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案

第五章民族区域自治(5学时)

教学要求

1. 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依据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规律确立的建立民主集中制单一国家的总原则,以及在这种性质和形式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般普遍原则。正确理解在特殊、个别情况下可以采取联邦制的形式,作为向民主集中制过渡的步骤的主张。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民族的实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提出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

2.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机关的职权以及自治权的主要内容。

3.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在我国广泛推行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基本情况;明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

1. 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建立民主集中制大国原则的理论依据,这是本章教学中的难点。讲清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依据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2. 明确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特点、实质和类型。讲清楚自治机关的范畴、职能、组织原则、核心问题及自治权的内容和特点。

3. 重点说明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内容

第一节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坚持主张建立民主集中制大国的原则

无产阶级在革命胜利取得政权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作为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在过渡形式上,建立“集中统一大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贯主张。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建设的形式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9世纪中叶就认为革命的活动只有在集中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自己的全部力量。1849年他们在考虑德国的建设时,就要求法国的工人阶级“不仅要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志共和国,而且还要坚决使这个共和国的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家政权掌握之下,”从而排除了联邦制国家的形式。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中也认为:“中央集权制的大国是从中世纪的分散状态走向将来全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的一个巨大的历史步骤”。斯大林也有同样的提法:“我们决不主张把大国分裂成小国,因为不言而喻,把小国联合为大国是促进社会主义实现的条件之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大国。这是因为:第一,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有利于无产阶级在更大规模和范围内动员和团结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力量,开展战胜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第二,建立集中统一的国家,符合人类由分散和孤立状态向集中统一过渡的客观规律;第三,集中统一的国家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经济联系,促进各民族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但是,必须明确,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大国,绝不是赞成兼并和扩张,它所坚持的大国是各民族工人和劳动人民自由平等地联合而成的大国,是民主集中制的大国,正如列宁所说的:“马克思却不是以帝国主义者的理解来坚持这种集中的进步性的,他坚持各民族不是在暴力的基础上,而是在各国无产者自由联盟的基础上的亲近。”

(二)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联邦制以及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

1. 民族自决权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自决权从政治上来说,只是一个独立权,即在政治上同压迫民族自由分离的权利。”“就是民族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就是组织独立的民族国家。”民

族自决权最初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口号。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民族自决权成了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民族压迫的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坚持民族自决权,同时也反复强调应当根据各个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运用。对民族自决权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把民族有权分离和是否适合于分离、必须分离混为一谈,不能把民族有分离的权利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义务混为一谈,主张民族自决权不等于赞成建立许多小国家。

2. 联邦制

联邦制是与集中统一的单一制国家不同的国家结构形式。对于国家的联邦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持否定和反对态度的,因为它削弱了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它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种不合适的形式。但是,在特殊条件下,联邦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国家形式,是从分散、分裂走向集中统一的过度形式,因而予以肯定和采纳。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斯大林考虑到当时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采用了联邦制形式,改变了过去对联邦制反对的态度。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革命发展的过程等多方面的情况没有采用联邦制,联邦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教育中应该全面、完整、准确地阐释和理解。

3.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形式。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多民族国家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当家作主的最好的政治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些著作中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坚持要求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国家时,强调并肯定了自治制的必要性。列宁和斯大林把民族区域自治看作多民族国家建立真正民主国家所必需的前提,是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般普遍原则和唯一办法。马克思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就是为了建立民族平等的真正的民主国家,就是为了根据民族和地区特点加速发展民族经济文化,使各民族都达到发展、得到繁荣,使各民族间团结得到改善、得到加强,使统一的国家得到巩固和振兴。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及其成就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途径与形式。

二. 在我国实行民族区自治的现实根据

(一)长期的历史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二)近代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三)各民族分布的特殊状况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四)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五)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也需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因此,在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是历史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又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二节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包括自治机关的民族化、民主化的完善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前者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为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提供前提条件;后者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所在,是衡量是否达到真正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唯一标志。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实质

民族区域自治既是党的基本政策,又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很大的特点,体现了特殊的实质

1.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第—,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是工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自治机关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形式,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

第三,—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循国家宪法规定的总原则、总道路,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履行它规定的义务。

