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优化课堂提问方式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上着力。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这不但能达到理解、巩固新知识的目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幅射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幅射式提问就是抓住新知内容的本质与核心,围绕与它有关的旧知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学生在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后,可这样提问:(1)联系我们过去学的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想一想它们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异同点?(2)联系我们前面学过的“分数、除法与比的关系”的知识,谁能用商不变性质、分数基本性质来说明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提问,不但揭示了知识间的內在联系,而且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掌握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渐进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渐进式提问就是甲问题是乙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乙问题是甲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有很强的逻辑性,能有力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如:学习小数乘法 4.38×1.3时,在小数乘以小数法则推导过程中,可这样提问:(1)这道题被乘数和乘数各有几位小数?(2)怎样使被乘数和乘数都变成整数?这时,积会发生什么变化?(3)要使积保持不变,应如何处理积的小数点的位置?(4)你能根据刚才的计算过程,说说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吗?这四个问题层层深入,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概括出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法则,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矛盾式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解题反思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反思的过程是元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反思是一种学习方法,反思是一种学习习惯,反思的目的就是实现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反思性学习习惯,对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至关重要。高中学生对数学进行解题时,通过对解题方法的反思,能够形成对知识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因为反思数学解题过程符合“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因此,养成数学解题反思习惯是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提高的根本途径。本文结合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实际,简要阐述反思性学习对数学解题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解题训练基础之上的。为此,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能力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概念性反思。数学知识点是丰富的,高中数学的例题也是灵活多变的,同样的一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采用不同的题型来命题,于是,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应对的根本。对概念进行反思,从错误的解题过程中反思解答思路出现问题的角度。比如讲到向量的数量积时,要让学生反思其与绝对值的概念有什么区 别。反思基本概念,反思常用公式,对于学生解题能力 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对知识点的横向反思。高中数学包含的知识点非常多,因此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为此,对数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归类,能够实现对各相关联的知识点全面而系统掌握。例如我们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不同类型的函数时,通过对其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反思性学习,搞清楚各函数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然后从其图像、单调性等方面对这些函数进行深刻比较和记忆,对解题大有裨益。 3.对解题思维角度进行反思。高中数学扩展了对学生解答数学题的范围,常用的数学方法有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元法等,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也需要用到归纳和猜想、特殊到一般等思维方法,有时还要用到函数与方程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归零思想等。在解题时,不同方法和解题思想的应用范围又不尽相同。因此,掌握有效的数学解题方法需要通过多次的反复训练和总结,并用反思来加以巩固。 二、在解题过程中加强问题型反思训练 1.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能够告诉我们在解题时遇到哪些问题,通过反思解题思路,与其他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多方比较,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已知条件中寻求未知答案的能力,及时总结解题技能,从解题训练中积累解题经验,提高自己的解题效率。 2.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很多学生认为,解答出正确结果就可以结题了。其实,数学的奥妙在于准确,通常情况下对解题结果进行反思,可以让我们从结果中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如有的方程的根

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小学生思维品质及其培养 一、概念 思维品质,又叫思维的智力品质,是个体思维活动智力特征的表现。思维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主要反映在思维的智力品质的差异。 思维的智力品质包括四个主要的方面,即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 当然有人主张还应包括思维的批判性等特性,其实思维的批判性等已包含在前面四个特性之中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是完整思维品质的构成因素,它们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思维的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是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三个品质,独创性是思维智力品质的最高表现。 二、各种思维品质的培养 (一)思维的深刻性及其培养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而不被各种表面现象迷惑。集中表现为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从而预见事物的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在数学上,主要是数的概括能力、命题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公式定理的理解能力、数学法则的运用能力等;反映在语文上,主要表现为概括中心思想、总结人物性格特征、归纳写作特点等等。以数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思维深刻性。 1、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重点应放在提高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 在数学中,思维的深刻性包括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用法则能力等。其中数学概括能力是其他几种能力的基础。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 (1)注重数的分解组合的训练。 如,在讲“20以内的数的加法”的时候,不是简单列出几个算式1+7=? 5+8=?……而是给出一个结果如10,让学生自己去组合算式,学生可以得出诸如1 1 1 7、1 1 2 6、1 3 3 3、2 2 2 4、2 2 3 3等等很多的算式,这实际上就是培 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的体现。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机械的算式,而是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数,理解加法。 (2)注重演绎和归纳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教学“圆的面积”时,除了像课本上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用这些近似的等腰三角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从而得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把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这些图形的面积与圆面积有什么关系?利用这些图形能否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学生统一了认识: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等份后,还可以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根据这些图形与圆的关系,也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类似活动,使学生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通过实践去感知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而且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案例二: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让学生去面临问题,在问题的唤起下,

