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_骆郁廷

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_骆郁廷

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_骆郁廷
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_骆郁廷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骆郁廷a郭莉b

(武汉大学

a.党委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

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

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7-0045-05

骆郁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武汉大学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

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

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

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

导的成分就是道德。[1]

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

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

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不同性质的社会,

“德”的内涵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根本变革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这种社会需要建立和发展一种与以往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当下我国强调的“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2013年7月第7期总第224期

思想教育研究StudiesinIdeological

Education

立德树人”专题研究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时期,在这种现实境遇下,强调“立德树人”显得格外重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有力地促进了人们的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产生,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种种新的道德困惑甚至道德迷失。屡屡发生在大学生中的一些恶性案件,如复旦投毒案、药家鑫案等,让人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的道德失范问题,使人们的心灵和社会的秩序受到巨大冲击,因而使人们重新认识到立德对人才培养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如何有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如何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何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和坚守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如何帮助学生把握成长的方向和规律,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已成为突出的时代性课题。大力倡导和深化“立德树人”,正是破解这一时代性课题的迫切需要。

二、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都是“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只有把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结合起来,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一)“课程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育人”也就是理论育人,即以课堂、课程、课本等理论教育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道德等知识的传授,这是“立德树人”的前提。人们只有知道什么是“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德”,才知道怎样“立德”,然后才能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哲学社会科学等其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当前,“立德树人”要发挥课程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就必须紧紧围绕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教育。“德”的知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是继承性教育和创新性教育的统一。理论教育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关注社会变迁对社会和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的影响。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德育担负着关注人的自身发展,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使命。当前,在利益多元化背景下的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特点,由于对利益的片面追求,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给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带来了严重挑战,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在不断变化的利益关系面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面向现实和生活,就会常常面临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当前理论教育对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学生个体进行理想道德教育则存在明显不足,即理论研究与理论教育存在脱节的问题,理论教育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个性特点,当然难以为学生所接受。

(二)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的基本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育人的基本途径之一。“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和其他一切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育人一方面强调理论的实践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育人的实践性。在实践育人过程中,由于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才能弥补理论教育中存在的学生主体性难以发挥及避免硬性灌输导致的负面结果的发生。实践的形式丰富多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发展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虽然文件中将学

2013年7月

第7期总第224期

“立德树人”专题研究

生社会实践的意义的定位为“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但第一位的是“受教育”,强调实践育德的第一功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但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植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5]涂尔干曾经说,“从根本上讲,真正的德性在于以一种适当的方式行事,能够将自己身上某种内在的方面加以外化,而根本上不在于对高尚的图景和动人的品格闷头进行精神构建和个人沉思。”[6]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课堂上所学的教材具有多么充实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总是把认识的目的放在第一位:知道它、学会它、记熟它。而且教师也是全力以赴地追求这一点。这个目的越是被置于首先地位,它就越是有力地占据了学生的内在力量,而思想感情就越远地退居次要地位。”[7]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具有丰富的道德知识,贫乏的道德情感,扭曲的道德行为。因此,“立德树人”既要有严谨的课堂理论教育,又要有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

人们对一定的思想理论是否正确,固然可以通过间接的途径加以了解,即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人运用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比较,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的途径加以把握,即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亲自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实际结果,来证实和把握正确思想理论的真理性,进而增强进一步运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和推动社会实践的自觉性。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实践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新的思想观念和增长能力与才干的过程。社会实践是正确思想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人们只有投身和参与社会实践过程,才能接触实际,了解社会,深刻认识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把握社会实践的本质,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概括出反映社会实践本质需要的时代精神,提出回答和解决社会实践新课题的新的思想理论和意见、办法,形成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新的思想观念,在促进社会实践发展的同时,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8]273社会实践是锻炼、磨炼、磨砺人的意志品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志不仅主要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而且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得到锻炼和磨砺,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和磨砺的意志又会成为推动大学生成长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江泽民指出:“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品格、意志的锻炼主要是靠在艰苦的实践中去解决。”[9]社会实践的目标越高,遇到的干扰和困难越大,社会实践的过程、条件与环境越艰苦,对人的意志的锻炼、磨炼就越大,创造出的人的意志力量就越坚强,越强大。[8]275

