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

摘要: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大多数报道的诊断标准为纵径>0.5 cm、纵

横径比(L/T)≥2、有2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超声检查能够及时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并且对淋巴

结的形态及血流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判断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否病理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1 淋巴结概述

淋巴结是人体淋巴器官的一部分,淋巴结呈

组群分布,每组群淋巴结汇集从一定区域流入的

淋巴液,正常人有450~700 个淋巴结,广泛分布

在全身各部,多呈卵圆形或豆形,大小不等,成人

淋巴结直径介于0.2~0.5 cm,婴幼儿则可达1~

2 cm[1]。正常淋巴结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可移

动,超过正常大小者称为淋巴结肿大。小儿时期

淋巴结组织增生,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和速度均超

过成人[2-3]。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系

统,当机体某器官或部位发生病变时,毒素、细菌

等均可经淋巴管到达相应的局部淋巴结。该局部

淋巴结可阻截或清除这些异物,成为阻止病变扩

散的直接屏障,此时淋巴结内的细胞迅速增殖,功

能旺盛,体积增大。肠系膜淋巴结沿回肠和空肠

动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分布,其体表投影自左上腹

斜向右下腹,达右侧骶髂关节处[4]。

2 超声在淋巴结检查中的优势

既往淋巴结检查主要依靠淋巴结造影法、放

射性核素示踪扫查方法和淋巴结病理活检,由于

上述方法具有创伤性,难以接受,不宜常规应用。

而低频超声又很难显示小于1 cm 的肠系膜淋巴

结,诊断敏感度较低。近年来高频超声的广泛应

用,使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肠系膜

淋巴结炎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准确率明显提高(需在排除其他导致腹腔淋巴

结肿大疾病的基础上,后文将提到)。应用超声检

查方法,不仅能及时明确有无淋巴结肿大,还可以

对淋巴结的形态及血流情况进行评价[5-6],且无痛、

无创,尤其适用于小儿,并可以连续多次复查进行

临床观察。

3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图像特点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均匀低

回声,呈椭圆形,边界清楚,被膜光滑呈高回声。

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小儿腹腔淋巴结研究的文献报

道,Hajek 等[7]运用高频超声结合病理活检研究,

结果认为,腹部正常淋巴结的最大径线(长径)为

5 mm。但是,很多近期并无消化道、呼吸道感染症

状,无腹痛等症状的健康儿童存在肠系膜淋巴结

肿大现象。Healy 等[8]研究表明86%无腹痛的小儿

存在长径1.0~2.0 cm 的腹腔淋巴结。也有报道健

康儿童中长径大于1.0 cm 的腹腔淋巴结并不少见,

约占74.5%[9],这表明长径超过1.0 cm 的淋巴结并不都是异常的,所以不能主观认为这些淋巴结的

存在就是异常现象。尤其高频超声检查对腹腔淋

巴结敏感度大大提高[4],超声结果回报腹腔淋巴结

肿大越来越常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否是病理

性对临床医生的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4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标准不尽相同,

大多数报道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诊断标准为纵径

>0.5cm,纵横径比(L/T)≥2,有2 个以上淋巴结呈弥漫性均匀性改变[7,10-11],我院临床工作中采取此诊断标准。也有报道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 个以

上淋巴结显示,淋巴结最大切面的纵径>1.0 cm,

横径>0.5 cm,L/T≥2 为淋巴结肿大[12-13]。还有以淋巴结横径>0.5 cm 为淋巴结肿大诊断的标

准[14]。很多学者认为因淋巴结所在的解剖位置及

病理状态不同,单纯的用纵径、横径来判断淋巴结

是否肿大是没有价值的[15-16],但是淋巴结的L/T 值(又称圆形指数)却被认为是鉴别淋巴结肿大良恶

性的重要指标之一[17-20]。良性淋巴结肿大L/T≥2;相反恶性淋巴结肿大L/T<2。前者多位于脐周偏

右及回盲部周围;后者多在腹主动脉旁和腹腔动

脉周围。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存在两种情况,一种

是无症状健康状态或病毒感染等恢复期;另一种

是病理性淋巴结肿大,包括淋巴结炎及各种疾病

引起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原因是小儿肠

系膜淋巴结炎,它也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急性

腹痛原因之一[21]。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泻。多为脐周、右下腹痛及腹部压痛,缺乏典型的体征

及临床表现,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实验室检查无

明显特异性,容易造成漏诊及误诊。1921 年由Brennemann 报道,亦称为Brennemann 综合征,病因

并未阐明,故又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

炎,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柯萨奇B 病毒或其他病

毒所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

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由

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

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走行淋巴管的淋巴液,

并且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肠内容

物由于回盲瓣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故

毒素及细菌代谢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

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而且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

毒素也可沿血循环到达回肠远端淋巴结,引起肠

系膜淋巴结炎[22],所以回盲区及回肠远端淋巴结

肿大比较常见。有腹痛症状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

均可见不同程度的肿大,提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与儿童腹痛有密切关系[23]。由于儿童主诉常不明