产生求知情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设计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1、10、1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接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这三个数分别是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怎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学生陷入沉思,认真思考后,得出了多种答案: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此时教师又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思维更活跃了,纷纷发表了不同意见: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我接着说:像1、1.0、1.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研究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反思与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直是贯穿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也是数学教学的落脚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多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我们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别出心裁”,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采用自由、开放的教学手段。 只要一个个新的教学知识融入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之中去,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就会积极去探索,去创新。否则,则会对数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总汇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途径总汇 一、变“快思考”为“慢思考” 细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每一环节都步履匆匆,忽然而来,倏然而过,没有时间驻足,没有时间留连,没有时间沉思。 往往教师一提问就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话音末落,学生便急不可耐地要报出答案。我们不以为非,还沾沾自喜地认为,课堂教学节奏快,效率高,学生思维灵活等等。 其实,这些快的背后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及思考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消化、整合、生成,只是停留在“快言快语”,而不是“快心快思”。 “慢中有真味”。从知识形成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必然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 学习也需要一个过程,如中国古代学者就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过程。 从思维的一般过程来看,要经历的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能力来看也是各有差异,有的学生是“慢热型”的,需要时间的等待与培植,急不可待的做法可能会干扰他的内心秩序与思考系统。 二、变“闹思考”为“静思考” “闹思考”是以表面的欢乐、热闹来掩盖内在的浅薄与缺乏底蕴。 以表面的生动、活泼来遮蔽生命内在的舒展与精神力量沉潜的凝聚;以身体的活动、感官的娱乐来刺激一些生理性的本能反应,看似在组织学习,实则在稀释智慧的含量与思考的浓度。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 只有这种学习,才能真正促成青少年的自觉活动,激发其心智,形成其对认识的渴望等,最终使他们从掌握真理中获得愉悦,作为对艰苦努力的报偿。 三、变“暗思考”为“显思考” 课堂教学对于思考一直处于“暗箱状态”,学生有没有思考,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思考到什么程度,基本上没有细致而明确的关注。 如何化暗为明,化隐为显,逐步增强思考力训练的可控性与实操性,这是至关重要的。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我们建议要设计“先自己阅读思考,然后写下来,接着同桌交流,或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丰富、补充、修正”这样的环节。 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思维的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实现从自我到他者再到新自我诞生过程,完成学习与思考的内化与外化,外化与内化,内化互化互生的过程。 四、变“弱思考”为“强思考” 弱思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学习的任务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几乎没有难度; 二是以个别优秀的学生的思考来代替全班学生的思考; 三是教师越俎代庖,直接将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呈现给学生; 四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经历完整的思考过程,而是在教师的步步诱导下,按章办事般地进行所谓的“思考”,结果不过是碎片化的思维;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 的培养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提高学生解题元认知水平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对数学方法运用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质变。 数学反思能力 培养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是提高学生解题元认知水平的需要、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对数学方法运用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学生对解决问题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质变。那么,如何培养高中升数学解题的反思能力呢 一、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一)积极反思,查缺补漏,确保解题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解数学题,有时由于审题不确,概念不清,忽视条件,套用相近知识,考虑不周或计算出错,难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即学生解数学题,不能保证一次性正确和完善。所以解题后,必须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价,对结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可是一些同学把完成作业当成是赶任务,解完题目万事大吉,头也不回,扬长而去。这种错误思想和做法,像蛀虫一样严重蛀蚀着学生的思维品质,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解题反思的积极意义及其重要性,必须引起师生在教学中的足够重视。 (二)积极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纵横交错,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途径繁多,但最终却能殊途同归。即使一次性解题合理正确,也未必能保证一次性解题就是最佳思路,最优最简捷的解法。不能解完题就此罢手,如释重负。应该进一步反思,探求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问题,开拓思路,勾通知识,掌握规律,权衡解法优劣,在更高层次更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摸索、总结,使自己的解题能力更胜一筹。 (三)积极反思、系统小结,使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的应用规律条理化,在解题中应用自如,有的放矢。 不少同学做题,易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铁路巡警,各管一段"的毛病,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脑海一片空白。如果进行解题后反思,对重要数学方法、公式、定理仿上依法炮制,长此下去,肯定对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脉络清楚,运用规律了如指掌,解起题来得心应手,解题能力大有提高。 二、高中数学解题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 1、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解题反思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学生自己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整个解题反思过程的核心,也是提高学生解题反思过程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普遍偏低,认为数学知识内容是枯燥、乏味的,从而造成他们对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