(三)文化育人是“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

它不同于理论育人、实践育人,具有环境育人的渗透性特点。文化育人方式主要是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育人。校园的文化精神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学校的自觉培养而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类,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条件,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中介。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对于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做出了明确规定:“要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要努力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加强学校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与管理,决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许多学校按照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本校历史沉淀的某种精神为底蕴,着力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前,学校如何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挖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育德价值的文化因素,始终将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聚集于促进

2013年7月

第7期总第224期“立德树人”专题研究

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人格的升华上,是文化育德的一项重要任务。

以上三种育人路径,课程育人是先导,实践育人是基础,文化育人是条件,只有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合力,从整体上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三、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构建“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是深入开展立德树人的根本保障。“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主要包括党委领导下的以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三种不同的机制,各有侧重,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和形成了“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主导机制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中坚,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干部为骨干形成的“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是一种主导性育人机制。“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是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以及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它是取得“立德树人”工作成效的有效机制。在这“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中,党委是“立德树人”的领导核心,学校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立德树人”的中坚力量,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导力量,学生是“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党委、专职学生干部、教师和学生骨干都是“立德树人”的主体。“三位一体”育人主导机制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主体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他们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是否顺畅。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校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相关激励和保障制度。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改变教师疏于履行育人职责,对学生专业之外的问题漠不关心的状态,甚至有些教师发表了一些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言论,不仅没有形成合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抵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因此,“三位一体”主导育人机制的构建过程

中,首先,必须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并根据形势要求加强学校党政干部培训,尤其是要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加强育德考核,通过激励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培养专业课教师育德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创造各种条件,在学生活动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创造各种条件发挥学生骨干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作用,调动学生骨干和广大学生在“立德树人”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后,各主体要打破各主导场域的界限,对于一些需要重点加以关注的学生,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学习、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二)建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

实现“立德树人”,离不开学校内部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的内部整合机制。“三育人”一方面体现了育人的全覆盖,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体现了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内在统一性。“立德树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校内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合力,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优势。恩格斯指出:“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10]教书育人要求专业教师不仅是“授业”者,还是“传道者”和“解惑者”。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自觉挖掘学科专业和教学过程中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德性的滋养与涵育。管理和服务育人就是要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管理和服务之中,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和事务性服务之中。2005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习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和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宣讲提纲》的通知指出:“管理和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

2013年7月

第7期总第224期

“立德树人”专题研究

缺的作用,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环节。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为大学生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了解大学生的愿望要求,关心大学生的冷暖疾苦,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要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从关心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抓起,切实加强大学生宿舍、食堂、澡堂和活动中心的管理,认真解决大学生对学习、伙食、住宿和文体活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在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学校在后勤改革中,要把后勤社会化管理与学校育人职责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服务的育人功能”。

当前,要充分发挥“三育人”内部整合机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提供可靠的保障,开创“三育人”工作的新局面。第一,要强化“德育为先”的观念,明确“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这是“三育人”工作机制的思想保证。“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11]毛泽东的这一著名论断,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改变以前学生思想工作只是政工干部的职责的思想,充分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自身的原有工作职责及工作平台,发挥好各自的优势,做到教学、管理、服务相互之间的优势互补。第二,通过制度落实专业课教师、专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学辅助人员等的育德职责,强化考核,并与职务的晋升、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育德渗透到各个部门、各类成员的工作中,通过目标分解,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

(三)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外部协同机制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部协同机制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构成的,机制作用在于汇聚学校、社会、家庭等力量,使三方面教育互为补充,产生整体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具有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家庭教育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进行的教育,教育的主体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行导人,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阵地,并对协调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社会教育主要是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社会舆论、社会实践和社会环境等进行教育。”[12]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程中,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3]因此,“立德树人”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学校育人、社会育人和家庭育人结合起来,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实现社会资源教育效应的最大化。目前,最需要的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互动,通过沟通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论德育和全面发展[J].国外教育资料,1980,(1).

[2]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1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5]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55:4-5.

[6][法]爱弥尔·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90.

[7][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62.

