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

10、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一、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

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

2、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

3、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尤为后世所称颂。其中以《永州八记》最著名,本文为《永州八记》之首。

4、《柳河东集》。

二、课文翻译:

自从我成为罪人,住在此州(永州),常常感到惊恐不安。在空闲的时候,就慢慢地走走,随便地转转。每天和朋友们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流尽头。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和奇异的山石,再远也要去;到了以后就用手拨开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睡觉,一睡着就做梦,心里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去;自以为凡是此州中所有奇姿异态的山水,都被我欣赏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面的亭子里,望

见西山,才指点着称道它的奇异。于是就让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掉荒芜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我攀援着登上西山,两脚伸开象簸箕一样坐在地上眺望四周。眼前几个州的土地,全在自己的坐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势,有的山峰高耸,有的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小洞穴。看上去近在尺寸的距离,实际却有千里之遥,各种景物聚拢收缩在一起,层层叠叠,都无法躲开我的视线而隐藏;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山水与高天连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我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跟小土丘不属于同一类。我神思悠悠地与浩然之气融为一体,而找不到它的边际;我心旷神怡地与大自然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倒满酒,身心松驰地醉倒了。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昏暗的暮色,从远处而来,一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还不想回去,心神凝定虚静,形体仿佛已消散,与万物暗暗化合在一起。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从前没有过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因此写了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追述作者谪居永州后、发现西山前,游览永州山水的情景,并表达自己郁闷不得解脱的心情。[作者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为朝廷却反而获罪被贬,

因此他想借“游山玩水”来寻找答案,来摆脱心理压力,但是,永州郊外的山水并没有让他卸下精神枷锁。]

作用——为下文作铺垫。

特点:

1、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极为强烈地传达了作者对所游之处的失望、厌倦的感觉;

2、运用了短促的句式、重复使用字眼,表达出作者急于摆脱失望、厌倦的感觉的急切愿望。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记述游西山的经过及感悟。

感悟: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认为西山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因为在作者的笔下,赋予了西山以生命与灵魂。是西山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让作者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也应该如此挺拔峭立;西山“不与培娄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正是西山让作者找回了自我、认识了自我。

四、课文阅读分析

(一)简答题

1.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加“始得”二字?

答: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从意义上“始得”二字表达了作者是第一次游西山,并且因西山景物特异而精神感悟——是西山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让作者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也应该如此挺拔峭立;西山“不与培娄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正是西山让作者找回了自我、认识了自我;二是在结构上“始得”二字起到贯串全文的作用,它在文中或明或暗、时正时反地点题,使全文行文脉络清晰,结构浑然一体。

2.文章写西山的高峻,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灵感受?

答: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即以西山与众山的高下对比,来烘托西山的非凡气势。

作者以三个小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

A、“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写在西山之颠,看周围的几个州县,一览无余,视野极为广阔;

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写四周山川景物的大小、远近,历历在目;

C、“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写水天之际,山水与高天浑融一体的色彩、形态,一目了然。

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从侧面烘托了西山高峻挺拔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了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文解释】

泰山是如此雄伟,面对着齐鲁一带青翠的山色,一眼望不到边际。万物的主宰把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都集中在泰山,高高的山峰仿佛分割了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远眺,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相比之下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3.文章开篇不切入正题,却先写游西山之前游众山的情景,这采用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这采用的是铺垫手法。它对发现和宴游西山起到对比衬

托作用。

4.文章写西山的高大特立有何象征意义?

答:象征着作者在革新失败、贬官永州后仍“不与培塿为类”——绝不与那些打击诬陷自己的卑鄙小人为伍的卓立独行的品格。

5.作者为什么把西山之游视为自己真正游览的开始?答:因为作者想借“游山玩水”来摆脱心理压力,但是,西山之前所有永州郊外的山水都没有让他卸下精神枷锁;只有到了西山之游,不仅使作者发现了永州山水的特异之处,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感悟,从而对自己革新失败贬官永州的苦闷真正有所解脱。因此他把西山之游视为自己真正游览的开始。

6.领会作者得出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

的过程。

作者在表达对永州山水感到索然无味之后,重点突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欣喜和感悟(欣喜源于人山合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山即为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因为在作者的笔下,他赋予了西山以生命和魂魄。(总说:特点和作用)西山横空出世,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使作者第一次真正卸下了“恒惴栗”的心头重负。(分说:对作者启

