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作物病虫害和杂草严重威胁着我县农业生产,是我县水稻高产、稳产、丰产优质的重大障碍因子之一。若忽视病虫防治这一重要环节,将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如1994年的全县稻瘟病的发生,导致我县水稻产量损失达5000多吨,部分田块达到绝收的地步,这一惨重教训,还记忆犹新,为了不使94年的悲剧重演,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植保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都向植保部门倾斜。为了很好地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极限内,必须一环扣一环。首先,就必须对全县各乡、村的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常见病虫的识别方法、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下面就介绍我县几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虫害。

第一章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ocis medinalis Cueniee)俗称苞叶虫、乱青虫、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稻区。1966年后,已由突发性害虫,成为常发性害虫,是我县进入八十年代后危害较重的虫害,我县南部(马号乡、双井镇、白垛乡、城关镇、甘溪乡的部分村)即清水江、舞阳河两岸,重于我县北部(马溪乡、牛大场镇、白垛乡、甘溪乡的部分村)。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纵卷稻叶结苞,取食叶肉,仅留一层白色表皮,引起叶片枯白。分蘖期受害,影响水稻生长;中后期受害,特别是穗期剑叶受害,造成千粒重降低,空壳增加,生育期推迟,减产2—3成以上,重的成达5成以上,该虫除为害水稻外,还取食麦类、甘蔗、粟、茭白、游草、禾稗、马塘等多种禾本植物。在我县也主要为害水稻,它是迁飞性害虫。

第一节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7—9mm,翅展16—18mm,体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褐色宽边,前缘褐色。前翅三角形,从前缘到后缘有3条黑褐色纹,中间1条较短。后翅只2条黑褐条纹。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暗褐色毛,前足胫节膨大,其上有一丛黑毛,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尾部上翘。

2、卵:

长椭圆形,长为1mm,宽为0.5mm,周围扁平且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时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3、幼虫:

幼虫一般分为5龄,少数为6龄。老龄幼虫体长14—19mm,头部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至橙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且

有成括号状的黑点,中后胸背面各有横列两排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腹部各节具有许多不瘤突,上生短毛。腹足趾钩三序缺环。

4、蛹:

体长7—10mm,圆筒形,末端较尖削,有臀剌8根,体色初为淡黄色,渐变成黄褐色,羽化前带金黄色。翅、触角的末端均达到第四腹节后缘。腹足背腹后缘多皱纹,突起,近前缘有两根刺毛。第五至六腹节面各有1对腹足痕。

第二节生活史及习性

1、发生世代:

稻纵卷叶螟在我各国各地发生世代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泰沂山区到秦岭以北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各地,年发生1—3代;以第一代或第二代为多发代;长江以北到山东泰沂山区至陕区秦岭一线以南地区发生4—5代,以第二至第三代(7—8月)为多发代;以上二区均不能越冬。南岭以北到北纬31度的长江中游沿江南部地区及四川、重庆发生5—6代,以第二代(6月7月上旬)和第五代(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多发代,此区有零星蛹越冬。南岭以南的两广南部及福建南部发生6—8代,而以第二代(4月下旬至5月中旬)和第六代(8月底至9月初)为多发代,此区常年有部分幼虫和蛹越冬。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冬季幼虫可继续为害。

海南及台湾南部年发生9—11代,同年为害。我们施秉发生4—5代,以第二代(5月下旬至6月上旬)第三代(7月上旬)为多发代。目前为止,未发现各虫态在本县能越冬。

2、迁飞性: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迁飞特性的昆虫,它随着热带高压和大陆高压的季节性移动或季节性雨季的南北推移,稻纵卷叶螟在春、夏季随偏气流,逐区往北迁飞;秋季由于北方冷空气入侵,大陆高压南撤,则随偏北气流,向南迁飞。它的迁飞与风向、降雨带有关,有个别年份,由于风向及降雨范围的大小而形成插花性地发生危害。

稻纵卷叶螟每年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个代次的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3次回迁。第一次北迁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虫源由大陆以外的南方迁入我国岭南地区,构成当地第一代虫源;第二次北迁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仍由大陆以外的中南半岛及我国海南岛等地向岭南和岭北地区迁入构成当地第二代(岭南)或第一代(岭北)虫源,第三代北迁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由岭南地区向岭北及长江中游江南地区迁入,并波及江淮地区,构成该地区第二代或第一代虫源;第四代北迁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由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迁入,波及华北、东北地区,分别形成当地第二代和第一代虫源;第五次北迁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由江南和岭北地区向江淮地区和北方迁入,构成北方第二代虫源。我们施秉有2次迁飞过程,形成当地第一代虫源,或第二代虫源,迁飞时间为5月上旬或下旬。每年8月底至11月有3次回迁过程:第一次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由北方和江淮地区向江南、岭北、岭南迁入;第二、三次分别在9月下旬至10月中下旬。施秉回迁时间是9月上中旬,暖冬季节可推迟到10月上旬。

第三节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1、习性:

成虫喜群集在生长嫩绿、荫蔽、湿度大的稻田或生长茂密的草丛,甘薯、马铃薯、大豆、棉花等田中,夜间活动有一定的趋光性,对金属囟素灯趋性较强。也有趋化性,对糖醋液较敏感。卵喜产在嫩绿、宽叶、矮杆的水稻品种上(即趋绿性)。

2、生活史:

成虫需补充营养,常吸食棉花、稗草、野苋菜、女贞等植物上的花蜜及蚜虫排泄的“蜜露”,取食活动在18—20时最盛。取食补充营养的成虫产卵多,产卵历期和寿命长。

成虫羽化后1—2天交配,交配多在凌晨3—5时,交配历时1小时左右,产卵期3—4天,历期5—7天左右,前3天产卵较多,分蘖期卵量大于穗期,卵大部分集中在中上部

叶片上,尤以倒1—2叶为多,每头雌蛾最多能产卵314粒。平均产100粒。成虫寿命长达12天,平均7天左右,雌蛾比雄蛾寿命短,♀♂比约为1:1。

卵散产,大多一处产1粒,少有2—3粒联在一起,上午7—10时孵化最多,各代卵历期和孵化率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异。

初孵幼虫先从叶尖沿叶脉来回走动,然后钻入心叶或由蓟马为害形成的卷叶中始食叶肉,出现针头状白色透明小点,很少结苞;第二龄开始在叶尖或稻叶的上、中部吐丝缀连成小虫苞,也称“卷小期”。幼虫啃食叶肉,受害处呈透明白条状;第三龄后开始移苞为害,转苞时间多在上半夜19—20时和凌晨4—5时,阴雨天白天也能转苞,虫苞多为单叶纵卷;第四龄后转株频繁虫苞大,食量大,抗药强,为害重;第五龄为果食阶段,所占总食量的79.5—89.6%,一生可为害5—7叶。

老熟幼虫经1—2天,预蛹阶段化蛹,化蛹部位一般在受害株或附近的稻株离地面7—10cm处,以主茎与有效分蘖的基部叶鞘中为最多,其次在无效分蘖的叶片中,少数在稻丛基部或虫苞中。

在本县一年发生4—5代,主要以当地第三代、第四代幼虫为害水稻最重,第三代为害盛期6月中下旬,第四代为

害盛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

第四节发生条件

因为它是迁飞性昆虫,故它的发生条件与当年的迁入量和迁入峰的迟早有关,还与当地气候条件、食料、天敌等环境条件有关。

1、适温高温:

多阴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它的发生,成虫高温在30℃以上和干旱相对湿度在90%以下,寿命短,产卵量少;初孵化幼虫高温在35℃以上条件下死亡率大,若湿度在90%以下其死亡率增大,在蛹期,60%以下的湿度羽化率显著降低,在蛹期淹水48小时以上死亡率大。成虫、卵、初孵幼虫适温在24—27℃,湿度在90%以上有利发生。因此,在产卵和幼虫期多雨年份,发生量大。

