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

如何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

如何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
如何缓解癌症病人的疼痛

因为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疼痛。直接由肿瘤发展侵犯引起的疼痛,采用合理的以及正确的抗肿瘤治疗往往是治疗疼痛的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进展较快,早期容易发生远处转移的肿瘤。下面看看可以缓解癌症患者疼痛的方法。

缓解癌性疼痛方法一、缓解疼痛中化疗的应用:主要取决于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一般来说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睾丸肿瘤、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及卵巢癌对化疗敏感,治疗后疼痛可得到明显缓解。低龄患者或一般情况好的患者能耐受强烈的化疗及其相应的毒副作用,因此可获得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止痛缓解。

缓解癌性疼痛方法二、糖皮质激素治疗疼痛:除了糖皮质激素作为辅助性止痛药外,主要采用其抗肿瘤作用特别对淋巴瘤、乳腺癌和癌症所致的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缓解癌性疼痛方法三、女性激素治疗疼痛,许多恶性肿瘤对女性激素治疗有效,因为治疗直接改变机体女性激素正常的分泌水平。如肿瘤对激素调节敏感,则其所致的疼痛将会缓解。如ER阳性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对多种激素调节有效,包括外科手术(如卵巢去势术)和药物治疗(应用药物进行人工绝经)。内分泌治疗适用于乳腺癌的皮肤软组织转移,骨转移,起效时间长,但一旦有效,肿瘤缓解可维持较长时间。但对乳腺癌的引起的内脏转移疗效差。癌症患者对睾丸切除术,雌酮,醋酸环丙氯地孕酮,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有效。孕激素可改善疼痛,子宫内膜癌和部分肾癌对孕激素治疗有效。

缓解癌性疼痛方法四、止痛药物的应用:85%的癌痛病人可通过口服阿片类药物使癌痛缓解,其余15%癌痛病人的治疗,仍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可选择,如抗肿瘤治疗及神经切除术,静脉或脊髓腔内应用阿片类药物,糖皮质激素,消炎镇痛药及辅助用药的应用。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通过正确的、有效的止痛治疗,可使95%的癌痛得到很好的控制,其余5%不能控制的癌痛,可能为治疗强度不够。

药物作为最常用的缓解癌性疼痛方法,具有疗效高、安全及费用低等优点,中药成分三联平衡疗法,具有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的分化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调节作用来达到抗肿瘤功效,对于防止癌细胞复发与扩散有着控制作用。在西医治疗过程中,手术前,放化疗前,服用含有中药成分的三联平衡疗法,能提高免疫力,在治疗前使患者身体达到最佳状态,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几率,减少患者放化疗过程因化学药物或者放射物质对身体造成的损害。在手术,放化疗治疗后,三联平衡疗法,能够有效的防止癌症细胞的复发,转移,扩散,使治疗的效果得以维持和改善,使患者尽快恢复。希望大家对如何缓解癌症患者的癌性疼痛引起重视,一起帮助肿瘤患者度过难关。

癌症病人的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首先,要处理好饮食与化疗药物作用高峰时间的关系。平时的饮食多半定时定量,化疗期间的饮食最好避开药物作用的高峰时间。

化疗时食欲常较差,又有恶心等反应,要求进餐次数比平时多一些,最好是稀软易消化的食物,但要达到高蛋白,维生素丰富,热能充足的要求,这就是人们说的“少而精”。

肿瘤高发家族要多吃菌菇类食物:

有些家族因为遗传因素肿瘤发病率很高,这时就更应该充分重视合理的膳食结构。在菌类植物松菇中,专家发现了丰富的MAP抗肿瘤蛋白,其对癌细胞具有很强的进攻杀伤作用。又如用一种叫丛生口蘑的菌类喂养接种肿瘤的小白鼠,具有较强的抑制癌症发生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已证明许多菌类均有抗癌作用。

