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套)教案汇总

(共25套)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汇总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 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 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 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 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 掌握其规律, 对于人类认识自然, 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 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 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水沸腾, 有大量水蒸气冒出, 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 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 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 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 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1、熔点

我们知道, 当温度升高时, 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 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 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七、板书设计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重点)

1.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比较

2.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3.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八、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 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 哪是化学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 多做一些练习。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并能明确的表述探究所能得到的结论。

三、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实验、分析、归纳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通过讲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

要性, 指导学生可以利用人体感

觉器官------视、听、嗅、触来

进行观察体验。倾听, 理解让学生了解观察

实验的方法---

视、听、嗅、触。

介绍观察实验的步骤化学实验观察应分三步骤, 即实

验前, 实验中, 实验后, 观察之

后应详细记录, 并进行分析, 从

而得出在实验条件下物质的变

化, 体现的性质。

倾听, 理解让学生了解正确

观察实验的步骤。

创设问题情境蜡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物质, 那

么关于蜡烛的有关性质你知道哪

些呢?引导同学进入本课题探究

蜡烛的有关性质。

甲:蜡烛是白色或红色

圆柱体的固体。

乙:蜡烛燃烧时会熔化

为液态, 蜡液流下来之

后, 又很快凝结为固

态。

丙:蜡烛硬度较小, 容

易切断或折断, 且不溶

于水……

增加同学探究蜡

烛有关性质的兴

趣、热情。

点燃前取一支蜡烛观察颜色、状态、形

状、硬度, 嗅其气味, 用小刀切

一小块儿石蜡放入水里看是否沉

入水底。操作并记录, 然后由同

学互相补充自己看到的

不同的现象。

让学生学习观察,

记录实验现象,

并了解蜡烛的有

关物理性质。

燃着时:测定三个焰层的温度。取一只点燃的蜡烛, 让同学观察

其火焰颜色。

甲:外层为明亮的黄

色, 内层颜色较暗, 中

间颜色最暗。

乙:三个焰层颜色不同,

那么温度是不是也有区

别呢?

培养同学认真观

察的好习惯, 并

引出下面的问题。

为了弄清同学的疑问, 三个焰层

的温度到底相同还是不同, 同学

可将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入火焰

中, 1秒后取出, 观察火柴梗燃烧

的情况。

操作后, 发现外层黑色

较深, 越向中间, 颜色

越浅。得出结论:外焰

温度>内焰温度>焰心温

度。

锻炼同学操作能

力, 观察能力及

总结问题的能力。

燃着时:测定生成物水将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

方。

操作后:

甲:内壁出现小水珠;

乙:火焰熄灭了, 水雾

不明显;

丙:烧杯内壁生成黑色

粉末状物质。

培养同学如实观

察, 如实记录的

科学严谨态度。

同学们进行了同样的操作, 为什

么却出现了不同的现象呢?

分组讨论和再次实验后

得出结论:

甲组:第一次, 我们见

到了蜡烛熄灭的现象,

是我们在操作时蜡烛灯

芯较小, 当我们将烧杯

倒扣之后, 灯芯在接近

烧杯底部的位置, 一会

儿, 蜡烛熄灭了。我们

经过讨论认为是蜡烛

燃烧消耗了氧气, 所以

熄灭了。第二次我们进

行实验, 火焰离烧杯底

部较远, 看到烧杯壁上

锻炼同学相互合

作的学习方式。

出现水雾。

燃着时:测定生成物水甲组同学针对自己实验的现象作

了分析, 分析得很好, 蜡烛熄灭

解释的更准确一些, 应该是蜡烛

燃烧消耗氧气, 同时生成不支持

燃烧的气体, 气体受热向上运

动, 也促使了蜡烛的很快熄灭。

距离烧杯底部较远, 蜡烛就能正

常燃烧了, 因为那里有充足的氧

气。下面由乙组同学介绍实验分

析。

乙组:第一次实验我们

的蜡烛灯芯较长, 烧杯

底部很快变成黑色, 没

有看到水雾的生成, 第

二次, 剪短灯芯后, 见

到了水雾的生成, 知道

了蜡烛燃烧后会生成

水。

培养学生正确描

述实验现象的能

力, 以及正确表

述探究所得结论

的能力。

乙组同学看到了黑色物质, 那么

黑色物质是什么呢?它其实是石

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 在实

验时, 我们将一白色瓷碟底部罩

在火焰上方, 也可以看到黑色碳

黑的生成。同学回家可作为一个

家庭小实验完成。

倾听, 解惑, 跃跃欲试

要回家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对实验

探究的热情。

燃着时:测定生成物二氧化碳将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快速倒转

过来, 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

水震荡, 观察现象。

操作实验, 观察到实验

现象, 澄清石灰水变混

浊。疑问:蜡烛燃烧生

成了什么物质使澄清石

灰水变混浊呢?