第四,—切聚居的少数民族(可以构成一级自治单位的)都有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

2.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殊实质

其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二)自治地方有三种类型,它的区划、行政地位与一般国家其它地方有重大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法》开宗明义规定,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必须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域为基础。因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是单纯以民族作为自治单位的,也不是单纯以地域作为自治单位,而是两者有机的结合,缺一不可。没有少数民族的区域,不存在民族自治,只有少数民族而无一定的聚居地域,也不具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条件,不能成为自治单位。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行政单位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根据当地民族成份、民族分布、民族关系和历史状况决定。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以一个占绝对多数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建立的,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一种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并包括一些人口较少的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的,如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一种是由两个或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联合建立的,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等。有些少数民族,可因聚居地区的不同建立几个自治地方如回族,既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又有昌吉回族自治州,还有广大回族自治县等。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民族自治地方,都包含了一些汉族居民,在有的地方(如内蒙)汉族居民还占人口的大多数,有的是历史造成的,有的是现实的发展,这些均无碍于自治地方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更加有利于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学习与合作,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共同繁荣。

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地区,服从于行政区域的划分。这是根据实行自治的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地位、作用、人口多少、区域大小等情况全面考虑决定的。

(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建立的原则

1. 坚持国家统一领导的原则。

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4. 坚持少数民族聚居的原则。

5. 坚持尊重和保障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原则。

(四)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确定

民族自治地方名称的组成,不仅要反映地区特征,行政地位,而且还要反映由哪一个或哪几个民族实行自治这个基本事实。因此,《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3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区的顺序组成。”

二.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二)自治机关的职能具有双重性

民族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国家机关,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我国宪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自治机关,是地方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组织原则,组建程序大体与全国其他地方国家机关相同。

(三)自治机关配备少数民族干部是自治机关的重要组织原则

在自治机关的民族构成上,要充分体现少数民族自治和民族平等的原则。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的名额代表。民族自治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还规定了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人员。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四)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民族自治权利,是少数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区建立区域自治,管理本民族地区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依据宪法规定,它除了享有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拥有下列自治权:①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自治权。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凡是依照国家财政体制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收入,都应当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安排使用。③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工业。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⑤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工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⑥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语言文字。

第三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正确抉择

一. 民族区域自治的伟大胜利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开始就积极探索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具体道路,经过长期的实践,确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和政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充分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和巨大的成功。

二.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建国4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全适合我国民族的实际情况,它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推行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族人民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提高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它的巨大的优越性。

(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执行,实现了各民族政治平等,各民族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切实保证。政治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各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这就实现了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使各民族不论大小都能得到这一权利。因为根据我国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实行了多级的、普遍的区域自治,“一个民族不但可以在一个地方实行自治,而且可以分级在很多地方实行自治”或者

同别的民族联合,或者建立民族乡,或者选举自己的代表参政,这就保证了各个民族能在各个大小不同的聚居区普遍享受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真正实现了民族的政治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能最大限度满足各少数民族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要求,使少数民族人民以平等地位和汉族人民一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这是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党和国家在确定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时,对少数民族作了适当照顾,他们所占的名额,一般都超过了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在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一个少数民族,包括人口只有几百人的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的代表名额也都有适当的规定,保证少数民族能以平等地位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这样就充分保障了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也就有助于实现真正的平等、有利于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执行,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在历代封建王朝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在民族地区基本上推行的是“以夷制夷”的封建主义的反动民族压迫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民族团结得到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建立,不仅使各族人民得到了政治上当家作主的平等权利,使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获得了深厚的政治基础,而且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机构,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的对立关系得以解除,各民族根本利益达到一致,形成了劳动人民之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从而完全改变了民族关系的旧面貌,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执行,密切了中央和自治地方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边疆。由于种种原因,历史上中央与边疆关系时而密切,时而松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就密切了边疆与内地、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巩固了祖国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执行,调动了少数民族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开创了各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内部事务的新阶段。曾经遭受深重压迫剥削的各族人民,一旦翻身解放,当上主人,就会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各种权利的规定,使各族人民的特殊利益与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民族地区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等各方面的关系协调一致,最广泛地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积极性,使各族人民都以主人翁姿态投入“四化”建设。他们根据党的有关政策法令,自觉地把党和国家总的方针、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结合起来,采取切合实际的有效措施,积极领导广大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使各民族自治地方社会主义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

总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党和国家的总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的特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民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已经并显示出它的巨大优越性。民族区域自治使各民族各得其所,又和衷共济。30多年来,我们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伟大成就。可以预言,随着《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进一步实施,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必将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定能建设得更加完善。