发)西山的“特立”让作者意识到不能与打击诬蔑自己的那些卑劣小人为伍。另外,西山对作者找回自我,认识自我,给了一个明确无误的昭示。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一再提醒“始得”二字的深刻含义。所以作者在第二层次后半部分进而渲染了在“始得”之后,自己精神境界的升华。

因此,“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道出了作者陶醉于西山的启迪,领悟到物我同一,身心超然的意趣与哲理。

7.辩析下列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作用。

日与其.徒上高山………

其:代词,代作者自己。译为“我的”。

(二)段落分析(阅读下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1划分本段层次,概括各层大意。

第一层:“攀援而登…….. 衽席之下”概写初登上西山所见景色。

第二层“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写登上西山后所见的众山之景。

第三层:“萦青缭白……..西望如一”,写登上西山后的

远望之景。

第四层:“然后知……..为类”写西山之特异给作者的感受。

○2这段描写突出了西山的什么特点?

高大。

○3作者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突出西山的特点?

侧面衬托。

○4这段话用了怎么样的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特殊句式:

1.望西山,始指异之

..。(意动用法)

异之:以之为异,认为它不同寻常。

译:望见西山,才指点着称道它的奇异。

2.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译: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1)字音 僇(lù)人惴(zhuì)栗( lì)施施(yí)(y í)觉(jiào)而起 斫(zhuò)榛(zhēn)莽茅茷(f á)箕(jī)踞(jù) 衽(rèn)席岈(xiā)然若垤(di é)攒(cuá)蹙(cù)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 识归纳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言知识归纳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 (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 (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 (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 (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 (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 (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 (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11)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连词,表修饰) 2. 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 (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 (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 (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 (5)不知日之入(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故为之文以志(代词,这,指游西山这件事)

二、实词 (一)通假字 1.自余为戮人(通“戮”,刑辱)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二)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6.是岁元和四年也(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三)一词多义 1.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 (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师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导学案 课前练习 (1)注音: 僇.人(lù) 惴栗 ..(zhuìlì)斫.( zhuó) 榛.莽(zhēn) 引觞.( shāng) 施施 ..而行( yí) 茅茷.(fá) 箕.踞.(jījù) 衽.席(rèn) 岈.然(xiā) 若垤.(dié) 颢.气(hào) 培.塿.(pǒulǒu) 攒蹙 ..(cuán cù)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①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形容词,特别的 ②望西山,始指异.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①若.垤若穴动词,像 ②若.毒之乎代词,你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动词,至,到达 ②伏尸而哭,极.哀副词,非常,十分 ①居是.州,恒惴栗指示代词,这,这个 ②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对,正确 ①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动词,向远处看 ②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动词,盼望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 ②故为.之文以志动词,写作 ①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顺承 ②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5)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为凡是 ..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古义:两个词。凡:所有,总共;是:指示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2)攒蹙累积 ..,莫得遁隐 古义:层层堆叠、重叠今义:层层增加;积聚。

(3)游于是 ..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顺承关系的连词。 (4)然后 ..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两个词,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名词作动词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上:登上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梦:做梦 名词作状语 ①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日:每天,天天 ②箕踞而遨箕:像簸箕那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望西山,始指异之异:以……为异 数词作名词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一:一体 (7)写出文言句式类型。 (1)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句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定语后置句 (3)因坐法华西亭省略句 【课堂讨论】 1.文题“始得”二字怎么理解?文章中心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 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他几乎走遍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不知西山的怪异独特。当他“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始指异之”。攀援后才发现西山的卓尔不群,一如作者的人格。在物我交融中作者得到解脱和审美享受,醉不思归。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从标题到文末,“始得”贯穿全文,牵制全篇,涵盖文章内容,也是“文眼”。 先写以往所见的幽泉怪石未给作者带来精神愉悦与解脱,为下文写西山之游做铺垫。 2.作者是怎样用比照、映衬的手法来写西山之景的? 不直接写,而是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如写登上西山始感高峻难测,云天相连。以“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衬其高;登高下望所见之山,好像土堆洞穴,千里之外的景色犹如近在咫尺亦衬其高;青云缭绕,云天相连,浑然一体更衬其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感受。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而不群之人格才更具感染力。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抒发自己傲然卓立的情怀。 【课后巩固】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解析:施施,缓慢行走的样子) 2.下列句中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C )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 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教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天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 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 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 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如果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

