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
第七章 情感与意志

第七章情感与意志

本章要点:

1、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情感的功能,情感的种类

3、意志的概念,意志行动的特征

4、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5、意志行动的分析

6、情感、意志与教学

小栏目7—1

第一节情感的概述

一、什么是情感

(一)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对接触到的复杂的客观事物总是抱有不同的态度,并以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体验和外部形式表现出来,人学习顺利时感到喜悦,遇到不幸时感到悲痛,面临危险时感到恐惧等都是不同的情感表现。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对情感的涵义作一阐述。

首先,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客观事物是人们情感得以产生的源泉。世界上不存在无缘无故的情感,和煦的阳光、清凉的海风,会使人心旷神怡;而拥挤的公交车、欠债的通知单,会使人焦虑紧张。

其次,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例如,在一般情况下,车声、铃声不能引起我们的情感体验,但当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讨厌;当你急切地盼望下课时,电铃的响声就会使你感到特别愉快;

当我们站台久侯来车时,公共汽车驶来的声音就会使我们非常高兴。这都说明客观事物是否能引起人的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凡是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就会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当客观事物一方面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妨碍了人的另一种需要的满足时,则会引起复杂的情感体验,如悲喜交加、啼笑皆非、百感交集等。总之,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是情感产生的中介。

第三,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某种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是情感产生的直接原因。即便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定的,但由于人的认识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如被动吸烟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就与人们对吸烟危害的认识有关,认识越深刻,就越会对吸烟和烟雾感到厌恶。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前面我们所讲的情感实际上包括了情绪和狭义的情感两部分。情绪和狭义的情感(简称情感)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情绪一般是指个体在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境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情感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与客观事物关系后而产生的稳定、深刻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人的感情世界是由情绪和情感所构成的统一体,二者有紧密的联系,很难加以严格的区分,只能从不同角度对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加以说明。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情绪通常是有机体在生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体验。例如,饮食会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体验,危险会引起恐惧的体验等。情绪是低级的、是人类和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例如,人对交往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美的需要、事业上获得成就的需要等满足与否所引起的体验都属于情感。情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高级的、人所特有。

(2)情绪具有情境性和短暂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总是带有情境性,一般由当时的情境所引起,容易迅速减弱,经常随情境改变而改变;情感则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孩子的顽皮可能引起母亲的确愤怒,但每一位母亲绝不会因为孩子引起的一时生气,就失去对孩子的母爱,母爱是一种情感,它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3)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和深沉。情绪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比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怒不可遏、暴跳如雷等;情感则比较深沉,而且常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回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情绪一旦发生,

其强度较大,且伴随机体生理上的变化,甚至使个体一时难以冷静或难以控制;而情感一般不出现上述情况,她始终处于意识支配之下,强度比较小,深沉而内隐,生理变化也不太明显,常常出现内心激动而外表不动声色的现象。

(4)情绪发生较早,情感则发生较晚。情绪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心理学家林传鼎对500名新生儿的观察发现:新生儿就具备了情绪体验,最初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到3个月末,就有欲求、喜悦、厌恶、岔急、惊骇、烦闷等六种情绪反应;情感发生较晚,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是相对的,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绪的支配。例如,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会感到兴奋和喜悦;如果祖国受到敌人的侵犯,会无比愤怒;在祖国处于为难的时刻,又会表现出十分忧虑的情绪。为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形形色色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情感。也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常常交换使用。

二、情感的功能

(一)情感的动力功能

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情感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即它对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都起着推动作用。有时我们会努力去做某件事,只因为这件事能够给我们带来愉快和喜悦。从情感的动力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情感和消极减力的情感。快乐、热爱、自信等积极增力的情感会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推动人积极地行动,产生强烈的动力作用;而恐惧、痛苦、自卑等消极减力的情感则使人精神不振,心灰意懒,会降低人们活动的积极性,产生阻力作用。有些情感同时兼有增力与减力两种动力性质,如悲痛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化悲痛为力量。

情感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感的表达能够直接反应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感也被视为动机潜力分析的指标,对动机潜力的分析可以由对情感的分析获得。例如,当面对应激场面时,个体的情感会发生生理的、体验的以及行为的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告诉我们个体在应激场合动机潜力的方向和强度。当面临危险时,有的人头脑清晰,沉着冷静地离开;而有些人则惊慌失措,浑身发动抖,不能有效地逃离现场。这些情感指标可以反应出

人们动机潜能的个体差异。

(二)情感的调节功能

情感的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功能。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1、促进功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就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就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2、瓦解作用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考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三)情感的信号功能

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能通过表情外显而具有信号传递的功能。一个人可凭借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心理学家阿尔伯特(Albert)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特别是在言语信息暧昧不清时,表情往往具有补充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表情准确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表情去辨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

表情可以分为三种:

1、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面部肌肉和腺体的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人的面部表情千差万别,表达面部感情的器官有眼、眉、口、鼻以及面部的皮肤肌肉。如哭泣时,

眼部肌肉收缩;悲哀时,眼、嘴下垂;愤怒时,眼、嘴张大;盛怒时,横眉瞪眼,紧握拳头;羞愧时,面红耳赤;震惊时,面色苍白等。面部的这些表情动作显示了人的各种情绪状态。

2、身段表情

身段表情是指由躯体的姿态变化所表示的情绪状态。其中以手、足的动作最明显。高兴时,手舞足蹈,拍手鼓掌;悔恨时,捶胸顿足;焦急时,两手相搓等。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身段表情上存在差别。例如,有的国家摇头表示赞成,点头表示反对;而有的国家正好相反。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是指由言语的声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所表示的情绪状态。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者的声调、节奏、速度、音色等方面的不同,往往可以使人就说话人的情绪做出相当准确的识别,而听话者的感受也因之而有很大差异。悲哀是语调低沉,语速缓慢;喜悦时语调高昂,语速较快。

(四)情感的感染功能

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一个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功能。当一个人生情绪时,可以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觉察,并引起他人相应的情绪反应。例如,你走在大街上,看见有人被车撞伤,在路边痛苦的呻吟,你自己也会产生难过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情绪能引起另一个人完全一致且咎由自取相当强度的情绪,我们称之为情感共鸣。其实,这是最典型、最突出的移情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原先情感。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

(五)情感的身心保健功能

情感的身心保健功能是指情感对一个人的身新健康有增进或损害的效能。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个系统活动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提高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效率,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绪情感状态的长期存在,使人惶惶不可终日,使由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久久不能复原,其结果必然降低人体抵抗细菌和其他引发疾病因素的能力,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疫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第二节情感的分类

人的情感是丰富多彩的。根据不同的标准,情感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情感。

一、基本情绪(原始情绪)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不同,一般可以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四种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

(一)快乐

快乐是个人目的达到或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取决与愿望满足程度,目的、愿望突然达到的程度与意外程度。快乐程度可细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

(二)愤怒

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使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愤怒的程度取决于阻力的大小及违背愿望的程度。在认为遇到的挫折不合理或被人恶意造成是,愤怒最容易发生。愤怒程度可细分为不满意、生气、激愤、大怒、暴怒等。

(三)恐惧

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是人面临危险而缺乏处理或摆脱可怕情境的能力和手段。恐惧具有较强的弥散性。引起恐惧的情境消失了,但余悸往往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民间有句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恐惧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如担心、害怕、惧怕、惊恐、恐怖等。

(四)悲哀

悲哀是个人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体验,悲哀的程度取决于主体对失去事物的价值大下的认知。悲哀的程度可细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等。伴随悲哀,人有时哭泣,从而带来紧张性释放。

二、情绪状态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持续性等,可将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一)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平时说的心情。如心情舒畅、郁郁不欢、恬静、郁闷等。心境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来看,是微弱而平稳的;从其延续的时间看,持续时间是较长的,少则几天数日,多则数年之久;从其影响范围看,它具有弥散性,不是指向特定对象,而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