锻炼学生动手能

力和设疑能力。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蜡烛燃

烧生成的二氧化碳。

倾听, 解惑。总结出蜡

烛燃烧生成的是水和二

氧化碳两种物质。

培养学生总结、归

纳问题的能力。

熄灭后将蜡烛熄灭, 提问同学看到的现

象。看到白烟。疑问:白烟

是什么呢?

让学生习惯设疑,

有疑问才会有进

步。

同学点燃白烟, 实验白烟的可燃性。两个同学合作, 一人熄

灭蜡烛, 一人点燃白

烟。经过一次或几次实

验, 同学都得到了白烟

可燃的结论。疑问:白

烟是什么呢?为什么可

以燃烧呢?

通过合作学习,

培养同学团结合

作的精神。

白烟可能是水蒸气或二氧化碳吗?讨论得出结论, 白烟不

可能是水蒸气, 因为水

蒸气是不可燃的;也不

可能是二氧化碳, 因为

二氧化碳可灭火, 所以

也不可燃。

锻炼学生积极思

维的良好习惯。

白烟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生成的蜡蒸汽遇冷凝结成的固态白烟, 所以可燃。倾听, 解惑培养学生根据实

验现象, 正确表

述探究所得结论

的能力。

布置作业有关蜡烛还有其它探究内容的同

学, 在家中可自己设计实验, 探

究蜡烛的有关性质。

完成有关蜡烛的探究的实验报

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有选择的完成作业并可

进行深入学习。

留给学生个性发

展的空间。

六、板书设计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组成?颜色?状态?密度?硬度?

燃烧时:火焰的分层及温度?烛身的变化?生成的产物?

熄灭后:白烟

1、检验物质燃烧后有水生成: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罩在火焰上方, 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 证明有水生成。

2、检验物质燃烧后有二氧化碳生成: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罩在火焰上方, 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3、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

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

4、黑烟:是没有完全燃烧的碳(炭黑);

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却后形成的石蜡固体。

5、烟:是固体小颗粒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雾:是小液滴漂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七、教学反思

正确引导学生, 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及时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明确问题和探究目的, 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对物质在变化前, 变化中和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 如实记录, 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最后认真填写报告。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2.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3.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4.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3.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药品的取用。

2.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初中化学实验常用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

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加热时, 需加石棉网)

常用仪器: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少量液体)、集气瓶(气体)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量)、量筒(量体积)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粉末或小晶粒状)、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1.试管

(1)用途:a、在常温或加热时, 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b、溶解少量固体

c、收集少量气体

(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 不能骤热骤冷, 一般要先均匀受热, 然后才能集中受热,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 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

c、加热固体时, 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 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 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 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的角度(增大受热面积, 防止暴沸), 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试管夹

(1)用途:夹持试管

(2)注意事项:①从底部往上套, 夹在距管口1/3处(防止杂质落入试管)

②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

3.玻璃棒

(1)用途:搅拌、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

(2)注意事项:①搅拌不要碰撞容器壁, ②用后及时擦洗干净。

4.酒精灯

(1)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2)注意事项:

①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3/4, 也不应少于1/4。

②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③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 应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④用完酒精灯后, 必须用灯帽盖灭, 不可用嘴吹熄。

5、胶头滴管、滴瓶

(1)用途:①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②滴瓶用于盛放少量液体药品。

(2)注意事项:

①先排空再吸液。

②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 以免沾污染滴管。

③吸取液体后, 应保持胶头在上, 不能向下或平放, 防止液体倒流, 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除吸同一试剂外, 用过后应立即洗净, 再去吸取其他药品(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 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 不得弄脏, 也不必用水冲冼。

6、铁架台(包括铁夹和铁圈)