(二)梳理字词 1. 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 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 2. 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班级交流, 直至一一过关。 (3 )古今异义 攒蹙累积 古义:重叠,积压 今义: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转折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以 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从这时 今义:递进连词 (4 )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以……为异,认为……奇异,意动用法 主动提问,主动解决, 僇( :1 U 人 惴(zhu )栗 ( l ) 施施(y 刀 斫 (zhu 0 )榛(zh m ) 莽 茅茷(f a ) 衽 (r rn) 席 岈(xi a )然 若垤(di e ) 培 (p ou) 娄(1 ou ) 颢(h co )气 遁 (d un) 隐 颓 (tu 刀然 觉(ji co )而起 箕(j 1)踞3) 攒(cu a )蹙(C U ) 引觞(sh mg ) (m ng )合 ①自余为僇人。僇,同“戮” ,刑辱,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 同“趋”,往,到。 (1)字音 y 刀 冥 (2)通假字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

西山——开启柳宗元心灵之旅 ——《始得西山宴游记》文本解读 永贞革新失败,雄心勃勃以报效国家为己任的柳宗元被抛进了痛苦的深渊。十年永州被贬生活,几乎占去了柳宗元四分之一的人生经历。岁月的漫长、地域的偏僻,使他饱尝了仕途的险恶、生活的艰辛。但是作为一名正直的士大夫,险恶的现实并未动摇他的意志,“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他以自己特的方式,以笔为武器,维护做人的尊严不被侵犯,捍卫高洁的情操不被玷污。情景交融,自成章法又互有联系的《永州八记》就是此时其意志的彰显,这些游记能抓住事物的具体特征,写得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语言精美,并抒发了他遭受迫害的孤寂悲愤心情以及内心的孤傲,它们不仅仅是八篇游记,更是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本篇游记从被贬后平日一般游览写起;接着写发现西山的怪特以及登山,重点叙写在西山顶上见到的奇特景观,暮不欲归的宴游之乐和“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独特感受。全文首尾呼应,从“不得”到“始得”,从“惴栗”到“心凝形释”,这次西山宴游让作者忘掉“惴栗”,把自己的遭遇、思想感情与山融合在一起,可以说“西山”开启了柳宗元的心灵之旅。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僇人”足见被贬之事对其打击之大,对自己来说是奇耻大辱;“恒惴栗”内心的惶恐是多么的深,无法

摆脱。文章起笔就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态:悲愤与不安。在闲暇之时他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行动之缓,行动之随意,这真的是优哉游哉吗?非也,其实是通过外在的神态描写,实际上表现了作者在游览的时候,一种寂寞、愁闷的、无可无不可的精神状态。我们再看其行踪:“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坐、醉、卧、梦、起、归”的所行所为,看似乐而忘忧之举,带着随缘任运的色彩,其实是心灵无所寄托,无所释放,不能说起醉生梦死吧,但至少未摆脱“恒惴栗”的阴影。这种“醉”是“倾壶而醉”,是心灵的自我麻醉,一切犹如行尸走肉;这种“梦”是“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是无奈之举,心中所向往的美好境界,只有把它放进梦里;这种“归”是“觉而起,起而归”,是一种失落之感,一天的游历之后又回归到以往的忧伤,内心深处的郁闷并未得到排解。虽然“每有兴会则欣然忘食”,但“于我心有戚戚焉”。他在人生的低谷中徘徊,陷入心灵的沼泽地,混混沌沌。虽然内心不服,但内心的痛苦与屈辱无法自拔,即使是“自己认为有异态的山水”也没有把他解放出来,没有开启真正的心灵之旅,没有发现西山的“怪特”,每次都是“游而无得”。 柳宗元虽然被贬,但并没有完全消沉,因为每日的游览都是在忙完政务之后的闲暇之时。正因为这样西山的“怪特”才能激发出他内心的不屈与倔强。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