三.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取得的成就

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4个自治县,有45个民族实现了自治。

四. 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一)我国散居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及特点

根据2001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共有104490735万人。截止1991年2月,我国已成立159个民族自治地方,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45个少数民族实行了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绝大多数。这就是说,在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教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七章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乡镇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方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为普及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推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校园,根据县有关文件精神,决定在X镇小学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开展活动的意义 通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无神论思想,从小学生抓起,使我镇广大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识别和抵御违法活动的能力,树立讲科学、树新风的道德情操。 二、活动的具体措施及要求 (一)活动内容 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教育。 主要内容为:《宪法》中关于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党对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政策;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对正常的宗教活动提出的要求,对非法宗教活动的界定等。 (二)活动形式 学校要结合实际,通过形象生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

方式,向学生宣传有关民族宗教政策法规。 具体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堂内容丰富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课、印发一份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小资料、办好一期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板报、搞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橱窗展、组织好一次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专题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宗教活动记录。 (三)活动要求 1.目标要明确。 通过组织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使我镇广大小学生以及学生家庭了解掌握相关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民族宗教意识。 2.工作要落实。 学校要结合实际,全面部署开展“民族宗教政策法规进校园”活动,对照要求及时制定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全面做好相关的宣传报道工作,及时上报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3.措施要细化。 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宗教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学习。对小学生,主要普及有关民族宗教的政策法规,培养他们爱国意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从小养成讲科学、讲纪律、讲道德的好品德。 对学生,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和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掌握《宪法》中关于民族宗教方面的规定,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2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课教案 授课教师:李鹏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什么。它们都有哪些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懂得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维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非常符合我国国情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热爱维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通过自己家乡的巨变,从而感受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 3、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教学重点: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2、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教学难点: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的新时代。 2、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是什么? 3、什么是“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 4、各民族平等的基本出发点、名族平等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5、我国各少数名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 6、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8、如何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9、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二、导入新课 三、进行新课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二)、学生自学 (三)达标测评 1、民族区域自治的涵义、重要性。 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以一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基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和国家的关系 (2)设立自治机关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3)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 3、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1)、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2)、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3)、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5)、保持或者改革并民族风俗习惯。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 民族问题的最终解决,要求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2)少数民族干部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有利于促进各

民族团结教案

民族团结 [知识目标] 1.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2.掌握各民族共同发展。 [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 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教学重点] 1.民族政策 2.各民族共同繁荣 [教学难点] 各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教学方法] 1.多角度导入法。本课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示例法。通过举典型例子来证明课本上的观点。 3.比较法。通过解放前后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变化,来论证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3-5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教师放磁带)“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 同学们,这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让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同学们,《团结颂》是国家民委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迎接民族工作会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而特别举办的。它气势恢弘、创意新颖,以“难忘新生”“时代风采”和“团结奋进”三个部分,展现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奋发图强奔向新世纪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教师引导]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句话的含义?大家可以讨论一

4.1 民族团结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4. 标签 政治课也可以用,党课也可以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了一份小礼物,保证你们看了会喜欢。看!这是什么?(老师拿出一张人民币)你们带了吗?如果带了就和老师一起看人民币背面的文字。除了汉语拼音外,你知道它们是哪些民族的文字吗?(依次是:蒙、藏、维,壮)想一想,为什么要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人民币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与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民币上印制少数民族文字,不仅方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民族团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老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学设计 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民族理论常识

识记部分 1.民族的含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 2.民族识别的含义: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3.民族形成的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多半也是又经济原因引起的)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 4.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5.民族的基本发展阶段: 民族的发展一般经历奴隶制民族、封建主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等基本发展阶段。 6.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 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 7.民族问题的含义: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8.民族问题与社会总问题的关系: 民族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 9.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1 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 1."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 1 2."中华民族的内涵: 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 理解部分: 1.民族的基本特征: ①共同历史渊源: 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指民族起源的族体渊源(族源)、地域渊源(地缘)等。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答案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 姓名:单位: 1、我国56 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 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 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 ) 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 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 ) A.共同血缘关系 B.共同地域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经济生活 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 ) 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 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 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 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A 共同血缘 B 共同习俗 C 共同信仰 D 共同经济生活 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 );混居程度高。 A 大分散、小聚居 B 民族多 C 居住集中 D 居住地域广 7、( )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8、( ),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A 共同团结进步 B 共同发展提高 C 共同繁荣进步 D 共同团结奋斗 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A 宪法 B 刑法 C 民族区域自治法 D 民法 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 个自治区,( )个自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培养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我国各民族的概况:我国民族结构状况→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少数民族的一般特点→我国语言文字特点→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增强热爱个民族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我国各民族的概况 三、教学难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个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写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七、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第1~2 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理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知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归纳梳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我国民族政策的总原则→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及关系→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和核心→我国少数民族享有平等权利的主要标志→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 谐的局面。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内涵→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怎样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学生不易理解的,即爱是进行点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领会党的民族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平等团结,认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做贡献。 二、教学重点:党的民族政策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怎样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的局面;怎样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 四、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指导阅读法。 五、教学准备:精读教材,把握教材思路,编撰教学思路,编写问题。