因此,癌症患者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菇类食品,比如香菇、金针菇等。

老人肺癌晚期肠梗阻该怎么办

肺癌对我们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只要是我们能够在治疗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能够让我们摆脱很多治疗上的麻烦,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这点。当病情到了晚期时,病情较重,对机体的过度消耗导致患者体质普遍较弱,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各方面的机能会更差,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不适症状也会增多,而肠梗阻就是常见的一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那老人肺癌晚期肠梗阻该怎么办? 肺癌晚期出现肠梗阻主要与肿瘤转移局部压迫,肠道功能受损,肠道机械通过能力降低等因素有关。当患者出现肠梗阻时往往意味着病情进一步加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吃饭会越来越少、肚子越来越胀、呕吐也会越来越频繁,排便次数减少,当出现完全梗阻时,患者会无法进食,停止排气排便,高度的腹胀和呕吐,甚至出现恶液质、感染性休克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还会威胁患者生命。如果患者能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则能缓解肠梗阻的情况,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肺癌晚期患者出现肠梗阻,需要禁食、进水,进行胃肠减压,并给予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对于肠梗阻的治疗,外科手术效果较好,但由于晚期患者疾病消耗较大,体质普遍较弱,常常难以忍受,可以考虑安全、副作用小的中医。从中医角度来看,肠梗阻属于“腹痛”、“反胃”、“关格”等范畴,发生机制多为正虚邪实。可以服用一些中药或者通过针灸的方式,扶正补虚,调理机体内环境,改善肠梗阻症状,减轻患者痛苦。除此之外,中医还有助于增强患者免疫力,抑制肿瘤生长,控制病情发展,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患者在治疗期间要以流食或者半流食为主,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或者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40年,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提出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三联平衡理论。该理论调理与治疗并行,在治疗时注重对患者全身的调节,可以通过扶正、通瘀、祛毒等措施,抓住患者病机要害,调节患者全身气血、阴阳、脏腑机能平衡,有助于提高机体内环境的调控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全面控制肿瘤的生长。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樊雪梅,女,肺癌,河南漯河市人 2004年8月,72岁的退休教师樊雪梅在省会医院被确诊为肺癌,并发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积水。随后,女儿四处为母亲求医问药,9月上旬,樊雪梅进行光子刀手术治疗4次。然而,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症状仍然在不断加重。 因母亲并发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积水,不能化疗,综合考虑后,女儿为樊雪梅寻求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中医药治疗,9月20日初次就诊,樊雪梅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出虚汗、口苦咽干、吐白黏痰、极度消瘦。此次看诊,取了一个月的中药,服药半月后,食欲增加、心慌、气短、出虚汗好转。3个月后,樊雪梅精神身体一般情况好转。2006年11月16日,樊雪梅经医院CT检查,结果表明,右肺肿瘤已经消失。而后,一直坚持服药。 2017年3月,袁希福院长前去探望已康复13年的樊老师。虽已85岁,但樊雪梅身体依然硬朗。 案例2:廖年零,女,右肺中央型肺癌,湖南省岳阳人 2014年5月,廖年零老伴带其去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调理糖尿病时,无意间被确诊为右肺中央型肺癌,并双肺多发转移。另外一家医院告知晚期,不能手术,只能放化疗。可是由于年龄大,放化疗可能受不住,加上老伴的弟弟也是肺癌,去放化疗不到一年人就走了。不想走这个老路的他们,一门心思想找个中医看病。后经一位康复十五年的食道癌病友介绍,于2014年6月9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

癌症病人的心理特征 人生中最不愉快的事情,莫过于接受病痛的煎熬。而癌症病人尚要面临死亡的威胁,他们的心理反应取决于个体对人生的态度,平时对疾病和挫折的认识和评价。有些人对治疗的适应和进入病员角色都比较快,这类病人一般都通情达理,生性乐观,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规律。他们遇事镇定,能理智地对待疾病,满怀信心地同疾病斗争,从而康复较快或超过预期的生存期。有些人则比较悲观,遇事慌张、忧郁、孤僻,一听到自己患癌就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手脚冰凉、两脚站立不稳,心理的天平严重失衡,机体抵抗力下降,从此一蹶不振。这些不同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疾病的预后。临床上,消极悲观的癌症病人治疗效果差,药物副作用高,并能加速疾病的恶化,预后不佳,而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治疗充满信心,平时注意气功、体育锻炼者,预后佳,三年、五年以上生存率高。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曾对1981年度住院的原发性肝癌病人通过粗略的分类,总共91名病例中,精神一直处于乐观状态的41例,其中5例(14%)治愈(肿瘤完全切除、甲胎球降至正常),13例(38.1%)好转,10例(28.4%)稳定;而处于忧虑和情绪不稳定的一组57例中,仅8例(14%)好转,12例(21%)稳定。 一、焦虑和恐惧

焦虑是癌症病人在预期可能发生不良后果时出现的一种 复杂的情绪反应,严重的焦虑可发展为恐惧。恐惧,可以知道也可以确定其对象,如恐癌,恐惧手术,恐惧死亡。而焦虑是一种担心和害怕,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安,可以没有确定的对象。比如早期肿瘤病人感觉到自身种种不适,尚未做出检查诊断,也不一定考虑到要患癌,但有一种罹患大病的预兆。 焦虑和恐惧也可发生在没有危险或与客观危险不成比例时。如良性肿瘤病人或疾病恢复期癌症病人的无根据焦虑、夸大的恐惧,在行为上表现为神经过于敏感。通常,癌症病人因生活、工作而忧虑,至于忧虑什幺,有时他们自己也讲不清,因此医护人员常常需要耐心细致地寻找病人焦虑的心理根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 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由于对癌症缺乏早崩诊断和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所以一旦发现并确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很高。目前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在逐年提高,已经接近国外的最高水平。再加上平时看到癌症的严重症状,如剧烈的疼痛等,可造成人们恐癌、畏癌的不正常心理。 个体的人格特征、过去的生活经验及目前身体状况等因素,均会影响对焦虑和恐惧的忍受力。患癌后人的防卫能力很差,那怕是日常琐事也会引起严重的不安。

