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代学校教育-最新文档资料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一从《教育就是解放心灵》看当

代学校教育

克里希那穆提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通过信件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关心教育问题的家长、教育者、学习教育的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人士都是很有价值的。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你愿意读的话,就带着学习的态度去读。就像你要了解一朵花儿,就得非常细心地观察它的花瓣、它的茎、它的颜色、

它的芬芳和它的美。这些信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而不是哪

天早上随便读一读,然后就把它忘掉了。你必须给它点时间, 味它,质疑它,深入地探询而又不轻信,与它共处一段时间, 化它,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 产生于教育对学生的无比热爱中。”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

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

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

同道合者。

我们要学会在错误处发现美丽――挖掘学生的“善根”; 在 弱点处给予引导――寻找学生的动力; 在爱心处营造美丽――关

心学生的生活。在我看来,教育单单有爱是不够的。著名的教育 家李镇西老师说“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 而应该充满人情味; 教 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 尊重和感染, 应该体 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就人格而言, 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 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 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

者。 ”只有将爱心 赋予民主的内涵, 我们才真正抓住了教育爱心的本质。 敞开心扉, 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

笔者认为: 首先应该让学生多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感悟, 教师 也应学会因势导利,适时点拨。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应注重讲 用结合, 充分运用语言材料进行声情并茂的讲学, 深刻挖掘文章 的思想内涵,以求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其次,借助教师的言 传身教,发挥榜样的作用。据《成都商报》报道,一位年迈的教 师为了唤起学生的节约意识,当着全班 80 多名同学的面将学生 扔进垃圾桶的饼子拣起来吃了。 这是一件真实的故事, 事后我曾 和班上同学谈对这件事的感受,同学们大都以“震撼”“醒

自惭形秽”等词语来形容这件事。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老师 的举动给现场的同学们造成了多大的心灵推动。“随风潜入夜,

那么 悟”“

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这样颇有奇效的心灵共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作为教师应该塑造怎样的灵魂, 如

何美化那一块世界上最珍贵的园地, 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及结果称 得上艺术。那就是“师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教育家夏 尊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 爱是教育的前提,教师在生活中给 予学生无私的关爱, 学生会用敏锐的感觉接收, 将之转变成学生 的动力,并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用爱去书写、去创造、去建设才能形成艺术的效果,才能塑 造出艺术价值高的作品。任何一名艺术家在创造自己的作品时, 都倾注了他满腔的爱和全部的心血。只有首先心中有爱,有对

作品”无限深情的爱, 才能主动、 愿意并无怨无悔地倾注热情

和心血, 也才能创造出出色优秀的“作品”。 对学生的教育要把 握时机,人在生病时是最脆弱的,更需要得到关注、关心和精神 上的安慰。 同样对于学生的教育, 即便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

念的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教育时机使其思想在原有基础之上达到

面有所改进的孩子,这个改造的契机更为重要,需要的时候,才 会真正产生作用。 对学生的教育要亲和友善、 理解万岁。 很多时候教师也应该 以学生朋友的心态, 真诚地理解学生。 先去了解学生再试着去理 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让他们 产生与我们沟通交流的愿望, 多听听他们的声音、 看他们的展示,

与他们同甘共苦, 形成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们付出 的真心会唤回小孩子们内心那份真正的、 似乎没有负担的纯真善 良、天真无邪。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与心的对话。 每一位教师都应 把自己当作艺术家, 把学生当作自己最心爱的作品, 把教育当作 一门艺术, 一门深入学生心灵的艺术。 也只有深深地撞击心灵的 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才是关乎心灵的教育。 教育是用人格塑造 人格的过程, 不管在治学上还是在生活上, 教师都要为学生做出 表率,言教不如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只有这样,学生才 会接受

升华,“百尺竿头,更进 止”