2、栽培制度和肥水管理

凡水稻品种复杂,田间水稻生育期参差不齐,为各代提供丰富的食料,繁殖率和成活率相应提高,发生量加大,它不仅与水稻栽培制度、品种、生育期有关,还与施肥水平、时期、种类也有很大关系。如水稻施肥过迟,氮肥过多,引起稻株贪青疯长;长期深灌,叶片下披,生长过旺,密闭,阴湿的稻田产卵多,为害重。又如品种一般粳稻比籼稻受害重;矮杆品种比高杆品种重,阔叶品种比窄叶品种重。

3、天敌:

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种类多,寄生率高。卵寄生蜂有稻螟赤眼蜂、拟奥州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等;幼虫寄生的有绒茧蜂、扁腹小蜂、姬蜂等;蛹寄生有姬蜂、大腿蜂、寄生蝇等。还有隐翅虫、步行虫、婴螋、蜻蜓、青蛙等也能扑捉稻纵卷叶螟。天敌对压低虫口有一定的作用。

第五节综合治理

1、认真做好测报工作:

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因测报工作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有效的测报方法,将对其防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否则,反之,测报要分中期、短期。中期采用,幼虫发育进度和蛹的期距法或糖醋排引诱成虫量来推算进行测报;短期,采用每三天一次的田间赶蛾,雌蛾解剖,或五天一次田间查卵及幼虫发育进度进行测报。认真做好“两查两定”工作。做好田间赶蛾,预测当地发蛾高峰日,根据这一数据来推算防治适期。在盛孵高峰期,普查新卷叶尖,当查到每百丛新叶中,发现新卷叶尖达40—50个时或幼虫10—15条/百丛定为防治对象田;或查100片新叶中,发现新叶有5%卷叶时,即可开始防治。本县稻纵卷叶螟迁入代高峰在期5月下旬—6月上旬,第三代卵孵化盛期为6月上中旬,为害盛期为6月中、下旬,防治适期为6月中、下旬。第三代发

蛾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四代幼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防治适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

2、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高产品种。提倡健身栽培,改变田间小气候条件,用宽窄行代替传统式栽培方式。合理施肥,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防止水稻徒长,使水稻正常生长,减轻为害程度。抓紧收获,稻草及时暴晒,可杀死稻草上的幼虫和蛹或在盛蛹期灌深水2天左右,水稻收获后及时翻耕,可杀死很多蛹。

3、生物防治

在幼虫盛期发生为害时,喷洒杀螟杆菌,菌粉0.5kg兑水50—60kg于晴天傍晚或整个阴天喷雾,防治效果达80%以上,施秉可在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各喷一次即可。

在成虫产卵盛期播放赤眼蜂,从产卵始盛期开始,每亩放蜂1—30万头(视发生情况定,分三次放播,每2—3天放一次),卵寄生率可达70%以上。即施秉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上、中旬各分次放播。

4、药剂防治

根据预测预报情况,确定防治最佳时期,达到节约成本,提高防效,减少劳动的目的。施秉防治最佳时期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①用50%杀螟松1:1000喷雾;②亩

用杀螟虱一包兑水100斤喷雾;③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亩用2两兑水100斤喷雾。

第二章稻飞虱

稻飞虱又名稻虱,俗名火蠓虫,响虫、蠓子等,我国为害水稻的飞虱有3种,即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其中以褐飞虱发生和为害最重。我县主要有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它也是八十年代以来发生猖獗的害虫之一。下面只介绍我县发生比较严重的褐飞虱和白背飞虱。

褐飞虱食性单一,只危害水稻和普通野生稻,严重时造成“黄化”、“落塘”、死杆倒伏,严重影响产量。白背飞虱食性比褐飞虱杂,它除为害水稻外,还寄主白茅、早熟禾、稗草等,灰飞虱寄主水稻、麦类、玉米、看麦娘、游草、稗草等。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飞虱成虫、若虫都能为害,在稻纵下部剌吸汁液,消耗稻株养分,并从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质,引起中毒萎缩,致使稻株萎黄或枯死。

第一节形态特征

稻飞虱头小,头顶一般向前突出,触角第一、二节膨大,第三节细如刚毛,好似锥状,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能活动的距。成虫有长翅形和短翅形两种,它们的区别如下:

1、褐飞虱:

①成虫:可分为长翅形和短翅形;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为4.8mm,小盾片全部茶褐色,有光泽;雄虫体长约为3.6mm,小盾片全部黑褐色。

短翅型:雌虫体长约3.8mm,小盾片全部黄褐色;雄虫体长约为2.4mm,中盾片全部深褐色。

②卵:

前期丝瓜形,中后期变弓形,前期淡黄褐色,后期锈褐色。前期前行后部挤成双行。卵痕微微露出椭圆形卵帽。

③若虫:

近鸡蛋形,头较圆,尾稍尖。1—2龄灰黑到淡黄色,3龄后黄褐相嵌。落水后,后足向旁边平伸成“——”字形。

2、白背飞虱:

①成虫:可分为长翅形和短翅形;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为4.6mm,小盾片中间姜黄色,两边黑褐色,头在眼前方明显地突出,在两得眼之间部分长大于宽。雄虫体长约为3.8mm,小盾片中间淡黄色,两边黑色。

短翅型:雌虫约3.4mm,小盾片中间黄白色,两边淡灰色。雄虫极少见。

②卵:

前期新月形,中后期尖辣椒形,前期乳白色,中后期淡黄色。前后部都是单行,卵帽通常不露出卵痕。

③若虫:

长椭圆形。头尾较尖,1—2龄灰白色,3龄灰白相嵌。落水后后足向旁边平伸成“——”字形。

第二节生活史及习性

1、褐飞虱:

褐飞虱在各地一年发生的代数如下: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发生4—5代,湖南、江西等地发生6—7代;福建南部、广东珠江三角洲发生8—9代,广东南部、海南、广西南部发生10—11代。我县发生5代,以第4代为害最重。

褐飞虱的寿命和产卵历期长,致使田间虫害交错,世代重叠。成虫羽化后3—5天开始产卵,产卵盛期历经10—15天。在水稻分蘖灌浆期,一只雌虫可产卵400—700粒,最多达1000粒。卵成条产在稻株组织内。青嫩稻株上,主要产在叶鞘中央肥厚部分;在黄老稻株上则多产在叶片基部中脉内。每一条卵条有10—40粒,排列紧密,前端单行,后端挤成双行,产卵痕初期象开水烫过似的,暗绿色,中期黄白色,后期茶褐色。卵的历期视温度高低而定,在26—36℃为9—7天;若虫共5龄,1—4龄相近,5龄稍长,在温度26—30℃时,历期15—12天。

褐飞虱的成虫和若虫均喜在荫湿处,多群集栖于稻丛基部剌吸汁液,并从唾液腺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

孕穗期受害,稻株下部变褐,叶片自上而下,逐渐发黄甚至枯萎;抽穗期被害,稻株下部常变黑发臭,常引起烂杆倒伏。短翅形是定居型、繁殖型。只能爬跳,不能飞,但繁殖力强、寿命长,短翅型的增加,是造成严重为害的预兆。长翅型能飞善跳。

褐飞虱有趋光性和趋绿性。

2、白背飞虱:

一年发生的代数自北向南递增。如江苏的苏州、上海等地以5代为主,部分为6代;江西南昌、遂川、崇红等地以6代为主,部分为7代;福建南部、广西、广东中北部以7代为主;贵州发生5代左右,施秉发生5代,主要以第三、四代危害较重。白背飞虱各虫态历期因温度高低而异,如卵期平均温度在14℃时为21天,22—24℃为10—8.5天,25℃为8.5天,28—29℃为6天左右;若虫历期在温度21—23℃为29—24天,25—27℃为19—14天,29—30℃为18—17天;成虫寿命相差很悬殊,一般平均雄虫为14天,雌虫为20天,产卵前期为4—6天。有世代重叠现象。

成、若虫均喜荫湿,栖于稻丛基部剌吸汁液,并从唾淮腺分泌有毒物质,引起稻株中毒萎缩,食性比褐飞虱广。除产卵在水稻植株外,尚喜在稗草上产卵。成若虫栖息部位较褐飞虱高,并有部分低龄幼虫可在幼嫩心叶取食为害。白背