癌症晚期病人疼痛难忍怎么办

提及癌症,人们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恐惧”,恐惧高昂的医疗费用,恐惧产生的巨大痛苦,恐惧会失去生命。然而,大量的临床表明,癌症晚期预后更差,随着癌细胞扩散转移,形成新的诸多继发性癌灶及病发症,产生的痛苦常令人难以忍受,此时对于患者而言,又该怎么办呢? 众所周知,癌症早期与晚期有着完全不同的预后,当病情恶化到晚期时,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多会通过直接浸润、血液或淋巴液等方式,向机体其它组织器官扩散转移,形成新的继发性癌灶及并发症,在给患者身心带去巨大痛苦之时,更会增加治疗难度,危及患者生命。专家指出,晚期癌症出现疼痛不可避免,但并不等于死亡,及时治疗最为重要。 癌症晚期病人疼痛难忍怎么办呢?临床上,止痛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心理暗示、放松疗法、西医止痛以及中医止痛等,西医止痛主要是通过麻痹神经来实现,副作用很大,且容易出现反复。心里暗示和放松疗法只能暂时的止痛,都是指标不治本的方法,因此在临床上常用中医止痛。 中医止痛不仅能有效的祛痛止痛,还能同时抑制癌细胞,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根本上祛痛止痛,中医治疗癌症着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整机体平衡,一方面使肿瘤生长停止,肿瘤缩小。另一方面使机体适应新的内在环境,减少肿瘤给机体带来的损伤。 下面我们通过一位采用中医治疗的患者,真实的治疗经历来了解一下,中医如何通过控制病情恶化,来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吴素兰,食道癌,女,56岁,长垣县凡乡镇邢固屯村。2002年7月在安阳县人民医院确诊为食道癌,后进行数次放疗,病情未改善。后来经人介绍,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助袁希福院长,患者到诊时症状:食物下咽困难,声音嘶哑,乏力,消瘦,胸骨和突剑部位疼痛,病情严重。 袁希福依照中医“三联平衡疗法”为其施治,用药十几天,效果立竿见影。四个疗程以后前来复诊。复诊时症状:吃饭顺利,声音嘶哑症状消失,行动有力,体重有所增加,胸骨和剑突部疼痛不敏感。院工作人员定期电话回访,如今十四年过去了,身体状况良好。 癌症晚期病人疼痛难忍怎么办?通过上述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癌症病人出现疼痛,一定要及时缓解。中医治疗作为临床重要的额治癌方法,应该贯穿始末。中医不仅能有效的祛痛止痛,还能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命,对于治疗癌症有重要的作用。

癌症病人疼痛情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癌症病人疼痛情况调查及对策探讨 近年来,癌痛随着癌症发病率的增高而随之增加。但临床上癌痛的治疗、护理远远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00年让所有癌症患者不痛”的目标。笔者随机调查了在我院住院的450例癌症病人,以了解癌痛的发生及治疗和护理情况,探讨如何实现WHO目标的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421例癌症病人中,有癌痛的181例,其中男147例,女34例,中位年龄49.06,均通过病理、X线、CT、超声波及内窥镜等方法明确诊断。 1.2 调查方法 采取自设表格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内容包括癌痛评估、癌痛病人治疗与护理现状和对吗啡的认识等方面。其疼痛评估采取的是数字疼痛分级法(NRS),即从0到10数字,表示从无痛到最剧烈的疼痛[1]。由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数字,以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一般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问卷共发出450份,收回421份回收率 93.56%。 2 调查结果 在收回的421份调查表中,有181例报告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占42.99%。这一结果与文献报导是一致的[2]。 2.1 癌症病人疼痛现状与评估见表1 表1 181例癌症病人癌痛现状与评估 2.2 癌症病人疼痛的治疗和护理状况见表2

表2 181例癌痛病人的治疗和护理状况 2.3 癌症病人对吗啡的认识情况见表3 表3 181例癌痛病人对吗啡的认识 2.4 癌症病人对癌痛的认识情况见表4 表4 181例癌症病人对癌痛的认识情况

3 讨论 3.1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癌痛已成为癌症病人较常见的,主要的症状。有63.54%的癌症病人首疹症状以癌痛为主。所以控制癌痛势在必行。要实现WHO 提出的“2000年让所有癌症患者无痛”的目标,应从卫生行政部门到医疗单位的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医护人员进行“WUO三阶梯癌症疼痛治疗方案”系统、正规的培训学习,更新观念和加强癌痛治疗教育,将“三阶梯治痛方案”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护理的方法是配合药物用来缓解疼痛或减少药物用量,能取得一定效果。一方面是护理人员对物理和心理疗法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接受止痛方面的培训较少,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还应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心理学、伦理学、人文学等边缘学科的学习和多元文化的了解。同时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指导病人使之参与自我护理中,达到缓解疼痛和减少止痛药物用量的目的。 3.3 从表3可以看出,医护人员及病人担心成瘾,担心对止痛药物产生耐受性。由于人们对吗啡认识上的差异,构成了癌痛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又一因素。在这里有必要认清吗啡药物的三个药理学现象,即生理依赖、耐受性和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和耐受性是使用吗啡药物的正常药理学现象,不应影响药物的继续使用,而心理依赖才是成瘾。实际上多年来国际经验表明,用吗啡药物治疗癌痛,产生心理依赖者罕见。所以对用吗啡治疗癌痛能产生成瘾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所以医护人员须要加强“三阶梯止痛方案”的学习,彻底摒弃对于癌痛治疗方面陈旧的观念、认识、和“担心”。正确区别生理依赖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对病人和家属做好癌症与疼痛的卫生知识宣教,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癌症、消除对吗啡盲目恐惧的心理,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癌痛。 3.4 表4结果还表明,癌症病人对癌痛能否控制也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这与某些医护人员认为癌痛是不可避免,也不可能治好,加之惧怕成瘾,故治疗癌痛不积极,不正规,病人看不到希望有关。所以笔者认为,除加强对病人医学知识宣传教育外,医护人员自身观念的转变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才是成功推行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方案的关键。 目前癌痛控制与WHO提出的“2000年让癌症病人不痛”的距离相差甚远,要实现目标,癌痛的止痛治疗已迫在眉睫。 作者单位:430079 武汉,湖北省肿瘤医院