步” 。更何况对于那些急需在道德方

教师,教师才悄悄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育是一堆细节,是一项精细的工作,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放下师教威严,善于转换角色,调整心态,真正学会走进学生心灵的方法,赢得学生们的爱戴以及理解,唤醒和感化学生善的意识,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心灵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我们编写这本《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山东教育出版社),目的就是帮助广大家长、教师“唤醒”孩子的心灵,对付那只“负能量”的狼,“喂食”那只“正能量”的狼。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一种“唤醒”。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我们算是“重视”教育的,只不过在重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区别于欧美等国家。中国在历史上是十分重视“人文教育”的,这既是儒家的教育成就,也是儒家得以发展的原因。毫无疑问,现代中国也是普遍重视教育的,但结果如何呢?文凭普遍升高,文化水准不见高;知识量不断增加,但能力未见长;证书一大堆,素养却未变。这样的教育显然既不是国家想要的,也不是教育者想要的,更不是家长想要的。 如果说做什么都应该讲究“依道”而为的话,那么,教育的“依道”更难,因为教育的宏观规律相对好找,而微观规律或者说具体个人的成长规律太难找。教育是科学,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科学性离我们还较远,教育的艺术性更需要加强。这一方面源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还未能揭示出人成长过程中的所有规律及其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即便这些知识可以随手拈来,但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太大,又不可能拿过来就用。历史上,孔子、苏格拉底等尚可以“因材施教”,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是做不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习惯于面对所有人的“同一教育”,试图让每个人“一边高”地发展;教师和家长似乎很容易在这一点上形成共识:宁肯牺牲某个孩子某一方面的拔尖表现,也不愿接受“偏科”或某一方面低于他人。“硬灌”、“强压”就是“硬道理”,“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反而成了多余的。 我一直认为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教育应当是建立在科学研究之上而非简单经验积累之上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很有意义、很丰富、很有品位的教育。孩子得到了这样的教育之后,便会做到:是龙,可上九天揽月,是鱼,便乐于小川遨游;能研究,便进入世界一流国家实验室,摘取科学桂冠;会工作,便学会一种技术或从事一种活动,安安分分、平平静静。生活顺利了,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生命、感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自食其力,然后善待弱者;生活不顺,仍可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弃,不仇富仇官,顺其自然,怡然自得。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教程文件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只记得在中学时期出现过这种现象:不论是课上课下,饭前饭后,就连上厕所都要手捧金庸、琼瑶的小说如痴如醉,因为当时的我总有一种“仗剑走天涯”以及“少女情窦初开”的美好憧憬。而此时,我手捧李镇西老师的著作《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获至宝,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在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又回到了如痴如醉的岁月,它就像一片沃土,让我这棵幼小的嫩芽无尽的吸吮着养分,让我饥渴的身心得到渴望以久的滋润。是什么吸引了我?我又从中吸收了怎样的养料?且听我慢慢讲来。 一、致“青年教师”的我 今年我已经40岁了,说“青年教师”确实有些牵强。不过,我确实“年轻”,这里的“年轻”指我的“教龄”,仅仅两年多而已。当他的书中所提到的他第一次走校园的心情时,使我一下感同身受。我一直向往当一名教师,但却因差阳错的干了其它职业。我一直告诫自己,对自己向往并喜爱的事情就一定不要放弃。所以,在2014年,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校园。当听到像百灵鸟叫声一样动听,的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与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正如李镇西老师所形容的那样: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说“老师好”的那份激动,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是呀,梦想照进了现实,又怎能不激动?第一次忐忑但又故作从容地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情景现在想想仍历历在目。但孩子们那清澈的眼神,天真无邪的笑脸,无不成为我的动力,从没有底气,

