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PS论文

GPS论文

GPS论文
GPS论文

摘要

论文讨论了土地整理测量方法,结合河南理工大学水景景观区重点探讨GPS-RTK在土地整理测量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测绘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行为,是获取和表达土地整理项目区位置、形状、数量和利用状况等地籍信息要素,提供土地整理现状图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底图的专题地籍测绘;是以满足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量概算、施工放样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实施以及土地开发对土地利用现状、地形状况等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基础性测绘工程。

论文结合项目区进行了土地整理测量方法的探讨,通过比较研究,本次土地整理测量采用GPS-RTK进行碎部测量,配合全站仪对局部RTK信号受影响地区进行测量。重点阐述了GPS-RTK在丘陵地区土地整理中的测图原理方法以及测图优势。详细叙述了土地整理测量的内业成图方法,以及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土地整理测量 GPS RTK

ABSTRACT

Paper discussed the method of land consolidation, combined with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cuses on areas of landscape water features GPS-RTK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measurement.

Mapping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s to carry out the preliminary acts, is to obtain and express the loc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shape, volume and utilization of elements of cadastral information, etc. To provide the statu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ns and land consolid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matic base maps of cadastr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land consolidation is to meet the feasibility study, project planning and design, engineering estimates, construction and setting-out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land development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nd use, topography, such as space based on the statu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needs of a technical than strong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jects.

Thesis project areas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land consolidation method of measurement,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land consolidation measurements using GPS-RTK for the Department of Measurement broken, with the total station to the local RTK signal to measure the affected areas. Focuses on the GPS-RTK in the hilly areas of land consolidation method of mapping principle and advantage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Described in detail within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ndustry measurement mapping method and the measurement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and propose solutions.

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 Measuring GPS RTK

目录

1绪论 (1)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概况 (1)

1.2 GPS的特点 (1)

1.3 GPS系统组成 (2)

1.3.1 空间星座部分 (2)

1.3.2 地面监控部分 (3)

1.3.3 用户设备部分 (4)

1.4 GPS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4)

2土地整理测量 (6)

2.1 土地整理内涵 (6)

2.2土地整理测量概述 (6)

2.3我国土地整理测量的方法 (6)

3 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量中的应用 (8)

3.1 GPS—RTK概述 (8)

3.2 GPS—RTK测量系统的设备 (8)

3.2.1 GPS接收机 (8)

3.2.2 数据传输系统 (9)

3.2.3 RTK测量的软件系统 (9)

3.3 GPS—RTK测量工作模式及应用 (9)

3.4精度分析 (10)

4 河南理工大学校园水景景观区土地整理测量 (12)

4.1 测区情况介绍 (12)

4.2 作业依据 (12)

4.3 仪器设备 (12)

4.4 景观区土地整理测量 (12)

4.4.1 RTK基准站操作 (13)

4.4.2 RTK流动站操作 (15)

4.4.3 具体测量工作 (17)

4.4.3.1 现场点校正 (17)

4.4.3.2 测量地形点(控制点) (19)

4.4.3.3 测量连续地形点 (19)

4.5 碎部测量 (19)

4.6 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4.7 内业数据处理过程 (22)

5.结论与评价 (25)

5.1 GPS—RTK相比于其他测量技术的优点 (25)

5.2 提高GPS定位精度的方法 (25)

5.2.1 硬件的改进 (25)

5.2.2 作业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26)

5.2.3 小结 (27)

5.3 GPS-RTK测量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7)

参考文献 (32)

1绪论

GPS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英文缩写,它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新一代精密卫星定位系统。本章主要介绍GPS卫星定位系统发展的概况、特点、组成、以及GPS定位技术应用。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概况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科学技术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随着人造地球卫星的不断发射,利用卫星进行定位测量及导航已经成为现实。

所谓卫星定位技术,就是指人类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确定测站点位置的技术。最初,人造地球卫星仅仅作为一种空间观测目标,由地面观测站为卫星的瞬间位置进行摄影测量,测定测站点至卫星的方向,建立卫星三角网。同时也可以利用激光技术测定观测站至卫星的距离,建立卫星测距网。用这两种方法,均可以实现大陆同海岛的联测定位,解决了常规大地测量难以实现的原距离联测定位问题。