肺腺癌晚期开始疼了还有多久能活

肺腺癌其实就是肺癌的一种,属于常见的非小细胞癌。当肺腺癌到了晚期时,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患者不适症状也逐渐明显,有不少患者开始出现疼痛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害怕自己活不长了,那肺腺癌晚期开始疼了还有多久可活呢? 当肺腺癌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可能预示着病情进展,但并不能凭借疼痛的症状判断患者还有多久可活,还要看病情发展的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治_疗方法的选择。肺腺癌晚期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肿瘤不断增大,压迫邻近的器官组织;癌细胞转移到骨骼,导致骨质破坏引起疼痛。对于疼痛的缓解患者可以采用三阶梯止痛法,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使用相应阶梯的药物,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镇痛效果,但治标不治本,患者要想从根本上缓解疼痛,还是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_疗,控制病情发展,尽可能的延长生存时间。 肺腺癌晚期患者多已失去了手术的机会,通过放化疗虽然能控制病情,抑制扩散转移,缓解因疾病本身所造成的疼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但其产生的副作用也会增加患者痛苦,需要慎重选择。中医治_疗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而在治_疗时将抗癌与调理并重,在控制病情发展,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另外中医联合其他方法还能弥补不足,如联合放化疗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增强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增强放化疗的疗_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_疗是我国传承发展了几千年的艺术瑰宝,与阴阳、五行相结合,在治_疗时注重患者全身的机制平衡,应及时将其纳入治_疗方案中。袁希福祖辈中,出过很多有名的中医,如曾多次奉召进京,为皇亲国戚医病,因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同治、光绪皇帝先后颁发圣旨,诰封为“奉直大夫”的袁积德。由于出身中医世家,耳濡目染让袁希福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医书,并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_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师从多位名家。 对于肿瘤疾病的治_疗,袁希福有着近4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其治_疗过的患者大多都是已属晚期,甚至是被判“死刑”的末期患者。以其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后,部分患者获得了满意的治_疗_效果,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据了解,袁希福先后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会议,如2017年5月受邀赴德国参加第48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8年6月22日至6月28日,袁希福受邀参加了“一带一路”--第三届加中传统医药国际论坛”,并被授予“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传播杰出贡献奖。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刘余亮(化名),男,(右肺上叶)腺癌,新乡长垣人 2018年1月16日,有多年胆结石病史的刘余亮因到当地医院检查结石而查出了右肺肿块。医生告知:“肺癌可能性很高。”刘余亮随即到省肿瘤医院办理了住院手续,准备手术。本打算安心做手术,但在住院期间的一本《关爱生命》小册子,却让刘余亮对癌症有了新认识:癌症是全身疾病,术后需要配合巩固治_疗才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所以术后休息了半月就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求诊了。 2018年2月22日初诊时,刘余亮情况并不好,其1月19日在省肿瘤医院的病理报告显示:(右肺上叶)腺癌,送检2组淋巴结可见癌转移5/7,4组淋巴结可见癌转移3/4(即:切除的送检组织中能看到7个淋巴结中5个发现癌细胞,4个淋巴结中3个发现癌细胞,说明术后复发的风险较高)。胸部CT显示:右侧有胸腔积液。但刘余亮开始中_药治_疗后,很快症状便有了明显改善,胸水逐渐消失。 2018年7月23日患者复诊时自述:“体重增加了3公斤,体力好转,咳嗽消失。早上跑步妻子都追不上自己,上班在团里敲鼓连续敲了2个小时都没事。”2019年8月7日复诊,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细则和流程00---1

笑嘻嘻学习医院除痛病历 姓名: 性别: 住址: 联系电话: 笑嘻嘻人民医院印制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 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细则及流程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第53号令)的要求,特制定以下管理细则和流程。 一、患者需提供材料: 1、除痛病历本。 2、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 3、签署《知情同意书》。 4、患者户口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证明文件。 5、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 二、开具和调配处方: 1、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师凭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为患者建立门诊病历和除痛病历,并与患者或代办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诊断证明和《知情同意书》需加盖医院公章)后,根据病情为患者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所开具药品需在门诊病历和除痛病历本上载明。 2、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专用处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淡红色,右上角标注“麻、精一”;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印刷用纸为白色,右上角标注“精二”)开具药品,处方应书写规范(通用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用量缺一不可),也可使用电子处方,药房必须用相对应处方打印出纸质处方归档保存。 3、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实行批号管理。 (1)药房必须在处方和除痛病历中注明或记录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生产批号; (2)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的专用账册和专册登记中也必须注明或记录生产批号。 4、不能提供除痛病历本和有效身份证明的,医生将拒绝为其开具处方。 5、医院应当要求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 三、流程简图: 挂号(取得门诊病历和除痛病历本)→选择首诊医师就诊→办齐疾病诊断证明、门诊病历、除痛病历书写、签署《知情同意书》等证明材料→复印患者有效身份证明文件及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找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师开具麻醉、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到门诊药房取药→除痛病历等证明材料留存药房建立相关档案→下次用药前到门诊药房索取留存的资料→找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师开方取药→除痛病历等证明材料留存门诊药房。