关于培养思维品质的研究

关于培养思维品质的研究 课题研究一般要回答四个问题: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办”,四是“怎么样”。就本课题而言,就是要回答这样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思维品质?——进行概念界定;二、为什么要研究思维品质?——陈述研究背景;三、怎样培养思维品质?——提出培养思维品质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和方法;四、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和方法以后有哪些效果?——结果分析。 一、关于“是什么” 什么是思维品质,尚未见到统一的科学的定义。但是思维品质可以包含以下特征: 1、准确性和深刻性——思维精度方面的特征;

2、敏捷性和流畅性——思维速度方面的特征; 3、变通性和发散性——思维广度方面的特征; 4、条理性和清晰性——思维逻辑规范方面的特征; 5、坚持性和批判性——思维独立性方面的特征; 6、自审性和自察性——自省思维的特征。 (请老师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概括为六个方面的特征?这样的概括是否合理?这六个方面是否覆盖或基本覆盖了思维品质的特征?它们的内涵相互之间是否独立?) 与六个方面特征相应的学习行为举例: 1、正确性和深刻性:自主性的阅读认知材料(语文、数学、科学等),能够正确回答规定的问题。 2、敏捷性和流畅性:引进时间这个变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所花的时间

越少越好;直觉思维——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迅速调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结果提出猜想(假设),然后的对假设进行论证。 3、变通性和发散性:多元解读,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如一题多解)。 4、条理性和清晰性:能够正确把握认知材料的逻辑结构,并能够进行条分缕析地陈述。 5、坚持性和批判性:不迷信、不盲从、不苟同,对不同的观点、意见能够鉴别其优劣高下,坚持以自己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 6、自审性和自察性:这是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人的思维有两类:对外的思维和对内的思维。对外的思维是解决外部知识和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叫“智慧技能”。对内的思维其对象是思维本身,即思维的自我审核、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对内的思维叫“认知策略”(元认知、反省认知)。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古人云:“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讲多思、善思、深思对于人们行为的成败极为重要。思维是人脑所特有的功能,因此,思维能力又可称之为“脑功”。作为一名机关干部,要具备较强的说功、做功和写功,但绝不可忽视强化自己的“脑功”,因为说、做、写都离不开大脑的思维,而且说、做、写的质量又都与大脑的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所以,机关干部必须不断加强脑功修养,优化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一、机关干部特有的思维品质 机关干部除了应具备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品质之外,还应有其独特之处。根据机关工作的需要,机关干部还必须具有以下四种思维品质。 一是“越级”思维。“越级”思维是指站在自己的上级、甚至上上级的位置上去思考问题。因为机关干部要给党委、首长当参谋,如果不站在上级党委、首长的高度考虑问题,而只是站在本部门和个人业务工作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多只能对分管的业务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不可能对全局性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好比一个人观察地形,当他站在山顶进行观察时,他就能把周围的地理位置看得一清二楚;如果他站在半山腰或山下某一地点进行观察,那么他看到的只能是局部的狭小地域。因此,提高一级想问题是机关干部必备的思维品质之一。 二是“超前”思维。在受领任务之后、领导作出决策之前,机关干部根据工作进程和事物发展趋势,根据领导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总的意图,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思考谋划,准备好意见和建议,一旦领导需要即可立即提出。这就是机关干部的“超前”思维。离开了超前思考,对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认识不清,就很难提出对领导有新的启发和重要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就会落后于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工作节奏。有的机关干部在接受任务和遇到问题时,不是自己先想点子、拿主意,而是先问领导怎么办;对下一步的工作,不是主动提出如何办,而是领导叫怎么办就怎么办。这种只会听招呼不会搞预测、只会跟着跑不会先探路的机关干部是做不好机关工作的。 三是“同步”思维。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机关干部考虑问题都跑在领导前面,也不能要求机关干部对每一个问题都想在领导前面,但最起码要与领导的思路同步。要想做到与领导同步思维,必须注意三点:一要注意围绕领导者的主要职责思考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尽管日常事务很多,但他最为关注的是自己所负责的主要工作。机关干部只要围绕领导的主要职责多用心、多思考,就能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遵循小学生特点及思维品质的发展,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供商榷。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些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提高解题的有效性 教育话题 07-21 07:01 一.提出问题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经常有这样的教学体会:平时讲过做过的题目,可是到考试时,依然有一部分人不会做,若将条件少许做一些变更,则就更做不出来了。通过在班级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课堂上老师讲的例题一听就懂,课后自己独立解题时就不知从何下手。这说明在课堂上听懂了,并不代表课后会解题,如果是遇到新题型,就更无所适从了。本文针对这一现象作一细致探讨,借以抛砖引玉。 二.反思 1.从心理学上分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记忆与感知、思维等心理活动一样,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是,它不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就是说,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理论,学过的知识都可以保存在头脑里,并在相应的刺激影响下,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记忆从形式上可分为机械记忆、理解记忆和概括记忆。不同的记忆形式保持的时间也各不相同,而且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导致了记忆的时间会不尽相同,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在识记的最新时间内遗忘的最快,以后逐渐变慢,在最后的一段时间几乎不会遗忘。如果一个知识点恰处在遗忘的范围内,从而也就不可能使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数学问题。 2.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 不少学生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性,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做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的听课任务,顾此失