1966~1972年期间,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在英国和联邦德国测绘部门的协作下,用上述方法测设了一个具有45个测站点的全球三角网,获得了±5m的点位精度。但是这种观测和成果换算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定位精度较低,并且不能得到点位的地心坐标。

1958年12月,美国海军和詹斯2霍普金斯大学物理实验室开始研制一种名为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的卫星导航系统,简称NNSS(navy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系统。在该系统中,由于卫星轨道面通过地极,因此被称为“子午(transit)卫星系统”。1959年9月美国开始发射了第一颗试验性卫星,经过几年试验,于1964年该系统建成投入使用。1967年美国政府宣布该系统揭秘并提供民用。

1973年美国国防部开始研究建立新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即为目前的“授时与测距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navigation system timing and rangi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NA VSTAR/GPS),通常称之为全球定位系统(GPS)。

1.2 GPS的特点

GPS作为一种导航和定位系统,以其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易操作、应用广等特点著称。

(1)定位精度高

大量的实践和研究表明,用载波相位观测量进行静态相对定位,在小于

50km的基线上,目前达到的典型精度为1ppm,而在100~500km的基线上可达0.1ppm。在大于1000Km的距离上,相对定位精度可达到0.01ppm。

(2)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水平的不断提高,观测时间已由以前的几小时缩短至现在的几十分钟,甚至几分钟。

(3)测站间无需通视

GPS测量只要求测站上空开阔,与卫星间保持通视即可,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因而不再需要建造规标。这一优点可以大大减少测量工作的时间和经费。

(4)仪器操作简便

观测中测量员的主要任务只是安置仪器,连接电缆线,量取天线高和气象数据,监视一起工作状态,而其他观测工作,均由仪器自动完成。结束测量时,仅需关闭电源,收好接收机,便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

(5)全球全天候定位

GPS卫星的数目较多,且分布均匀,保证了全球地面被连续覆盖,使得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在任何时间至少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GPS卫星,可以随时进行全球全天候的各项观测工作。

(6)可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地心坐标

GPS定位是在全球统一的WGS——84坐标系统中计算的,因此全球不同地点的测量成果是相互关联的。

(7)应用广泛

GPS系统不仅用于测量和导航,还可广泛用于交通、气象、农林等众多相关领域。

1.3 GPS系统组成

GPS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空间星座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

1.3.1 空间星座部分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卫星星座由24颗卫星组成。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面内,每个轨道上分布有4颗卫星。轨道平均高度约为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每颗卫星每天约有5个小时在地平线以上运行,同时位于地平线以

上的卫星数目,随时间和地点而异,但最少为4颗,最多可达11颗。而卫星信号的传播和接收不受天气影响,因此,GPS是一种全球性、全天候的连续实时定位系统。

空间星座的基本功能是:

(1)接收和储存由地面监控站发出的导航信息,接收并执行监控站发出的监控指令;

(2)在卫星上设有微机处理机,可进行部分必要的数据处理工作;

(3)通过星载高精度原子钟提供精密的时间标准;并向用户发送定位信息;

1.3.2 地面监控部分

GPS卫星的地面监控部分,是由分布在全球目前主要由分布在全球的5个地面站所组成,其中包括卫星监测站、主控站和信息注入站。

1) 监控站

现有5个地面站均具有监控站的功能。监控站是在主控站直接控制下的数据自动采集中心。站内设有GPS接收机、高精度原子钟、计算机各一台和若干台环境数据传感器。接收机对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以采集数据和检测卫星的工作状况。原子钟提供时间标准,而环境传感器收集有关当地的气象数据。所有观测资料由计算初近行初步处理,并存储和传送到主控站,用于确定卫星的轨道。

2)主控站

主控站设一个,主控站除协调和管理所有地面监控系统的工作外,其主要任务是:

(1)推算编制各卫星的星历卫星钟差和大气层的修正参数等,并把这些数据传送至注入站。

(2)提供全球定位系统的时间基准。

(3)调整偏离轨道的卫星,使之沿预定的轨道运行。

3)注入站

注入站现有三个。其主要任务是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将主控站推算和编制的卫星星历、钟差、导航电文和其他控制指令等,注入到相应卫星的存储系统,并监测注入信息的正确性。