飞虱长翅型成虫的飞翔力较强,其一次迁飞范围比褐飞虱广。白背飞虱群集拥挤的习性较褐飞虱差。若田间密度稍高立即迁飞转移。

第三节发生条件

1、气候:

褐飞虱适宜温暖高温的气候环境,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在20—30℃,最适温度在24—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若高于30℃或低于20℃,对其生长发育和产卵均不利。一年中主要盛发期在入秋后,在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特别是(9、10月份)温度偏高,则有利于褐飞虱的发生。在生长茂密和长期积水且温度在26—28℃,有利于它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白背飞虱的适应气候条件比褐飞虱广。

2、栽培管理

飞虱的发生、繁殖、扩散、转移与水稻栽培制度、品种、生育期及栽培管理措施有密切关系。矮杆、耐肥、杂交品种对飞虱有利。水稻孕穗期至开花期对褐飞虱发生极为有利。而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对白背飞虱最适宜。凡密植程度高,偏施氮肥或施肥过尺,长期深积水,易造成田间郁闭等有利于飞虱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3、天敌

飞虱天敌很多,卵寄生有稻缨小蜂、褐腰赤眼蜂等寄生

率一般为5—15%,最高达32%。成虫、若虫寄生的天敌有稻虱螯蜂、线虫、虫生藻、白僵菌等,一般年份寄生率为5—10%(稻虱螯蜂),线虫在8—9月寄生率高达40%。还有捕食性天敌:蜘蛛、步行虫、隐翅蝽、宽蝇蝽、瓢虫、青蛙、鸭等均对飞虱的大发生有抑制作用。

第四节综合治理

1、搞好测报:

以田间调查为主,结合灯光诱集。田间调查每五天一次定期定田随机抽样进行。每次调查100丛,记载虫口数,成虫与若虫的所占比例,若第二、三龄若虫占总数40—50%时,可防治指标即可打药。另外经常观察其成虫长翅、短翅的变化情况。若短翅型成虫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应立即发出预测预报,以便及时防治。

2、农业防治:

选用高抗虫品种,品种合理布局,不要混栽品种。消除杂草,推广健身栽培技术,改变耕作方式,如用宽窄行栽培代替传统式栽培方法,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造成一个不适飞虱生长发育,适宜水稻正常生长发育的田间小气候。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及时追肥,球肥深施,浅水勤灌等均有利于抑制它的发生。

3、生物防治:

①保护天敌:在使用药剂防治时应错开天敌的发生期,挑选对天敌杀伤较小的农药。调查天敌与飞虱的消长情况来实施农药,如蜘蛛与飞虱比为1:4时,就不宜用药防治。

②放鸭吃虫:稻田移栽后7天可以放鸭吃虫,每亩平均放小鸭2只,即可控制飞虱的为害。

4、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抓住“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还要掌握防治指标,当白背飞虱虫量为1800—2000头/百丛,褐飞虱为1000头/百丛,应进行药剂防治;更要掌握防治时期,才能达到高效、不浪费药、省力的目的,施秉防治时期为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用下列药剂之一进行防治:

①亩用扑虱录一包,兑水100—120斤喷雾。

②亩有杀螟虱一包兑水100—120斤喷雾。

③亩用40%氧化乐果或80%敌敌畏2两兑水100—120斤均匀喷雾。

④亩用大功臣1—1.5包兑水50kg均匀喷雾。

第三章稻瘟病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名火烧瘟、叩头瘟,穗颈温俗名卡颈瘟。广泛分布我国各水稻区,全生育期均可得病。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可使叶片大量枯死,孕穗、抽孕发病时可以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很大。稻瘟病是我县

水稻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1994年为大发生之年,发生面积约有6.0万亩,因稻瘟造成稻谷损失达5000多吨,占全县粮食产量的12%以上。可想而知,稻瘟病的危害程度之大,损失之惊人。我县此病高发区、常发区、易发区有牛大场、马溪、白垛、甘溪、白洗、城关等乡(镇)。

第一节病症状识别

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按水稻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所表现的症状,可分为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颈稻瘟、谷粒稻瘟。我县主要流行苗稻瘟、叶稻瘟、节稻瘟、穗颈稻瘟,现分述于后。

1、苗稻瘟:

主要由于种子带菌所致,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一般形成明显病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呈淡红褐色,使幼苗卷缩枯死。

2、叶稻瘟:

①在适于发病的气候条件下,在感病品种的叶片上,常产生水渍状,暗绿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部正反两面均生有大量灰包霉层。这种病斑的出现往往是此病流行的征兆,若天气特晴时,就会转变成慢性型病斑。

②慢性型病斑:

在叶片上初生褐色或暗褐色小点,后扩大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两端有向纵脉伸展的褐色坏死线。天气潮湿时病部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3、节稻瘟:

发生在茎节上,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扩大后使全节或部分变成黑褐色,组织破坏,茎杆易折断。

4、穗颈瘟:

主要发生在穗颈或穗轴及枝梗上。病斑褐色或灰黑色,可以造成白穗或部分分枝白穗。

5、谷粒稻瘟:

受害谷粒的病斑,通常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褐色,中央灰白色,谷粒不充实。甚至变黑,护颖受害多呈灰褐色或黑褐色。

第二节病原菌

病原菌为稻梨孢菌(Pirclair oryzae cav),属半知菌亚门。病斑上灰绿色霉层,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从稻叶气孔或表皮伸出,丛生,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分生孢子梨形,无色,初期无隔,成熟时多具2个隔膜。

分子孢子发育温度范围在10—35℃,最适温度为25—28℃,适宜湿度为90%以上。当相对湿度在90%以下时,形

成数量显著减少;在80%以下时,则不能形成分生孢子。故分生孢子必须在有水膜或水滴存在条件下才能萌发。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湿热抵抗力弱,在湿热条件下,谷粒和护颖内的菌丝其致死温度分别为54℃和52℃,需经10分钟。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需经10分钟。

第三节侵染循环

稻瘟病主要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所以带病的种子,稻草及未腐烂的圈栏稻草是每年本病初侵染病源。

次年在育秧时如用带病种子催芽播种,可引起苗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产生分生孢子,5月—6月最多。分生孢子借气流的传播到秧田和本田,故水稻早栽田稻温病主要由稻草上的越冬的病菌所引起。

病菌的分生孢子落到秧田或本田的稻株上,在水滴或露水中萌发形成侵入菌丝,穿过角质层侵入内部组织,侵入菌丝也可从伤口侵入。稻株受到侵染后发病,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它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在有利条件下重复侵染可进行引多次,可由早栽田传播到中栽田、晚栽田,不断为害,造成病害的流行,直至越冬。

第四节发病条件

稻瘟病的发生,菌源是先决条件,其流行受其气候,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1、气候:

阴雨连绵,寡日照,稻株抗病力减弱,易发病。

①温度:温度在25—28℃间,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当抽穗期日均温在20℃以下并延续3天以上,水稻生长发育失调,抗病能力减低,发病就严重,反之,就轻。

②湿度: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发生。山区、峡谷、沿河多雾及露水大时,日照又不足,是此病发病的有利条件。

2、品种及生育期:

不同的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也易造成该病的流行。

不同的生育期,抗性也有差异,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扬花期最易感病。

3、栽培管理:

