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

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区域国别市场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孔瑞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分行业水平以及产业内贸易类型的量化分析,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中美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竞争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结合质量差异的分析可使产业内贸易水平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变化趋势。近年来,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存性在不断上升,庞大的贸易规模对美国的贸易格局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的依存性也在不断加大,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但中国对外贸易额的急剧扩大,夸大了中国在世界生产及贸易体系中地位的改善程度,也夸大了中国从这种格局变化中获益的程度。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中美经济;依存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越来越开放

的环境中运行.经济全球化毫无置疑地增强了国

别经济体的内在联系,而美国也无可争议地确立

了其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经济的增长尤其引人注目,2004年中国

成为全球第6大经济体.并连续3年对全球经济

的增长做出了13%以上的贡献,成为继美国之后

世界经济的又一大增长动力。在这一增长格局的

变动过程中,飞速发展的国际贸易使中国和美国

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美国因素”和“中国因素”

分别成了时下两国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所必不

可少的考虑因素.国际贸易则成为两国经济互相

依存的重要桥梁。

在以贸易主导的增长格局变化的过程中,中美

两国人民感受到了经济依存关系变化所带来的不

同意义:美国人对中国商品带来的竞争压力和中国

市场的巨大潜力比中国人感受更深刻,而中国人对

美国日益频繁的对华贸易制裁反应更强烈。之所以

产生这种差异,缘于两国之间贸易结构的不同,并

根源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虽然衡量结构变化的

方法有很多,但从产业内贸易角度的分析能够以量

化的指标来反映两国间产业竞争力的动态变化,以

利于人们从根本上把握两国间的产业依存关系以

及产业合作的可能性。基于此种考虑,笔者拟在系

统分析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上,对近年来中美经

济依存性的变化趋势进行探讨。

孔瑞:厦门大学经济学院36l005电子信箱:kongru订977@163.com。

一、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研究

1996年,0ECD对1980—1992年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情况的研究发现,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的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从12%上升到20%(以SITC3位数5—8类衡量,未进行贸易平衡调整),其中最高的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虽然占中国与OECD国家贸易总额的比重更高,但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仅为9.5%。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的商品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的SITC第8类产品出口占中国向OECD制成品出口总额的67%,但进口却只占5%左右:而在产业内贸易比较高且增长增快的产业中(主要是SITC第5、6和7类产品),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则以垂直型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仅占7%一14%。

目前在国内学者中尚未见到对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专门研究。多数结果都是通过国家或行业对比时得出的,例如:宋全成的研究发现.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的角度看.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越低.2002年中美双边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33%,低于中日两国之间的4l%、中欧之间的46%以及中国与东盟之间的52%:任志祥等

一41—

 万方数据

区域国别市场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人认为,中国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程度不是很高,分别为48.94%、53.77%和56.47%:潘文卿的研究发现.1992—1999年间。中国与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低于中日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SITC0—9类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从10.4%上升到17.3%.与中日两国之间的18.8%已非常接近。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潘文卿的研究结果与OECD公布的数据比较接近,如果考虑到OECD只是选取了SITC5—8类产品作为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指数从而使研究结果偏大的话,潘文卿的研究更能综合地反映当时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综合情况。相比之下,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偏大,因此有必要对中美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重新进行实证分析。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产业内贸

易的总体水平

之所以对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量化计算,不仅仅是因为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作为说明两国产业国际分工是处于水平型分工、垂直型分工还是混合型分工等定性概念的具体量化指标,还因为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分析产业国际竞争力动态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尤其对于两国制造业之间的联系来讲,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析可以透视两国制造业的紧密依存关系和两国间产业合作的可能性。当然,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反映两国产业分工和贸易发展水平方面也存在片面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各国在进行贸易统计时。并不能区分完全意义上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只能按照贸易产品所在的若干类别进行归总。而基于这些数据得出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就未免失之粗糙。因此,分析产业内贸易,尤其在分析两国间产业内贸易时,必须结合行业和产品层面的结构进行分析。

对产业内贸易的计量一般采用Gmbel—Uov指数法(OECD,2002),该方法是目前最优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G—L指数法所衡量的产业内贸易.是产业贸易总额减去产业内进出口贸易差额后的剩余部分.用公式表示为

一42一

IITi'斗型铲]舢

(1)

-一k:军[紫H慧1

×100

(2)