到镇定自若,说起来轻松,但辛苦只有自己明白。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那就延用李镇西老师书中提到的话:因为由衷的热爱这份事业,所以,要为自己提一个高远的目标,并终身奋力攀登。 二、致年轻的班主任~~我 当了一年的班主任,才深刻体会到它的不易。尤其是刚刚进入学校的一年级新生,你不仅要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还要管理他们的吃喝拉撒等等。刚开始真有些“焦头烂额”,慢慢适应了,才感觉“一言堂”、“我是女皇”的快感。但当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谈班主任的苦乐观”时,我才知晓自己的年轻与幼稚。他把班主任的工作叫做“甜蜜的苦差事”,从一点看来,他是多么热爱这份工作呀。他书中提到的一些观念与做事风格虽然只限于初高中的学生,但他的一些做法,鉴于小学,尤其是低年级也是可以实行的。像他所提到的人权问题,所谓人权,即是人人都享有的权力。那么对于6、7岁的孩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例如,我在上课时总怕他们没有记住,所以就反复地讲,结果无可厚非的就是说话啰嗦,甚至拖堂。在我看来,拖堂是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与内容,可往往事与愿违,既耽误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学生呢,还不领情,坐在座位上,可心早就飞出去了,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于是乎,免不了一顿大发雷霆,用“一统天下”的威严震慑住他们。现在看来,真真是徒劳的无用功。原因就在于,我并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没有尊重他们的人权。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有哪个学生不想赶快下课,飞奔出教室,去享受这课间十分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语言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这样说到:“从教20余年,我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这已经成了我的生存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李镇西老师无疑也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条“捷径”。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受到了激励、鼓舞,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这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在不断追求“更好”。“但是,能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感受着这份“最好”,我开始每天审视自己,看今天的课上的比昨天进步了没有,今天处理学生的问题比昨天冷静了没有,今天为学生做得每一件事尽力了没有。同时我也引用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来教育我的学生,并告诉他们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心尽力,凡是做一件事就必须尽善尽美,凡是做一件事今天就要比昨天尽如人意。“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的境界靠拢。”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免会走一些弯路,如果恨铁不成钢和急功近利的矫正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我们不妨向李镇西学习,手持爱的灯盏,用我们心灵的灯光为之引路。给孩子一分信任,就搭起了沟通的桥梁;给孩子一分鼓励,为他的每一进步喝彩;期待他下一次可以做的更好,那就为孩子点亮了一盏心灯;给犯了错的孩字一点宽容吧,让我们无私的爱来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爱学生就等于爱自己。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在教育实践中好的做法,以及教

雨露润心田——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雨露润心田 ——读《李镇西教育随笔》有感 草有了雨露的滋润,更加葱茏;禾苗有了阳光的温暖,更加生机;作为新教师的我,有了李镇西老师教育随笔的滋润,更加茁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一书记载了李镇西老师从教32年的经验与收获。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老师在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民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后进生转化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素质使我感动、钦佩。同时,也使我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学到了来自教育一线专家名师的教育理念及宝贵的经验,从他成功的教育案例中,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有童心、乐于学习、勇于思考、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有目标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应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因为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教师的童心要以恒固的爱心为基础,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怀有童心,只有童心能够唤起爱心,也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时刻保持着一颗童心,用爱心贯穿我们教育工作的始终。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了距离,但我们应该努力使自己与学生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感受,带着充满爱的童心行走在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这样才

会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会以平等、宽松的教育心态去面对学习,在学习中才会有勇气和自信,在自信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为一名老师,还应拥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心是促使一名教师干好工作的动力,成为影响教师工作质量、效率和成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李镇西老师说:“责任心就是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前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只用拥有一颗责任心才能把学生培养好,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将来才能带着责任心走向社会,为我们创造美好的世界。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它是一项良心活儿,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这就使得许多环节和工作只能凭教师自身的责任心去实施。引导学生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自己实际出发,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帮助他们树立改造中国的抱负,拥有科学精神、创造能力,成为追求真理的真人。 拥有一颗童心、爱心、责任心是作为一名老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还需要具备更多的专业素质。在阅读《李镇西教育随笔选》的过程中,其中“青年班主任怎样提高科研修养”、“解放班主任”、“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这几篇随笔是李镇西老师从班级管理者的角度阐述多年来自己在教学一线总结的工作经验,给刚入职的新教师指明了工作的思路、方向。让正在为如何开展教学、进行班级管理的我受益颇深。 作为一名班级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李镇西老师在教育随笔中多次强调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坚定