氮肥使用过多,过尺,引起稻株贪青徒长,组织不充实,细胞不硅化程度低,同时无效分蘖增多,抽穗迟而不齐,易增加感病的机会。长期深水灌溉,稻株抗病力也降低,易感病。

第五节综合治理

稻瘟病应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特别是穗颈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稻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1、水稻虫害我国已知的水稻虫害有3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20余种,常见的水稻虫害有以下几种: (1)水稻螟虫危害水稻的螟虫种类很多,主要有三化螟和二化螟,部分地区还有大螟等。三化螟和.二化螟都是以幼虫钻蛀茎秆危害水稻,水稻受害后出现的症状是枯心和白穗,二化螟还取食叶鞘,造成枯鞘。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杀螟松乳油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用药1~2次;②每亩用杀虫双大粒剂1千克拌细土30千克制成毒土撒施;③每亩用40%的水胺硫磷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粘由粘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又称”行军虫”,一般每小时飞行速度为20~40公里。以幼虫取食水稻叶片,危害轻时叶片被吃成缺刻,严重时大部分叶片被吃光,水稻减产10%—20%,大发生时,其幼虫不仅吃光叶片:还咬断穗茎,造成颗粒无收,所以有些地方称它为“剃枝虫”。 防治方法:①每亩用50%辛硫磷O.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80%敌敌畏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③每亩用2.5%的敌杀死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3)稻飞虱和稻叶蝉这两种害虫每年发生代数较多,繁殖量大,以吸食水稻汁液造成危害,导致稻株枯死,倒伏落塘。它们都具有暴发性,还传播病毒病,是对水稻危害比较大的害虫。防治方法:①每亩用30%甲胺磷0.15- 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②每亩用40%的叶蝉散0.15~0.2千克对水喷洒:③每亩用50%的杀螟松0.1-0.15千克对水喷洒。(4)负泥虫负泥虫又称“背屎虫”,负泥虫的成虫、幼虫都可以危害水稻,但以幼虫为,主,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留下透明的表皮,形成纵行的白色条纹,叶尖逐渐枯萎,危害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全株死亡,一旦发生,常减产10%左右。 防治方法:用90%敌百虫结晶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接近傍晚时用药为好。 2、水稻病害 (1)稻瘟病稻瘟病又叫稻热病,群众称它为”火风”、烂颈瘟。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分别称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几种主要稻瘟病的识别如下。 苗瘟:一般发生在三叶期以前,病苗基部变成灰黑色,叶片变成淡红褐色,使整株秧苗枯死。 叶瘟:从秧田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有少数发生在叶鞘上,其病斑有好几种类型,但主要是慢性型奉。急性型两种。慢性型病斑在田间最常见,其形状有点像织布的梭子,两头尖中间大,病班的最外层为深褐色,中间为灰白色。急性型病斑呈灰绿色或暗绿色水浸状,一般为圆形、椭圆性或不规则形。 穗颈瘟:发生在穗颈部,使穗颈变成黑褐色,最后干枯腐烂。发病早的使水稻变成白穗,发病迟的使谷粒不饱满 防治措施:①选用抗病高产良种;②播种前搞好种子处理,一般用50%的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2天;③药剂防治,每亩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40%富士1号乳油0.1~0.15?千克对水50~60千克,或30%稻瘟灵0,15~0.2千克对水50~60千克喷洒。 (2)白叶枯病白叶枯病分为叶枯型和凋枯型两种。其中叶枯型占65%左右,凋枯型占35%左右。叶枯型病害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出现黄绿色斑点,斑点迅速扩展成条斑,受害严重时条斑可延伸至叶片基部,宽达叶片两侧。凋枯型病害大多在秧苗移栽后15~30天出现一次发病高峰,病株心叶首先发病,出现失水青枯,随后其它叶片相继青萎,最后出现死苗、缺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新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靖州县植保站 水稻病虫种类很多,在我县历年发生普遍而严重的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瘟病,近期发生但危害较重的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局部发生危害较重的有稻曲病、水稻霜霉病、白叶枯、稻蟓甲、大螟、三化螟、稻杆潜蝇等。 一、二化螟 是钻心虫(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的一种,主要为害水稻、高粱、玉米、茭白等作物,它是我县的一大主要虫害。 (一)形态特征: 一生经过成虫、卵、幼虫、蛹四个虫态, 成虫:是一种灰黄色小型蛾子,前翅长方形,淡灰褐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雌蛾腹末纺锤形,雄蛾稍小,前翅中央有四个灰黑色斑点,腹部瘦小,园筒形。 卵:卵粒呈鱼鳞状排列为长方形、扁平的卵块,表面盖有透明的胶质物,初产时乳白色,后期灰黑色。 幼虫:淡褐色,背面有五条棕褐色纵线。 蛹:圆筒形,尾端稍尖,后足与翅芽相齐,初蛹时背上可见五条纵线。 (二)为害特点: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大风易倒折。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边缘渐死,称为枯鞘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 (三)发生条件: 1、气候因素:幼虫发育的最适温度23-26℃,相对湿度在83%以上。 2、水稻品种:一般情况下,有芒品种重于无芒品种,叶片长而宽、秆多、分蘖多的品种易比叶片狭而短、秆矮、分蘖一般的品种受害重,另外,水稻体内淀粉含量多,米粒带香味的品种,受害也比较重。 3、田间管理:如氮肥过多,叶片色泽浓绿,水稻生长旺盛,能诱集二化螟成虫产卵。如果田间缺水干裂,可使幼虫转株为害,从而加重危害程度。 (四)、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当前控制水稻二化螟为害的重要措施,由于二化螟是钻蛀性害虫,一旦幼虫蛀入茎秆内,一般药剂防治较差。根据调查,二化螟幼虫从孵化到蛀入茎秆需要大约半个月时间,所以,这段时间药剂防治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般第一代在五月中、下旬防治,第二代在七月中、下旬喷施防治,第三代在九月中旬防治,当前主要防治药剂有: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阿维〃氟酰胺、高含量的甲维盐与阿维菌素、虱螨脲等。 二、稻纵卷叶螟 为害特点: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特征描述:成虫长7一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两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亦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1、水稻螟虫(钻心虫) 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三化螟是我县水稻产区主要害虫之一。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形成枯孕穗或虫伤株,抽穗期形成虫伤株或白穗。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时减产20%以上。 防治适期:三化螟第一代:秧田期,4月上旬施药防治;大田期,6月上、中旬见成虫(螟蛾)时开始喷药。三化螟第二代:水稻破口10%至齐穗前,约7月中下旬见成虫(螟蛾)时进行喷药。 防治指标:三化螟第一代:枯鞘窝率达10%或枯鞘株率5%;第二代:枯鞘株率1%以上。三化螟为螟卵盛孵期内,正处于孕穗期的水稻或抽穗不到80%的田块,亩有卵块60个。 化学防治药剂:主要选择亩用2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斯本乳油80毫升,兑水三桶喷雾。 2、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产区近两年暴发性害虫。其为害主要是成虫群集于水稻下部,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使叶片发黄,生长低矮,甚至不能抽穗,稻谷千粒重减轻,瘪谷增加,褐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防治适期:低龄若虫高峰期。 防治指标:百丛虫量1000-1500头。 化学防治药剂:主要选择亩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5克;25%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 48%乐斯本乳油60-80毫升;25%噻嗪酮300-450克,兑水3桶喷雾。 防治配方:每桶水(15公斤)加 配方①、丁硫啶虫咪15毫升+吡虫啉一包+杰效利1包;; 配方②、高渗吡虫啉20毫升+阿维菌素20毫升+杰效利1包; 配方③、啶虫咪15毫升+阿维菌素20毫升+杰效利1包; 3、水稻粘虫 水稻粘虫一年危害水稻二代,六月上—中旬第一代,八月初第二代,防治方法,发现水稻叶片上有低龄幼虫危害时抓紧喷药防治。防治药剂:杀虫三分钟、啶虫咪等。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一、稻瘟病的防治:稻瘟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在防治上主要的抓好叶稻瘟和穗稻瘟的防治。 1、叶稻瘟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用爱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1500倍液,连防二次,隔5-7天一次。 2、穗稻瘟的防治:防治稻瘟病的最佳时期是破口期,药剂选用:(1)爱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1500倍液;(2)40%富士一号乳油亩用150毫升;连防三次,隔5-7天一次。 二、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当田间出现病斑时,立即施药防治,药剂选用:(1)农用链霉素亩用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三、纹枯病的防治:防治最佳时期为孕穗期。药剂选用:(1)爱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1500倍液;(2)亩用井冈霉素2包,兑水45公斤喷雾防治; 四、稻曲病的防治:稻曲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后期,防治时期应抓住孕穗期或抽穗期,药剂选用:(1)爱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1500倍液; 五、稻飞虱的防治:稻飞虱主要栖息在稻丛基部,吸取植株汁液,使水稻植株变黄,影响产量,防治药剂选用:比丹10%吡虫啉30克/亩或赛嗪酮或兑水45公斤喷雾。 六、稻螟虫的防治:稻螟虫为害水稻后造成枯心或白穗,防治药剂选用:康宽