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人逢喜事精神爽”就是心境的一种写照。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积极、乐观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克服困难,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益于人的健康。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悲观失望,妨碍工作、学习,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学会调节心境,做心境的主人,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十分重要。

(二)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怖、绝望都是激情的表现。激情的特点是,从其发生的强度来看,具有强烈爆发性,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心理能量在极短时间内爆发;从其延续的时间来看,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从其影响范围来看,多带有特定的指向性;从其意识性来看,具有冲动性,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例如,亲人突然逝世后的极度悲伤,重大成功后的狂喜及惨败后的绝望等,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状态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例如,暴怒是拍案大叫,暴跳如雷;狂喜时捧腹大笑,手舞足蹈;绝望时心灰意冷,神情恍惚;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人处于激情状态时,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血糖、内分泌等都会发生改变。

激情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如事业的成功、亲人的死亡、突如其来的危险等,都可以成为引起激情的原因。

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调动人身心的巨大潜力,成为激励人上进的强大的动力。例如,诗人在激情状态下写出壮丽诗篇;战士可以不怕牺牲去冲锋陷阵;运动员可以刷新运动纪录,这些都是积极性激情的体现。消极的激情则会使人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以至做出一些鲁莽行为,甚至铸成终身之恨。所以,对不良激情要在其没有爆发之前有意识地及时加以调节控制。如数数、散步、下棋、打球、欣赏音乐、找人谈心等活动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但是最根本的方法是,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加强思想修养,遇事善于分析判断,以坚强的意志克制自己。

(三)应激

应激是指在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人在工作和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突然发生的事件或危险,要求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整个机体的力量,及时作出决定,以应付紧急情况,这时候产生的特殊体验即使应激。如司机在驾驶汽车途中遇到危险的情境,意外的事故,严重的疾病,考试与事业的失败等都会使人发生应激情绪。应激的发生比激情更突然、更剧烈。在应激状态下,人可能有两种表现:一是意识狭窄、目瞪口呆、手忙脚乱、陷入困境;一是急中生智、行动果断、化险为夷、摆脱困境。应激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心率、血压、内分泌、肌肉紧张等发生显著的变化,增加活动力量,提高高度紧张工作能力,以应付紧急情境。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能够在遇到危险时,时常能做出奇迹般的行动的奥秘。但如果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会很消耗人的体力和心理能量,破坏个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就会有损人的身体健康。

三、情感的种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根据情感的内容、性质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指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总是和人依据一定道德观念对各种事物道德评价相关联的。当自己或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感、荣誉感、敬佩感、赞赏感等;反之就会产生否定的情感,如厌恶、憎恨、鄙视、羞耻等。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阶级中,道德标准是不同的,所以道德感总是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有鲜明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不过,全人类共同的道德感也是存在的,如荣誉感、责任感等。

道德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按照道德的要求,正确地去衡量周围人们的各种思想行为;同时,也可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的认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总是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相联系。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都是理智感的不同表现形式。

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人的认识活动不断深化,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动力。激励人去积极地去从事各种智力活动,并从中体会到真正的愉悦。

(三)美感

美感是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如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对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文艺作品的欣赏,对一切丑恶现象的厌恶、鄙视等都是美的体验和表现。

美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美感与人的鉴赏能力和必要的知识经验有关。其次,引起美感的感受不仅有赖于事物的外部特点,同时还有赖于事物内在的特征及其意义。第三,受人们不同美的需要所制约。同一事物,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的美感。

美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因而有不同的美感,但人类共同的美感也是有的,如“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今中外人人夸”,就是这种人类共同的美感写照。

第三节意志的概述

小栏目7—2

的意志的表现。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表现为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表现为激励和推动人们去从事达到预定目的所必须的活动;制止表现为抑制和阻止不符合预定目的的活动这两方面在实际活动中是统一的。意志是人类独有

的心理现象,是人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二、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和行动密不可分。通常把在意志支配下的行动叫意志行动。人的意志行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明确的目的性

明确的目的性是指人在行动之前就已对行动的方向、结果以及如何到达这一方向和结果有充分的认识。当一个人对于行动的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由于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能实现对人行动的支配和调节,如果离开了目的,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也失去了对行动进行支配和调节的依据,因而就谈不上什么意志。这种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行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行为区别于动物行为的根本标志。同时,意志行动的水平也是以自觉提出目的的水平为衡量标准的。行动目的越恰当、越明确,目的的社会价值越大,意志行动的水平就越高。盲目的行动不是意志行动。

(二)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随意运动是一种受意识调节的,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运动,是人在生活中逐渐学会了的动作。如画家持笔画画,运动员用脚踢球,学生举手发言等都属于随意运动。

随意运动是构成意志行动最基本的条件。任何一种有目的的行动的完成,都需要一系列相应的随意运动来保证,而且,对随意运动掌握的程度越高,意志行动就越容易实现,没有随意运动做基础,意志就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人的一切打算,愿望和目的都将无法实现。

(三)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但并不是所有有目的的活动都是意志行动。只有在目的的确立和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个体为了克服困难而付出主观努力时的行动才是意志行动。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活动,即使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也不是意志行动。例如,沏一杯茶招待客人,这不是意志行动。但是,在战场上,为了救活一个战友,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一杯水,则是高度意志力的表现。因此,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一个人的意志水平往往以困难的性质和克服困难的努力程度来衡量。

以上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共存于人的意志行动之中。明确的目的是意志行动的前提,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核心,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和手段。

三、意志、情感、认识的关系

(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

1、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的。意志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自觉的目的性。人的任何目的,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在确定目的时,要分析客观条件,回顾过去的经验,设想将来的结果,要拟定方案、编制计划,所有这些都必须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过程才能实现。因此,离开了认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志活动。

2、意志也对认识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要认识,要探究,就要不畏劳苦,不怕困难,这就需要人的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了意志行动才能使人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入和持久,如观察活动的组织、有意注意的维持、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开展等,都离不开认得意志努力。

(二)意志和情感的关系

1、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活动的阻力。积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推动作用,会增强人的意志;消极的情感对人的意志活动起阻碍作用,会削弱和瓦解人的意志。如人们在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时,积极的情感就成为以资鼓励行动的强大推动力。如果从事自己不乐意去干的活动时,“不乐意”的情感对于这项活动而言是一种消极的体验,它妨碍着意志行动的进行。

2、意志可以控制情感,使情感服从于理智。人们常说“理智战胜情感”就是指人们根据理智的认识,凭借意志的力量对妨碍行动的消极情感的抑制或控制。生活经验和科学实验都告诉我们,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控制消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的干扰,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意志薄弱的人往往容易被困难吓倒,使行动半途而废。

(三)情感和认识的关系

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和前提。人只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才能了解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从而产生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判断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就不能产生情感。“有所知,才有所感”。例如,聋者没有听觉,对噪音就不会产生厌恶;盲者没有视觉,对美丽的颜色就不会产生喜悦。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入,产生的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厚,这就是“知之深,爱之切”的道理。

2、情感即可以成为认识的动力,也可以成为认识的阻力。一般说来,积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动力,它能够促进人们以顽强的毅力去认识事物,提高活动效率。消极的情感是认识活动的阻力,它会阻碍人们认识

活动的积极性的发挥,降低认识活动的效率和水平。例如,只有对科学寄予极大热情的人,才会不辞劳苦,不畏艰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学生学习落后,原因固然很多,但由于消极情感的减力作用却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四节意志行动的分析

意志行动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简单的意志行动不需要多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达到目的,复杂的意志行动需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通常把这种复杂的意志行动划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

三、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指人在行动之前,预先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和结果,规定行动的轨迹。考虑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这是意志行动的准备。一般包括了心理冲突、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与策略和作出决策、制定计划等环节。