[8]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9.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9.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49.[12]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75.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责任编辑赵静]

2013年7月

第7期总第224期“立德树人”专题研究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师范院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 【摘要】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课程改革、夯实实践基础、传承优秀文化等路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关键词】师范院校立德树人时代内涵实现路径 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从根本上回答了高等教育在新时期“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性问题,也为师范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师范院校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师范院校办学目标和实际,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行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续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最根本的目标。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了教育的两个“服务面向”和一个“根本目标”,也进一步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这阐明了我国新时期的根本教育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教育领域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需要依靠整个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和全面推进。师范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事业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也是引领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力量。因此,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提升师范院校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是师范院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战略方针的具体行动。 (二)立德树人是师范院校参与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重要方式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是人民的热烈期盼,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十八大更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为推进社会事业改革首要的创新任务。推动教育事业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尤其基础教育的改革更是重点和难点。这需要一大批政治思想素质好、知识储备厚、创新精神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强力推动。师范院校处于教育研究的前沿,教师教育是其根本优势所在,有责任和义务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为基础教育和基层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以实际行动践行师范院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但近年来,师范院校缺乏办学特色,存在“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甚至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在教师岗位公招考试竞争中也不占一点优势,体现不出专业特长。因此,坚持立德树人,有利于师范院校提升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有利于增强师范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是师范院校参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方式。

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演讲稿

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演讲稿 篇一: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非常有幸能参加《立德树人为人师表》的演讲活动在座 的各位老师都已是奋战在教育战线多年的老同志作为新加入到教师 这一光荣队伍的新兵来说在各位老师面前谈论师德构建难免有班门 弄斧之嫌秉着向各位老师求教的态度我在此谈论一下我关于师德建 设的观点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古人云:“天地君师亲”今又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是的古往今来教师这份职业是神圣的倍受尊崇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兴衰系于教师教师是 立校之本而师德师风则是教育之魂那么什么是师德师风呢师德即教 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师德师风对于一名教师来说特别重要俗话说“人要有品师要有德”就印证了这种说法我认为“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是当今社会一名教师的师德标尺教好书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当好一名人民教师的根本要求著名的教育家斯 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 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学生的一声“老师好”对得起教师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说法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

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 一名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师德师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于职业要忠诚热爱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的职业是清贫的但我们不要只看社会上其他行业的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三尺讲台一根粉笔两袖清风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自好不计名利爱岗敬业忠诚于教育事业尽心尽责的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通过教学活动在学生心灵上精心施工的工程师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师风第一位的 二、对待学生要尊重和关爱 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在学生的眼里是高高在上的但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爱护她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才能尊重老师从而愿意学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根据我从教20多年的经验来看凡是师生关系不好的老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

南流中学立德树人基本要素模型

南流中学立德树人基本要素模型 (试行) 一、目标 (一)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具体目标 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爱党爱国爱人民,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学生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 智育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目标: 按课程方案规定开设体育课程,开足课时。组织学生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升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和优秀率。引导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助推学生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美育目标: 学校在开齐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方案要求,开设相应的舞蹈、戏曲、戏剧、影视、书法等课程,为学生提升艺术素养搭建多元化平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 劳动教育目标:

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参加劳动教育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勤奋学习、勇于创造的精神。 二、路径 (一)立德立师 1.发挥党员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带动全体教师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2.加强全员育人、学科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培养和造就一支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 3.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实现“一人一导师”。学校把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教师身上,使育人为本的要求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 4. 建立学科育人示范标兵评选长效机制。定期推选、表彰学科育人示范标兵,并发挥其在学科育人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带动一批教师实现有效学科育人。 (二)遵循规律 1.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一切育人目标和育人行为围绕学生展开,对学生未来发展负责;拒绝填鸭式教育和空洞的道德说教。 2.坚持尊重个体成长。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天赋特长创设教育情景,实行分类施教;严禁以学科成绩作为单一的教育和评价模式。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96143472.html,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 作者:彭佳景 来源:《湖南教育·A版》2017年第10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特别强调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定位德育目标,合理设计德育内容、途径、方法,使德育层层深入、有机衔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道是,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首位,并将德育细化为学生素养指标和学业质量指标,推动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促进德育、智育的交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也不能忽视,一些地方出现门庭若市的“培优班”、疯狂逐利的办学机构等,仍在放大“分高遮百丑”的片面导向;一些家庭和学校、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热衷教孩子如何“出人头地”、如何走捷径获得高分,宣扬功利、短视的所谓“成功教育”。这些做法与立德树人的目标背道而驰,也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现象与做法,無不说明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已迫在眉睫。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法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用好自然资源、红色资源、文化资源、体育资源、科技资源、国防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的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人物、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等的示范引领作用,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育人功能。 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要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比如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1]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因此,在加强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需要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德是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人们的行为规范。离开了这种行为规范,任何人都难以立足于世,任何社会也难以规范运行。应当看到,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但不同性质的社会,“德”的内涵和作用是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对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根本变革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社会,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这种社会需要建立和发展一种与以往的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完全不同的新型的道德,即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准则的道德。它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并且是为维护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当下我国强调的“立德树人”,说到底就是立社会主义之德,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关键。 1