民族理论常识

高中民族理论常识知识点 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哪些基本特征?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历史渊源;共同生产方式;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共同心理认同。 2.什么是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民族识别是指对一个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我国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民族源流、相近和就近认同。 3.民族形成的条件和一般规律是什么?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品交换的发展,是民族形成的内在条件;战争、军事冲突等是民族形成的外在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带来的结果,促进了民族的形成,这是民族形成的经济条件。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4.民族的发展包括哪些方面?在我国,你认为目前各民族最重要的是发展哪一方面?为什么? 民族的发展包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的发展最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1)民族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民族发展程度的根本性标志。 (2)同时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更需大力发展生产力。 5.民族消亡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民族分化、组合、同化的过程,民族融合因素也不断出现和积累,并且经过量变到质变,最终民族将融合,民族将自行消亡。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灭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以后才能实现。 6.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涉及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是在多民族国家中,或在不同国家之间关系中经常遇到的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是在民族的活动、交往联系中发生的问题。 民族问题涉及四个方面: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7.结合实际阐述民族问题产生根源 我国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个方面。 (1)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生活环境、语言、不同的经济生活、心理状态等。各民族在接触和交往中,这些各不相同的特点和差异,便是造成民族问题的自然原因。 (2)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民族政策,以及人的行为都会导致民族问题,而这些属于民族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8.为什么说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和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的。因此,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必须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抓住历史机遇,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9.民族问题有哪些特点? 民族问题有5个方面的基本特点: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10.民族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社会的进与退,个人的福与祸。 1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联系越来越多,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也越来越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各民族的交往、了解、亲近和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社会条件,使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共同生活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些都使民族间的共同因素逐渐增多。 表现在:第一,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第二,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第三,各民族间的相互信任增多第四,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第五,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识增强 12.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特点、民族差异仍将长期存在。请你说说为什么?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题

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测试姓名:得分: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3分)1、我国56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团结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能够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和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民族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D)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B.各民族大杂居和小聚居的分布特点C.民族地区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多层次性D.各族人民积极拥护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2、当今世界,前南斯拉夫、俄罗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为民族问题所困扰,而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其根本原因是(D)A.我们的民族团结是以汉族为核心的 B.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C.我国各民族已消除了事实上的不平等D.我国实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3、少数民族歌曲体现的民族特征是(C)A.共同血缘关系B.共同地域C.共同心理素质D.共同经济生活4、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导致国家动乱,局势不稳,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这主要是因为(C)A.我国没有民族矛盾B.我国的民族矛盾不会引起社会动乱C.我国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D)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A共同血缘B共同习俗C共同信仰D共同经济生活6、我国的民族特点是:人数多;(D);混居程度高。A大分散、小聚居B民族多C居住集中D居住地域广7、(D)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A毛泽东B周恩来C邓小平D江泽民8、(D),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A共同团结进步B共同发展提高C共同繁荣进步D共同团结奋斗9、我国(A)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A宪法B刑法C民族区域自治法D民法10、全国民族自治地方目前共有5个自治区,(A)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A30B29C40D3211、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C)个少数民族。A8B9C10D1112、(B)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A1991年B1993年C1992年D1995年13、(B)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A.解放思想B.改革开放C.科学发展、社会和谐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A)。A.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事务的权利B.高度自治,繁荣稳定C.民族平等,共同繁荣D.民族团结,国家统一1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C)。A.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C.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联盟16、我国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条件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保持祖国的统一 D.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7、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A)。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D.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18、成吉思汗的历史业绩是(B)。A.起兵反抗辽的压迫B.建立蒙古政权C.定国号为元D.灭亡南宋19.《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是(B)。A.坚持“九二共识”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两岸经济合作和交流D.坚持两岸互信互利20、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是(C)。A.共同繁荣B.民族区域自治C.民族平等团结D.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二、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2分)1.炎黄两帝被称为汉族和一些民族的祖先,这些民族自称为炎黄子孙。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3.最早建立的自治县是1950年5月6日成立的**省天祝藏族自治县。4、被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于2006年7月1日通车。”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简答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1、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什么?答案: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胡锦涛同志指出,我国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什么?答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3、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案:“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第11课《民族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三、教学方法: 1.提问探究法。 2.材料归纳法。 3.小组活动法。 4.讲述法、讲解法。 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爱我中华》。这首《爱我中华》是我国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讲授新课: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提问:(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举班级的例子。班级绝大多数同学是汉族,请问班级里哪位是少数民族同学?你知道你们民族主要聚居在什么地方吗?) 这种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交往、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密切往来,相互吸引,互相依存,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新中国建立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首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历史上各民族进行了哪些友好的交往?