(一)心理冲突

在确定目的时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从形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双趋冲突。有时,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选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孟子曰:“鱼,吾所欲也;熊掌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双趋冲突的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放弃其中一个目标,也可以同时放弃这两个目标而追求另一个折中目标。

2、双避冲突。有时,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但他又必须接受其一始能避免其二,像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例如,品学均差的学生既怕学习又怕受处分,这两者对他都是一种威胁,但他必须选择其一。实际上这是一种“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式的冲突。这种心理矛盾,可对二者权衡,取其轻者,而获得解决。

3、趋避冲突。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例如,病人既想消除疾病,又怕打针吃药;出外旅游让人向往,可又耗费时间和钱财;毕业生找工作既想待遇高,又怕太苦太累。是趋是避,有三种选择:趋强于避,不惜一切而趋之;避强于趋,不求趋,而力避不利;趋避折中,使不利降到最小限

度而避之。

4、多重趋避冲突。有时,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多重趋避冲突。例如,开学之初,一个大学生想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但又怕考试失败;想参加校足球队为学校争光,但又害怕耽误时间太多;想找社会兼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积累社会经验,但又怕影响学习。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就是多重趋避冲突。

从内容上看,心理冲突可分为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和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例如,在公共场所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是见义勇为还是明哲保身;国家干部在执行公务时面对私利的诱惑,是坚持原则还是违背原则。这类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往往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于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例如,周末是看电影还是看画展或是在家看小说。这类动机冲突属于个人一般性的兴趣爱好,通常不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

(二)确定目的

目的是人的行动所期望的结果。在行动中,人期望要得到的结果,有时是很明确的,有时则不一定明确。有时行动想要达到的结果只有一个,无选择之余地,这时确定目的不会产生内心冲突;有时则有好几个可供选择的目的,确定目的会产生心理冲突,这时需要权衡利弊,作出意志努力,最终确定目的。

目的在意志行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越明确、清晰、具体、深刻,社会意义越大,则被这个目的激发起来的毅力越大。人们通过动机斗争决定取舍,通过深思熟虑确定目的,最后才可能作出行动的决定。因此坚强的意志是和正确而清晰的目的紧密联系的。

(三)选择方法与策略

实现目的要有一定的手段、途径和方法。方法科学、策略恰当,是达到目的的重要保证。行为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在实现那些熟悉的行动时,有时只要一提出目的,行动的方式、方法便可以确定,无须意志的努力。但许多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可能的方式和方法不止一种,需要进行选择。在选择之前要了解、比较各种方式和方法可能导致的结果及其优缺点,这就涉及到行动策略。

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斗争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一个有效的策略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合意性,即符合自己的意愿;二是合理性,即符合客观要求。在实际生活中,二者常难以兼具,所以选择行为的方式方法时常会引起内心的矛盾和斗争。常见的策略类型有:常规式策略、利导式策略、迂回式策略、

冲激式策略。应根据客观规律、实际条件、道德规范,从全局出发、全面衡量,选

择最道德、最正确、最经济、最简便、最有效、最优化的方式方法。选择方法和策

略,要有胆识,才可能当机立断。

(四)作出决策,制定计划

心理冲突,目的确定和行为方式方法的选择,必然导致作出决策。广义地讲,

如果一个人看到至少有两种行动的可能,并且根据某种标准选择其一,力求设法加

以实现,那么我们就说这个人在作出一项决策。只有一种可能性的行动或者在多种

选择之间无需仔细思考的行动,都谈不上决策。寻找一条从不能令人满意的初始状

态通往符合个人意愿的目标状态的道路,也就是决策。决策过程由下列一些相互连

接的阶段组成:①确定问题(现状和目标分析);②寻找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③

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评价;④做出决定(在各种方案中选出一个);⑤贯彻

执行;⑥监督(各个阶段的连接)。决策过程中的意志力表现在人对目标状态的追

求、选择和做决定时的信心与勇气,以及执行和监督时的毅力等。

决策付诸实施必须制订行动计划(包括行动程序)以便按计划行动,顺利实

现行动目的。这就必须全面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各种信息,进行认真分

析研究,抓住重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执行决定阶段

在作出决定之后,便过渡到执行决定,进入实际行动。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即把头脑里的意图、愿望、计划和措施付诸实践达到预定目的,实现对客观现实改造的阶段。这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即使行动的动机再高尚,行动的目的再美好,行动的方法再完善,行动的计划再周密,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一切都是空谈,意志行动也就不能完成。

从作出决定过渡到执行决定,在时间上往往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时在作出决定之后就立即过渡到执行决定阶段。这通常在下列情况下发生:行动的目的和实现行动的方式、方法比较明确具体,完成行动的主客观条件多少已经具备,而行动又要求不失时机地去完成。有时,决定是比较长期的任务或是未

来行动的纲领。这样的决定并不立即付诸行动,而仅是将来行动的企图。

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已经确立起来的决心和信心也可能会发生动摇。这通常发生在下列情况下:1.执行决定时遇到的困难,要付出大的努力而与个体已形成的消极的个性品质(如懒惰、骄傲、保守等)或兴趣爱好发生矛盾,从而使决心和信心发生动摇。2.在作出决定时虽然选择了一种目的,其他目的仅受到暂时的压抑,但仍然很有吸引力。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暂时受到压抑的期望又可能重新抬头,产生了新的心理冲突。3.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新的期望、新意图和方法,它们也会同预定目的发生矛盾,令人踌躇,干扰行动的进程。4.有时在作出决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种主客观条件,没有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在执行决定时遇到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而人又缺乏应付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知识和技能,也可能使人犹豫不决。这些矛盾都是妨碍意志行动贯彻到底。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才能将意志行动贯彻到底,达到预定的目的。

当意志行动达到预定目的时,又会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优良的

意志品质,正是在克服困难的实际斗争中锻炼和培养起来的。

第五节情感、意志与教学

一、情感与教学

情感是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智力活动有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情感与学习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就越低。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与情绪水平有关。随着任务的难易和情绪的高低,学习效率也会发生变化。

事实也证明,情感在教学中有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良好的情感状态能激发、加强和维持学生的智力活动、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良的情感状态则阻碍、减弱和中断学生的智力活动、削弱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注重寓教于乐,创设快乐轻松的教学气氛。讲解教学内容时应重视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充分利用教师的言语与非言语表情做到以情施教,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感与智能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智能发展,不仅需要其智能因素本身的培养,还需要其非智能因素的促进。情感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非智能因素,对学生的智能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大量资料表明,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或智能操作活动具有明显的组织或瓦解的效能。一般说,中等强度的正情绪最有利于提高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具体认知过程的活动能力,有利于综合性智能和创造潜能的发挥。而负情绪,或过强的正情绪,则会抑制、干扰人的认知活动,严重时,甚至会完全破坏认知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所以教师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还可以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智能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为情感给人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将更有力地推动人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而这种努力能提供不断的、丰富的实践机会,有利于知识、技能的积累和智能的发展。

(三)情感与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attitude to learning)是一个人对学习活动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成分,而是一个包括认识、情感和倾向在内

的复杂的心理现象。良好的学习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和起点。我们认为,明确学习目的、陶冶理智情感、培养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的三个重要方面。

明确学习目的,是为学生形成良好学习态度提供正确的认识基础,包括对学习性质、任务、意义的认识。教师应以情施教,利用师生的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提高学生对有关学习意义的说服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明确学习目的。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挖掘学生理智活动中的积极情绪体验,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教师应以身作则,以自身的理智感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去感染学生,促进学生理智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意志与教学

(一)意志的品质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称为意志品质。人们的意志品质存在着巨大的个别差异。主要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1、自觉性

自觉性表现为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有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高度积极的意志品质。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确定自己的行动目的,并能经常主动地使自己的行动符合于目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既不会盲目附和轻易接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作出的决定,也不会拒绝一切有益的意见而鲁莽从事。这一品质反映一个人坚定的立场和信仰,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认识水平以及自我控制能力有密切关系。它贯穿于意志行动的始终,也是产生坚强意志的源泉。