公式中,IITi.AB为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而Mi和Xi分别为特定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显然IITim的取值在0和100之间(以百分比表示)。以每个产业进出口值占总进出口值的比重作为权重。对所有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就得出一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m它同样介于O到100之间,越接近0则产业内贸易程度

越低,越接近100则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G—L指数法的缺陷是没有考虑到国家或产业的贸易不平衡因素,当产业或国家存在较大贸易顺差或逆差时,IITAB所反映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偏低。虽然G11lbel和Uov曾对此指标进行了调整.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贸易失衡造成的影响,但调整后的产业内贸易指标无法计量具体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不能反映一国产业内贸易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变化。因此,笔者在分析时不采用调整后的方法,在于保证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对于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是基于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ISIC),选取ISIC产品分类中前2位甚至前3位数都相同的商品。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以SITC2位数和SITC3位数计算的指数存在差异,即以SITC3位数计算的指数比SITC2位数计算的指数普遍要低一些.这是因为G—L指数的大小与产业的划分密切相关.产业划分越细则产业内贸易指数越小。而OECD认为,计算产业内贸易指数以SITC2位数来计算比较合适,因此笔者同时使用SITC2位数和SITC3位数的计算结果来反映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而对产业层面的分析则用SIrrC2位数的结果来反映。

考虑到中美两国之间贸易统计的较大差异以及中方有关SITC分类数据难于获得,笔者采用美国方面的统计数据。用G—L指数法所测算出的1996年以来中美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化反映在图l上,与OECDl992年的数据和潘文卿的结果相比,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万方数据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区域国别市场

….:。"

1T.,1

11.瞿

1¨I

削q

℃=茗1:‘∑置二o‘?:

主,▲

生..£一品,…7

品。

品,

一-

正“

蜢.06

嵋.业

岱.拍

11.柙

…~

图11996—2005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计算,网址http:,/censtats.census.90v。

表1

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

(以SITC2位数计算)

年份

中国整体

美国整体

中美之间

199651.2069.5417.502000

53.5566.oo17.63删

50.17

61.08

18.34

注:本表计算时。美国和中美贸易数据来源于美国统计局网站,中

国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

与美国和中国总体情况相比.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都是非常低的。表1中的数据显示,中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与美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相差40—50个百分点,而与中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相差30个百分点以上。但自1996年以来.在中国和美国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下降趋势的同时,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则缓慢而稳步的上升,尤其在2000年以后,上升的幅度有所加大。这说明中美两国之间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的水平非常低,即两国之间的贸易结构呈现高度的互补性.这是由两国经济的互补性所决定的;但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表明,中美两国之间的产业竞争性在逐步提高。并且这种提高是在中国和美国与世界经济的互补性均在增强的背景下取得的。

从计算结果来看,以SITC2位数和SITC3位数分别计算的结果相差3—4个百分点.但曲线的走势非常一致。2001年中美产业内贸易分别达到10年中的最高,为19.91%(S17rC2位数)和16.49%(SI’rC3位数);2001年以前的趋势以SIrI’C2位数反映的走势是先降后升。以SITC3位

—卜sITc

2位数

一1卜sITc

3位数

数反映的走势则是一路上升.但变动幅度都非常

缓和;2001年以后都经历了小幅下降,但近两年来的走势都是上升的;到2004年为止,STIC2位数和SITC3位数衡量的指数分别上升了0.83和2.06个百分点.即以更为详细分类数据反映的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上升的幅度比较明显。

而从具体行业来看。在68个SITC2位数行业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50%的产业个数在1996年为17个,2000年上升到19个。而2004年更是增加到23个.其中制成品行业在1996年和2000年都是13个,2004年是14个;在239—249个SITC3位数行业中。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50%的产业,在1996年占29.29%,2000年占25.00%,2004年占28.51%.其中制成品在3个年份中的比例分别为22.59%、18.44%和22.09%。由此初步的判断是,2001年以前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上升主要是由初级产品带动的。而近年来的上升则

主要是由制成品带动的。

三、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分析

如果在68个SITC2位数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个制成品部门来反映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的话.这20个行业占中美贸易总额的比例由1996年的50%左右上升到2004年的66.07%(见表2).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增长的中美贸易结构

的变化。

从这20个行业的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来看,中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要高于中美整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1996之后却下降迅速,到2004年时已经下降了4.74个百分点,这与中美整

一43一

l=

 

万方数据

区域国别市场《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表21996二2004年中美制造业贸易内指数变化