彼,被动学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长期下来,自己的数学能力不会有什么大的提高。 众所皆知,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生受益,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很难改掉。学习也是这样。上课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去及时巩固导致学习质量下降。做作业又喜欢死套公式、机械模仿、死记硬背。处理练习不讲究速度,慢慢腾腾,做完了又盲目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别人讨论问题缺乏自己的思想,有较强的依赖性。这样的学习习惯既降低学习效率,又无法培养出自己思维的敏捷性。 3.讲清、听懂、掌握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教师的清晰透彻带有启发性的讲解是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先决条件,然而,教师讲的清,学生却未必听得 懂,往往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却如坠云雾,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一来教师讲得再清楚,对学生也未必起作用。 波里亚曾经说过:?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当然重要,然而学生想什么更是千百倍的重要,思想应该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起一个助产婆的作用。?仅就习题教学而言,如果不能很好地发挥例题的榜样及培养功能,教师只注意娴熟地解题,不重视充分暴露教者的思维过程,学生悟不出解题思路及技巧,产生不出求解欲望,掌握所学知识就是一句空话,即使掌握也不会太持久。 三.解决策略 1.要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受挫折产生疑问,不断总结,

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如何培养 发表时间:2012-09-07T08:42:12.93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李云升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 广西北流市六麻镇初级中学李云升 实施创新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贯彻创新原则,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使学生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呢?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热情鼓励学生主动质疑批评,创新思维的培养就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 1 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读解课文,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文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带来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带来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主体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2 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其特点是具有生动的再造性或独特的创造性。康得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邀游宇宙,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借助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就能借助于想象的创造精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神思自由的创新境界,得到了创新训练,培养了创新能力。 3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批判 目前,一些语文教师,受落后教学观念的支配和考试制度的影响,在语文教学中照搬教参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唯一、统一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批判的训练,致使学生为权威所困,拜倒在名人脚下,不敢有半点“越雷池”的非分之为,扼杀了学生在读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创造性萌芽,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爱思考、善质疑、敢批评,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由于思维定势力的影响,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另作新解推翻原说。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善于发现,勇于探索,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的火花呢?首先,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要树立起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在学习方法上,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让学生注意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到底是否真有道理,经过比较,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在思考问题对。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不仅从正面设想,也从反面进行设想,提出新的看法。最后,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钻得进去,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还要引导学生跳得出来,运用发散性和灵活性的创造思维触角,从评判、辨析、质疑、引申和发挥等角度来审视,善于从貌似正确的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错误之处,敢于否定其中的“是”,揭示其中的“非”。 苏霍姆林斯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如何通过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如何通过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 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优良思维品质的养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 反思是对思维结果进行检验和再认识的过程,是自觉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考察、分析、总结、评价、调控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知过程中强化自我意识,进行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引导学生反思能促使他们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思考;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 下面探讨如何通过解题反思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与广阔性. 一、通过解题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辨别是非,评价优劣的一种思维品质. 通过解题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错误. 但找出错误还不是目的,重要在于纠正错误. 解题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出现了片面性和表面性时,教师不应批评和斥责,相反地,应注意及时鼓励、引导、启发,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例1 若sin α = ■,sin β = ■,且α,β为锐角,求α + β的值. 学生通常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α,β为锐角,sin α = ■,sin β = ■. ∴cos α = ■,cos β = ■,∴cos(α + β)= cos α cos β - sinα sin β = ■ . 又0° < α + β < 180°,∴α + β = 45°. 解法二∵α,β为锐角, sin α = ■,sin β = ■,∴cos α = ■,cos β = ■. ∴sin(α + β)= sin α cos β - cos α cos β = ■. 又0° < α + β < 180°,∴α + β = 45°或135°. 这两种解法中解法二的同学占多,因为学生习惯先考虑正弦. 教师可有意让两种解法的代表上台板演,然后让学生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不同的答案呢?