爱可的应用技术 爱可:20%烯肟菌胺戊唑醇水悬浮剂 1. 用法:作物(水稻)叶面喷施。 2. 用量:爱可稀释1500倍,每亩喷施1—3桶水。 3. 适用时期及用途 (1)水稻苗期:在水稻2叶期至拔节期均可,以水稻有效分蘖初期最佳,即直播水稻4叶期、移栽水稻移栽后5-10天较好。 爱可稀释1500倍,每亩1—2桶水均匀喷雾。 此次施用爱可,可以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增加须根数量并深扎根系,使茎杆粗壮,叶片浓绿、伸长、变宽、增厚,提高水稻免疫力与抗逆性,并能预防早期纹枯病和稻瘟病。 (2)水稻孕穗中期:在水稻孕穗中期(大肚期),爱可稀释1500倍,每亩2—3桶水均匀喷施。 此次施用爱可,可以有效控制纹枯病扩展,预防稻曲病和穗颈瘟及粒黑粉病,使叶色保持浓绿,促进叶片光合作用,促进抽穗整齐。(3)水稻齐穗期:在水稻刚刚齐穗的时候,爱可稀释1500倍,每亩2—3桶水均匀喷施。 此次施用爱可,可以巩固纹枯病、稻曲病、穗颈瘟和粒黑粉病的效果,并保持最大的绿叶面积,防止后期叶片早衰,提高灌浆强度,使水稻秆青籽黄,熟相好。

水稻的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 一、主要病害 1.水稻稻瘟病 1.1发病原因 长期灌深水和稻田过分干旱以及氮肥施用过多等都容易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1.2发病特点 水稻一生中有3个易感稻瘟病的时期,分别是苗期、分蘖盛期和抽穗齐穗期。水稻稻瘟病分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大,应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及早预防。 1.3防治方法 首先要做好种子处理,1%的石灰水浸种或者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24小时催芽,然后将2%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1:500的比例兑好,将稻秧浸入药液中30s后取出栽插。对水稻叶瘟病可以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50 g/hm2喷洒。 2.水稻纹枯病 2.1发病原因 稻秧密植、氮肥施用过量以及稻田灌水过多、过频是导致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2.2发病特点 水稻纹枯病呈现中间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的斑块。多在分蘖盛期和末期至抽穗期发病,其中抽穗期前后发病最为猛烈,水稻纹枯病主要侵害叶子,严重时可危害穗部以及茎秆部。 2.3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防治以肥水管理为中心,种植的时候基肥要施足,抽穗时要追肥,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以及锌肥的配合施用。施药不宜过早或过迟,最好在拔节期以后、抽穗期以前。药剂选择:5%井冈霉素水剂2250 mL/hm2或20%纹霉清悬浮剂900~1500 mL/hm2,对水750~1050 kg/hm2喷雾,也可用草木灰225~300kg/hm2对水1500kg浸泡一昼夜,过滤后喷雾。孕穗至齐穗期是水稻纹枯病的重点防治时期,应在稻株的中下部喷施药剂。

3.水稻条纹叶枯病 3.1发病原因 灰飞虱传播是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3.2发病特点 水稻叶脉呈现断续的黄白色或黄绿色条斑。发病早的植株会枯死,发病迟的则抽穗不良,病株分蘖减少。 3.3防治方法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治主要是采取治虫防病的综合措施。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是及时清理秧田、切断病毒的传播源。当发现发病可用36%三氯异氰尿酸375~450 g/hm210%加吡虫啉300 g/hm2防治。 二、主要虫害 1.水稻螟虫 1.1害虫特征 水稻螟虫分为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1.2危害症状 螟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水稻白穗。 1.3防治方法 用13.5%钻心炮乳油1350 mL/hm2或15%雷钻乳油1 350 mL/hm2,或13.5%决斗乳油750 mL/hm2喷雾。 2.稻飞虱 2.1害虫特征 俗称“蜢子”,白背飞虱及褐飞虱比较常见。 2.2危害症状 白背飞虱以危害水稻的前期生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docx

最新整理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一、概述 近年来,由于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抛秧和旱育秧等新型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优质但抗病虫性差的品种大量种植,以及气候变暖等有利于病虫发生因素的影响,水稻病虫发生面积大、为害重,偏重年份发生频率高,单是稻纵卷叶螟年发生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35~50左右,虽经大力防治仍造成较 大的粮食损失,对粮食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同时,由于在水稻螟虫等病虫害防治中,过度依靠化学防治和化学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使稻田生态平衡受到了破坏,田间天敌种群数量减少,自然控害能力弱,且致使病虫害对部分药剂产生严重抗药性,还造成稻米农药残留超标和环境污染,影响广大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和为害特点,在全县开展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推广工作,通过示范,带动全县综合防治技术的普及应用,有效地遏制水稻病虫害对粮食生产的为害,确保粮食增产丰收。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综防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选用对口、安全的农药制剂,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高效。为组织好综合防治示范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任务 下半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3万亩,辐射面积15万亩。~每年全县实施水稻螟虫等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面积60万亩;示范区内病虫为害总损

失率控制在5以下,螟害损失率控制在1以下;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通过推广应用综防适用先进技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增加田间天敌种群数量,稻谷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为我县建立一批无公害稻米生产基地、创建无公害稻米品牌打下基础。同时,通过开展综防示范,使农民更快地掌握植保适用新技术。(各乡镇任务见附表)。 三、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县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局刘次邻局长任组长,庞惠广副局长和县测报站何元密站长任副组长,成员:杨廷策、李益超、韦德明、张逸宁、朱韵辉、钟祖梅、李祥生。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何元密兼任。示范区的日常工作由杨廷策和李益超负责。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报县农业局备案。 2、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综防工作展开。乡镇农技部门在抓好病虫害田间调查和防治指导的同时,都要建立综防示范片,确定专人负责,真正落实好此项工作。 3、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应用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各乡镇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举办有关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规律、农药安全使用、综合防治技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让农民掌握和丰富科技知识。 4、印发技术资料,将综合防治技术资料编印分发到各农户,且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在示范区内,做到每户一份“明白纸”。同时,通过电视预报、大字报、墙报等形式将综合防治技术告知农民。

水稻病虫害种类及图片

水稻病虫害 种子期 1、恶苗病:氰烯菌酯(防效100%)、二硫氰基甲烷、恶霉灵、门神、咪鲜 胺、多菌灵、丙环唑、硅唑咪鲜胺。 2、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 3、白叶枯病:叶枯唑、井冈霉素、石灰水、门神、乙蒜素。 秧田期 1.绵腐、立枯病:敌磺钠、门神、恶霉灵、甲霜灵、甲霜恶霉灵。 2.白叶枯、细条病:叶枯唑、络氨铜、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硫酸链霉素。 3.灰飞虱:吡虫啉、吡蚜酮、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4.稻蓟马: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 5.稻瘿蚊:丁硫克百威。 分叶期 1.稻瘟病:门神、三环唑、稻瘟灵、硫磺、咪酰胺-三环唑。 2.纹枯病:井冈霉素、三唑酮。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 6.胡麻斑病:稻瘟灵、20%氟硅唑咪鲜胺。 抽穗期 1.稻瘟病:三环唑、氟硅唑、硫磺、门神、咪酰胺-三环唑、稻瘟灵、咪鲜胺。 2.纹枯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己唑醇、嘧菌酯、恶霜嘧铜菌酯(高科)、 烯肟菌胺(爱可)。 3.螟虫:三唑磷、杀虫单、甲维盐、毒死蜱。 4.稻纵卷叶螟:吡·杀单、阿维·毒。