立德树人 师德师风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立德树人立德圆梦 摘要: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 关键词:道德素质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乐于奉献无私奉献 转眼间,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有十几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师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道德素质比教师的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也让我知道了开展师德师风活动的重要性。 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我们要与学生平等相待,不能把学生当下级随便呵斥。只有我们把学生看重了,学生得到老师的尊重了,

他们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各种知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二、爱岗敬业,以身作则。我们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知道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生之本,每一位教师都要爱读书、读好书,我们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而不是丧失学习兴趣。我们只有从内心爱上这份职业,才不会叫苦叫累,学习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三、刻苦钻研业务。精通教学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

立德树人心得体会5篇

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认为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风,爱岗敬业,勤奋好学,严谨治学,坚持言传身教,思想育人,榜样带人。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决定你成就如何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你的态度。下面是整理的关于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学习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心得体会 已经有十三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师德师风的建设对于一个学校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师德师风良好的环境学生才能健康茁壮成长;老师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师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也是一定社会及其阶层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对师德赋予了新的内涵。 通过学习县教育局组织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动员大会和学校组织的“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动员大会,深有体会。我知道当一个好教师,应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样才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在学生身上,我们要倾注全部的爱,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去寻找他们生活中,品德上每一个闪光点,然后应用激励机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励,恢复感到温暖,增强自信,从而缩小师生心灵上的距离,使他们产生“向师性”。这样,才会在他们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个质的飞跃,有了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乐教勤教,才能善待学生。否则就会对学生敷衍塞责。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总之,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 二、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如果不常常处于学习状态,我们的知识结构不是社会的要求,因为在当今社会下,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因此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技术的发展步伐。 三、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不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是同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是照亮别人,充实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四、培养师德,应加强修养。

教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 根据局党组的工作安排,我就“立德树人”为主旨,为商议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切实问题做出如下汇报:《礼记·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立德树人”就是弘扬道德教育,是对于纯粹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于学校教育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形成高尚的个人品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地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学校教育的主体就是老师与学生,德育为先就是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的师资力量,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打造国家的“四有”新人。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学校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探讨和解决意见: 1、教育中存在“重教”而非“育人”的方向性偏差教育的最根本任务是培养高品质、高素质的的国之栋梁,我国教育素来重视做人的教育,而在学校教育中切实存在着一些以教学成绩为主责而忽略学生德行培养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有些教师之间为了提升教学成绩而互相攀比,认为教学成绩的排名就代表着学生是否优秀,鼓励甚至压迫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而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建设。这也是大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弊端,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道”才是教育之先,构建学生正确思想政治建设是教育之本。针对这一现象应当从源头抓起,加强授业师资团队关于“立德树人”的学习教育。组织本校老师召开学习会议并展开深入探讨,切实加强老师对于“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好监督审查。 2、教育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学校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主要有重点班级的形成、教学过程中的不公平、教学目标的定位偏差等造成对学生不利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长期的公平观念薄弱,对教育的公平性认识模糊。教育的公平性对于学生的影响巨大,使得学生因此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有可能因此丧失本该拥有的机会,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和谐。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对于所有的学生应该一视同仁,马卡连柯提出“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教育的失败就是国家发展的失败。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的评价机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构建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老师的教学方式,通过转变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得到教育公平正义,让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成为教书育人的庄严殿堂。 3、教育中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但是教师团体本身存在着个人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其对国家的教育发展的危害不可估量。子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在这个人生阶段,善于观察、模仿,很容易受到教师行为素质的影响。虽然每个学生的力量看似渺小,但是正《老子》中所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关乎未来国运的中坚力量。国运的兴衰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成败在于教资团队的全面建设,所以实行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全面加强教资团体素质的提升势在必行。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方针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切实抓紧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与教育局和党的领导方针相结合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及时谈论并制定出解决办法,只有教育机制不断的进步才有望今早实现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先驱条件。 “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国之栋梁,它不仅关系着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更关系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前景。“立德树人”就是奠定国之基石,建设国之远望,成就国之大业!