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

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巴班斯基研究证明,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有很高的相关度。良好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思维敏捷、灵活等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 思维的敏捷性从低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如教学口算时要逐步提出适当的速度要求。教给学生一种计算方法,经过一定练习后要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以便于进一步提高计算的速度。例如,教9加几、8加几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得数与第二个加数有什么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想一想怎样能很快算出得数。培养思维敏捷性,要注意要求适当,向学生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能使学生过分紧张。 思维的灵活性也要从低年级起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途径:(1)对于一些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可以加强对比练习和混合练习。例如,加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够随着数目和运算符号的变化迅速地确定解题的方向。(2)加强变式练习,既可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的正确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低年级教学长方形的认识,要出现摆放的位置不同的长方形;中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要有把不同的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的情况,还要有一些不均分的情况。(3)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练习,如低年级让学生找出加法表、减法表、100以内数目表的排列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一个角度迅速转向另一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4)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教师教给某一种计算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说出或使用自己的算法。有些应用题,鼓励学生想出不同的解法,并且比较哪种简便。有些题还可以让学生找出多个答案,如5+()<9。这些练习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发散思维的成分,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但是教学时要注意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恰当地结合起来,不必要求学生举全,而要弄清和掌握基本的、简便的方法,否则会浪费时间,反而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关注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在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被轻视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课堂上教师重视思维结果,忽视思维过程;或是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未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是教师的提问虽然引起了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思维展现往往是歪的、错的,教师没有抓住错机去推行鼓励学生自我纠错或发动学生寻错、议错、改错的举措,而以教师“抢注”的方式代替,学生的思维被“斩断”于萌发时期,久而久之,代替的是懒于思考依附他人或错误的定势。二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优秀生的思维过程代替。课堂上优秀生说得多、齐答多,久而久之,中下生就在那里静候,等待别人的回答、做题,稍勤快的学生抄而做之、抄而仿之,懒一点的学生干脆什么都不动了,思想走神或呆在课堂里。三为思维过程被学辅书代替。现在的学辅书大量充斥,亲眼目睹我们有些学生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第一时间不是自己动脑而是去翻学辅书,寻求现成的答案,当问题与学辅书上不相符时,顿时就呆在那里。就拿查字典来说,字典是工具书,查字典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但学生懒于查字典,以课课通等学辅书代替查字典的过程,不但遏制了自我的思维过程,连用好工具书的能力也被取代了。 有效的课堂必须凸显学生思维展现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不断激活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加强互动交流中的思维力度 新课程强调互动、合作和交往。但是我们要深化课堂的思维状态,必须加强小组合作的思维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而不是叽叽喳喳,探究有形无实,交流浮于表面。 合作学习的精髓是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我是怎么思考的;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我有什么想法,大家互相交流,这叫分享彼此的经验、彼此的思考和彼此的智慧。例如,合作中互助,你这个不懂我讲给你听听,我有困难你帮助我;合作中相互欣赏,你这个想法真棒等。如果有这样基于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那么这个合作肯定是有内在吸引力的合作,是充分展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合作。 在实践中很多合作学习的案例充分说明了它对于学生思维展现是锦上添花的。例如我在上人教版三下语文《燕子》一课时,“燕”这个字的教学,就让我引发了思考。以前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书写的。先展示“燕”字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燕子的外形,然后用简笔画的方式画出:“燕”字的上部分是燕子头部,不要忘了下面的一短横;中间部分“口”是燕子的身体;分开列在口字两旁的部件像燕子的翅膀;四点即是燕子的尾巴。教学后自我感觉这样的教学从实物图引入,把这个字用燕子的身体部位来记忆很是形象,学生记忆也非常快,颇为满意。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的体验。”此语让我思绪万千。上述案例似乎精彩,但学生是被学的。怎样突破这个瓶颈呢?我们又重新定位――“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重新预设了小组合作的学“燕”字的接力赛。我在黑板上画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素质,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明确的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引奇激趣——迎接创新的使者 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在教学中,兴趣又往往表现为一种好奇心,有好奇心才会有深刻而独特的思维方式,才会有发明创造。