5.稻飞虱:吡虫啉、噻嗪酮、异丙威、啶虫脒。 6.稻曲病:井冈霉素、门神、三唑酮、烯肟菌胺。 7.白叶枯、细条病:门神、络氨铜、叶枯唑。 8.穗枯病:三环唑、氟硅唑咪鲜胺、三唑酮。 9.稻秆腐病:稻瘟灵、恶霜嘧铜菌酯、咪鲜胺。 一、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 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 二、稻白叶枯病

水稻植保新技术

黑龙江省水稻植保新技术 1.水稻病虫害近年来的变化 水稻栽培面积逐年扩大,黑龙江省种植达600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病虫害种类增加,对生产造成很大威胁。水稻育苗问题较多,严重影响秧苗素质;多年以来,品种单一,缺少抗病品,使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等穗部病害每年都有发生,水稻细菌性病害逐年加重,多次喷药防治效果不佳,水稻病害已成为影响产量的重大问题,必须更新防治技术。 1.1 旱育苗床病害防治 立枯病主要有镰孢菌属(尖孢镰孢菌、禾谷镰孢菌、木贼镰孢菌、茄腐镰孢菌、串珠镰孢菌),立枯丝核菌,腐霉菌;青枯病;恶苗病(串珠镰孢菌)。采取以下综合防治: 1.2 旱育苗床健身防病培育壮秧: 采取生物肥或常规施肥+调酸培育健壮秧苗新技术,不但防治各种病害,对移栽后缓苗也十分有利。 1.3 水稻旱育苗床施化肥 置床:每100平方米施尿素2千克、磷酸二铵5千克、硫酸钾2.5千克。 床土:每100平方米施磷酸二铵1千克、硫酸钾1千克。 1.4调酸 ①置床调酸:98%硫酸3升+300升水混合后浇100平方米,使置床土壤pH值达到4.5~ 5.5之间。 ②床土调酸:为什么要自己调酸?自己调酸不会发生在市场购买含调节剂药剂所造成不可挽回的药害。 调酸方法:首先用pH试纸检验土壤pH值,每100平方米用硫酸(98%)9升+水30升混合,配成25%稀硫酸,分层浇洒在已筛好的500公斤床土上,闷24小时,充分混拌6~8次,配成酸化土小样,再与2000公斤床土拌匀,大约可使土壤pH值下降1~1.5,用试纸再测试,如果土壤pH值偏仍然偏高,可按此比例增加硫酸用量进行调酸,调酸后用pH值试纸检验,使土壤pH值达到4.5~5.5为止。 特别警告!!!硫酸与水混配时,千万不要把水往浓硫酸中倒,正确方法是用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因为水突然到入浓硫酸中会剧烈膨胀,飞溅出来伤人。硫酸瓶和配制的液体放在安全处,防止伤害儿童。 1.5种子浸种消毒处理: 农药市场销售的品种较多,许老品种多已过时,要选用安全的、杀菌效果好的,如以下几种: 1、100千克种子用25%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25毫升浸种+0.13%康凯20克浸种。 种衣剂拌种 2、2.5%适乐时200毫升+36%金阿普隆20毫升/100千克稻种拌种+丰业生物有机肥13千克/100m2 3、20%红种(多·福)种子衣剂2升/100千克稻种拌种+丰业生物有机肥13千克/100m2或酵素发酵有机肥或常规施肥+调酸。 1.6苗床消毒: 除了调整床土酸碱度、培育壮苗减轻发病外,要选择效果好的药剂进行床土处理,在发病前施药,防治立枯病和青枯病效果好。 ①生物农药2%菌克毒克水剂,在水稻1叶1心期,每20平方米用250毫升加水50升喷洒。

水稻主要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病虫害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产量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危害我地水稻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等,害虫至少在40种以上,食根、食叶、蛀茎或吸食汁液,并能传播病毒病。 (一)、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水稻生长期叶瘟发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由于危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大。 1、苗瘟:苗期发病,一般病斑不明显,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基部病斑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2、叶瘟:秧苗三叶期至穗期发生,叶部病斑常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形状、大小和色泽有所不同。分为: ①慢性型:初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背面产生灰色霉层,病斑扩散较慢。 ②急性型:发生条件适宜,感病品种叶片产生暗绿色,近圆型至椭圆形病斑,两面均有大量灰色霉层,急性型病斑出现是此病大流行的预兆。 3、穗颈瘟: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使穗颈整段变褐色或灰褐色,发病早而重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秕谷多,产孢量大和天气持续多雨时,包在叶鞘内的穗轴也能发病而整段变褐。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N、P、K配合施用,适当选用含硅酸的肥料(草木灰),避免后期氮素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合理排灌,适时晒田改善田间小气候等。 3、药剂浸种。 4、药物防治。根据测报和田间检查,重点施药保护感病中心和处于易感期的稻田,叶瘟初发期及早喷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田喷药保护,但是田间喷药重点应是危害较重的穗颈瘟。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各喷一次,可选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 (二)、纹枯病:此病在我地发生较为普遍,轻者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秕谷,重者不能抽穗或引起倒伏,甚至植株腐烂枯死。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茎杆,形成云形状大斑,常因叶鞘组织破坏,水分、养分受阻而叶片枯死。 病害的发生发展:病害主要以菌核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浸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存活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漂浮水面,插秧后粘附在稻株上产生菌丝浸入,水稻生育期间,由菌丝形成第二代菌核,靠水流传播再浸染。 发病条件: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受菌核基数(历年重病田越冬菌核量大,初期发病较多);气象条件(高温高湿,7、8月份高温雨季,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水肥管理(长期深水淹灌,稻丛间湿度大,而且土壤通气性差,降低抗病性,根系生长不良,偏施氮肥,过度密植,通风透光差发病越重。)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大田整耙后,菌核常被风吹集到田边,应打捞“浪渣”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间杂草。

水稻常见病虫害

水稻重要病虫害的防治 ?一、水稻病害 ? 1.纹枯病(三病之一) ? (1)症状:起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斑纹,似云彩状。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呈暗褐色或灰褐色。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上的相似。稻穗受害变成墨绿色,严重时成枯孕穗或变成白穗。当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可出现白色粉状霉层。病部菌丝集结成菌核,容易脱落。

发病规律及传播途径在稻田土壤里或稻行、杂草中越冬。 当温湿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 直接侵入叶鞘,病斑不断扩大蔓延,病 部的菌丝体集结形成菌核,落入水中, 随水流扩大传播。水稻生长前中期,病 害主要在稻株基部叶鞘横向扩展。抽穗 以后,在温湿条件适宜情况下,病害很 快向上面的叶鞘、叶片侵染扩展。大水 稻生长的一生中,分蘖期、孕穗期至抽 穗期抗病能力降低,病菌侵染最快。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1、彻底清除稻田周围杂草,以消灭野生寄主。2、病稻草发杂草要经过高温堆沤腐熟后,才能作肥料施用。 ?化学防治:亩用20%井岗霉素粉剂25--50克或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ml,加水50千克喷雾。富士一号