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你们两个,子女就要这样养,要慢,不要着急。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一定要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 ★孩子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说一个孩子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他有可能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我们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手段,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我们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求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一定出问题。 ★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教育新常态。 ★没有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肯定是有缺陷的。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简单的说,学习或者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最核心的应该是为己的,不是为别人学的,不是为父母学的,而是为丰富自己学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慢的艺术,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这样的教育、这样的结果是我们要的吗?当年我们追求分数、琴棋书画、那么多才干,最后走向这个道路,而这个又不是个案,在现在制度下又成了基本上到处都可以看到的现象,那我们就要思考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我可以说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么我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研究的结果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学,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你说这个人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我们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忘了。教育就像养花一样,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谢晓红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特殊的后进生我放下架子去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我班有个学生叫龙某。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提不起一点学习的兴趣,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老师,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老师批评他。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虽然他现在的学习状态还不是非常稳定,偶尔也还会偷偷懒,作业少做,但是和以前相比,真的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习惯的磨练,他会有更出色、更进步,做的更好!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哪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邰某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刚刚到来的时候,他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优点,每个和他的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棘手。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并不是一个石头、一块钢铁,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他也会被溶化。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摘要:人文精神就是对人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让人成其为人。艺术能表明或揭示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意义,教育更是承担了很重要的责任。所以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应该传达给学生的重要思想。一句话艺术能丰盈人的心灵世界,让人更好地战胜我们生活中的阴暗面,这就是艺术中的人文教育精神。 关键词:情感;幸福;自由;意义 艺术属于人文学科,而人文学科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我们如何理解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象艺术等等范畴一样,也没有一个普世认可的定义,所以我们就依据比较经典理解来理解来和使用人文精神。法国1971年出版的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对“人文主义”的广义的解释是:”“从黑格尔赋予这个词更为广泛的意义而言,人文主义被理解为人的精神上的努力,它肯定的是人对于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广泛的能力的信仰,它力求保证人的个性的全面实现。”[1]这个广义的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文精神的一些基本特征。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写道:“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2]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理解并置在一起,或许我们就比较能理解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存在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让人成其为人。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就是要守护人的尊严、人的情感、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意义等等。艺术教育恰恰完美的诠释了这一追求。那么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情感的守护 人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表达情感的各种符号,这是其它物种绝对没有的能力。人就活在人创造的情感符号的世界里,从遥远的史前洞穴符号到现代的影视符号,都与人类的情感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可以说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艺术符号就是对人情感的忠实守护。如果没有这些形形色色不绝如缕的守护情感的艺术符号,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例如,风靡全球的《指环王》是如何让今天的人如痴如醉的,就会明白人并不是单向度的理性动物。创造神话,活在神话中是人类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也是不死的梦想。那些否定神话的理性主义者就没有认识到神话的本质原来是情感。现代人复兴神话,也不是理性的需求,而是情感的需求。人在神话中获得的是情感的陶醉,而不是理性的知识。宗教学家斯特伦精辟地说:“神话是什么?为何它有如此强大的魅力?神话,是关于超自然存在的故事。它以象征的创造力把人的存在秩序化,并成为一个意义的世界。神话,还有一种观念,对于生活于其规范作用中的人们来说,它具有终极的价值。”[3] 所以艺术是对人情感的守护,人类就活在他创造的情感世界里。传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最根深蒂固的冲动。所以我们要积极开放我们的心态,欣赏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扩大我们的同情心,把我们培养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提高我们生活的境界,从而享受诗意的生活。艺术教育就是要启发人的这种内在需求。 二、艺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对人幸福的守护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文化史上最为迷人的探险之一,那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幸福观占据了人类文化史上最为核心的位置。艺术,人类艺术永恒的主体也是传达人类的幸与不幸。如果人遭遇的是一个积极的有作为的时代,这个时代艺术的主旋律自然是绽放人幸福的生活。例如拉斐尔圣母像展现的就是圣母的幸福感。他画笔下的圣母显得那么温情,那么和蔼,那么美丽,那么善良,我们看了也能刻骨铭心地体验到圣母的快乐和幸福。拉斐尔生活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代,那个时代是一个积极的有作为的时代,也是一个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的幸福,肯定人的尊严的时代。人类最惊心动魄的艺术就是传神表现人获得幸福时刻

视觉和心灵的艺术说课稿

视觉与心灵的艺术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美术学院07美学7班杨紫怡。首先介绍一下在我的课堂上实施的教学理念。 快乐教学: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寓教于乐,轻轻松松,润“美育”于无声中。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视觉与心灵的艺术》,选自人美版第13册九年级上,属于“欣赏·评述”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与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 新课标实施以来,通过我的一些了解和认识深刻的体会到了我国在中学美术教育方面的锐意改革。它改变了以往重视美术技能、技巧的灌输,转而向美术的情感素养方向发展,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以激发其终身追求美的情感。 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美术作品欣赏——就是一个最好的解决途径。通过欣赏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欣赏、理解艺术作品,从哪个角度去体会美、感知美,从而达到美育素养的积累。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很重要,它好比开启初中美育的一扇门,让学生能了解初中美育的特点——那就是“直观感受美,深层挖掘美”。