民族政策常识教案5

第五课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2、能力目标:结合课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及关心国家大事、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牢记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并为各民族地区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教学重点: 1、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3、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 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提问法、举例法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党和国家不但确定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根据我国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积极为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政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讲授新课: 1、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的背景 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生答后师归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科、教、文、卫等事业还相对落后,与东部差距较大。因此,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改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先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方面。 2、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引导过渡: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呢? 指导学生看课本,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作出回答。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要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差距,一时难以办到,同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 (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主要采取人才支持、援建项目、合资经营、联合生产、联合开发、补偿贸易等方法。(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要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早到因地制宜,区别情况,扬长避短,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宣传

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团结教育知识宣传 1、什么叫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予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2、我国有多少个民族?我区、我市民族基本情况怎样? 我国共有56个民族。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10449万多,占全国总人口的8.41%,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所以习惯上把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宁夏常住人口为6301350人。其中汉族人口为4,069,412人,占64.5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31,938人,占35.42%,其中回族人口为2,190,979人,占34.77%。中卫常住人口113.35万,境内分布汉、回、满、蒙古等21个民族,回族人口占34.6%,属典型的民族聚居地区。 3、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民族平等的权利有哪些? 民族平等的含义是:(1)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3)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 民族平等的权利有:(1)政治权利:①平等权;②参政权;

③民族区域自治权;(2)经济、社会、文化权利:①管理经济建设自主权;②享受国家帮助发展经济权;③保持、改革和发展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自由权;④宗教信仰自由权;⑤受教育权;⑥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权。 4、民族团结所包含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5、国家对民族平等团结有哪些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1)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图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2)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

供销科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活动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和我县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结合当前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和任务,为扎实开展好此项活动,进一步普及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推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结合实际,供销科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视察工作时的讲话和在全国第五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法规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昭苏马场做出积极贡献。 主要目标:通过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和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民族宗教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进一步提高我科各族职工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二、主要内容 结合“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和“民族团结教育年”活动,一个月时间内集中开展以党的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民族宗教基本知识为主的四项基本教育。 (1)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实践历程、民族问题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五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宗教理论:宗教及其社会作用、宗教的起源和发展、宗教的功能和社会作用、宗教的消亡、宗教问题理论和中国宗教问题、宗教问题的三性等。 (3)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杂散居地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政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发展少数民族

民族平等政策教案

第一课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并懂得民族平等政策 2、知道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3、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明白并掌握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 发展的重要保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利用所学的民族平等政策知识去辨识日 常生活中的现象,努力去维护民族的平等。教学重点: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也得到实现并不完善,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 新课: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阅读全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什么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核心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并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目标,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所以我国一直在努力做

好民族平等,维护好各民族的权益,尤其是少数民族的。 学生活动二:探究与体验 想一想:1、你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哪些本民族的人大代表? 2、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均有人大代表,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教师(总结):这正说明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落到实处,保证每个民族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权益。 学生活动三:考一考 思考:国家为什么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并总结,因为这是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要求,这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上的平等性,从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四: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接受教育,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等等;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义务。) 学生活动五: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来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权利平等?(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并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内民族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所以要实现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当然也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课堂小结: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平等政策,知道了它的含义、核心内容、特征,以及它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学完了这一课,更多的希望大家将它们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尽一份力。 作业设置:课本P3思考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