2. 稻瘟病(三病之一) ?(1)症状:为害水稻各部分,在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1.秧苗发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2.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一是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二是慢性型病斑,多为梭形,外围有黄色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3.茎节病斑 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4.穗茎病斑 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5.谷粒病斑 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 术(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随着水稻生产的发展,施肥量的增加,产量的上升,水稻病虫害也日趋严重,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目前我区水稻主要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防治上主要依靠化学农药,单纯的化学防治有三大弊病:一是破坏生态平衡,诱导害虫抗药性的增强,使水稻病虫害越来越严重。二是污染粮食、土壤、水源等,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三是增加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 一、防治措施 依靠农业防治措施,创造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配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将各种病虫害控制在防治指标以下。 (一)农业防治 1、推广抗病品种 稻瘟病的防治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 2、秋耕泡田 秋耕要达到耕深20om左右,耕匀、耕细,不重耕、不漏耕,把越冬的二化螟和纹枯病菌核深埋地下。春季泡田时保持地面有水层15天以上,水平地后田间保持5一10cm水层10天左右,让风把漂浮在水面上的纹枯病菌核吹到地边、地角,人工捞出堆积路边晒干烧掉,可以消灭越冬二化螟和纹枯病的90%以上。 3、平衡施肥 平衡施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使水稻生产健壮,增强抗病虫能力。 4、合理稀植与科学灌水 水稻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与田间空气湿度密切相关。据调查,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90%左右时,有利于稻瘟病、纹枯病菌核的萌发,菌丝的生长,饱子的散发和再侵染。也有利于稻飞虱卵的孵化,以及卷叶螟、稻苞虫幼虫的成活和生长。田间相对空气湿度在80%左右时,则对上述病虫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田间相对空气湿度90%左右时,稻飞虱卵的孵化率为8。%一83%。相对空气湿度80%时,卵孵化率只有5%一10%。合理稀植和干湿灌水能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合理稀植指大穗型品种公顷穗数345一375万,中穗型375一405万,小穗型405一435万,最多不超过450万穗。当公顷茎孽数达要求穗数的80%时开始烤田,使成穗率提高到80%左右,减轻了无效分孽和小穗对田间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xx 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立枯病 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 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易发病。 是发病条件 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 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水稻常见病虫害

水稻常见病虫害及防治 一、水稻病害及防治 1.稻白叶枯病。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2.稻恶苗病。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3.稻纹枯病。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兑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400千克泼浇。 4.稻瘟病。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地上部分。防治穗颈瘟,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合理施肥,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三是科学用水,防止深水漫灌,保持田间干燥,连阴雨天注意清沟排水;四是应用药剂防治,在破口前2—3天,每亩用40%富士1号乳油75—100毫升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加水50—75公斤喷雾,7—10天后根据天气情况再喷药一次。 二、水稻虫害及防治 1.二化螟。(1)为害状:二化螟为害水稻,在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在孕穗、抽穗期造成枯穗和白穗;在灌浆、乳熟期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2)用药处方:①40%稻康乳油,亩用5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②20%三唑磷乳油,亩用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③5%锐劲特悬浮剂,亩用30-4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3)用药要点:①防治适期在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2龄幼虫为主期)。②二化螟发生量大,发生期长的地区要增加防治次数,防治间隔期6—7天,防治失时,适当增加用药量。③施药时必须保持田中有水,以保证防效发挥。 2.三化螟。(1)为害状:三化螟寄主单一,仅为害水稻,在苗期造成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2)用药处方:与二化螟同。(3)用药要点:①防治枯心的适期:发生量一般的年份,防治1次的在螟卵孵化高峰前1—2天到孵化高峰期;发生量大的年份,防治2次的第一次在螟卵孵化始盛期,隔6—7天用第二次。②预防白穗的适期:螟卵盛孵期内已抽穗而未齐穗的,在螟卵开始盛孵时用药;尚未抽穗的,等到5—10%破口时用药。 3.大螟。(1)为害状:大螟为害水稻造成的为害状与二化螟相似,同样造成枯鞘、枯心、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且蛀孔较大,并有大量虫粪排出。(2)用药处方:①20%三唑磷乳油,亩用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或喷雨。②90%晶体敌百虫+40%乐果乳油,亩用100克+5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3)用药要点:①在田边出现零星青枯时,防治指标:在田边一米宽的范围内,平均每10米查到1个新枯心团为全田防治,用药以田边2米宽为主,同时田埂上杂草也应喷药,以防幼虫转移。②若防治失时,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主要病虫害防治培训资料 作物病虫害和杂草严重威胁着我县农业生产,是我县水稻高产、稳产、丰产优质的重大障碍因子之一。若忽视病虫防治这一重要环节,将会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如1994年的全县稻瘟病的发生,导致我县水稻产量损失达5000多吨,部分田块达到绝收的地步,这一惨重教训,还记忆犹新,为了不使94年的悲剧重演,县委、政府非常重视植保工作,在人力、财力、物力都向植保部门倾斜。为了很好地将病虫害控制在最低极限内,必须一环扣一环。首先,就必须对全县各乡、村的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常见病虫的识别方法、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方法。下面就介绍我县几种常见的危害较大的病虫害。 第一章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ocis medinalis Cueniee)俗称苞叶虫、乱青虫、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稻区。1966年后,已由突发性害虫,成为常发性害虫,是我县进入八十年代后危害较重的虫害,我县南部(马号乡、双井镇、白垛乡、城关镇、甘溪乡的部分村)即清水江、舞阳河两岸,重于我县北部(马溪乡、牛大场镇、白垛乡、甘溪乡的部分村)。

稻纵卷叶螟在我国主要为害水稻,以幼虫纵卷稻叶结苞,取食叶肉,仅留一层白色表皮,引起叶片枯白。分蘖期受害,影响水稻生长;中后期受害,特别是穗期剑叶受害,造成千粒重降低,空壳增加,生育期推迟,减产2—3成以上,重的成达5成以上,该虫除为害水稻外,还取食麦类、甘蔗、粟、茭白、游草、禾稗、马塘等多种禾本植物。在我县也主要为害水稻,它是迁飞性害虫。 第一节形态特征 1、成虫: 体长7—9mm,翅展16—18mm,体黄褐色。前后翅外缘均有褐色宽边,前缘褐色。前翅三角形,从前缘到后缘有3条黑褐色纹,中间1条较短。后翅只2条黑褐条纹。雄虫体较小,前翅前缘中央有一个略为凹下的黑点,着生一丛暗褐色毛,前足胫节膨大,其上有一丛黑毛,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侧,尾部上翘。 2、卵: 长椭圆形,长为1mm,宽为0.5mm,周围扁平且中央稍隆起,壳薄光滑,初产时灰白色,孵化时为淡褐色。 3、幼虫: 幼虫一般分为5龄,少数为6龄。老龄幼虫体长14—19mm,头部褐色,胸腹部黄绿色至橙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且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种类很多,目前已发现的害虫有250多种,病害有40-50种。我市危害严重的病虫害主要有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秆蝇、粘虫、纹枯病、 稻瘟病、立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普遍发生但危害较小的有烂秧、水稻胡麻斑病、恶苗病、菌核病、大螟、稻螟蛉等。因此,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的危害,对确保我市水稻高产稳产有 着重要的意义。 搞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就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生产出绿色环 保无污染的稻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就是从水稻栽培的全过程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点 出发,以预防为主,根据病虫害与水稻、有益生物和环境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因地制宜,进行综合防治。我市采用防治措施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探讨。 一、农业防治: 1、种子处理。首先要选择抗性良种,这是预防病虫害的最有效途径。第二,品种要常 更新,防止长期种植某一品种使该品种抗性降低而导致病害流行。第三,进行种子消毒,可 选用浸种灵浸种消毒,能有效预防恶苗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传染病害。 2、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加强肥水管理。 3、适时播种,改进播种方法达到避病的目的。 4、建立无病留种田,可以减少初侵染源。 5、烧毁病稻草可减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春耕浇水时打捞浪渣,可以消灭纹枯 病菌核,病少初侵染源。 6、冬季深耕翻土,深水泡田能使在土壤中越冬的螟虫大部分死亡,降低来年基数。 7、加强肥水管理。 适施N肥,增施P、K肥,能增强水稻的抗病性,一般要求底肥要足、追肥要早,以减轻 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为害。配施适量硅元素,增强稻株的抗性。患有稻瘟病、纹 枯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稻草不能用来还田。 水:秧苗期防止淹苗,大田期不串灌、漫灌是预防白叶枯病传播蔓延的主要措施。要适 时适度烤田,干干湿湿,可抑制纹枯病病情垂直扩展。成熟期不宜过早断水,可减轻穗瘟、 稻飞虱等病虫为害。春季,一般在3月下旬灌水沤田10天左右,可有效降低稻螟虫的越冬 虫源。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选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消灭害虫,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具 有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单纯地使用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只能取到救急作用,不能创造阻碍病虫害大量发生的条件,而且会导致成本较高,病虫害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引起病虫害再次猖獗,造成残毒危害等缺点。因此科学的药剂防治是解决病虫危害最有效手段。 1、对症下药,适时施药。合理用药,每次施药前应当根据当地的植保部门提供的时间 和配方进行施药,才能很好地防治各种病虫害。根据我区的病虫发生情况对水稻的几种主要 病虫害提出合适的施药时间和适用防治药,如二化螟:大田期秧田每亩有卵500块,大田穴 枯鞘率达0.5%以上时用50%杀虫双100克或90%杀虫单50克兑水40-50公斤喷雾。稻飞虱:水稻分蘖未期至孕穗前期,百穴有虫500头,用25%扑虱灵25-30克或10%吡虫啉20克兑 水30-40公斤喷雾。