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盲目性和独断性。盲目性表现为盲从、没有主见,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缺乏原则性。具有盲目性的人行为动机不是从自己形成的观点和信念产生的,而是受他人影响的结果。独断性则表现为置他人的意见于不顾,不考虑具体情景而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2、坚定性

坚定性表现为长时间地相信自己的决定的合理性,并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为执行决定而努力。具有高度坚定性的人,有顽强的毅力,充满必胜的信念,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既不为无效的愿望所驱使,也不被预想的方法所束缚。为了达到目的,坚毅有恒,百折不回。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意志坚定的表现。

与坚定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顽固、执拗。动摇性是遇到困难便怀疑预定的目的,不加分析便放弃对预定目的的追求。这种人不善于迫使自己去达到预定的目的,偶遇挫折便望而却步,做事见异思迁,虎头蛇尾。顽固执拗是对自己的行

为不作理智的评价,总是独行其是。这种人不能客观地认识形势,尽管事实证明他的行为是错的,但仍一成不变,自以为是。动摇性和顽固、执拗表面上不同,实质上都是对待困难的错误态度,属于消极的意志品质。

3、果断性

果断性表现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能及时地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果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方法以及可能的后果,都有深刻的认识和清醒的估计,所以当事态发展到最紧急关头的时候,能当机立断、及时行动,毫不动摇,毫不退缩。

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优柔寡断者的显著特点是无休止的动机冲突。在采取决定时,他迟疑不决,三心二意;作出决定后又反悔,甚至开始行动之后,还怀疑自己决定的正确性。这是缺乏勇气、缺乏主见、意志薄弱的表现。草率决定的人主要是不考虑主观和客观的条件,也不考虑行动的后果,仓促作出决定,冒险行事,结果往往以盲动开始,以后悔告终。

4、自制力

自制力是一个人善于控制自我的能力。如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等。在意志行动中,与目标不相一致的欲望的诱惑、消极的情绪(如厌倦、懒惰、恐惧)等都会干扰人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有自制力的人,能控制自我,克制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情绪,排除外界诱因的干扰,迫使自己执行已经采取的、具有充分根据的决定。有高度自制力的人,为了崇高的目的,不仅能够忍受各种痛苦和灾难,而且在必要时还能视死如归。自制力是意志的抑制功能。

任性和懦弱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任性的人不能约束自己,随兴所致。懦弱的人胆小怕事,一遇到困难就惊慌失措,畏缩不前。

意志的四种主要品质是相互联系的,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品质,都必然会给性格带来某种缺陷。

(二)教学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意志品质是人在后天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是各科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把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变成锻炼学生意志的实践场所。

1、加强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用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伟大的毅力是为崇高的目的产生的,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培养意志品质时,教师应当十分注意让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现实的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用理想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

生活。只有把美好的理想溶化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渗透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他们行动的目标时,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2、鼓励学生勇敢地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定性

意志行为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离开困难,磨砺意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①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而这些任务又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过易过难的任务都不利于对学生意志的培养。②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积极启发诱导,给予鼓励,但不要代替他们去克服困难。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探索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③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排除犹豫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果断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是追求成功,“避”是回避失败。彼此间会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这是产生优柔寡断的心理原因。所以有的学生上课在回答教师提问或参与教学活动时,由于害怕表现不好或过去曾遭到同学嘲笑,就会产生想答而不敢答,想做而不敢做的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前怕狼,后怕虎”,畏缩不前,无法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惧心理,积极启发诱导,及时指出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使学生回答错误,教师也应先鼓励,再帮助学生分析出错原因,让学生感觉到“错有所获”,从而培养起临危不惧,果断回答问题的能力。

4、调动学生克服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学生的骄傲情绪和消极情绪的产生,根本原因是学生未能全面认识自我。有的学生对自我弱点缺乏认识,在学习中对困难估计不足,认为自己很聪明,对所学知识一看就懂,一放就忘,表现出看书不认真,骄傲自满情绪不能克服,这是成功倾向型;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的优势缺乏认识,认为自己很笨。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学也学不好,表现为怕教师提问问题,这是失败倾向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意志表现,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措施。特别注意做到:有讲有练,题目有易有难,形式多样,使成功倾向型的学生努力克服骄傲行为,对失败倾向型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一般的简单型问题,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增强自信心,再在质上进一步提高要求。在讲、练、查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我锻炼,全面认识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发展他们的自制力。

5、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过程中,除了外部条件的教育和帮助外,学生意志的自我锻炼还十分重要。意志培养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本人自我锻炼意志的愿望和努力。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要求学生写学习日记、自己批改作业、制订学习计划等措施启发学生培养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鼓励等良好的行为习

惯。既要善于看到和发扬自己意志品质中的优点,也要勇于发现和克服自己意志品

质中的缺点,从而促使自己的意志力逐渐增强。

第七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情感

2、心境

3、激情

4、应激

5、道德感

6、理智感

7、美感

8、意志

9、意志行动10、意志的自觉性11、意志的果断性12、意志的坚定性

13、意志的自制力14、策略

二、填空题

1、情感是以_________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的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是情感产生的基础。依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感具有_______

与__________的性质。

3、认识是情感产生的_________和基础。没有对事物__________的,就不能产

生情感。

4、人的表情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5、根据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不同,可把基本的情绪划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四种形式。

6、从情绪活动发生时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可把情绪划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状态。

7、人所特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种。

8、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_________,并根据目的________和________

自己的行动,_____________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9、意志是人的心理(即_______)的________性、_________性的集

中体现,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现象。

10、意志过程以_________为前提,以_________为动力,意志一旦

形成,就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

11、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其中_________是核心特征。

12、人的意志行动总是伴随有_________,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意

志的_________;反过来,意志也使人的情感服从于__________。

13、意志坚强的程度往往与_______的情况和克服_________的程度

有关系。

14、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方

面。

15、意志行动可分为和两个大的阶段。

16、意志品质有、、和。

17、“优柔寡断”、“冒失”与意志的品质相反。

18、轻易相信别人,没有主见,易受干扰是缺乏意志品质的表现。

19、在生活实践中,遇事能当机立断、果断从事的人,说明他具有

的意志品质。

20、人的动机是在的基础上产生的。

21、心理冲突从内容上可分为和的心理冲突;从形式上可分为、、和。

22、作出决定后,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是意志行动的。

23、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

24、人的意志行动总是由所引起的。

三、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体验是以该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

己的()为中介的。

①动机②态度③需要④感觉

2、具有弥散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

做()。

①激情②心境③应激④情趣

3、猛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欢、愤怒、绝望等,属于()。

①心境②热情③激情④应激

4、在突然出现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叫做()。

①心境②激动③激情④应激

5、鲜艳的花朵,健美的体操,悦耳的音乐,优美的绘画,都可以引起人们的()。

①美感②道德感③理智感④共产主义情感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的体验。

①美感②理智感③道德感④热爱感

7、发现问题时的怀疑感,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闷感等都属于( )

①道德感②热情③责任感④理智感

8、情感过程伴随着人的()而产生。

①认识过程②意志过程③心理状态④心理现象

9、情感反映的是()之间的关系。

安全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

安全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安全人格是理性、情感、意志三者的统一人格的塑造实际上是就是人的塑造,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基础部分,是当代安全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从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上说,健全的人格应该是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理想的人格应当在这三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而安全人格是最重要的理想人格之一。然而在过去,这三者没有协调,片面地强调了其中某个方面,特别是理性的发展。这种片面发展的结果导致人格的缺陷,当我们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种缺陷时,就不难发现,公众的安全品质很差,令人担忧。 过去我们基本上没有去注意安全人格的塑造,更谈不上运用人文科学的原理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安全管理者和生产操作者。在心理学、教育学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的交叉或结合研究方面,我们也仅仅是肤浅的提一提安全是人的一种需要;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只重视认识过程并要求达标,没有将心理学所揭示的认识过程与社会化过程统一起来,完成包括理性(认识过程)、情感、意志(社会化过程)同步发展的人格塑造。由于这一缘故,这么多年来,我们培养了不少能在工程技术上解释和解决安全问题的专门人才,以及更多的因不充分的教育而对安全感性认识强烈,理性认识肤浅的职业人群。这已经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例如许多事故的原因存在于按社会分工所界定的安全管理范畴之外,亦非现有工程技术所不能为之和安全原理所不能解释。