整个GPS的地面监控部分,除主控站外均无人值守。各站间用现代化的通信网络联系起来,在原子钟和计算机的驱动和精确控制下,各项工作实现了高

度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1.3.3 用户设备部分

全球定位系统的空间部分和地面监控部分,是用户应用该系统进行定位的基础,而用户只有通过用户设备,才能实现应用GPS定位的目的。

用户设备的主要任务是,接收GPS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以获得必要的定位信息及观测量,并经数据处理而完成定位工作。

用户设备,主要由GPS接收机硬件和数据处理软件,以及微处理机及其终端设备组成,而GPS接收机的硬件,一般包括主机、天线和电源。

1.4 GPS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我国也掀起了肥的热潮,引进、消化、开发、应用GPS定位技术的势头发展很快。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就开始研究GPS技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GPS接收机,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开始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的近20年中,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的GPS

卫星测量工程和项目。

在大地测量方面,利用GPS技术开展国际联测,建立全球或全国性大地控制网,提供高精度的地心坐标,测定和精化大地水准面。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桥梁工程、隧道与管道工程、海峡与地铁贯通工程以及精密设备安装工程等;布设变形监侧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等;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加密测图控制点,用于测绘地形图和施工放样。

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我国测绘工作者应用GPS技术进行航测外业像片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

在地球动力学方面,由于高精度的GPS定位技术可以精确提供有关板块运动的四维信息,因而被用于监测全球板块运动和区域性板块运动以及板块内的地壳变形。我国已开始用GPS技术监测南极洲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四川鲜水河地壳断裂运动.建立了中国地壳形变监测网、三峡库区形变观测网、首都圈GPS形变监测网等。地层部门也己开始在我国多地震活动断裂带布设规模较大的地壳形变GPS监测网。

此外,在军事部门、能源交通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城市建设与管理部门以及农业气象等部门和行业,在航空航天、测时授时、物理探矿、姿态测定等领域,也都开展了GP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可以预料,随着GP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GPS的应用将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所有的运载工具,都将依赖于GPS。GPS就象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一样,人们将离不开它。

2土地整理测量

2.1 土地整理内涵

一般认为,土地整理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重点在农村地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有关专项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串的活动。同时,我国城市地区也不同程度存在土地低效利用问题,开展城市土地整理的潜力很大,城市土地整理也不可忽视。

2.2土地整理测量概述

土地整理测量是开展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行为,是获取和表达土地整理项目区位置、形状、数量和利用状况等地籍信息要素,提供土地整理现状图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底图的专题地籍测量;是以满足土地整理可行性研究、项目规划设计、工程量概算、施工放样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实施以及土地开发对土地利用现状、地形状况等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的需要而进行的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基础性测绘工程。

土地整理数据信息获取的方式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与统计、现场踏勘、原始图件判读、遥感卫星图件等扫描数字化、白纸测图、传统测量(经纬仪加水准仪,全站仪)和现代化测量(GPS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测量等)。本文将讨论GPS —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量中的应用。

2.3我国土地整理测量的方法

目前我国常规的测量成图方法有以下几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平板仪测量测图。

平板仪测图地物点、测站点的平面位置主要取决于测站、视距、描绘方向、刺点等方面的误差;而高程精度主要取决于视距误差,垂直角观测误差和仪器高觇标高的量测误差。此种成图方法成图野外作业的劳动强度大,而且地形图的数字精度不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数字化测量成图。广义的数字化测图又称计算机成图,有地面数字化成图、地图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化测图

目前常见的作业模式有以下几种:

1、利用碎部点号与外业草图标记的点号成图。这是最早的模式之一,此方法利用仪器内部的流水号以及草图上记录的编号,将全站仪记录的数据传输至电脑,在成图软件的支持下实现数据编辑,缺点是内业工作量很大,效率低,相对于平板测图的效率提高有限,初测量精度没有发挥出数字测图的优势。

2、电子平板模式成图。利用全站仪观测数据,同时外接电子平板(如笔记本电脑),每观测一个数据处理一个数据,实现野外直接成图。其好处是:由于能直接野外成图,内业不需要进行处理,可以减轻内业劳动强度。缺点是:由于多携带一部笔记本电脑,使设备数增加,不能实现单人测站,必须由多人协作才能完成