水稻病虫害防治手册

水稻病虫害防治手册 一、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及措施 水稻主要害虫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水稻螟虫。不同时期要针对不同的主要害虫进行防治。 (一)稻飞虱:稻飞虱是近年来连续严重爆发的水稻害虫,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以及稻飞 虱的迁飞危害,防治需采用“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策略,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穗前治虫保苗,压低虫口基数,防后期上穗为害的防治策略。 防治措施:撒种时稻谷用5% 锐劲特悬浮剂加水拌种预防稻飞虱的发生。大田防治,在水稻分蘖期加强测报及田间调查,监测稻飞虱的发生情况,在主害代的低龄若虫盛期,以1% 灭虫清(阿 维菌素)悬浮剂(40—50 )亩喷雾防治,在田间虫量达到百丛稻株虫口>1000 头时开始选用吡 虫啉、阿克泰、艾美乐、速灭威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例如可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 亩兑水37.5 喷雾。施药时要连片联防,必要时要出动机防队进行大面积范围统防统治,降低虫源,减少施药次数,提高防治效果。 (二)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栽培措施为基础、科学用药为关键,压低基数与控制危害相结合的”综合治螟策略。及时做好螟虫冬前与冬后残留情况的调查:在发生期间,做到查虫与查卵相结合、田 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查虫情与查苗情相结合;准确掌握螟虫发生动态。 防治措施:为及时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危害,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密切注意稻纵卷叶螟发生动态,测报灯下出现高峰日或是田间蛾量急剧上升时,应及时分析发布预报,提出防治适期,做好防治宣传指导,并及时向当地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以便掌握有利时机,组织农户开展统一防治,提高防治效果。防治稻纵卷叶螟必须抓住幼虫孵化后未卷苞之前施药。在分蘖期百丛幼虫量> 50 头,孕穗期百丛幼虫量时 > 30头时要及时防治,抓住虫卵孵化盛期进行施药防治可提高防治效果。在主害代2 龄幼虫盛期(大量叶尖被卷)时可选用下列内吸性强、能杀虫杀卵的药剂进行防治: ①杀虫双+敌敌畏,②巴沙+敌敌畏,③杀虫双+吡虫啉,④阿维菌素素+毒死蜱,⑤阿维毒死蜱。 (三)水稻螟虫。水稻螟虫的防治要坚持“狠治第一代螟虫,挑治第二、三代重治穗期保丰收” 的治螟策略,做好冬前与早春基数调查,重视田间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加强预测预报以准确掌握螟虫发生消长动态,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水稻螟虫危害。防治措施:第一代螟虫的防治重点是中稻秧田和早稻大田,特别是中稻秧田,因秧苗较矮小,容 易看到螟蛾和查到卵块,同时秧田有多种害虫,可以混合兼防。起到减少一代螟虫危害,压低二、三代虫源的明显作用。在开展预测预报和进行田间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喷药防治田块对三代螟虫进行防治。在螟蛾发生盛期,对田块进行调查,确定易受害稻田范围,在螟蛾产卵盛期到田间查 卵,卵块盛孵期喷药防治。防治时期掌握在水稻大苞至破口期。掌握好防治适期,在螟虫卵孵高 峰期至低龄幼虫阶段用药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具体实施方法为一代三化螟和一代二化螟发生期,对移栽苗、抛秧苗,以及早播直播稻苗,在6 月初至6 月下旬进行重点防治,一般用药1-2 次。在6 月下旬至7 月初这一阶段,对所有稻田的二代二化螟进行狠治。7 月下旬左右视螟虫发生实况进行重点防治,其它地区作兼治,三代三化螟发生区和二代二化螟在8 月下旬至9 月上旬重 治一次。选用药剂为三唑磷、毒死蜱、杀虫单、锐劲特等。 (四)推荐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 1. 防治白背飞虱:噻嗪酮、噻虫嗪、烯啶虫胺、吡虫啉。

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防治病虫害是挖掘水稻增产潜力,提高产量水平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危害我地水稻的病虫害种类繁多,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稻曲病等,害虫至少在40种以上,食根、食叶、蛀茎或吸食汁液,并能传播病毒病。 (一)、稻瘟病:是水稻最主要的病害之一,水稻生长期叶瘟发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由于危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一般以叶瘟和穗颈瘟危害最大。 1、苗瘟:苗期发病,一般病斑不明显,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变褐、卷缩、枯死。湿度大时基部病斑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2、叶瘟:秧苗三叶期至穗期发生,叶部病斑常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形状、大小和色泽有所不同。分为: ①慢性型:初生褐色或暗绿色小点,后扩大成梭形,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围有淡黄色晕圈,背面产生灰色霉层,病斑扩散较慢。 ②急性型:发生条件适宜,感病品种叶片产生暗绿色,近圆型至椭圆形病斑,两面均有大量灰色霉层,急性型病斑出现是此病大流行的预兆。 3、穗颈瘟: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使穗颈整段变褐色或灰褐色,发病早而重可造成白穗,发病晚秕谷多,产孢量大和天气持续多雨时,包在叶鞘内的穗轴也能发病而整段变褐。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N、P、K配合施用,适当选用含硅酸的肥料(草木灰),避免后期氮素过多,冷浸田注意增施磷肥;合理排灌,适时晒田改善田间小气候等。 3、药剂浸种。

4、药物防治。根据测报和田间检查,重点施药保护感病中心和处于易感期的稻田,叶瘟初发期及早喷药控制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稻田喷药保护,但是田间喷药重点应是危害较重的穗颈瘟。在破口期及齐穗期各喷一次,可选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25%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150克兑水50公斤喷施。 (二)、纹枯病:此病在我地发生较为普遍,轻者影响谷粒灌浆,形成大量秕谷,重者不能抽穗或引起倒伏,甚至植株腐烂枯死。主要危害叶鞘和叶片、茎杆,形成云形状大斑,常因叶鞘组织破坏,水分、养分受阻而叶片枯死。 病害的发生发展:病害主要以菌核落入土中越冬,成为第二年初浸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存活菌核在灌水整田时漂浮水面,插秧后粘附在稻株上产生菌丝浸入,水稻生育期间,由菌丝形成第二代菌核,靠水流传播再浸染。 发病条件: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受菌核基数(历年重病田越冬菌核量大,初期发病较多);气象条件(高温高湿,7、8月份高温雨季,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水肥管理(长期深水淹灌,稻丛间湿度大,而且土壤通气性差,降低抗病性,根系生长不良,偏施氮肥,过度密植,通风透光差发病越重。) 防治方法: 1、清除菌源。大田整耙后,菌核常被风吹集到田边,应打捞“浪渣”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病稻草不能还田,并铲除田间杂草。 2、管好肥水。改变长期深灌为浅灌、勤灌,间歇灌溉,不要串灌,以水控病,N、P、K配合使用。 3、药剂防治。在分蘖盛期(插后20天左右)及孕穗期纹枯病丛发病率达15~20%时,每亩用5%井岗霉素150~200克或16%仙耙稻丰收,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喷雾,喷药时应注意喷于植株中下部,以提高防效。 麦茬免耕田,该虫上升6—12倍,尤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稻曲病(又称青粉病、灰包):主要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发病后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污染稻谷,残留毒素影响人畜健康安全。水稻开花期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发展,氮肥施用过多,水稻生长过于繁茂嫩绿,植株易感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