解决安全问题的工作长期被认为是一项纯技术工作,这实际上就是片面强调理性,使现有的安全技术专家群体,也未必完成了安全人格的塑造。在人的心理过程中,理性属于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想象。按黑格尔的说法,理性是具体的;只有理性才能揭示宇宙的真相。但是,面对安全问题,理性却常常陷入困惑,因为它既能揭示安全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又能揭示由于人的认识局限在总体上导致事故难免这一深刻的道理,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产生诸多消极影响。 这些都是单纯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情感和意志这两个方面去衡量,上述问题无可厚非;然而合理不等于合情,加之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的,所以,上述问题的出现又是不能被人的情感所接受的。 因为人格在心理过程上的反映除了理性之外,还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情感和意志。心理学认为,个体的人,在完成认识过程后,必须向社会化前进,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情感和意志,就是人的社会化表现,它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的心理过程的这三种表现形式,构成了人格的基本框架,缺一不可。这三方面得到平衡协调发展,就完成了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安全人格的形成,必须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有关安全的各种要求必须在这三种形式当中有自己的表现;也就是说,安全的要求,必须全部落实在人的认识过程和社会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只有这样,安全人格的形成才能成为现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的本质安全。如果人格内部机制发展不平衡或部分地受到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和意志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节情绪情感 和意志

第六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壹单元情绪和情感概述 壹、情绪和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和主体需要之 间关系的反映。 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和 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外界事物符合主体的需要,就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便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构成了情绪和情感的心理内容。 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壹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壹种内心的体验。它不同于认识 过程,因为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外界事物的。 再次,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 言语表情。面部表情是面部肌肉活动所组成的模式,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身段表情是指身体动作上的变化,包括手势和身体的姿势;言语表情是情绪和情感在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方面的表现。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壹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呼吸和血管容积上 的变化。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二、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为区别于认识过程,人们把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叫做感情。可是,感情这壹概念比 较笼统,它难以表达这壹心理现象的全部特征。为了区别出感情发生的过程和在这壹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人们采用了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实际上情绪和情感指的是同壹的过程和同壹的现象,只是分别强调了同壹心理现象的俩个不同的方面。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从这壹点来说,情绪这壹概念既

第八章 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八章学前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1.情绪情感:情绪与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是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 二、填空题 2.新生入园,班里有一个孩子哭,其他孩子也会莫名其妙地跟着哭,是因为 三、选择题 1. 在学前儿童身上常常见到破涕为笑,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这 A.学前儿童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的 B.学前儿童的意志力差 C.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还未形成 D.学前儿童的情绪是不稳定的 2.学前儿童从5岁左右开始特别喜欢提问,对回答结果十分关心,并由此相应产生愉快、满足或失望、不满等情绪。这表明此时期的学前儿童已明显出现了____C___。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自我效能感 3.(2013年真题)中班学前儿童告状现象频繁,这主要是因为学前儿童( A )。 A.道德感的发展

B.羞愧感的发展 C.美感的发展 D.理智感的发展 四、判断题 1.幼儿是无忧无虑的。(×) 2.情绪产生的前提是需要的满足。(×) 3.学前儿童智力操作的最佳情绪背景是特别高兴的状态。(×) 4.学前儿童不存在情绪健康问题。(×) 5.学前儿童告状是孩子道德感发展的表现。(√) 6.拆卸玩具行为是学前儿童求知欲的表现。(√) 7.学前儿童很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8.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指的是游戏室的布置。(×) 9.新生儿期就有了各种情绪。(×) 五、案例分析 14.材料: 李老师第一次带班,她发现中班幼儿比小班幼儿更喜欢告状,教研活动时,大班教师告诉她说中班幼儿确实更喜欢告状,但到了大班,告状行为就会明显减少。 (1)请分析中班幼儿喜欢告状的可能原因。(10分) (2)请分析打扮幼儿行为告状减少的可能原因。(10分) (1)中班幼儿由于道德感发展、希望引起教师关注、语言发展不完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等原因,导致经常出现“告状”行为。①道德感是幼儿评价自己或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幼儿“告状”行为最主要的原因即中班幼儿道德感发展,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中班幼儿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中班幼儿会因为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乐。此阶段幼儿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同时也开始关注其他幼儿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当幼儿认为同伴的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时,即会出现材料中所述的“告状”行为。 ②中班幼儿爱告状也有可能是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吸引教师的注意力;在幼儿园里,幼儿向教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情绪与情感: 2、心境: 3、激情: 4、应激: 5、道德感: 6、理智感: 7、美感 二、填空: 1、人最原始的情绪有快乐、______、______和______。 2、根据情绪强度与持续时间,人的情绪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 3、人的高级的社会情感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心境的主要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5、激情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6、应激的特点是______和______。 7、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标准是________。道德感的核心是______和______。 8、小学生理智感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所学课程的______、______和______。 9、美感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特点。 10、人类的基本情绪及表现方式是______的,而一些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是后天的______和______的产物。 11、五爱教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情绪和情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功能。 三、选择题: 1、情绪与情感是以()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反映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哪种情感体验()。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3、热爱真理、追求真理,获得成就喜悦感属于()。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4、情绪与情感是()关系的反映。 A、客观现实与人 B、人与人 C、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 D、生理与心理需要 5、出乎意料的紧张所引起的情绪状态称为()。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6、高兴时的手舞足蹈属于下列中哪种表情()。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7、情绪情感是在下列哪种心理活动基础上产生的()。

心理学讲稿之第八章 情绪和情感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 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情绪和情感的概念、相互关系以及情绪情感与认识的关系,情绪情感的表达,掌握情绪和情感的分类,了解情绪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掌握调节情绪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情绪情感的概念以及与认识的关系,情绪情感的分类,情绪与心理健康 教学难点: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 课时:3 具体内容: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正因为情绪、情感的普遍存在,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就为学者们所关注,在人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众多的学者逐步澄清了情绪情感的有关问题。这里,本章将讲述以下问题: 一、情绪情感的概述 二、情绪情感的种类 三、情绪健康与情绪调节 第一节情绪和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情绪与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当外界事物和人的需要相一致时,人们就会接纳该事物,并会对其产生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体和我们的需要不相一致时,就会对其产生否定的或消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但不能把这种关系简单化,由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人的需要不同。因此,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能会引起人们不同的内心体验。同时,人们的信念、认知水平、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相同的事物也会引起不同的内心体验。情绪和个性的关系密切,人人都由有喜怒哀惧之情,这说明人类的情绪情感具有共性,但共性之中又有差异由于人与人之间在民族传统、阶级利益、生活遭遇、价值观、个性特征以及特定的心理状态等方面的不同,人们的情绪情感也往往是不同的。人的情绪