一组的工作,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另外,笔记本电脑的电池续航能力亦不足坚

持长时间工作。所以此方法只适用于对数量与时间要求都不高的场合。

3、航测数字化成图。航测数字化成图是利用航空摄影机在空中摄取地面的影像,通过外业相片控制点联测,在内业建立地面模型,再通过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在模型上进行测量,直接获取数字地形的一种测绘方法。其成图快,外业工作量减少,精度均匀,不受气候及季节的限制。但是此种成图成本比较大,而且仍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树木的自动识别及DEM改正;地物自动识别与量测;遮挡、阴影区域等纹理不清地方的处理。

3 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量中的应用

常规的地籍测量方法通常是应用全站仪配合测图软件进行,即首先在测区内布设首级控制网,然后布设图根控制点,最后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测绘地籍图。这种方法要求测站与碎部点间必须通视,且受视距限制,工作效率不高。GPS--RTK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施测灵活、点间不必通视等优点。

3.1 GPS—RTK概述

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实时动态差分法。这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末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

3.2 GPS—RTK测量系统的设备

GPS—RTK测量系统主要由GPS接收机、数据传输系统、软件系统三个部分组成。

3.2.1 GPS接收机

GPS—RTK测量系统中至少包含两台GPS接收机,其中一台安置于基准站上,另一台或若干台分别置于不同的用户流动站上。基准站应设在测区内较高点上,且观测条件良好的已知点上。在作业中,基准站的接收机应连续跟踪全部可见GPS卫星,并利用数据传输系统实时地将观测数据发送给用户站。GPS接收机可以是单频或双频。当系统中包含多个用户接收机时,基准站上的接收机采用双频接收机,其采样时间间隔与流动站接收机采样时间间隔相同。

3.2.2 数据传输系统

基准站同用户流动站之间的联系是靠数据传输系统(简称数据链)来实现的。数据传输设备是完成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之一,由调制解调器和无线电台发射出去。在用户站上利用无线电接收机将其接收下来,再由解调器将数据还原,并送给用户流动站上的GPS接收机。

3.2.3 RTK测量的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的功能和质量,对于保障实时动态测量的可行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及精度具有决定性意义。实时动态测量软件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为:

(1)整周未知数的快速解算。

(2)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解算用户站在WGS-84坐标系中的三维坐标。

(3)根据已知转换参数,进行坐标系统的转换。

(4)求解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参数。

(5)解算结果的质量分析与评价。

(6)作业模式(静态、准动态、动态等)的选择与转换。

(7)测量结果的显示与绘图。

3.3 GPS—RTK测量工作模式及应用

根据用户的要求,目前实时动态测量采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

1)快速静态测量

采用这种测量模式,要求GPS接收机在每一用户站上静止地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连同接收到的基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整周未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趋于稳定,且精度已满足设计的要求,便可适时的结束观测工作。

采用这种模式作业时,用户站的接收机在流动过程中,可以不必保持对GPS卫星的连续跟踪,其定位精度可达1~2cm。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等。

2)准动态测量

采用这种测量模式,通常要求流动的接收机在观测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进行观测,以便采用快速解算周未知数的方法实时地进行初始化工作。初始化后,流动的接收机在每一观测站上,只需静止观测几个历元,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但这种方法要求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所测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发生失锁,便需要重新进行初始化工作。

准动态实时测量模式,通常主要应用于地籍测量、碎部测量、路线测量和工程放样等。

3)动态测量

动态测量模式,一般需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运动的接收机按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自动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这种测量模式,仍要求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观测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发生失锁,则需要重新进行初始化。这时,对陆地上的运动目标来说,可以在卫星失锁的观测站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重新初始化,或者利用动态初始化(AROF)技术,重新初始化。而对海上和空中的运动目标来说,则只有应用AROF技术,重新完成初始化的工作。

实时动态测量模式,主要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和航空特探中采样点的实时定位,航道测量,道路中线测量,以及运动目标的精密导航等。

目前,实时动态测量系统,已在约30KM的范围内,得到了成功的应用。随着数据传输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及数据处理软件功能的增强,他的应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其定位精度也会不断提高。