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摘要] 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思想、文化、科技资源的聚集地。高校师德建设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整个高等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对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而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对学生的学术观、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影响着学生做人的准则。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构建高效师德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对立德树人的意义和如何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策略进行了研究,探索实现途径。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一、立德树人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之本,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古往今来历代教育家共同遵循的理念。古人重视“立德、立功、立言”,称其为“三不朽”并将“立德”摆在第一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核心意义在于让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永续,让中国人崇真向善的德心发扬光大。它包括学生培养的要求,也包括教师修炼的要求。而其中教师的立德树人更为重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教师的观念和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但同时,贪腐之风、奢华主义也对一些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师德不优表现。如政治观念不强,缺乏社会公德;育人意识不强,对职业的崇高性认识不够,缺乏热情;;安于现状;;把心思花在工作之外,受利益驱动热衷于第二职业;违背学术道德,急功近利不踏实搞研究等等,甚至有个别道德败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社会影响。使高校教师师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遏制不正之风,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将立德树人为主线,将师德建设纳入高校建设的长效机制中去。 二、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策略

关于“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关于“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根据市、县教育局“立德树人”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我校教育工作实际,制定“立德树人”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让广大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二、活动内容 (一)“中学生承诺”签名、宣读活动 1.制定中学承诺书,承诺书内容应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关,科学实用。 2.利用学校升国旗、入队、入团等分类别采取签订《承诺书》、宣读道德誓言等多种方式,向老师、家长及其他同学做出公开承诺,自觉接受老师、家长、同学们的监督,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注重诚信、遵法守纪的意识。 3.7月份前,要将活动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及典型经验整理后报县教育局普教科。

(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 1.1-2月,根据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部门下发的《关于在全市青少年中组织开展“走复兴路圆中国梦”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学校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公示栏、校园广播、班会等宣传平台,宣传“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向信念坚定、奋发向上、意志执着的典型人物学习,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家长影响社会,向全社会传播实现中国科学发展的美丽梦想。 2.2月,开展“走复兴路圆中国梦”征文活动。 3.开展美德类电影观影活动。学校要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观看美德类电影。各年级也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确定观影片目。要积极倡导学生撰写影评,充分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育人功能。 4.3-4月上旬,学校开展“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讲故事、演讲比赛,并以学校为单位择优上报县教育局(1人)。 5.4月下旬,参加全县“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讲故事、演讲比赛。 (三)“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 1.2月,完成特殊学生群体分类登记备案,确保每位留守儿童和特殊群体学生都有人结对帮扶。 2.开展留守儿童“一对一”亲情活动。 3.通过各种活动,建立起师生、同学之间融洽、信任、真诚的感情。呼吁全社会更加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各种活动资料于4月下旬报县教育局普教科。 (四)“挫折体验,吃苦耐劳”教育活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增强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广泛性实效性 一、立德树人: 立德 立:树立。德:德业。树立德业。 立德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 三国··康《运命论》:“若夫立德必须贵乎,则幽、厉之为天子,不如仲尼之为陪臣也。” 清钱谦益《户科给事中孔吉授徵仕郎》:“夫给事中在帝左右,古多用履素立德者为之。” 树人:是人才、培养人才的意思。 出处:《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例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立德树人:(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 使大家了解到立德树人这个词的含义,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活动有更深的理解与认识。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积极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只有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其心灵深处构筑强大的理想和道德支撑。应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立足点,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既深入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又努力抓住重要节日、重大活动等有利契机,吸收、借鉴人类发展的文明成果,以发展的眼光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大力推行“学科德育”。“育德”与“增智”彼此交融、不可分割,只有同步进行才能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大力推行“学科德育”。“学科德育”要解决的是“只教书不育人”、“育分不育人”的问题,让教育回归本质,实现知识、能力培育与价值观培育的有机统一。因此,推进“学科德育”需要深入挖掘学科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涵,让各学科的教师都认识到,如果脱离了学科中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生动教育,课堂教学就只能停留在知识层面。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