《始得西山宴游记》大学语文教材和课件10

10、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一、作家作品简介: 柳宗元: 1、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 2、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 3、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尤为后世所称颂。其中以《永州八记》最著名,本文为《永州八记》之首。 4、《柳河东集》。 二、课文翻译: 自从我成为罪人,住在此州(永州),常常感到惊恐不安。在空闲的时候,就慢慢地走走,随便地转转。每天和朋友们登上高山,进入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流尽头。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和奇异的山石,再远也要去;到了以后就用手拨开草坐下,倒尽壶里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互相枕靠着睡觉,一睡着就做梦,心里想到哪里,梦也就做到哪里;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去;自以为凡是此州中所有奇姿异态的山水,都被我欣赏过了,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寺西面的亭子里,望

见西山,才指点着称道它的奇异。于是就让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掉荒芜丛生的草木,烧掉茂密的茅草,一直到山的最高处才停下来。我攀援着登上西山,两脚伸开象簸箕一样坐在地上眺望四周。眼前几个州的土地,全在自己的坐席之下。那些高高低低的地势,有的山峰高耸,有的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小洞穴。看上去近在尺寸的距离,实际却有千里之遥,各种景物聚拢收缩在一起,层层叠叠,都无法躲开我的视线而隐藏;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山水与高天连接,四面望去浑然一体。我这才知道这座山的独特卓立,跟小土丘不属于同一类。我神思悠悠地与浩然之气融为一体,而找不到它的边际;我心旷神怡地与大自然同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拿起酒杯倒满酒,身心松驰地醉倒了。不知道太阳已经落山。昏暗的暮色,从远处而来,一直到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还不想回去,心神凝定虚静,形体仿佛已消散,与万物暗暗化合在一起。这样之后才知道我从前没有过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因此写了这一篇文章来记载这次游览。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三、课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追述作者谪居永州后、发现西山前,游览永州山水的情景,并表达自己郁闷不得解脱的心情。[作者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一心为朝廷却反而获罪被贬,

始得西山宴游记学考复习

2015高二学考练习《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 )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 )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 )然洼然,若垤( )若穴,尺寸千里,攒蹙( )累积,莫得遁隐;萦( )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掊塿( )为类。悠悠乎与灏( )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注:斜体字的要求解释,下划线的写出句式,括号的要求注音,波浪线的要求翻译。

译文: 自从我成了被贬受辱的人,居住在这个州里,经常惊恐不安。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历,天天与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无论多远没有不到的;一到就拨开茅草坐下,倒出壶里的酒来尽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着了作起梦来,心中想到哪里,梦也做到那里;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水有奇异姿态的,都为我所拥有、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为坐在法华西亭,瞭望西山,才开始指点着它并称道它的奇异。于是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草木,焚烧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然后,我们攀援着登上山去,伸开两腿坐下,观赏风景,只见所有几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垫下面。它们的高高下下的形势:山峰高耸,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内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种种景物聚集、缩拢在一块,没有能够逃离、隐藏在视线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缠绕,视野之外的景物与高天相连,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样。然后知道这座山的卓然耸立,不与小丘同类。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没有谁知道它们的边界;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们的尽头。拿起酒杯来倒满酒,喝醉得身子倾倒,不知道太阳落山了。昏暗的晚色,从远处来临,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体消散了,与万物暗暗地融合为一体。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所以为这次游览写了篇文章作为记述。 这年,是元和四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 备课思路: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 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与造物者游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言文,所以我决定把字词的理解放在第一课时解决,为了使预习的效果更加的明确,特意设置了一张预习的练习题,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本节课就重在要求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解决文章的主旨——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 教学目标: 1、归纳整理相关文言知识点 2、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3、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开门见山式),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74页。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以填空的形式进行)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注音:(齐读两遍)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三、讨论交流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阅读课文,整理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要求:1、朗读课文,整理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资料 备课思路: 《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一专题的标题是“像山那样思考”,这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大意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所以我认为本专题的题旨是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冶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激发珍爱自然地情感。 而且本专题是由三部分组成: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个板块是相为应答的。而《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其中的感悟自然系列的,是柳宗元在被贬期间寄情山水时的感悟,所以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及板块的指向和柳宗元个人的志向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我在备课时候围绕这个问题,分别设置了一系列的小问题。通过小问题的解决来引导这个主旨问题的解决。其中在设置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解决“始”字的理解和西山的特点。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而且是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文言文,所以我决定把字词的理解放在课前预习中解决,为了使预习的效果更加的明确,特意设置了一张预习的练习题。课中就主要解决文章的主旨——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鸣呢? 教学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采用开门见山式), 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请打开课本到86页。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以填空的形式进行)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注音:(齐读两遍)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斫榛莽焚茅茷箕踞而遨 衽席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 不与培塿为类颢气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与万化冥合 3、解释字词: 自余为僇人:僇,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 施施而行:缓慢行走的样子。