(单位:%)行业名称SITC2位数代码2004年2000年1996年比例变化(1)产业内贸易水平高并处于增长中的行业

化学原料及制品5988.7097.3380.288.42

专业科学仪器8783.6772.0279.544.13

专用设备7275.6154.1033.05’42.56(2)产业内贸易水平高但处于下降中的行业

有机化学5181.9899.3394.00一12.02

有色金属。6875.4096.8l94.78一19.38(3)产业内贸易由较高水平大幅下降到中等水平的行业

造纸6454.1377.7396.42—42.29

通用设备7451.4057.1788.18—36.78(4)产业内贸易水乎不高但有较大幅度增长的行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7746.5332.1626.oo20.53

初级塑料5729.8212.866.7723.05(5)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并有较大程度下降的行业

交通运输设备7832.1018.7052.66—20.56

电子及通信设备768.6615.2025.67一17.01

金属制品698.179.0421.50—13.33(6)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但处于增长中的行业

医药5438.6030.6l33.894.71

非金属矿物制品6616.2614.2712.573.69

纺织业6512.7712.229.213.56

服装及其纤维制品840.46O.190.310.15(7)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但仍在下降的行业

钢铁6728.3320.3935.42—7.09

橡胶制品628.475.008.93_o.46

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57.5523.9713.83-6.28

家具821.102.463.58—2.48总计:

占贸易总额的比例66.075813949.4516.62

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21.3423.6726.08-4.7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相关年份数据计算。

体的上升走势正好相反。而从行业数据来看,在产业内贸易指数呈大幅度变动的行业中,指数下降的行业远多于上升的行业.并集中于那些近年来技术成熟加快的行业。

根据各行业2004年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和成长性,可将这20个行业分为7组(见表2)。2004年中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明显集中于5个行业,其贸易额占当年中美贸易总额的3.89%;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专业科学仪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不断增长,尤其以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得最快:而有机化学和有色金属

一44一制造业虽然在1996年的指数高达94%。并在2000年以前有小幅的上升,但2000年下降的幅度在17个百分点以上。

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一直都呈强劲增长.其产业内贸易指数从33.05%上升到75.61%。同期,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以年均12.32%的速度增长.而进口增速则达29.23%。因此随着贸易规模的增长。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顺差仅缓慢增加了0.13亿美元,并由此推动其产业内贸易指数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该产业的竞争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万方数据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区域国别市场

相比之下.中国出口的扩大则使有色金属的产业内贸易趋于不断降低。中国有色金属向美国的出口年均增长18.34%,但进口增长只有9.7%,因此中国由O.16亿美元的逆差转变为2.18亿美元的顺差。相反,化学原料和有机化学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均是由美国的强劲出口造成的.美国在这两个行业上对中国的出口均以25%以上的速度增长,但进口的年均增速不足19%,而美国方面也由逆差转变为顺差。尤其是有机化学,随着贸易规模由5.09亿美元增长到26.13亿美元,美方由0.31亿美元的逆差转变成4.71亿美元的顺差,顺差扩大的速度远高于贸易规模的扩张速度,因此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变动经历了2000年最高的99.33%之后又下降到81.98%。可见,虽然有色金属和有机化学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原有较高的水平上同时经历了先小幅上升后大幅下降的过程.但体现出的中美之间产业竞争能力的变化却截然不同,前者反映的是中国竞争优势的增强,后者则表现了美国竞争力度的提升。

造纸和通用设备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42.29和36.78个百分点,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出口的快速扩张和美国逆差的迅速扩大。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指数有31个百分点的下降集中于2000年以前。这期间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不振,年均仅增长2.00%。与进口年均20.84%的增速相差甚远.而2000年之后美国出口的加强则使该行业指数大幅下降的趋势有所遏制。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但1996—2000年期间仍下降了34个百分点。之后则增长了13个百分点。而不同时期双方进出口增速的巨大差异则是这种大升大降走势形成的原因。2000年以前,美国从中国的进口比出口的年均增速高出近38个百分点,而之后进口则比出口低了19个百分点:与2000年前美国对华出口年均增长5.60%的速度相比,2000年后则高达35.41%,而考虑到同期美国总体出口增长4.20%的背景.中国市场对美国无疑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但同时。原本非常活跃的中国出口的增长却由44.08%猛跌至16.04%。可以说近年来中美双方在交通运输设备方面的贸易流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在交通运输设备方面的对华出口上表现出了更强的优势和更大的力度。但由于中国出