肺腺癌晚期中药偏方

肺腺癌晚期中药偏方 肺腺癌属于肺癌的一种,它是指发生在患者体内的较小支气管粘膜分泌粘液的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所以大多数的腺癌位于肺的周围部分,呈球形肿块,靠近胸膜。女性病人较为多见,发病年龄亦较小。在各类肺癌中约占20%。腺癌与吸烟无密切关系,一部分病例癌肿发生在肺纤维疤痕病变的基础上。腺癌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在胸部X线检查时发现。癌肿生长较缓慢,但有的病例较早即发生血道转移,较常在呈现脑转移症状后才发现肺部原发癌肿。 肺腺癌症状可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发性病变,病变大小各不相同。绝大多数肺腺癌可表现为6种组织学模式中的一种,且都具有相应的放射学表现,这些组织学模式也可联合表现。 一、肺腺癌晚期症状: 1、面,颈部水肿。在纵隔右侧有上腔静脉,它将来自上肢及头颈部的静脉血输回心脏。若肿瘤侵及纵隔右侧压迫上腔静脉,最初会使颈静脉因回流不畅而怒张,最后还会导致面,颈部水肿,这需要得以及时诊断和处理; 2、声嘶是最常见症状。控制左侧发音功能的喉返神经由颈部下行至胸部,绕过心脏的大血管返行向上至喉,从而支配发音器官的左侧。 3、气促发生区域性扩散的肺癌患者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气促。

由肺和心肌产生的正常组织液由胸正中的淋巴结回液。若这些淋巴结被肿瘤阻塞,这些组织液将积聚在心包内形成心包积液或积聚在胸腔内形成胸腔积液。以上两种情况均可导致气促。然而,因许多吸烟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慢性肺病,这给气促的鉴别带来一定困难。此外,由于一部分肺组织因长有肿瘤而丧失呼吸功能,从而使正个呼吸功能受损而产生呼吸不适,这种不适感起初只在运动时产生,最终连休息时也可感觉到。 二、肺腺癌晚期转移症状 广泛转移肺癌之症状:因为肺癌极易在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因而与远处转移有关的症状往往是医生或患者发现的首发症状。若病灶转移到脑,则可产生持续性头痛,视朦。继续发展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甚至癫痫。这种头痛的性质与普通的紧张性头痛无明显差别,因此极易被人们忽视。视力模糊主要表现为读报或看电视感到困难。因为大多数肺癌患者为老年人,他们往往误以为自己只需更换眼镜罢了,而其关键却在于视力性质的改变。最初对意识和视力的改变是非常敏感的。 若癌症转移到骨,则会导致骨质破坏,当破坏到一定程度时,骨痛也随之产生。若外层坚硬的骨皮质发生破坏,则可使骨质结构极不稳定。发生于肋骨的可有不适感,但若发生于负荷较大的长骨如股骨或肱骨,则日常活动中也极易发生骨折。 最后,也是最棘手的,即肺癌已发生脊柱的转移。在大多数患者,发生脊柱转移可引起疼痛。但问题在于,癌症可进一步转移至脊髓。

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浑身疼痛还有多久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不注意自己的健康患上了小细胞肺癌,由于是肺部发生病变,所以导致病患不能正常的呼吸,当小细胞肺癌到了晚期时,病情较重,患者症状也越来越多,而疼痛的出现常常令患者难以忍受,尤其是全身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治疗的信心,甚至认为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那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浑身疼痛还有多久呢? 关于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浑身疼痛还有多久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体质、选择的治疗方案以及心态有关,当出现疼痛症状时应及时查明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症治疗,尽可能的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小细胞肺癌晚期疼痛的出现,多是由于肿瘤压迫、进入周围器官组织与神经引起的,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相应阶梯的止痛药,能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镇痛效果,但是需要长期按时、按量的用药,易产生不良反应,还易出现耐药性和依赖性,需要特别注意。 对于疼痛的缓解,除了服用止痛药外,还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不适症状。当小细胞肺癌到了晚期时,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很小,可以选择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短期效果明显,能缓解因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疼痛,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承受副作用带来的痛苦,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至有患者因过度的放化疗而加重了病情,因此需要慎重考虑。中医治疗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因治疗本身对机体产生伤害,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耐受。中医治疗从患者整体出发,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还能帮助患者调理机体,补充元气,对于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积极的作用。 中医治疗遵循整体施治、标本兼治的原则,是治疗小细胞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三联平衡理论是我国中医肿瘤专家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30余年恶性肿瘤的中医临床经验,把博大精深的中医药理论提纲挈领,高度概括,并涵盖了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及基因理论等,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多年来,众多用药患者受益,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一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高清莲,女,小细胞肺癌,河南濮阳县人 2000年3月份,65岁的高清莲老人突然出现吐血、胸闷,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肺部有阴影,随后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确诊后,医生告知无法手术,只能采取化疗。虽然病情得到短暂控制,但其家属却反映“三番五次吐血,后来化疗也不能吃饭,身体一天比一天弱”。 经同乡癌症患者的介绍,高清莲家人得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中医治癌的消息,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寻求帮忙。用药后,老人身体明显好转,用至85副药时,其家属高兴地说:“当时从郑州回来还不能自理,需要别人护理,现在看来病情稳定了,不疼了,身体逐渐好起来了,也能吃饭了!” 在2017年9月24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举办的第五届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上,很难看出这样一个声音洪亮,又唱、又跳,向人们表达康复喜悦的老人是一个癌症病人。 小记:从2004年第一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到2017年第五届大