始得西山宴游记公开课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实词“隙”“穷”“缘”等在文中的意义,能够说出虚词“而”“其”“乎”等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并写出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怀。 3.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借景抒情手法的好处。 [教学重点] 1.能够说出实词“隙”“穷”“缘”等在文中的意义,能够说出虚词“而”“其”“乎”等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2.体会并写出作者在山水中寄托的情怀。 [教学难点] 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借景抒情手法的好处。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实践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以初中所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导入。 二、抽查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疏通文本 1、学情反馈(根据本班实际预习反馈填写并组织教学) 2、重点强调 实词“隙”“穷”“缘”等在文中的意义;虚词“而”“其”“乎”等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整体感知: 1.文题中的“始得”二字对应到文章中具体指哪句话?(请你找出并解释)(A) 2.作者游览西山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B) 明确:先比较西山之游和众山之游的不同 游诸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心情:觉而起,起而归 傾壶而醉,醉则卧,卧而梦 游西山:过,缘,斫,焚,穷,攀,遨 西山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第2课时 一、文本研读 1.文章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作者为何开篇从他处着墨?(请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诵读,体会并写出“众山游”和“西山游”所用句式的不同及表达感情的不同。)(B)明确: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但作者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以此作为铺垫,来反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见的幽泉怪

《始得西山宴游记》知识点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归类练习 一、虚词 1.而 (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连词,表修饰(2)披草而坐,倾壶而醉连词表承接(3)卧而梦连词,表承接(4)觉而起,起而归连词,表承接(5)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连词,表转折(6)穷山之高而止连词,表条件,才(7)攀援而登,箕踞而遨连词,表修饰(8)而莫得其涯连词,表转折 (9)而不知其所穷连词,表转折(10)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连词,表转折 2.之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助词,的(2)始指异之代词,它,指西山(3)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助词,的(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助词,的(5)不知日之入主谓之间(6)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主谓之间 二、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无远不到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古义:凡,所有,总共;是,代词,这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3)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古义:两个词,这样以后今义:副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4)游于是乎始(古义:两个词,于,介词,从;是,代词,此,这。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5)攒蹙累积(古义:重叠、积压。今义:积累,积聚。) 3.一词多义 穷 (1)穷回溪(动词,穷尽)(2)穷山之高而止(动词,穷尽) (3)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梦 (1)卧而梦(动词,做梦)(2)梦亦同趣(名词,梦中) 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2)始指异之(副词,才) (3)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为 (1)自余为僇人(动词,成为)(2)不与培塿为类(动词,成为)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3、了解“为”“穷”的不同用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声背诵柳宗元《江雪》一诗,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中描写天地间一片白雪,没有半点生气与声息,在万籁俱寂的广大的空漠中,只有孤独的渔翁在寒江垂钓。诗人创造了一个清绝、寒绝、独绝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他拔流绝俗,孤傲高洁的品格。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永州八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到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作者寄情山水,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谪、饱受压抑的景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三、请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僇人lù恒惴栗h?ng zhuìlì施施而行yí 斫榛莽zhuózhēn mǎng 焚茅茷f?n fá箕踞而遨jījù 衽席ran 岈然洼然xiāwā若垤若穴di? 攒蹙累积cuán cù莫得遁隐dùn 萦青缭白yíng liáo 不与培塿为类pǒu lǒu 颢气hào 引觞满酌shāng zhuó 颓然就醉tuí与万化冥合míng 四、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尝试翻译 1、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僇:僇,通“戮”。这里是刑辱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