本节课讲述的是肌肤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作家的作品。其中重点讲述的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是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格尔尼卡》属于“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是一幅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也是一副享誉世界的肖像画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这一块,我做了如下安排: 教学目标: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而欣赏课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眼睛所接收到的信息,大脑所反映出的情感,用语言表述出来,简单点说就是说出自己的直观感受。我从三个方面设立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作品的仔细分析,让学生了解《蒙娜丽莎》和《格尔尼卡》,明白作家创作的根本思想和目的,达到欣赏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认知作品的历史背景,体会不同流派不同作者不同时期对不同作品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并体会艺术作品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带给人类请打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比如通过格尔尼卡认识到战争的残暴性,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上升到“爱护世界和平”的高度。并且逐步想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尊重世界多元化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办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大胆表达,分析,判断和评书能力。2,体验,领悟蕴藏于美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深刻内涵。

班主任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

班主任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 隆昌一中李孟军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育是一种爱的艺术!这种爱虽然不同于父母、家人、朋友的爱,但我觉得这种爱与其他类型的爱都具有一种共同的特点:无私。只有这种无私的爱,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把这种爱扎根在人格的土壤里,默默地奉献着自己,也渐渐地壮大着自己。作为班主任,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只有采取不同的教法才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 一、案例背景: 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名叫xx,这个孩子脾气暴躁,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做作业时动作很慢,思想很不集中,回家作业经常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书写相当潦草……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他开始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后来口头上答应了。可他又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是根“不可雕的朽木”。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能因一个后

进生无法转化而影响整个班集体,必须面对现实!我内心一横:不转化你,誓不罢休。 二、事情的经过: 有一次在课堂上,见不爱学习的xx很难得地高高举起手想要回答问题,我立刻请他作答,当时他可能是有些紧张,在回答时结结巴巴的,结果班上另一个同学田佳岩当场笑出声来。我还没来得及作出反应,只听xx气势汹汹地冲田佳岩吼道:“笑什么笑!”田佳岩顿时止住了笑,可xx并未就此罢休,他立刻“气炸了”,把手中的课本往地上一摔,径直走向教室门口,甩门而出。见此情景,全班同学都愣住了。当时我迅速做出判断,首先要保证学生们正常上课,其次为了确保xx的安全,要立刻把xx找回来。于是我立即追出门外,叫住xx并告诉他现在是上课时间,如果因为他的缘故而耽误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会使本就不融洽的同学关系更增加一层隔膜。也许是担心成为全班同学的“公敌”,xx默默地跟着我回到了教室。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xx虽然人在课堂,却始终没有冷静下来,一会儿踢桌子,一会儿撕练习本。为了保证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我引导其他学生继续集中精神上课,对xx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 下课了,我发现xx仍然没有“消气”,因此先把另一个同学找来,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那个同学也表示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向xx道歉。又过了几节课,当我发现xx已逐渐冷静下来后,便将他找来谈话。他一进办公室便低着个头看地板,像是在找什么东西似的——我知道他已经做好被批评的准备,而且打算一如既往地“虚心接

美术教育的心灵使命

美术教育的心灵使命 王联翔 一、不容回避的现实:青少年的心理危机 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处在社会转型期的学生们,要面临来自多方面影响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研究所的专家估测,目前有30%以上的学生患有“心理综合症”。学校课业压力的负担、社会上不良信息的干扰、网络中有害内容的诱惑乃至家庭变故等,均会造成干扰学生心理健康的种种隐患,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警惕。厦门大学张小鹭教授将当今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了如下归纳:“唯我独尊——冒牌的尊重个性;斤斤计较——难以与人相处的患得患失的人生观;物质至上——名誉欲、贪欲,抛弃社会公德和精神理想的观点;无尽的欲望——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社会、世界的不安定因素。” 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固然有其先天因素的一面,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其发展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外界的影响有着直接关系的。尤其对于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而言,更加易于接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这一时期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构建和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抵御不利因素的影响,建立和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严峻的课题。 二、直面现实的困境:被忽视的美术教育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许多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甚至设立了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专门机构。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诸多为学生心理健康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中,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却往往被忽视。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里德在谈到该问题时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儿童的艺术在十一岁以后,因受到各方面的攻击而衰退——不仅是把它挤出于课程之外,而且要以逻辑的活动,即我们称为算术、几何、物理、化学、历史和地理,甚至于今天用这种方式讲授的文字,把它挤出了心灵。”针对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忽视美术教育的现象,他说:“创造活动本来是能治疗心灵,我们却视之为怠情、无关和无知,而不予理会。”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也认为:“我们只着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真正有助于成长的要素,那些与个人感情、精神生活,以及在社会中和谐生存有关的要素……教育在它最富有意义的目标上已经失败了。” 从学科性质上说,美术教育是具有较强人文特性的学科,对于教育的全过程