第六章 主要内容

第六章情绪和情感 1、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掌握情绪和情感这两个基本概念并能区分它们的异同;理解掌握心境、激情和应激这三种基本情绪状态,理解掌握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三种重要情感类型;懂得情绪对人的学习、工作的影响,对教学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理论认识;掌握焦虑这一心理现象的定义和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掌握主要的情感品质和培养方法。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和关系;心境、激情和应激的含义及其特点;情绪的调节和情感的培养。 3、教学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4、教学时数:5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与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里的“情”,是指狭义的爱情而言。后泛指各种情绪。 1、定义:情绪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 2、情绪与需要的关系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在人脑中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当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使,就会产生肯定的态度,从而引起人的爱、尊敬、满意、愉快、欢乐等内心体验;如果不符合人的需要,则产生否定的态度,从而引起恨、不满意、不愉快、痛苦、忧愁、恐惧、羞耻、愤怒、悲哀等内心体验。由此可见,情绪情感并不反映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反映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两个概念有细微的差别。 (1)情绪更多地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 (2)情绪发生较早,动物和婴儿都有情绪,但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也是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3)情绪具有情境性,直接受情境的影响,而情感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 (4)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性,较少地受意识控制;情感则比较深沉,往往以内隐的形式存在和以微妙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更多地受意识的控制。 以上区别是相对的。在现实的心理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并无明确的界限。 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要通过情绪表现出来。情感对情绪又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对一个人的积极情感可能会使人抑制暂时的不愉快的情绪。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认识,情绪和情感就无从产生。人们的认识越深入,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越持久、越稳定。常言说:“知之深,则爱之切”就是这个道理。反过来,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深刻的影响,它对人的认识能起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情绪情感对人的活动各个方面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第五章情感和意志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和意志 一.填空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以实现()的心理过程。意志和行 动不可分,意志()行动,同时也在()中得以表现。人的意志有三种特征:()、()和()。 2.意志行动可划分为()和()两个阶段,在意志行动过程中,主 要的心理成分有()、()和()。 3.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目的是一个期望在其行动中()。 4.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其最佳地实现,称之为()。 在意志行动方案选择中,主体的()、()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5.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的 过程中,克服(),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称之()。 6.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和()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 ()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选择 1.“化悲痛为力量”“不要意气用事”,这是( ). ○1意志对认识的影响○2情感对认识的依赖○3意志对情感的作用○4情感对意志的影响 2.“前怕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是意志品质()差的表现。○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3.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在家长、教师的督促下完成作业或活动任务,

这体现了低年级儿童意志的()水平比较低。 ○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持性 三、判断 1、“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2、情感的信号交际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 3、人们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的颂扬,是道德感情的体现。() 4、“临危不惧、舍己救人、化险为夷”这种情绪状态称之为道德感。() 5、在行动过程中,没有困难,该行动不属于意志行动。() 6、在教学中,教师富有情绪色彩、生动形象的讲述,激起儿童相应情感体验的产生。这种情感体验称之为移情。() 7、新教师在教育小学生的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所产生的畏难情绪,这便形成了教育过程中的内部困难。() 8、受意识支配的那种学熟了的动作叫随意动作,这些随意动作是意志行为的基础。() 9、困难越大,越有利于小学儿童的意志培养。() 10、教师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表率,对小学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积极影响的。() 四、分析 1、一位高年级的教师在上课中,发现一位中队委员思想开了小差,老师为促使他“醒悟”,便要这位同学用“以身作则”这个成语造句,这位同学低头不语。于是,教师带着讥讽的口吻造了一句:“中队干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第七章情绪与情感 教学要求: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与情感、情绪情感与认知 的关系;表情的分类;情绪和情感的种类;情感的品质。 2、掌握焦虑对学习的影响;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青少年良好情 感品质的培养。 一、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思考:人为什么会产生喜、乐?而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怒和哀? 情绪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概念的关键词: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态度体验) 思考:什么是幸福?(根据情绪情感概念谈一谈对幸福的理解。) (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 ①情绪是与机体的生理或物质性需要能否满足相联系的体验,较低级,人和动 物共有;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或精神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较高级,人所特有。 ②情绪可由对事物单纯的感觉或知觉所直接引起,易随情景变化,不稳定;情 感则是由于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不易随情景变化,较稳定。 ③情绪易冲动,外显性强;情感不易冲动,较深沉而含蓄。 思考:愤怒——恨喜欢——爱 分别属于哪种心理现象? 2、联系: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和内容,而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

