可能性﹐從而階級對立的基礎等等新的社會成分﹐也日益發展起來﹔這些新的社會成分在幾個世代中竭力使舊的社會制度適應新的條件﹐直到兩者的不相容性最後導致一個徹底的變革為止。以血族團體為基礎的舊社會﹐由于新形成的各社會階級的沖突而被炸毀﹔代之而起的是組成為國家的新社會﹐而國家的基層單位已經不是血族團體﹐而是地區團體了。在這種社會中﹐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從此自由開展起來﹐這種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構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內容。 摩爾根的偉大功績﹐就在于他在主要特點上發現和恢復了我們成文史的這種史前的基礎﹐並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團體中找到了一把解開希臘?羅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極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決的啞謎的鑰匙。而他的著作也並非一日之功。他研究自己所得的材料﹐到完全掌握為止﹐前後大約有40年。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他這本書才成為今日劃時代的少數著作之一。 在後面的敘述中﹐讀者大體上很容易辨別出來﹐哪些是屬于摩爾根的﹐哪些是我補充的。在關于希臘和羅馬歷史的章節中﹐我沒有局限于摩爾根的例證﹐而是補充了我所掌握的材料。關于克爾特人和德意志人的章節﹐基本上是屬于我的﹔在這裡﹐摩爾根所掌握的差不多只是第二手的材料﹐而關于德意志人的章節──除了塔西佗以外──還只是弗里曼先生的不高明的自由主義的贗品。經濟方面的論證﹐對摩爾根的目的來說已經很充分了﹐對我的目的來說就完全不夠﹐所以我把它全部重新改寫過了。最後﹐凡是沒有明確引證摩爾根而作出的結論﹐當然都由我來負責。 寫于1884年3月底─5月26日 載于1884年在蘇黎世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原文是德文 附註 [1] ]《Ancient Society, or Research in the Lines of Human Progress from Savagery through Babarism to Civilization》?By Lewis H.Morgan?London,Macmillan and Co?1877?〔路易斯˙亨利˙摩爾根《古代社會,或人類從蒙昧時代經過野蠻時代到文明時代的發展過程的研究》倫敦麥克米倫公司1877年版〕該書在美國刊印,在倫敦極難買到。作者已於數年前去世。 1891年第四版序言 本書以前各版﹐印數雖多﹐但在差不多半年以前就脫銷了﹐出版者早就請我准備新版。更緊迫的工作一直拖住我﹐使我不能做這件事。自本書初版問世以來﹐已經有七年了﹔在這幾年間﹐對于原始家庭形式的認識﹐已經獲得了很大的進展。因此﹐在這裡必須用心地加以修訂和補充﹔加之這次文本的排印預定要鑄成鉛版﹐這將使我在相當時期內無法作進一步的修改。