(1)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 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2)注意事项:

a、铁夹和十字夹缺口位置要向上, 以便于操作和保证安全。

b、重物要固定在铁架台底座大面一侧, 使重心落在底座内。

7、烧杯

(1)用途:用于溶解或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 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 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

8、量筒

(1)用途:量取液体的体积。

(2)注意事项:不能加热, 不能作为反应容器, 也不能用作配制或稀释溶液的容器。

9、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 无塞)

(1)用途:①用于收集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

②用作物质在气体中燃烧的反应器。

(2)注意事项:①不能加热。

②收集或贮存气体时, 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

③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 若固体生成, 瓶底应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采用招气入鼻法)。

2.注意节约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 液体取用1~2ml, 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六、板书设计

1.初中化学常用仪器

2.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

第二课时

Ⅱ.药品的取用

1.固体药品的取用(存放在广口瓶中)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仪器:镊子

步骤:先把容器横放, 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 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 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 以免打破容器。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

仪器:药匙或纸槽

步骤:先把试管横放, 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 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 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注: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2.液体药品的取用

(1)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一倒二向三紧挨)

(3)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 要做倒

①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②读数时, 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③若仰视则读数偏低, 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 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Ⅲ.物质的加热

1.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演示)

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注意事顶:(1)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 不能将试管口对着人。

(2)若试管壁有水, 加热时必须擦干净, 防止试管受热不均, 引起试管爆裂。 (3)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的试管, 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4)给试管中液体预热的方法:夹住试管在外焰来回移动便可预热。 (5)预热后, 集中加热盛有液体的中部, 并不时沿试管倾斜方向平移试管,

以防止液体受热暴沸而喷出。 2.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仪器: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注意点:装置的固定(铁夹夹的位置、管口的方向、加热的顺序)

给物质加热的基本方法:用试管夹夹住离试管口1/3处, 首先在酒精灯外焰处加热, 然后将试管底部集中在外焰处加热。 Ⅳ.仪器的洗涤

1.洗涤时, 先洗容器的外壁, 后洗内壁。

2.洗涤干净的标准:内外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 也无成股水流下。 Ⅴ.连接仪器装置 ( 见第153页) 1.玻璃导管插入塞子 2. 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

3.塞子塞进容器口

七、板书设计

1.药品的取用

2.物质的加热

3.仪器的洗涤

4.连接仪器装置 八、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固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

给试管中固体加热

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 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 只要课堂上

一做实验, 兴趣骤升, 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 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 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 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 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 并能设计一些问题, 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

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 对实验进行增补, 增强实验的效果, 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 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 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综合归纳,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空气成分的探究实验

(2)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3)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白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探究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难点: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

四、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引入:

在古时的中国和希腊, 科学家都认为空气是组成世界的一种基本物质,

但这种看法是对的吗?随着科学水平的发展, 这中思想逐渐受到了质疑, 直到二

百多年前,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一、用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实验原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的, 为了测定空气中氧

气的体积分数, 可以选择某种能与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其他气体反应的固体

物质, 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 使密闭容器中气体体积减小,

气体压强减小, 引起水面发生变化, 从而确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白磷、汞、红

磷)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产生白烟。

(2)烧杯中的水沿导气管进入集气瓶里, 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间

点燃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3.空气成分(按体积计算)

4.混合物与纯净物

八、教学反思

本课题的重点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及实验测定过程的研究, 虽然化学是初三才开设的学科, 学生了解的化学知识相对比较少。但经过序言和第一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有一些简单的化学概念, 理论做基础。

在备课的时候应考虑, 这节课是否应该多给学生留一些展示的机会, 但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个实验不能给学生演示, 只能通过观看视频, 让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因此, 应把重点放在讨论实验过程, 试验现象和试验中应该注意的问上。通过设立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的问题。

课题1 空气(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⒈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⒉通过观察图片表格、讨论交流, 归纳空气的主要用途,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各成分的用途及培养环保意识。

三、学习方法:阅读讨论, 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题2 氧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 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情感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 尊重科学, 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培养学生由浅到深, 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 讨论归纳, 科学实验探究方法

五、教学用具:

铁架台、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硫、铝箔、锌粒、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如何区别空气和氧气?

[师]问:桌面上有(没有标签的)两瓶气体, 一瓶是空气, 一瓶是氧气, 你如何区别呢?用眼看、用鼻子闻能区分吗?