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实现路径和机制上做出考量,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出发,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日常管理教育,加强毕业期生涯指导,搭建实践平台与素质拓展平台。 标签: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路径和机制;以生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显示了中央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指向意义。“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回答的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提出,即是对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回答。高校学生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神圣使命,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育人的根本宗旨。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实际,结合大学生群体的个性特点,遵从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路径和机制,推进人才培养工程建设,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及对高校学生工作的新要求 立德树人,即树立德行,培养人才。“立德”,为古代“三不朽”之一,《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1]意思是,人生最高的目标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次是著书立说。虽然时间逝去久远也不会磨灭,这就是不朽。古人把立德摆在人生最高目标之首位,足见树立德行的重要性。《管子》中“十年之计,莫如树林,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是“树人”的传统解释,这表明古代先贤已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寓意非常深刻。立德树人的合用,既是中国文字的精妙之用,也是历代教育经验理念的凝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不断总结和深化对教育的认识,逐步确立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的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首先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3]其后,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思想,“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4]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5]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命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明确了新时期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要立德树人,学生工作要体现、最终要实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高校学生工作有着新的要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作为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进程中,不断丰富本身学识,努力进步本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建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个学生建立同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潜伏优秀品质,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进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进步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学习。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但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内容,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其中在业务素质上,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求老师把握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师德师风应注入新内涵、新时代的师德师风应注入新的内涵:一是视野和思惟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现在,要像***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不能用过去的社会心识形态来教育现在的学生。 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构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单单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进程中,他的性情、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通过立德树人师德师风的学习,我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个人的事,应当是学校所有部分和工作职员的责任和义务。夸大素质不即是忽视品德。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早就说()过,人者,德为先。未学文而先学文德,未学武而先重武德,学好文武,不光是光宗耀祖,最主要的是报效国民。一个人的品德好坏经常能决定他行事结果的正与负,一个***的天才所酿成的灾难,总要好几代人才能改变过来。如今法治和文明是全球的大趋势,而我们的制度又还不很健全,我们不能再毫不在乎于品德素质的培养。自由发展不即是要忽视个性素质。甚么是个性素质?就是良好的个性。良好个性体现何在?那就是,公道地进取,公道地忍让,适当时勇于竞争,关键时能保全大局。实在成功人士们都有很好的个性,他们那很不错的人缘就是最最少的证明。 整合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我将努力做一个理解学生,亲切,平易近人,公平公正,热情教育,品德高尚,举止高雅,穿着大方,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不断进取的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心得体会-教师心得体会 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下面由精心整理的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教师如何立德树人心得体会1 我从学校走进学校,开始了向往已久的教学生涯,这三尺讲台和我接下了不解之缘。弹指一挥间,12年的岁月就在绘声绘色的讲课中,就在埋头批改作业的笔尖下,就在上课铃与下课铃的交替声中滑过,生活因教师这一阳光下最美丽的职业而精彩。 《左传》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它夯实了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础—爱心。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是教育的基础,是老师教育的源泉,有爱便有了一切。”踏上三尺教台,我正为实现这一切而努力着,我们带着一颗为学生的爱心走上讲台,学生犯错误了,老师与之谈心,有难处了,老师帮助解决,我们不断地向学生“提醒幸福”,而学生也不断地让我们感受到幸福。 有了一颗爱心,才会有一张笑脸。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给学生一张笑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是教育的真理,给学生一张微笑的脸,会让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知道怎样去笑看世界,笑对人生。微笑着,欣赏学生做伯乐,给其成功感;微笑着,鼓励学生,做帮手,助其自信感,微笑着,宽容学生,做弥勒,育其责任感!笑脸下才有欣赏,才有鼓励,才有宽容,才有爱。 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甘愿吃苦,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教师精神,铸成了教师立德树人的核心—奉献。 在讲台上,我们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百科书和指南针,我们能体会到最温暖的春风和情感,能体会到世上最真最纯的友爱。在每次的“教师节”的时候,我都会收到一些学生送来的贺卡,里面写着“老师好”就这么小小一句问候,或者学生的一个微笑,我就会感到很幸福、很快乐。这种甜美的感受,并不在于学生的物质回报,而在于教书育人本身所带来无穷的乐趣,以及桃李芬芳时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欢乐! 我们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为了学生能共同进