教育是一门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孔子曾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名老师,传的不仅仅是学之理,更应该是人之道,一名老师,职为授业,更为树形。所以教师要有完美人格,让他的一言一行使学生们的成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教师要有崇高师德,不管是教书,还是育人,都能让他的学生全盘接受,永记于心。 近几年,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单亲孩子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破碎的家庭和爱的残缺给单亲孩子的心灵刻下难以抚平的伤痕,使他们的行为形式或孤僻或放任,有时如刺猬一样自我封闭,有时又像脱僵的野马一样难以驯服,常让老师束手无策,既头疼又奈。 我所带班级中的少华就是这样一个单亲的孩子,他聪明伶俐,反应敏捷,在七年级时学习成绩还比较好,可父母离异后,母亲又重新组织了家庭,父亲根本就不管他,他像个皮球一样被踢给了年迈的祖母。原本幸福的家庭一下子变得支离破碎,幼小的心灵根本承受不起如此沉重的打击,他开始自暴自弃。经常夜不归宿,上网打游戏,打扑克,上课打瞌睡,和照顾他生活的祖母顶嘴。不吃她辛苦做的饭菜。 我总想着把这位极富潜质的孩子拉上正道。为此,我经常找他谈心,并在学习上给他开小灶,可是收效甚微。后来学校组织春运会,少华体育很好,我就在班上开展优秀运动

员评比,他成为班上的优秀运动员,他很高兴,我并适时的让他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他有所启发,经过这个事,少华在班内的表现有了明显的改观,上课不再打瞌睡,听课认真了。经我的劝说,上网的次数也明显减少,尤其是劳动时,总是干得满头大汗也不停手。我又趁热打铁,在班会课上表扬他热爱劳动,并任命他为劳动委员,这一下,少华的积极性更高了,由他负责的包干区总是打扫得最干净,我又发动几个成绩优秀,为人正直的学生和他交朋友,让他在与人交往中学会对自己负责。从此以后,小郑对我就有一份特殊的敬意,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出面跟他谈就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一次,因一件小事与祖母发生争执,少华一气之下不回家吃饭。祖母找到我,我得知这一情况后,让他学习中学生礼仪常规,在家中应该咋样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高兴地回家吃饭,并向祖母道歉,少华的进步是可喜的,他的眼里少了一份惘然,脸上多了几许灿烂的笑,但是,作为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他需要的不仅是一片阳光,更需要在他的心里种下一颗火热的太阳。 “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真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的爱,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要合乎情理,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勿庸质疑,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有感 本学期,我读了《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本书收集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论文随笔。李镇西老师是我们老师的楷模,更是我们成都老师的骄傲,他崇尚“民主、学科、个性”的教育思想,他说:“做一个有激情、有思想的教育者,是我最大的追求;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真诚的朋友,是我最高的荣耀”。他边教边思边写,于是有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著作。而这本《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更是将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了他的想法和解决之道,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李老师提到了爱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的老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该平易近人,但过分显得孩子气,会丧失起码的尊严感。我却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好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六年级的英语课,其中面临很多问题:刚教小学不久,小学英语课时太少,等等。要想上好课,得有充足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沟通,我其实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理,接手这两个年级的。开始真的不是很顺利,我上了自己的英语课后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所幸这一年学校开展了阳光体育锻炼活动,每天学生放学后都要进行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我很好的利用了这1个小时时间,和孩子们一起丢沙包、滚铁环、打乒乓、跳绳等等,每天我和孩子们愉快的渡过那个别人也许觉得很难熬的1个小时。结果当然是好的,我与孩子们的感情慢慢加深了,私下里我成为他们的朋友,而在课堂上孩子们也高高举起了他们的小手。在这一年的期末考试中,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应该走进学生心灵的,只有走进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应该走进学生心灵的,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所以教育更是心灵交流的艺术。 俗话说,栽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门艺术,在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的同时,更要善于细心观察,找到学生的心结,与他们真诚地沟通,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要想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必须学会沟通。 了解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是与他们沟通的必要条件,只有真心换真心,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 班上一个男孩,我刚接到这个班一两个星期几乎天天有人报告他:骂人,乱拿别人东西,人家跳皮筋他来捣乱……更出现让我意想不到的情况是,很多同学不愿和他一起玩,把他孤立了。看到他孤单的身影,孤独的眼神,作为班主任的我,该思考采取措施,因为只有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我把他找来谈心,又向班内其他同学了解情况,让同学们设身处地想:“别人把你孤立了,你是什么滋味?希望同学们能伸出援手帮一帮他,要学会理解和宽容。”接着我也多关注这个孩子,发现优点及时表扬,强化同学们对其优点的认识。渐渐的,这个男孩脸上露出了笑容,对他不满的报告声也渐渐消失了,他融入了这个班集体。只有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学们才能都快乐起来。