3.4精度分析

为了测定运用RTK是否能满足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以下选取了GPS-RTK 测量基准网点,架设RTK基准站、流动站在离基准站5公里范围内,有目的地施测了5级控制点、E级GPS控制点和宗地权属界址点共计12个点,并采用静态GPS测量技术、全站仪测量技术测量宗地权属界址点坐标,将这些测量结果、已知成果与RTK测量结果相比较,其较差列于下表中。

表3—1测量结果、已知成果与RTK测量结果比较表

点号dx dy ds

A10 0.005 0.004 0.006

A12 -0.003 0.002 0.004

A13 0.012 -0.011 0.016

B534 0.004 -0.006 0.007

B535 -0.005 -0.006 0.008

B536 -0.006 -0.007 0.009

C1 0.009 0.009 0.013

C8 0.013 0.012 0.018

C10 0.006 0.010 0.012

K5 -0.008 -0.007 0.011

K6 0.015 0.000 0.015

K8 0.010 -0.013 0.016

注:这些数据全部来自于太原理工大学宁永香的《GPS-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RTK测量结果与其他测量技术获取的测量结果互差均在厘米级,其中互差最大为1.8厘米,最小为0.0厘米,平均为0.88厘米。可以认为GPS RTK测量结果的点位精度达到厘米级,而且点位之间不存在误差累计,克服了传统测量技术的弊病,完全满足土地整理测量的测量精度要求。

4 河南理工大学校园水景景观区土地整理测量

基于GPS—RTK技术的土地整理测绘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GPS—RTK外业数据采集阶段、GPS数据传输处理阶段、图形编辑处理阶段等。

4.1 测区情况介绍

为深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营造健康优美、富有爱心与责任的育人环境,向百年校庆献厚礼,学校研究决定,将资环、能源楼和测绘、土木楼之间的大草坪改建为校园水景景观。本次土地整理测量将以在建水景景观区为研究对象,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

4.2 作业依据

表4-1作业规范

序号标准名称标准代号标准等级

1 《工程测绘规范》GB50026—93 建设部

2 《地籍测绘规范》CH5002—94 国家测绘局

3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 国家建设部

4 《1:500地形图图式》GB/T5791/93 国家标准局

5 《地籍图图式》GH5003—94 国家测绘局

6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国家建设部

4.3 仪器设备

天宝GPS R7(5700)及RTK设备、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三脚架、卷尺等。

4.4 景观区土地整理测量

常规的土地整理测量方法通常是应用全站仪配合测图软件进行,即首先在测区内布设首级控制网,然后布设图根控制点,最后在控制点上安置仪器测绘地形图。这种方法要求测站与碎部点间必须通视,且受视距限制,工作效率不高。GPS-RTK定位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施测灵活、点间不必通视等优点,但其定位的约束条件限制了其在某些区域、位置的使用(如建筑物密集地段)。全站仪测量定位已是一门比较成熟的技术,但它本身的技术特点同样也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如采集点必须与测站通视,视距一般不允许超过400m等。在土地整理测量中,若将GPS-RTK技术与全站仪配合使用,进行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则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成果的精度质量。针对上述RTK 技术的种种优势,本测区的测量工作主要采用RTK技术,在某些密集区域采用全站仪配合测图。

4.4.1 RTK基准站操作

在主菜单选“配置/测量类型”,回车,显示:“选择测量类型”,点击RTK后显示:

选择“基准站选项”,显示:

正确输入相应参数后,按“回车”键返回RTK菜单,选“基准站电台”后,显示:

按“连接”后显示:

按回车返回“基准站无线电”,再按回车返回“RTK 菜单”,再按下“存储”,返回“测量”菜单,显示:

选择“启动基准站接收机”,输入基准站坐标(若在室内做好点校正,则输入已知点即可,若没做点校正,需要在现场做点校正),则按下旁边的“◥”符号下的“键入”此时可以看到左下脚有个“此处”点击它坐标就自动出现,此时输入基准站点名,天线高,按下“开始”,控制器上就会出现“断开控制器与接收机连接”提示,而且在电台面版上会出现“Trans”并且指示灯在闪动,这样就会完成基准站操作。

4.4.2 RTK流动站操作

在主菜单选“配置/测量类型”,回车,显示:“选择测量类型”,

选“流动站选项”,确认显示:

按“连接”内置电台建立连接后,显示:

无线电将会改变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