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1500字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座丰碑。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的历史真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进行了解读,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读本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恩格斯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对于历史材料的详尽的发掘和阐述,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恩格斯在《起源》中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也是一种启迪。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共有九章,主要讲述了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三大部分。恩格斯通过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研究, 不仅着重讲了原始社会, 还对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表了深刻的见解, 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指出了无限美好的光辉前景。 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历史、美化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谬论。列宁对这部著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应重点看看恩格斯的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都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在《起源》中恩格斯用了大量篇幅,深入探讨原始社会家庭关系。在家庭问题上,恩格斯基本接受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但做了某些取舍,更简练明了地描述了家庭婚姻的演化史。恩格斯和摩尔根一样,在家庭婚姻问题的研究中,引入了历史的维度,把家庭的发展当作一个从无到有的演化过程,深入探讨了家庭的起源和演化的历史形式。从恩格斯的论述中,应当把握三个基本问题:家庭产生的前史;家庭发展的历史形态;对未来家庭的展望。恩格斯把家庭演化的历史形式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血缘家庭是人类走出杂乱性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的起源》读书笔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去世后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所作。该书写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无产者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工人阶级运动此起彼伏。经济上--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取代自由资本主义;政治上-无产阶级日益觉醒,阶级矛盾激化,工人政治运动蓬勃发展;文化上-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共产党宣言的纲领作用。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补充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部着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粗粗读了一遍,个人感觉,恩格斯的这本书大致包含着两部分的内容。其一,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来看前人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和结论,是一种类似复述的阐释。恩格斯写作《起源》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执行马克思的遗愿,完成马克思已经开始但未能完成的研究事业。其二,是恩格斯个人研究成果对前人结论的修正和补充。《起源》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深刻批判了资产阶级学者歪曲历史、美化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谬论。列宁对这部着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在研究国家问题的时候应重点看看恩格斯的着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它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着作之一,其中每一句话都是可以相信的,每一句话都不是凭空说出,都是根据大量的史料和政治材料写成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是根据摩尔根对于家庭、氏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成果来论述国家的起源的,他论述国家起源的先后流程是:家庭、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恩格斯在书的开头谈到了人类社会的起源,通过动物驯养,随着工具的发明,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家庭,在原始状态中,先后出现了血缘家庭,普那路家庭,对偶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在书的28页恩格斯采用摩尔根的话说:“家庭是一个能动的因素,它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较高的形式”,在普那路家庭形式的时候,产生了母系氏族,在对偶制家庭的时候,父系氏族取代了母系氏族,在专偶制家庭的时候,子女成为了父亲财产的继承人,家庭是国家形成的雏形。家庭的产生是人口“繁殖”即“种的蕃衍”带来的结果。起初“繁殖”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完全是生理本能带来的结果。家庭结构以及对家庭尊卑、性别、婚配的认识都处于一种自然、混沌状态。随着生产、思维、意识发展,才逐渐产生了等级、婚姻、利益等种种新的家庭观念。恩格斯把家庭演化的历史形式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私有财产制度的出现,为国家的产生奠定经济基础。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促使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第一次社会分工出现以后,劳动生产力提高,商品交换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由于要吸收新的劳动力,于是带来了奴隶制,第一次大分工也带来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社会分裂成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野蛮时代高级阶段时,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部落、部落联盟也开始形成,商品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试析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一座丰碑。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大量的历史真实资料,详细阐述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并运用科学的论证方法,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进行了解读,并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研读本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恩格斯缜密的逻辑思维,和对于历史材料的详尽的发掘和阐述,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对于今后的专业学习,是非常有益处的。同时,恩格斯在《起源》中揭示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对于如何推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也是一种启迪。 关键词:家庭;私有制;氏族制度 一、关于作者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工业城市巴门市(今伍珀塔尔市),德国哲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他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恩格斯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着作外,他还着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等。 二、本书的写作背景

本书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运动正普遍展开,马克思主义在国家与革命等重大问题上跟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进行激烈论战的情况下产生的[1]。 由于对于成文史之前的社会状态的研究的匮乏,特别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这样的问题上,人们几乎是一无所知[2]。由于国家的问题是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蒙蔽人们的双眼,这个问题尽可能地被他们搞得混乱不堪。当时的资产阶级,无疑将其当成一种思想的武器,来为维持自己的剥削统治地位。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都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并与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这个问题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尤为突出,为了揭开人类社会初期历史的本来面目、资产阶级的本性,恩格斯继承了马克思的遗志而写作了本书。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科学的阐述了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论述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不仅着重讲了原始社会, 还对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指出了无限美好的光辉前景。本书分为9章,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即史前文化阶段、家庭发展史、氏族制度和私有制、国家的起源四大部分。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 恩格尔根据摩尔根的分期法,将史前文化阶段分为了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他认为,人类在真正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之前,经历了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这两个过渡的阶段。并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将这两个阶段中的每个时代都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的特征为人类住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果实、坚

家庭和私有制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Der Ursprung der Familie,des Privateigentums und des Staats,《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的一部关于古代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代表作之一。副标题为"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Im Anschluß an Lewis H. Morgans Forschungen)"。原著以德语写于1884年3月至5月间,同年10月在瑞士苏黎世出版单行本,著作后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1892年恩格斯写了《新发现的群婚实例》一文,作为本书附录。全书包括2篇序言,9章正文。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去世后,整理马克思的手稿时,发现马克思对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的著作《古代社会》所做的摘要和批语,恩格斯研究后认为有必要进行补充来写一部专门的著作阐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恩格斯以唯物史观阐释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产生了私有财产,因此形成了阶级和阶级对立;由于各阶级的冲突导致以血亲家族为基础的旧社会被炸毁,被组成国家的新社会所取代;家庭制度受所有制支配。恩格斯根据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社会的研究,补充他本人对古代罗马、希腊和日耳曼人社会的研究材料,论述了人类早期原始社会阶段和奴隶社会早期国家形成的历史,后来科学考古的发现也证明了恩格斯的基本论点是正确的。 在本书中,恩格斯研究了史前各文化阶段与家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着重论述了人类史前各阶段文化的特征、早期的婚姻和从原始状态中发展出来的几种家庭形式,指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和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恩格斯根据大量史料,阐述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和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揭示了国家的起源、阶级本质及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本书是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国家的重要成果,它科学地阐明了家庭、私有制、阶级的起源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说。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章节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 二家庭 三易洛魁人的氏族 四希腊人的氏族 五雅典国家的产生 六罗马的氏族和国家 七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 八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 九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折叠编辑本段主要观点 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后感系别:教育系专业: 小学教育姓名: 张嘉豪学号: 26《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篇文章是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解释了家庭、私有制的产生以及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形成的客观规律,剖析了国家的起源和他的实质,阐明了国家将随着没有私有制和阶级的共产主义的实现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呢?这是由于十九世纪70-8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和理论斗争的需要。 十九世纪70-80年代,国家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除了加强他们的国家机器镇压工人和劳动人民之外,还在理论上尽量美化资产阶级的国家,企图使工人阶级放弃争夺国家政权、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革命道路。 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还曾经宣传过国家起源的“契约论”,承认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但是当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后,就把国家说成是永恒存在而不可侵犯的了。 恩格斯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要彻底打破这种迷信,决定从理论上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二、国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相辅相成我们知道,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国家是承认: 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