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心理,根据沟通对象不同的情况,以真诚的态度,运用灵活的沟通技巧,采取正式和非正式的多种沟通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讲究方法。 二、爱心加细心赢得信任,理解与支持。 三、锲而不舍,多种形式沟通,让他们明其理,动其行。 四、以爱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 总之班主任的工作是心灵沟通的工作,必须讲求工作的艺术性。班主任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欣赏学生,真情互动,使教育在学生的心底开花发芽,结出累累的果实。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实施新课程应有的十大教育理念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说要相信、尊重、依靠、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满足学生的升学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不仅要学得好还要活得好,活得积极健康。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248页) 一、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良知 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还都不够成熟,但具有自尊、自信是他们的天性,当他们犯错误时,需要教育者用爱的教育力量艺术地唤醒他们的这种天性。 特级教师丁榕曾处理过一起偷笔事件,在她发现失窃的笔在某学生书包时没有声张,而是课后特别送给他一支笔,说:“我知道你需要笔”。结果,这个学生承认了错误,将笔还给了同学。30年后,这个已成为一个部门经理的当年的小学生,找到了丁老师,当着自己已上初中的孩子的面,向丁老师“扑通”一声跪下,并对孩子说:“你也跪下!没有丁老师就没有爸爸的今天,也就没有你!”丁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在于:相信宽容可以唤醒学生的自尊和良知。 在我班就发生过类似事件。以下是我班一名同学纪录下的《班级小偷事件》:临近复习之时我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于巾迪同学的钱包丢了,内有四元钱,是她的午饭钱,同学们相互猜疑。有的同学要求翻书包,我不同意翻,因为我在法制教育读本里看到了,搜查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我见状前去阻拦并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让同学们都闭上眼睛,看钱能不能出现。有的同学认为没用,我对她说:“每个小孩生下来时都是善良的,如果他还有良心的话,钱包一定会出现的。”老师觉得办法不错,跟同学们商量了一下,让同学们闭眼后数100个数,然后走出教室,同学们都趴在了桌上,1、2、3……渐渐同学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了,数着数着,我在心里默默地想,我是多么希望那个人能把钱包扔出来,如果不扔,我想,他这一辈子心里都会有愧的,因为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数到82的时候,有纸翻动的声音,同学们继续数,数到了100,老师走了进来,果然钱包出现在过道上。于巾迪拿回钱包回座时,我看到她无比高兴,感动的泪水也快从眼眶里流了出来。老师看到后笑得比往常开心的多,并激动地说:“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能诚心改过的人!”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也跟我们的心情一样特别开心。这是集体的力量感化了他。我说心里话佩服那个人,因为他很有勇气,虽然他犯了一次错误,但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过,你有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既然改了,还是我们的好伙伴,我想同学们一定既往不咎的。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最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书中没有对缺陷的掩饰,没有对成功的浮夸,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与众不同。他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 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呢?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从《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师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寝室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 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新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更加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为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完善并严格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创新聘用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办好师范教育。教育是为人类文化承先启后的事业。以教育为职业者,必须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刻苦勤学的精神,诚挚友爱的感情。师范教育的目标绝不是造就“教书匠”,而是要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师范教育不能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不限于教学的技能,而尤其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 要特别重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我国教师队伍的薄弱环节。现在,一些地 方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医疗、社保、住房、交通等方面的保障水平还不高。受各种因素制约,农村教师队伍总体上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必须创新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教。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关心农村教师生活和成长,使优秀教师在农村能够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有条件的地方要逐步提高津贴补贴标准。 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 地位。各级政府都要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关心教育工作,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认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等政策措施,制定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和住房优惠政策,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要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先进事迹,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 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一个拥有13亿人 口的大国,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纲要》的制定和实施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