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临床常见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青岛市肿瘤医院护理部范永颂 一大部分癌症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减轻癌症病人的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是治疗癌症的内在动力,也是康复的前提,所以进行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病人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必然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否认心理。这是人们对付严重挫折的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即 否认自己患了癌症,认为是医生的诊断“错误”。这对于缓和心事应激具有一定作用,但往往因此而延误治疗时间。 2、侥幸心理。这是病人迟迟不进入角色,而希望医生诊断错误的 期望心理。有这种心理的病人,有2种情况:第一是对自己疾病诊断半信半疑;第二是缺乏医学科学知识的人的盲目乐观,认为:“身体无不适,能吃能睡,能干活,不会有事的”因此,不愿意执行医嘱,导致不良后果。 3、忧郁(抑郁)心理。临床调查研究表明癌症病人与其他病人在 显著差异性,忧郁心理更为明显,而门诊癌症病人不能入院治疗,故情绪更为抑郁、苦闷。这类病人常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有凄凉、痛苦的感觉,常独自流泪,很少说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即使是过去喜欢做的事情,现在也不想做,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

4、焦虑心理。这类病人常表现为:心跳、心悸、紧张、焦虑不安, 脾气暴躁;失眠、多汗、手发抖,常有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5、疑虑心理。疑虑是缺乏事实根据的主观猜想,是患者消极的自 我暗示。病人患病后变得异常敏感,对护士、医生的低声细语,总怀疑是在谈论自己病情在恶化或无法救治;怕打错针、吃错药; 有的患者凭自己一知半解的药物知识,推断药物副作用,推断不良预后,常以封建迷信传说来指导看病,甚至相信一些巫医、巫术,造成大错。 6、孤独感。孤独感是病人感觉孤单一人,与外界似乎隔绝了的 孤独寂寞心境。病人住院后与家庭、工作单位脱离,加上陌生的周围环境,极容易产生孤独压抑心理。感到在病房度日如年,生活无聊、乏味,有的甚至导致失眠。 7、依赖心理。这是由于病人进入角色后受到各项照顾、保护而产 生的被动依赖的心理。过去生机勃勃的人,一旦患病后即变得顺从、依赖、感情脆弱,对医护人员的叮嘱也百依百顺。只要有亲人在场,病人拒绝做力所能及的事。 8、恐惧心理。恐惧是对某一事物、某一现象表现出极度害怕及紧 张。大多数病人有恐惧心理,主要表现为对手术、放疗、化疗的恐惧;对各种医疗器械的恐惧;对抢救病人及死亡的恐惧等。 二不同心理反应的处理形式: 癌症一旦确认,如何告知患者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如果告诉病人身患绝症,对病人无疑是最大的打击,但是隐瞒病情又侵害了病人享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

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 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性及护理措施

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 内科李蓉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措施,【摘要】目的旨在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免费论文,今日更新论文,论文论文 【摘要】目的旨在提高恶性肿瘤病人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方法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特征和临床表现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 等进行了探讨。结果对肿瘤病人行心理护理是有效的。结论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是恶性肿瘤病人得到治疗保障。 关键词恶性肿瘤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恶性肿瘤是引起病人残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攻克恶性肿瘤是医学界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探讨如何加强和正确进行对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是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延长病人的生存期的重要举措之一。笔者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此感受颇深,忽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患者的病情就会迅速的恶化,在相当短的时间里,就会出现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悲惨后果。重视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护理,调整好病人的心态和情绪,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患者的疾病控制和治疗效果以及病人的康复确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1 恶性肿瘤病人常见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1 恐惧心理由于人们对恶性肿瘤在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普遍存在“谈癌色变”的情况,认为癌症是“绝症”,得了癌症就等