[生]不能。

[师]讲述:在刚才的实验中, 氧气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但它在空气中则会熄灭, 而将在空气中正在燃烧的木条插在氧气瓶中又会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氧气。

活动二观察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

[师]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呢?

讲述:这些都是不经过化学变化而表现出来的性质。现在你们一起先来描述氧气的色、态、味。

提问:氧气能不能溶于水?

肯定:能, 并加以分析, 然后设问:这样描述你们是不是觉得范围太大, 不太确切?

我们可不可以用是否易溶于水来描述它?

[生]描述:无色、无味的气体。

观看并对氧气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能, 因为鱼儿要生存需要氧气。

学生思考并认同。

活动三氧气是否易溶于水?

1.氧气是否易溶于水?(提出问题)

2.将大量水倒入氧气瓶中并振荡, 用带火星木条插入瓶中, 看是否复燃。(设计方案, 进行探究)

3.复燃──不易溶;不复燃──易溶(得出结论)

补充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 但不是绝对不溶于水, 在室温下, 1 L水中只能溶解

30 mL氧气, 这对水中动物生存有着重要意义。

[生] 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实验探究步骤。

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得出结果:

现象:复燃

结论:氧气不易溶于水。

活动四硫在空气中、氧中燃烧现象

[师]设问:氧气能不能支持其他物质燃烧?

演示实验:硫在空气中、纯氧中反应的现象。

[板书]打出实验的具体内容及步骤, 并激励学生, 看谁收集的实验信息多。

肯定并讲解:硫燃烧生成的气体叫二氧化硫(化学式为SO2), 它是污染空气的主要气体之一,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二氧化硫, 请同学们最好不要燃放它。

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纯氧中发生明亮蓝紫色火焰, 同时生成一种有剌激气味气体, 放出热量。讲述:面我们学了文字表达式表达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我们同样可写出硫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左边是反应物, 右边是生成物, 中间用箭头连接, 并注意条件是点燃。)

为什么木条、硫分别在空气里和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它说明了什么?(提示:可从氧气含量去分析) 。

空气中氧气含量低, 氧气支持物质燃烧, 氮气不支持燃烧。

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实际上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 由于空气中氧气含量较少, 所以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1.它说明了氧气含量越高, 燃烧越剧烈。

2.也说明了氮气不支持燃烧。

活动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师]展示铁丝并设问:你见过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吗?铁丝在氧气中也能燃烧吗?

补充说明:铁丝燃烧生成的物质叫四氧化三铁(化学式为Fe3O4)。

问:一起说说反应前、后物质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生]反应前物质:铁、氧气, 反应后的物质:四氧化三铁, 文字表达式: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问:为什么要放一些细沙呢?

回答:生成的二氧化硫是气体。

肯定并总结:为了防止燃烧过程中溅落下来的熔渣把集气瓶炸裂。

问:为什么硫燃烧不需要铺细沙呢?

问:通过带火星木条、硫、铁在氧气中反应, 我们可总结出氧气有哪些性质呢?

[总结并板书]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较活泼的气体, 它可支持燃烧, 氧气含量越高, 燃烧越剧烈。

八、板书设计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溶水性(是否易溶于水)

无色气体无味 1.429g/L -218 ℃ -183 ℃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能支持燃烧, 氧气含量越高, 物质燃烧得越剧烈

九、教学反思

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而氧气又是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作为学习素材, 不仅学生学起来亲切, 易于理解和接受, 而且这些物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 从中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上完这节课后有三点心得体会:

一、成功之处:

1、即先学习物理性质然后才学习化学性质, 有简单到复杂, 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另外, 本节课的重点也比较突出。

2、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较强烈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对照实验贯穿始终, 使学生有强烈的视觉对比, 能更好的说明问题。也是调动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的最好机会。

3、实验现象较明显, 比如硫、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不比在氧气中燃烧剧烈, 而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确能燃烧。实验很成功, 课堂学习气氛很活跃。

二、不足之处:

1、课堂上讲得过多一些, 留给学生的时间较少, 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回答。

2、探究实验还不能达到收放自如。需要更多的了解学生, 关注学生, 设计问题时, 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求知求实;不断丰富自己, 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

3、课堂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 造成后半断时间很匆忙。课堂的最后虽然简单的小结了一下, 但未能追问学生的收获以及这节课未弄清楚的问题。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等概念,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