(三)情绪情感与认知 没有认识,情绪与情感就无从产生;反过来,情绪与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四)表情 情绪与情感发生时有其外部表现,这就是表情。人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分为三种: 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或动作表情、言语表情 教师可通过观察人的表情,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举例说明。 二、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一种强度较小,持续时间长的情绪状态。 喜、怒、哀、惧各种情绪都以心境的形式表现。其具有弥散性。 2.激情 一种强度较大,持续时间短、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 狂喜、暴怒、激烈的悲痛、极度的恐惧都是激情状态。 激情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激情能催人向上,而消极的激情却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3.应激 由意外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 应激能使人的身体受到紧急动员,以应付突发事件,但时间过长,对人的心身健康十分不利。 (二)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指人对自己和别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符号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1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情感与意志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的人和客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人的情感体验又分为肯定的情感体验和否定的情感体验。2、情感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调节功能是指情感作为行动动力又发起和维持行为的作用。信号交际的功能是通过表情实现的,包括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3、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儿童宽以待人和严于律己的品质。4、恐怖症儿童的治疗一般采取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效果好。5、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会到与之相同的情感。6、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是指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有目的自觉地有意识的行动。7、困难从性质上分有内部困难(主要指人在行动中有相反的要求和愿望的干扰)和外部困难(人在完成预定目的采取行动时所遇见的客观环境中的障碍)。8、凡是涉及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1、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1)情感和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客观事物只有当它被人们认识了的时候才能有可能引起人的情感。2)情感依赖与认识,但它也作用于人的认识,既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3)情感和认识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认识过程有着较强的有意性,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有意性。2、情感的种类。1)按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分为激情(有消极和积极两种)、心境、应激。2)按社会性内容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3、简述小学儿童情感的发展。1)小学儿童情感稳定性的发展,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感的稳定性也逐步提高。2)小学儿童情感可控性的发展,随年龄的增大而变化。3)小学儿童情感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发展,通过学习、集体生活、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儿童的情感日益丰富,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4、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1)过渡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主要表现为过分敏感、多虑,经常为一些小事儿烦躁不安、焦虑担忧。2)恐怖症,儿童对某些事物、情感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恐怖的情绪,只有当恐怖程度过强足以影响正常活动时才称作恐怖症。5、过渡焦虑儿童的表现。1)总是担心会发生什么事情,整日为此忧心忡忡。2)对自己做过的事情是否适当总是感到不放心3)对自己在学习、体育或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或对其中某一方面)表现出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4)经常感到头痛或胃痛,但并没有实际的躯体疾病5)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6)自我意识强烈不断考虑自己的问题而难以投入到现实学习生活中去。 6、如何帮助过渡焦虑儿童。1)要区分儿童过分焦虑是属于境遇性的还是素质性的。对前者一般只需要找出造成焦虑的原因并加以调整就会取得良好的收获。对素质性焦虑则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帮助来逐渐改正。2)素质性焦虑的儿童往往与他们在性格上的特点有关,所以首先要帮助这些儿童找出他们性格上的不足之处,然后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改进训练计划,重点培养他们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他们适当的判断给予及时的鼓励,这种帮助需要较长时间。 7、儿童恐怖症的类型。1)动物恐怖症2)特殊境遇恐怖症3)见人恐怖症4)学校恐怖症 8、引起恐怖症的原因。1)不恰当的恐吓。2)性格缺陷。由于儿童比较胆小、害羞、依赖性强、内向且敏感容易在外界刺激下产生恐惧。 9、简述系统脱敏治疗程序。包括三部分:1)肌肉放松训练。让儿童学会使自己获得放松的方法2)建立恐怖等级。帮助儿童找出不同恐惧程度并分等级。3)实际治疗,帮助儿童从接触最低级的恐惧情境开始,逐渐上升,直至接触到最高等级情景。10、在教育中如何培养儿童的情感。1)提高儿童的认识能力促进其情感的发展。2)创设情境陶冶小学儿童的情感。3)在教育、教学中正确的运用移情。11、简述人意志的特征。1)明确的目的性。有了目的的激励和抑制作用意志才实现着对人的活动的支配和调节。2)以随意动作为基础,随意动作是受意志支配的动作,是实现意志行动的基础。3)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上,不论哪种困难都需要意志努力。12、简述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意志不是孤立的心理现象,它同认识和情感过程有着密切联系,三者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1)人的意志行动总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认识过程也离不开意志的作用。积极的意志品质会促进人认识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意志品质则会阻碍一个人认识能力的发展。2)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推动或支持作用这种积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当某种情感对人的活动起阻碍或削弱作用时,这种消极的情感就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13、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1)动机冲动。如果一个人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有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机冲突。2)意志行动的决策。在意志行动的决策中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3)意志努力。人在确定目标解决动机冲突、制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穿到底的心理力量。14、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1)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的发展。①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善于自觉独立的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②小学儿童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一般很不稳定。③小学儿童在解决动机冲突、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善于运用抽象原则来解决动机冲突,更多受一些具体事件所左右。2)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是随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强的。15、小学儿童的品质的发展。1)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三章情绪情感与意志品质 第一节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早期理论 1.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 詹姆士一兰格情绪外周学说是一种关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的观点,它是美国人詹懿和丹麦人兰格在1884年和1885年不约而同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绪的主观体验(及主观上觉得的那种心理状态)只是情绪的生理变化的原因,而情绪的生理变化才是情舞心理状态的原因。詹姆士认为,通常的说法正是把这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在情绪这件事上,心理变化不是身体变化的原因。怕是什么?怕是心理活动;跑是什么?跑是身体活动。我们一般认为人是先害怕后逃跑,詹姆士认为是先跑后怕。心理活动不是身体活动的原因。 兰格的情绪理论与詹姆士的说法基本一致,不过兰格特别强调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如心跳等,而詹姆士所说的生理变化则是全部内脏的变化再加上肌肉的收缩,如:眼睛看见老虎?耳闻虎吼,于是,老虎的形象和声音通过我们的眼睛和耳朵这两感觉器官传到大脑皮层,使我们产生了对于老虎的认识,即知道这是老虎,又联想至虎是野兽、很厉害、可能会吃人等(詹姆士认为这时候人还没有情绪,只是认识),是由大脑皮层的外导神经通路引起肌肉的收缩(一般人见到老虎就逃跑或上树,这些都是肌肉收缩);另外,还出现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唾液分泌减少等生理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导神经通路传回大脑皮层,使人产生一种主观的体验,这就是情绪。也就是说,由感觉器官到大脑皮层(如看见老虎,知道是老虎,联想到老虎可能吃人等),这只是认识,而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通过内导神经再传回大脑皮层,才有了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这就是所谓的先跑后怕的具体过程。可见,詹姆士和兰格所说的情绪的体验或情绪的意识只是一团混乱的肌肉感觉和内脏感觉。例如,詹姆士认为愤怒就是心跳的感觉、呼吸的感觉、血压的感觉以及肌肉收缩的感觉。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的理论也因为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而引起了一些争论。可是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推动了许多第一流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去解决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到现在还未弄清楚。 2.心理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精神分析既是一种神经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心理学理论。经过20年的思考和经验积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精湛理论。这一理论从外显和内隐的方面描述了内驱力、感情、冲突、心理和人格等现象。可被用来解释神经症和心理异常的起源和发展。从情绪的角度看,弗洛伊德把情绪放置在内驱力和无意识的框架之内的。 弗洛伊德认为情绪“是一个欲表露的源于本能的心理能量的释放过程”,这意味着他对情绪所持的理论是内驱力理论,他把情绪和动机过程联系在一起,说明这个过程中的本源的力是内驱力。他认为焦虑和忧郁是由能量压抑所引起,而能量的压抑与释放总是与内驱力的冲突联系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有时将情绪和无意识等同看待,使用了“无意识自罪感”、“无意识焦虑”等概念,认为情绪可以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去。但他也意识到把体验和感情视为无意识的看法不妥当,他认为焦虑的开始是对其感受到的威胁的事件进行无意

心理学练习题(第五章)

心理学练习题(第五章) 一、填空题。 1.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依赖于认识,又反作用于认识过程,既可以推动,又可以阻碍认识过程的发展。 3.情感有调节和信号交际两种功能。 4.表情是伴随着情感而产生的肢体表情、言语表情和面部表情。 5.情感按状态分类有激情、心境和应激,按社会性内容分类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6.过度焦虑儿童可以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 7.治疗儿童恐怖症的方法主要是系统脱敏法。 8.移情是指人们在察觉他人情绪反应时所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反应。 9.人在智力活动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理智感,而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言行作 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称为道德感。 10.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的意志有三个特征: 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动作为基础和与客服困难相联系。 11.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期望在行为中获得结果。 12.意志行动可以划分为决策和执行两个阶段。 13.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称之为决策。,在意志行动方案 选择中,主体的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14.凡是涉及到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叫做原则性的动机冲突。 15.自觉性指一个人是否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并调整和控制行为的意志品质,与自觉性相反 的不良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6.缺乏果断的人常表现为优柔寡断或冒失。 17.人的意志水平主要表现在克服困难的水平上。 18.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培养儿童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儿童形成自动控制 的良好行为习惯。 19.培养儿童移情的能力是情感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20.理智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求知欲、质疑感和追求真理。 二、选择题。 1、“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B) A、言语表情 B、肢体表情 C、面部表情 D、音调表情 2、“手舞足蹈,摩拳擦掌”属于(C)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道德感 3、“爱国主义情感、机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C) 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理智感 4、“人逢喜事精神爽”属于(A)情感。 A、心境 B、美感 C、激情 D、应激 5、小明解开3道数学难题,心中感到无比得欢乐,这种情感表现为(D) A、美感 B、心境 C、激情 D、理智感 6、随知识经验的积累,儿童情感的分化逐渐精细、准确,以笑为例,小学儿童会微笑、大笑外,还会羞涩地笑、偷笑、嘲笑、冷笑、苦笑、狂笑等,这一表现说明了小学儿童情感(A) A、丰富性发展 B、深刻性发展 C、可控性发展 D、稳定性发展 7、小红在小学一年级时,常因小事与同学吵架,升入三年级后,这种现象便逐渐减少了,这说明小红的情感(C)得到发展。

(情绪管理)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第八章情绪与情感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情绪、情感、,了解情绪、情感的关系、功能与种类,掌握挫折产生的原因及挫折对人心理的积极、消极影响,使学生学会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进行心理调试。 教学重点:1. 情绪与情感的含义 2. 情绪的种类 3. 挫折 教学难点:1. 情绪、情感的关系 3. 挫折心理与调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等 课时安排:6 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情绪、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客观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绪、情感体验,只有当它与我们的需要、愿望、观点联系起来的时候,才能引起情绪、情感反映。 (二)情绪与情感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 (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与动物共有。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人所特有。 (2)情绪常用于表达感情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情景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 (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表现,并伴有机体的变化。情感比较深沉、内隐,始终在意识支配的范围内进行。 (4)在儿童情感发展中,情绪出现在前,情感表现在后。