确,临床缺乏典型的症状和特异性的检查手段,给

临床医生诊断和处理带来一定困难,既往因检查

条件限制,临床主要考虑腹痛来源于胃肠道痉挛

或胆道蛔虫、急性阑尾炎等,可能因误诊而延误治

疗,甚至进行不必要的手术。目前通过高频超声

检查,结合临床可做出准确诊断,只有当有腹痛症

状的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且排除其他导致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疾病时,才考虑肠系膜淋巴

结炎。

(1)与急性阑尾炎鉴别:小儿急性腹痛最常见

的疾病有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急性阑尾炎。既往常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但有

时因两者在症状上很相似,体征不典型及小儿表

述不正确等因素而易被误诊。急性阑尾炎先有腹

痛后有发热,腹痛症状逐渐加重且右下腹阑尾区

压痛明显,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超声检查可见

肿大的阑尾,周围可见炎性渗出液。而肠系膜淋

巴结炎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或略高,且淋巴细胞

相对较高,先有发热为主上呼吸道感染表现,继而

发生腹痛及相应体征。

(2)与肠套叠鉴别: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

肠套叠的发生与复发有着密切关系[24],研究结果

表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引起肠套叠尤其是复发

性肠套叠的重要因素之一。肠套叠公认的发病机

制是套叠起点的存在及肠蠕动的增强,其病理基

础可能为因病毒感染而导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

肠系膜淋巴组织增生。肿大的淋巴结刺激和压迫

肠管,改变肠管的蠕动节律,从而引起或加重肠管

功能失调,诱发肠套叠[12]。若肠套叠反复发作会

给患儿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有研究认为发病

时引起肠套叠的原因(即胃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及末端回肠淋巴结组织增生)

在灌肠复位后并未消除,因此会导致肠套叠的复

发[9,12,25]。通过对肿大淋巴结的有效治疗可减少肠套叠的复发[9]。超声检查肠套叠特殊声像图表现

为套筒征及同心圆,或靶环征,其周围淋巴结反应

性肿大,结合病史,不难诊断。

(3)与恶性淋巴瘤鉴别:恶性淋巴瘤腹部淋巴

结肿大呈圆形,L/T<2,数目较多,可融合,中心部

位可出现坏死、钙化。局部或全身淋巴结无痛性

肿大,常伴脾大。除肠系膜淋巴结外,常可累及其

他部位的淋巴结,与肠系膜淋巴结炎明显不同。

(4)与肠痉挛鉴别:肠痉挛患儿表现为阵发性

腹痛,可伴腹泻,可自行缓解,超声检查可见肠蠕

动增快,肠管积液,无明显异常发现。

(5)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鉴别:肠系膜淋巴结

结核超声表现为腹部淋巴结肿大,受累淋巴结数

目亦较多,可有融合,结节内部可见钙化灶及干酪

样坏死组织回声,可以合并大量腹水和肠粘连等。

(6)与腹型过敏性紫癜鉴别:腹型过敏性紫癜

患儿常表现为严重的阵发性腹部绞痛、呕吐、血便

等,且均出现在皮肤瘀斑之前,由于缺乏特异性的

症状和体征,临床医生诊断较困难,极易造成误

诊。其肠道的病理改变主要为肠壁出血、水肿、增

厚。超声检查表现为病变段肠管节段性扩张,肠

壁对称性或不对称性明显增厚呈均匀性低回声,

厚度达5~8 mm,肠蠕动消失,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腹腔可见不同程度的液性暗区,增厚的肠壁内可