口规模远高于美国(2004年中国出口额是美国出口的5.2倍)并拥有高达26亿美元的顺差(是美国出口的4.2倍)。而使双方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呈现下降,并掩盖了中美贸易流的重要变化。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产业内贸易的大幅度下降集中于2000年以后,主要是由中国高速增长的出口造成的,中国在这两个行业的高额顺差也是中美制造业贸易差额的重要来源。

办公机械产品是中美贸易差额最大的产品类别,也是中方顺差最多的产品类别,2004年中方顺差达到342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309亿美元,因此中方出口的增长速度要远快于进口,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上。然而中方的出口并不总是快于进口的,在2000年前中方的进口年均增速高达54.06%,而出口则为32.40%;但2000年后,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不增反降.出口年均呈负增长(一1.73%),而进口保持稳步增长(34.15%),两者差距再次拉大至近35个百分点。但两者的位置却完全倒置。正是由于美方出口在2000年前后的巨大差异。才使办公机械行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出现先增后减,也使中方顺差扩大的速度加快。

综合以上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美制造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制造业加权产业内贸易指数的下降是构成中美之间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下降主要是由那些中方已有顺差的扩大造成的;第二,在20个行业中.总体上看中方有贸易顺差的行业居多。贸易逆差主要表现在化学产品和专用设备上,一方面中方在原料类产品上的进口增长非常快,并已经使中国从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的地位,这是此类制成品产业内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中方在成品和半成品上的出口增长也在加速,从而提升了此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第三,在中方呈现贸易顺差的行业中,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中国出口的快速扩张引起的,而美方出口的增长则是多数行业产业内贸易上升的主要原因:第四,在中国的众多行业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加大的同时,美国的化学、交通运输和通用机械设备等行业也在不断增强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并且中国市场之于美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一45—

 万方数据

区域国别市场《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

四、中美产业内贸易的类型分析

在划分产业内贸易的类型时,通常采用出口商品的单位价值与进口商品的单位价值比例作为指标。笔者参照“sbethHellvin在1996年的0ECD报告中采用A(0.70—1.40)、B(0.8—1.30)、C(0.9—1.20)三档分别计算的做法(笔者认为,在LisbethHellvin选择的标准中小数位数据不对称,这可能是考虑到出口价格和进口价格统计时分别采用FOB价和CIF价时会产生差异),选取0.8—1.30作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标准。由于数据限制。笔者用2004年中国海关统计的以HS8位数标准的数据作为分析基础,选取部分行业为代表来研究中美制成品贸易的总体结构。

从计算结果来看(见表3),中美产业内贸易总体呈垂直型分工的特征.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仅占13.4%;而从贸易的质量差别来看,中国在低端产品贸易上占了74.6%.而具高质量优势的产品仅占12.0%。据OECD以SITC4位数标准对中国一OECD产业内贸易的研究.1992年中国与OECD国家之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占产业内贸易的11.2%,而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单位价格高于进口的行业占12.O%,具低质量差异的产品则占了76.8%。尽管笔者分析采用的是HS8位数标准,但与OECD的研究结果相比,仍可揭示出比较可信的发展趋势,即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有所增加.但商品结构的持续高度化与贸易条件的逐步恶化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因此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所处的相对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

从行业数据来看,化学原料及产品制造业是中美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最高的行业,而质量差异的分析数据也显示,这一行业不仅水平型分工的程度比较高,而且中国方面具有高质量优势的产品比例也比较高:在所分析的73组产品中呈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占20.5%,高于总体的13.4%;中国方面具有高质量优势的产品比例达到17.8%。高于总体的12.0%。

在办公机械行业和电子设备行业方面。中美产业内贸易呈现出较强的垂直型分工的特征,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都在90%以上;而在垂直型贸易的质量差异方面,办公机械更加表现出中国所处的不利地位,中国具有高质量优势的产品仅占3.3%。

更具体地看,中国出口的60类办公机械类产品中。有50类产品的单位价值都不足进口单位价值的50%;另外,尽管中国在这组产品中有2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第8473组产品(即8469—8472组产品的零件和附件)的贸易逆差却高达42.25亿美元。因此在这一行业中,中国不仅是产品加工、装配的角色,而且在产品分工链条上处于附加值非常低的环节。