于是判了死刑。因而病人在未确诊前,非常恐惧自己所得的病就是癌症。病人常表现为:忧心忡忡、心情紧张及对医护人员的言语、态度十分敏感。或坐卧不安、唉声叹气、感情十分脆弱。 1.2 怀疑心理病人在疾病确诊前常有恐癌心理,怀疑自己的病可能是癌症,而一旦被确诊为癌症,病人又怀疑是否是医院误诊搞错了,对恶性肿瘤的诊断产生怀疑,不愿也不敢相信。表现为:烦躁、紧张、焦虑,反复到各大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八方寻医求证等。 1.3 否认回避心理和幻想心理病人的癌症诊断一旦被确证,出于对癌症的恐惧,却不愿意面对自己患恶性肿瘤这个现实,对病情以及任何事情都采取回避态度。表现为:沉默寡言、烦躁、激惹、心存幻想,否认癌症这个事实。 1.4 认可心理和依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幻想破灭,不得已承认自己患癌症无疑时,“病人角色”的表演则相当“出色”。病人为了不让家人难过悲伤,亲人为了让病人安心治疗,彼此心照不宣,绝口不提病情。这时病人既不表现痛苦也不害怕,显得十分平静。非常愿意与家人呆在一起,以得到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同时也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依赖于药物和其他的一些治疗。把“生”的希望甚至于日常生活护理全都交付给了医护人员。表现为:爱发脾气、苛求挑剔、以“自我”为中心、随时随地的要求医生护士给予关照。 1.5 抑郁心理和悲观绝望心理病情的日益恶化和癌症疼痛的折磨,以及化疗、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人常常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对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死亡安排多于生还打算,祈求

肺癌晚期已经开始疼痛还能活多久

肺癌是长在气管、支气管与肺脏的原发上皮性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是晚期,大大增加治疗难度。疼痛是很多患者都难以忍受的,尤其是病情到了晚期会不断加重,不仅增加患者痛苦,也会使患者出现各种负面情绪,甚至放弃治疗,那么肺癌晚期已经开始疼痛还能活多久? 当肺癌发展到晚期,有些患者的癌细胞已经发生扩散或者转移,而随着癌细胞的不断增长,会压迫身体各个部位血管,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当人体经络中的气血发生阻滞不通,会引发各种疼痛。对于肺癌晚期患者来说,当出现疼痛症状时,可能提示病情进一步发展,但并不能凭疼痛的症状来判断患者能活多久,与患者的体质、病情、治疗方案以及治疗效果有关。如果患者病情控制较好,可以服用止痛药来减轻疼痛,则生存期相对较长,可能是一年或者两年,甚至更久,如果出现广泛转移,引起器官功能的衰竭,出现全身疼痛,则生存期不会太长,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更短。 对于肺癌晚期患者来说,应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防止扩散转移,才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此时多不建议患者选择手术,可以考虑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放化疗短期作用明显,能控制病情,缩小肿块,但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损伤患者机体,需要及时配合中医,可以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对于不能或者不愿放化疗的患者,也可以以中医为主进行保守治疗,有助于减轻患者痛苦,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了解中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40年,接诊过很多肿瘤患者,其中不乏有些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而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具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等优势,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增强患者身体机能,控制病情发展。该理论的实质内涵就是扶正、通瘀、排毒,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其中“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樊雪梅,女,肺癌,河南漯河市人 2004年8月,72岁的退休教师樊雪梅在省会医院被确诊为肺癌,并发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积水。随后,女儿四处为母亲求医问药,9月上旬,樊雪梅进行光子刀手术治疗4次。然而,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控制,症状仍然在不断加重。 因母亲并发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积水,不能化疗,综合考虑后,女儿为樊雪梅寻求了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中医药治疗,9月20日初次就诊,樊雪梅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出虚汗、口苦咽干、吐白黏痰、极度消瘦。此次看诊,取了一个月的中药,服药半月后,食欲增加、心慌、气短、出虚汗好转。3个月后,樊雪梅精神身体一般情况好转。2006年11月16日,樊雪梅经医院CT检查,结果表明,右肺肿瘤已经消失。而后,一直坚持服药。 2017年3月,袁希福院长前去探望已康复13年的樊老师。虽已85岁,但樊雪梅身体依然硬朗。 案例2:廖年零,女,右肺中央型肺癌,湖南省岳阳人 2014年5月,廖年零老伴带其去岳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调理糖尿病时,无意间被确诊为右肺中央型肺癌,并双肺多发转移。另外一家医院告知晚期,不能手术,只能放化疗。可是由于年龄大,放化疗可能受不住,加上老伴的弟弟也是肺