见丰富的环状血流。经过临床治疗后复查,肠壁

明显变薄,厚度小于2 mm。肠蠕动恢复良好,肠系

膜淋巴结缩小,腹腔液性暗区消失。

5 结语

目前,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影像学诊断主要

有腹部X 线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检

查,但是CT 和MRI 检查程序复杂,价格昂贵,应用

低频超声探头进行检查效果也不理想。小儿腹壁

薄,脂肪组织少,高频超声检查易于显示肠系膜淋

巴结,所以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肠系

膜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具有简单、快捷、无创性、可

重复性、无痛及费用低,而且准确率高等优点,可

以作为其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并进行临床随访观察及疗

效评价。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 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 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 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 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 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年)。 (1 )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有呕吐,吐物酸馊,大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思路和按摩方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思路和按摩方法! (2010-08-31 13:49:03) 转载 分类:小儿推拿 标签: 肚子痛 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推拿 求助。。。 老师。。。我是七岁栋栋宝的妈妈。。 自前学了推拿以后。一直以保健,增强抵抗力为目的在推拿。 有点小咳或小鼻塞。。立马也能见效。 最近碰到点难题了。。 最近一二个月里。宝宝经常会在半夜里腹部绞痛。已经有三次左右了。 每次持续个三分钟左右。还附带拉一点稀。但也只是一次性的。也不呈水状。 我在他痛的时候拿肚角和揉脐。。但是他痛得不让我动他。 后来我听别的妈妈会不会是回虫引起的。 昨天我带他去医院看了。 做了几个检查。 粪常规。。无异常。 血检查。。无异常。 b超。。。b超医生说发现淋巴结有点肿大。大约15mm。正常的是9mm 后来儿科医生说是病毒性的。 就象感冒会引起咽喉部的淋巴结肿大。引发咳呀什么的。 我家宝宝是肠胃里有炎症导致淋巴结肿大。 配了头包。 我记得老师说过。中医是指肠胃有垃圾了。 这个该以什么手法呢?这个头包还要吃吗? 我老公说,其实不去看,他自己本身也会好的。 谢谢栋栋宝妈妈抛砖引玉,我们来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问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周围有感染,炎症就会激活淋巴结去工作,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5-10-22T15:21:28.2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作者:许进方 [导读] 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广东广州肠系膜淋巴结炎没有典型的症状,应用超声检测的方式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1]。 许进方 (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共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诊断,分析观察诊断结果。结果:80例儿童患者的声像图显示,所有患者腹腔中都可以观察到肿大淋巴结(大于两枚),淋巴结的最大切面长轴径和短轴径的范围分别为10~25mm和5~12mm,纵横轴长度之比(长轴径/短轴径)大于2,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中能够观测到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测能够有效的检测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临床检测中应用非常广泛,具有诊断准确、检出率高的优势,能够为病因分析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准确的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167-02 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疾病,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又称为腹膜后淋巴结炎,主要致病原因为肠道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没有典型的症状,应用超声检测的方式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1]。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在我院住院内一科收治的共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的检测资料,分析超声检测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应用价值,以期更好的指导诊断工作的进行,提高诊断正确率。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到2014年10月收治的共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所有患者的年龄范围为1~15岁,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都曾患有肠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大部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1)突发性或持续性腹痛,具体疼痛部位不固定,多为脐周或右侧腹;2)疾病发作时可伴有发热、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1.2 检测方法 应用超声频率为7.5 MHz的彩色超声诊断仪(GE-ViViD3)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测。患者取仰卧位,采取多切面扫查的方式对患儿的脐周或右侧腹部进行检测,尤其要扫查患者能够明显感知疼痛的部位。通过增大压力的方式,分析观察患者淋巴结的具体位置、大小、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状况和淋巴结纵横比。 1.3 诊断标准依据 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炎的诊断标准为:在相同的区域内肠系膜包括至少两个淋巴结,淋巴结呈弥漫性生长,形态比较均匀,淋巴结的最大切面长轴径在10 mm以上,短轴径在5 mm以上,且纵横轴长度之比(长轴径/短轴径)大于2,则为淋巴结肿大[2]。 2.结果 经超声检测诊断显示:8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儿童患者肿大淋巴结个数为2-6枚,其中47例声像图于脐周部位可见肿大淋巴结,31例患者声像图于右下腹部可见肿大淋巴结,2例患者声像图于上腹可见肿大淋巴结。所有患者淋巴结分布状况为:42例患者肿大淋巴结呈散在分布,38例患者肿大淋巴结呈串珠状分布。单个淋巴结为椭圆形状,不存在融合的现象,淋巴结的最大切面长轴径和短轴径的范围分别为10-25 mm和5-12mm,纵横轴之比大于2。肿大淋巴结内回声为均匀低回声或等回声,且髓质为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均可探及点条状血流信号。诊断结果为:65例(81.25%)患者为肠系膜淋巴结炎,9例(11.25%)为急性阑尾炎合并肠系膜淋巴结肿大,6例(7.5%)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并发肠套叠。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属于一种病毒性感染疾病,多发于15岁以下儿童群体中,多存在肠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等病史,通过解痉及保护胃黏膜治疗无效。因为儿童发育速度较快,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淋巴滤泡中央有明显的生发中心,再加上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在肠系膜部位很容易进入一些病毒或肠道细菌,从而导致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和肿大[3]。肠系膜间隙、腹腔是肿大淋巴结发生的主要部位,当发生在肠系膜间隙时,存在多枚肿大淋巴结,但体积相对较小,能够在腹腔内肠间隙探测到游离的少量积液无回声区;而发生在腹腔内时,肿大淋巴结数量少,体积较大。从淋巴结的分布状况来看,通过超声诊断的方式,能够清楚的了解患者淋巴结的各方面信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便后期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 应用超声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可以较为清晰的检测到包括多枚肿大淋巴结的边界,其声像图有较为明确的特征:1)发生的部位主要位于脐周或右侧下腹的回肠与盲肠相交部位;2)能够观测到两枚以上的肿大淋巴结,且其切面长轴径和短轴径之比大于2;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显示肿大淋巴结内有彩色血流信号。 综上所述,通过超声检测诊断的方式,可以快速观察出患者淋巴结具体位置、大小和内部形态等信息,能够减少检测成本,方便检测工作的开展,并且凭借较高的检出率在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超声检查结果还可以为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应得到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1]齐信王, 汤贞彦, 兰文胜.高频彩超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价值[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9(9):749, 759. [2]陈振, 王艳丽.高频超声对98 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8):1189. [3]龚秋琴, 韩毓珍, 王建平.颈部结核性和非结核性淋巴结炎超声与临床触诊对比研究[J] .上海医学杂志, 2002, 25(6):347-349.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疗常规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nonspecif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发烧、急性腹痛为其临床特点,一般病例药物治疗有效,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化脓后形成脓肿,则需外科治疗。 病因 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常见感染病原有: 1.柯萨基B病毒(Coxsackie B病毒) ?临床资料已证实,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Coxsackie B病毒及其毒素,病毒及其产物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 2.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 ?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 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 ?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 ?非特异性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于回肠末端的 肠系膜淋巴结内,空肠系膜淋巴结也可发生急性炎症,但临床上少见。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回肠末端肠壁各层内含有极为丰富的淋巴管网,末端回肠系膜内淋巴结,特别是中间群淋巴结的数量,远远多于空肠系膜的淋巴结,常成群分布,数目高达数百个,这是感染好发于此的基础。 (2)生理因素:由于回盲瓣的影响,食糜在回肠末端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这虽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是也增加了肠道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吸收量和肠系膜淋巴结感染的机会。 2.病理特征 ?炎症的早期,可见肠系膜内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相互不粘连,触之尚软,可以活动。后期淋巴结逐渐变硬,灰白色外观,同时腹腔内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液。镜下主要发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充血及水肿。少数病例,淋巴结呈化脓性改变,可形成脓肿,甚至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脓肿,溃破后导致化脓性腹膜炎。受肠系膜炎症的影响,回肠末端、盲肠及阑尾等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存在,一般情况下,腹腔渗出液及肿大淋巴结穿刺做细菌培养大多为阴性。 症状体征 1.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热、头痛及咽部充血等(约占%)。 2.表浅??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压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 3.腹部症状与体征 ?腹部疼痛是患者主要就医的原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淋巴结肿大)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理分析 肠系膜淋巴结炎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因本病的病因并未阐明,故亦有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它病毒所致,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未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有人认为,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是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盲部的又一重要原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淋巴结肿大)原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变,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链球菌或病毒的血行感染(即伤风感冒后),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临床表现右下腹、脐周痛等)。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中性粒细胞由小血管进入淋巴窦内,吞噬细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联系。