在电子及通讯产品中,2004年中国在产成品或配件(8525—8529)上的总体贸易顺差达到255.39亿美元,在核心零部件(8541—8542)上的贸易逆差则为556.53亿美元;而在与美国的贸易中,中国产成品的贸易顺差达到100.23亿美元,但核心零部件的贸易逆差仅为29.86亿美元,分别占中国总体差额的39.24%和5.37%。因此,该

表32004年中美产业内贸易的质量差异(按HS8位数计算)

化学原料及产品办公机械电子及通信设备总计行业

行业数目比重行业数目比重行业数目比重行业数目比重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1520.6610.079.22813.4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5879.55490.06990.818l86.6高质量差异1317.823.31013.22512.O低质量差异4561.65286.75977.615674.6总计73100.O60100.O76loo.O209loo.O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年数据计算。

注:(1)高质量差异指中国出口与进口的单位价值之比高于1.30,低质量差异则指低于0.8。(2)以HS第32和34章为代表的化学原料及产品的样本数据所包含的该类产品贸易额与贸易量的信息均在96%以上:以HS第84章中的8469—8473为代表的办公机械等产品的样本数据所包含的该类产品信息均在99%以上;以HS第85章中的8525—8529和854l一8542为代表的电子及通讯产品的样本数据所包含的该类产品信息均在98%以上。

一46—

 万方数据

《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9期区域国别市场

行业再次体现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加工贸易特征,但不同的是核心零部件更多地来自于美国以外的地区,即体现了三方产业内贸易的特征,并且2000年以来这一特征还在不断强化。

五、结论

1.从众多行业来看,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在不断上升,虽然近年来进入美国市场的速度有所减缓.但庞大的规模仍然对美国的贸易格局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正是由于中美贸易在双方经济地位中的差异和占双方经济重要性的不同,才产生了对比强烈的贸易增长效果:与中国贸易关系的增强让美国人感受至深,而与美国贸易摩擦的加剧则让中国人深受其害。

2.从2000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在化学、交通运输和通用机械设备等产品上美国加快了向中国出口的步伐,并且在其总体出口处在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3.从较低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制造业指数呈逐步下降的情况来看,中美经济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且互补性仍在不断增强。在这一过程中,表面上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在不断升级,但在核心零部件上中国对美国有着很大程度的依赖。

4.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变化趋势。中美在化学产业方面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中国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而办公机械和电子设备行业虽然出口增长迅速.但在中美产业分工中却处在低端地位,换句话说,中国是以庞大的数量优势来弥补日益恶化的价格条件。并且从中获取极低的利益。

5.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和办公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等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行业中,中国所处分工地位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中国在世界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的。中国越来越多地集中承载着东亚经济体对美国加工出口的任务,但从美国的进口则分散于东亚各国,不但造成中方对美国贸易顺差的急剧扩大,而且使中方在与东亚的贸易中出现日益巨大的贸易逆差,中国在这种贸易格局中却获益微薄。中国进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以及进出口构成的变化,夸大了中国在世界生产及贸易体系中地位的提升,也夸大了中国从这种格局变化中获益的程度。

【参考文献】

陈秋云、陈望春.(2003)“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第6期。

陈迅、李维,(2004)“产业内贸易的计量,”《财贸研究》第3期。李俊,(2000)“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广东商学院学报》第7期。

潘文卿.(2003)“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质量——中国外贸结构20世纪90年代变动趋势,”《国际贸易》第l期。

任志祥、宋玉华,(2004)“中外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研究,”《统计研究》第5期。

宋全成,(2003)“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一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国际贸易》第12期。

曾铮、胡小环,(2005)“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财经科学》第4期。

(责任编辑范红波)

TheInterdependentReIationship0fSin0一Amer_canECOnomy

fromtheAngIe0fInt陀一industⅣT陋de

KONGRui

Abstract:

T11is砌iclerenectsⅡlechangesofSino-Americanindus蚵diVision咖lct吡eandtheindus仃ycompetitiVeabili够systematically丘omtheaIl酉eofaggregateindu蛐哆leVel,tlle

b册chin-dus打yleVelasweUasthet),pequantificationanalysisofin仃a-indus仃y仃ade.Theresuhindicatest11at廿lecoⅡlprehensiVesurveyonin仃a—iIldus仃y仃adeincludingqual毋aIlalysiscaIlreflectacoull仃y’sstatusandthechangetendencyinintemationaldivisionoflaborquiteaccurately.Inrecentyears,tlleinterdependemleVelofSino—AmericaneconomyisuIlceasinglyrising,butthesuddeneXpansionofChineseforeign仃adevalueexaggeratest量leimpmVememdegreeofChiIla’sstatusintheworldproductionand拄adesystem,andalsoexaggerates

Chim’sbenefitdegree舶mtllechangeoftlliskindofpattem.