肺腺癌晚期出现疼痛不用止痛药可以吗

肺腺癌是种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来这个病的发病率一直在增加,提到肺腺癌很多人都非常之害怕。疼痛是肺腺癌晚期患者常见的症状表现之一,随着病情的发展、癌肿的增大而逐渐加剧,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极大,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止痛药是减轻患者痛苦的有效方法,但也有患者害怕成瘾并不愿服用止痛药,那肺腺癌晚期出现疼痛不用止痛药可以吗? 目前对于肺腺癌疼痛的缓解,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阶梯止痛法,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的不同,选择相应阶梯的止痛药,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明显的镇痛小,减轻患者痛苦,但长期用药易出现不良反应,甚至还会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临床上有的患者担心服用止痛药会产生依赖性,并不愿意服用止痛药,认为疼痛忍一忍就过去了。但肺腺癌引起的疼痛往往令患者难以忍受,如果干忍着痛只会带来不必要的苦痛和苦恼,没有得到恰当治疗,疼痛可令人感到疲累、抑郁、愤怒、忧虑、孤独和压力感;疼痛可干扰你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也会干扰睡眠和进食,令你无法享受与朋友及家人一起的时间及生活情趣。疼痛是可以及应该得到控制的,患者应正确对待止痛药,严格遵循医嘱按时、按量用药。 除了西医的止痛药外,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药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如乳香、没药、川芎、郁金等,能够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用药,不良反应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患者可以长期用药。其实疼痛的出现归根结底的由疾病本身所造成的,患者想要从根本上缓解疼痛,关键是要积极进行抗肿瘤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中医除了能缓解患者疼痛外,本身还具有抗癌的功效,应扶正祛邪为原则,把补充患者元气放在首位,调节患者机体内的环境,恢复气血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调动患者的自主抗癌能力,使患者能抵抗癌肿的发展,控制病情,减轻痛苦,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医治疗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注重调节患者全身机制的平衡,提倡标本兼治,出身中医世家的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为了提高理论水平,袁希福还曾先后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师从多位名家,为从事中医中药治疗恶性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经过从医30余年来不断的临床实践,对数十年来所搜集到的6000多个抗癌秘、单、验方和2000余种中草药进行了精心比较、筛选、整理,并与袁氏医方进行优化组合,袁希福终于摸索出来以三联平衡理论为指导的抗癌新思路。 “三联平衡理论”的实质就是针对“虚”、“瘀”、“毒”三大病机,统筹兼顾,采取“扶元”、“通瘀”、“排毒”三大治疗措施,有的放矢,重点用药,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功能平衡,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正如肿瘤患者用药,既不能过于攻伐,以免进一步加重元气损伤,又不能只为扶元固本,忽视对于其他病机的治疗,只有三者兼顾,才能更有效地抗癌。多年来,在该理论的指导用药下,部分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有些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部分参考案例: 案例1:陈禾丰(化名),男,肺腺癌 2018年,陈禾丰出现了咳嗽症状,于是便到医院做检查,可多次检查后却未见异常,但主治医生还是怀疑有患癌可能,于是建议到北京复查。到北京后,几经波折,病情终于明确“右肺腺癌”。确诊后,起初陈禾丰想通过手术切除,但医生却说“你这个部位血管比较多不能手术,只能放化疗”。由于害怕放化疗的副作用,陈禾丰便婉拒了医生的建议,决定尝试中医治疗。

癌症患者及家属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康复 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宋兵福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虽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癌症并不一定就是绝症了,但是,其治愈率仍然很低。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对患者本身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除了要忍受生理的痛苦外,往往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患者及其家人还不得不面对经济的压力,这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无助和伤痛,容易对生活丧失信心,脱离社会,加剧疾病的发展。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1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4)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应对方式,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7)中末期:害怕被遗弃/对疾病恶化/临终/死亡等的恐惧。 2肿瘤患者不正常的心理变化 (1)诊断前:呈过度警觉/焦虑状态;完全否认,因而拒绝治疗;认为必死无疑,坚决放弃治疗。 (2)诊断后:临床抑郁,寻找江湖郎中。 (3)治疗期:拖延手术,寻求非外科治疗,出现药源性精神病,妄想。 (4)复发期:严重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 (5)疾病恶化期:抑郁。 (6)中末期:抑郁,急性谵妄。 肿瘤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肿瘤患者大多有情绪稳定性及行为控制能力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的现象,当癌症患者刚刚得知自己患有癌症时,一般会产生一种否认心理,即在内心中否认患有癌症的事实:比如,他们会在内心中激烈地反应“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这不可能是真的”……这种否认心理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强大刺激对于心理的伤害。但是,由于癌症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否定机制不可能长期起作用,患者始终是要接受现实的,当残酷的现实再一次清晰的摆在癌患面前,否定机制就会被打破,这时就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变化及不良心理反应。很多患者这时会进入非常悲伤的状态,这个时期,最容易产生恐惧、绝望等情绪。有些患者甚至会采取拒绝进食、发脾气、自虐等用以宣泄内心痛苦的手段。 1焦虑:大多数肿瘤患者,从发现不祥的症状/忍受诊断性检查开始,持续至完成治疗,一直处于十分紧张焦虑的心理状态。焦虑性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涉及躯体的各个系统。焦虑的程度与个人的心理素质/受教育程度/生活体验以及应对能力有关。焦虑程度严重时,则变为惊恐。可有如下具体表现。 (1)表情:面容绷紧/愁眉苦脸 (2)行为:言语忧郁/坐立不安/双拳紧握/玩弄手指/吸烟。 (3)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日常兴趣减退/失眠/噩梦/嗜睡。 (4)神经:头痛/细微震颤/肢体麻木/协调性差/手掌潮湿/多汗 (5)心血管系统:心悸/窦性心动过速/收缩压升高/心前区疼痛。 (6)呼吸系统:过度呼吸/呼吸困难/窒息感。 (7)胃肠道系统:厌食/腹泻/烧灼感/吞气。 (8)生殖泌尿系统:阳痿/性冷淡/尿频尿急/排泄不畅/经期疼痛/月经紊乱 2恐惧: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适应性心理反应。患者往往高估了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低估了其治愈率,而且视恶性肿瘤为最令人惊恐的疾病。肿瘤患者的恐惧可有以下具体表现: (1)情绪:恐慌 (2)行为:警惕/哭泣/挑衅性行为/冲动行为/行为失控 (3)生理功能改变:如皮肤苍白/出汗/寒颤/心悸/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 3悲哀:由于对丧失身体健康或将丧失生命的恐惧,肿瘤患者在获知诊断后,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