小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而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粘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临床诊断) 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肠末端,故临床上诊断本病相对困难,易误诊。目前诊断本病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超声的应用为本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检查途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即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径线增大,呈椭圆形,结构类似靶样或内呈均匀低回声,无融合,可根据这些特征做出定性诊断。 1、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鉴别: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在超声上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包膜可不完整,可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晚期可出现散在的液化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光团或光点出现,可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与本病不同。 2、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肠系膜恶性淋巴瘤在超声上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纵横比<2,累及节段较长,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与本病有明显区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1-11-08T14:44:52.383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高琴芬 [导读]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 高琴芬(江苏省建湖县第二人民医院 224731)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超声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彩超经腹壁对患儿腹腔进行检查。结果高频彩超表现为下腹部腹腔淋巴结肿大、增多,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结论高频彩超可作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诊断方法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高频彩超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于2~7 岁,常并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中,临床诊断该病相对困难,使用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可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提供一个较好的方法。现将我院2010 年1 月至2011年6 月1 年多时间内遇到的门诊及病房31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1 例患儿,年龄在2~14 岁,其中2~7 岁26 例,8~14 岁5 例;男19 例,女12 例。临床表现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23 例以右下腹痛为主,但位置不固定,其余8 例以满腹痛为主;部分患儿腹部有压痛,压痛点多位于右下腹及脐周,未见反跳痛,未触及包块。疼痛多呈阵发性,程度不一,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21 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多在37.4~39.2 ℃。26 例患儿有呼吸道感染症状或近期有呼吸道感染史,18 例有消化道感染症状。30 例患儿检查了血常规,3 例患儿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 1.2 仪器 美国通用公司(GE)LOGIQ-S6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及7~10 MHz。 1.3 检查方法 患者常规检查,无需禁食,但最好空腹。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先用3.5 MHz的腹部探头,常规对肝胆胰脾双肾进行检查,并对整个腹腔进行全面扫查,检查腹腔有无肿块、积液、肠管扩张、阑尾有无增大等异常征象,排除其他类型的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腹腔肿瘤扭转、肠梗阻、急性实质性脏器炎症等。然后换用高频探头扫查,根据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周围,且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丰富的特点进行右侧腹部,脐周(以脐右侧为主),回盲部及肠膜根部,寻找有无肿大淋巴结。如果发现淋巴结,则观察其数目、分布、大小、形态、包膜、内部回声等情况,然后再用CDFI检查淋巴结的血流情况,一并记录之。 1.4 诊断标准 正常肠系膜淋巴结在2~5 mm之间,淋巴结门无血流信号显示,由于腹部胃腔及肠管充盈条件下,半数正常淋巴结不能显示。结合国内外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我院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1]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 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测量淋巴结最大切面的长轴径>10 mm,短轴径>5 mm,长短轴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均视为淋巴结肿大。 2 结果 31 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均为多发,未见单发。肿大淋巴结声像图表现为: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中下腹及右侧脐周,仅见1 例中上腹部;肿大淋巴结呈长椭圆形,轮廓清晰,形态规则,包膜光滑、完整,周边呈低回声,中部回声稍强,皮髓质界限清,内部结构清晰,长短轴比例>2;肿大淋巴结均呈多发、散在、串珠状、簇状排列,无融合,一般较大,长径多在20 mm以下;CDFI显示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点状、条索状的稀疏或较丰富的树杈状血流信号由淋巴门向淋巴结延伸。RI在0.59~0.68之间;其中5 例患儿在腹腔直肠窝,2 例患儿双侧髂窝内见少量液性暗区(<15 mm=。所有患者均抗感染、对症治疗1~2 周,患儿治愈后复查,27 例腹痛消失,4 例患儿腹痛明显减轻。超声检查显示腹部肿大的淋巴结长径均缩小至5 mm以下。CDFI显示血流信号稀疏、减少或者消失。 3 讨论 小儿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其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人体发生感染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可随淋巴管进入局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Brennemam综合征,系非特异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85%以上见于 7 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男多于女。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属于病毒感染,常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由于: ①远端回盲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盲末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②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在回盲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因此回盲部是该病的好发部位[2]。其临床表现为右下腹及脐周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腹部有轻度压痛,无反跳痛,白细胞总数多正常,因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及与其他腹痛疾病鉴别较困难。