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迎来创新的使者,拉开求知的序曲。 1.巧设悬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迸发创新因素,获得新的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赤壁之战》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80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3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得落花流水呢?这一巧妙的提问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学习的热情高潮,兴趣油然而生。 2.创设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在教学中,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录音、挂图等来创设特定的情境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控,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引导学生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感氛围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如《雾凇》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雾凇图,教学的开始,教师播放录像(雾凇景象),向学生展示雾凇的奇特和壮观,使学生在欣赏雾凇景色美丽的同时,激起求知的欲望。 3.联系实际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教师可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激趣、导语激趣、活动激趣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诱导质疑——催生创新的萌芽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为了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遵循小学生特点及思维品质的发展,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供商榷。 一、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情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情趣。如教学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例:9+2运用凑十法,引导学生观察例题的实物图和图解,结合操作活动。“想:9加1得10,10加1行11”。9+2=11的思路,再引导学生把思路迁移到学习例2:9+3、9+7。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在一些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适当创设一种“人为障碍”的现象,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如教学第二册“元、角、分的认识”。老师在黑板写1、10、100,然后问:谁能在每个数后面加上单位名称,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这时学生对问题感到新奇:100总比10和1大,怎样用等号连起来呢?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学生陷入深思!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到本节课教学的内容上。 2、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思维的自觉性 (1)读说训练

小学生好说好动,善于模仿,开口读的记忆方法比默记的效果好,多种感官同时参加学习的效率高。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情况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反过来,由于语言的经常磨练,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在学习上的这此有利特点和根据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辩证关系,注意加强说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的有效手段,在于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说算理、讲思路。 (2)说理训练 计算与解答应用题,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说理训练。如14—9=?要求学生不仅能正确迅速说出得数,还会讲出是这样想的:9加5得14,14减9得5。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开始解答简单应应用题时,就要注意指导学生读题训练,如第二册第90页例6:“有黄花5朵,红花比黄花多3朵。红花有几朵?”图示是实物图和文字表达的长方条形图结全。图分成哪两部分?怎样算红花的朵数?”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直观图示和操作活动,按照“想”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依次说出:红花的朵数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与黄花同样多的5朵,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3朵;要计算红花的朵数,就是把红花中两部分的朵数结全起来。 (3)表述整数四则坚式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能根据法则,结合竖式计算,口头表述演算过程。有条理的边想、边说、边算。既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法则中顺利步入运算之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 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多媒体: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多媒体技术不是各种信息媒体的简单复合,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类型综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代表数字控制和数字媒体的汇合,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计算机的使用领域,其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管理、学校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广告、军事指挥与训练、建筑规划设计,甚至家庭生活与娱乐等领域。而多媒体系统却不只是单一的一门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这个概念说明多媒体的特点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展示性走向交互性与可控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