2. 联系 (1)人所具有的高级情感可能以鲜明的爆发形式表现出来,表现为一种情绪。 (2)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由于社会内容的改变而改变了它原始表现形式上升为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可以区分的,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但这种区分是相对的,在现实具体人身上常常交织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 二、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 (一)情绪情感的生理变化 随着情绪情感的发生,有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腺体活动的变化上。这些变化可作为情绪状态变化的客观指标。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平静时平均每分钟呼吸20次,高兴时每分钟呼吸17次,悲伤时每分钟呼吸9次,愤怒时每分钟呼吸40次,恐惧时每分钟呼吸高达64次。心血管系统在不同情绪状态下也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人在愉快和满意时,心跳正常,血管舒张;惊恐时,心跳加速加强,血输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人在羞愧时面红耳赤,气愤时脸色铁青,就是由于面部血管的舒张和收缩造成的。消化系统的活动也会随情绪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在愉快时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会加强,消化系统的功能会提高;人在悲伤时,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消化液分泌减少,造成食欲减退。不同情绪也会引起泪腺、汗腺分泌的改变,如高兴激动或悲伤时禁不住流泪;羞愧时汗流满面;恐惧时出一身冷汗。 由于情绪和情感发生时,总要引起一系列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所以情绪和情感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乐观开朗、心情舒畅能促使各种内脏功能正常运转,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而不良情绪情感状态,则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使人得病或病情加重。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证明:极度紧张和过分激动的情绪对人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甚至可危及人的生命。 (二)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当情绪情感发生时,不仅身体内部器官有一定变化,而且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种变化称为表情,即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人的表情极其丰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情感最全版

(情绪管理)第七章情绪与 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情绪和情感的概念及俩者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情绪情感的俩极性表现以及俩者的种类,情绪理论,情绪情感的功能,尤其要掌握心境、激情、直激的概念,能根据具体事例来区分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熟悉情绪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需要的概念及其分类;正确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激奋水平和心理活.动的关系,情绪和学习效率之间的联系,情绪和心身健康的关系;熟悉情绪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能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和掌握情绪情感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良好情绪的培养。 【大纲内容和重点】. 第壹节情绪和需要 壹、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壹种反映形式,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 情绪和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着,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壹种反映形式。客观世界的某些刺激且不能全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和人的需要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事物,才使人产生情绪体验。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人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愉快、喜悦等);反之,那种妨碍或干扰某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对象,则会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痛苦、忧愁、恐惧、愤怒等)。 二,需要 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和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它通常表现为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壹种内心状态。 人既是壹个自然实体,又是壹个社会实体,且且是二者的统壹。作为自然实体,为了生存和

发展,必然依赖某些自然条件,如空气、水、食物等。作为壹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必须依赖群体、交往等社会条件。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明显意识到,则称为愿望;若无明显意识,则称之为意向。所以,需要常常以壹种“缺乏感”被个体所体验着,且以愿望、意向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 三、需要的种类 按照需要的产生和起源,即从总的方面,能够把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指和保持个体的生命安全和种族的延续相联系的壹些需要。社会需要是对维持社会发展所需求事物的反映。 按照需要的对象的性质,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谓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如对衣、食、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等等。在物质需要中,既有生理需要,又有社会需要。所谓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如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等。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A.H.Maslow),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壹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他根据需要的发展水平,把需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不同层次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梯级,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他把人类的生理需要作为需要层次的基础或根本,只有这壹层次的需要满足了,才会出现高层次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当生理的需要得到壹定满足之后,安全需要就会随之而来。 3.归属和爱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在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出现的。这种归属和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方面而言是自我意识和个人人格的形成。自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自我意识以来,自我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一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自我意识和人格成为社会心理学关心的主题之一。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与自我 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和自我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自我是指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或是各种身心状况的总和。一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自我、 精神的自我和社会的自我。在西方,自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一般而言,大多数实证 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行的,对于ego,则一般为思辨性探讨。 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简而言之就 是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一般认为自我意 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自我认知,即对 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自我情感,即伴随自我认知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自我意向,即伴随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而产生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举例来说,个体对自己身高、相貌、健康状况、 性格或是自己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自我认知;而对自己身高、相貌的满意与否产 生的愉悦和自卑情绪,对自己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自我情感; 根据自己外在条件而扬长避短地装扮自己的想法、培养自己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等等就属于自我意向的范畴。 自我意识是在自我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和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 可以把自己与客观世界、自我与非我区别开来的时候,自我意识也才出现。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 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是从自我中的精神自我部分产生发展而来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又可以把 自我意识看作精神自我的一部分,也就是自我的一部分。但我们要认识到,自我意识一旦产生,便有了相 当大的独立性。 自我概念是自我意识的认知范畴。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图式、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 我概念只是自我认知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 和自我调节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概念、自我意识都涵盖于自我的范畴之内。由于长期以来, 西方和国内关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研究都是在自我(self)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在下文的一些相关理 论阐述中,我们不做严格的区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所谓自我意识的结构,是指自我意识由哪些心理成分或基本表现形式所构成。

第3章 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第3章情绪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防御机制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保持心理平衡 C.正面面对创伤 D.指向功能 2.“怒发冲冠”这个词语所描写的心理活动是【】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过程 3.有些残疾人通过惊人的努力而变成世界著名的运动员;有些口吃者可成功地变成一位说话流利的演说家。这属于【】防御机制。 A.抵消 B.移置 C.反向形成 D.过度代偿 4.“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意志缺乏【】的表现。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5.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A.面部表情 B.姿态表情 C.言语表情 D.语调表情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2013年滨州阳信)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热爱感 7.下列有关情绪的性质表达不正确的是【】

A.情绪与动机关系不密切 B.情绪是主观意识体验 C.情绪状态不容易自控 D.情绪为刺激所引起 8.以下哪种现象是反映人的心境的情绪状态【】 A.望梅止渴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C.人逢喜事精神爽 D.朝三暮四 9.“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这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功能是【】 A.信号功能 B.调控功能 C.激励功能 D.健康功能 10.事业心、荣誉感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心境 11.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这种情绪状态属于【】(济南市中)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热情 12.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境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3.信息加工过程中记忆三个过程是指【】 A.转换、编码和存储 B.编码、储存和提取 C.识记、保持和遗忘 D.识记、保持和再现 14.一个孩子被妈妈打后,满腔愤怒,难以回敬,转而踢倒身边的板凳,把对妈妈的怒气转移到身边的物体上。这是【】防御机制。

心理学-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第七章情绪和情感 一、单项选择题 1.情绪和情感所反映的是()。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2.情绪、情感的外在行为表现是()。 A.热情 B.表情 C.激情 D.心情 3.渴求知识的人得到一本好书会感到满意,无端遭到攻击会感到愤怒。这说明情绪的产生是以个体的愿望或()为中介的。 A.认知 B.意志 C.思维 D.需要 4.小明即将上考场,感觉心跳加速,有点微微出汗,这属于情绪情感的()。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认知活动 5.“知之深,爱之切”说明了()对情感的影响。 A.认知 B.意志 C.需要 D.个性 6.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A.快乐 B.焦虑 C.悲哀 D.愤怒 7.“易感情用事”一般发生在()情绪状态下。 A.心境 B.紧张 C.激情 D.应激 8.“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理智 9.由于缺乏准备,不能处理,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A.快乐 B.悲哀 C.愤怒 D.恐惧 10.()是幼儿两种最基本的肯定情绪。 A.高兴和喜悦 B.高兴和快乐 C.喜悅和兴趣 D.快乐和兴趣 11.中等程度的愉快情绪,有利于提高认知活动的效果,而消极情绪的激活水平越高,操作效果越差,这体现了情绪的()功能。 A.适应功能 B.动机功能 C.信号功能 D.组织功能 12.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13.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 A.心境 B.理智感 C.应激 D.激情 14.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热情 15.“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抑郁 D.焦虑 16.“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 A.愤怒 B.恐惧 C.应激 D.激情 17.小杨在月考中进步了,这段时间他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这种情绪状态是()。 A.应激 B.激情 C.狂喜 D.心境 18.“捧腹大笑”、“手舞足蹈”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乐极生悲”、“破涕为笑”、“喜极而泣”等成语说明了人的情绪的两极()。 A.不可调和性B.因一定条件而相互转化C.具有社会性,可相互调节和控制D.可以找到平衡点20.“心有余悸”是描写人在恐惧中的()。 A.心境状态 B.应激状态 C.激情状态 D.热情状态 2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