利用超声探查肠系膜淋巴结,具有费用低、无创伤、简便、检查方便,患儿无痛苦等优点。使用3.5 MHz低频探头摸查时,虽穿透力强,但是分辨力低,对腹腔淋巴结扫查阳性度极低[3],使用7~10 MHz高频探头扫查时,可清晰显示肿大肠系膜淋巴结的分布、部位、数目、大小、形态,淋巴结内部回声。高频探头结合CDFI,使淋巴结肿大检出率明显提高。因此我们的体会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检查,应选择高频探头并结合CDFI。 检查手法很重要,以脐部为中心,适当加压探头,于腹壁旋转探头向周围多方位扫查,发现疑似病灶,重点观察分析是孤立的病灶还是肠管回声,肠系膜淋巴结纵、横扫查时,均为形态规则的结节状回声,而肠管断面可显示肠管的蠕动、气体反射的回声,使用CDFI能更好的鉴别。 本病应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 ①与恶性淋巴结肿大鉴别:恶性淋巴结肿大形态失常,近似圆形、椭圆形或融合态,长短轴比<1.5,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②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急性阑尾炎时超声也可以表现有右下腹淋巴结肿大,与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相似;但是肿大淋巴结数量少,一般≤3 枚,年长儿童常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声像图显示,右下腹低回声管状结构,形如手指状。 ③与肠套叠相鉴别:肠套叠超声表现为横切呈“靶环征”,纵切呈“套筒征”,结合临床好发于4 个月~2 岁左右的偏小患儿,规律性阵发性腹痛,伴有腹胀、呕吐、便血等症状即可诊断。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7-02-06T15:38:30.1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作者:文昱 [导读]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 (蓬安县中医医院四川蓬安 6378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6%要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的79.3%,在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上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中医辨证分型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的效果显著,能够进一步缓解患儿的病情,将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值得参考。 【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辨证论治;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95-0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为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为腹痛、发热淋巴肿大。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强调在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疾病的治疗中,把中医的治疗手段与该病的实际治疗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给予有效的辩证治法,从而科学的对患儿进行对症下药,促进治疗这类疾病的实效性、有效性的实现[1]。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法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治疗中所具有的应用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0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22例,女性患者118例,年龄为2~9岁,平均 (5.9±1.8)岁,病程2~9周;实验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为4~10岁,平均 (6.8±1.7)岁,病程2~10周。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上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治疗的方式,一般药物为次利巴韦林,静脉注射,每日250ml的10mg/kg氯化钠注射液,头咆哌酮钠治疗量维持在每日25mg/kg左右,再加入100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患者山莨菪碱注射液0.1至0.2mg静脉滴注以解痉镇痛。2次/d,1个疗程为7d,需要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实验组给予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方式进行治疗,在患者实际的病情的基础上,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进行分型,可以分为脾虚气滞症、腹痛证型、湿热蕴结症、饮食积滞症。对于脾虚气滞症而言,主要遵循健脾化积、解毒散结、行气止痛的治疗原理,来展开治疗活动,一般的药物是:香连丸、橘皮竹菇汤,并且加碱治疗;对于腹痛证型而言,一旦出现小腹疼痛时,要使用温阳利水的真武汤,汤中包括了炒白芍、淡附片、生姜、茯苓各10g,同时加碱治疗;对于湿热蕴结症而言,给予患者消瘴丸合香连九加碱治疗;而对于饮食积滞症来说,给予患者用香砂平胃散、保和丸、积术丸加碱治疗。 1.3 观察指标 两组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腹痛时间、发热时间、淋巴结消退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无效判定的标准: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未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过彩超检查后没有出现改变的情况,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有效的判定标准为: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了稍微的改善,经过彩超检查,风险患者肿大淋巴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缩小;显效判定标准为:患者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过彩超检查,发现患者的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治愈的判定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检查肿大淋巴结均完全消失。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时间的比较 实验组的发热时间为(2.1±0.3)d、腹痛时间(4.8±1.2)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9.6±1.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发热时间 (5.5±1.4)d、腹痛时间(8.1±1.6)d、B超复查淋巴结消退时间(14.2±2.2)d,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140例患者中,无效只有1例,总有效率为98.6%;对照组中无效有29例,总有效率为79.3%,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讨论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作为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大多数是属于病毒感染[2]。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最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就是腹痛、腹泻、发热、呕吐、便秘。腹痛是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腹痛一般可以发生在腹部的任何部位。若已经被确诊,可以通过禁食、静脉输液、抗生素等帮助治疗腹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病情的好转,帮助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如果经过相应的治疗,患者症状未能好转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探查。若是因为沙门菌引起的患者,在形成脓肿或腹膜炎症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手术进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模板