量,这种力量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任何国家都是阶级压迫的机关,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管理机构的客观要求,是控制社会冲突,使社会有序发展的客观力量,但是国家不仅具有阶级性,还具有社会性。 任何脱离社会性和阶级性的去认识国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但这又不等于说国家就有“两个本质”。 只能说在这对矛盾体里,阶级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社会性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这对矛盾统一体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一个现实的国家,他的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制度都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双重体现。 我们都知道,一个阶级要对社会进行统治,那么就要以这个阶级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来作为统治的前提,或者说是统治阶级在他完成、实现国家的公共职能的这个过程中完成他的阶级只能的。 否则阶级统治就会失去他的社会依托。 恩格斯曾经在《马恩选集第三卷219页》中说过: “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他执行了他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也就是说,如果国家不担当社会的正式代表,他就无法登上统治的宝座,也就无法为自己的阶级服务;如果国家不反应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么国家将最终不成其为国家。 所以,我们总是在一个具体的政治现象中,看到国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双重影子。

解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解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女性问题的研究最为集中的著作。恩格斯以巴霍芬、摩尔根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为史料依据,又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理论背景,探讨分析了女性问题。回答了“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的根源,为女性最终实现解放展开了分析和思考。 一、女性受压迫根源在于私有制的产生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通过对巴霍芬、摩尔根等人的研究数据分析,受到很多启发。除了了解原始社会是母系制社会以外,恩格斯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即该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共产的。母系社会是如何转变成父系社会的,是什么导致了这一革命性的改变?这其中与公有共产的经济形式有无关联?这些问题引发了恩格斯的思考。首先,他指出随着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及生产方式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开始发生了变化。与之相伴的是由新工具创造的劳动形式以及劳动成果的不断增多,而这些增多的劳动产品已然超过了公共供给需求。这样一来,财富的私有化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在这个阶段上(野蛮阶段),人的劳动力还不能提供超出维持它的费用的显著的盈余。由于采用牲畜繁殖、金属加工、纺织以及最后田野耕作,情况就改变了。”然而,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增多,另一个问题随即产生,即财产的继承。恩格斯认为,私有财产的产生和积累大部分都是靠在外劳作的男性,那么继承问题自当成为这些拥有私有财产的男性最为关注的问题。“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子女的原动力。”就这样,男性因为拥有越来越多的私有财产,为了确保其财产能够顺利转移到自己的骨肉之手,传统的继承制遭到了致命性的革除。母系制逐步被父系制取代,于是便造成了“女性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所以,恩格斯坚定的认为,女性地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根源就在于私有财产(私有制)的产生。然而,对于为什么是男性而不是女性获得最初的私有财富,进而获得掌控社会权力的问题,恩格斯则以女性体力上不如男性这一生理弱势作为解释。 二、女性解放的根本在于消灭资本主义 在对女性如何从历史上的主导变为从属的问题展开唯物史观的分析之后,恩格斯在女性如何实现解放的问题上,也作出了一定的思考。他首先,将女性解放的问题纳入到实现全人类解放的范畴,从而为女性解放提出了一个至高的目标和途径。认为女性实现解放的路径同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路径是基本一致的,即通过消灭资本主义从而消灭私有财产(私有制),同时建设社会主义从而建立公有制,来实现最终的解放。其次,他认为是私有财产的出现(私有制)导致女性地位的颠覆。然而,相比之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女性所受到的压迫要比资产阶级女性少一些,原因在于,工人阶级女性参与了一定的社会劳动,她们对男性的依赖性减少。对此,恩格斯为女性解放又提出了一个行之有效的第一方法:“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中去”。当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