Keywords:IIlna—indllst巧仃ade;Sino—AmericaneconoIny;111terdependentrelationship

一47— 万方数据

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看中美经济的依存关系

作者:孔瑞, KONG Rui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刊名:

国际贸易问题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年,卷(期):2006,(9)

引用次数:4次

参考文献(7条)

1.陈秋云.陈望春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3(6)

2.陈迅.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期刊论文]-财贸研究 2004(3)

3.李俊产业内贸易指标及其优化[期刊论文]-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0(3)

4.潘文卿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与质量——中国外贸结构20世纪90年代变动趋势[期刊论文]-国际贸易 2003(1)

5.任志祥.宋玉华中外产业内贸易与经济周期协动性的关系研究[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4(5)

6.宋全成加工贸易带动的提升--我国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国际贸易 2003(12)

7.曾铮.胡小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高度化与贸易条件恶化[期刊论文]-财经科学 2005(4)

相似文献(2条)

1.学位论文姚芳中美利益摩擦背景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2009

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失衡日益明显: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两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贸易依存度、贸易结构风险系数等指标表明中美双方在双边贸易格局中地位不对称,中美贸易失衡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本文首先根据中美产业内贸易情况,探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利益不平衡和贸易摩擦背后的产业结构因素,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两国贸易失衡的程度。随后探讨中美贸易顺差条件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证的结果表明中美贸易顺差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显著原因,中美贸易顺差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中国产业结构指数ISP的上升或下降。最后研究中美利益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影响。首先基于“一进二出”经济学模型的分析,得出贸易救济措施导致中国福利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配额数量的多少以及反倾销与反补贴的力度;此外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产业发展的拉动力严重不足,这就使得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不断增大,从而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困境,因此利益摩擦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笔者认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详细阐述了中美利益摩擦现状的基础上,运用主流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利益摩擦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并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验证中美贸易顺差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原因;同时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制约性,由此提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新的战略思维。在中美利益摩擦频发的背景下,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战略,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强化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自身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使中国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特别是在中美经济关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2.学位论文陈海燕国际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差额影响的实证研究2009

近年来中美贸易每年都创新高,中美贸易顺差亦逐年攀升。当前,美国过分强调甚至渲染的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影响到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

,引起许多学者的研究和探讨。关于美国贸易逆差的成因,学者们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提出了众多诠释逆差的观点,如统计数据差别论、汇率问题、储蓄率差异、中美经济结构差异、贸易保护主义因素等,这些研究对我们深刻认识中美贸易差额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文从国际产业转移这一全新的视角研究中美贸易差额的形成与发展,运用了诸如比较分析方法、动态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等多种方法分析国际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机理与动态发展,探寻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本质原因与应对之策。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与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地阐述了中美贸易发展的历程,包括中美贸易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美贸易的主要特征以及中美贸易的发展现状。对中美贸易差额的一般性形成原因进行了简单的综述,以期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背景和分析基点。 (2)在详细地分析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内涵、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及五次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了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国际分工形式对贸易的影响。将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美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的动态变化联系起来,指出国际产业转移在中、美对外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文章将国际产业转移对贸易的作用分解为贸易转移效应、贸易替代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三部分,其中贸易转移效应主要以东亚地区与中美贸易、贸易替代效应主要以FDI为基础、贸易创造效应主要以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为基础,通过对它们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得出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乃中美巨额贸易差额形成和扩大的根源。

(4)中美贸易差额已经成为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绊脚石,针对前文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融入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合理化调整,以缓和中美日趋紧张的经贸关系并实现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速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新经济地理理论,通过对东亚地区与中国、东亚地区与美国以及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变化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以数据事实为国际产业转移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提供了说服力;从近年来新兴的国际分工形式即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这一更新的视角进行研究,为中美贸易差额的扩大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

引证文献(4条)

1.冯耀祥中美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9(6)

2.杨万平.袁晓玲美国经济波动对中国经济的脉冲效果分析[期刊论文]-国际经贸探索 2008(11)

3.蒋景媛中美贸易顺差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启示[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2007(06)

4.康增奎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 2009(17)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06174178.html,/Periodical_gjmywt200609008.aspx

下载时间:2010年1月10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