入 院 记 录 姓名: 病区: 内科病区 性别: 男 出生地: 年龄: 2岁 住址: 民族: 汉族 入院日期: 2014-03-10 16:00 婚姻: 已婚 记录日期: 2014-03-10 20:17 职业: 农民 病史陈述者: 患者本人 主 诉:腹痛1天。 现病史: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及发热。在家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于近日来我院门诊就治,门诊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出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等密切接触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健康,营养良好。 家族史: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体 格 检 查 T 36.1 ℃,P 90 次/分,R 20 次/分,BP / mmHg,体 重 14 Kg 男性儿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 ,调节对光反射灵敏。双耳粗测听力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通气差 ,有分泌物,各鼻副窦均无压痛。口唇无发绀,齿龈无出血、 无溢脓。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伸舌居中,咽充血,扁桃

体Ⅰ度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吸动度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胸骨及胸壁无明显压痛,两侧语音震颤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 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触无震颤,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对称,腹壁静脉无怒张,无皮疹、无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振水音。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未查。脊柱弯曲度正常,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无叩击痛。四肢其余各关节无红肿,无肌肉萎缩,活动自如。无水肿,双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4-03-11 血分析WBC7.6×109/L RBC5.05×1012/L LY41.2% GR44.9% HGB123g/L PLT235×109/L 2014-03-11 CRP全血正常 2014-03-11 B超肠系膜淋巴结炎 初步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医师签名: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急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常与呼吸道、肠道感染有关系。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呕吐或发生腹泻或便秘。腹痛可在腹部的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和脐周为主。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在疼痛发作间隙症状较轻。 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外文献,超声确定淋巴结肿大的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直径小于7mm;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淋巴结长轴直径大于10mm,短轴直径大于5mm,纵横比大于等于2为肿大;横径大于1.5CM提示病理性肿大。淋巴结内血流的分布:血流信号沿淋巴门分布,该型通常见于非特异性炎的淋巴结。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任何对其机体产生刺激的因素都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目前各家医院或多或少都有过渡使用抗生素的问题,我们超声医生在报淋巴结炎这个诊断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促使临床医生更过渡使用抗生素。 我在临床中经常看到超声医生下“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诊断,几乎每一个腹痛而不能明确诊断的孩子都被下了个“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导致大量使用抗生素。事实上多数孩子都是一过性的功能性腹痛,腹痛一般不超过十分钟,痛过后一切正常,这主要与儿童胃肠道发育还不完善,饮食不规律、不合理等因素有关。我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年了,随访了不少家长,当孩子们腹痛发作时作彩超检查,多数能检查出肿大淋巴结,嘱不必要使用抗生素,规律合理饮食,注意休息,如伴消化不良,用助消化药物即可,孩子们都能自行痊愈。 这里有一个困惑:有腹痛症状,超声也确实能查出肿大淋巴结就一定能下“肠系膜淋巴结炎”这个诊断吗?下了这个诊断就一定要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吗? 个人认为: 符合以下条件的下“急生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 1、发热、腹痛、呕吐和(或)发生腹泻或便秘; 2、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值; 3、超声检出肠系膜肿大的淋巴结; 4、无急性阑尾炎、结核性炎症等其他疾病诊断依据。 对于下这个诊断的患儿应使用抗生素。 对符合下列条件的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结合临床考虑非特异性炎症”。 1、患儿诉腹痛,持续时间短(不超过十分钟,一般五分钟左右),可伴恶心,少见呕吐,无发热,疼痛过后无症状; 2、白细胞计数正常; 3、超声检出肿大的淋巴结; 4、排除其他疾病。 对于这一部分患儿,本人主张不使用抗生素,给予对症处理即可。 以上是本人一点肤浅的意见,请同行们批评指正! 概述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炎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7岁以下的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典型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 症状 典型表现为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有咽痛、倦怠不适,继之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约20%的病儿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腹痛是该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可在任何部位,但因病变主要侵及末端回肠的一组淋巴结,故以右下腹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原因。该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男童居多。以往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儿伴有腹痛的原因是发热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频彩超的应用,腹部淋巴结得以清晰、直观地显示,越来越多的肠系膜淋巴结炎被诊断。目前认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伴有的腹痛多是由于并发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所致。有研究发现,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再发性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也是5岁以上儿童急性腹痛的主要原因。 一、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因呼吸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近年来发现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尤其是3岁以上儿童。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以回肠末端及回盲部的淋巴结最为丰富,加上小儿淋巴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差,因此呼吸道、胃肠道的病毒、细菌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医认为小儿脏腑筋骨柔弱,脾常不足,若护理不当,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瓜果,寒邪凝滞中焦,寒凝气滞,气血不畅,经络不通而发生腹痛。腹痛原因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腑虚冷、气滞血瘀为多