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活动实施方案 醒 狮 中 学 (2019年)

石市镇醒狮中学“立德树人” (2019年) 一、指导思想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二、活动主题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三、活动对象

石市镇醒狮中学全体教师和学生 四、活动内容 (一)组织部署(领导小组) 组长:曾宪平 成员:刘成志黄庆煌曾庆国黄俊凯胡燕芝唐志花邹韶华刘璐王芳周雯 (二)目标任务 1、实现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内外系列德育教育活动进行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基本 的社会公德意识。 2、按照“科学、精细、规范、严密”的原则从常规工作入手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 3、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增强对学生德育的认识能够全面

立德树人整改措施

“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整改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的师德师风建设,使师德师风活动月更好的扎实有效的继续开展,在查摆出问题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制定整改措施。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敬业意识 在这次活动月中,学校党支部先后组织教师学习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若干问题的规定》等教育法律法规;认真地做了学习笔记,有所遵循,就有了制约,这样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享有权利就必须履行义务,二者相辅相承,通过学习,广大教师的政治修养和师德水准得以进一步提升。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爱岗敬业的典范在不断的涌现;杨宝林、耿长利、杨秀萍、周宏伟、任丽娟、崔玉龙、季玲玲、白明等老师每天早晨很早就来到学校,她们用“良心、爱心、细心、尽心”的耐心地为班级最差的学生辅导功课,指导作业,而且从不求名利,在她们看来,这是自己必须这样做的,让每个孩子都学会,让每个孩子都会学,让每个孩子都成才,这是她们的特点,也是她们感到最快乐最幸福的的事情。“四心”教育在一些教师中得以充分体现。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奉献精神进一步增强。要求教师做到,要按师德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待学

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通过学习,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查找出自身的不足,都写出了切实可行的自查报告。 二、充分发挥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的作用,党员和包保年组的领导率先垂范。确保活动有效开展。 学校结合本年度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去,每位党员在活动月中要率先垂范,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包保年组的学校领导经常深入一线,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解决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向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开展了师德师风家长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37份。通过向学生发放师德师风调查问卷及教师自查等形式,找出了学校在师德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教师个人在教育教学、品德修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了解、及时整改。 三、认真查摆,及时梳理 我校按照局里的部署和要求,在查摆问题、剖析原因的基础上,对摆查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而且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教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观念,这也就要求学校能将立德树人的观念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文章将从大学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出发进行探讨,提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 立德树人是当大学生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而这一观点的提出也为我国今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向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大学生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正确人生价值观、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生工作做出有效创新,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全新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 一、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 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进行了明确。就大学生教育来看对人才进行培养是核心,而立德树人则是为人才的培养明确了更加细致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明确。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教育能坚持德育工作的首要性,并将对大学生正确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的培养融入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以切实对大学生的意识观念等进行提高。同时,立德树人也要求大学生教育的内容就要对人才的质量等进行提高,而这一要求首先是要提高大学生人才的思维意识和能力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要对大学生今后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提高。 二、大学生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容与目标 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自身所具备的道德素质修养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工作应当重视立德树人的培养。就大学生工作的现状来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容与目标包括: 1.培养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素质修养 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修养才能成为对社会而言优秀的人才,这也就要求我国的大学生工作除了要重视文化知识技能的培养之外,还应当重视对大学生的德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修养和健全的人格为基本目标。而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修养的培养应当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从大学生的精神品质出发,注重大学生在诚信、遵纪守法等方面良好品质的养成,这同样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和目标之一。 2.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也是大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之一,而大学阶段则是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然而,当进社会有部分法学生由于受社会上功利心等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人生价值观产生了迷茫甚至形成了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