见。 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腹痛部位不固定,以右下腹最多见,也可见于脐周、上腹和左下腹部,腹痛性质不一,多为间歇性阵发性腹痛,部分为持续性腹痛,腹痛程度多不剧烈,疼痛剧烈者易与肠痉挛、阑尾炎以及输尿管结石混淆。腹部压痛位置不固定,多见于右下腹,也可见于腹部其他部位,右下腹压痛伴有反跳痛及肌紧张者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而被误诊,除腹部体征外,常可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大、颈部淋巴结大等。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增高或在正常范围。 1.国内常用的临床诊断标准:(1)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2)发热、腹痛、呕吐、腹泻或便秘;(3)腹痛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良好,经解痉、驱虫、保护胃粘膜治疗无效;(4)腹痛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部位不固定;(5)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6)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腹部超声可清晰显示淋巴结,可为临床诊断及随访观察提供安全可靠的依据,因此可作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检查的首选方法;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淋巴结大,部分有少量腹水,可能为炎性渗出性病变。 2.彩超诊断标准:目前常用彩超诊断的标准为: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探及2个以上淋巴结回声,并且长轴直径>10mm或短轴直径>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入院记录 姓 名: 病区:内科病区 性 别: 男出生地: 年 龄: 2岁住址: 民 族: 汉族入院日期:2014-03-1016:00婚姻:已婚记录日期:2014-03-1020:17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 者: 患者本人 主诉:腹痛1天。 现病史: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及发热。在家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于近日来我院门诊就治,门诊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出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等密切接触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健康,营养良好。 家族史: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 1 ℃, P90 次/ 分,R20 次/ 分,BP/ mmHg,体 重14Kg

男性儿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 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 结无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 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调节对光反射灵敏。双耳粗测听力正 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通气差,有 分泌物,各鼻副窦均无压痛。口唇无发绀,齿龈无出血、无溢脓。口腔 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伸舌居中,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 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居中。双侧胸 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吸动度 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胸骨及胸壁无明显压痛,两侧语音震颤 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 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 左锁骨中线内0.5cm,触无震颤,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 区无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对称,腹壁静脉无怒张,无皮疹、无瘢痕、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 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振水音。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未查。脊柱弯曲度正 常,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无叩击痛。四肢其余各关节无红肿, 无肌肉萎缩,活动自如。无水肿,双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4-03-11血分析WBC7.6×109/LRBC5.05×1012/L LY41.2%GR44.9%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

入院记录姓 名: 病区:内科病区 性 别: 男出生地: 年 龄: 2岁住址: 民 族: 汉族入院日期:2014-03-1016:00婚姻:已婚记录日期:2014-03-1020:17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 者: 患者本人 主诉:腹痛1天。 现病史: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及发热。在家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于近日来我院门诊就治,门诊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出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等密切接触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健康,营养良好。 家族史: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 1 ℃, P90 次/ 分,R20 次/ 分,BP/ mmHg,体 重14Kg 男性儿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调节对光反射灵敏。双耳粗测听力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通气差,有分泌物,各鼻副窦均无压痛。口唇无发绀,齿龈无出血、无溢脓。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伸舌居中,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吸动度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胸骨及胸壁无明显压痛,两侧语音震颤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 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触无震颤,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对称,腹壁静脉无怒张,无皮疹、无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振水音。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超声诊断

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48 例误诊分析作者:占雪梅作者单位:323000 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关键词】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本院 2003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共收治肠系膜淋巴结炎 216 例,均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证实。其中 48 例初诊或外院误诊,占 22.2%。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误诊 48 例病例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48 例,其中男 28 例,女 20 例,年龄 1 2 个月~ 3 周岁 20 例(占41.7%),>3 周岁及<7 周岁 28 例(58.3%)。误诊病种:胃肠痉挛 16 例,消化不良 12 例,急性胃炎 9 例,蛔虫症 6 例,急性肠炎 3 例,急性阑尾炎 2 例。误诊时间:2~15d(平均 8d)。病程最长达 2 年。 1.2 临床表现 48 例中表现腹部隐痛 40 例,腹部痉挛痛 8 例;脐周痛 30 例,右下腹痛 14 例,左下腹痛 4 例;伴发热、呕吐 22 例,伴咳嗽、咽痛 34 例,伴腹泻 8 例,伴便秘 6 例。体征:腹部有明显压痛28 例,腹肌紧张 2 例,反跳痛 1 例,右下腹触及小结节样肿物 1 例。血常规:白细胞正常 32 例,轻度增高 12 例,明显增高 4 例;CRP:正常 38 例,轻度异常 10 例。8 例腹泻病例大便常规正常 4 例,WBC+~+++/HP 3 例,RBC+/HP 1 例,脂肪滴+/HP 1 例。 1.3 B 超检查 48 例均进行腹膜后淋巴结 B 超检查,均可见患儿脐周肠系膜根部、脐右侧或右下方多个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团块,10mm×6mm~38×16mm 大小,边界清楚。经 B 超检查后此 48 例才纠正诊断,其中 2 例怀疑有急性阑尾炎,1 例经剖腹探查,同时患有急性阑尾炎,肿大淋巴结 38mm×16mm;1 例因反复腹痛 2 年,曾多次在县、市级医院就诊,先后被诊断为胃肠痉挛、消化不良、胃炎等,予口服解痉助消化药、小儿化积口服液、胃炎干糖浆等均无显效,腹痛时作时止,转来本院就诊,后经详细询问病史、腹部触诊,并予 B 超检查,确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1.4 治疗与结果全部病例均经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用头孢克肟和/或利巴韦林+维生素 B6,疗程 7~10d;中药治疗予疏肝和胃、利气止痛,方取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味,药用柴胡 6g、白芍 10g、枳壳 10g、生草 6g、川楝子 6g、延胡索 10g、制香附 10g、厚朴 10g、青皮 10g,每日 1 剂,连服 2 周。48 例均经中西结合治疗后好转,其中 36 例经中药调理后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2 讨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 7 周岁以下的小儿,临床以反复腹痛为主要症状,常因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可伴有发热、呕吐、咽痛、咳嗽、腹泻、便秘等症状。因小儿常自诉腹痛后不久即玩耍自如,或就诊经口服抗菌药或抗病毒药腹痛缓解,而容易被家长和临床医生忽视。分析本组 48 例误诊的主要原因:(1)腹痛程度不剧烈,每次持续时间较短,疼痛间隙患儿活动自如,因而未被家长重视,本组属这类情况 31 例(占 64.6%),未得到及时治疗;(2) 接诊医师疏忽询问腹痛这一重要病史,体检不仔细,未及时予 B 超检查,本组属此类情况误诊 8 例(占 16.7%);(3)就诊时由于家长不重视,拒绝 B 超检查,本组属这类情况 6 例(占 12.5%),经抗炎治疗 2~3d 热退,但停药 1 周内体温又复升高,除有少许腹痛外,查体无其它阳性体征,后再经 B 超检查得到阳性结果;(4)患儿行 B 超检查时不配合,不断移动体位,导致 B 超医师不能细致检查或 B 超医师经验不足而出现阴性结果,本组属这类情况 3 例(占 6.3%)。因此,对有反复腹痛史并感冒后加重,经其他方法多次治疗无显效者,虽 B 超检查阴性,尚需请上级 B 超医师会诊,以防误诊。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早期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对既往无腹痛病史或病史不清,就诊时又以其他伴随症状为主诉、B 超检查显阴性结果时,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仍容易疏忽,这需要临床医师提高警惕,尤其有呕吐、腹泻病史患儿千万不能只考虑胃肠炎,因沙门菌属感染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高热、腹泻,病程中可以发生胰腺炎、肠梗阻、胆囊炎、输卵管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2〕,对吐泻同时有高热且患病年龄又偏长者,不能忽视腹部触诊,在做大便常规加培养检查的同时,应及早行腹膜后淋巴结 B 超检查。对沙门菌侵及的肠系膜淋巴结炎应先行保守治疗,若形成脓肿或出现腹膜炎症状时,则应行手术引流〔3〕。对右下腹痛为主者,尤其是右下腹压痛明显者,极易误诊为阑尾炎,但阑尾炎右下腹压痛点固定,有明显的反跳痛和肌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